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7941字
- 2020-10-23 16:12:07
2015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808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學
一、名詞解釋(每題5分,共15分)
1.逸詩
答:一般認為今傳的《詩經》并非足本,而今本《詩經》305篇以外的,前人稱之為“逸詩”。如《小雅》中的《南陔》《白華》《華黍》《由庚》《崇丘》《由儀》等6篇,篇名都見于《儀禮·鄉飲酒禮》和《儀禮·燕禮》,而其辭不存。《毛傳》以為“有其義而亡其辭”,多數學者同意《毛傳》之說,以為本來有辭而亡逸了。還有《商頌》,據《國語·魯語》說,原來有12篇,今《詩經》所收只有5篇,其他7篇何時散逸不能定。
2.大手筆
答:大手筆,古時是指有名的文章家或作品。如今,凡筆力雄健、根基深厚的大作家、大理論家、大著述家、大記者及規模和名氣較大的作品,均可稱為“大手筆”。不過習慣上,人們把那些寫作能力較強的人都稱為“大手筆”。也指規模巨大的影響深遠的計劃或舉措。
3.花部
答:從康熙末至乾隆朝,地方戲似雨后春筍,紛紛出現,蓬勃發展,以其關目排場和獨特的風格,贏得觀眾的愛好和歡迎,與昆曲一爭長短,是為花部。李斗《揚州畫舫錄》說:“花部為京腔、秦腔、弋陽腔、梆子腔、羅羅腔、二簧調,統謂之亂彈。”花部諸腔在廣大人民的喜愛和民間藝人的辛勤培育下,以新鮮和旺盛的生命力,不停地沖擊和爭奪著昆腔的劇壇地位。民間戲曲的交流與競賽,提高和豐富,逐漸奪走昆曲部分場地和群眾,但還不能與之分庭抗禮,宮廷和官僚士紳府第所演的大多數還是昆曲,花部劇種處在附屬地位,主要在民間演出。
二、簡答題(每題10分,共20分)
1.簡述子部和論說文的關系。
答:略。
2.古體詩到近體詩的演化過程中的各種因素。
答:古體詩到近體詩的演化過程中有多種因素
(1)聲律的要求與音韻學的發展
在齊梁聲律論產生之前,詩賦創作并非不講聲韻,但那時講的是自然的聲韻,而且又多與音樂有關。從詩歌自身的發展來看,隨著文人五言詩創作的不斷繁榮,五言古詩已逐步脫離樂府而獨立發展成為不入樂的徒歌,即鐘嶸所說“不備管弦”(《詩品序》)的五言詩,那么擺脫對于樂律的依附而創造符合詩之聲律的要求,已經成為必然之勢。與此同時,隨著佛教的傳人和佛經翻譯的逐漸繁榮,也進一步促進了我國音韻學的發生與發展。漢末發明的反切注音之法即與此有關,這對后來音韻學的發展是關鍵的一步。此外,三國時孫炎的《爾雅音義》,魏李登的《聲類》,晉代呂靜的《韻集》,這些韻書的研究成果,推動了當時人們對于聲韻學的認識。這些因素都推動了后來四聲的發現及永明體的出現。
(2)四聲的發現及永明體的出現
齊梁陳三代是新體詩形成和發展的時期。所謂新體詩,是與古體詩相對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講究聲律和對偶,新體詩產生的關鍵是聲律論的提出。發現四聲,并將它運用到詩歌創作之中而成為一種人為規定的聲韻,這就是永明體產生的過程。四聲是根據漢字發聲的高低、長短而定的。音樂中按宮商角徵羽的組合變化,可以演奏出各種優美動聽的樂曲;而詩歌則可以根據字詞聲調的組合變化,使聲調按照一定的規則排列起來,以達到鏗鏘、和諧,富有音樂美的效果。四聲的發現和永明體的產生,使詩人具有了掌握和運用聲律的自覺意識,它對于增加詩歌藝術形式的美感、增強詩歌的藝術效果,是有積極意義的;同時,也推動了古體詩到近體詩的演變。
(3)黏對規則的確立及五律的定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問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他們在詩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聲病,約句準篇。具體作法是,除了一聯之中輕重悉異之外,還要求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相黏,并把這種黏對規律貫穿全篇,從而使一首詩的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關,通篇聲律和諧。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說:“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這是最早有關“律詩”定名的記載,故沈、宋之稱,也就成為律詩定型的標志。
(4)七言律體詩的定型
以遵守黏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體詩的演變過程中實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它不僅完成了由永明體的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過渡,有易于識記和掌握運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導和連類而及的作用,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律法則。如在五言近體的范圍內,即可由五言律,推導出五言排律和五言絕句的體式。更為重要的是,可以在五言律的基礎上,推導出一個近體七言詩的聲律格式,如七律、七絕等。所以,在五言律趨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這種律詩的黏對法則應用于七言體詩歌,于中宗景龍年間完成了七言律詩體式的定型。
三、論述題(每題20分,共40分)
1.文學經典化的手段、作用和局限。
答:略。
2.從宋代開始,文學與城市的關系越來越密切,請舉例說明。
答:從宋代開始,文學與城市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城市的繁榮發展促進了各種文學的興盛。諸如:
(1)宋代的城市經濟繁榮滋生了各類以娛樂為目的的文藝形式,說話、雜劇、影劇、傀儡戲、諸宮調等藝術迅速興起和發展,而詞則成為宋代最引人注目的文學樣式。詞是宋代尤其是北宋社會文化消費的熱點。由于都市的繁榮,“新聲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調弦于茶坊酒肆”(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序》),民間的娛樂場所也需要大量的歌詞,士大夫的詞作便通過各種途徑流傳于民間。更有一些詞人直接為歌女寫詞,如柳永常常出入于秦樓楚館,“多游狎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于世。于是聲傳一時。”(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北宋中后期的秦觀、周邦彥,也都為歌妓寫了不少詞作。社會對詞作的廣泛需求,刺激了詞人的創作熱情,也促進了詞的繁榮和發展。
(2)元代許多城市的規模日益擴大,隨著大中城市的涌現,市民階層也不斷壯大。他們的思想意識,影響到包括戲劇創作在內的各個方面,由此帶來了敘事文學的興盛。為了滿足市民群眾在勾欄瓦肆中的文化消費,演述故事的話本、說唱便得到進一步的繁榮。特別是戲劇藝術,它以急管繁弦和曲折跌宕的情節再現社會各階層的人物,更能吸引市民觀賞。因此,敘事性文學匯成了一股洪流,激蕩奔騰,包括元雜劇、南戲等在內的文學樣式使文壇呈現出新的態勢。
(3)明代手工業和城市商業的繁榮使市民階層迅速擴大。市民階層人數眾多,同時,文人與商人等市民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他們相互熟悉,相互影響,逐步產生了一批受到市民思想、感情和藝術趣味的熏陶,并愿意為市民階層服務的文人士子。這批世俗化的平民文人同時又與商人、手工業者、藝人等市民相結合,形成了一批新的讀者群。文人的市民化和市民化讀者群的形成,自然地改變了文學作品的面貌。市民的生活,市民的情趣,市民的形象在明代的詩、文、小說、戲曲中越來越顯得舉足輕重。在作品內容市民化的同時,人們的藝術趣味也趨向世俗化,時興著一種“世俗之趣”。這種藝術趣味的基本特點,就是題材重日常瑣事,表現多率真自然,語言尚俚俗明白,效果求怡心娛目。這在小說、戲曲、民歌等通俗文學中表現得十分明顯。在各類通俗文學中,小說的勃興最為引人注目。特別是中國古代長篇小說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體裁——章回小說的發展和定型,是明代對中國文學作出的最為寶貴的貢獻。同時,戲曲在元代高度繁榮的基礎上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高潮,如昆腔的流行、花雅之爭等。
(4)清代在城市的繁榮下文學也表現出新興文體的雅化傾向和雅俗并存、互滲的狀態,斑駁陸離中閃現出耀眼的光芒。戲曲方面,傳奇、雜劇都順從著晚明的趨勢,創作更加活躍。小說也是順從明末小說的趨勢,舊作的新編雖仍不絕如縷,但作家獨創的作品卻日益增多,從總體上看是邁入了獨創期。擬話本小說結束了改編舊故事的路子,取材于近世傳聞和當代新事,貼近了實際生活,卻滲入了文人意識;諷世的氣味加重了,卻缺乏藝術的釀造,并且愈來愈趨向倫理道德的說教。另一種情況是愛情婚姻小說雅化,蛻變為才子佳人小說。李漁的小說創作表現出更高的主體意識,故事情節演繹的是其超乎常人的為人處世的經驗和對人情世態的調侃,這也就進一步改變了話本小說的敘事模式和風格,議論的成分增大了,作者的既定意向勝過并取代了生活的內在邏輯。
總之,城市的繁榮帶來了市民階層的擴大,人們審美趣味的轉變,以及文人創作的日常化等等。這種關系是一方面城市的發展增強了文學的活力、促進了文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文學的繁榮也促進了城市的繁榮。
第二部分 現代文學
一、簡答題(共15分)
1.簡述胡適《文學改良芻議》中的“八事”。(4分)
答: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它從“八事”人手,即: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務去濫調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胡適集中指責舊文學的流弊,初步接觸到了文學的內容與形式、文學的社會功能、真實性與時代性等一系列“文學上根本問題”。文章正面主張書面語與口頭語接近,要求以白話文學為“正宗”,是五四文學革命的“一個‘發難’的信號”,也是這場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2.什么是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潛在寫作”?舉出相應的作品和作家。(6分)
答: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潛在寫作”是指那些寫出來后沒有及時發表的作品,如果從作家創作的角度來定義,也就是指作家不是為了公開發表而進行的寫作活動。“潛在寫作”是當代文學史上的特殊現象。由于種種歷史原因,一些作家的作品在寫作其時得不到公開發表,“文革”結束后才公開出版發行。將這些屬于過去時代的文本放在其醞釀和形成的背景下考察,它們反映了那個時代知識分子嚴肅的思考,是當時精神現象不可忽視的有機組成部分,也展示出時代精神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作家和作品:穆旦的《冬》《神的變形》;曾卓《懸崖邊的樹》;牛漢《華南虎》。
3.什么是先鋒文學,列舉三個作家及作品。(5分)
答:先鋒文學是指1980年代中期出現的以馬原、莫言、殘雪、格非等人為代表的文學創作。其性質和特點是反叛性、先導性、流動性和悲劇性。先鋒文學在敘事革命、語言實驗與生存探索這三個層次上的推進,對以后文學創作影響很大;先鋒文學的出現改變了已有的文學圖景與文學路向,打破了統一的世界圖像與文學圖像;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啟蒙與人性的懷疑,打破了傳統的文學規范,使得極端個人化的寫作成為可能;先鋒文學的出現,標志著文學進入90年代的個人寫作與個體敘事的無名狀態。
作家及作品:余華《活著》《往事如煙》;莫言《紅高粱家族》《白狗秋千架》;馬原《拉薩河的女神》《岡底斯的誘惑》。
二、論述題(每題20分,共60分)
1.根據你的認識,談談魯迅《野草》的文學傾向和藝術特點。
答:1927年《野草》的出版,標志著現代散文詩的成熟。
(1)文學傾向:作為一部象征主義的作品,《野草》中有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和黑暗搗亂”的態度,是對現實斗爭的執著。魯迅認為,若沒有和黑暗搗亂的勇氣,還侈談什么“光明”?
①《野草》是魯迅彷徨時期的作品,《希望》《死后》《影的告別》《墓碣文》《過客》、《這樣的戰士》等篇都程度不同地抒寫了他的苦悶、矛盾和彷徨。詩人在抒寫他的苦悶、矛盾、彷徨時不免會發出低回哀婉乃至悲愴之嘆,然而同時激憤倔強的聲影時可聞見:《希望》的結句歸結為對絕望的否定;“死火”寧肯“燒完”,也要重返“火宅”;《死后》中的“我”,為了驅逐他的敵人,索性不死,而“坐了起來”……這些被許多人目為悲觀、絕望、虛無的形象,無一不懷抱“九死其未悔”之貞!
②“獨戰的戰士”,是《野草》獨創的藝術形象,它們賦予了魯迅的孤獨感以韌的戰斗的色彩,正是“韌戰”這一點,使《野草》的抒情風格為一種悲劇美所浸潤。《秋夜》中的“棗樹”,《過客》中的“客”,《這樣的戰士》中高舉投槍的戰士,《復仇(其二)》中的“人之子”,《雪》中被贊作“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的“朔方的雪”,都是這樣的獨戰的戰士。這些獨戰的戰士有其社會土壤和社會典型性,同時又都帶有尼采思想的明顯烙印。
③在《野草》中與“獨戰的戰士”相對立的,是《秋夜》中的“天空”、《淡淡的血痕中》的“造物”、《這樣的戰士》中的各種“好花樣”“好名稱”。它們都是些“無物之物”。它們的長技是用陰柔、變幻的特別陣法“無物之陣”攫人取勝。這是些糅合了儒道兩教“吃人”精髓的特別陰險、虛偽、既兇且怯的卑劣性格。這類在短短的篇幅中,用詩和警句寫出的,包含深刻的歷史、現實和文化內涵的反面系列形象,也是魯迅的獨創。像“獨戰的戰士”“無物之物”這樣內涵深刻、藝術獨特的形象,在中國現代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
(2)藝術特點:在藝術上,《野草》采用的是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的“小感觸”的形式,具有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結合的藝術風格。
①《野草》顯著的特點,是在取象、造境、構思上的獨特性。《野草》把現實景象和夢境交錯描寫,把一些微妙難言的感覺、直覺、情緒、想象、意識與潛意識準確而生動地表現了出來,在婉轉曲折的抒情中,展示詩人深邃幽微的心理。
②《野草》思維的辯證性,在語言上表現為反義詞語的相生相克,由此派生出句式、節奏上的回環反復,旨遠而詞約,言盡而意永,一句、一段、一篇終了,仍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意外之情、情外之理、理外之趣生生不已,散文詩的抒情特點及詩的意韻被發揮到了極致。
③象征、隱喻手法的大量運用,是《野草》修辭的顯著特點,而這是和它思想深刻、感情的潛沉相表里的,因而讀者閱讀和欣賞的興趣便往往偏重于對它思想、藝術的深層底蘊的探尋,對它的理解也人言人殊,個別篇章尤為隱晦難釋。然而一有所悟,便頓覺品嘗出人生真味的快樂,比之沖淡平和、明白曉暢的散文更能啟發人去咀嚼、體味、認識、探求人生。
④《野草》在思想和藝術上大量吸取了外國文學的營養,而又化為自己的血肉。《野草》的苦悶、彷徨情緒間接地反映著廚川白村《苦悶的象征》的影響;其深刻、警策與隱晦,以及一些形象的“尼采氣”,多見于《查拉斯圖拉如是說》及尼采其他箴言體著作;個別篇章(如《頹敗線的顫動》)中對罪惡的描寫,也有著波特萊爾《惡之花》的朦朧仿佛的影子;而《野草》的優美的詩的語言和借夢來敘寫現實的特點,也有屠格涅夫散文詩影響的痕跡。
2.結合尋根文學的背景,分析阿城《棋王》的特殊性。
答:(1)尋根文學的產生是隨著現代化經濟建設的發展,學習西方現代化的經驗和引進先進技術成為主要潮流,西方現代文化思想的涌入打破了中國過去意識形態方面閉關自守的愚昧狀態。一部分知識分子在研究如何建設現代化的命題時注意到,對現實的改造必須利用好自身的文化傳統,于是重新研究、認識、評價中國傳統文化成為一種既是客觀的需要,也是主觀上的要求。同時,外來文學對文化尋根意識的確立也有一定的影響。
相對于“傷痕”“反思”小說,“尋根”傾向的小說在歷史、美學觀上,不管是整體面貌,還是個別文本,都顯得較為復雜、曖昧。倡導“尋根”的“知青”身份作家,“文革”后才有了接觸“傳統文化”的可能,于是驚訝于過去的無知,產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孺慕:“聚一起,言必稱諸予百家儒釋道”,產生“感到自己沒有文化,只是想多讀一點書,使自己不致淺薄”的沖動。不過,他們大多更傾向于將“傳統文化”作出“規范”和“不規范”的區分。對于他們所稱的,以儒家學說為中心的“規范”的體制化的“傳統”,持更多的拒斥、批判的態度;而認為在野史、傳說、民歌、偏遠地域的民情風俗,以及道家思想和禪宗哲學中,有更多的文化“精華”——這延續了“新啟蒙”的批判立場。不過,在東西文化的對話、“碰撞”中,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在許多作家那里已不再單一,猶疑、多元、矛盾等的復雜性開始呈現。
(2)阿城《棋王》的特殊性分析:《棋王》是阿城于1984年創作的一部中篇小說,他的這部“處女作”被譽為“尋根文學”的扛鼎之作。
①阿城通過塑造王一生這個人物形象、寫出他的無為的人生態度與有為的創造力,表現了古代道家的文化思想。作家沒有直接講述貫穿在小說里的有為與無為、陰柔和陽剛的相互轉化,生命歸于自然、得宇宙之大而獲得無限自由的“道理”,而是將其隱沒于饒有風趣的故事和生動的藝術描寫里而不彰。
②“尋根”在阿城的作品中,主要表現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理想的精神,作為人對世俗生活超越的憑借。《棋王》中王一生等人物,有執著于心靈自由的追求。作品中流露出對樸素、本源推重的生命意識,以及推重直覺體驗的感知方式。自然,在“文革”后的80年代語境中,人物表現的并非純然的出世精神,內核仍是爭取生命價值實現的欲望。事實上,作品對這種“超脫哲學”的精神境界的渲染,本身便具有歷史的“批判性”。阿城小說重視文學民族傳統的繼承。采用略帶幽默的白描的敘述方式,語言自然、素樸,但不淺俗;重視人物、事件直接呈現,避免情感的過分外露,也抑制敘述人的過分干預。
③把傳統文化精神與當代人生聯系起來,并賦予其進取的現代意義。越過了社會學主題而進入到文化主題的層面,表明了在當代社會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與傳統的精神人格,仍然可以沉淀在常人身上和其精神世界中,種族文化與集體記憶仍然續存于當代的文化構造之中,這是一個典型的文化命題。
3.舉出新世紀十部有影響的作品及其作家,并談談新世紀文學的趨向和基本格局。
答:(1)作品及其作家:
《秦腔》賈平凹;《檀香刑》《蛙》莫言;《受活》《我與父輩》《風雅頌》閻連科;《外省書》《能不憶蜀葵》張煒;《平原》《推拿》《玉米》畢飛宇;《花腔》李洱;《鳳凰琴》劉醒龍;《我的千歲寒》王朔;《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陸犯焉識》嚴歌苓。
(2)新世紀文學的趨向和基本格局:20世紀末以來,中國文壇出現了多元化的離散和懸浮的態勢,一大批更為年輕的作家相繼登場,他們的作品在文學觀念、美學追求、表達方式等方面都更趨市場化和世俗化,甚至在言論行為、存在方式上也同樣花樣百出,五光十色。隨著這種趨勢的發展,新世紀小說的美學形態與形式的變遷正處于新一輪的高潮之中。
①在鄉土敘述方面,許多作家仍堅實地立足鄉土,守望鄉土,講述中國鄉土的憂患、痛苦、裂變、蘇醒與轉型,講述世紀之交的鄉愁和鄉土新人格的艱難成長。
②在歷史題材創作方面,新世紀小說創作成就突出、收獲豐盛,強烈重塑歷史的欲望,是大轉型時代現實精神訴求的反映,展現歷史的豐富性、復雜性、偶然性甚至破碎性,重新訴說歷史,重新發現歷史中的現代精神,或還原歷史,或解構歷史,或消費歷史,凡此種種,使得歷史題材領域變得空前復雜,審美趣味變得更加紛紜,昔日正統的一體化的歷史變成了多樣化可做多重解釋的歷史。
③在創作的個體性、世俗性、存在性方面,新世紀文學在原有基礎上深化著更注重于人的日常發現,并以人的解放、人的發展作為靈魂重鑄的內在前提和基礎。
④在現實主義的兩極書寫方面,新世紀小說作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政治文化的書寫,表現了很強的責任感。底層寫作在今天格外引人注目,同時,底層寫作反映了生活的各個側面,這些作品都描寫了當代生活的不完美,看到亟需解決的社會問題。
總之,新世紀以來小說創作無疑取得了相當的成就,無論從題材、主題、審美手法、語言、結構等方面而言,還是從傳播、閱讀對象和作家庫存來說,都似乎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不過,小說創作所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把今天的小說創作放到時間的長河里,放到廣大讀者坦誠的反饋中,放到世界文學的大背景下,將會發現,它還是存在許多嚴重的缺失和不足。
總而言之,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文學與文學中國正在實現雙重超越。新世紀以來,小說創作無疑取得了長足的發展。面對21世紀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的新格局,如何重鑄民族靈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變得十分迫切。作為一個時代的最顯赫的問題,即從重鑄民族靈魂的高度來看,從表現人性的深度和人類性含量的豐富程度來看,從世界文學所展現的人文內涵來看,新世紀小說都還顯得不夠成熟和深湛。因此,新世紀小說的未來會很遠大,要走的路也還會很長。
- 費梅蘋《社會保障概論》(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考研真題(含復試)匯編(含部分答案)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811民法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查錫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6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17小時高清視頻】
- 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
- 2020年細胞生物學考研全真模擬試卷及詳解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范健《商法總論》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王寧《古代漢語》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812公共政策分析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韓玉軍《國際商務》課后習題詳解
-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經濟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財政學部分)》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