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課后習題詳解

1.如何理解新聞的起源?

答:(1)新聞產生于“人的本能欲望”

在西方有一種流行說法,認為新聞產生于“人的本能欲望”,因為人生來就有一種“好奇心”和“新聞欲”,喜歡了解外界事物,這是一種無法抗拒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反映。正是這種“對于事物的好奇心和興趣”,成為“新聞欲的源泉”,從而也導致了新聞的產生。

關于人們“好奇心”、“新聞欲”的產生,存在著兩種不同觀點:

人類的“好奇心”和“新聞欲”來自于人的“天性”和“本能”,是上蒼所賦予的。

人類的某種心理動機和心理現象,并不是上蒼的賦予,而是人們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產生的某種需要的一種反映與體現。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和社會事物的“好奇心”和“新聞欲”,就是他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所產生的信息交流與社會交往的需要的一種反映與體現。

(2)新聞產生于人的共同勞動

為了能夠維持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人類在自己生活的早期便開始聚群而居,協同行動。在這種共同勞動和生活的過程中,為了適應隨時變化著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以便更好地勞動生產和生存生活,他們需要相互交往,相互聯絡,需要通過傳遞信息、交流情況來了解周圍發生的各種事情,以便及時采取相應的應變措施。正是這種相互依存狀態下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需要,導致了人類最初的信息傳播活動的產生,導致了“新聞”這種特殊的社會現象的產生。

勞動不僅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主體的人本身,而且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形式和手段的語言,同時也創造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創造了新聞傳播活動,創造了作為信息交流與傳播的客體的“新聞”——各種勞動生產和生活信息。因此可以說,新聞是人類在共同勞動的過程中,為了協同動作,趨利避害而進行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的產物。反過來也可以說,人類的信息交流和社會交往是新聞傳播活動得以產生的源頭,也是“新聞”現象得以出現的源頭。

隨著人類與社會的發展,人們社會交往的范圍逐步擴大,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強,新聞傳播隨之逐步發展為一種社會性的事業,“新聞”也漸漸成了人們進行社會生產和日常生活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

(3)認識新聞起源的意義

認識新聞的起源,對于把握新聞的實質,認識新聞的社會價值與實踐價值,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具有重要意義。它告訴人們,一切新聞活動,究其源,都是人類勞動生產和社會交往需要的結果,而絕不是什么“好奇心”和“新聞欲”所導致的。

2.怎樣認識新聞的本源?

答:(1)陸定一的觀點

按照陸定一的觀點,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事實是第一性的,新聞是第二性的,事實在先,新聞(報道)在后,事實是新聞(報道)的基礎,沒有事實,就沒有新聞(報道)。這一觀點把事實作為新聞的本源,承認事實是新聞的實質所在,亦即性質所在,是對新聞本源問題的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從陸定一的解釋中,可以發現“事實”是認識“新聞”本源的一個關鍵詞,是把握新聞的內涵和本質,做好新聞工作的基礎。

(2)關于“事實”的理解

事實,按一般的理解,是指某一事物、現象或事件的真實情況。它通常具有以下特點:

實在性

凡事實都應是已經發生,或已經出現的客觀存在之事物或現象,因此都具有實在性,都是可靠的。

確定性

某一事物、現象一旦出現和發生,成為了事實,它便成了一種確定的東西,具有了即時性和不變性,通常不會再發生變化。那些隨著時間不斷發生變化的事物將以另外的形態出現,這時它就成為了另一個事實。

可認知性

事實既然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東西,通常它都是可以認知的,人們可以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來認識它,了解它,把握它。

可陳述性

凡事實都是可以陳述的,人們可以借助語言、文字、聲音、圖像等手段來描述或表現某一事實所代表和反映的具體的一定事物、現象。

(3)了解“事實”的含義與特點的意義

了解了事實的含義及特點,對于我們認識作為“新聞的本源”的事實,在整個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義。它提醒我們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必須把握新聞與事實間的內在關系,嚴格按照一定事物、現象的本來面貌和實際情況來客觀、如實地表述和反映這一事物、現象,報道和傳播關于這一事物、現象的新聞,而絕不能離開事實去報道和傳播“新聞”。現實生活中那些虛假報道的出現正是無視事實和背離事實的結果。

3.對新聞的定義有哪些不同的理解?

答:“新聞”一詞雖然經歷了千余年的演化過程,但它所表達的基本含義始終如一,即“新鮮事情”、“新鮮報道”。“新聞”一詞的特定含義是“新鮮事”,這是最能代表和反映這個詞本義的一種解釋。

(1)國內外較為流行的一些新聞定義中對新聞的概括和界定有廣義和狹義之分。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能引人興味的事實。(美國,布萊爾)

新聞者,最近時間內所發生,認識一切關系人生興味、實益之事物現象也。(中國,邵飄萍)

這兩個新聞定義就是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新聞事物、現象作為對新聞的解釋和界定,它們屬于廣義的新聞定義。

新聞是最近報道的事情。(美國,莫特)

新聞是報道或評述最新的重要事實以影響輿論的特殊手段。(中國,甘惜分)

這兩個新聞定義是把與新聞傳媒的傳播活動相關聯的事物、現象作為對新聞的解釋和界定,它們屬于次廣義的新聞定義。

新聞是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事情的報道。(美國,約斯特)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中國,陸定一)

這兩個新聞定義是把“新聞”劃定在新聞媒體報道新聞事實、事件這種現象和行為本身的范圍內,它們屬于狹義的新聞定義。

(2)根據現有新聞定義不同的落點情況,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事實說”

即將新聞看做一種事實、事物、現象,而且是指事實、事物、現象的本身。

“活動說”

即將新聞視為一種報道或傳播活動。這種傳播或報道活動的行為主體既可以是新聞機構,也可以是其他機構或個人,當然,主要是前者。

“功能說”

即把新聞歸為一種實現某種目標、達到某種目的或完成某項使命的功能或手段。

“信息說”

即將新聞看做一種信息。

(3)鄭保衛的定義:新聞是公眾關注的最新事實信息的報道。

“事實信息”,強調了新聞的真實性,說明新聞的本源是事實,新聞提供的是有關某一事實的信息。凡沒有事實依據,憑空捏造和杜撰的東西都不是新聞。

“最新”,強調了新聞內容的新鮮性和新聞傳播的及時性,說明只有最近發生、發現的具有新意,并以最快速度傳播出去的最新事實信息才能成為新聞。而那些事過境遷、毫無新意的東西都不是新聞。

“公眾關注”,強調了新聞傳播的公眾性,說明只有公眾感興趣的、欲知而未知的事實信息才具有新聞價值,才能最終成為被受眾接受的新聞。而那些人們司空見慣、習以為常、不感興趣的事物和現象不是新聞。這是我們以往容易忽略的一個因素。

“報道”一詞在新聞定義中的使用國內外都很普遍,已經有些約定俗成了。人們見到它,很自然地會將其理解為媒體的“公開傳播”,代表的是新聞的“公開性”,應當說,不至于引起人們的歧見。況且,使用此詞有助于規范新聞學研究的內容,將其限定在與媒體傳播相關聯的范疇內。

(4)其他新聞定義

陸定一的新聞定義——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

陸定一的這個新聞定義,自1943年在延安提出后,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作為一個約定俗成的標志性的新聞定義在我國新聞界廣泛傳用。

國外一些報人提出的某些新聞“定義”。

除了前面提及的博加特的定義外,還有一些類似的定義。如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前采編主任斯坦利·瓦利克認為,新聞是建立在三個“W”的基礎上的,即Woman(女人)、Wampum(金錢)、Wrongdoing(壞事)。

4.認識新聞的真實性和新鮮性對于做好新聞工作有什么意義?

答:認識新聞的真實性和新鮮性,對于我們把握新聞的本質特征,發揮新聞自身的優勢,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更加自覺地做好新聞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認識新聞的真實性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新聞報道中的失實現象

新聞是對事實的反映和報道,一切報道都須以事實作為依據,絕不允許離開事實,憑著個人的想象或外界的壓力去虛擬和假造新聞,這是每一家新聞媒體和每一個新聞工作者都須具備的職業理念和都須遵行的職業規矩。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新聞媒體,一個具有新聞職業理想和職業道德的新聞工作者都應當牢牢記住“新聞要真實”的職業信條,要堅持說真話,堅持反映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情真景。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堅持深入實際,深入生活,深入群眾,認真細致地做好調查研究工作,盡可能掌握準確、可靠的事實材料,并對自己所擁有的事實材料做出科學的分析和整理,努力從宏觀和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質,真正采寫出能夠反映事物真貌、體現時代特征、激勵人民前進的真實而有影響的新聞作品來。

(2)認識新聞的新鮮性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新聞報道中存在的事實不新,報道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現象

新聞的靈魂是新鮮,內容不新,等于抽去了新聞的靈魂,“求鮮”應是新聞的題中應有之義。然而,從實踐看,我們一些媒體卻常常會做出違反這一常識和常規的事情。那些毫無新意,無法滿足受眾獲知需要的信息屢屢見諸報端、出現在一些廣播電視節目里便是很好的證明。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缺少新聞敏感,缺少新聞發現力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聞工作者要培養和鍛煉自己的新聞敏感,要嚴格訓練和提高自己捕捉新鮮信息的本領,要善于在對客觀事物和現實生活的觀察與體驗中發現新聞線索,提煉新鮮信息。有人曾形象地提出記者要善于抓“活魚”,就是提倡新聞工作者深入到現實生活的海洋之中,尋找和捕捉那些活蹦亂跳的“鮮魚”奉獻給自己的服務對象——人民群眾。常言道,物以稀為貴。人家沒有的東西本身就具有新鮮性。因此,要提倡新聞工作者抓“獨家新聞”和“首創新聞”,要努力把那些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別家新聞單位又尚未獲知的新聞提供給受眾。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報紙、廣播和電視節目日出日新,始終以嶄新的面貌呈現在受眾面前,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5.認識新聞的及時性和公開性對于做好新聞工作有什么意義?

答:認識新聞的及時性和公開性,對于我們把握新聞的本質特征,發揮新聞自身的優勢,遵循新聞傳播的客觀規律,更加自覺地做好新聞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認識新聞的及時性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新聞傳播中的拖拉、疲沓現象

在新聞傳播中,時效性是確保新聞實現其價值并且獲得預期傳播效果的決定性條件。在一般情況下,快往往能夠出奇制勝。因為快有助于贏得受眾,爭得主動,增強新聞的傳播效果。因此,新聞傳播一定要講求時效,要有強烈的時間觀念,要善于用最快的速度把最近發生、剛剛發生和正在發生的最新事實信息傳播給受眾,這是新聞傳播的一條基本規律。因為再新鮮的事實信息,再好的傳播內容,若不能及時傳播出去,提供給受眾,也會成為不招人喜歡的明Et黃花,隔日飯菜。過去一些媒體習慣于以“后發制人”的辦法處理新聞報道,認為這樣穩妥、效果好,許多重大新聞不是立足于搶,而是安之于等,總想看好時機再發。   新聞傳播當然要講時宜,要考慮傳播效果,有時“后發制人”的做法也能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是這種新聞傳播方法在通信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已顯得很不適應,而且常常會將自己置于被動地位。新聞圖的是新,講的是快,只要不涉及保密,不至于引起副作用,就應立足于搶,爭取先聲奪人。因為受眾都有先睹為快的心理,而且往往有先人為主的習慣。一般情況下,誰發在前面,誰就能先發制人,從而贏得主動。

新聞傳播提倡和鼓勵競爭意識,新聞工作者要學百米跑道上的競技者,敢于競爭、敢于領先、敢于搶頭彩。當然,一個有責任心的新聞工作者在搶新聞時應當時時保持清醒的頭腦,對那些涉及國家重要機密或傳播后可能產生不良社會影響的新聞不該發的堅決不發,該推遲發的就不要隨便搶先發表。同時,還須注意保證搶發新聞的真實、準確,防止快中出錯。總之,要強化時效觀念,增強競爭意識,主動打好新聞爭奪戰,力爭在第一時間發布新聞,要盡可能地多發“首發新聞”、“首創新聞”、“獨家新聞”。

(2)認識新聞的公開性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新聞報道中清規戒律太多、報道面太窄的現象

提高新聞的公開性,增強新聞報道的透明度,有兩個目的如下:

適應建設民主政治的需要。人民群眾作為國家的主人要參政議政,首先必須知情,必須了解政府的工作信息以及各種社會公共信息。因此,要增強黨和政府活動的透明度,要提高社會公共信息的公開性,要縮小過去設置的一些不必要的報道禁區,特別是在批評報道上,要保證人民群眾運用新聞媒介對黨和政府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充分行使輿論監督的權利。

適應新聞競爭的需要。通信衛星和計算機網絡等現代通信技術在新聞傳播中的運用,已使世界變成了一個“地球村”,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轉瞬間便會傳遍世界各地。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報,人家報;你后報,人家先報,先報者往往會先聲奪人,贏得主動,而后報者和隱情不報者往往會被動吃虧,受制于人。

因此,要盡量提高新聞報道的公開性,特別是對那些可能會引起較大社會反響的重大事件、突發事件,一定要盡可能在第一時間搶先做出反應和報道,爭取先聲奪人,掌握報道和輿論的主動權。同時,又要注意掌握和控制新聞公開傳播后的社會效果,做到既要公開,又要效果好。經驗說明,講透明要有個“度”,不能超度,講公開也不可能凡事都完全公開,要充分考慮新聞傳播的社會效果。一些實在不宜公開的內容可以通過內參等形式向有關部門及時反映情況,以促使問題得到有效的解決。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安县| 青阳县| 信宜市| 巴青县| 阳朔县| 虎林市| 北票市| 大石桥市| 伊宁县| 政和县| 兴和县| 南郑县| 确山县| 深水埗区| 西吉县| 大足县| 富裕县| 博白县| 房山区| 郸城县| 高阳县| 溆浦县| 杭锦后旗| 理塘县| 馆陶县| 随州市| 卓资县| 阿拉善右旗| 皋兰县| 广平县| 五寨县| 汶上县| 丽江市| 孟村| 英吉沙县| 石林| 灵石县| 克什克腾旗| 永顺县| 开封县| 公主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