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2017年中國人民大學824新聞傳播史論考研真題及詳解

中國人民大學

2017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24新聞傳播史論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范長江

2.CBS

3.平臺媒體

4.議程設置理論中的導向需求

二、簡答題(每題20分,共60分)

1.評述抗日戰爭期間,國際記者在華報道活動的影響。

2.新聞工作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內涵。

3.葛蘭西的霸權理論。

三、論述題(每題35分,共70分)

1.“新聞宣傳”和“新聞輿論”的聯系和區別。

2.結合實際談談新媒體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參考答案:

中國人民大學

2017年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考試科目:824新聞傳播史論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20分)

1.范長江

答:范長江是中國著名的新聞工作者,原名范希天,四川內江人。1927年初,他在吳玉章開辦的中法大學重慶分校學習。后進入北大哲學系學習。開始為北平《晨報》、《世界日報》和天津《益世報》寫稿。稍后,他成為天津《大公報》撰稿人。1935年7月,范長江以天津《大公報》旅行記者身份,開始了他著名的中國西北地區的考察之行。他的通訊首次客觀、公正地報道了紅軍長征的一些真實情況,通訊匯集出版為《中國的西北角》。1937年2月,范長江根據陜北之行的采訪材料,在《大公報》上發表了《動蕩中之西北大局》一文,在國內第一次披露了西安事變真相,引起極大轟動。1938年,他發起創辦了“中國青年新聞記者學會”,后又與胡愈之等創辦國際新聞社。1939年5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新中國成立后歷任《人民日報》社長,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職。1970年10月在北京逝世。1991年,以范長江名字命名的新聞獎“范長江新聞獎”開始舉辦,以獎勵全國中青年記者所取得的優秀成果。

2.CBS

答: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是美國最大的商業廣播電視公司之一。它在1927年由16家電臺聯合組建,不久為哥倫比亞唱片公司接管,開始用現名。1928年煙草商威廉佩利取得控制權,采取措施,組建廣播網,同NBC相抗衡。1941年獲得開辦電視的執照,50年代后將業務重點轉向電視,一直以良好的新聞節目和出色的主持人稱譽美國電視界。1995年為西屋電氣公司收購,1999年又轉手給巨型傳媒集團維阿柯姆公司。現在CBS有直屬電視臺7座,附屬電視臺200座,直屬電臺14座,還有不少附屬電臺,聯結成龐大的全美廣播電視網。

3.平臺媒體

答:平臺媒體(Platisher)緣起于美國人喬納森·格里克的《平臺型媒體的崛起》一文,他將平臺商(Platform)和出版商(Publisher)合并,并由名為Digi day的撰稿人給出定義:平臺型媒體是指既擁有媒體的專業編輯權威性,又擁有面向用戶平臺所特有開放性的數字內容實體。與傳統的獨立發展新聞客戶端、微信微博賬號不同,新路徑要求媒體轉變多渠道搭建“媒體平臺”的做法,以形成“平臺媒體”為新的實踐目標。既與傳統媒體形成了競爭,又為傳統媒體提供了創新的內容呈現方式和內容傳播途徑,而其對數據、渠道和用戶的掌控有利于自身實現媒體化原生優勢。簡言之,這種平臺性的媒介不是單靠自己的力量做內容和傳播,而是打造一個良性的平臺,平臺上有各種規則、服務和平衡的力量,并且向所有的內容提供者、服務提供者開放,無論是大機構還是個人,其各自的獨到價值都能夠在上面盡情地發揮。“平臺型媒體”(Platisher)既是一個平臺,同時,也是一個有“把關人”的媒體。平臺型媒體的本質是一個開放性和社會性的服務平臺。

4.議程設置理論中的導向需求

答:議程設置理論中的導向需求由韋弗在夏洛特研究中提出,即當一個問題與個人利益攸關,并且不確定性程度很高時,個人就會產生很強的定向需求,造成其媒體接觸量增加,有助于議程設置生效。每個人都有了解外部世界的愿望,但外部世界巨大而復雜,這就需要有大眾傳播的引導機制幫助受眾判斷。社會成員個人的導向需求,是媒介議程設置功能得以發揮的社會心理前提。導向需求基于兩個因素:信息對個人的相關性和與己有關的消息的不確定程度。信息的相關性越大,事物的不確定性越高,那么人們對導向的需求就越大。即受眾個人與對象事物的關聯度高,意味著導向需求低,不易接受傳媒議程設置的影響;對象實務的不確定性高,意味著受眾的導向需求也高,傳媒更容易發揮影響力;媒介使用越方便省力,也就越能適應受眾的導向需求。媒介報道的議題與受眾的相關性高,看到此類消息的標題都會對其產生導向需求,媒介利用受眾的導向需求選擇議題,從而體現議程設置的傳播效果。在這一過程中受眾依賴媒介信息報道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主動選擇了信息。

二、簡答題(每題20分,共60分)

1.評述抗日戰爭期間,國際記者在華報道活動的影響。

答:抗日戰爭期間,為數不少的外國新聞記者與作家紛紛來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各抗日民主根據地進行采訪與報道,及時、詳細地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和主張,報道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根據地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些通訊報道,不僅在國內外報刊上發表,還被結集出版,其中大多數在當時就被譯成中文在國內出版,如海倫?斯諾的《續西行漫記》、貝特蘭的《華北前線》、卡爾遜的《中國的雙星》、福爾曼的《來自紅色中國的報道》、斯坦因的《紅色中國的挑戰》、愛潑斯坦的《中國未完成的革命》、斯特朗的《中國人征服中國》、貝爾登的《中國震撼世界》等。

國際記者在華的報道活動對當時的中國乃至世界產生了巨大影響。這些影響集中體現在:

(1)打破了國民黨的新聞封鎖,展現了我黨控制區的真實面貌,較為客觀地介紹了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行為。

(2)提高了共產黨的形象,為中國共產黨為世界所接受樹立了良好形象,為中外友好關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3)制約了國民黨的反共圖謀,維護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4)國際記者對八路軍、新四軍的報道,給各國政府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各國加大對華援助力度,有力地提高了根據地人民的信心。

(5)鼓舞了根據地人民,尤其是使知識分子看到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6)為根據地人民帶來了更多的消息,便于根據地軍民了解外面的世界。

(7)促進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的偉大勝利。

2.新聞工作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內涵。

答:新聞工作黨性是指傳播者站在一定黨派的立場上,以該黨派的利益和主張,作為選擇和評價新聞事實的標準。

新聞工作人民性是指新聞事業對待人民的態度以及運用新聞手段反映人民大眾的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的一種特性。

新聞工作黨性與人民性相統一的內涵主要體現在:

(1)黨性包含人民性。我們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們黨的黨性包含了人民性的全部內容。當談到新聞工作應當聯系群眾、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愿望與要求時,我們可以沿用“群眾性”概念、“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三貼近’、以人民為新聞報道的主體、創造為人民喜聞樂見的報道形式”等所謂“人民性”內涵。

(2)人民性建立在黨性基礎上。若把黨性與人民性對立起來,用人民性去補充黨性的主張,實質上是把黨的利益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分開或對立起來,使黨報搖擺于兩性之間,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將設置許多難以解決的困難。黨性體現在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上,而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既表達了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整體利益,又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是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的統一。這就要求新聞機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教育群眾,引導群眾,提高群眾的覺悟,而不能片面地反映群眾的要求,更不能去遷就某些群眾的不合理意見。

(3)新聞工作堅持黨性原則,就是堅持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原則。不能把黨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同黨代表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割裂開來,對立起來;不能把黨報對黨負責,同黨報對人民負責割裂開來、對立起來。黨性原則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要求,都是為了辦好新聞事業,有效地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因為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也就是黨的根本利益。

我們創辦和發展社會主義新聞事業時,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是“三位一體”的,是不容分割的。

3.葛蘭西的霸權理論。

答:葛蘭西的霸權理論描述的是某一社會集團爭取其他社會集團對其表示積極贊同、自覺服從并自動融入到該社會集團的權力結構中來的一種控制方式,葛蘭西霸權概念的生成既表現為一個復雜的歷史綜合,也表現為一種意義的拓展與延伸,而其理論內涵在市民社會、完整國家和意識形態概念的闡發中得到了深度而充分的展現。

(1)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的主要內容

霸權指文化領導權,是指一定階級聯盟為了自己的利益對整個市民社會的統治。葛蘭西把社會分成兩個部分,國家和市民社會。對于國家的統治,可以通過暴力或強制,但對于市民社會的控制,則不能單純依靠外在的武力,必須訴諸文化。這種文化的領導權是建立在公民的“常識”和同意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領導力量并不是一味地動粗用強,還會通過一定程度的讓步和妥協,尋求咬合點,與被統治者達成一致。因此這種意識形態的統治過程并不像阿爾都塞所說的那么簡單,它是對特定斗爭舞臺的暫時控制。

文化霸權并不是一種簡單的、赤裸裸的壓迫和支配關系,霸權是要去爭得一種領導地位,它要求贊同,但并非不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它需要遏制對立面,但并非要去翳除對立面。為了獲得霸權,統治集團不得不對被統治集團的利益和需求作出一定讓步。因此在葛蘭西看來,文化既是支配的,又是對抗的,它的內容是由統治集團獲得霸權的努力和被統治集團對各種霸權的抵抗共同構成的。

文化既不再是阻礙歷史進程的,強加于人的政治操縱文化(法蘭克福學派);也不是某種自上而下自發出現的東西(文化主義的某些論述);也不是一種將主觀性強加給某些被動的主體的含義機器(結構主義的某些論述)。而是一個經由談判和斗爭達至妥協的動態領域,是一個支配和抵抗之間的力量不斷調整、趨于平衡的過程。

(2)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的影響

在文化上重視培養知識分子體系建設的深入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如20世紀70年代的文化研究關注無權者如何通過自己對文化產品的解讀和使用,對權力進行抵抗,并建立起自己的身份認同。當代文化研究中心成員集體撰寫(合作研究也是中心的一種嘗試,試圖打破過去學者單打獨斗的傳統)的《儀式的抵抗:戰后英國青年亞文化》(1976),研究了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英國工人階級青年“反文化”現象。

在教育上注重思想意識教育與德育相結合。葛蘭西霸權理論中的市民社會思想,強調思想教育的理論吸收和發展。市民社會思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有力保證。

在政治上重視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重視國家機器以外的維護國家安全的力量,  重視民生,將維護文化意識的領導權與民生思想相結合,實現國家的現代價值。

三、論述題(每題35分,共70分)

1.“新聞宣傳”和“新聞輿論”的聯系和區別。

答:新聞宣傳是指運用各種符號傳播一定的觀點,以影響和引導人們的態度、控制人們行為的一種社會性傳播活動。宣傳的特點是:宣傳的本質是勸服;形式上總是一個人或一群人向特定的多數人傳播觀點,以單向傳播為主等等。“新聞宣傳”是指以新聞的形式進行宣傳性報道或者開展宣傳活動,本質是宣傳。

新聞輿論是公眾對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相對的一致性、強烈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新聞輿論”是指新聞引發的輿論,是公眾對于某個新聞產生的一致性意見。

(1)兩者的聯系

新聞媒介既是“新聞宣傳”的工具,也是“新聞輿論”的工具。“新聞宣傳”和“新聞輿論”都依托新聞媒介產生,都是一種新聞媒介造成的傳播現象。“新聞宣傳”以新聞的形式出現,成為新聞的組成部分,“新聞輿論”是新聞傳播后的影響和效果,基于新聞媒介才得以發生。

“新聞宣傳”引發“新聞輿論”

a.輿論形成的前提是“必須要有意見指向——特定的公共事務”,而人們對這一事務重要信息的了解主要來自于媒體。公眾對于外界信息重要程度的判斷也主要依據新聞媒介判定的順序;

b.新聞媒介設置的議題常常衍生為輿論源頭,及公眾關注的公共問題。這是媒體長期潛在地影響、作用輿論的一個重要手段之一。

c.“新聞宣傳”往往以新聞的形式出現,對人們對于信息的了解和重要性的感知產生重要影響,能夠成為輿論的源頭。

“新聞宣傳”引導“新聞輿論”

a.“新聞宣傳”以新聞的形式構筑現代信息環境,作用與人們的認識,引導輿論。信息是輿論及公眾意識形成的基礎,公眾形成意見態度過程中實際上受到“新聞宣傳”的制約。

b.“新聞宣傳”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意見表達引導公眾意見,比如采用直接的評論表達立場、觀點,引導輿論。面向大眾的傳播媒介和容易使自身的宣傳立場成為“主流意見”,從而施工中時期為多數意見而遵從附合。

(2)兩者的區別

“新聞宣傳”是有組織、有目的的新聞傳播活動,是可控的。“新聞輿論”是新聞傳播造成的影響,是無序的、自發形成的意見。

“新聞宣傳”代表的是特定利益個人和組織的立場和傾向,為宣傳者服務,受眾是被動的接受者。“新聞輿論”必須具有群眾性,而且是一般人普遍贊同,且能在心理上產生共鳴的一致性意見。

“新聞宣傳”是單向傳播,線性傳播。“新聞輿論”是多向傳播,傳播過程和影響過程復雜,集合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為一體,常常產生沉默的螺旋、第三人效果等傳播現象。

2.結合實際談談新媒體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答:新媒體(New Media)是相對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包括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等。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通過互聯網、寬帶局域網、無線通信網、衛星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數字電視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傳播形態。

(1)新媒體的傳播特征

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了傳播技術的進步,繼而影響著傳播媒介的變革。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實現了信息傳播的全方位、立體化,并表現出新的傳播特征:

傳播主體的多元化。全媒體時代打破了傳統媒介的壟斷格局,使傳播主體不僅僅是媒體機構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作為傳播者通過各種媒體去發布和傳遞信息,因而傳受主體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

傳播效果的時效性。傳統媒體在向受眾傳播信息時一般都需要經過信息的采集、整理、編輯和發布等過程,而全媒體時代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可將這些環節一體化,并且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得信息全天候、全地域、無滯后地傳播。

傳播媒介的多樣化。數字技術的日新月異使得傳播信息的形式可以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符號于一體,而且信息傳送和受眾接受信息的媒介可以是網絡、手機、電腦、數字電視等。

傳播內容的個性化。傳統媒介突出大眾傳播的作用,而新媒體側重通過用戶數據庫分析不同受眾群體的偏好,然后針對受眾的偏好傳播其感興趣的內容。

人際傳播是人類交往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是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息傳播活動,是一種最典型的社會傳播活動,也是人與人社會關系的直接體現。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助推傳播媒介的變革,并改變著傳統人際傳播模式,突破了人類傳播活動的空間界限,使人際交往變得更加方便、自由,也帶來了一系列負面影響。

(2)新媒體對人際傳播的影響

新媒體突破了人類傳播活動的時空界限。新媒體時代的媒介打破了人際傳播的時空界限,擴展了人際傳播范圍。新媒體為人際傳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手段,使相距千里的人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交流,媒介成了名副其實的“人的延伸”。

新媒體時代提高了公眾參與社會事件的熱情。全媒體時代受眾通過信息平臺高效、便捷的互動,大大提高了受眾參與社會事件的熱情度。新媒體促進社會人際關系向著團結健康的方向發展,使得社會人際關系呈現出空前的團結和健康和平的前景。

新媒體時代對傳統人際傳播方式的顛覆。全媒體改變了人們傳統的交往方式,原本富有個人情感色彩的書信往來被社交媒體代替;電子書籍大行其道,而有利于培養理性思維的紙質書籍銷量大幅下降;中華傳統文化中逢年過節的探親訪友和電話拜年也逐漸被手機短信、電子郵件、微信等代替。這種程式化的、缺少感官參與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造成了人們情感的冷淡和人際關系的疏離,尤其是很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漸行漸遠。

“媒介依賴”群體的出現,導致人際交往障礙。新媒體的普及和應用使越來越多的人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他們沉浸其中而對周圍的人和環境熟視無睹,已成了“手機控”和“媒介依賴”群體中的一員,極易導致人際交往的障礙,嚴重者出現情感偏頗或患上“失語癥”。新媒體使人們得到了獲取信息的捷徑,但容易使人的思維呈現出“碎片化”的特征,當人們缺少思考能力時,就容易被錯誤輿論引導而做出錯誤的事情。

網絡的虛擬性使人際交往缺乏信任感。新媒體交流平臺往往是匿名注冊登錄的,而且大多通過文字和圖片方式與人交流,使得雙方難以知曉對方的真實信息,一些不法分子便乘虛而入進行詐騙活動。網絡傳播的虛擬性背離了傳統人際交往以誠相待的前提,致使交流對象之間互相缺乏信任感。當虛擬世界的不信任因素延伸到現實社會時,會使得人們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缺失信任,進而影響了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推薦閱讀
  1. 顧建光《現代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2. 邵津《國際法》(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王檜林《中國現代史(下冊)》(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4. 考博英語閱讀理解、翻譯與寫作高分突破
  5.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考研復試真題及詳解
  6. 劉玉平《資產評估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7. 何強《環境學導論》(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8. 徐曉雯《行政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9. 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716綜合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0. 袁衛《統計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陳雨露《公司理財》(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首都師范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6小時高清視頻】
  13.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邢其毅《基礎有機化學》(第3版)(下冊)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5. 名校漢語國際教育基礎考研真題及詳解(含中傳、首師、南開、中山等名校考研真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保康县| 绵阳市| 延吉市| 宁都县| 奇台县| 隆尧县| 桐城市| 霍山县| 天台县| 龙江县| 肇源县| 黎川县| 江孜县| 原平市| 大名县| 彭阳县| 瑞昌市| 建德市| 常州市| 山西省| 宝兴县| 保山市| 岳池县| 奉贤区| 永靖县| 大悟县| 焉耆| 尉犁县| 阜宁县| 香港| 乌鲁木齐县| 珲春市| 锦屏县| 含山县| 霸州市| 兴义市| 贵南县| 婺源县| 台山市| 长白| 湘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