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常見詞語的使用

(一)詞語與語境

《現代漢語詞典》(1996年修訂)收錄詞匯六萬五千條。現代漢語普通話詞匯來源于古代詞匯、方言詞、行業詞、外來詞、社區詞語、新造詞語。掌握詞語的基礎知識是正確使用詞語的基礎,包括語素、語法、詞義、詞性、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及成語的構成與運用等。掌握語境和特定情景的知識則是正確使用詞語的前提。語境包括上下文(內部語境)的思想內容、態度語氣、呼應銜接、文體語體、風格特征等;特定情境指語言交際時的特定情景條件(外部語境),包括場合、對象、目的等。

(二)詞語辨析

1.實詞的辨析

(1)實詞概念意義辨析

實詞是漢語詞類中的一種,詞語中含有實際意義的詞,實詞可以單獨充當句子成分,即有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詞,反映人們對所稱謂的事物的理性認識的那部分內容。實詞的數量較多,用法較靈活。因此,確定實詞在具體語句中的含義就成為閱讀材料的第一個難關。一般來說,幾個近義詞之間多帶有相同的語素和不同的語素,相同的語素是它們意義相近的基礎,而不同的語素則體現著它們彼此之間的差別。要正確解答實詞填空題,首先需要辨析實詞所包含的核心意思,這里主要講解詞義的側重點、詞義的輕重程度、詞義的指涉范圍三種經常遇到的情況。

詞義的側重點

a.在近義詞中,有時詞義強調的方面有所不同,即彼此在共同意義基礎上各有側重。

b.例如:“才能”、“才華”、“才智”和“才干”都含有“能力、特長”的意思,但“才能”側重指辦事的能力和對知識、技能、技巧的掌握情況;“才華”側重指在文學藝術方面顯露出來的能力、特長;“才智”側重指辨析判斷、發明創造的能力;“才干”側重指工作能力。

c.在考試中一定要仔細辨析每一組近義詞的細微區別,對近義詞的側重點進行認真的辨析,特別是對詞語之間的相異詞素,尤其要引起重視,同時,也要考慮到與這些詞語相契合的語境。

詞義的輕重程度

a.有些詞語雖然意義相近,但語義輕重程度不同,這種區別會直接影響語句意思的準確表達。總的來說,有的詞語指稱或適用于比較重大的事物,有的則指稱或適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詞語表示的程度深、性質重,有的則表示的程度淺、性質輕。

b.如“輕視”、“鄙視”和“蔑視”這三個詞都有看不起的意思。但是,“輕視”只是一般地看不起(不重視),“鄙視”有視為卑鄙的意思,而“蔑視”則根本沒有放在眼里,分量一個比一個重。

c.考生在答題過程中,可以一方面辨析相近詞語在語氣或含義上的輕重程度,另一方面仔細體會題干句子的語境是適合使用程度輕的詞還是使用程度重的詞。

【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橫線處的詞語,恰當的一組是(  )。

(1)這所古老的建筑正當路口,______交通。要不要拆除,有關部門正在研究。

(2)這種樹的表皮可以一層層剝下來,做成精致的小盒子,并不______它的生長。

(3)還有難于計算的塵埃和氣體組成的星云,浮游在星星與星星之間,浮游在宇宙空間里,______星光的通過。

A.妨礙  阻礙  妨害

B.妨害  阻擋  妨礙

C.妨害  阻止  中斷

D.妨礙  妨害  阻礙

【答案】D

【解析】第一空,“妨礙”側重于造成一定的障礙,程度較輕;“妨害”側重于有損害,程度較重,根據題意應選程度較輕的“妨礙”。第三空,由“星光的通過”可知,選填“阻礙”最合適。

詞義的指涉范圍

a.表示同一事物的幾個詞中,有的所指范圍大,有的所指范圍小,這種指涉范圍的差別,直接影響一個句子所表達的意義。

b.比如“事情”、“事件”和“事故”這三個詞,“事情”泛指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一切活動,概括的范圍最大;“事件”專指那些歷史或社會上發生的大事情,范圍要小一些;“事故”特指已經發生的意外損失和災禍,范圍最小。

c.考生要仔細辨析詞義與語境,避免出現“大詞小用”或“小詞大用”的情況,同時也要注意詞語的搭配對象一定要與該詞的指涉范圍相契合,不能出現“張冠李戴”現象。

【例】失敗在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技不如人,也不是因為我們不具備成功的實力,而是我們在很多時候,在心理上______了一種固定不變的看法,這種看法往往會讓人們覺得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實現某個目標。這種定式心理在很大程度上______了人的思維,也同時______了人們的創新腳步。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默許  囚禁  禁錮

B.默認  禁錮  囚禁

C.默許  禁錮  囚禁

D.默認  囚禁  禁錮

【答案】B

【解析】AC兩項,第二、三空,“禁錮”主要用于抽象的事物;“囚禁”主要用于具體的事物;“思維”屬于抽象事物;“腳步”屬于具體事物。D項,第一空,“默認”有承認之意;“默許”有許諾之意;“看法”與“默認”搭配更合適。

(2)實詞的色彩意義

實詞的色彩意義是指詞義因人們的主觀感受,而表達出對該事物的的情感傾向、態度、評價等內容。詞語色彩意義的辨析可以從感情色彩、語體色彩和形象色彩三個方面入手。

實詞的感情色彩辨析

a.人們在描述事物或談論問題時一般都會持有一定的感情、態度、立場,或褒獎、肯定、喜愛,或貶斥、否定、厭惡。這些感情、態度、立場久而久之凝聚沉淀在詞義里,于是便有了褒義詞、貶義詞與中性詞。

b.如“鼓動”、“鼓勵”、“煽動”都有激發別人的情緒,使之行動起來的意思,但是“鼓勵”的意思是勸勉他人,使之積極奮發,是個褒義色彩較強的詞語;而“煽動”的意思是挑唆、慫恿,是個貶義詞;而“鼓動”則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是個中性詞。

c.辨析近義詞要把握它們的感情色彩或感情傾向性,從而明確其差異,選擇和語境感情色彩或感情傾向性最為匹配的詞語。邏輯填空中作者的感情或立場是已經確定的,應試者在做題時需要做的就是保證自己所填的詞語在褒貶和立場上與句子其他成分所體現的一致。

【例】在多元文化語境下,出現______的情感價值取向實屬正常現象,我們充分尊重個人的情感選擇。但是,過度______情感的極端自由、極端物欲,其實會給個人的幸福帶來許多內傷。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林林總總  鼓吹

B.琳瑯滿目  渲染

C.紛繁蕪雜  追逐

D.標新立異  強調

【答案】A

【解析】CD兩項,第二空,由“極端自由、極端物欲”可知,所填詞語應含貶義,“追逐”、“強調”為中性詞,不符合文中感情色彩。第一空,“琳瑯滿目”多用于書籍或工藝品,與“情感價值取向”搭配不當;“林林總總”指數量眾多,與“多元”相對應。

實詞的語體色彩辨析

a.語體色彩是指不同的詞語適用于不同的語體風格而形成的風格色彩意義,可分為書面語和口語。書面語具有文雅、莊重、嚴謹的風格;口語則帶具有通俗、樸實、生動的風格。口頭語體是書面語體的源頭,書面語體是口頭語體的升華,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

b.如“老爸”、“老媽”比較口語化;“父親”、“母親”屬于書面語。又如,“商量”比較口語化;“商榷”屬于書面語。“告訴”比較口語化;“知會”屬于書面語。

【例】中國國家安全局將繼續加強對鐵路運營的監督管理,要求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其安全運營自控體系,確保安全運營;同時將加強與日方、德方______,______他們盡快解除對我國高精尖技術的封鎖,保證我國鐵路運行不再出現類似“7·23”那樣的悲劇。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協商  要求

B.商量  催促

C.磋商  敦促

D.洽談  懇請

【答案】C

【解析】B項,“商量”比較口語化,用來形容兩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不合適;“催促”不符合外交辭令的語言特點。D項,“懇請”是下對上的請求,不符合國與國之間交流的語境。“敦促”本身就是書面用語,比在普通場合使用的“要求”更符合材料的語意。

實詞的形象色彩辨析

a.詞語的形象色彩指某些詞語具有能讓人產生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感官上的聯想的特點。

b.如“銀裝素裹”、“亭亭玉立”、“妙語如珠”、“柔若無骨”等等;有些詞語能給人一種空間感知,這就是詞語的空間維度色彩,例如:“彌漫”、“籠罩”、“亮堂堂”、“空蕩蕩”。

c.在解答邏輯填空題目時,一方面要從事物的形狀、顏色、亮度、動作等進行聯想、把握;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句子的語境,選擇最貼切的詞語。

【例】中國的一年四季,季季都令人神往,春日______,夏天綠蔭滿枝,秋時______,冬季銀裝素裹。

依次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姹紫嫣紅  碩果累累

B.風光旖旎  充實豐盈

C.生機勃勃  琳瑯滿目

D.婀娜多姿  五谷豐登

【答案】A

【解析】第一空,題中“綠蔭滿枝”、“銀裝素裹”都含有顏色,故該處也應選一個有色彩感的詞語,“姹紫嫣紅”最合適。第二空,秋日用“碩果累累”形容,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秋天豐收的顏色——金色。

(3)實詞語法意義辨析

詞義的搭配對象

a.不同詞語有著不同的搭配對象,對與之搭配組合的詞語意義有著不同的要求。有些搭配習慣往往是固定的、約定俗成的,沒有什么規律可言,只能通過學習實踐來把握;但有些詞語的搭配意義及適用對象則存在著對應關系。

b.如嚴格的要求,嚴厲的態度,嚴峻的考驗,嚴謹的立場,嚴重的問題這五組偏正短語都是固定搭配,不可混淆搭配。又如“積累”常與金錢、知識、經驗、工作搭配;“積淀”多指文化、知識、經驗等;“積聚”側重聚集起來,可以與“人力資本”搭配。

【例】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關系到人類的前途和命運,成為全球普遍關注、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西方工業社會______了二戰以來經濟和社會迅猛發展的人間喜劇,______了科技革命給人類帶來的空前無限的風光,但也親身體驗了環境破壞所帶來的生態危機的切膚之痛。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扮演  欣賞

B.參與  感受

C.目睹  領略

D.經受  分享

【答案】C

【解析】第二空,能與“風光”搭配的只有“欣賞”和“領略”。第一空,“扮演”一般與“角色”搭配,“目睹”與“喜劇”搭配恰當。

實詞語境辨析

正確使用詞語的基礎是能夠根據語境辨析詞語的意義。語境就是詞語所處的語言環境,一般分為內部語境和外部語境,前者指特定的上下文之間的邏輯關系,后者指存在于言語片段之外的社會環境。對于一段文字來說,它所處的那篇文章是它的語境;對于一句話來說,它所處的那個語段是它的語境;對于一個詞來說,它所處的那句話是它的語境。要確定詞語的意思,必須把它放在語境中考慮。漢語詞語有許多是多義的,但是到了一個語境中,每個詞都只能有一個固定的意義。答題時,考生應特別關注詞語的內部語境,注意標注片段中與題干有關的信息,這其中就包含一些具有特定含義、特定感情色彩或表達風格相異的詞語。具有重要意義的邏輯關系主要有:

a.解釋關系

解釋關系指針對橫線處的語詞,其前或后的語境存在解釋的語意,可以是“因為”、“由于”、“換句話說”、“也就是說”等標志詞以及冒號、破折號、括號等標點引導解釋關系,也可以是舉例解釋,也可以只是單純的文字解釋。根據解釋的意思,就可以概括出橫線處的詞義。

b.并列關系

并列關系指橫線處詞語的意思與語境前或后某個詞、短語或是小句子具有意思相近、色彩相同,或是語法功能一致的關系,橫線處的詞義根據并列部分的內容,選擇詞義與之相近的詞語。

c.相反關系

相反關系指橫線處詞語的意義與前或后語境的意思構成相反的關系,利用已知的語境的語意,選擇與其詞義相反的詞語填入橫線處。

d.遞進關系

遞進關系是指橫線處的詞語與其前或后的語境語意構成遞進關系,若是橫線處是對前語境的遞進,橫線詞語就是前面語意的加強;若是橫線之后的語境是遞進語意部分,那么橫線的語意則是對后語境語意的減弱。

e.照應關系

照應關系是指橫線處與其前或后的語境語意,看不出明顯的解釋、并列、轉折或是遞進關系,前或后的語境卻有某種特殊的照應,橫線處的詞義就需要體現出照應的語意,這種照應可能是色彩的框定,也可能就是詞義本身的框定,也可能是語法結構的框定。

2.虛詞的辨析

虛詞是指沒有完整的詞匯意義,但有語法意義或功能意義的一類詞。使用虛詞是漢語的一種重要的語法手段。現代漢語中的虛詞主要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和擬聲詞六類。

(1)關聯詞辨析

對虛詞的考查主要目的是測試考生對句子的邏輯關系的把握,句子的邏輯關系通過虛詞的連接得以呈現,而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又是通過關聯詞連接起來的。因此,掌握關聯詞辨析的方法對于解答虛詞填空題具有很大幫助。

并列關系

并列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陳述幾種事物,或者幾種事情,或一種事情的的幾個方面,分句之間是平行相對的關系。

常見的表示并列關系的關聯詞有:有的……有的……,一方面……一方面……,有時候……有時候……,那么……那么……,既……又……,一邊……一邊……,也,又,還,同時等。

【例】在我們的黨員干部中,有的群眾觀念淡薄,______做群眾工作;有的對群眾沒有感情,______做群眾工作;有的缺乏基層經驗,______做群眾工作;有的明哲保身,______做群眾工作。甚至還有一些人漠視群眾疾苦,違背群眾意愿,侵害群眾利益,站到了群眾對立面。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不會  不屑  不敢  不愿

B.不會  不屑  不愿  不敢

C.不屑  不愿  不會  不敢

D.不屑  不愿  不敢  不會

【答案】C

【解析】AB兩項,“不會”是能力問題,不是觀念問題。第四空,明哲保身是觀念或態度問題,是“不敢”做群眾工作,而不是“不會”做。

遞進關系

遞進關系是指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進了一層,分句之間是層進關系。

常見的表示遞進關系的關聯詞有:不但(不僅、不只、不光)……而且(還、也、又、更)……,而且,并且,況且,何況,尤其,甚至,尚且……何況(更不用說)……,別說(不要說)……連(就是)……

【例】我喜歡雨,尤其______在雨天散步。在雨中回眸人生的苦樂酸甜,與在書齋中伏案回憶往事,是迥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后者,因為缺少了雨做______,如同人生戲劇少了背景,總是感覺有點不夠味。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鐘情  陪襯

B.偏愛  襯托

C.迷戀  反襯

D.向往  烘托

【答案】B

【解析】C項,第二空,由“缺少了雨”,“如同人生戲劇少了背景”可知,這里是用雨進行襯托,但并沒有從反面進行襯托的意思,而“反襯”表達此意。AD兩項,第一空,“鐘情”指感情專注或傾心,多形容愛情;“向往”指對某種事物或境界因愛慕而追求,渴望得到或達到。二者的程度都較重,不如“偏愛”契合句意。

轉折關系

轉折關系是指后一分句的意思不是順著前一個分句的意思說下去,而是作了一個轉折,說出同前一分句相反、相對或部分相反的意思來。

常見的表示轉折關系的關聯詞有:雖然(雖是、雖說、盡管、固然)……但是(但、可是、然而、卻)……,但是(但),然而,可是(可),卻,不過,只是,倒是等。

【例】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關鍵是有過之后如何待之。但有些人犯錯后,不僅不懺悔,______連______的廉恥之心都沒有,令人心寒。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卻     基本

B.甚至  起碼

C.甚至  基本

D.卻     起碼

【答案】B

【解析】AD兩項,根據題意,從“不懺悔”到“連廉恥之心都沒有”是一種遞進關系,而“卻”表轉折。第二空,“起碼”比“基本”更能表現出那種驚訝、憤慨的語氣。

選擇關系

選擇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分別說出兩件或幾件事,并且表示從中選擇一件或幾件。

常見的表示選擇關系的關聯詞有:是……還是……,或者(或、或是)……或者(或、或是)……,不是……就是……,要么(要就是)……要么(要就是)……等。

【例】后人不思進取,面對紛繁萬象,(  )動手,(  )動腦,反向古人處討說法,特別是淺學而堅信之人,(  )以一己之見,硬坐為古人立言之意,(  )竟不求知而求不知,不積累知識而積累無知,直至癡人說夢的無上境界。

填入括號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并非不 也非不  或  或

B.不止不 還不  要么  要么

C.無論是 還是  要么  要么

D.既不   也不  或  或

【答案】D

【解析】前兩空承接“后人不思進取”,因此應填入的詞表否定;且“動手”和“動腦”是并列的關系,因此,前兩空選擇“既不……也不”。

假設關系

假設關系是指前一個分句假設存在或出現了某種情況,后一個分句說出假設情況一旦實現產生的結果。

常見的表示假設關系的關聯詞有:如果(假使、假如、要是、倘若、要是)……就(那么、那、便)……,即使(就算、就是、哪怕、縱使)……也(還是、仍然、還)……等。

【例】______不是以某種具體的工程應用為目的,______以揭開智力之謎為目的,______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標不應當是模仿人的某項具體技能,______應當是具有充分的學習能力,______可以不從環境中,包括人和人的交往過程中學習語言和任何具體技能的智能系統。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

A.雖然   但是     所以     而    從而

B.如果   而是 則    而    從而

C.雖然   而是     但是     卻    因而

D.如果   但是     則    卻    因而

【答案】B

【解析】AD兩項,結合語境和語意,根據題中的“不是……”可以推斷下面應填“而是”表示并列關系。全句是為了某一目的而采用某種說法,應是假設關系,應選用“如果……”。

順承關系

順承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分句,一個接著一個的敘述連續發生的動作,或者接連發生的幾件事情,分句之間有先后順序。

常見的表示順承關系的關聯詞有:首先……然后……,起先……后來……,就,便,才,于是,然后,后來,接著,跟著等。

條件關系

條件關系是指前一個分句提出一個條件,后一個分句說明這個條件一旦實現所要產生的結果,分為充分、必要、完全等三種類型。

常見的表示條件關系的關聯詞有:只要……就……,只有……才……,除非……才……,無論(不論、不管、任憑)……都(總、總是、也)……等。

因果關系

因果關系是指前面分句說明原因,后面分句說出結果,可分為說明因果和推論因果。說明因果一個分句說明原因,另一分句說明由這個原因產生的結果,因和果是客觀事實。

常見的表示因果關系的關聯詞有:因為(由于)……所以(因此、因而)……,因此,因而,之所以……是因為……,既然(既)……就(便、則、那么)……等。

目的關系

目的關系是指一個分句表示實現某種目的或避免某種結果,一個分句表示為此而采取的行為。

常見的表示目的關系的關聯詞有:以便,以,用以,好,為的是,以免,免得,省得等。

取舍關系

取舍關系是指兩者中有取就有舍,而選擇多是從多個選項中進行最優選擇。

常見的表示取舍關系的關聯詞有:與其……不如(毋寧、寧可)……,寧可(寧愿)……不(不愿)……,不是……而是……等。

(2)虛詞辨析解題策略

熟悉詞性,辨明其詞性異同

不同詞性的虛詞,就有不同的語法特點和功能,考生只有熟悉了虛詞詞性,才能做到準確答題。如句子“他常常寫小說,偶然也寫寫詩。”句中“偶然”是形容詞,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發生而發生的,用來形容“寫寫詩”顯然不妥,應換用表示“間或”“有時”之意的副詞“偶爾”。

對號入座,合理搭配

虛詞在句子中的位置必須根據句子的語法需要和虛詞自身的表意特點來確定,決不能隨意錯位。

例如:他因為名字中有個“海”字,年紀又比大伙長兩三歲,所以,大家都叫他海哥。復句中,前后分句的主語如果一致,關聯詞語應該放在主語后;反之,則放在主語前。句中前面分句的主語是“他”,后面分句的主語是“大家”,二者不一致,所以,“因為”應調到主語“他”前面。

明確句子關系,利用虛詞合理銜接

虛詞作為語意連接的紐帶,其作用在于通過銜接兩個句子、短語或詞語達到表明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的目的,因此,在使用虛詞之前,考生首先要明確句子之間、短語之間的關系,否則,可能出現關系混淆、關系顛倒或強加關系等錯誤。

例如:水庫建成后,即使遇上十天半月不下雨和多年不遇的大旱,莊稼也能保收。句中“十天半月不下雨”“多年不遇的大旱”兩種情況不可能在同一地方同時出現,所以不能使用表并列關系的“和”,只能用表選擇關系的“或”,該句犯了“關系混淆”的錯誤。

不重不漏,合理使用

虛詞的使用應切合語境的需求,如果濫用,往往會造成語意的累贅、重復,甚至破壞句子的結構。而虛詞的脫漏會直接導致成分的殘缺,甚至影響到語意的表達。

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深受廣大消費者所歡迎,因為它強化了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使消費者的權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護。句中“受……歡迎”是一個完整的表意結構,再用“所”就顯得累贅。

3.成語的準確使用

成語是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承沿用的固定短語,很大一部分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1)成語誤用辨析

望文生義

成語的望文生義指僅僅根據成語的字面意思去理解其內涵導致的誤用現象。由于成語的內涵是一個整體,不弄清楚其來源或成語故事內容是很難正確理解其全部內涵的。

如:“他的這篇論文,中心不突出,論據不恰當,簡直是不刊之論。”這句話將“不刊之論”理解為“不能夠被刊登的言論或作品”,而實際上“不刊之論”的意思是“不能夠更改的言論”,形容言論不可磨滅。

張冠李戴

張冠李戴是指將本來用來形容A事項的成語用在了B事項上,由此造成的搭配不當、用錯對象的現象。漢語中,很多成語的適用對象和使用范圍都是約定俗成的,比較固定,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如:“華山群峰聳峙,巍峨險峻,讓人不得不贊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句話將“鬼斧神工”一詞誤用,“鬼斧神工”一般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能的精巧,非人工所能為,不能用來形容自然景物。

褒貶錯位

成語中很多屬于傾向性成語,也即成語的內涵帶有或褒或貶的含義,這些成語都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傾向,如果考生不辨明成語的色彩,就很容易出現褒貶誤用的現象。

如:“譚嗣同愿意作為變法犧牲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為、梁啟超兩人似乎缺少些剛烈。”這句中的“始作俑者”本意是第一個制作用來殉葬的木偶、陶偶的人,現在用來比喻惡劣風氣的開創者,是帶有貶義色彩的成語,說“譚嗣同”是“始作俑者”顯然是褒貶失當。

不合語境

有些成語只有放在固定語言環境中才能表達出特定含義,用在另一個語境中就會出現歧義或搭配不當現象。考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些成語從表面意思上說,是非常符合句意的,常常給人一種用的恰到好處的感覺。不過,結合上下文語境對其進行分析,會發現其實不合語境要求。謙辭和敬辭誤用是經常考查的內容。

如:“你放心,在這件事情上,我一定會鼎力相助的。”這句話中“鼎力相助”被誤用,該詞一般指別人對自己的大力幫助,屬于敬辭,不能用于自己。

語義重復

成語在運用中相當于一個詞,要和句中其他詞語進行搭配。因此,考生應該注意雖然某些成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是準確的,但容易出現與前后語段某個詞語意思重復。

如:“看到黃宏表演的小品,一向嚴肅的父親也忍俊不禁地笑起來。”“忍俊不禁”本來就含有“笑”的意思,與后面的“笑”重復。

對象不當

有些成語只適用于描述特定的人或事,如:專門指個體或群體,專指人或事物,專用于男女或夫妻之間等等。如果不了解它們特定的適用對象,就會出現語病。

如:“古人中不乏刻苦學習的楷模,懸梁刺股者、秉燭達旦者、聞雞起舞者,在歷史上汗牛充棟。”其中“汗牛充棟”的指涉對象一般是書籍,這里誤把用于書的成語擴大到人身上。

詞性混用

成語由于詞性和詞義不同,在句子中的語法功能也會有所不同。對成語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就會造成詞語之間的搭配不當。

如:“每天早晨,他都要一個人跑到花園里,指手畫腳地練動作,抑揚頓挫地背臺詞。”“指手畫腳”是一個動詞性成語,在句中應充當謂語,而該句中由于對它的語法功能把握不準,誤把它當作形容詞性成語,充當了狀語。

違背邏輯

在成語運用中會出現成語本身的意義非常準確,但與句子其他部分表達的語意不一致的現象,如此會造成句意前后矛盾、不合事實或不合情理等問題。考生答題時需要特別注意語句的邏輯關系與成語語意的搭配是否合適。

如:“你這樣漠不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還像個做父親的嗎?”句中“漠不關心”不能接賓語。

(2)成語辨析技巧

區分成語的本意和引申意

成語經過長時間的積淀,除了它的本意以外,還可能產生其他的引申含義。例如“高山流水”這個詞語,如果不了解它的本意,只從字面意思理解沒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只是對山水的一個表述,這就和它的本意大相徑庭了。“高山流水”出自《列子·湯問》,是講述春秋時期有個叫俞伯牙的著名琴師和鐘子期成為知音的故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緊扣成語的感情色彩

成語的感情色彩分為褒義、貶義和中性。貶詞褒用,例如:“在學習上也是這樣,要善于動腦筋,師心自用,才能學深學透。”“師心自用”意思是固執己見、自以為是,用在該句和語境不合適。褒詞貶用,例如:“昨天上午,三名罪大惡極的犯罪分子被執行槍決,群眾拍手叫好,認為他們死得其所。”“死得其所”指死得有價值,有意義,是褒義詞,不能用于犯罪分子。

體會成語的具體語境

人物稱謂有謙稱和敬稱之說,成語也有謙辭和敬辭之別。有些成語是謙辭,只能對己;有些成語是敬辭,只能對人。如果辨析不清,就會犯謙敬色彩混淆的錯誤。有些成語詞義有輕重之分,有的詞語有時態色彩和行業色彩,這些都要根據特定的語境來區別。

遵循句子邏輯關系

由于成語意義比較獨特,有著很豐富的附加意義,因此在使用時,還要注意成語在句子中的意義表達是否與整個句子在邏輯性上保持一致。如:“在書籍的浩瀚海洋里,學會使用書目,常常能夠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這一句子中的“事倍功半”顯然用錯了,“學會使用書目”應該是一種進步,不可能“功半”,應該是“事半功倍”的誤用。

記住部分成語的特殊用法

成語大多是古代沿用下來的,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有時其在用法上也有著特殊性。如“望其項背”的意思是能夠看見別人的脖子和后背,比喻能夠趕得上或者比得上。一般來說,這個成語必須用于否定句或表示否定意義的反問句當中,否則就是錯誤的。如:“這家公司的雄厚財力是其他公司難以望其項背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连山| 阜城县| 三台县| 于田县| 安龙县| 平谷区| 双流县| 巩留县| 彭水| 栖霞市| 久治县| 孙吴县| 临湘市| 搜索| 漳州市| 会理县| 黔江区| 疏勒县| 江达县| 会宁县| 高雄县| 镇康县| 濮阳市| 子洲县| 清镇市| 定陶县| 察哈| 本溪市| 陕西省| 钟祥市| 昌乐县| 宝坻区| 阳春市| 呼玛县| 涪陵区| 文安县| 南安市| 佛坪县| 靖州| 清新县| 南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