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語文課程的性質特點

1.1 復習筆記

一、語文名稱的演變及其本質特征

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區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標志,是語文課程之所以成為語文課程的本質屬性。語文課程的性質是由語文的本質決定的。

(一)語文名稱的演變

1.語文名稱演變的歷史背景

(1)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語體文與文言文脫離的現象,阻礙了人們日益豐富而復雜的日常交流與交往,抑制了教育的平民化和大眾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2)以闡釋經傳、代立圣人言為目的的傳統語文教育,忽視語文學習對個人現實生活及成長的意義。

(3)語文文化的“濟世”功能受到了科學文化的嚴峻挑戰。

2.語文名稱演變的過程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課程名稱,是隨著語文課程的建立與發展逐步演變而來的。

(1)清朝末年,廢科舉,興新學,實行現代意義上的班級授課制,語文學科開始獨立發展。

新式學堂中,“語文”已經作為一門課程出現,但名稱并不叫“語文”。

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語文從經學、史學中分立開來,專設一科。

1903年,清政府頒發了《奏定學堂章程》,語文類課程,初等小學堂設“中國文字”,高等小學堂和中學堂設“中國文學”,并在全國推行。

梁啟超、蔡元培等人認為,“中國文學”一科范圍太窄,不能包括所學內容,遂在以后所辦學堂里,將“中國文學”改名為“國文”。至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以民國臨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身份,主張中小學的語文課程一律改名為“國文”。

(2)五四運動后,言文一致、國語統一,成為時代的潮流。1923年,北洋政府頒布中小學課程綱要,中小學分設的“中國文字”和“中國文學”改稱“國語”。

(3)1932年后,小學稱“國語”,中學稱“國文”。

(4)1949年,葉圣陶將“國語”和“國文”統稱為“語文”。從此,“語文”成為了基礎教育中關于母語教育的課程專用名稱。

(二)語文的本質

在教育領域里,關于語文的本質,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觀點,并作出了不同的解釋。從1962年起到20世紀80年代,葉圣陶先生多次在不同場合對“語文”二字做了解釋。

他認為:

1.“語文”就是語言,是口頭語與書面語的合稱。聽說讀寫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全部內容,學語文就是學語言。

2.“語文”是一個包括語言、文學、文字、文章、文化等因素的綜合體,其中,“語言”是其本質,。

3.“語文”是學校教育中的一個科目。“語文”一詞僅限于“學校功課的名稱”,而非指一般人文范疇領域的“社會語文”。語文是與人們的意志、情感、價值體系交織在一起的,為人們的多元理解和發展性研究預置了開放性空間。

4.“語文”之“語言”是“言語”。葉圣陶先生之“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中的“語言”指人們說的話或寫的文,是人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進行交際的行為及結果。

綜上所述,人們認為,語文是以言語(語言)為本質的包含文字、文學、文章、文化等多元素在內的一個綜合體。

(三)語文的特征

語文的核心是語言,探討語文的特征,就是要探討語言的特征。

語文(語言)具有以下三個互相聯系的特征:

1.符號性

語言的符號性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人是“符號的動物”,而語言又是人類最基本的“符號形式”之一。人類把語言作為創造理想世界的符號,并發明了“聲之符”和“形之符”。

(2)語言符號有三種原始狀態,即聲音符號、圖畫符號和抽象文字符號。現存語言中,只有漢語言仍保留著人類語言的三種原始狀態。

(3)語言作為一種符號形式,具有文化性、創造性、理想性、形象直觀性和思維適應性。

2.工具性

(1)語言(語文)是思維的工具

語言的本質是言說。

語言、說、思維及思維的結果—思想,是一個作為人而存在的生命體的保障。

無論是口頭語還是書面語,都是其心中所想。想的過程就是語言形成的過程。

語言與思維是完全一致的,離開了語言,人們就無法思維。

(2)語言(語文)是交際的工具

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每一個人都不是獨立存在的,要與他人相互交往,而語言就是相互交往的紐帶。

語的交際功能是與生俱來的。

語言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及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日益繁榮。

語言客觀地存在于人類生活中,是聯結人類群體生活最基本的手段,這是它的根本屬性。

(3)語言(語文)是信息的載體

信息化社會已經對教育提出挑戰,信息能力,和體現傳統文化基礎的“讀、寫、算”能力一起成為信息時代每個社會成員基本的生存能力,共同構成了信息社會文化基礎的四大支柱。

在以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現代化信息技術環境下,傳統文本不再是信息承載和傳遞的惟一形式,但語言依然是最主要的信息載體,并且承擔著現代化信息手段創造發明及運用的母體職能。

(4)語言(語文)是文化的載體

語言不僅僅能滿足人們表情達意和交際需要,同時它也承載著文化,用于文化的社會傳遞與傳播。

語言的全部內容和靈魂是文化,它是文化產生的基礎和發展的關鍵,是文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是文化得以承傳的基本途徑和保證,是人們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

對于個體來說,文化決定了人的語言品位的雅俗高低;對于一個民族和國家來說,文化決定了其語言的生命力和活力。

語言是創造文化的工具。人發明并使用神話、宗教、語言、藝術等符號形式創造各種文化,人在不斷的文化創造活動中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

3.人文性

(1)人文性的內涵

從接受主體角度看,學習語言就是為了通過學習語言所承載的文化內容而獲得一種文化精神。因此,一般意義上,語文的“人文性”指的就是語言的文化內容及文化精神。

(2)人文性的表現

語言本身是一種文化現象,是整個文化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

a.語言表達了人與世界的一切關系,人永遠是以語言的方式擁有世界。

b.語言呈現了我們所感知、體認和理解的世界。

c.語言是人類用于表現自身特點、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是維系民族的紐帶,是歷史的寶庫。

語言不僅僅是交際工具或符號體系,其本質上是一種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

a.任何語言,都蘊含著文化內容和文化精神,特別是漢語。

b.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的精神風貌、認知體系、價值觀念和世界觀,塑造了不同的思維方式、情感特征和文化心理。語言形式的構造,蘊涵了民族的文化心理結構,直接塑造著民族的文化心理。

二、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內涵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的內容

“工具性”主要指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人文性”主要指語文課程對于人的存在和發展的關懷、對于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統一的,二者不可偏廢,也不可分離。

2.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

(1)語文課程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而不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

(2)“統一”,即兩者內在地融合于“語文”一體,是語文根本性質的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的兩方。不能機械地脫離了一方去談另一方,沒有脫離了人文性的單純的工具性,也沒有脫離了工具性的抽象的人文性。

(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的理論基礎與現實依據

1.理論基礎

(1)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的融合

科學主義重視理性及經驗和邏輯分析方法,在人格發展上重視知識和智力的發展;人文主義則主張非理性主義,在方法上強調直覺、體驗和釋義等,在人格發展上重情、意的發展。無論科學主義還是人文主義,在其理論體系內都無法揭示完整的人的本質。

在批判吸收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合理因素基礎上,當代哲學研究有了融合的趨勢。

如果只重視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語文教學就會陷入極端的科學主義;如果只重視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語文教學將陷入虛幻的人文主義。因此兩者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

(2)社會發展理論研究的進步

注重以人的發展為取向,側重從理解的角度解釋社會進步對人的價值意義,強調社會進步最終以人的發展為尺度,已成為當今社會發展問題研究中的主導傾向。

重建以人為中心的發展價值體系,重視人的和諧發展,重視人的全面生活質量的提高,強調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都應該走文化內涵發展的道路。

在新的社會發展觀和研究思路的影響下,當代教育的使命需要根據每個人的傳統和信仰,在尊重多元文化的情況下,使每個人提高思想和精神境界,建立超越自我的高度民主。

作為基礎教育中的課程之一,語文課程的研究與實施都必須走文化內涵發展的道路。

(3)關于人的理論研究的發展

人是理性的動物,理性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所在,人的發展的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理性因素指人精神世界中明晰有序的精神現象、精神形式和精神能力,包括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形式及其系統化、理論化的思維、思想、理論、學說等,還包括人腦具有的形成概念、運用概念進行判斷、依據判斷進行邏輯推理的邏輯認識能力和邏輯實踐能力。

非理性因素指那些與理性因素相對的、理性所不能理解、邏輯概念所不能表達的主體的心理形式,主要是靈感、直覺、感覺、猜測、表象、想象、情感等非理性精神能力和意志、情感、信念、信仰、需要、意向、動機、潛意識、興趣、欲望、本能等非理性精神力量。

完滿的人格是由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組成的功能性整體,是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全面、協調、平衡發展的結果。

教育必須摒棄那種以傳授理性知識、培養理性能力為惟一目的的惟理性教育,應實施以促使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共同發展為目的的完整性教育。

(4)關于學習過程的理論的發展

語文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個體的言語行為過程。

言語行為及其結果是個人的生命、意志的體現,是個人的愿望、要求、觀念、判斷、想象的體現,言語行為無法避開表述者的認識和態度。

言語是人類文化心理結構的外化,是人類的生命之聲、心靈之聲。

言語行為是個體的人由自然的人向社會的人、文化的人的轉化過程,言語活動在較高層次上集中體現著語文的人文價值。

人們在學習、掌握和運用語文時,既掌握語文知識,訓練聽說讀寫語文能力,同時又受到人文因素的充實和熏陶。這些人文因素能充實人的精神、陶冶人的心靈,提高人的認識水平及思維言語能力。

2.現實依據

(1)是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國家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國家人才培養目標的必然要求。

(2)是傳承發揚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

語文課程是擔負傳承、弘揚、發展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任務的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它具有鮮活的思想性和生命性特征。學語文不僅是學知識,更是學做人。因此,只有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課程才能更好地擔負起傳承、弘揚、發展祖國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任。

(三)語文人文教育的特點、內容及途徑

1.語文人文教育的特點

(1)民族性

概說

a.語言被創造之初,便隱含人類某些意識或潛意識,成為人類原始文化的映像。

b.語言作為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被使用時,便帶有使用者所屬的民族、所處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階層的文化特點。

c.語言自身發展時,受各個時期社會文化、人文地理、民族心理等方面的影響和制約。

d.語言在語音、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在神韻、氣質、風骨上也有鮮明的民族風格。

表現

a.語文教育實質上是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思想情感的教育。

b.與其他課程相比,語文最具有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最能體現中華民族獨特的個性和神韻。

c.教學主體,始終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教學主體的民族文化精神深厚程度,影響著主體感受、捕捉民族文化心理的程度。

d.教學主體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情感模式、精神理念、思維特征及表達方式,都呈現鮮明的民族特點。

(2)時代性

語文人文教育的時代性,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理解:

社會發展角度

a.語文教育的內容來自社會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類文化精神世界的豐富性及鮮明的時代特征。

b.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制約著語文教育,這就要求語文教育能夠順應時代潮流,表現時代文化精神的風貌和特質,從而為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服務。

教學主體角度

a.“教”的主體和“學”的主體,都是“時代文化精神的體現者”和“時代文化思想的表達者”。

b.緊跟時代潮流,有助于教學主體不斷開拓自己的教學思維,擴展教學視野和人文情懷,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摒棄落后、僵化的教學方式,使自身文化意識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變革與發展,從而激發教學創造力。

課程實施角度

語文課程的實施過程,是教學主體對時代文化精神的感知把握過程,是將時代文化精神融化在自身的教育觀念意識里,進而滲透到語文教育中的過程。

(3)復合性

在語文教育活動中,各種錯綜交織的、外在的文化信息通過教學主體感知器官、思維器官的同化、順應過程,被納入到自我文化構成中,形成復合多元的內在世界。

人文底蘊的復合化,構成教學主體的教學個性與特色。

在教材文本中,人文內蘊的構成形式多種多樣。這也體現了人文教育的復合性特征。

2.人文教育的內容

(1)借助語文本體的人文構成對學生進行“文化”的塑造。

(2)在文化塑造過程中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選擇與創造能力。

(3)人文教育具體表現為:

接受和理解語文本體所承載的各種民族歷史文化信息。

體驗和吸收漢語漢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認識、歷史文化和民族感情。

挖掘漢語漢字本身的人文價值,注重體驗漢民族獨特的語文感受。

追求自由精神和獨立意識。強調每個學生的自由與尊嚴,尊重學生的自由及自主,把“選擇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反思、懷疑和批判的精神。

強調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尊重學生的獨特性、差異性和多樣性,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

3.人文教育的途徑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人文教育的實施主要有四種途徑:

(1)通過對內容的設置及教學主體對內容的理解來實施

語文課程中的人文教育主要通過課文內容,及對它們的闡釋、評價,讀什么、寫什么、聽什么、說什么中的“什么”來進行。

(2)通過言語蘊涵的文化意識來實施

通過語言(言語)本身所蘊涵的“人文性”——漢民族的文化意識來實施人文教育。

(3)通過觀察矯正言語行為及言語態度來實施

一個人的行為方式折射其思維方式、認知方式、情感傾向及價值取向。因此,可以通過觀察讀、寫、聽、說的行為及態度,即怎么讀、怎么寫、怎么聽、怎么說的行為方式和態度來實施人文教育。

(4)通過感受語言的形式美來實施

語文新課標強調學生“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語文學習者能夠發現、欣賞漢語言文字的字形美、音韻美、修辭美、意境美,并從中感受中國語言文字背后的人性美和思想美。教師可以讓學生感受語言的形式美來實施人文教育。

三、語文課程的功能

(一)概說

1.語文課程的功能界說

語文課程的功能,指對受教育者表現出的具體功用,即受教育者通過學習語文獲得的益處,語文對他們的全面發展所發揮的作用。

2.語文課程的功能分類

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語文課程在人才培養整體系統中發揮著特有的功能。

語文課程的功能細分為:豐富科學文化和社會生活知識的功能;傳授語文知識、訓練語文能力的功能;啟迪思想、開啟智慧及人文教育的功能等。這些功能又可以概括分為兩大類,即語言教育的功能和人文教育的功能。

(二)關于語文課程功能的不同認識

1.單功能論

(1)工具本位。這種觀點是突出語文教育的工具價值,把語言教育放在首位,把提高學生漢語的聽說讀寫水平和能力作為語文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代表人物有:

陳啟天

他將國文教授目的分為主目的和副目的,其中,主目的包括:要能說普通言語;能看現代應用文和略解粗淺美術文;能作現代應用文;副目的包括:要啟發思想,鍛煉心力,了解和應付人生和自然。他是典型的工具本位論者。

胡適

胡適曾提出四條“中學國文的理想標準”:人人能用國語(白話)自由發表思想,如作文,演講,談話等,并且都能明白通暢,沒有文法上的錯誤;人人能看平易的古文書籍,如《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之類;人人能作文法通順的古文;人人能有懂得一點古文學之機會。他也屬工具本位論者。

(2)人文本位。這種語文價值觀認為,語文教育的最大功用在于教化,最大價值在于弘揚人類和民族的優秀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健康人格和入世精神。

(3)兩種觀點的爭論

在1997年10月的國際漢語文教育研討會上,對漢語教育的功能觀和價值觀進行了熱烈的討論。

工具本位論者認為:

a.語文課的根本目的是學習語言,因此,組織和引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b.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等,雖然都是重要任務,但都是“派生”的任務,它從屬于根本任務。

人文本位論者認為:

a.語文教育目前面臨的困境在于沒有弘揚人文。

b.要走出語文教育“少慢差費”的誤區,就必須拋棄“工具論”而代之以“思想性和人文性”;

c.“人本思想”是教學思想現代化的核心,一切教學內容、環節、步驟、方法、教材都必須圍繞這個根本核心展開。

2.語文課程的復合功能論

(1)概說

工具本位論和人文本位論,兩派各成體系,但都屬單功能論者。他們承認漢語文教育有著多種功能,但總要確立一個核心功能或基本功能。

語文課程本質屬性和漢語文教育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育的功能是復合功能,而不是單功能。

(2)內涵

就本體而言,語文課程對人的學習與成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而這多方面的因素發揮作用的方式是“相互滲透,融為一體”的立體化復雜關系,各因素之間互為基礎、互為目標、互為手段和途徑。

就教學而言,既要關注語文課程渾然一體不可分割的整體功能,又要發掘每個因素的特有價值,有意識地將漢語文教育的各種功能有機地整合為一體,實施整體系統裝置下的語文素質教育。

語文課程復合功能的內部結構是由多種功能要素融合而成。語文課程內部結構為由兩大類要素組成,即工具性要素和人文性要素。兩類要素的組合沒有高低主次之分,它們借助漢字或漢文這一中介,使要素之內涵發生聯動和整合,融合為一個整體。打通整合工具性內涵與人文性內涵既是漢語文教育的目的,也是漢語文教育的手段。

(3)特點

多維性和開放性

語文課程的復合功能是一種具有包容性和開放性、具有立體建構的理念。它是一個有機開放的組合系統,是一種彈性機制,在對外信息交換過程中不斷地作出自己的選擇和應對,系統也因此而發生相應的變化。

系統性和層次性

語文功能因素是一個各組成部分有機融合的系統,它的系統性作用有賴于內在各部分的恰當配置及協調互動。

輻射性和延展性

語文課程功能的發揮,應拆除語文自身的壁壘和與其他學科之間的隔斷,建立一種具有實際聯系的新語文課程,甚至不限于學科互融,面向課本以外的真實的生活,樹立并實施一種“大語文”思想。

(4)意義

有利于鑄就民族文化特征;

有利于實現民族文化傳承;

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

主站蜘蛛池模板: 剑河县| 蓝田县| 登封市| 邹平县| 仁布县| 蒙自县| 北辰区| 新乡市| 余庆县| 武隆县| 百色市| 鄢陵县| 姜堰市| 凤台县| 调兵山市| 嘉祥县| 和田市| 三亚市| 微山县| 灌云县| 柘荣县| 阳新县| 汤阴县| 东辽县| 承德县| 景宁| 隆德县| 镇远县| 惠东县| 阳泉市| 嘉峪关市| 昌平区| 蒙山县| 日土县| 遂宁市| 罗源县| 临洮县| 长海县| 湖口县| 石泉县| 通化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