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歷年真題及詳解

2015年注冊安全工程師《安全生產事故案例分析》真題及詳解

全卷共五大題,共100分。其中第一、二大題為客觀題(包括單選題和多選題),第三、四、五大題為主觀題。單選題每題的備選項中只有1個最符合題意。多選題每題的備選項中有2個或2個以上符合題意,至少有1個錯項;錯選,本題不得分;少選,所選的每個選項得0.5分。

第一題

2015年5月23日8時30分,A特鋼廠電爐車間電爐班在更換1號電爐爐體后,班長甲與本班員工乙、丙完成鐵料斗裝料,準備往電爐內加料。因起重作業指揮未在現場,甲指揮天車起吊鐵料斗,準備將固體料導入電爐。乙用一根Φ14mm,長8m的鋼絲繩,將兩端環扣分別掛住料斗出口端兩側的吊耳,并將鋼絲繩掛在天車主鉤上,班長甲從自己工具箱中取出一根Φ9.5mm、長3m的鋼絲繩掛住料斗尾端下部的兩個吊耳,并將鋼絲繩兩端的環扣掛在天車副鉤上,隨后打手勢指揮天車司機丁起吊。天車將料斗吊起,對準電爐加料口。在天車司機丁操縱副鉤升起料斗尾端,將料斗內固體料往電爐內傾倒時,Φ9.5mm鋼絲繩在距副鉤約600mm處突然破斷。料斗尾端失控,部分固體料從料斗中甩出,其中1塊掉在電爐平臺護欄上彈出,砸中在地面進行修包作業的戊的頭部,戊經醫院搶救無效死亡。

事故發生后,事故調查組委托專業檢測機構對鋼絲繩進行了檢測,檢測結論為:Φ14mm鋼絲繩無明顯缺陷;Φ9.5mm鋼絲繩距一端環扣600mm區段曾受到高溫烘烤,油麻芯失油干枯、鋼絲生銹,經機械性能試驗,該鋼絲繩未受烘烤區段的破斷拉力為4.7t,受烘烤區段的破斷拉力為4.1t,經查,當班甲、乙、丙均未經過起重作業指揮培訓。

為了加強A特鋼廠安全生產工作,當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采用“四不兩直”的工作方法對該廠進行了安全生產檢查,并約談了該廠黨政主要負責人,提出了一系列工作建議,其中包括要求該廠認真負責貫徹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黨政同責”暫行規定》精神,完善包括廠黨組織負責人在內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14分,每題2分,1~3題為單選題,4~7題為多選題):

1.根據《安全生產法》,關于A特鋼廠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配備,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配備不少于1名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B.配備不少于1名兼職注冊安全工程師

C.配備不少于1名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D.可不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由P公司負責A特鋼廠安全生產管理

E.可不配備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委托注冊安全工程師事務所代為管理

【答案】C

【考點】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配備

【解析】《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一條規定,礦山、金屬冶煉、建筑施工、道路運輸單位和危險物品的生產、經營、儲存單位,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前款規定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從業人員超過一百人的,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從業人員在一百人以下的,應當配備專職或者兼職的安全生產管理人員。A特鋼廠屬于金屬冶煉單位,故應當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或者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

2.A特鋼廠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竣工或者試運行完成后,依法必須履行的程序是(  )。

A.向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請安全設施竣工驗收

B.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安全設施進行驗收評價

C.邀請相關專家對安全設施進行竣工驗收并形成書面報告

D.由P公司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對安全設施進行竣工驗收

E.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安全設施進行驗收評價

【答案】B

【考點】安全設施竣工驗收程序

【解析】建設項目安全設施竣工或者試運行完成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安全評價機構對安全設施進行驗收評價,并編制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報告。建設項目竣工投入生產或者使用前,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申請安全設施竣工驗收,并提交下列文件資料:安全設施竣工驗收申請;安全設施設計審查意見書(復印件);施工單位的資質證明文件(復印件);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報告及其存在問題的整改確認材料;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設置或者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配備情況;從業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及資格情況;法律、行政法規、規章規定的其他文件資料。安全設施需要試運行(生產、使用)的,還應當提供自查報告。

3.下列個人勞動防護用品中,應為A特鋼廠電爐班員工配備的是(  )。

A.防靜電鞋

B.阻燃工作服

C.防切割手套

D.安全帶

E.防噪聲頭盔

【答案】B

【考點】勞動防護用品的配備

【解析】《安全生產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必須為從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的勞動防護用品,并監督、教育從業人員按照使用規則佩戴、使用。勞動防護用品按防護部位分類,包括頭部防護用品、呼吸器官防護用品、眼(面)部防護用品、聽覺器官防護用品、手部防護用品、足部防護用品、軀干防護用品、護膚用品。根據A特鋼廠電爐班員工的工作性質應為其配備軀干防護用品,此處應配備阻燃工作服。

4.A特鋼廠電爐車間在用天車進行加料作業時,需要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或特種作業操作證的人員包括(  )。

A.班長

B.修包員

C.天車司機

D.裝料輔助工

E.起重作業指揮

【答案】CE

【考點】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具備的條件

【解析】特種設備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生產經營單位特種設備作業人員應持證上崗,而天車屬于起重機械,故天車司機和起重作業指揮均需要取得特種設備作業人員證或特種作業操作證。

5.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包括(  )。

A.使用不合格的鋼絲繩

B.班長甲違章指揮

C.天車司機丁違章起吊

D.甲、乙、丙、丁安全意識淡薄

E.鋼絲繩存放在甲的工具箱內

【答案】AB

【考點】事故的直接原因

【解析】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人的不安全行為或物的不安全狀態,即那些曾經引起過事故,可能再次引起事故的人的行為或機械、物質的狀態。本案例中起重作業指揮未在現場,甲指揮天車起吊鐵斗,這屬于人的不安全行為。此外,Φ9.5mm鋼絲繩距一端環扣600mm區段曾受到高溫烘烤,油麻芯失油干枯、鋼絲生銹,其破斷拉力受到影響,這屬于物的不安全狀態。

6.下列選項中,屬于“四不兩直”中“四不”的內容包括(   )。

A.不發通知

B.不穿制服

C.不聽匯報

D.不用陪同和接待

E.不查書面資料

【答案】ACD

【考點】“四不兩直”

【解析】“四不兩直”是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2014年9月建立并實施的一項安全生產暗查暗訪制度,也是一種工作方法。“四不兩直”是指不發通知、不打招呼、不聽匯報、不用陪同和接待、直奔基層、直插現場。

7.為落實《安全生產“黨政同責”暫行規定》精神,A特鋼廠黨組織的安全生產職責應包括(  )。

A.將安全生產納入黨組織年度工作重點內容

B.組織對建設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工作進行評審

C.加大安全生產工作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中的分值權重

D.組織全體員工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并建立健康檔案

E.嚴肅查處安全生產工作中的不作為和亂作為行為

【答案】AC

【考點】黨組織的安全生產職責

【解析】安全生產“黨政同責”是指黨委、行政對安全生產工作共同負有領導責任,其領導班子成員按照職責分工分別承擔相應的安全生產工作職責。《安全生產“黨政同責”暫行規定》第四條規定,黨委、行政要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將安全生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目標,同步規劃、同步部署、同步落實、同步考核。第十五條規定,將安全生產工作納入黨委、行政和各部門、各企事業單位領導班子及其成員年終考核內容,考核結果作為能力評價、選拔任用和獎勵懲戒的重要依據。

第二題

B企業為金屬加工企業,主要從事鋁合金輪轂加工制造。

B企業的鋁合金輪轂打磨車間為二層建筑,建筑面積2000m2,南北兩端各設置載重2.5t的貨梯和敞開式樓梯,一層有通向室外的鋼制推拉門2個,該車間共設有32條生產線,一、二層各16條,每條生產線設有12個工位,沿車間橫向布置,總工位數384個,相鄰工位最小間距不足1m。

打磨車間每個工位設有吸塵器,每4條生產線合用1套除塵系統,共安裝有8套除塵系統。8套除塵系統的室外風管相互連通并公用一條主排風管將粉塵排出,車間內的除塵設備、除塵管道及配電箱等均未采取接地措施。

2015年“安全生產月”期間,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檢查組對B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檢查,發現打磨車間空氣中粉塵濃度超標,部分地面和粉塵管道表面積塵厚度達2mm以上,部分員工佩戴的防塵口罩失效,個別工位旁地面發現煙蒂,部分女工長發未置于工作帽內。檢查組對上述問題提出了批評,提醒B企業要做好員工勞動防護等各項工作。

7月2日8時,打磨車間265名員工開始工作,其中含7月1日入職但未經培訓的員工12人。8時5分,除塵風機開啟。9時34分,1號除塵器集塵桶發生爆炸,爆炸沖擊波沿除塵管道傳播,揚起了除塵系統內和車間聚積的鋁粉,形成粉塵云,引發連續爆炸,當場造成9人死亡,事故發生后7天內,又有18名重傷人員在醫院死亡;事故發生后30天內,死亡人數32人,受傷人數195人。

事故的經濟損傷包括:現場搶救、清理現場和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280萬元,設備等固定資產損失1000萬元,醫療費用(含護理費用)2900萬元,喪葬及撫恤費用3500萬元,補助及救濟費用2100萬元,歇工工資800萬元,停產損失1800萬元,事故罰款1100萬元。

事故調查發現:該車間除塵系統長時間未清理粉塵,鋁粉塵大量聚積。除塵系統風機開啟后,打磨產生的高溫鋁粉塵顆粒在集塵桶上方形成粉塵云。1號除塵器集塵桶銹蝕破損,雨水滲入,桶內鋁粉受潮,發生氧化放熱反應,達到了鋁粉塵的點燃溫度,引發除塵系統及車間內粉塵的系列爆炸,除塵系統未設泄爆裝置,爆炸產生的高溫氣體和燃燒物瞬間經除塵管道從各吸塵罩噴出,導致全車間幾乎所有工位操作人員直接受到爆炸沖擊。同時,B企業盲目組織生產,未建立崗位安全操作規程,無隱患排查治理臺賬,員工對鋁粉塵存在的爆炸危險性沒有認知,也從未參加過應急救援演練。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16分,每題2分,1~3題為單選題,4~8題為多選題):

1.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該起事故等級屬于(   )。

A.一般事故

B.較大事故

C.重大事故

D.特大事故

E.特別重大事故

【答案】E

【考點】生產安全事故的等級和分類

【解析】《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條規定,根據生產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或者直接經濟損失,事故一般分為以下等級:特別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1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事故。本條第一款所稱的“以上”包括本數,所稱的“以下”不包括本數。本案例中共死亡32人,屬于特別重大事故。

2.該起事故的直接經濟損失為(  )萬元。

A.6770

B.7770

C.9870

D.11770

E.13570

【答案】D

【考點】事故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

【解析】直接經濟損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傷亡及善后處理支出的費用和毀壞財產的價值。直接經濟損失的統計范圍包括:人身傷亡后所支出的費用,包括醫療費用(含護理費用)、喪葬及撫恤費用、補助及救濟費用、歇工工資;善后處理費用,包括:處理事故的事務性費用、現場搶救費用、清理現場費用、事故罰款和賠償費用;財產損失價值,包括:固定資產損失價值、流動資產損失價值。本案例中,直接經濟損失=280+1000+2900+3500+2100+800+1100=11680(萬元)。

3.為吸取該事故教訓,其他涉塵企業在落實《嚴防企業粉塵爆炸五條規定》(安監總局令第68號)時,下列做法中與“規定”不符的是(  )。

A.確保作業場所符合標準規范要求

B.按標準規范設計、安裝、使用和維護通風除塵系統

C.按規范使用防爆電氣設備

D.采用壓縮空氣吹掃除塵系統

E.配備鋁粉塵防水防潮設施

【答案】D

【考點】《嚴防企業粉塵爆炸五條規定》

【解析】《嚴防企業粉塵爆炸五條規定》要求:必須確保作業場所符合標準規范要求,嚴禁設置在違規多層房、安全間距不達標廠房和居民區內;必須按標準規范設計、安裝、使用和維護通風除塵系統,每班按規定檢測和規范清理粉塵,在除塵系統停運期間和粉塵超標時嚴禁作業,并停產撤人;必須按規范使用防爆電氣設備,落實防雷、防靜電等措施,保證設備設施接地,嚴禁作業場所存在各類明火和違規使用作業工具;必須配備鋁鎂等金屬粉塵生產、收集、貯存的防水防潮設施,嚴禁粉塵遇濕自燃;必須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和勞動防護制度,嚴禁員工培訓不合格和不按規定佩戴使用防塵、防靜電等勞保用品上崗。本案例中,與上述規定不符的是采用壓縮空氣吹掃除塵系統。

4.在B企業打磨車間的安全生產檢查中,發現存在的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情形包括(  )。

A.空氣中粉塵濃度超標

B.部分地面和除塵管道表面積塵2mm以上

C.部分防塵口罩失效

D.女工從事涉塵崗位作業

E.車間內有吸煙現象

【答案】ABCE

【考點】安全生產檢查

【解析】本案例中,根據2015年“安全生產月”期間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檢查組的檢查結果發現打磨車間違反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情形有:粉塵濃度超標;部分員工佩戴的防塵口罩失效;個別工位旁地面發現煙蒂;部分女工長發未置于工作帽內。

5.根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安監總局令第3號),B企業對新入職員工的安全培訓內容應包括(  )。

A.崗位安全操作流程

B.鋁粉塵燃燒爆炸危險性

C.工傷事故申報、索賠程序

D.安全設備設施的使用和維護方法

E.事故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方法和現場緊急處置措施

【答案】ABDE

【考點】新入職員工的安全培訓內容

【解析】《生產經營單位安全培訓規定》第十五條規定,車間(工段、區、隊)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工作環境及危險因素;所從事工種可能遭受的職業傷害和傷亡事故;所從事工種的安全職責、操作技能及強制性標準;自救互救、急救方法、疏散和現場緊急情況的處理;安全設備設施、個人防護用品的使用和維護;本車間(工段、區、隊)安全生產狀況及規章制度;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的措施及應注意的安全事項;有關事故案例;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第十六條規定,班組級崗前安全培訓內容應當包括:崗位安全操作規程;崗位之間工作銜接配合的安全與職業衛生事項;有關事故案例;其他需要培訓的內容。本案例中,B企業對新入職員工的安全培訓內容應包括:崗位安全操作流程;鋁粉塵燃燒爆炸危險性;安全設備設施的使用和維護方法;事故發生時自救互救的方法和現場緊急處置措施。

6.導致該起事故發生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原因包括(  )。

A.生產工藝布局不合理

B.除塵設備、除塵管道未接地

C.廠房墻體未設置泄爆口

D.作業場所人員密集

E.廠房內積塵未及時清理

【答案】ABDE

【考點】事故的原因分析

【解析】C項,泄爆口又稱泄爆面積,指有可能產生爆炸的房間或者箱體為了避免爆炸而設的排泄壓力或者能量的通道,比如房間的窗口、門等。本案例中,提到的事故發生并造成大量人員傷亡的原因有:生產工藝布局不合理;除塵設備、除塵管道未接地;作業場所人員密集;廠房內積塵未及時清理,并未提及墻體未設置泄爆口。

7.打磨車間應設置的安全標志有(  )。

【答案】ABCE

【考點】安全標志的設置

【解析】A項是禁止煙火標志;B項是當心爆炸標志;C項是當心觸電標志;D項是當心輻射標志;E項是必須戴口罩標志。打磨車間存在可燃性粉塵、電等危險有害因素,特殊情況下可能發生粉塵爆炸,故需設置ABCE四項安全標志。打磨車間不存在輻射的危險。

8.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檢查組在B企業進行安全生產檢查時,針對發現的隱患和問題,可采取的措施包括(  )。

A.當場糾正違章違法行為

B.責令排除事故隱患

C.責令打磨車間全體人員撤出

D.責令暫時停產,全面整頓

E.控制企業主要負責人

【答案】ABCD

【考點】隱患排查治理的措施

【解析】《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暫行規定》第十五條規定,對于一般事故隱患,由生產經營單位(車間、分廠、區隊等)負責人或者有關人員立即組織整改。第十六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在事故隱患治理過程中,應當采取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防止事故發生。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當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并疏散可能危及的其他人員,設置警戒標志,暫時停產停業或者停止使用;對暫時難以停產或者停止使用的相關生產儲存裝置、設施、設備,應當加強維護和保養,防止事故發生。AB兩項,屬于一般隱患,符合第十五條規定;CD兩項,符合第十六條規定。

第三題

C酒業公司位于華南地區,占地58萬平方米,年產各類白酒20萬噸。公司有員工3000人,安全生產管理部門有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7人。

C酒業公司有糧庫1個、糧食粉碎車間3個、發酵釀造車間12個、露天儲酒罐區1個、勾調車間4個、灌裝車間8個、成品酒倉庫8個、包裝物品倉庫4個、動力車間1個、設備車間1個、污水處理車間1個、員工食堂3個、浴室5個。

露天儲酒罐區為地上式罐區,有100m3立式固定頂儲罐130個,儲罐之間的距離為0.7倍罐徑;250m3立式固定頂儲罐100個,儲罐之間的距離為0.9倍罐徑。露天儲酒罐區的防護重點是防火、防爆、防泄漏、防雷擊。罐區設置避雷針16組。露天儲酒罐區與廠內主干道路邊之間的防火距為12m;事故存液池容積為200m3

糧食粉碎車間通過負壓除塵系統收集機械磨碎過程中產生的糧食粉塵,除塵系統使用防靜電布袋除塵,除塵管道采用Φ500mm鍍鋅管道,法蘭盤連接,并對法蘭盤防靜電跨接,管道按規定接地。C酒業公司為糧食粉碎車間員工配發了防靜電服,防靜電鞋,防塵口罩和防塵帽。

發酵釀造車間窖池屬有限空間,2014年10月曾經發生過一起員工在清理窖池作業時的中毒與窒息事件,因搶救及時,未造成員工傷亡。在此之后,C酒業公司嚴格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完善了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

灌裝車間為了減少流水線作業噪聲對員工的影響,為員工配發了耳塞。

動力車間有10kV配電室1個、20 t/h鍋爐2臺。

設備車間有數控車床8臺,普通車床2臺,銑床2臺,鉆床1臺以及電焊、氣焊設備,氣瓶若干。

污水處理車間主要處理發酵釀造過程中的污水,處理量800t/d。

C酒業公司另有10t橋式起重設備3臺,5t橋式起重設備5臺,客貨電梯5部,廠內機動車輛130輛(其中叉車80輛)以及一支貨物運輸車隊。

2014年年末安全生產大檢查期間,屬地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C酒業公司露天儲酒罐區進行了專項安全生產檢查。檢查中注意到,避雷裝置上一次檢測時間為2014年3月;罐區上方架設有臨時用電線;罐區作業人員甲、乙身著普通工作服,用真空泵從罐車往儲罐輸送原酒,罐車罐體未連接到靜電釋放裝置。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根據《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國衛疾控發[2013]48號),辨識C酒業公司可能存在的職業病類別并說明原因。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C酒業公司可能存在的職業病類別,應依據案例中的工人作業環境來進行具體分析。

答:職業病,指企業、事業和個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在職業活動中,因接觸粉塵、放射性物質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或有害因素等而引起的疾病。根據《職業病分類和目錄》(國衛疾控發[2013]48號),C酒業公司可能存在的職業病類別及其原因有:

(1)職業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糧食粉碎車間以及罐裝車間存在噪聲,員工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噪聲性耳聾。

(2)物理因素所致職業病。員工在糧食粉碎車間工作時會接觸到機器的振動,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手臂振動病;發酵釀造車間存在物理有害性因素高溫,員工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中暑。

(3)職業性眼病。因存在電氣焊作業,員工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職業性眼病,如電光性眼炎、白內障等。

(4)職業性塵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統疾病。糧食粉碎車間存在大量粉塵,員工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職業性塵肺病及呼吸系統疾病,如過敏性肺炎、哮喘、刺激性化學物所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職業性化學中毒。因存在窖池(二氧化碳)和污水處理(硫化氫),可能導致二氧化碳中毒及硫化氫中毒。

(6)職業性皮膚病。因存在電氣焊作業,員工長期處在這種環境中如不采取防護措施易患光接觸性皮炎、電光性皮炎等職業性皮膚病。

2.指出C酒業公司特種設備的種類。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特種設備的種類,屬于記憶性內容,比較簡單。

答:C酒業公司特種設備的種類包括:2臺20t/h鍋爐、3臺10t橋式起重設備、5臺5t橋式起重設備、5部客貨電梯、130輛廠內機動車輛(其中叉車80輛)。

【考點解析】

特種設備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險性較大的鍋爐、壓力容器(含氣瓶)、壓力管道、電梯、起重機械、客運索道、大型游樂設施和場(廠)內專用機動車輛。

3.簡述C酒業公司在發酵釀造車間需嚴格執行《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安監總局令第69號)的具體內容。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對《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內容的執行,應結合案例進行具體分析和總結。

答:發酵釀造車間窖池屬有限空間,曾經發生過員工中毒與窒息事件。需嚴格執行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有限空間安全作業五條規定》,完善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具體如下:

(1)嚴格實行作業審批制度,嚴禁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2)做到“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嚴禁通風、檢測不合格作業。

(3)配備個人防中毒窒息等防護裝備,設置安全警示標識,嚴禁無防護監護措施作業。

(4)對作業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嚴禁教育培訓不合格上崗作業。

(5)制定應急措施,現場配備應急裝備,嚴禁盲目施救。

4.簡述C酒業公司露天儲酒罐區存在的事故隱患并說明理由。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應對案例內容進行分析并說明理由。

答:C酒業公司露天儲酒罐區存在的事故隱患及其理由如下:

(1)隱患:避雷裝置上一次檢測時間為2014年3月,未在規定時間內再檢。

理由: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中的避雷裝置應半年檢測一次,一般建筑物應一年檢測一次。

(2)隱患:罐區上方架設有臨時用電線。

理由:罐區上方架設有臨時用電線易發生觸電事故或者放出電火花。罐區上方屬于危險區域,不能架設臨時用電線。

(3)隱患:罐區作業人員甲、乙身著普通工作服。

理由:普通工作服為化纖材料,容易產生靜電火花,遇罐區可燃物質易導致燃燒或爆炸事故。罐區作業人員應穿防靜電工作服。

(4)隱患:用真空泵從罐車往儲罐輸送原酒,罐車罐體未連接到靜電釋放裝置。

理由:原酒為易燃液體,工作過程中罐車罐體易因摩擦而產生靜電而釋放電火花,造成火災或爆炸。用真空泵輸送原酒時,罐體罐車應連接到靜電釋放裝置。

(5)隱患:100m3立式固定頂儲罐130個,儲罐之間的距離為0.7倍罐徑。

理由:儲罐罐距太小,應為0.75倍罐徑。

(6)隱患:露天儲酒罐區與廠內主干道路邊之間的防火距離為12m。

理由:防火距離太小,達不到防火效果,應為15m。

(7)隱患:事故存液池容積為200m3。

理由:事故存液池太小,應不小于250m3。

第四題

2014年12月20日18時,66號高速公路因降雪封閉,21日7時重新開放。9時該高速公路Y路段車流量逐漸增加,開始出現通行緩慢情況。9時40分,在66號高速公路Y路段M隧道內距入口20m處,一輛以60km/h速度自西向東行駛的空載貨車,與前方緩行的運輸甲醇的罐車發生追尾碰撞,罐車失控前沖碰撞隧道內同方向行駛的小客車,造成連環追尾事故。

事故發生后,甲醇罐車押運員甲從右側門下車,走到車后,發現甲醇罐車尾部防撞設施損壞,卸料管斷裂,甲醇泄漏。為關閉卸料管根部球閥防止甲醇進一步泄漏,甲要求司機乙向前移動車輛,該車重新啟動向前移動1m后停止,司機乙熄火下車走到車身左側罐體中部時,發現地面泄漏的甲醇已經起火燃燒,并形成流淌火,迅速引燃前后車輛。事發時受氣象和地勢影響,隧道內氣流由西向東流動,且隧道東高西低,形成煙囪效應,甲醇和車輛燃燒產生的高溫有毒煙氣迅速在隧道內向東蔓延,繼而在隧道內引起大火和濃煙,事故燒毀隧道內車輛12輛,造成25人死亡、6人受傷,隧道受損嚴重。

事故調查發現:甲醇罐車由輕型貨車改裝而成,車輛裝備質量2.76t,核定載貨量2.24t,實際裝載甲醇3.7t。司機乙持大貨車駕駛證,駕駛證在有效期內;押運員甲為臨時用工人員,空載貨車為D物流運輸公司零擔貨車,車輛和駕駛員手續齊全,均在有效期內。事發時,因長時間封路等待,零擔貨車駕駛員丙疲勞駕駛,未及時注意到前方路況變化,導致追尾碰撞。

甲醇罐車隸屬E公司,該公司自2014年6月開始一直使用改裝車運輸甲醇。

E公司為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無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資質,該公司共有員工15名,其中安全生產管理人員1名,由公司出納兼任。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為丁,丁上一次接受安全生產培訓時間為2012年12月。

E公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不健全,相關人員從未接受過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事故應急培訓。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2分):

1.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指出E公司哪些人員應通過有關主管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的考核。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需要通過有關主管部門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考核的人員,屬于記憶性內容,比較簡單。

答:根據《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591號),E公司下列人員應通過有關部門對其安全生產知識和管理能力的考核:

(1)駕駛員、裝卸管理員、押運人員、申報人員、集裝箱裝箱現場檢查員。

(2)公司主要負責人、安全管理人員、特種作業人員。(這三類人在《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中無明文規定考核,但根據相關條文及法規,這三類人也應接受培訓考核)。

【考點解析】

  《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企業、水路運輸企業的駕駛人員、船員、裝卸管理人員、押運人員、申報人員、集裝箱裝箱現場檢查員應當經交通運輸主管部門考核合格,取得從業資格。

2.簡述甲醇罐車被追尾碰撞后,甲、乙應采取的應急處置措施。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事故發生后的應急處置措施,分析案例中的事故情況,總結對應的應急處置措施。

答:甲醇罐車被追尾碰撞后,甲、乙應采取的應急措施有:

(1)司機乙應立即將車輛熄火并關閉汽車電源開關。

(2)押運員甲應立即告知前后車輛的司機熄火并關閉自己車輛的電源,司機和乘客禁止煙火和打開手機,要求其他車輛司機和乘客立即疏散到安全地帶,并協助警戒,阻止其他車輛和人員進入危險地帶。(原則:向上風側轉移)

(3)司機乙在事故車輛前后設置警示標志,提醒后面車輛停車熄火并關閉電源。

(4)押運員甲立即在遠離泄漏位置處撥打110、119報警。

(5)用吸附材料收集和吸附泄露物。

(6)如果車上配有防護眼鏡、自給式呼吸器、消防服、防毒面具、防護手套等勞保用品,甲和乙佩戴好勞保用品后,應嘗試關閉卸料管根部球閥,如無法關閉,利用車上防爆堵漏工具進行堵漏;如果沒有勞保用品和堵漏工具,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利用車上的水霧型滅火器噴水霧減少蒸發,用沙土吸收泄漏的甲醇,處理過程中,必須禁止明火、防止靜電、不使用易產生火花的工具。

(7)如果沒有任何勞保用品和處理工具,應迅速撤離現場,在安全處等待消防部門前來處理,做好配合工作。

3.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簡要說明該起事故調查報告應包括的主要內容。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事故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應按照事故調查報告的格式和內容對案例進行分析。

答:根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493號),該起事故調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

(1)事故發生單位概況。甲醇罐車隸屬E公司,該公司自2014年6月開始一直使用改裝車運輸甲醇。E公司為危險化學品經營企業,危險化學品經營許可證在有效期內,無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資質。

(2)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發生經過。2014年12月20日19時40分,66號高速公路Y路段M隧道內距入口20m處,一輛以60km/h速度自西向東行駛的空載貨車與前方緩行的運輸甲醇的罐車發生追尾碰撞,罐車失控前沖碰撞隧道內同方向行駛的小客車,造成連環追尾事故。甲醇罐車尾部防撞設施損壞,卸料管斷裂,甲醇泄漏,押運員試圖關閉卸料管根部球閥,讓駕駛員乙重新啟動車輛,向前移動,結果起火。

(3)事故造成的人員傷亡和直接經濟損失。事故燒毀隧道內車輛12輛,造成25人死亡、6人受傷,隧道受損嚴重。

(4)事故性質和事故發生的原因。該事故是一起責任事故。事故原因有:零擔貨車駕駛員丙疲勞駕駛,導致追尾,甲醇泄漏;為關閉卸料管根部球閥防止甲醇進一步泄漏,甲要求司機乙向前移動車輛,該車重新啟動向前移動約1m后停止,司機乙熄火下車走到車身左側罐體中部時,發現地面泄漏的甲醇已經起火燃燒,并形成流淌火,迅速引燃前后車輛。

(5)事故責任的認定以及對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建議。駕駛員乙、丙,押運員甲是造成事故的直接責任者,E公司實際控制人丁是造成事故的領導責任者和主要責任者;依據《安全生產法》及相關的安全法律、法規,建議對對E公司進行罰款,對E公司領導撤職;押運員甲、駕駛員乙、丙、控制人丁由司法機關根據相關法律規定,給予刑事責任處理。

(6)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為防止類似事故再次發生,要求E公司辦理危化品道路運輸資質,使用合格車輛運輸,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主要負責人按時參加安全再教育,提高安全意識,配置專職安全管理人員,對押運員、司機等進行危化品安全教育,并制定應急預案,定期演練。

【考點解析】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報告事故應當包括下列內容:事故發生單位概況;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事故現場情況;事故的簡要經過;事故已經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傷亡人數(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數)和初步估計的直接經濟損失;已經采取的措施;其他應當報告的情況。

4.指出E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察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應結合案例內容具體分析并總結。

答:E公司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有:

(1)違反危化品安全管理條例。甲醇罐車由輕型貨車改裝而成,無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資質,并且超載(車輛裝備質量為2.76t,核定載貨量為2.24t,實際裝載甲醇3.7t)。

(2)違反安全培訓法律法規。公司實際控制人丁沒有每年參加安全再教育。丁上一次接受安全培訓時間為2012年12月。相關員工從未接受危險化學品道路運輸事故應急培訓,導致駕駛員乙和押運員甲缺乏安全應急知識,違規操作。司機乙持大貨車駕駛證,沒有參加危險化學品運輸培訓,未取得相應證書。

(3)違反安全生產法,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未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未完善現場操作規程,員工的安全意識淡薄。沒有配備專職的安全管理人員,其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由公司出納兼任。

第五題

F公司是風力發電企業,擁有單機容量1.5MW的風電機組325臺,布置在長約27km,寬2~6km的戈壁地帶,并配套有一座220KV升壓變電站,F公司風電機組主要由風輪(包括葉片和輪轂)、主軸、發電機、塔架(塔筒),機艙以及液壓系統、偏航系統、齒輪箱、制動系統、電氣系統、變槳系統、控制系統等組成。

F公司有員工117人,未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該公司與當地一家安全咨詢公司G簽訂了安全服務協議,規定G公司對F公司安全生產狀況負有管理責任,G公司委派1名安全管理顧問(注冊安全工程師)實際負責F公司安全管理體系建設和日常管理,每周在F公司工作不少于3天,2名F公司的兼職安全管理人員協助其工作。

2015年3月20日4時50分,F公司風力發電場19°風機機場發生故障,6時29分,F公司值班員甲簽出《生產區域外包工作聯系單》,通知風機供應商H公司進行檢修,8時15分,H公司維修部經理乙指派維修工丙、丁進行故障排查,排查發現:19°風機機場內的變流柜690V電源處350A熔斷器熔斷,電容柜內一處電容損壞,需更換,2人回到維修部向經理乙做了匯報。

13時20分,經理乙安排維修工程師戊、維修工丁進行維修。14時35分,司機已駕車將戊、丁送到19°風機下,2人進入塔筒頂部的機艙開始維修作業。19°風機塔筒從地面向上共有三層平臺,第三層平臺上部為風機機艙。

15時02分,已發現機艙與塔筒連接處冒煙,隨之起火,立即向乙報告,乙分別給丁、戊打電話,無法接通,立即聯系F公司風力發電場升壓站控制室,切斷19°風機所有電源,并撥打119和120,隨后趕赴現場。16時20分,消防車、救護車到達現場,搶險救護人員在第一層平臺,發現維修工丁已經死亡,因三層平臺以上火勢過大無法施救。次日凌晨1時,在大火熄滅2小時后,搶險救護人員在19°風機塔筒第三層平臺發現一具燒焦遺體,經認定為維修工程師戊。

事故調查發現:變流柜下半部690V電源進線處燒損最為嚴重,被電弧燒熔出直徑約0.5m的不規則孔洞。變流柜所有對地導線外絕緣完全燒損,并出現大電流發熱造成的變形拉尖熔斷現象,地面箱式變壓器內接地保護斷路器未正常工作。丁、戊維修時站立位置為機艙內絕緣地板。戊為H公司合同工,丁為H公司雇傭的當地勞務派遣工。

調查組發現,F公司對承包商安全生產管理基本沒有涉及;G公司派駐F公司的安全管理顧問由于經常參加其他單位的安全標準化評審和安全評價,在F公司實際工作每周平均不足1天;2名F公司兼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日常主要忙于其他事務。

事故調查組在事故調查報告中,要求F公司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工作。

根據以上場景,回答下列問題(共26分):

1.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指出該起事故的事故類別并說明理由,辨識F公司風力發電場風機機艙的危險因素。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事故類別及危險因素的判定,結合案例內容進行判斷。

答:根據《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該起事故的事故類別及理由如下:

(1)觸電:變流柜發生故障帶電。

(2)其它爆炸:變流柜發生爆炸對人體造成傷害。

(3)火災:機艙與塔筒連接處發生火災。

(4)高處墜落:作業人員易從風機塔筒多層平臺墜落。

(5)中毒和窒息:發生火災時出現濃煙使作業人員中毒窒息。

【考點解析】

  《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GB 6441—1986)將事故類別分為以下20類: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其它傷害。

2.分析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事故的直接原因,應結合案例進行分析,并總結事故的直接原因。

答:該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有:

(1)H公司維修部經理乙指派維修工丙、丁進行故障排查時未切斷電源。

(2)丁、戊維修時站立位置為機艙內絕緣地板。

(3)地面箱式變壓器內接地保護斷路器未正常工作。

【考點解析】

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機械、物質和環境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

3.分析F、G、H公司在該起事故中應承擔的主要與次要責任并說明原因。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事故的主要和次要責任,應結合案例進行分析,依據相關規定進行判斷。

答:F公司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H、G公司承擔次要責任。F公司有員工117人,未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對承包商安全生產管理基本沒有涉及,沒有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體系,應承擔此次事故的主要責任。戊為H公司合同工,丁為H公司雇傭的當地勞務派遣工。兩人缺乏安全操作技能;G公司派駐F公司的安全管理顧問由于經常參加其他單位的安全標準化評審和安全評價,在F公司實際工作每周平均不足1天;故H、G公司應該承擔次要責任。

4.為避免此類事故再次發生,簡述F公司在相關安全管理方面應采取的措施。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預防事故的安全管理方面的措施,結合案例內容,依據相關規定進行分析。

答:為避免此類事故再次發生,F公司在相關方安全管理方面應采取的措施有:

(1)簽訂安全管理協議。

(2)審查施工方資質。

(3)施工現場統一協調管理。

(4)工程發包給有資質的施工方。

(5)明確各方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和防控的管理職責。

(6)對本單位事故隱患排查治理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報送。

(7)應當建立事故隱患報告和舉報獎勵制度。

5.簡述F公司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責。

  【分析】本小題主要考查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責,屬于理解記憶性內容。

答:F公司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責有:

(1)組織或者參與擬訂本單位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操作規程和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2)組織或者參與擬訂本單位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如實記錄安全生產教育和培訓情況。

(3)督促落實本單位重大危險源的安全管理措施。

(4)組織或者參與本單位應急救援演練。

(5)檢查本單位的安全生產狀況,及時排查生產安全事故隱患,提出改進安全生產管理的建議。

(6)制止和糾正違章指揮、強令冒險作業、違反操作規程的行為。

(7)督促落實本單位安全生產整改措施。

【考點解析】

《安全生產法》第二十二條對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生產管理機構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的職責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竹县| 聂荣县| 江津市| 盐山县| 梁河县| 开阳县| 温州市| 凤城市| 易门县| 英山县| 辽源市| 忻城县| 唐山市| 应城市| 大新县| 托里县| 开封县| 乐东| 马山县| 罗城| 南通市| 安徽省| 惠东县| 左贡县| 寻甸| 涞源县| 灵丘县| 伊春市| 开江县| 新龙县| 石渠县| 潍坊市| 南丰县| 嘉定区| 青阳县| 太和县| 绵阳市| 孝感市| 忻州市| 长岭县| 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