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張征《新聞采訪教程》筆記和典型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本章字數: 13字更新時間: 2020-11-15 12:23:16
第四章 采訪的基本任務和步驟
4.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采訪的基本任務
1采訪任務的概念
采訪的任務,是依據報道思想,迅速地采集到真實的、有新聞價值的、典型的事實材料。
2采訪任務的五要素
(1)采訪任務的第一個要素——拿到事實
采訪的基本任務是拿到事實。
①關于預約采訪
有些記者的采訪是預約采訪,甚至是“三包”采訪,被采訪單位車接車送,領導接待,主動匯報,秘書把稿子都已經寫好了,這種材料不等于事實,甚至有時與真相距離很遠。這是因為:
a.這些材料是被采訪單位寫的,不是出于公眾的利益。
b.這些材料并非出自記者之手,有很濃重的年終總結報告的味道,不適合受眾的接收規律。
②關于網絡采訪
a.網絡只是信息傳播的一個技術工具,是信息總匯的一個平臺,網絡媒體目前沒有采訪權,網絡上缺乏原創的信息。
b.由于網絡上的信息是大家粘粘貼貼,相互發布的,在這種傳遞過程中,容易產生大量的錯誤信息。
(2)采訪任務的第二個要素——拿到真實的事實
在新聞這個領域里,“真相”的價值是至高無上的,記者拿到的事實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經受得住真實性的檢驗,是每個記者在采訪中時刻要考慮的問題。
①對新聞真實性的要求具體指以下幾方面:
a.指每個事實的要素要真實。
b.指每個事實所發生的背景和環境材料要真實。
c.指每個事實的深層原因要真實。
②真實性的檢驗有兩層含義:
a.與事實相關的知情者對報道的真實性的檢驗。被報道的新聞人物和事實的知情者是報道真實性的最權威的檢驗者,是最有權利對報道的真實性提出質疑的人。
b.社會實踐對新聞報道的檢驗。盡管絕大多數的新聞要素都是準確的,但由于受到記者編輯的認識水平的局限,以及當時當地傳播環境的限制,對某些新聞事件或新聞人物的理解和評價,常常會出現較大誤差。新聞報道也常常要受到歷史的檢驗,受到社會實踐的檢驗。
(3)采訪任務的第三個要素——拿到有新聞價值的事實
記者在采集事實之前和采集事實之中,始終都要考慮的主要問題是:
這個事實有沒有新聞價值?
有多大的新聞價值?
事實的哪一部分具有新聞價值?
這個事實還需要哪些材料才能襯托出它的新聞價值?
(4)采訪任務的第四個要素——拿到典型的事實
典型事實有以下四個特點:
①典型事實必須是真實發生的,而不是虛構和夸大生造出來的假事實。
②典型事實一般都是感性的事實。
③典型事實是蘊含著理性的感性事實,是人們最有可能從中體味出道理的感性事實。
④典型事實是具有代表性的事實,體現為典型的行為、典型的場景、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語言。
(5)采訪任務的第五個要素——迅速地獲取事實
要迅速地獲取事實,以下四條是必備的:
①做好采訪前的準備,有準備才能提高速度。
②要依靠各方面的朋友和熟人的幫助。
③要有比較強的交往能力。
④要有較強的認知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采訪的八個步驟
采訪的八個步驟是:
1獲得新聞線索
新聞線索是新聞事實的苗頭和信號,即事實發生后,能夠傳遞給記者的一些信息。有了好的新聞線索,記者的采訪才能有目標、有把握,成功率高,優秀的記者是捕捉新聞線索的能手。
2確定選題
在評價一個新聞作品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標準是選題標準,即看這篇新聞作品是在報道什么,如果選題有偏差,所做的報道不能符合大眾的興趣,或是產生了不良的社會效果,都將給媒體和記者編輯帶來巨大的損失。
3策劃與準備
在這種策劃準備中,以下是四個關鍵程序:
(1)明確采訪目的
一些問題必須弄清楚:你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信息?誰能為你提供這些信息?在做采訪準備的時候。
(2)確立采訪對象
一般而言,記者選擇的采訪對象應當是知情人、見證者、主持者。確立采訪對象的時候,還要考慮到采訪的可能性。
(3)所選題目的背景調查
即對采訪的題目要進行研究,盡量找到與這個題目相關的各種資料。
(4)準備提問方案
記者需要在采訪前設計一個思路縝密、全面的提問提綱,既適合于調查真相,又能滿足取材需要、適應新聞作品的后期制作。
4聯系采訪
采訪活動的本質是一種社會交往活動,它沒有行政和法律的約束力,是在雙方平等協商的氣氛中達成的一種口頭契約,而且采訪的過程要花費采訪對象的時間和精力。
5建立融洽的訪問氣氛
記者必須在采訪開始的時候,要設法打破僵局,建立融洽的訪問氣氛。打破僵局最常用的手法是先談一些輕松的話題,這些話題常常是富有人情味的,能有效地軟化兩個陌生人之間的僵硬的氣氛。
6提問
記者的第一句提問是最重要的,它給整個訪問定了調子,讓對方知道你到底要什么。在提問中,一般規律是先提最近發生的、相對簡單的問題,后提以前發生的或相對復雜的問題。
7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是一種重要的采訪方法,即記者親臨現場,用自己的眼睛來捕捉素材。
①現場觀察有利于記者接觸到最真實的畫面,可以糾正某些傳聞中的虛假信息。
②人來到現場便是“身臨其境”,這使記者對新聞事件產生切身的感受,有助于激發報道的靈感,增加寫作的沖動
③在現場觀察時,記者還可以看到很多有代表性的細節和畫面,而這些感性的素材最容易吸引讀者的眼球。
8結束采訪。
當記者感到所拿到的材料已經達到完成新聞作品的要求時,或者認為某個問題已經弄清楚的時候,或者記者感到已經沒有可能性從采訪對象那里索取更多材料的時候,一次短暫的采訪就可以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