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一、選擇題

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  )。[山東大學2015年研]

A.聚落環境

B.地理環境

C.地質環境

D.人類環境

【答案】D

【解析】環境科學是一門研究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規律的科學,尋求人與環境和諧及科學發展的途徑與方法,是由多學科到跨學科的龐大學科體系組成的新興學科。因此,環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類環境。

二、填空題

1.根據不同原則,人類環境有不同的分類方法。按時間的范圍由遠及近,由大到小可分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研]

【答案】星際環境;地質環境;地理環境;聚落環境

2.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為_____。[東華大學2010年研]

【答案】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解析】可持續發展的含義為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的概念鮮明地表達了兩個觀點:一是人類要發展,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要發展;二是發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發展能力。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包括三個方面,分別是_____,公平性原則、_____。[東華大學2010年研]

【答案】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解析】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包括:持續性原則,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公平性原則,包括橫向的代內公平和縱向的代際公平;共同性原則,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必須爭取全球共同的行動,這是由地球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所決定的。

4.根據不同的原則,環境劃分也不同。按環境主體,環境可分為______和______。

【答案】人類環境;生物環境

【解析】環境類型的劃分涉及的范圍廣而復雜。根據不同的原則,環境劃分也不同。按環境主體,環境可分為人類環境和生物環境。按照環境空間,環境可分為星際環境、全球環境、區域環境、聚落環境、特定空間環境等。

三、名詞解釋

1.環境[江西農業大學2014年研]

答:環境是指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整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濕地、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2.可持續發展[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2年研;杭州師范大學2014年研]

答: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要遵循公平性原則、持續性原則、共同性原則。

3.人工環境

答:人工環境是指在自然物質的基礎上,通過人類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質,創造物質生產體系,積累物質文化等所形成的環境體系。與自然環境在形成、發展、結構與功能等方面存在差異。

四、簡答題

1.簡述環境科學的主要任務?[湖南農業大學2014年研]

答:環境科學的基本任務,是揭示人類—環境系統的實質,研究人類—環境系統之間的協調關系,掌握它的發展規律,調控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交換過程,以改善環境質量,造福人民,促進人類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其主要任務包括以下四點:

(1)探索全球范圍內環境演化的規律,了解人類環境變化的過程、環境的基本特性、環境結構和演化機理等,以便應用這些認識使環境質量向有利于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對人類不利的變化。

(2)揭示人類活動同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以便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使人類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3)探索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發揮環境科學的社會功能,探索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的機理及環境毒理學研究,為人類正常、健康的生活服務。

(4)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

2.簡述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原則。[山東大學2015年研;中國礦業大學(北京)2010年研;東華大學2010年研]

答: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原則如下:

(1)可持續發展的含義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資源和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永續發展和安居樂業。

(2)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有許多限制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資源與環境。離開了這兩個基礎和條件,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就無從談起。因此,資源的永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性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人類發展必須以不損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氣、水、土壤、生物等自然條件為前提,并充分考慮到資源的臨界性,不得超過資源與環境的承載力。因此,人類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中,需要根據持續性原則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確定自身的消耗標準,不能盲目、過度地生產與消費。

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是指機會選擇的平等性。可持續發展的公平性原則包括兩個方面:

a.橫向的代內公平。各國擁有按其本國的環境與發展政策開發本國自然資源的主權,并確保在其管轄范圍內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動,不會損害到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利益。給世界各國以公平的發展權、公平的資源使用權,在可持續發展的進程中消除貧困,消除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的狀況。

b.縱向的代際公平。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資源是有限的,要給后代人以公平利用自然資源的權利,當代人不能因為自己的發展和需求而損害后代人發展所必需的資源和環境條件。

共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關系到全人類的發展。盡管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經濟文化和發展水平不同,可持續發展的具體目標、政策和實施步驟也各有差異,但是,發展的持續性和公平性原則是一致的。若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目標,必須爭取全球共同的行動,這是由地球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所決定的。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是人類共同的道義和責任。

3.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任務是什么?

答:(1)環境科學研究的對象是人類與其生活環境之間的矛盾。在這一對矛盾中,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在環境科學中,人和社會因素占有主導地位,決定環境狀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

(2)環境科學的任務就是抓住人類活動與環境質量這一對矛盾的實質,研究其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充分認識二者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掌握其發展規律,以便能動地改造環境并積極調節其間物質和能量的交換過程,促使環境質量朝著有利于人類的方向演化。

4.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答: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如下:

(1)持續發展鼓勵經濟增長,它不僅重視增長數量,而且要求改善質量,提高效益,節約能源、減少廢物,改變傳統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實施清潔生產和文明消費。

(2)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為基礎,應以資源與環境承載力相協調。發展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包括控制環境污染、改善環境質量、保護生命支持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保持地球生態的完整性、保證以持續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資源,使人類的發展保持在地球承載力之內。

(3)持續發展要以改善和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為目的,要與社會進步相適應。應該指出,當代社會發展的現狀是世界上大多數人口仍處于半貧困或貧困狀態,持續發展必須解決貧困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全县| 读书| 龙口市| 广南县| 怀来县| 广南县| 浮梁县| 扬州市| 普兰店市| 永丰县| 科技| 鄂托克前旗| 聂拉木县| 深州市| 长兴县| 扶绥县| 苗栗县| 略阳县| 平凉市| 乐东| 鹿泉市| 台南市| 镇原县| 新龙县| 荔波县| 蕲春县| 西吉县| 永靖县| 米易县| 北流市| 临汾市| 广灵县| 诸暨市| 汕尾市| 顺义区| 高密市| 廉江市| 类乌齐县| 广德县| 沭阳县| 宜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