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經濟常識

3.1 考點精講

一、政治經濟學

(一)物質資料生產

1.物質資料生產

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人類進行物質資料生產需具備三個基本要素:人的勞動、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

2.社會基本矛盾運動

(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規律,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

(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

(二)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

1.商品經濟

(1)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與自然經濟相對立而存在。

(2)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

(3)人類歷史上先后經歷簡單商品經濟、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社會主義商品經濟。

2.市場經濟

市場對社會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的商品經濟。

3.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區別

(1)內涵不同:商品經濟是經濟活動中交換行為;市場經濟是優化資源配置。

(2)范疇不同:商品經濟相對于自然經濟而言;市場經濟相對于計劃經濟而言。

(3)階段不同:市場經濟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三)商品和勞動二重性

1.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

(1)商品

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屬性。

(2)價值、使用價值、交換價值

商品的價值:是指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它是商品社會屬性。

商品的使用價值:是指商品具有的效用,它是商品的自然屬性。

交換價值:是指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

(3)商品的價值量

商品的價值量不是由個別生產者生產某種商品耗費的個別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

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1)具體勞動

具體勞動是指在一定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

(2)抽象勞動

抽象勞動是撇開勞動的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人類一般勞動。

(四)貨幣職能和流通規律

1.貨幣的職能

即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五種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

【例】當某市的平均房價為人民幣2萬元/平方米時,大多數的市民購買不起房屋。此時,貨幣承擔的職能是(  )。

A.價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貯藏手段

D.支付手段

【答案】A

【解析】貨幣的職能是貨幣本質的具體表現形式。在發達的商品經濟中,它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五種職能。A項正確,價值尺度是貨幣用來衡量和表現商品價值的一種職能,是貨幣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職能。B項錯誤,流通手段是貨幣充當商品交換媒介的職能。在商品交換過程中,商品出賣者把商品轉化為貨幣,然后再用貨幣去購買商品。C項錯誤,貯藏手段是貨幣退出流通領域充當獨立的價值形式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而儲存起來的一種職能。D項錯誤,支付手段是貨幣作為獨立的價值形式進行單方面運動(如清償債務、繳納稅款、支付工資和租金等)時所執行的職能。

2.貨幣流通規律

(1)商品數量,正比;

(2)商品的價格水平,正比;

(3)貨幣流通速度,反比。

3.貨幣轉化為資本

(1)商品流通公式:(W—G—W),商品生產者出賣商品換得貨幣,再用貨幣購買自己需要的商品。

(2)資本流通公式:(G—W—G),資本家預付一定的貨幣購買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賣商品換回貨幣。特點是貨幣運動中產生了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資本就是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

(五)價值規律及其作用

1.價值規律的內容

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

2.價值規律的作用

(1)調節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

(2)刺激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3)促使商品生產者在市場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

(六)剩余價值

1.勞動時間和剩余價值創造

(1)工人的勞動時間分成兩部分:

再生產勞動力價值的時間,即必要勞動時間;

生產剩余價值的時間,即剩余勞動時間。

(2)剩余價值是指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內創造的、被資本家無償占有的超過勞動力價值的那部分價值。

2.資本的價值形式

依據資本在生產剩余價值中所起作用的不同分為:不變資本與可變資本。

3.剩余價值的生產方法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在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延長工作日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

(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工作日長度不變,由于縮短必要勞動時間,相應延長剩余勞動時間而進行的剩余價值生產。

【例】某企業與工人簽訂了為期3年的勞動合同,約定在3年內按現行工資水平付給工人工資。此后3年內,企業所在國發生了通貨膨脹,并且企業經常以各種借口縮短中午休息時間。企業在3年經營當中獲取了超過同行業其他企業的更高的利潤,那么該企業超出其它企業的利潤的來源是(  )。

A.一部分工人工資與絕對剩余價值

B.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C.一部分工人工資和相對剩余價值

D.一部分工人工資、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

【答案】A

【解析】絕對剩余價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勞動時間不變的條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長而絕對延長剩余勞動時間所產生的剩余價值,縮短中午休息時間即屬于此類;另外,由于通貨膨脹,勞動力的實際工資減少了,因而,工資的一部分便被企業以價格的形式剝奪了。由此,企業通過以上兩種途徑獲取了超額利潤。因此答案選A。

4.剩余價值的分割;

(1)商業利潤

是商業資本家投資于商業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利潤。

(2)利息

是借貸資本家由于讓渡資本使用權而取得的由職能資本家支付的報酬,本質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3)銀行利潤

本質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銀行資本家也參與了剩余價值的分割。

(4)資本主義地租

實質是租地的農業資本家支付給土地所有者的超過平均利潤的那部分剩余價值。有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兩種正常形式。

5.剩余價值的流通過程

(1)資本循環

即產業資本必須依次經過購買、生產和銷售三個階段,并相應地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和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

(2)資本周轉速度

衡量標準: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資本周轉速度與資本周轉次數成正比,而與資本周轉時間成反比。

6.重要概念

(1)生產價格:生產成本與平均利潤的總和。

(2)正常利潤:為使廠商繼續從事某種生產經營活動所必需的最低限度利潤水平。

(3)超額利潤:超過市場平均正常利潤的那部分利潤。

(4)平均利潤:不同部門的資本家,根據資本的大小,按照平均利潤率獲得的利潤。

(5)剩余價值率: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即m/v。

(6)利潤率:剩余價值與預付總資本的比率,即m/(c+v)。

(7)平均利潤率:社會各個生產部門利潤率的平均數,即剩余價值總量/社會總資本。

7.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1)實質:商品生產相對過剩

(2)根源:生產的社會化與生產資料私人占有制之間的矛盾。

(3)雙重作用:

造成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和財富的巨大浪費;

對經濟發展進行強制性的暫時調節。

(七)社會主義

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

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

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

3.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理論及基本經濟制度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背離社會主義;

我國的社會主義社會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

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即“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

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是由社會主義性質和我國國情決定的。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

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公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要有量的優勢,更注重質的提高。

【例】我國現階段的全民所有制經濟采取的是(  )形式。

A.國家所有制

B.股份合作制

C.混合所有制

D.集體所有制

【答案】A

【解析】“全民所有制”是指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創立的經濟范疇,是社會主義公有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一種具體理性模式。是指全體人民作為一個共同體,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其產權具有不可分性,由全體人民作為一個共同體共同行使產權。現階段我國以國家所有制作為全民所有制的具體實現形式,即由國家代表全體人民行使全民財產產權。因此答案選A。

長期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

a.在公有制為主體的前提下,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b.非公有制經濟包括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等。

c.非公有制經濟有利于:

第一,擴大就業渠道,減輕就業壓力;

第二,滿足人民多樣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活躍市場,擴大競爭。

(3)收入分配制度

按勞分配

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以勞動作為分配個人收入的尺度。

按要素分配

實質是各要素主體按照要素的產權含量參加收入分配。

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

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清理規范隱性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縮小城鄉、區域、行業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

【例】經濟學上所推崇的“橄欖型”收入分配結構,是指低收入和高收入相對較少、中等收入占絕大多數的收入分配結構。我國正在采取措施,實施“提低、擴中、調高、打非、保困”的方針,使收入分配朝著“橄欖型”方向發展。這主要是為了促進(  )。

A.生產的發展

B.效率的提高

C.社會的公平

D.內需的擴大

【答案】C

【解析】“提低”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這是緩解收入差距擴大的基礎性工作;“擴中”即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調高”即有效調節過高收入;“打非”即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保困”即保障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以上方法都是為了縮小收入差距,維護社會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主站蜘蛛池模板: 芦山县| 浦北县| 建水县| 彭州市| 忻州市| 虹口区| 师宗县| 泰兴市| 江川县| 大同县| 成武县| 玉门市| 报价| 永定县| 乌兰县| 霞浦县| 株洲市| 曲麻莱县| 内江市| 贡嘎县| 灵台县| 元谋县| 平安县| 铜川市| 湄潭县| 岐山县| 日喀则市| 临沧市| 罗山县| 诏安县| 通河县| 克什克腾旗| 岳池县| 景德镇市| 会昌县| 濮阳市| 峨山| 益阳市| 乌拉特后旗| 扶风县| 闽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