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心理碩士(MAP)考試專用教材
- 圣才電子書
- 5277字
第一部分 心理學導論
第1章 心理學概述
一、心理學研究對象
心理學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心理現象的本質是人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是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的機能。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廣泛:既研究人的心理也研究動物的心理,其中以人的心理現象為主要的研究對象;既研究個體心理也研究群體心理。從個體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概括起來,可以分成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三個方面。
(一)認知
1.認知定義
認知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信息加工的過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
2.具體內容
認知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和語言等。
(1)感覺是對事物個別屬性和特性的認識;
(2)知覺是對事物的整體及其之間的聯系與關系的認識;
(3)記憶是一種積累和保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人通過感知覺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在刺激物停止作用后,被保留在人腦中并在需要時能再現出來;
(4)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
(5)思維是指,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去間接地、概括地認識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對事物的概念,進行推理和判斷,解決面臨的問題;
(6)語言活動把自己認識活動的成果與別人進行交流,接受別人的經驗,傳達自己的感情。
(二)動機、情緒與意志
1.動機
動機是指推動人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其基礎是人類的各種需要,即個體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種不平衡狀態。人類的認知和行為是在動機的支配下進行的。
2.情緒
人在加工外界輸入的信息時,不僅能認識事物的屬性、特性及其關系,還會產生對事物的態度,引起滿意、不滿意、喜愛、厭惡、憎恨等主觀體驗,這就是情緒或情感。情感在認知的基礎上產生,又對認知產生巨大的影響,成為調節和控制認知活動的一種內在因素。
3.意志
意志是一種自覺地確定目的、并為實現目的而自覺支配和調節行為的心理過程。意志與認知、情緒有密切關系。人對自己行為的自覺調節和控制,是根據自己的認識和情緒來實現的。而人的意志的堅強或懦弱又對人的認識和情緒產生巨大的影響。
(三)能力和人格
心理特性是人在信息加工的過程中產生的穩定的個體心理差異,包括能力和人格兩個方面。能力是指人們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具備的個性心理特征;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獨特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典型心理品質。這些心理特性,使不同個體的心理活動彼此區別開來。
綜合以上三方面來看,認知、動機和情緒、能力和人格是個體心理現象的三個重要方面,是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對象。除個體心理現象之外,個體心理現象與行為、個體意識與無意識、團體心理也是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二、心理學主要流派
1879年,德國著名心理學家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這一事件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誕生,馮特因此被稱為心理學之父。
從心理學獨立之初到現在,心理學家們在建構理論體系時形成了諸多流派,主要有:
(一)構造主義心理學
1.代表人物
構造主義的奠基人為馮特,著名的代表人物為鐵欽納。
2.理論主張
(1)心理學應該研究人們的直接經驗即意識,并把人的經驗分為感覺、意象和激情狀態三種元素;
(2)感覺是知覺的元素,意象是觀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緒的元素。所有復雜的心理現象都是由這些元素構成的。
3.研究方法
構造主義心理學強調內省法,這種理論認為了解人們的直接經驗,要依靠被試者對自己經驗的觀察和描述。
4.評價
構造主義心理學是第一個從哲學中分離出來的心理學派,推動了其他心理學派的產生。然而,由于其研究過于狹窄,脫離實際,把心理分解為元素,割裂其整體性,其結局是短命的。
(二)機能主義心理學
1.代表人物
創始人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詹姆士,其代表人物還有杜威、安杰爾、卡爾等人。
2.理論主張
(1)心理學研究意識,并把意識看成是川流不息的過程。意識是個人的,永遠變化的,連續的和有選擇性的;
(2)強調意識的作用與功能,意識的作用就是使有機體適應環境。
3.研究方法
機能主義采用內省、觀察和測量等方法。
4.評價
機能主義強調意識的機能,推動了美國心理學面向實際生活的進程,使心理學廣泛應用于教育、工業、臨床等領域。
(三)行為主義心理學
1.代表人物
行為主義產生于20世紀20年代,代表人物是華生和斯金納等人。1913年,美國心理學家華生發表了《在行為主義者看來的心理學》,宣告了行為主義的誕生。
2.理論主張
(1)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應該是意識,而應該是可以觀察的事件,即行為;
(2)反對內省,主張采用實驗方法;
(3)主張“環境決定論”,認為個體的行為完全是由環境所控制和決定的。
3.研究方法
行為主義采用直接的觀察與測量,主張實驗的方法。
4.評價
(1)行為主義產生后,在世界各國心理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行為主義銳意研究可以觀察的行為,這對心理學走上客觀研究的道路有積極的作用。
(2)但是由于它的主張過于極端,不研究心理的內部結構和過程,否定研究意識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學的健康發展。
(四)格式塔心理學
1.代表人物
1912年誕生于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最初的三位代表人物是韋特海默、柯勒和考夫卡。
2.理論主張
(1)反對把意識分析為元素,而強調心理作為一個整體、一種組織的意義。這是和構造主義、行為主義大相徑庭的;
(2)格式塔心理學認為,整體不能還原為各個部分、各種元素的總和;部分相加不等于全體;整體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約著部分的性質和意義。
3.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學重視心理學實驗的方法。
4.評價
格式塔心理學在知覺、學習、思維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實驗研究,這些研究資料至今仍是心理學的重要財富。格式塔心理學的研究也為后來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奠下了基礎。
(五)精神分析心理學
精神分析心理學包括古典精神分析學以及20世紀30年代以后發展產生的新精神分析學派。
1.古典精神分析學
(1)代表人物
精神分析心理學是由奧地利維也納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創立的。
(2)理論主張
①精神分析重視動機和無意識現象的研究,主張人類的一切個體的和社會的行為,都根源于心靈深處的某種欲望或動機,特別是性欲的沖動。欲望以無意識的形式支配人。欲望或動機受到壓抑,是導致精神疾病的重要原因;
②精神分析是指一種臨床技術,它通過釋夢和自由聯想等手段,發現病人潛在的動機,使精神宣泄,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③用口腔期、肛門期、性器期、潛伏期和生殖期等概念來解釋人的人格發展歷程;
④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來解釋人格結構。
(3)研究方法
自由聯想、夢的解析、對日常生活的分析等。
(4)評價
①積極方面:精神分析學說對心理學的影響很大,不僅在精神病治療中繼續得到應用,而且對個性、動機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積極作用,有些概念,如潛意識、自我等也都滲透到了心理學研究的主流之中。
②消極方面:弗洛伊德是根據自己多年對病人的觀察和記錄而對正常人的心理進行推論、解釋的,難免以偏概全;宣揚泛性論,把性欲看做支配人的一切行為的動機,過分夸大了性欲的作用,忽視了社會文化的影響。
2.新精神分析學派
新精神分析學派包括自我心理學派、客體關系學派和社會文化學派。
(1)代表人物
自我心理學派經安娜?弗洛伊德發展,最終由哈特曼創建理論體系;客體關系學派由克萊因創立,費爾貝恩、溫尼科特、克恩伯格對其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社會文化學派以霍妮、沙利文、卡丁納和弗洛姆等人為代表。
(2)理論主張
①關心兒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發展,而非以精神異常的成年人為研究對象;
②強調意識和自我的重要性,而非只重視無意識的研究;
③把青年期看成力必多活動的高潮時期,不會過分強調它在兒童時期的影響。
(3)研究方法
均采用精神分析治療技術。
(4)評價
①自我心理學擴大了精神分析的目的和范圍,把古典精神分析從研究本能沖突的病態心理轉向了研究自我適應的正常心理,強調社會環境在自我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然而自我心理學體系具有許多不可克服的矛盾。
②客體關系學派促使精神分析運動由驅力模式向關系模式發展,為兒童精神分析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然而理論建構的推測成分較大,缺少系統的觀察證據。
③社會文化學派第一個將社會文化因素作為引起心理疾病原因,豐富了人格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內涵。然而忽視了人的自主性和能動性。
(六)人本主義心理學
1.代表人物
人本主義心理學由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羅杰斯在20世紀50年代創立。
2.理論主張
(1)把人的內在意識經驗作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不贊成行為主義只相信可以觀察到的刺激與反應,而認為正是人們的思想、欲望和情感這些內部過程和內部體驗,才使他們成為各不相同的個人。
(2)反對精神分析,主張心理學的研究應以正常人為對象;
(3)人本主義的人性觀:
①人的本質是好的、善良的,他們不是受無意識欲望的驅使,并為實現這些欲望而掙扎的野獸。
②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持續不斷地成長的。改善環境和創設條件有利于人的潛能充分發揮,達到“自我實現”的階段。
③人都是單獨存在的,心理學家應該對人進行單個的測量,而不要把他們合并在不同的范疇之內。
3.研究方法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的研究方法在客觀實驗范式和主觀的經驗范式之間提出了獨特的方法論原則:折中融合原則、整體研究方法及在具體方法上兼容并蓄的原則。
4.評價
(1)積極方面: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人的社會性特點,主張從人的需要出發去研究人性,給人的心理本質做出了新的描繪,為教育心理學、發展心理學、心理咨詢和治療領域指明了一條新的路線和方法。
(2)消極方面:人本主義理論主要依靠理論上的思辨和推測,不能用實驗加以證明,其風格與自然科學研究截然不同,難免使人感到人本主義的理論方向是正確的,但從事實際研究時在方法的使用上卻很困難。
(七)認知心理學
1.代表人物
認知心理學不是由某個心理學家提出來的一套理論體系,而是在很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產生的。1967年,美國心理學家奈瑟將當時的各種研究成果加以總結,寫出了《認知心理學》一書,標志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誕生。
2.理論主張
(1)認知心理學把人看成是一種信息加工者,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儲存、提取和運用等過程,并能利用這些資源與周圍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積極的有機體;
(2)環境的因素不再是說明行為的最突出的因素。環境提供的信息固然重要,但它是通過支配外部行為的認知過程而加以編碼、存儲和操作,并進而影響人類的行為的。
(3)認知心理學研究高級的心理過程,它在感覺登記的基礎上,進行編碼和譯碼、存貯和提取,即知覺、記憶、思維、推理、概念形成和問題解決等過程。
3.研究方法
現代認知心理學除了應用心理學的一般研究方法外,還發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語報告法、反應時記錄法、計算機模擬方法等。
4.評價
(1)積極方面:實現了研究對象的回歸,恢復了意識在心理學中的地位;獲得研究方法的突破,用計算機模擬作為認知研究的重要方法;強調心理研究的整體性和動態性。
(2)消極方面:面臨人機類比的局限;缺乏統一的理論模式;把研究范圍局限于人的認知過程,忽視了情感、人格、變態心理、心理治療等領域的研究;以實驗室研究為主,難以應用于實際生活。。
(八)積極心理學
1.代表人物
受人本主義心理學影響,由塞利格曼和齊克森特米哈伊提出。
2.理論主張
(1)心理學應該關注個體和團體的積極因素,如積極人格、積極情感和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等。
(2)心理學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個體的發展,社會的繁榮和幸福并預防問題的產生。
3.研究方法
不僅接受了人本主義的現象學方法,也接受了實驗心理學的實證研究方法
4.評價
(1)積極方面:提倡心理測量和心理評估要以人的積極品質、積極力量和積極潛力為核心;讓病人自己通過累積或發展自己已有的積極力量來達到擺脫各種問題,致力于研究人的各種積極力量和積極品質,表現出了很好的人性意義。
(2)消極方面:和早期的一些相關研究存在著一定的脫節;缺少一個完整有效的理論框架;表現出典型的成人化取向;對傳統心理學的批評過于苛刻,也過于武斷。
(九)進化心理學
1.代表人物
受20世紀后期生物科學的快速發展影響,以考斯米茲和圖比為代表人物。
2.理論主張
(1)人類的心理機制也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如果某一種行為傾向有助于個體的生存,那么這種行為傾向就會被自然所選擇,并且通過基因遺傳保留下來;
(2)進化的動力源自生存與環境的壓力——生態學壓力和社會壓力;
(3)人的心理由一些認知工具(即模塊)裝配而成,每種心理模塊都有特定的功能,是自然選擇的產物;
(4)行為是心理機制和環境互動的結果。
3.研究方法
繼承了傳統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概念和方法,試圖用進化、適應和自然選擇來解釋人類信息加工機制的形成與發展過程。
4.評價
(1)積極方面:利用進化生物學的知識,為心理學的研究開辟了一個新的視角;心理模塊假設有助于細化對于概念知識組織的研究;進化心理學把目光指向心理和行為的終極和根本原因,對于全面深入地認識心理和行為的原因具有積極的意義。
(2)消極方面:方法論上,研究者既不可能回到過去,也不可能借助實驗來驗證這一系列推論;有機體許多機能都并非是適應和選擇的結果;不能解釋現代文化的新穎性和多樣性。
- 北京地區成人本科學士學位英語統一考試應試指南(第二版)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高等數學(二)》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華東師范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北京師范大學考博英語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9年MBA/MPA/MPAcc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高分指南·英語(二)
- 文化綜合(歷史、地理、政治)考試題庫(專科類專用)
- 考博英語模擬試卷與精解
- 高考語文十年真題:考點精講與分類詳解(合并)
- 2019年成人高考專科起點升本科《高等數學(二)》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邏輯考點解析、實戰與突破
- 公共管理碩士(MPA)專業學位聯考標準化題庫·邏輯分冊
- 2017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習題歸類精編
- 2020年考博英語核心詞匯全突破【附高清視頻講解】(中)
- 2017年管理類專業學位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邏輯歷年真題分類精解
- 2015年在職攻讀法律碩士聯考標準化題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