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模塊一 章節習題及詳解

第一部分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基礎知識)

第一章 勞動經濟學

一、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一個最恰當的答案)

1.效用最大化行為的觀點,通常作為(  )基本假設。[2015年11月三級、四級真題]

A.市場分析

B.經濟分析

C.成本分析

D.價格分析

【答案】B

【解析】效用最大化行為的觀點,通常作為經濟分析的基本假設。它并不是說任何一個市場主體的每一種經濟選擇和經濟決策行為都達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標,而是說主體的行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觀點加以分析和預測。

2.(  )模型揭示了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2012年11月三級真題]

A.收支循環

B.支出循環

C.供需循環

D.收入循環

【答案】D

【解析】如圖1-1所示,收入循環模型根據經濟學的基本理論揭示勞動力市場的基本功能。

圖1-1  收入循環模型

3.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Es的計算公式為(  )。[2012年11月二級真題;2008年11月四級真題]

A.(ΔS/S)/(ΔW/W)

B.(ΔW/W)/(ΔS/S)

C.(ΔW/S)/(ΔS/W)

D.(ΔS/W)/(ΔW/S)

【答案】A

【解析】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被定義為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簡稱勞動力供給彈性。其計算公式是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設Es為勞動力供給彈性,ΔS/S表示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ΔW/W表示工資變動的百分比,則有:Es

4.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是(  )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2014年5月三級真題;2013年11月四級真題]

A.勞動力供給量

B.勞動力供給率

C.勞動力需求量

D.勞動力需求率

【答案】C

【解析】在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勞動力需求與工資率存在著如下關系:工資率提高,勞動力需求減少;工資率降低,勞動力需求增加。勞動力需求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定義為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其計算公式是: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與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的比值。

5.下列勞動力需求曲線(圖1-2)中,(  )表示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相對于工資率變動富有彈性。[2013年11月二級真題]

圖1-2

【答案】C

【解析】設Ed為勞動力需求的自身工資彈性,用ΔD/D表示勞動力需求量變動的百分比,用ΔW/W表示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其計算公式為:Ed。需求富有彈性,即Ed>1,表明勞動力需求曲線是一條向右下傾斜且較為平緩的曲線,如圖1-2中的曲線“C”。

6.當勞動力供給彈性(  ),表示勞動力供給富有彈性。[2016年5月三級真題]

A.小于0

B.大于0

C.小于1

D.大于1

【答案】D

【解析】勞動力供給的工資彈性是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對工資率變動的反應程度,簡稱勞動力供給彈性。勞動力供給彈性值分布在0到無限大之間,根據勞動力供給彈性的不同取值,將勞動力供給彈性分為:供給無彈性,即=0,無論工資率如何變動(在勞動力市場分析的實際可能范圍內),勞動力供給量固定不變;供給有無限彈性,即→0,這時工資率給定,而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絕對值大于0;單位供給彈性,即→1,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同;供給富有彈性,即>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供給缺乏彈性,即<1,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7.短期企業唯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  )。[2010年5月二級、三級真題]

A.生產資料

B.勞動資料

C.資本投入

D.勞動投入

【答案】D

【解析】短期的生產實際上就是產量取決于一個可變要素的投入,可變要素投入發生變化,產量相應地發生變化。當把可變的勞動投入增加到不變的其他生產要素上,最初勞動投入的增加會使產量增加,所以短期企業唯一可變的生產要素是勞動投入。

8.按要素類別分配社會總產品或收入稱為(  )。[2013年5月三級真題;2009年11月三級真題]

A.要素性收入分配

B.功能性收入分配

C.結構性收入分配

D.成本性收入分配

【答案】B

【解析】生產要素分為四類,分別為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這四類生產要素的所有者提供要素服務分別得到各自的報酬,分別對應為地租、工資、利息和利潤。按要素類別分配社會總產品或收入,稱為功能性收入分配。

9.計時工資不包括(  )。[2012年5月四級真題;2011年11月三級真題]

A.小時工資制

B.日工資制

C.月度工資制

D.周工資制

【答案】C

【解析】計時工資的基本特征是勞動量以勞動的直接持續時間來計量。根據計算的時間單位的不同,計時工資的具體形式有:小時工資制(貨幣工資=小時工資率×實際工作時間);日工資制(貨幣工資=小時工資率×標準工作日小時數);周工資制(貨幣工資=日工資率×標準工作周日數)。

10.(  )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按價格計算的貨幣價值總量。[2012年5月三級真題]

A.總需求

B.國民凈收入

C.總供給

D.國內生產總值

【答案】C

【解析】總供給是指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按價格計算的貨幣價值總量。總需求是指社會在一定時期內對產品和服務需求的總和,這里假設總需求只包括消費品的需求和投資品的需求。

11.關于均衡國民收入的公式,不正確的是(  )。[2015年5月二級真題]

A.均衡國民收入=消費+收入

B.均衡國民收入=總供給

C.均衡國民收入=消費+儲蓄

D.均衡過敏收入=消費+投資

【答案】A

【解析】總供給與總需求相等的國民收入稱為均衡國民收入,即:均衡國民收入=總供給=總需求=消費+儲蓄=消費+投資。

12.就業量所生產產品的總供給價格稱為(  )。[2015年11月二級、四級真題;2012年11月三級真題]

A.最低收益

B.最低預期收益

C.最低成本

D.最低預期成本

【答案】B

【解析】在市場經濟中,企業在決定勞動投入規模時,以取得最大利潤為決策準則。企業對提供的每一就業量都有與其相對應的最低預期收益,從而使企業能夠收回成本和取得最低盈利。這個最低預期收益,即為該就業量所生產產品的總供給價格。

13.勞動者在就業崗位之間的變換所形成的失業稱為(  )。[2012年11月四級真題]

A.結構性失業

B.摩擦性失業

C.技術性失業

D.季節性失業

【答案】B

【解析】摩擦性失業是指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尋找工作直至獲得就業崗位時所產生的時間滯差,以及勞動者在就業崗位之間的變換所形成的失業。它反映了勞動力市場經常的動態性變化,表明勞動力經常處于流動過程之中。因而,摩擦性失業是一種崗位變換之間的失業。

14.常用的反映失業程度的兩項指標是失業率和失業(  )。[2012年5月四級真題;2011年11月三級真題]

A.穩定期

B.持續期

C.波動期

D.變化期

【答案】B

【解析】常用的反映失業程度的指標有兩個:失業率,是失業人數占社會勞動力人數(經濟活動人口)的百分比;失業持續期,是指失業者處于失業狀態的持續時間,一般以周(星期)為時間單位,通常計算平均失業持續期,即將所有失業者的失業持續時間求和,然后除以失業人數。

15.(  )是政府通過調節利率來調節總需求水平,以促進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和經濟增長的一種宏觀經濟管理對策。[2014年11月、2013年5月三級真題]

A.財政政策

B.貨幣政策

C.金融政策

D.收入政策

【答案】B

【解析】貨幣政策是指政府以控制貨幣供應量為手段,通過調節利率來調節總需求水平,以促進充分就業、穩定物價和經濟增長的一種宏觀經濟管理對策。貨幣政策的基本手段是調節貨幣供應量,直接目的是調控利息率,最終目標是通過利率的變動影響投資、消費和政府支出,達到增加或降低有效需求,使總供給與總需求趨于均衡。

16.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是(  )。[2013年11月四級真題;2010年11月三級真題]

A.國民收入

B.基尼系數

C.人均GDP

D.需求彈性

【答案】B

【解析】在現代經濟學中,對于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有洛倫茨曲線、基尼系數、庫茲涅茨比率、人口(或家庭)眾數組分布頻率、帕累托定律等。最常用的是基尼系數,它具有方法簡單(用一個介于0~1之間的數值即可表示社會收入差距程度)和可比性強的特點。

17.在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中,(  )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

A.例證研究方法

B.實證研究方法

C.對比研究方法

D.規范研究方法

【答案】B

【解析】勞動經濟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兩種,即實證研究方法和規范研究方法。實證研究方法是認識客觀現象,向人們提供實在、有用、確定、精確的知識的方法,其重點是研究現象本身“是什么”的問題。規范研究方法以某種價值判斷為基礎,解決客觀經濟現象“應該是什么”的問題,即要說明所要研究的對象本身是好還是壞,對社會具有積極意義還是消極意義。

18.對于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Es>1

B.Es<1

C.Es>0

D.Es<0

【答案】A

【解析】根據勞動力供給彈性的不同取值,勞動力供給彈性可分為若干類:當Es=1時,單位供給彈性,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與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相同;當Es>1時,供給富有彈性,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大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當Es<1時,供給缺乏彈性,勞動力供給量變動的百分比小于工資率變動的百分比。

19.實際工資的計算公式是(  )。

A.貨幣工資÷價格

B.貨幣工資÷價格指數

C.貨幣工資×價格

D.貨幣工資×價格指數

【答案】B

【解析】實際工資是指經價格指數修正過的貨幣工資,用以說明工資的實際購買能力,其計算公式為:實際工資=貨幣工資÷價格指數。

20.(  )實際上是計時工資的一種轉化形式。

A.等級工資

B.崗位工資

C.績效工資

D.計件工資

【答案】D

【解析】計時工資是依據工人的工資標準(單位時間的勞動價格)與工作時間長度支付工資的形式;計件工資是依據工人合格產品數量(作業量)和計件工資率計算工資報酬的工資支付形式。計件工資實際上是計時工資的一種轉化形式。

21.由于經濟結構的變動,造成勞動力供求結構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業稱為(  )。

A.摩擦性失業

B.技術性失業

C.結構性失業

D.季節性失業

【答案】C

【解析】結構性失業是指由于經濟結構、體制、增長方式等的變動,造成勞動力在供求結構上的失衡所引致的失業。結構性失業在全部正常失業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推行積極的勞動力市場政策是緩解結構性失業最有效的對策。

22.最嚴重、最常見而又最難對付的失業類型是(  )失業。

A.選擇性

B.結構性

C.摩擦性

D.周期性

【答案】D

【解析】周期性失業是指經濟的繁榮與蕭條的周期循環所產生的失業。因為經濟周期不能科學預測,持續期限、影響深度與廣度等具有不確定性,所以它是一種最嚴重、最常見而又最難對付的失業類型。

23.(  )是造成非正常失業的主要原因。

A.勞動生產率提高

B.氣候的變化

C.市場經濟的動態性

D.總需求不足

【答案】D

【解析】總需求不足是造成非正常失業(亦可理解為非自愿失業)的主要原因。

24.(  )的立法宗旨在于確保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的實現。

A.最長勞動時間標準

B.基本勞動時間標準

C.最低社會保障

D.最低工資標準

【答案】A

【解析】最長勞動時間標準包括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的工時制度、延長工作時間(加班加點)的條件及最高限額、休息休假制度等,其立法宗旨在于確保勞動者的休息休假權的實現。

25.當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基尼系數接近(  )時,收入便接近于絕對平等。

A.0

B.0.5

C.1

D.0或1

【答案】A

【解析】基尼系數是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依據洛倫茨曲線創制的用來判斷某種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一種尺度,亦即社會居民或勞動者人數與收入量對應關系的計量指標。當基尼系數接近0時,收入便接近于絕對平等;反之,當基尼系數接近1時,收入便接近于絕對不平等。基尼系數越大,表示收入越不平等。

26.一般而言,正常的收入差距范圍的基尼系數水平是(  )。

A.0.1~0.3

B.0.2~0.3

C.0.2~0.4

D.0.2~0.5

【答案】C

【解析】從世界各國情況來看,基尼系數小于0.2時,表示收入差距非常小;基尼系數在0.4以上,則表示收入差距比較大;通常正常收入差距范圍的基尼系數在0.2~0.4之間。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册亨县| 铜梁县| 那曲县| 汶川县| 兖州市| 婺源县| 阳谷县| 资兴市| 辽宁省| 甘孜县| 哈尔滨市| 澄江县| 九江县| 台湾省| 宣汉县| 女性| 南川市| 扬中市| 房山区| 龙川县| 明星| 开封县| 汕头市| 吴江市| 宾川县| 晋城| 章丘市| 伊金霍洛旗| 晴隆县| 绥中县| 开远市| 华蓥市| 凤山县| 香港| 荆门市| 武宁县| 修武县| 虹口区| 鄂托克前旗| 贵溪市| 博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