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廣播電視采訪方法

1.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是指記者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現場、新聞人物活動的現場進行的目擊采訪,是對客觀事實進行由表及里的察看與思考活動,借以印證線索、搜集素材、獲得第一手材料。

(1)廣播電視記者進行現場觀察的特點

觀察的直接性。廣播電視記者的觀察非常重視親眼所見,并把所見所聞攝錄下來。

觀察的綜合性,即在大腦的支配下,調動起眼、耳、口、鼻、舌、身體等各種器官,對客觀事物進行多方面的審視、考察。

觀察的客觀性。事實是客觀存在的,其發展的狀態和性質,都是由事物內在的矛盾所決定的,是不以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記者應該用客觀的視點觀察。

觀察的經常性。廣播電視記者對客觀世界的觀察,不僅僅表現在某一具體的采訪過程中,而是要貫穿于整個記者生涯。

觀察的敏感性。在現場觀察中,記者要有一雙機警、靈敏、銳利的眼睛,既能縱觀萬物巨變,又能明察秋毫,對于新聞事實,一眼就能看準,很快就能抓住。

(2)現場觀察的主要內容

觀察捕捉事物變動的態勢,把握新聞事件的進程,要注意采錄具體生動的情節;

觀察捕捉新聞事件發生現場的環境和氣氛,捕捉典型的場景、細節和現場氣氛信息,是體現新聞報道生動感人的關鍵環節;

觀察捕捉最能表現事物特征的細節,人物的外表特征、動作以及情緒變化等。

(3)現場觀察和采錄時應注意的問題

選擇恰當的觀察位置,以利于觀察的清晰、準確和全面。

開拓觀察的視野,靈活調動注意力,避免按照固有的思維和觀察模式觀察和采錄。

確定恰當的角色定位。

把握好開機時間,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把握事件發展的脈絡,采錄下關鍵的內容。

將觀察與思考結合。記者在現場觀察的同時,要迅速通過思考分析和判斷信息內容和傳播價值。

2.開放型問題

開放型問題,是指記者僅提示某一話題或訪談的范圍,讓采訪對象自由發揮、暢所欲言。對于社會經驗豐富、善于表達的采訪對象,或訪問漸入佳境之后,可適當采用開放式問題。

3.閉合型問題

閉合型問題,是指需要采訪對象明確回答的特定的具體問題。甚至有的只需要回答“是”或“不是”。閉合式問題適合挖掘典型的情節、細節和核實材料,對于不善言辭的采訪對象或訪問的初始階段,可適當采用閉合式問題。

4.廣播采錄的基本要求

(1)注重音響的質量。

(2)音響絕對真實。

本體真實——所采錄的音響,必須是所報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與報道內容確有關聯的事物或人物本身發出的聲音;

采錄真實——堅持采錄的同步性,嚴格按音響本來的面目和實際發生過程采錄音響。

(3)力求自然。即所錄的音響不勉強、不局促、不呆板、不造作。

(4)捕捉特點。

(5)盡量清晰。

(6)采錄時掌握采訪的主動權和控制采訪節奏。

5.電視攝錄的基本要求

(1)電視攝錄的基本要求

電視攝錄的基本要求主要是為保證畫面和同期聲質量的技術要求:

恰當地運用景別

a.景別,是指被拍攝的物體在畫面中呈現的范圍,是電視畫面的重要造型元素之一。

b.調整、轉換景別主要有兩種方法:第一,改變被攝物與攝像機之間的距離;第二,機位不變時,改變鏡頭的焦距。

c.景別的分類:

第一,全景,是一種介紹性景別。全景除了用于表現人物形體動作外,也常用來表現新聞事件發生的環境,所以又稱為“定位鏡頭”。

第二,中景,是表現范圍相當于成年人膝蓋以上部分的景別。由于可以突出人物上半身,被稱為觀眾的視覺注意中心。主要用于表現事物的局部和人物的動作、活動以及與他人的關系。

第三,近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或物體的局部。由于畫面空間僅能容納一個人的胸部以上部分,常和中景聯用,借以表現人物的主次關系,常被作為表現人物情緒的重要手段。

第四,特寫,是表現人物頭部和物體細部的景別。它比近景的表現范圍更小,可以凸顯被攝對象某一富于典型意義的局部。常用于以細微處揭示事物的內部特征和本質內涵。

精心選擇拍攝角度

拍攝角度是攝像機同被攝對象空間位置的角度。這種角度,又分為垂直平面角度(攝像高度,包括平視、仰角、俯角)和水平平面角度(攝像方向,包括正面、側面、背面)兩類。

a.正面方向拍攝,是指攝像機在被攝對象的正前方。這種角度有利于表現對象的特征,弱點是形體透視性差,缺乏立體感。

b.側面方向拍攝,分為正側面和斜側面兩種。

第一,正側面拍攝,是指攝像機與被攝對象正面成90度角。這個方向一般用于拍攝活動中的人物和其他運動物體。

第二,斜側面拍攝,是指除了正面、正側面和背面以外的其他拍攝點。斜側面拍攝的畫面生動活潑,具有較強的縱深感和透視感;有利于表現物體的立體形象和場景的空間深度;也有利于區分人物和景物之間的主次關系,把所要表現的主要人物或景物放在突出的位置上。

c.背面方向拍攝,是指從被攝對象的背后拍攝。這種角度使畫面所表現的視線與被攝對象的視線一致,讓觀眾產生與被攝對象同一視線的感受效果。

d.平角度拍攝,與被攝對象處于同一水平線上。拍攝人物時,以記者眼睛的高度為基準。用于表現移動物體時,可以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e.仰角度拍攝,是指攝像機低于被攝物體和人物的水平線,鏡頭上仰的拍攝角度。這種角度有利于強調被攝對象的高度,還可以賦予畫面以崇高、莊嚴、偉大等內涵,激發觀眾的贊賞、景仰、自豪等情感。

f.俯角度拍攝。攝像機在高于被攝物體水平線的位置拍攝。這種拍攝角度有利于表現平面景物的層次、數量、地理位置,給人以深遠遼闊的感覺。用于表現人物,可以展示其位置和活動態勢;表現事件,則可以反映出其總體氣勢,以及事物各方面的位置或相互之間的關系。

巧妙運用光線

恰當運用和處理光線,能夠生動、逼真地再現被攝對象的形象、輪廓線條和空間感,賦予畫面不同的環境氛圍,也能激發觀眾的情緒和聯想。

恰當運用長鏡頭

長鏡頭,又稱多構圖鏡頭,是指在一個持續時間較長的鏡頭內,用推、拉、搖、移等方法多層次多景別地對一個事件、一個場景進行拍攝。長鏡頭拍攝的畫面完整、連貫,對動作、場景和情節的介紹和表現有一氣呵成的特點,適合報道動態性強、持續時間短的新聞。

(2)電視攝錄的基本原則

真實性原則。

時機原則。對構圖、用光、角度選擇等表現要素的考慮不能以犧牲記錄新聞信息的時機為代價。

(3)電視攝錄的基本方法

挑。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根據對事物的現場分析、判斷、概括和提煉,挑選拍攝最能說明事件本質的形象——動作、神態或事件發生過程中的關鍵場面。

等。當新聞事件突然發生或等待拍攝的目標出現時,當機立斷,毫不遲疑地啟動攝像機,把稍縱即逝的畫面和同期聲記錄下來。

搶。是體現攝像記者功力最重要的一環。在許多意想不到的新聞事件出現時,不惜任何代價,不計個人的榮辱得失,不管能否播出,首先把事件完整地記錄下來,應是攝像記者終身恪守的信條。

【過關練習】

一、單項選擇題

1.新聞報道的起點和基礎活動是(  )。

A.新聞采訪

B.新聞寫作

C.新聞編輯

D.新聞評論

【答案】A

【解析】新聞采訪是指新聞記者為獲得新聞事實材料,對客體進行的訪問、觀察、思索和記錄等調查研究的活動,是新聞報道的起點和新聞工作的基礎活動。

2.關于新聞采訪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新聞記者所要采訪的事實是新近發生的新鮮事實,是為獲取新聞而采訪

B.新聞記者要嚴格遵循采訪提綱進行采訪活動

C.新聞記者要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不斷采訪和連續報道

D.新聞記者在采訪中可以變換采訪對象,更換新的線索

【答案】B

【解析】新聞采訪的基本特點包括求新性、突擊性、靈活性、廣泛性、持續性。其中,靈活性是指記者采訪比較靈活,通常只集中于一點,致力于發掘精彩的新聞素材,隨時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采訪對象和內容。記者采訪的靈活性還表現在:根據采訪的深入和情況的變化而定,新聞線索發展了,可以增加采訪內容,擴展調查范圍,挖掘新的有意義的事實材料,也可以變換采訪對象,更換新的線索。A項體現了新聞采訪的求新性;C項體現了新聞采訪的持續性;D項體現了新聞采訪的靈活性。

3.除了是新聞事件的調查者和傳播者之外,從事廣播電視新聞報道的記者不可擔當(  )角色。

A.參與者

B.解說者

C.現場引導者

D.操控者

【答案】D

【解析】除了調查者和傳播者之外,從事現場報道的廣播電視記者同時也是受眾觀察新聞事件的現場引導者。記者在新聞事件的事發現場對受眾進行現場報道的時候,要解說新聞事件的背景和新聞要素,并引導受眾觀察新聞事件的現場、理解其意義,對可能出現的傳播障礙加以解釋,必要時通過對現場當事人及有關人士的提問來解答受眾的疑惑。

4.客觀事物矛盾運動的(  )特性,決定了新聞采訪活動的持續性。

A.穩定性

B.同一性

C.階段性

D.對立性

【答案】C

【解析】客觀事物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變化的,事物的矛盾運動總是由低到高、由量變到質變的轉化過程,而且“無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相對靜止的狀態和顯著的變動狀態”。客觀事物矛盾運動的階段性,決定了新聞采訪的持續性。所以要隨著事物的發展變化,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進行不斷采訪和連續報道,為人們提供有關的新聞信息。

5.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是(  )。

A.新聞價值標準

B.新聞政策標準

C.新聞宣傳標準

D.新聞機構自身的編輯方針

【答案】A

【解析】確立選題主要考慮的標準包括:新聞價值標準;新聞政策標準;新聞機構自身的編輯方針與定位。其中,新聞價值是選擇和衡量新聞事實的客觀標準,即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構成新聞的特殊素質的總和。

6.關于新聞線索的特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簡單明了,完整性強

B.時間短暫,穩定性低

C.反映本質,變動性小

D.雖是信號,仍可證實

【答案】B

【解析】新聞線索是指新聞事實發生的一種信號和征兆,反映新聞事實的簡略輪廓或片斷,它是記者追尋新聞的方向和依據。其特點包括:比較簡單,完整性差;時間短暫,穩定性低;只是信號,有待證實;反映現象,變動性大。

7.關于新聞新鮮性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新聞報道距離新聞事實變動的時間差越小,就越有新聞價值

B.時間不新鮮,即使內容是新鮮的事實,也不具備新聞價值

C.舊聞成為新聞一定要有充足的時間由頭

D.新近發生的事實,如果不能及時報道,新聞也會變成舊聞

【答案】B

【解析】新鮮性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只有新鮮的事實,才有可能具有新聞價值。新鮮性包括兩層意思,即時間新、內容新。一條新聞,時間上離開事實發生(變動)的時間越近、內容上包含的未知因素越多,就越有新聞價值。

8.新聞標題“倆小學生當街鬧分手:你的辣條是我買的”,突出了新聞價值中的(  )。

A.接近性

B.重要性

C.顯著性

D.趣味性

【答案】D

【解析】新聞價值要素主要包括:新鮮性,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即時間新、內容新;重要性,是指某個事實既為廣大受眾所關注,又能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顯著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質;接近性,是指某個事實和受眾有某種關聯而產生“親近”感;趣味性,是指事實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引起受眾注意或足以動人情感的素質。題中的標題突出了事實所特有的情趣,體現了新聞價值的趣味性。

9.新聞標題“故宮六大宮殿百年來首次亮燈”,突出了新聞價值中的(  )。

A.接近性

B.重要性

C.顯著性

D.趣味性

【答案】C

【解析】新聞價值要素主要包括:新鮮性,這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即時間新、內容新;重要性,是指某個事實既為廣大受眾所關注,又能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顯著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質;接近性,是指某個事實和受眾有某種關聯而產生“親近”感;趣味性,是指事實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引起受眾注意或足以動人情感的素質。題中的標題突出了新聞事實不同一般的性質,體現了新聞價值的顯著性。

10.關于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對象的選擇,不正確的是(  )。

A.是新聞事件的當事人

B.是新聞事件的目擊者

C.是新聞事件的知情者,但不愿面對媒體,應該窮追不舍捕捉新聞線索

D.不是新聞事件的知情人,但可以提供專家意見

【答案】C

【解析】采訪對象的選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知情。采訪對象的選擇以新聞事件為核心向外輻射開來,當事人、目擊者能提供最接近事實的信息,相關專家、政府官員等能提供相對權威與獨立的見解。愿講。注意選擇能夠配合記者采訪的對象。善于表達。要盡量選擇沒有語言或行為障礙的采訪對象,采訪對象應使用規范的語言,在電視采訪中,還要避免選擇有不良習慣動作、表情者。

11.關于廣播新聞采錄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采錄時應盡量選擇能夠反映事物或人物個性的音響,以求更好地表現人物或事物的個性

B.采錄時要掌握采訪的主動權和控制采訪節奏,時刻注意現場的變化,捕捉音響

C.采錄時可根據采訪計劃對采訪對象進行引導,還可進行后期擬音,采制優質的音響

D.采錄時要注重音響的素質,力求自然、捕捉特點、盡量清晰,要盡最大努力獲取高質量的音響

【答案】C

【解析】廣播新聞采錄要求音響絕對真實,具體表現為:要求本體真實。所采錄的音響,必須是所報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與報道內容確有關聯的事物或人物本身發出的聲音,無論主體音響、環境音響還是背景音響,都不能人工模擬,也不能互相替換。要求采錄真實。堅持采錄的同步性,嚴格按音響本來的面目和實際發生過程采錄音響,記者在采錄音響時,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對采訪對象進行“導演”和擺布,干涉音響實際發生的狀況和過程。

12.關于新聞錄音采訪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重大題材錄音報道,可以事后補錄

B.錄音采訪前,要詳細了解采訪對象的基本情況和有關背景材料

C.注意搶錄典型音響,使新聞報道真實可信富有感染力

D.擺脫“音響十分清楚干凈”的束縛

【答案】A

【解析】新聞錄音采訪要求音響絕對真實,具體內容包括:要求本體真實。所采錄的音響,必須是所報道的事物或人物,以及與報道內容確有關聯的事物或人物本身發出的聲音。即無論主體音響、環境音響還是背景音響,都不能人工模擬,也不能互相替換。采錄真實。堅持采錄的同步性,嚴格按音響本來的面目和實際發生過程采錄音響。即記者在采錄音響時,不能按照自己的主觀意圖,對采訪對象進行“導演”和擺布,干涉音響實際發生的狀況和過程。

13.(  )常用來表現新聞事件發生的環境。

A.全景

B.中景

C.近景

D.特寫

【答案】A

【解析】全景是一種介紹性景別,除了用于表現人物形體動作外,也常用來表現新聞事件發生的環境,所以又稱“定位鏡頭”。

14.(  )拍攝使得觀眾無法看到畫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和一定的懸念。

A.平角度

B.仰角度

C.側面方向

D.背面方向

【答案】D

【解析】背面方向拍攝是指從被攝對象的背后拍攝。這種角度使畫面所表現的視線與被攝對象的視線一致,讓觀眾產生與被攝對象同一視線的感受效果。從背面方向拍攝,觀眾無法看到畫面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具有某種不確定性和一定的懸念。

15.關于系列報道的特點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多為題材重大的非事件性新聞,通過系列組合報道,深入揭示主題

B.應多角度圍繞同一主題反映各方情況,內容廣博,信息量大

C.系列報道中的多個獨立報道,既有外在的連續性,也有內在的必然聯系

D.主題必須集中不分散

【答案】C

【解析】系列報道是指圍繞同一新聞主題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作多次、成組的報道。多個獨立報道沒有外在的連續性,卻有內在的必然聯系,集合在同一主題思想下,以求對新聞事實作比較系統、全面、有一定深度的報道。系列報道的基本特點包括集中性、廣博性、深刻性。

二、多項選擇題

1.求新性要求新聞記者所要采訪的新聞事實具有(  )的特點。

A.新奇

B.新近發生

C.穩定

D.發展

E.變化

【答案】ABDE

【解析】新聞采訪的基本特點包括求新性、突擊性、靈活性、廣泛性、持續性。其中,求新性強調記者所要采訪的事實是新近發生、發展、變化的新鮮事實,為獲取新聞而采訪。

2.關于新聞采訪工作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記者只能采訪新近發生的事實

B.記者要嚴格遵循采訪提綱進行采訪活動

C.記者要隨著信息的變動,審時度勢,從不同側面和不同角度,進行不斷采訪和連續報道

D.記者在采訪中可以依據情況變動而變換采訪對象

【答案】CD

【解析】A項,新聞采訪指新聞記者為獲得新聞事實材料,對客體進行的訪問、觀察、思索和記錄等調查研究的活動,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均可采訪;B項,記者采訪比較靈活,通常只集中于一點,但可隨時根據情況的變化調整采訪對象和內容。

3.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要求主要包括(  )。

A.熟悉帶機采訪

B.完成信息采集

C.靈活把握記者角色

D.熟練操作攝錄器材

E.注重分工協作

【答案】ABCDE

【解析】廣播電視新聞采訪的要求主要包括:熟悉帶機采訪。不僅要考慮到新聞信息的采集,而且要考慮到新聞信息的傳達。靈活把握記者角色。除了調查者和傳播者之外,從事現場報道的廣播電視記者同時也是受眾觀察新聞事件的現場引導者。熟練操作攝錄器材。廣播電視新聞采訪對設備具有較強的依賴性。注重分工協作。電視采訪是集體工作的產物,除特殊情況外,一般由兩個以上的記者協作,而不是一個記者單兵作戰。

4.下列屬于新聞價值要素的是(  )。

A.新鮮性

B.接近性

C.顯著性

D.重要性

E.趣味性

【答案】ABCDE

【解析】新聞價值要素主要包括:新鮮性,是新聞價值的首要因素,即時間新、內容新;重要性,是指某個事實既為廣大受眾所關注,又能對社會產生較大的影響;顯著性,是指新聞事實具有不同一般、超出一般的性質;接近性,是指某個事實和受眾有某種關聯而產生“親近”感;趣味性,是指事實所特有的情趣和意味,是事實本身所具有的能夠引起受眾注意或足以動人情感的素質。

5.關于新聞線索的主要來源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記者本人的觀察和積累

B.有關會議、文件、簡報或有關政策和領導人講話等

C.來自受眾的信息

D.從其他新聞媒體間獲得的信息

E.來自特定新聞通訊員提供的信息

【答案】ABCDE

【解析】新聞線索指新聞事實發生的一種信號和征兆,反映新聞事實的簡略輪廓或片斷。新聞線索是記者追尋新聞的方向和依據。其來源主要包括:記者本人的觀察和積累;有關會議、文件、簡報或有關政策和領導人講話等;來自受眾的信息;從其他媒介獲得的信息等。

6.關于新聞線索的描述,正確的是(  )。

A.新聞線索能夠觸發新聞記者的新聞敏感

B.新聞線索可以指明新聞采訪的去向

C.新聞線索的價值可以決定新聞報道的質量

D.新聞線索即新聞事實

E.新聞線索決定新聞價值

【答案】ABC

【解析】新聞線索是指新聞事實發生的一種信號和征兆,反映新聞事實的簡略輪廓或片斷,它是記者追尋新聞的方向和依據。其作用在于:能夠觸發記者的新聞敏感;可以指明采訪的去向;新聞線索的價值可以決定報道質量。D項,新聞線索并不等于新聞事實;E項,新聞線索的價值可以決定報道質量。

7.關于現場觀察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記者選擇恰當的觀察位置,以利于觀察的清晰、準確和全面,以免漏掉關鍵新聞線索

B.記者以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和記錄者的身份進行觀察和采錄,切忌以參與者的角色介入新聞現場

C.記者應避免按照固有的采訪提綱進行觀察和采錄,而要充分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積極主動、靈活機動地隨機調整采訪計劃

D.記者要有一定的預見性,把握事件發展的脈絡,預見事態發展的可能性和方向

【答案】ACD

【解析】B項,在一般情況下,記者多采用客觀視角,以新聞事件的目擊者和記錄者的身份,在現場進行采訪報道。中立的旁觀者身份有利于報道的客觀性,消減與被報道者之間可能出現的對立關系,因而適于大多數的采訪場合,是較常見的角色定位。在某種情形下,記者也可以采取參與者的角色定位。這種角色定位,有利于獲得和傳播體驗性信息,補充僅靠視覺所不能獲得的信息內容,但一定要注意分寸,絕不可喧賓奪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贡市| 慈溪市| 凯里市| 比如县| 天峻县| 团风县| 阿尔山市| 随州市| 安顺市| 凌源市| 韶山市| 原阳县| 连云港市| 桦川县| 乌拉特前旗| 仁化县| 宿州市| 安多县| 高邑县| 西乌| 平原县| 顺平县| 贵州省| 胶州市| 工布江达县| 噶尔县| 凭祥市| 平顺县| 松溪县| 宁都县| 南川市| 东方市| 耒阳市| 郎溪县| 象山县| 全椒县| 肥东县| 蛟河市| 深州市| 奎屯市| 松江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