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章節題庫

第一篇 稅收學原理

第一章 稅收的起源與發展

一、單項選擇題

1.我國1994年分稅制改革除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稅收外,一個重要的改革內容就是將35種稅減少到(  )種。[武漢大學2013研]

A.24

B.21

C.19

【答案】A

【解析】改革后,我國工商稅制中稅種由32個減少到19個(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由國務院決定從2000年起暫停征收),稅制結構趨于合理并逐步實現高效和簡化。工商稅之外還有農業稅、牧業稅、耕地占用稅、契稅和關稅,實際上我國現在共有24個稅種。

2.稅收具有組織收入、調節分配、優化配置、宏觀調控和( ?。┑穆毮堋?span id="ovwdkjv" class="ZhenTiTag">[武漢大學2013研]

A.提供服務

B.支持生產

C.引導行為

【答案】C

【解析】稅收的目的是為國家履行社會管理職能、滿足社會公共需要提供物質基礎。而國家要履行的社會管理職能主要是指克服市場失靈。市場失靈的表現通常包括公共產品提供的非充分性、外部效應、收入分配不公等。其中治理外部效應所體現的正是稅收的引導行為。

3.稅收產生于(  )。[武漢大學2013、2012研]

A.原始社會

B.奴隸社會

C.封建社會

D.資本主義社會

【答案】B

【解析】我國自夏代開始進入奴隸制社會以后,在夏、商、周三代,土地均歸王室所有,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痹缭谙拇?,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國家憑借其政權力量進行強制課征的形式——貢。一般認為,貢是夏代王室對其所屬部落或平民根據若干年土地收獲的平均數按一定比例征收的農產物。夏、貢是對土地收獲原始的強制課征形式,在當時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賦稅的某些特征,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因此,稅收產生于奴隸社會。

4.我國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完全意義上的稅收制度正式確定的標志是(  )。[中央財經大學2011年研]

A.夏朝的貢

B.商朝的助

C.周朝的徹

D.春秋時期的初稅畝

【答案】D

【解析】春秋時期,魯國適應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實行的“初稅畝”,標志著中國稅收從雛形階段進入了成熟時期。“初稅畝”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不再憑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憑借國家統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權力按土地數量征稅。這種財政收入形式已具有政治強迫性、收取固定性、繳納無償性的稅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因此,“初稅畝”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稅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5.稅收表現了( ?。?。

A.是國家為了行使其職能,而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

B.是一種調節國民經濟分配格局的方式

C.國家調節貧富差距的手段

D.是一種取得財政收入的工具

【答案】A

【解析】稅法與稅收密不可分,稅法是稅收的法律表現形式,稅收則是稅法所確定的具體內容。因此,了解稅收的本質與特征是非常必要的。稅收實質是國家為了行使其職能,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

6.( ?。┦钦〉秘斦杖胱罴?、最有效的形式。

A.地方債券

B.銀行借款

C.發行國家債券

D.稅收

【答案】D

【解析】稅收是國家財政收入中最穩定的形式,也保證了財政收入的絕大部分,大概占到國家財政收入的90%以上。由于其強制性等特征,從而保障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7.稅收首要和基本的職能是( ?。?。

A.經濟職能

B.財政職能

C.分配職能

D.社會職能

【答案】B

【解析】稅收是各國取得財政收入的最主要形式。稅收的財政職能是稅收首要的和基本的職能。

8.我國早期的力役稅是指納稅人以(  )形式繳納的稅種。

A.實物

B.貨幣

C.直接提供無償勞動

D.勞動換取實物

【答案】C

【解析】力役稅是指向國家無償提供自己的勞動力的形式繳納的稅種。這主要存在于商品經濟不發達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

9.( ?。┦嵌愂债a生的直接原因。

A.社會分工

B.生產工具

C.國家

D.剩余產品

【答案】C

【解析】如果沒有國家,稅收的征收就失去了強有力的后盾,稅收就無法正常征收。因此,國家是稅收產生的直接原因。

10.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p>

A.稅收的產生是與財政的產生同時進行的

B.稅收的產生是與國家的產生同時進行的

C.稅收是在在國家產生后經歷了一段時期后形成的

D.國家的本質是實現其對內,對外的職能

【答案】C

【解析】當國家的存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財力時,稅收便應運而生。

11.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國家是稅收產生的直接原因

B.稅收的產生是與財政的產生同時進行的

C.國家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壓迫被統治階級的暴力機構

D.國家為了實現其公共權利,直接占有一部分社會財富,參與一部分社會產品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經濟關系稱為財政

【答案】B

【解析】從人類發展史來看,財政是伴隨國家的產生而產生的。但是,稅收是在在國家產生后經歷了一段時期后形成的。因此,稅收的產生是與財政的產生不是同時進行的。

12.我國現行稅制結構是(  )稅制改革形成的。

A.1980年

B.1984年

C.1994年

D.1998年

【答案】C

【解析】我國現行稅制是指從1994年1月1日以來實行的稅制。

二、多項選擇題

13.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的財政收入是采用了( ?。┬问健?/p>

A.貢

B.收費

C.助

D.徹

【答案】ACD

【解析】夏、商、周時代的貢、助、徹,是我國稅收的雛形。因此,我國在奴隸社會時期的財政收入是采用貢、助、徹的形式。

14.新中國建立后,我國經歷的較大的稅制改革與調整包括(  )。

A.1958年簡化稅制,頒布工商統一稅

B.1973年進一步簡化稅率、稅目

C.80年代初的“兩步利改稅”

D.1994年稅制改革

【答案】ABCD

【解析】我國經歷的較大的稅制改革與調整包括:1958年,我國進行了建國以后第一次大規模的稅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簡化工商稅制,試行工商統一稅,甚至一度在城市國營企業試行“稅利合一”,在農村人民公社試行“財政包干”;1973年,我國進行了建國以后第二次大規模的稅制改革,其核心仍然是簡化工商稅制;1984年稅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普遍實行國營企業“利改稅”和全面改革工商稅收制度;1994年稅制改革,其主要內容是全面改革工商稅收制度,以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

三、判斷題

15.夏、商、周時代的貢、助、徹,是我國稅收的雛形,具有租稅不分的性質。(  )[中央財經大學2012研]

【答案】

【解析】夏、商、周三朝的“貢”“助”“徹”,都是對土地原始的強制課征形式。在當時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賦稅還難以嚴格劃分,“貢”“助”“徹”既包含有地租的因素,也具有賦稅的某些特征。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

16.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稅收主要來自于農業收入,以貨幣形式為主。( ?。?/p>

【答案】×

【解析】在自然經濟條件下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由于農業經濟的特點,只能實行以古老的直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古老的直接稅不考慮個人的負擔能力,以人頭、土地為依據征收人頭稅。

17.公元594年的魯國,實行了“初稅畝”的農業稅制,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以稅的名義征稅。(  )

【答案】

【解析】“初稅畝”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不再憑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憑借國家統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權力按土地數量征稅。這種財政收入形式已具有政治強迫性、收取固定性、繳納無償性的稅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因此,“初稅畝”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稅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18.清朝實行的“攤丁入地,地丁合一”是一種以人頭稅與土地稅主體的稅制。(  )

【答案】×

【解析】“攤丁入地,地丁合一”,草創于明代,是大體完成于中國清朝雍正帝統治時的一項重大的稅制改革,將中國實行兩千多年的人頭稅(丁稅)廢除,而并入土地稅。

19.稅收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剩余產品的出現。( ?。?/p>

【答案】×

【解析】稅收產生的先決條件是國家的公共權力。

20.稅收與罰沒收入雖都具有強制性,但性質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  )

【答案】

【解析】罰沒收入主要是指對違反相關法規、條例的行為和事實進行的處罰款、沒收款,也可以是行政性處罰、收費的款項,通常我們習慣性的叫罰沒款。罰沒收入主要是為了杜絕違法行為,稅收實質是國家為了行使其職能,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方式。

21.國家征稅既可依據政治權力,也可依據財產權力。( ?。?/p>

【答案】×

【解析】國家征稅依據的是其政治權力,這種政治權力凌駕于財產權力之上,沒有國家的政治權力為依托,征稅就無法實現。

四、簡答題

22.我國財政功能的分類。[南開大學2014研]

答:財政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資源配置職能、收入分配職能、經濟穩定職能及監督管理職能。

(1)資源配置職能

財政通過采取轉移支付制度和區域性的稅收優惠政策等方法,促進要素市場的建設和發展,推動生產要素在區域間的合理流動,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

優化財政支出結構,保證重點支出,壓縮一般支出,提高資源配置的結構效率,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

通過政府投資、稅收政策和財政補貼等手段,帶動和促進民間投資、吸引外資和對外貿易,提高經濟增長率,防止規模不經濟的產生。

(2)收入分配職能

收入分配職能主要體現在稅收轉移支付制度,即對高收入家庭課征累進所得稅并對低收入家庭給予補助,對主要由高收入消費者購買的產品進行課稅,并同時對主要為低收入消費者使用的產品給予補貼。同時完善社會福利制度,使低收入者實際收入增加,個人收入差距縮小。

(3)經濟穩定職能

在市場經濟中,實現充分就業、穩定物價水平、平衡國際收支是財政的經濟穩定職能的三個方面。政府運用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自動穩定器”、社會保障支出制度和農產品價格支持制度等主要調控工具,實現財政穩定經濟的職能。

(4)監督管理職能

政府在預算決策和資金籌集使用過程中,客觀上對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活動情況和財政本身的運行進行反映和制約,主要監督宏微觀經濟、國有資產的運營情況、財政部門自身的工作情況等。能夠確保政府公共預算符合廣大人民意愿,保證政府收支的合法性,增強政府預算的透明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財政管理監督職能寓于財政資源配置、收入分配和穩定經濟職能之中,輔助于這些職能并獨立發揮作用。

23.闡述稅收產生的各項前提。

答:稅收是一個古老的經濟范疇。從人類發展的歷史看,稅收是與國家有本質聯系的一個分配范疇。它是隨著國家的形成而產生的。稅收的產生取決于兩個相互影響的前提條件:

(1)經濟條件,即私有制的存在。

(2)社會條件,即國家的產生和存在。

歷史上,私有制先于國家形成,但對稅收而言,是同時存在這兩個前提條件,稅收才產生。可以說,稅收是私有財產制度和國家政權相結合的產物。

24.中國春秋時期的“貢助徹”是否屬于稅收形式,或者說是否屬于典型意義上的稅收形式?

答:夏、商、周三朝的“貢”“助”“徹”,都是對土地原始的強制課征形式。在當時的土地所有制下,地租和賦稅還難以嚴格劃分,“貢”“助”“徹”既包含有地租的因素,也具有賦稅的某些特征,雖然不屬于典型意義上的稅收形式,但從稅收起源的角度看,它們是稅收的原始形式,是稅收發展的雛形階段。

25.討論中國古代社會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度的緊密聯系。

答:(1)殷商時期土地占有方式為氏族公有,主要通過使用奴隸的無償勞役、直接占有奴隸勞動滿足財政需要,不存在稅收征納關系;各個部落向帝王的貢納只是帝王與部落間分割由奴隸創造的社會財富的關系,也不是稅收關系。

(2)隨著人們的生活從游牧走向定居,形成井田制度。井田制度實際上是封建領主經濟制度下農奴的份地制度。井田分私田和公田,公田共耕,其農產品歸奴隸主國家(政府)所有,這就是“助法”。

(3)春秋時期井田制度開始從全盛走向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相應發展。魯宣公十五年,魯國實行“初稅畝”制度,即不論公田、私田一律按畝征稅,這是從傳統的主“助法”過渡到封建實物征稅的開始,標志著典型意義上的稅收的誕生。不過這時的租稅既含有憑借土地所有權征取的“租”,又含有憑借公共權力征取的“稅”,“租”“稅”不分。戰國時期井田制全而崩潰,被封建土地所有制取代,地租和賦稅隨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而分離,土地所有者向農民收取地租并向國家(政府)繳納賦稅。

五、論述題

26.根據稅收職能決定因素理論分析我國稅收的職能。[東北財經大學2014研]

相關試題:論述稅收的基本職能。[武漢大學2013研,論述題]

答:稅收職能是稅收所具有的滿足國家需要的能力。它以稅收的內在功能為基礎,以國家行使職能的需要為轉移,是稅收內在功能與國家行使職能需要的有機統一。根據稅收職能決定因素理論,我國稅收的職能有三種:組織財政收入職能、調節宏觀經濟職能和監督經濟活動職能。

(1)組織財政收入職能

該職能又稱“收入手段職能”,是稅收職能中最基本的職能。國家為了實現其職能,需要大量的財政資金,稅收作為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參與剩余產品分配的活動,承擔起籌集財政收入的重要任務。

我國稅收在發揮組織財政收入職能時,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幾個方面的關系:

稅收在財政收入中的地位。如果稅收比重過低,意味著人們把較多的財政收入任務放在其他收入形式上,稅收籌集資金功能的發揮不可能充分;而當稅收成為最主要財政收入形式后,意味著稅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其組織財政收入職能才會有較大程度的發揮。

稅收(財政收入)總量。當稅收確立其最主要財政收入形式的地位后,稅收總量的確定,實際上就是財政收入總量的確定。這個總量的確定,應堅持滿足國家履行職能的需要,又不能超過社會經濟負擔能力的原則。

稅收籌集資金的形式結構。稅收組織財政收入職能的發揮,總要借助若干個具體的稅種,這就牽涉稅種形式結構的問題。稅種形式結構問題包括稅種數量和各稅種在稅收總額中所占的地位等問題,科學合理的稅種結構有利于發揮稅收組織財政收入的職能。

(2)調節宏觀經濟職能

該職能又稱“調節手段職能”,其使稅收成為國家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重要經濟杠桿。國家為了執行其管理社會和干預經濟的職能,除需籌集必要的財政資金作為其物質基礎外,還要通過制定一系列正確的經濟政策,以及體現并執行諸政策的各種有效手段,才能保證職能的實現。

稅收作為國家強制參與社會產品分配的主要形式,在籌集財政收入的同時,也改變了各階級、階層、社會成員及各經濟組織的經濟利益。物質利益的多寡,誘導著他們進行不同的社會經濟行為。因此,國家有目的地利用稅收體現其有關的社會經濟政策,通過對各種經濟組織和社會成員的經濟利益的調節,使他們的微觀經濟行為盡可能符合國家預期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向。

稅收調節社會經濟職能的實現,受到一定社會形態下國家政治經濟狀況及國家任務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國家宏觀調控體系的建立,對實現稅收調節社會經濟活動的職能,既提出了強烈要求,也提供了可能的條件。

目前我國稅收在調節收入分配領域和優化資源配置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稅制的不斷改革與完善配合著經濟飛速發展的步伐,環境因素納入稅收的考量范圍,輕稅負的呼聲越來越高,協調國家區域經濟的均衡發展成為稅收調控的重要目標,利用國際稅收協定和稅收優惠吸引、利用外資也成為稅收調節經濟的表現之一。

(3)監督經濟活動職能

稅收政策體現著國家的意志,稅收制度是納稅人必須遵守的法律準繩,它約束著納稅人的經濟行為。稅收監督社會經濟活動的廣泛性與深入性,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國家干預社會經濟生活的程度而發展的。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商品市場和稅收制度的建立日趨完善。稅收在參與分配過程中,涉及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和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稅收的數量和構成反映出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狀況,反映出各部門比例關系和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是否協調。

國家通過稅務登記、稅源調查與預測、納稅檢查等,加強了對納稅人經濟活動的檢查和監督,掌握了納稅人產品結構、銷售狀況、成本水平、企業純收入等方面的信息,確保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實現。

綜上所述,在稅收的三大職能中,籌集財政收入的職能是基本的,是實現調節宏觀經濟和監督經濟活動兩項職能的基礎條件。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發展,調節社會經濟生活和監督社會經濟生活的職能,也變得越來越重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乡县| 政和县| 班戈县| 呈贡县| 房产| 华蓥市| 怀安县| 郸城县| 马鞍山市| 汕头市| 尼玛县| 汉源县| 渭源县| 绍兴县| 沈阳市| 泰安市| 云浮市| 洪洞县| 新民市| 南涧| 交城县| 和田市| 凤翔县| 枣阳市| 龙泉市| 安平县| 通道| 鸡泽县| 潼南县| 上饶县| 安国市| 赣州市| 黑河市| 大荔县| 福鼎市| 泌阳县| 哈巴河县| 新兴县| 岳普湖县| 浏阳市|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