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章 德國的新聞傳播事業

8.1 復習筆記

【知識框架】 

【重點難點歸納】

一、早期報業的發展

1.定期刊物的出現

定期刊物的出現是近代報刊產生的標志,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誕生于德國。

(1)1609年,德國境內出現了《通告——報道或新聞報》和《報道》兩種周報,它們是德國最早的定期出版物。

(2)1615年,愛格諾爾弗·艾莫爾在法蘭克福創辦了《法蘭克福報》,該報每期有數條新聞,被視為世界上第一家真正的報紙,艾莫爾也被人們稱為德國報業之父。。

(3)1650年,出版商蒂莫臺斯·里茲赫在萊比錫創辦了《新到新聞》,這是德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報。

(4)1682年,奧·門克教授在萊比錫創辦了德國的第一份科學雜志《學術紀事》。

2.封建勢力壓制報業發展

(1)1608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發布命令,規定報紙出版前須由教會或地方官檢查。這是德國實行新聞檢查的開始。

(2)在德意志的另一個大邦國奧地利,統治者對報業的控制也十分嚴格。18世紀初,奧地利只有一家政府機關報《維也納報》,在長達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奧地利的民辦報刊始終沒有發展起來。

二、資產階級革命中的報業

1.革命中的資產階級報刊

(1)《總匯報》

它是1798年德國的一份有影響的商業性報紙,創辦人是出版商科塔。自創辦之日起就沖破帝國禁令,大量報道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消息,顯示了一定的民主主義傾向。該報以消息及時、內容豐富著稱于德國。恩格斯曾將它稱作德國的《泰晤士報》。

(2)《萊茵信使》周報

1814年在萊茵地區科布倫茨創辦,具有更為鮮明的民主主義傾向。積極宣傳資產階級民主思想,反對德意志各邦的反動政策。它的言論引起當局的恐慌,1816年被查封。

(3)《萊茵報》

1842年1月在萊茵地區科倫市創辦,是資產階級民主派報紙。全名為《萊茵政治、商業和工業日報》,自1842年10月起馬克思擔任主編。該報揭示了當時一些重大的社會問題,并且對普魯士的官僚制度、政治措施進行了有力的抨擊。恩格斯稱它是德國現代期刊的先聲。

(4)《法蘭克福報和商報》

德國出現的一份商業報紙,創辦于1856年,為出版商列奧波特·宗內曼所有,最初主要報道當時頗受關注的商業活動和經濟信息,50年代末,逐漸增加了政治方面的內容。由于該報同情工人運動,經常刊登工運消息,并且內容豐富、特色突出,因而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5)《柏林日報》

1871年由報業主莫斯創辦,是德國第一份廉價報紙。

2.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報刊

(1)馬克思、恩格斯與《新萊茵報》

1848年歐洲大陸爆發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后,馬克思、恩格斯為了指導共產主義同盟活動,教育廣大群眾進行革命斗爭而創辦了大型日報《新萊茵報》。這是世界上第一份馬克思主義日報,1848年6月1日創刊于德國科倫,1849年5月19日被迫停刊,共出301期。

《新萊茵報》的宣傳內容

a.對內徹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國。

b.對外推進反對沙皇俄國的戰爭。

《新萊茵報》的宣傳特色

a.把對敵斗爭的原則性和策略性結合起來。

b.聯系群眾,代表人民,指導斗爭。

c.具有鮮明的戰斗風格。

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思想

1848年以前,作為革命的民主主義者,他們新聞思想的核心是自由報刊理論;1848年以后,作為共產主義者,新聞思想為無產階級黨報觀念。

(2)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報刊

《社會民主黨人報》

創辦于1863年,是拉薩爾派的機關報。馬克思、恩格斯曾經在該報發表過文章,后來因該報堅持錯誤主張,并吹捧普魯士王朝,便與之斷絕關系。1871年該報改名為《新社會民主黨人》,為周三刊,出版至1876年。

《人民國家報》

它是愛森納赫派的機關報。起初每周出版二次,1873年起改為每周出版三次。威·李卜克內西和奧·倍倍爾主持報紙工作。編輯部同馬克思、恩格斯保持著密切的聯系,在他們的關心和幫助下,該報成為革命的喉舌,成為當時德國最優秀的工人報刊之一,在對德國無產階級進行政治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前進報》

該報1876年10月1日創辦。主編是威·李卜克內西和當時被選為黨的執行委員會兩主席之一的哈森克萊維爾。該報每周出三期,創辦后兩個月就擁有1.2萬訂戶。它曾刊登過不少馬克思、恩格斯的重要文章,最為重要的是發表了恩格斯的《反杜林論》,對宣傳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燈籠》

該報1878年10月創辦。是《非常法》施行期間第一個在國外出版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的機關報,創刊于布魯塞爾,后在倫敦出版。

《社會民主黨人報》

它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中央機關報。1879年9月28日,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直接參與和支持下創刊,是一份周報。《非常法》施行期間,通過“紅色戰地郵局”秘密運回國內,在德國各地廣為傳閱,發行1.1萬份,成為德國黨曾經擁有過的最好的報紙。

《新時代》

它是德國社會民主黨人的機關刊物。1883年1月創辦于斯圖加特,按月出版,1890年起改為周刊,考茨基任主編。

三、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業

1.一戰前后的報業

(1)大眾化報紙的興起

莫斯在1865年創辦了《廣告電訊報》(柏林),用一半以上的篇幅刊登廣告,報價低廉,獲利甚豐。莫斯在柏林于1871年創辦的大眾化報紙《柏林日報》又獲成功,成為其他報刊模仿的對象。

1883年,出版商奧古斯特·謝爾創辦《柏林地方新聞》。初為周報,1885年改為日報,主要刊登地方新聞,并辟有多種特寫專欄,頗受市民歡迎,發行量很快達到10萬份。

(2)一戰時的新聞宣傳

1917年10月,德軍在卡波雷托戰役中成功地利用了宣傳戰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兩次大戰期間的報業

(1)魏瑪共和時期

政黨報紙

中央黨的《科隆新聞》、天主教黨的《德意志報》、國家黨的《新普魯士十字新聞》、社會民主黨的《前進報》、共產黨的機關報《紅旗報》等。

商業性報紙

這一時期德國商業性報紙不斷增加,報業壟斷逐漸形成。

a.烏爾斯泰因報團擁有五家日報:《柏林晨郵報》、《柏林全德新聞》、《柏林午間報》、《福斯新聞》、《時報》晚刊。

b.莫斯報團擁有四家日報:《柏林日報》、《柏林人民報》、《柏林晨報》、《準時晚報》。該報團還擁有廣告社、通訊社以及其他附屬企業。

(2)納粹統治時期

德國報紙數目銳減,僅為魏瑪共和時期的1/4。納粹報刊大為發展,納粹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一躍成為全國頭號大報。

3.二戰時期的新聞宣傳

德國新聞媒介全部轉入戰時軌道,成為希特勒得心應手的宣傳工具。

(1)國內大搞欺騙宣傳,將大戰的責任加諸敵人身上,煽動德國人的戰爭狂熱。

(2)利用無線電廣播進行針對同盟國的宣傳。

四、二戰后的報業

1.聯邦德國的報業

(1)盟軍管制時期的情況

1945年5月8日,盟軍就頒發了新聞管理條例。為了彌補報業真空狀態,盟軍總部發行了一種《德意志簡報》,免費分發給德國人閱讀。1945年7月,盟軍當局開始準許非納粹德國人申請辦報,并陸續發給執照。

(2)發展、壟斷進程

成立之初的十幾年間,報業發展迅速,報紙數目增至一千五百余種。

至80年代,形成10個大的報業集團。

雜志業也出現了壟斷化的趨勢。

(2)主要報刊

《世界報》(Die Welt)

《世界報》與《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意志報》一起,并稱原聯邦德國“三大報”。1946年6月由英軍占領當局在漢堡創辦,1976年遷至波恩繼續出版。1952年招標出售,施普林格買下75%的股權。90年代初發行量為20多萬份。讀者多為國家機關和經濟界的上層人士。

《法蘭克福匯報》(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

1949年11月1日創辦于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市。該報重視經濟新聞和國際新聞,讀者對象主要是政府部門和企業界上層人士以及獨立職業者。該報是一家超區域性日報,在世界上有一定聲望,我國報刊常譯載它的文章。它也注意反映中國情況,曾連載老舍小說《駱駝祥子》。

《南德意志報》(Sueddeutsche Zeitung)

1945年10月創辦于慕尼黑。初為周二刊,1949年改為日報。該報創辦時持社會民主黨執照,以后變為私人報紙,但仍傾向于社會民主黨。讀者對象主要是自由派知識分子,該報篇幅比較大,平日40~50版,周末更多。以政治新聞與評論、地區新聞和文藝影劇消息、經濟新聞為主。

《圖片報》(Bild—Zeitung)

1952年由施普林格在漢堡創辦,是聯邦德國最早的一份通俗畫報,四開小張,幾乎全靠街頭零售。報上占主要篇幅的是圖片、大字標題、彩色線條和花邊。讀者可以通過這份報紙了解身邊發生的一切新聞。該報每天通過衛星傳真在各大城市同時出版。

《明鏡周刊》(Der Spiegel)

1947年創辦于漢堡,是德國最有影響的新聞周刊,用德文和英文出版。該刊以“展示社會的陰暗面”為己任,注重調查性報道,敢于揭露政界內幕和社會弊端。

2.民主德國的報業

(1)蘇軍管制時期的情況

1945年蘇軍占領期間,民主德國在蘇軍協助下創辦了《柏林日報》。同年創辦的還有自由民主黨的機關報《晨報》、基督教民主聯盟的機關報《新時代報》和工會聯合會的機關報《論壇報》等。

1946年德國統一社會黨成立,隨即創辦了黨的中央機關報《新德意志報》(1946年4月23日創辦于柏林),并指定《柏林日報》作為黨的柏林市委機關報(該報后又宣布為非黨報紙)。此外,德國統一社會黨還創辦《統一》和有關黨的生活的刊物《新路》等。

(2)發展進程

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成立后,蘇軍將新聞媒介的管理權移交民主德國政府。到50年代中期,全國已發行40種日報、32種周報(刊)。

至80年代,民主德國出版日報39種,總發行量八百多萬份;周報31家,總發行量870萬份;雜志517家,期發行1800萬份。其中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大的報紙是德國統一社會黨機關報《新德意志報》(每期發行約為110萬份)。

五、通訊社

1.沃爾夫通訊社

它是德國通訊社的始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和規模最大的通訊社之一。創建于1849年,創辦人是貝恩哈特·沃爾夫。創辦初期主要是利用電報收集、發布股票行情和經濟信息。1933年希特勒上臺后將其接管,改組為德國通訊社,沃爾夫通訊社就此告終。

2.德國新聞社

1949年9月1日在英、美、法占領區的三個新聞社基礎上成立的股份公司性質的通訊社,簡稱德新社,是聯邦德國最大的通訊社。業務部門有國內新聞部、國際新聞部和新聞圖片部,每天發布德文對內新聞10萬字,德、英、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的對外新聞7萬多字。

3.德意志通訊社(AND)

它是原民主德國唯一的國家通訊社,簡稱德通社,1946年10月10日根據各報刊和廣播電臺的倡議建立,總部設在柏林。成立之初,德通社是股份有限公司性質的企業,1952年,政府將它收歸國有,成為國家通訊社,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中比較權威的新聞發布機關。兩德統一之后,德通社改為自籌資金的獨立股份公司,影響力驟減。

六、廣播電視事業

1.廣播電視的開端

德國是廣播電視誕生較早的國家,其廣播事業開始于1923年,電視實驗播出始于20世紀30年代中期。

2.聯邦德國的廣播電視業

(1)公營廣播電視系統

為了加強社會公營性質的廣播電臺彼此間的合作,1950年10月,各州廣播電臺聯合起來,成立了德國廣播聯合會(ARD)。

聯合建立了兩個全國性的廣播電臺——德意志電波電臺(DW,1953年)和德意志電臺(DLF,1960年),前者對世界各國廣播,后者對全德國廣播。

1952年11月,各州廣播電臺聯合組建“德意志電視臺”,即電視一臺(ARD),經費由各州電臺負責,節目大部分由地方臺提供,總部設在漢堡,發射中心在法蘭克福。1963年4月,各州再度合作建立的電視二臺(ZDF)開播,總部設在美因茲。1967年,聯邦德國開始播出彩色電視節目。聯邦德國政府對電視臺的干預很少,節目內容和技術問題均由專家負責。

管理機構組成:廣播委員會、管理委員會、總經理(臺長)。

經濟收入來源:聽眾和觀眾每月交納的收聽費、收視費和廣告費。

(2)私營廣播電視系統

從80年代起,聯邦德國逐步開放私營廣播電視。

從當前的情況看,雖然公共臺在聯邦德國具有相當的優勢,但私營電臺電視臺的數目也在不斷增長。

聯邦德國有兩家主要的私營電視公司,一家是衛星電視一臺(SAT 1),另一家是盧森堡廣播電視臺(RTL)。

3.民主德國的廣播電視業

民主德國的電子傳播媒介是作為國家事業運營的,由部長會議下轄的國家廣播、電視委員會來實施。

(1)1945年5月13日,東柏林的柏林廣播電臺最早在德國恢復了廣播。

(2)1950年6月13日,民主德國最早的電視臺——柏林電視臺首次試播。

(3)從1969年10月起,電視臺開始播放彩色節目。

4.兩德統一后的廣播電視業

民主德國全盤采納了聯邦德國的廣播電視制度,實行公私并存的“雙軌制”,即公營廣播電視系統與私營廣播電視系統協調并存。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邑县| 马龙县| 兰坪| 兴义市| 甘德县| 桐城市| 崇仁县| 咸丰县| 宁晋县| 始兴县| 延川县| 彭州市| 安阳县| 准格尔旗| 建始县| 霍林郭勒市| 新巴尔虎左旗| 东港市| 彰化市| 抚宁县| 曲水县| 永新县| 南部县| 聊城市| 邢台市| 云龙县| 维西| 额尔古纳市| 班玛县| 德庆县| 武邑县| 新民市| 台北市| 西吉县| 漳州市| 水富县| 鄯善县| 香河县| 高雄县| 尼勒克县| 修文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