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行為學習理論

一、選擇題

1.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迷箱”實驗,證明了學習是(  )。

A.建立刺激一反應聯(lián)結的過程  

B.認知同化的過程

C.產(chǎn)生頓悟的過程 

D.信息加工過程

【答案】A

【解析】桑代克通過“迷箱”實驗,證明了學習的實質是形成刺激—反應聯(lián)結;人和動物遵循同樣的學習律;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盲目的嘗試與錯誤的漸進過程。

2.桑代克認為對學習的解釋應包括某種動機原則,它所對應的學習律為(  )。

A.效果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D.刺激律

【答案】C

【解析】準備律是指學習者在學習開始時的預備定勢。學習者有準備而且給以活動就感到滿意,有準備而不活動則感到煩惱,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活動也感到煩惱。這一學習原則體現(xiàn)除了學習應包含動機原則。

3.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理論認為,有機體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以后,與其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fā)其條件反應,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  )。

A.消退 

B.泛化 

C.獲得 

D.分化

【答案】B

【解析】泛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條件反應的現(xiàn)象。消退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沒有無條件刺激的結合,機體對條件刺激的反應逐漸消失的現(xiàn)象。分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條件反應的現(xiàn)象。

4.當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表現(xiàn)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時,老師撤除對他的批評,老師的這一做法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消退 

D.懲罰

【答案】B

【解析】負強化是指通過消除或終止厭惡、不愉快刺激來增強反應概率。老師通過消除批評來增強學生良好學習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屬于負強化。

5.下面哪位心理學家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

A.馬斯洛 

B.韋納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答案】C

6.一個學生過分害怕兔子,我們可以依次讓他選看兔子的照片,與他談論兔子,讓他遠遠觀看關在籠中的兔子,讓他靠近籠中的兔子,最后讓他摸兔子、抱起兔子,消除對兔子的懼怕反應。這樣一種改變行為的方法屬于(  )。

A.代幣獎勵法  

B.行為塑造法  

C.系統(tǒng)脫敏法  

D.肯定性訓練

【答案】C

【解析】系統(tǒng)脫敏法,可用于治療求助者對特定事件、人、物體或泛化對象的恐懼和焦慮。其基本方法是讓求助者用放松取代焦慮。第一步,放松訓練;第二步,把引起焦慮的情境劃分等級;第三步,讓求助者想象引起焦慮的情境同時做放松練習。經(jīng)反復練習,求助者對過去引起焦慮的情境逐漸脫敏。想像脫敏的步驟也可用于實地或實物脫敏法。題中所述就屬于系統(tǒng)脫敏法。

7.人走迷宮時是通過下列哪種學習過程而完成的?(  )

A.嘗試錯誤  

B.頓悟 

C.形成條件作用 

D.模仿

【答案】A

8.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聯(lián)結力量就會增加,這符合下列哪一條學習規(guī)律?(  )

A.練習律 

B.效果律 

C.準備律 

D.近因律

【答案】B

【解析】效果律是指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其他條件相等,在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則其聯(lián)結就會增強;而得到煩惱的結果時,其聯(lián)結就會削弱。

二、問答題

1.中性刺激怎么變?yōu)闂l件刺激?

答:在經(jīng)典條件反射中,中性刺激是指不能自然引起條件反應,但通過與強化物配對呈現(xiàn),可變成條件刺激的任何刺激;條件刺激是指與無條件刺激適當配對呈現(xiàn)后,能單獨引起類似于無條件刺激引起的反應的任何刺激。下面結合巴甫洛夫的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的實驗是說明中性刺激變?yōu)闂l件刺激的過程:

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食物稱為無條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稱為無條件作用(UCR);鈴聲原來是一種中性刺激(NS),鈴聲和食物在時間上多次結合,原是中性刺激的鈴聲就成了條件刺激(CS),鈴聲和唾液分泌之間就建立了一種新的聯(lián)系,稱之為條件作用(CR)。

在條件作用形成過程中,無條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應是前提條件,即無條件作用是條件作用的基礎。條件刺激并不限于聽覺刺激,一切來自體內外的有效刺激只要跟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結合,都可以成為條件刺激,形成條件作用。

2.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區(qū)別?

答: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不做出條件反應的現(xiàn)象。泛化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機體對與條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條件反應的現(xiàn)象。

(2)分化是對事物的差異的反應,泛化則是對事物的相似性的反應。

(3)分化能使我們對不同的情境做出不同的恰當反應,從而避免盲目行動,泛化則能使我們的學習從一種情境遷移到另一種情境。

3.如何利用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幫助學生熱愛某門學科?

答:經(jīng)典條件作用理論揭示了學習活動最基本的生理機制,在教育實踐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利用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幫助學生熱愛某門學科的方法主要有:

(1)教師可以將快樂事件作為學習任務的無條件刺激。

比如:教師表現(xiàn)出熱情、關心和鼓勵的行為等(無條件刺激)→學習者舒適的感覺(無條件反應);

教師行為(無條件刺激)+課堂和主題(中性刺激)→學習者舒適的感覺;

課堂學習(條件刺激)→學習者舒適的感覺(條件反應)。

(2)教師讓學生在群體競爭與合作中學習,或者創(chuàng)造一個舒適的讀書角,或提供溫暖、舒適的課堂環(huán)境,使學生產(chǎn)生溫馨的感覺,并將這種感覺泛化到學習活動中。

(3)利用經(jīng)典條件作用的消退規(guī)律,可以用來作為矯正學生的偏差行為。

(4)學生通過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將所學到的情緒反應類化到其他情境中,如某科考試成功而喜歡該學科,可能也因之而喜歡同類的學科。

4.為了消除一種不良行為,我們可以使用懲罰、消退和分化性強化等方式。它們有何優(yōu)點?各自的適用范圍怎樣?

答:懲罰、消退和分化性強化各自的優(yōu)點和適用范圍分析如下:

(1)懲罰

懲罰是指凡是能夠減弱行為或者降低反應頻率的刺激或實踐。懲罰分為型懲罰和型懲罰。型懲罰通過呈現(xiàn)厭惡刺激來降低反應頻率,例如玩游戲就給予批評;型懲罰是通過消除愉快刺激來降低反應頻率,例如玩游戲就不讓看足球比賽。

優(yōu)點:見效快,問題行為的頻率在短時間內就可以降低。

適用范圍:一般來說,懲罰比較適合于比較明顯的攻擊性行為,如打架斗毆等。但應用時,要把握好時機和程度。懲罰一種不良行為應與強化一種良好行為結合起來,方能取得預期的效果。

(2)消退

消退是指條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沒有無條件刺激的結合,機體對條件刺激的反應逐漸消失的現(xiàn)象。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種反應在將來發(fā)生的概率,以達到消除某種行為的目的。例如,小孩為了讓家長滿足其某種要求而大喊大哭起來或者在地上打滾,如果家長不予理睬或者干脆離開他,久之,小孩就不會通過這種行為來使家長答應他的要求了。

優(yōu)點:行為主體不容易意識到該技術的運用,不容易產(chǎn)生抵觸心理,即其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適用范圍:主要用于有目的地培養(yǎng)良好習慣或者消除某種不良習慣。利用消退,要前后一致地忽視某些不好的行為,并且應結合消退使用其他方法,如強化適當?shù)男袨椤?/p>

(3)分化性強化

分化性強化即差別強化,是指具體的期望(良性)行為后面出現(xiàn)強化物,而其他(不良)行為后面沒有強化物的程序。例如,學生擅自離開座位以獲取教師和同學的注意,如果教師予以大聲批評則正好強化了他的這一行為。如果每當這時教師對這個學生的行為不予理睬,反而去強化那些坐在座位上的學生,這個學生就不再擅自離開座位了。

優(yōu)點:能夠使個體迅速習得某種行為同時忽略其他的類似行為;不僅關注了不良行為的消除,還注重良性行為的增強;綜合運用了強化、懲罰和消退技術。

適用范圍:從多種反應傾向中選擇一種目標反應來進行塑造。

5.如何利用普雷馬克原理來識別出學習者的最佳強化物?

答:普雷馬克原理是指用高頻的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者說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愛的活動。利用普雷馬克原理來識別出學習者的最佳強化物時,教學中要注意:

(1)教師要針對班上不同的學生提供不同的強化物系列。教師要注意觀察和了解學生對什么強化物感興趣。

(2)教師選擇強化物時應考慮年齡因素。比如,有些活動如幫助老師或做謎題,對小學生而言可能是有力的強化物;但對中學生,和朋友聊天、玩電子游戲、看雜志或聽音樂則可能是更合適的強化物。因此,必須對不同年齡的學生提供相應的有力的強化刺激和事件。

6.如何利用強化程式來教學習者習得并維持一個新行為?

答:強化程式是指反應受到強化的時機和頻率。利用強化程式來教學習者習得并維持一個新行為時應遵循如下原則:

(1)教新任務時,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緊跟行為比后果延緩要有效得多。即時反饋有兩個作用:首先它使行為和后果之間的聯(lián)系更為明確,其次它增加了反饋的信息的價值。

(2)在任務的早期階段,強化每一個正確的反應,隨著學習的發(fā)生,對比較正確的反應優(yōu)先強化,逐漸地轉到間隔式強化。

(3)強化要保證做到朝正確方向促進或引導。不要堅持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強化不希望行為。

7.觀察學習經(jīng)歷了什么過程?請舉例說明。

答:(1)觀察學習的過程

班杜拉認為,觀察學習經(jīng)歷了以下四個過程:

注意過程。在注意過程中,學習者注意和知覺榜樣情景的各個方面。榜樣和觀察者的幾個特征決定了觀察學習的程度:觀察者比較容易觀察那些與他們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認為是優(yōu)秀的、熱門的和有力的榜樣;有依賴性的、自身概念低的或焦慮的觀察者更容易模仿行為;強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響個體決定觀察誰、觀察什么。

保持過程。在保持過程中,學習者記住他們從榜樣情景了解的行為,所觀察的行為在記憶中以符號的形式表征,個體使用兩種表征系統(tǒng)——表象和言語。個體儲存他們所看到的感覺表象,并且使用言語編碼記住這些信息。

復制過程。在復制過程中,學習者復制從榜樣情景中所觀察到的行為。個體將符號表征轉換成適當?shù)男袨椋瑐€體必須做到兩點:一是選擇和組織反應要素;二是在信息反饋的基礎上精煉自己的反應,即自我觀察和矯正反饋。

動機過程。在動機過程中,學習者因表現(xiàn)所觀察到的行為而受到激勵。

(2)舉例說明

少年兒童通過媒介內容所提供的榜樣示范而進行的觀察學習的過程一般可概括如下:

行為習得的注意過程。兒童通過觀察媒介內容,與其中某些角色或行為認同,并意識到某些情境下模仿會得到有益的結果,兒童就會把媒介在某一情境下以符號或表象的形式暫時儲存起來,并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

行為習得的保持過程。當媒介反復不斷地向少年兒童傳遞某一情境下的某些行為組合模式時,少年兒童就在自己的認知中反復不斷地進行著行為的認知演習,即行為模仿。兒童的此類行為也由此不斷地得到強化。

行為習得的產(chǎn)出過程。少年兒童從媒介中所習來的行為在媒介所提供的虛擬情境中產(chǎn)出,并得到獎賞。

行為習得的動機過程。對兒童行為可以進行不斷誘導的媒介是游戲。游戲中,兒童是游戲所創(chuàng)造的虛擬世界中的一員,他們通常選擇游戲中的某一角色或英雄作為自己的替身,以第一者的角色來看待和感受游戲中的一切,游戲對方的各種挑釁行為是兒童產(chǎn)生攻擊性行為的直接誘因,戰(zhàn)勝對方所帶來的獎賞以及由失敗所帶來的懲罰是攻擊性行為產(chǎn)生的又一誘因。

8.在課堂中如何應用觀察學習?

答:在課堂中應用觀察學習應注意以下幾點:

(1)教師要做好示范

教師的言行、舉止、儀態(tài)、作風、為人處事和各方面的表現(xiàn),都對學生起著示范作用,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因此,課堂中教師必須身教,為人師表,給學生以示范。

(2)在學生中樹立好榜樣

學生中樣板產(chǎn)生于學生,為學生親近與熟悉,容易引起學生的關系與學習。尤其是青少年積極向上、不甘落后,因而在學生中適當運用評優(yōu)、開展一些流動紅旗競賽非常重要。它可以促進學生中的互相學習、你追我趕、共同提高。因此,課堂教學要注意樹立學生中的好榜樣。

(3)運用典范

歷史偉人、民族英雄、革命導師、著名科學家、思想家和各方面的杰出人物,他們是民族的代表、人類的精英,是青少年學習的典范。他們不平凡的一生、偉大的業(yè)績、崇高品德和光輝形象,對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容易激起學生對他們的敬仰思念之情,對照典范嚴格要求自己,推動自己積極上進。因此,課堂中要正確運用典范。

9.比較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異同。

答: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在刺激、反應、強化時間的先后、可觀察到的行為變化、行為消退的方式以及學習模式等方面有眾多相異之處。而在條件反射的強化、消退、恢復、多級條件反射的建立以及條件反射的分化和泛化等方面卻存在著一定的共同之處。

(1)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的相同點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研究的都是外部刺激和主體行為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都需要通過強化才能建立起來,都有消退抑制和自然恢復現(xiàn)象。強化是使有機體在學習過程中增強某種反應重復的力量,它能增強某個反應在以后呈現(xiàn)頻率。當條件反射建立后,如果不再加以強化,原來建立起來的條件反射又會逐漸消退,產(chǎn)生消退抑制。而在條件反射產(chǎn)生消退抑制后,如果無條件刺激物繼續(xù)出現(xiàn),條件反射還會自然恢復。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都可以建立多級條件作用。如果一種條件作用已經(jīng)鞏固,再用另一個新的中性刺激與原來的刺激結合,還可以形成第二級條件作用。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和操作性條件作用都有泛化和分化現(xiàn)象。在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中,當一種無關刺激物已成為條件刺激物引起條件反射后,同這種刺激物類似的刺激物,雖未曾與無條件刺激物結合,但也能引起條件作用,這就是泛化現(xiàn)象。如果進行這樣的訓練,即只在原來條件刺激物出現(xiàn)時才給予強化,而當類似刺激物出現(xiàn)時不予強化,久而久之,類似刺激物就不再引起條件作用了,這就是分化現(xiàn)象。

(2)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與操作性條件作用的不同點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的行為是應答性行為,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有機體被動地對環(huán)境刺激做出反應;操作性條件作用的行為是操作性行為,是由有機體自身發(fā)出的,最初是自發(fā)的行為,后來由于受到強化而稱為特定情境中隨意的或有目的的操作。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是刺激(S)—反應(R)的聯(lián)結,反應是由刺激引起的;操作性條件作用是操作(R)—強化(S)的過程,重要的是緊隨其后的強化(刺激)。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學習的發(fā)生是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的匹配;操作性條件作用學習的發(fā)生是行為后果影響隨后的行為。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過程的特點是刺激替代;操作性條件作用過程的特點是反應修正。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涉及的心理學規(guī)則是接近聯(lián)結原則;操作性條件作用涉及的心理學規(guī)則是強化反饋原則。

經(jīng)典性條件作用對特定刺激才能產(chǎn)生反應;操作性條件作用不需要特定的刺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溪县| 桃江县| 西宁市| 云林县| 米易县| 汽车| 根河市| 浪卡子县| 石屏县| 平顺县| 鄯善县| 揭西县| 垣曲县| 蓬安县| 禄劝| 三门峡市| 晋中市| 大埔县| 甘谷县| 龙江县| 芮城县| 莱州市| 思茅市| 江城| 广河县| 娱乐| 沙湾县| 长宁县| 隆安县| 兴文县| 大理市| 泽库县| 洛扎县| 剑川县| 安化县| 名山县| 龙里县| 黄冈市| 嘉鱼县| 南城县| 德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