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經濟法考研題庫【名??佳姓骖}(視頻講解)+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5字
- 2020-10-27 14:50:45
第二部分 經典教材課后習題
第一編 總 論
第一章 經濟法的產生與發展
1.試論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
答:經濟法并不是憑空產生的,其出現有深刻的社會根源,主要包括:
(1)生產社會化與“市場失靈”
①經濟法產生和形成獨立部門法的社會根源,在于生產高度社會化引起的社會經濟調節機制和現代國家職能的變化,即國家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職能的形成和發展。由此產生對于規范國家經濟調節的法律部門的需要,經濟法于是應運而生。
②市場本身并不是萬能的,存在市場障礙,具有唯利性,滯后性。曾被人們認為是萬能的市場調節,在19世紀末生產社會化和壟斷形成以后,不再像從前那樣充分有效了,開始“失靈”了。市場缺陷及其引起的市場失靈在造成經濟上嚴重后果的同時,也引發一系列其他社會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社會動蕩并影響政局的穩定。這種情況迫使人們思考對策,尋求補救辦法,企盼能有另外的某種力量和機制,以克服或彌補市場的各種缺陷,讓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保持協調、穩定和不斷發展,并讓整個社會得以安寧和進步。
(2)國家調節機制與國家經濟職能的出現
在市場失靈并由此引起經濟和社會其他方面嚴重后果的情況下,為了改變經濟方面的自由放任主義,只有通過國家來發揮作用以彌補市場機制的不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①針對市場障礙,采取國家經濟強制干預的調節方式;
②針對市場的唯利性,采取國家直接參與經濟活動的調解方式;
③針對市場的滯后性,采取國家經濟促導調節方式。
(3)法律體系的因變
在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國家經濟調節的產生是傳統國家職能的重大轉變,是國家權力的擴張,這必須有法律依據和授權,為此需要突破原有法律體系框架頒布新的法律。另一方面,國家調節也需要相關法律予以規制和保障。
所有這些,都表明經濟法的出現是符合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2.試論市場、調節機制與法律的同步演變規律。
答:(1)市場及其調節機制的發展
市場經濟從其形成至今經歷了三個階段,即自由市場經濟、社會市場經濟和國際化市場經濟階段。在市場經濟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對經濟的調節都有相應的機制:
①對自由市場經濟的調節主要依靠市場自身的力量,此種機制即所謂的市場調節;
②對社會市場經濟的調節主要依靠國家調節;
③對國際化市場經濟的調節則為國際調節。
但不管是國家調節還是國際調節,都不能取代市場調節的基礎性地位,而只能是對市場調節的“輔助和配合”。
(2)市場及調節機制與法律的演變規律
市場及調節機制的發展引起法律同步演變:
①民商法是市場調節的基本法律保障,是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性法律;
②經濟法是社會市場經濟的產物,它適應國家調節機制和國家經濟職能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是國家調節的基本法律保障;
③在國際化市場經濟條件下,國際調節的基本法律是國際經濟法,它同國際民商法、各國經濟法等法律部門相協調,維護國際化市場經濟秩序。
因此說市場、調節機制與法律的是同步演變的,這種“市場、調節機制、法律”三者之間的同步演變規律包含了兩項重要內容:
a.經濟法不是在自由市場經濟階段及其以前的階段產生的;
b.經濟法是在社會市場經濟階段產生的。
3.簡述“國家調節說”的經濟學和法哲學基礎。
答:國家對經濟的調節,就是在經濟自身調節機制即市場調節的基礎上,再加上一種新的調節力量和機制即國家調節,使其調節機制“二元化”;不能像原來那樣放任“無形之手”自發調節,而運用“國家之手”配合、輔助“無形之手”。這里的國家調節首先是指一種經濟調節機制,但同時它也就成了國家的一項新的職能。
(1)經濟學基礎
①市場存在三大固有缺陷:市場障礙,唯利性,被動性和滯后性。
這三大缺陷在資本主義競爭階段表現得并不明顯,尚未造成嚴重后果,但進入社會化階段之后則變得十分嚴重起來,到了19世紀末,原來在自由競爭市場能夠有效發揮調節作用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即市場機制,如今在社會化市場卻再也不能照樣有效的調節經濟結構和運行了。這就是所謂“市場失靈”。如今的市場迫切需要有新的力量和機制來配合市場機制共同進行調節,國家調節便應運而生。
②生產的社會化和市場社會化,不僅使市場機制再也不能有效的調節社會經濟結構和運行,而且社會不公平現象也越來越突出。
社會資源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平及其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僅靠市場機制是無法解決的。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只好借助于政府,由它來擔任進行這種調節和再分配的角色,作出某種社會調節。
(2)法哲學基礎
19世紀末由于生產社會化引發經濟和社會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人們普遍重視、憂慮和不滿。為了解決社會矛盾的當時社會中主要出現了三種方案:
①以摩萊里和德薩米為代表的空想社會主義者提出了“空想社會主義方案”;
②以馬克思為代表的社會主義者提出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方案;
③資產階級改良派認為問題雖然嚴重,但不必推倒重來,在原來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進行改良可以挽救社會免于崩潰并推進社會發展。
他們都較敏感地察覺到當時正在出現和發展的生產社會化及其引發的經濟和各種社會問題,對當時存在并日益嚴重的經濟和社會不公平、不合理現象不滿并進行抨擊,分別提出了應對方案,他們的應對方案有一個基本共同點:
不能讓經濟和社會放任自流,必須通過人們(首先是其中先知先覺的先進分子)的主觀能動性,并憑借某個特定的公共權力機構,自覺和主動地對經濟和社會予以調整或徹底改變(改良或革命)。
4.簡述經濟法在主要西方國家產生和發展的經過。
答:以美國和德國、日本等國經濟法為代表,它們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如下幾個階段:
(1)19世紀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
這是現代經濟法的出現階段。
①美國1890年頒布的《謝爾曼法》及1914年頒布的《克萊頓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等一批反壟斷法,是經濟法獨立的先聲,是現代經濟法最早的法律表現形式;
②德國的經濟法是不同于美國的另一個特色鮮明的模塊。在這里,國家權力一開始就較順暢地介入經濟進行多方面的干預,而無自由放任的傳統拘束;其經濟法一開始就涉及較廣泛的內容。
(2)1929~1933年經濟危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后
這是經濟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發展的階段。
①美國雖然于19~20世紀之交開始采取了反壟斷等國家干預措施,但基本上仍維持著自由放任方針。羅斯福新政徹底改變了過去自由放任、全憑市場自發作用的局面,在危急關頭國家充分擔負起經濟和社會調節職能。美國是法治國家,國家調節職能活動必須有法律依據,得到法律的保障,并受到法律的約束,所以頒布了大量相關法律。
②德國在1929~1933年的世界性經濟危機期間,希特勒納粹集團于1933年奪取了政權,開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這個時期德國頒布的許多法律雖然從廣義上說也具有某種經濟法性質,但更多的是屬于行政法或軍事法性質。這種情況一直維持到二戰結束。
③日本通過國家權力干預社會經濟的傳統也源遠流長。1868年明治維新封建統治者自上而下發動的資產階級革命。日本早自明治維新后就頒布了許多保護、鼓勵和促進產業發展的法律,以加速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一次大戰后,為應對經濟危機,國家干預更被提到顯著地位,頒布了大量法律。
(3)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
這是經濟法從其立法中逐漸剔除非經濟性因素,立法體系趨于完備的階段。這一階段經濟法發展的主要特點在于:
①各國經濟經過二戰后的恢復、重建而進入和平發展時期,各國政府把經濟發展放在頭等重要地位,國家經濟調節管理職能進一步發達,經濟法的立法進一步加強且其體系日益完善;
②經濟法立法的非經濟性因素減弱,經濟調節性因素突出;
③國家調節經濟的各種基本方式綜合運用,作為經濟法體系三個基本構成的市場規制法、國家投資經營法以及以計劃法和各種經濟政策法為核心的宏觀調控法,都不斷發展和完善。
(4)20世紀80年代至今
這是經濟法體系趨于更加完善和日益國際趨同化的階段。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①在調節方式上需要綜合運用各種手段,特別是運用計劃、各種經濟政策和經濟往桿,建立科學的宏觀調控體系,以引導調控方式為主。要改變過去政府過多直接參與和干預的做法;
②這一時期各國加強了對經濟宏觀調控方面的立法,逐步完善其內部體系,并使這方面的立法在經濟法立法體系中的地位上升,使之逐漸成為經濟法體系中最主要的、起主導作用的構成部分。經濟法體系中的其他方面的立法,甚至包括反壟斷法和國家投資經營法,也往往被納入宏觀調控體系,予以統籌規劃;
③經濟調節開始出現國際化的趨勢,此時必須考慮相關各國的政策法律,特別是國際性立法和慣例。這就是當前各國經濟法發展的又一個明顯的特點和趨勢。
5.試述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的背景和途徑的特殊性。
答:(1)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的背景
經濟法作為國家調節社會經濟之法,無論在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國家,其產生和發展的基本原因都具有一致性,這就是生產社會化和國家調節管理經濟職能的出現和發達,只有如此,才需要有規范和保障國家調節管理經濟這種職能活動的法律。但在過去很長時期內,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調節或計劃調節乃是社會經濟幾乎唯一的調節機制,基本上排斥了市場調節的作用。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職能的范圍則廣泛,國家幾乎把整個社會經濟都置于自己嚴格控制之下,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國家組織管理經濟的方式,主要依靠改革措施、執政黨和國家的文件、領袖及各級黨政領導人的權威和指示以及大量的政府行政命令,實行直接的指令性管理。
社會主義國家實現組織管理社會經濟的職能,也需要制定一些有關法律,但這些法律在內容和性質上也具有濃厚的行政色彩,并且在實施中還常常受到黨政機關及其各級負責人的肆意干預,有法不依,形同虛設。
總之,實際上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過去長時期內,法制并不健全、不發達。
(2)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產生發展的途徑特殊性
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法發展的途徑是:由國家包攬經濟、市場幾乎為空白,到逐漸“引入”市場因素,轉變國家職能,并最終使市場機制成為基礎;經濟法由同黨政指令相伴生、同行政法為一體,且共同排斥民商法作用,到經濟法逐漸剔除異己因素而性質日趨純正,內容體系也基本圍繞“三構成”;最后同西方國家基本趨同,完全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社會主義國家的特殊性主要在于:
①社會主義的社會化是革命政黨和社會主義國家組織實施的,不是社會經濟自身運行發展的結果;
②社會主義的國家經濟職能是國家組織實施社會化的需要,而不是為了彌補市場機制的缺陷和失靈才需要國家調節;
③社會主義的經濟法雖然也必定是規范國家調節活動的,但其功能主要側重于“保障”國家的管理,其價值取向重在秩序與效率,而不像西方國家經濟法那樣更加重視“規制”國家調節權力,注重維護公平和正義;
④經濟法內容體系十分廣泛、全面,多強行性規范,而不是按照“市場三缺陷一國家調節三方式一經濟法體系三構成”模式形成的。
- 高銘暄《刑法學》(第7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視頻講解]
- (2018)考研政治核心考點精編
- 皮連生《教育心理學》(第3版)筆記和習題詳解
-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0教育管理學(一)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考博英語閱讀理解、翻譯與寫作高分突破
- 鄧學鈞《路基路面工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孫國華《法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李心天《醫學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萍《資產評估學教程》(第4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樂夫《公共管理學》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北京郵電大學人文學院817英語語言學與文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第2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多恩布什《宏觀經濟學》(第1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范里安《微觀經濟學(高級教程)》(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