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2447字
- 2020-10-23 16:16:04
2014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808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學
一、名詞解釋
1詩教
答:詩教是中國古代文論術語,專指“溫柔敦厚”,語出《禮記·經解》:“溫柔敦厚,《詩》教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這是漢代儒家對孔子文藝思想的一種概括。唐代孔穎達《禮記正義》對此解釋說:“詩依違諷諫,不指切事情,故云溫柔敦厚是詩教也。”中國古代儒家的詩教傳統,規定怨刺必須“溫柔敦厚”,強調“止乎禮義”和“主文而譎諫”,也就是諷諫君主時必須只能“怨而不怒”地委婉勸說,不允許尖銳地揭露批判。“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對于中國古代詩歌“含蓄蘊藉”風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2新樂府
答:所謂新樂府,是相對古樂府而言的,這一概念首先由白居易提出來。他曾把自己擔任左拾遺時寫的“美刺比興”“因事立題”的50多首詩編為《新樂府》。新樂府的特點有三:一是用新題。白居易以新題寫時事,故又名“新題樂府”。二是寫時事。白居易繼建安詩人及杜甫美刺傳統,以新樂府專門美刺現實。三是不以入樂與否為衡量標準。白居易、元稹等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以詩歌來補察時政,所謂詩歌“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并明確地提出了“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的一整套理論,他們寫作了大量新樂府詩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代表作家及作品有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張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謠》等。
3變文
答:變文或簡稱“變”,乃轉變的底本,在敦煌說唱類的作品中保存較多。是寺院僧侶向聽眾作宣傳的一種說唱體長篇敘事通俗文學。變文內容包括講唱佛經故事和世俗故事兩類。講唱佛經故事主要宣傳禪門佛理和封建迷信,如《大目乾連冥間救母》《降魔變文》等;講唱世俗故事變文富有生活氣息和現實意義,如《孟姜女變文》《董永變文》《伍子胥變文》等。變文對唐傳奇以及宋元以后的說唱文學和戲曲文學都有影響。
二、簡答題
1簡述漢代大賦在寫作方面的一些特點。
答:漢賦是在漢代涌現出的一種有韻的散文,它的特點是散韻結合,專事鋪敘。從賦的形式上看,在于“鋪采摛文”;從賦的內容上說,側重“體物寫志”。漢賦在漢代盛極一時,被認為時漢代文學的代表。
(1)大賦在形式上篇幅較長,結構宏大,多為鴻篇巨制。漢代以大為美,作為與統一王朝的宏大氣勢相匹配的文學體式,漢大賦也是氣勢宏偉,洋洋灑灑,每篇都不下千言。
(2)多采用主客問答的結構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結尾三部分組成,韻文與散文相間,散文的成份較多。“主客問答”的形式是漢大賦上承先秦對話體說理文而來,漢大賦的代表作《子虛賦》《上林賦》《兩都賦》等都采用主客問答的形式展開,通過主客問答達到抑客揚主的目的。
(3)在內容上以寫景狀物為主,以“潤色鴻業”(班固《兩都賦序》)為目的,兼有諷喻勸諫。漢大賦的題材多為山川游獵、京都宮殿、風俗名物等,通過廣泛描摹漢王朝的山川、宮室、物產、風俗等來彰顯王朝的氣勢宏大、繁榮昌盛,歌頌天下一統的宏偉業績。每篇大賦都有諷諫的意味,但常常起到“勸百諷一”的作用。
(4)在藝術上最突出的特點是采用鋪張揚厲的手法和博富絢麗的辭藻,對事物作窮形極貌的描寫,顯示了綿密細致、富麗堂皇的風格特征。漢大賦在鋪陳中多采用堆砌辭藻、鋪張夸飾、安排偶句、講求聲韻等手法,極盡夸張之能事,描寫繁復。
2簡述晚明小品文的主體風格及形式。
答:在晚明文學發展進程中,小品文的創作占據著一席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時代特色:
(1)晚明小品文總體風格是短小精練、清俊靈巧而有情韻。小品文在晚明時期趨向興盛,與當時文人文學趣味發生變化有著重要的聯系,人們的欣賞視線從莊重古板的“高文大冊”,轉移到了輕俊靈巧而有情韻的“小文小說”,故晚明小品文多符合晚明文人清雅閑適的生活情調。
(2)晚明小品文創作風格上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趨于生活化、個人化。不少作家喜歡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狀貌及趣味,滲透著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調和審美趣尚。對個人游賞生活的投入和樂于在作品中給予表現,增強了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鑒賞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賞小品的藝術價值。生活化、個人化的特點,也使晚明小品文往往從平常與細瑣處透露出作家體察生活涵義、領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耐人尋味。
(3)晚明小品文的另一個特點是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實感。不論是描寫個人日常生活,表達審美感受,還是評議時政,抨擊穢俗,時有胸臆直露之作。如張岱《自為墓志銘》以袒露的筆法寫出自己年輕時“極愛繁華”的紈绔子弟的生活經歷,客觀上塑造出了一個真我的形象,不帶虛浮習氣。
晚明小品文的形式:顧名思義,小品文體制較為短小精練,與“舂容大篇”相區別。體裁上則不拘一格,序、記、跋、傳、銘、贊、尺牘等文體都可適用。
三、論述題
1論述在中國古代和近代時期媒介(如,紙、印刷術、報刊等)的演變對于文學傳播的影響。
答:文學的傳播需要媒介,中國古代以至近代,文學傳播大致經歷了口耳相傳、手抄傳播、印刷傳播以及報刊等新媒體傳播幾個階段。傳播媒介的演變對文學的傳播具有重要影響。
(1)口耳相傳方式對文學傳播的影響
文學最初的傳播方式是口耳相傳。許多被后世文獻記錄下來的先秦文學作品最初都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傳播的。前秦文獻中的許多神話故事以及早期的詩歌都是靠“傳說”及“傳唱”的形式流傳的。以《詩經》為例,《詩經》中的許多作品,最初都是世代傳唱的歌謠,后來經過樂官之類的加工整理才被編定入《詩經》。口耳相傳的方式畢竟傳播范圍有限,而且容易產生訛誤,所以許多產生在文字之前,或者未能及時被文字記錄下來的人類文明成果,比如上古歌謠、原始神話等都已經亡佚,即使后來有人根據傳說加以整理記錄,也已失去了其本來面目。所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只適合小范圍短時間內的文學傳播,而且能夠依靠口耳相傳的文學作品也多限于詩歌韻文一類,從長遠來看,單靠口耳相傳會導致文學傳播的中斷。
(2)手抄方式對文學傳播的影響
文字產生之后,手抄這種文學傳播方式也就產生了。我國古代手抄文學最主要的載體是竹木簡和紙張。與口耳相傳相比,手抄方式的出現確實促進了文學的傳播。借助文字的記錄,文學可以突破時間與地域的限制進行傳播,而且得以流傳的文學作品也不再局限于適合記誦的詩歌韻文類,先秦諸子百家的經典著作都是依靠各家學者整理記錄而流傳下來的。但手抄方式也有很大的局限。首先手抄的形式費時費力,難以對文學作品進行有效的復制,這決定了“傳抄”與“傳閱”兩種手抄時代的文學傳播方式。其次,就手抄的載體而言,竹木簡太過沉重,不適合大范圍、遠距離傳播,而紙張雖適合傳播,但不適合保存,手抄作品由于數量有限,在流傳過程中極易散佚。所以,雖然手抄方式使文學傳播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時空限制,但這一形式還是將文學傳播限定在了一定范圍之內。
(3)印刷術對文學傳播的影響
印刷術的發明在中國文學傳播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自從印刷術出現,尤其是印刷技術成熟以后,文學傳播進入了高效時代。得益于印刷術的普及,許多以往只能靠傳抄流傳的作品都被大量刊刻,這在很大程度上擴大了文學的傳播范圍,許多文學作品的傳播不再局限于有能力傳抄的小范圍,而是以買賣的方式大范圍大批量傳播。明清時期大量私人刊刻書籍出現,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文學的傳播。另外,印刷的出現也客觀上為文學作品的長期流傳提供了可能。我們目前整理出版的許多古代文學作品都是依據宋刊或明刊本。
(4)報刊雜志等新媒體對文學傳播的影響
近代以來,報刊雜志等新媒體出現,這在傳統刊刻印刷傳播的基礎上更進一步促進了文學傳播。由于印刷技術的提高和發行方式的轉變,報刊雜志具有傳統刻書制度無法比擬的時效性與普及性。報刊雜志在近代以來的文學改良運動中發揮了巨大作用,許多新文學思想與作品都通過報刊雜志迅速傳播,影響廣泛而深遠。可以說,報刊雜志等新媒體的出現使文學傳播真正進入了平民化、大眾化的時代。
2王國維說過:“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現。”陳寅恪說過:“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結合具體實例,評價古代文學研究中的新材料與新問題。
答:王國維說:“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于新發現。”陳寅恪說:“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材料,以研求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有許多由新材料而產生的新學問,就近代以來的古代文學研究狀況說,最重要的新發現有兩個,一是甲骨卜辭的發現,二是敦煌文獻的發現。除此之外,近來比較重要的新材料還有上博簡、清華簡等各種出土文獻。這些新材料的發現都為古代文學的研究提供了新問題,開拓了新領域。
(1)關于甲骨卜辭的發現
甲骨卜辭由清末大臣王懿榮無意間發現,甲骨文被發現之后,引起學術界的轟動。羅振玉于1913年精選出2000多片甲骨編成《殷墟書契》(前編)出版,隨后又編印了《殷墟書契菁華》(續編),為甲骨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礎。繼羅振玉之后,許多著名的學者,如王國維、郭沫若、董作賓、唐蘭、陳夢家、容庚、于省吾、胡厚宣等都進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釋和研究,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甲骨學。甲骨卜辭的發現直接催生了甲骨學,甲骨學的興起對于古文字學、史學、古代文學的研究都有極大的促進。對甲骨卜辭的研究不僅印證了傳世文獻的可靠性,也解決了許多傳世文獻中懸而未決的問題,對于重新解讀先秦文獻意義重大。最重要的是,因為甲骨卜辭的發現,人們看到了出土文獻對古代文學研究的重要意義,從而出現了以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王國維1925年提出),為古代文學研究開辟了新道路。
(2)關于敦煌文獻的發現
敦煌文獻,又稱敦煌遺書、敦煌文書、敦煌寫本,1900年發現于敦煌莫高窟17號藏經洞。總數約5萬卷,其中佛經約占90%,此外還有大量的儒家典籍。敦煌文獻中包括大量此前未見的文獻,如鄧粲的《晉紀》、虞世南的《帝王概論》、孔衍的《春秋后語》等等。另有許多歌辭、俗賦、白話詩、話本,也都是從未見過的。在佛教文獻中,許多敦煌寫本是《大藏經》中的佚文佚經。宋真宗時被明令禁絕的變文,也在藏經洞內出現。敦煌文獻的發現被學界稱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發現之一。敦煌文獻一經發現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注意,并形成了專門的“敦煌學”。敦煌文獻的發現同樣為古代文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為古代文學研究中的許多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敦煌文學研究在歌辭、詩歌、變文、俗賦等方面出現了一大批考證翔實,內容豐富的專著和論文。目前,關于敦煌文獻還有諸多問題有待探究,敦煌文獻依舊是古代文學研究領域的一座寶庫。
(3)關于近來的出土文獻
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地考古出土了大量有價值的文獻資料,最近的出土文獻中比較重要的主要有上博簡、清華簡等。上博簡是上海博物館藏的戰國楚簡,總80余種,包括原存書題20余篇,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學、音樂、文字、軍事等內容,其中對古代文學研究最具價值的是《孔子詩論》。上博簡《孔子詩論》的發現對于研究孔子的詩學思想有重要參考價值,同時對于《詩經》部分內容的解讀也有重要參考意義。上博簡的發現為《詩經》研究提供了新的熱點,也提出了許多新問題,如《孔子詩論》是否是孔子所作,《孔子詩論》的可靠性等。清華簡是指清華大學所藏的戰國楚簡,清華簡在秦之前就被埋入地下,未經“焚書坑儒”影響,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展現先秦古籍的原貌,研究它們有助于了解中華文化的初期面貌和發展脈絡。目前已經解讀的清華簡包括《尚書》的部分篇章,如《保訓》《耆夜》《金縢》《皇門》等,另外還有《周公之琴舞》等等。這些整理出來的文獻一經發表便引起學界廣泛關注。將清華簡的部分篇章內容與傳世文獻相比照,可以解決許多學界至今懸而未決的問題。比如,世傳《尚書·金滕》一直被認為是偽書,故其“周公作《鴟鸮》”之說也被懷疑,而清華簡中的《金滕》也明確記載了周公作《鴟鸮》,這可以說是鐵證如山。此外,已經解讀的《尚書》部分已足以證明古文尚書為偽書。清華簡為史學界、文學界的許多問題提供了新的資料,也重新發現了以往研究中的許多問題。
以上所列都是近百年來發現的比較重要的新材料和由新材料而引發的新的研究熱點。新材料的發現對于古代文學研究來說無疑具有重大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新材料的辨識是一切研究的關鍵。對于新材料,既要辨別其真偽,又要加以正確解讀,只有在此基礎上才能真正對古代文學研究有所裨益。
第二部分 現當代文學
一、選擇題
1《新青年》編輯部遷至北京后,1918年1月起,哪些人曾經任編輯?( )
A.陳獨秀
B.李大釗
C.胡適
D.魯迅
E.周作人
F.劉半農
G.沈尹默
H.錢玄同
【答案】ABCDEFGH
【解析】1917年初,陳獨秀被聘為北京大學文科學長,《新青年》編輯部隨后遷京,并從l918年1月號起改為由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劉半農、沈尹默、錢玄同等輪流編輯,周作人、魯迅也給該刊撰稿,此時編委會經過改組由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胡適、沈尹默、高一涵、周作人輪流編輯,不久魯迅也加入到編輯隊伍當中。因此,1918年1月起,題干中所列之人均曾任《新青年》的編輯。
二、名詞解釋
1《官場現形記》
答:《官場現形記》是清末四大譴責小說之一,作者為李寶嘉。內容上,它是一部專門暴露官場黑暗的力作,對于中國封建社會崩潰時期的官僚政治進行了總體解剖,書中人物故事多以真人真事為藍本,以紀實性而風靡于世。藝術上,小說采用若干相對獨立的短篇故事蟬聯而下的結構方式,適應敏銳地反映廣闊的社會人生的需要,白描傳神,尤擅長于渲染細節,還充分運用了夸張、漫畫化的鬧劇手法,但缺陷是冗長、拖沓,人物情節間有雷同。《官場現形記》是我國第一部在報刊上連載、直面社會而取得轟動效應的長篇章回小說,首開近代小說批判現實的風氣。
2《茶館》
答:《茶館》是老舍在1957年完成的三幕話劇。內容上,它以茶館作為社會縮影,表現了19世紀末以后半個世紀中國的歷史變遷,是一種具有相當時間跨度的“歷史概括”。老舍從王利發、秦仲、常四爺等眾多“小人物”的生活變遷的角度,展現了不同時代的社會風貌,完成了對“舊社會”的批判,表達了對建立現代民族國家的渴望。藝術上,《茶館》創新地采用被稱為“圖卷戲”或“三組風俗畫”的結構方式;語言幽默,兼具悲喜劇的風格。《茶館》是老舍戲劇中反響最大的一部,成為后來戲劇創作的典范。
三、簡答題
11940年代“中國新詩派”的藝術追求主要表現在哪?
答:“中國新詩派”,又稱“九葉詩派”,產生于四十年代,是抗戰后期和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個具有現代主義傾向的詩歌流派,主要成員有辛笛、穆旦等。這一派別在藝術上的總體特征是“追求一個現實、象征、玄學的綜合傳統”,主要表現為:
(1)藝術理念上追求現實主義與現代派的結合
中國新詩派承接了中國新詩現代主義的傳統,但語言意象是多樣化和富于現代感的,采用自由聯想的方式來組合語言意象。他們從現代日常生活中鍛造語言,融注主觀意志使之成為智性化的心象結構,在詩歌里營造新穎奇特的意象和境界。如穆旦詩中常見“八小時的工作與房屋”“成人世界與父母”等。
(2)抒情表達上追求客觀化和間接性
中國新詩派為詩的情志尋求“客觀對應物”,避免直抒胸臆、一瀉到底的浮淺。他們的詠物詩在寫實層次上建構象征空間,如鄭敏的《鷹》《馬》等,通過暗示來曲折表達。
(3)表現手法上追求“新詩戲劇化”
“新詩戲劇化”的主要依據是現代人思維的變化。中國新詩派詩人認為“要實現詩的現代化,就必須對詩的思維方式進行改造”,而從矛盾到和諧的戲劇式表現手法則可以有效地表現現代人奇異敏銳的感覺和急遽變化的思想。如陳敬容的《邏輯病者的春天》,以悖論的方式展開,熔主觀感受、知識思考與尖銳的冷諷為一爐,集中表現出現代社會中人生的矛盾與錯亂。
(4)美學風格上追求“平衡美”
包括詩歌藝術與現實的平衡、表現現實與挖掘內心的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中西詩歌藝術融匯過程中的平衡。穆旦的《被圍者》用藝術與內心挖掘反映現實,由一個完整的人工的圓觸發詩的感性,真正表達的卻是對生活或生命的理性思考。
(5)在經驗方式上尋求感性與知性的融合、抽象玄思與官能感覺的統一
對“經驗”的強調,是現代詩學的一個重要特征,它反對浪漫主義的主觀宣泄和情感中心主義,力圖將體驗與思辨融為一體,讓“感覺”包容“思想”。這一點同他們的“新詩戲劇化”追求相一致,在意象與思想相凝合的同時將傳統的主觀抒情變為戲劇性的客觀化處境。如鄭敏的《金黃的稻束》一詩描繪了秋天的收割后的原野,靜穆的稻束仿佛“肩荷著那偉大的疲倦”,詩人由此將自己對歷史、生命的沉思灌注到意象當中,在客觀的描繪中完成知性與感性的融合。
2沈從文《湘西散記》《湘西》在散文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
答:沈從文描繪湘西風情的系列散文《湘西散記》與《湘西》,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這是他抗戰前后兩次還鄉的產物,具有自傳色彩。《湘行散記》《湘西》在藝術上有著顯著的特色:
(1)敘述上,條理明晰
《湘行散記》《湘西》以沅江為中軸,以“我”的見聞與行動作為敘寫線索一方面敘述現實的人與事,一方面將湘西歷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資料加以穿插。
(2)文體上,糅合了游記、散文、小說諸種文體因素
沈從文將小說的人物對話與細節、情節描寫融進散文中,使散文具有了小說的情節性和情境氛圍,形成了別具一格的散文體式。
(3)抒情上,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姿態
①描繪山川風景、民風民俗時,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詩一般的意境;
②敘述、評述湘西的歷史與現實時,往往是議論與抒情的結合;
③涉及敏感的政治性問題時,作者則采用曲筆。
(4)結構上,構制宏大,整散有致
《湘行散記》以還鄉歷程為“線”,以小船停泊處為“點”,點線相連,徐徐展開一幅幅湘西風情畫。《湘西》則以地理方位的遷移——由邊緣向縱深轉換為敘述線,將常德、沅陵、辰州直至湘西腹地鳳凰連成一體。
(5)語言上,繼承傳統,雅俗共賞
沈從文的語言較多地繼承了中國古代游記與筆記的傳統,簡練流暢,平和之中自有其動人處。語言簡潔而澄明,典雅與土俗并存,富麗與樸素同在。《湘西》中九篇作品,幾乎無一筆空疏,言簡義豐。
四、論述題
1試論汪曾祺80年代小說創作。
答:汪曾祺是鄉土文化小說的集大成者,其創作橫跨40年代和80年代,以80年代為盛。其主要作品有《受戒》《異秉》《大淖紀事》等。和“新時期”以后多數小說家不同,他不涉足中長篇,也從未試圖建造全景式的巨構,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原生態的“中國味兒”,其小說創作在80年代的文壇上獨樹一幟。
(1)思想內容
汪曾祺80年代創作的小說大多是“文化小說”,描繪了一幅幅鄉土風情畫。與當時許多尋根小說作家一樣,他偏愛寫風俗,但風俗于他卻不只是點綴,他不再承擔額外的社會寄托,而是使之上升到小說本體的位置,具有獨立的審美內涵。汪曾祺認為:“風俗是一個民族集體創造的生活抒情詩。”風俗對于汪曾祺而言是一種特定的生活內容,描寫它是為了張揚生命情調與審美精神。他的作品也折射著他的哲學思想,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隨緣自適、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因此,汪曾祺的鄉土文化寫作擺脫了功利色彩,呈現為自然、自足的藝術存在。
他的短篇,如《異秉》等,大多取材于鄉村和市鎮的舊日生活。對于市井平民、下層讀書人僵硬刻板的生活,和他們某些卑瑣的心理行為,他不無針砭和嘲諷,卻不苛刻且有同情,更多的是發現鄉鎮民間生活的美和健康人性,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汪曾祺80年代的小說整體表現出了超脫的人生境界和對健康人性的呼喚與追求。
(2)藝術手法
①抒情現實主義的創作心理
汪曾祺在展示美與健康的人性的同時,也無意掩飾人們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弱質,常常對人性的丑惡發出深沉的嘆喟,繼承了現實主義傳統,但在風格上除凈火氣、感傷,達到恬靜、淡泊,形成了饒有特色的“抒情現實主義”。《異秉》中對市井平民沿襲為常的僵硬刻板生活,于生無望而求助于“異秉”的猥瑣心理,作者都有所針砭,但畢竟同情與悲憫要多于批判,在沉靜的筆調中抒發了生命禮贊之情。
②敘述上的詩化和散文化
汪曾祺注重小說的文體建構,他曾自詡為“文體家”,畢生致力于短篇小說創作,對新時期小說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他的小說弱化情節,充滿抒情的詩情畫意,語言簡潔明快,流暢自然,生動傳神,富于節奏感、色彩美,體現出濃郁的文人氣。《受戒》沒有集中的故事情節,敘述者的插入成分特別多,采用隨意漫談、順其自然的閑話文體,塑造了詩意的、充滿夢幻色彩的空間,通過地域風情的描寫,襯托純樸的民俗。
③以小見大的創作手法
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敘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以小見大。《受戒》以兩個小人物明海和小英子之間純潔、樸素的愛情為主線,通過日常的瑣碎小事,贊美了江南水鄉的風俗美、人性美,表達了作者“桃花源”式的自然純樸的生活理想。
(3)文學史意義
①小說自身審美功能的回歸
“十七年”小說和之后的小說承擔著沉重的社會功利效應,主題、題材、人物、格調等一系列問題緊密纏繞著中國當代作家。《受戒》的出現則取消和顛覆了小說創作的社會功利性,使得文學呈現出它自身的面目。小英子和明海所做的并不是熱火朝天的社會主義建設,只是內心世界的朦朧愛戀,是緣自人內心的希望和夢想。汪曾祺把它寫得那么美、那么精細,給人們帶來了一種審美的愉悅和快感,讓人沉浸其中,品賞歡娛。
②觀念上的平和疏散和敘述上的平淡
1980年代的整體情緒特征是“激情”,汪曾祺卻以平和散淡的心態和舒淡平和的敘述話語同這個時代來開了距離,體現出一種獨特的敘述文體、感覺方式和生存方式。汪曾祺用平淡的敘述營造了散文化小說的詩意氛圍,使《受戒》這部小說在1980年代初顯出“格式上的特別”,這個獨具審美品格的文本意味著一種獨具風格的小說文體樣式,一種關于小說觀念的更新,在以后的影響中可以看出這種小說樣式啟發了許多人的寫作。
③抒情小說傳統的接續
汪曾祺師從沈從文,受其影響頗深。沈從文在處理題材的方式、敘述方式、精神氣質等方面,從一定程度上又受到了廢名的影響,兩人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盡管廢名和沈從文存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兩人卻在中國文學史中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學風格。這條不被人注意的文學暗流曾經中斷或出現空白,汪曾祺的出觀延續了被中斷和遺忘的小說風格。而且,汪曾祺以他的小說創作實績影響了當代一批小說家和小說潮流,如“尋根文學”,連接了被中斷的抒情小說傳統。
④成熟的小說文體典范
當前,專心經營短篇小說的作家越來越少,短篇只成為小說家偶爾為之的“游戲”。像汪曾祺這樣專心致力于短篇小說的寫作而頗有成就的人簡直是少而又少,不僅如此,汪曾祺把這一小說樣式賦予了自己獨特的敘述方式、語言、結構,顯示了一種成熟的小說文體的典范:如散文化的小說,平淡的敘述方式,簡潔準確的語言,“淡中有味,飄而不散”的風格,虛實相生的氛圍,等等。
總之,汪曾祺80年代的小說,從內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凈土,其創作觀念是對當時和當下小說創作功利化追求的反駁,是多樣化審美境界的開拓。
2簡述“白話文學史觀”的基本內容并評論。
答:(1)“白話文學史觀”
在胡適的理論建樹中,最突出、影響最大的是“白話文學”論和“歷史的文學觀念”論,這兩者相輔相成,筑起胡適文學思想的基本架構。胡適的這一理論是在進化論的基礎上形成的,并且受到美國意象派詩歌理論的影響而特別關注語言形式問題。但是,胡適并不把文學形式的革命看作單純的形式嬗變,而是看成整個社會價值和審美趣味的轉變,所以他將白話文運動的提倡視為文學革命最迫切最實際的舉措。l916年,胡適寫成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具體提出從改革舊文學的“八事”入手去實現文學的變革。其關鍵是從語言形式即“工具”的角度肯定白話文學,以此作為擺脫舊文學,創建新文學的突破口。l918年,胡適又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中更明確地標示出要以“國語的文學,文學的國語”作為文學革命的宗旨。
“白話文學史觀”則是胡適為了強化“白話文學”和“歷史的文學觀念”論,在中國傳統文學繼承中尋找根據所提出的文學史理論,是胡適對中國文學傳統的重估。1923年胡適創辦《國學季刊》,提出“整理國故”,主張對過去的文化遺產進行認真的清理,吸收精華,棄其糟粕,他把這工作也看作是新文化與文學建設的一部分。胡適從事“白話文學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說的考證,寫有《白話文學史》(上卷)和關于《紅樓夢》《鏡花緣》等小說的考證論著,都是力圖做對傳統文學現代化闡釋的基礎性工作。胡適文學史觀的出發點是文學進化論,強調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學這一規律,指出文學的歷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新陳代謝的歷史。他提高白話文學的地位,認為古文是“死文字”,將先秦至唐宋的文學發展看作是一個民歌逐漸主流化的過程。
(2)評價
胡適的“白話文學史觀”是中國二十世紀文學史的重要理論之一。
①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白話文學史觀”有力地論證了新文學運動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五四前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力,推動了文學理論的發展和白話文的創作實踐。
②但它過于強調時代性、應用性,將文言文打為“死文字”,將古典文學打為“死文學”,嚴重割裂了新文化與舊文化間的歷史傳承性,單線的白話文學觀,嚴重否定典雅文學的審美情趣,突出強調新舊文學之間的變異性、斷裂性,而忽視了兩者之間的相似性和繼承性,帶有激進主義的整體性否定和反叛態度。
③他將先秦至唐宋的文學發展看作是一個民歌逐漸主流化的過程,也是以進化論觀照文學史而將文學發展加以簡單化敘述的結果,站在今天的角度對古代文學進行重新思考、打量,會明顯發現胡適對古代文學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沒有給予足夠的考察與重視,遮蔽了一些并不很涉及現實社會而更專注于個人情感抒寫的作家和作品(如正始詩歌、李白)的文學價值。
④胡適以“托古改制”的立場和實用主義、進化論的觀點闡釋傳統所得出的學術結論有諸多偏頗,但其借鑒西方學術文化思想在文學的歷史觀念方面獲得的科學的自覺性,為新文學運動提供了理論的支持。還須提及的是,胡適受實驗主義影響,在治學方面,包括對傳統文化與文學史研究方面,主張“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他所說的“假設”,是指研究中科學的預見性,不是主觀預測,是以實驗證明作為關鍵的一環的;“假設”的提出與實驗證明是一個推理過程,是由已知事物推到未知事物,其中離不開歸納法與演繹法的交互運用,應當說是有科學性的。胡適還以清代“樸學”的治學方法來印證和豐富他所理解的實驗主義,他自己從事的古代文學考據工作,就明顯運用了帶有“樸學”實證色彩的實驗主義方法。從學術方法上講,胡適這方面的主張不僅取得一定的成果,也影響到后來的文學史研究。
總之,文學史的發展并不如生物進化那樣簡單明了,古代語境下的白話在與文言文的較量中實際上一直處于劣勢,并未取得主流地位,白話的主流化進程與近代傳媒的發展、普及和文學革命的倡導有關,胡適的文學史觀無疑反映出當時文學革命倡導者為“白話文學”正名的焦慮,因而其文學史敘述不可避免地帶有強烈的傾向性與功利色彩,但作為文學革命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一文學史觀也確實為白話文的主流化進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3試論遲子建小說創作。
答:遲子建是當代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小說大多以東北農村小鎮鄉土故人為追憶和書寫的對象,用獨特的體驗構建出一個異彩紛呈的瑰麗世界,描繪了一幅幅奇異的北國風情畫卷。代表作有《北極村童話》《白雪的墓園》《樹下》《原始風景》《晨鐘響徹黃昏》《霧月牛欄》等。她寧靜而又理性的創作態度在當代女性作家中極具個性,其小說創作有以下特征:
(1)小說創作的視角
遲子建在小說敘事策略的選取與意義表達上采取了兒童或者少年的敘述角度,以此作為切入現實世界的依據,體現了她在一種純真心理狀態下對于生命的體認。同時,她又以女性特有的心智結構以及女性與生俱來的母性通過對日常細碎事物的描摹,在對自然詩意生命本能的眷戀與追尋中展現人物豐富而敏感的心里世界和掙扎的脆弱的靈魂,從而使藝術視角穿越歷史回歸到心靈本真的境地。
兒童視角作為一種敘述視角,在作家這里形成了特有的價值取向和審美風格,即使是一些與兒童生活無關的作品,遲子建也喜歡選擇將一些具有兒童氣質的弱者或傻子作為敘述視角,使得作品充滿一種濃郁的童話色彩與天真淳樸的氣息。如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小說《霧月牛欄》中的主人公癡呆兒寶墜,是個未長大的少年,他在文本敘事進程中與兒童視角有大致相同的功能。
(2)小說創作的風格
遲子建的小說充滿了地域色彩與自然之美。從遲子建的眾多作品里我們都可以切身感受到那股東北人民所特有的精神氣質,古老黑土地上所散發出的芬芳。作家引領著我們重返質樸豐潤的大自然,讓我們多一些面向自然,敞開心扉,在與自然的交流中獲得寬厚的關愛,同時也體驗到與自然共存的莫大喜悅。讓我們樂觀地對待這個美好的世界,以平和的心境去看待生死與功名。遲子建在對民間的持續關照中特別看重那里的風俗和神話傳說,在她的很多作品里都有對民間習俗的精彩描繪和對民間文化的真誠書寫,她對它們有種特別的迷戀和信仰。
在作品《白雪的墓園》中“我”與父親的相見,那種感覺何等真切,“每到臘月二十七我們便到墓園地請父親回家過年,非常喜歡的父親也會在家里通宵逗著小外孫玩,直到大年初三我們再把父親送回去。”作家把失去親人的悲痛化作另一種情感表達,在這里沒有悲傷,沒有淚水,有的只是脈脈溫情的流注。人的生命是偉大的也是渺小的,人生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間,但是無論到了什么時候,人間情愛是不會改變的。那片黑土地上人們在冰天雪地里尋找著生命的奇跡,豐富著自己的情感體認。大自然的精神啟示著人的生命意識,這一切都在作家的作品里得到有力的彰顯。
(3)小說創作的立場
遲子建的小說創作堅持民間立場和女性立場,充滿了底層關懷。她以一個純真女子的目光去打量小說里女主人公的命運,去講述那些令人心酸的故事,運用自己的一套話語系統和修辭策略,在單純明快的童話情結中無時無刻不滲透著強烈的人文關懷。
這在她一些以女性為主人公的作品中表現得尤其明顯。如《原始風景》里美麗潑辣的二姨,“做的飯菜把整整一個家庭的人都弄的飽嗝連天”,嬌憨、任性的小姨小魚在父母的寵愛下無憂無慮,自有一番別樣的天真和質樸,但最終還是無法逃脫悲劇的宿命。從這些場景描繪中我們可以看出,男尊女卑、男主女從的社會觀念和文化心理早已滲透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植根于人們思想意識的深處,它無處不在地束縛著人們對女性生命意義和生存價值的認同和肯定,也束縛著女性自我獨立人格的完善和發展潛力的開掘,并成為導致女性主體喪失和悲劇命運形成的根本原因。
總之,遲子建的小說創作采取了兒童或者少年的敘述角度,充滿了地域色彩與自然之美,堅持民間立場和女性立場,因而成為當代小說界一道亮麗的風景。
- 王道俊《教育學》(第6版)課后習題詳解
- 李廉錕《結構力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711基礎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傅獻彩《物理化學》(第5版)(下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瑞《國民經濟管理學概論》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2020年英語專業考研基礎英語改錯高分特訓500句+100篇
- 管致中《信號與線性系統》(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下冊)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莫雷《心理學研究方法》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外語學院773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孫繼南《中國音樂通史簡編》(修訂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含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數據結構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61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