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歷年真題及詳解

2015年上半年全國統(tǒng)考教師資格考試《生物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真題及詳解

考試時間:120分  考試總分:150分

一、單項選擇題(本題共25題,每題2分,共50分)

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答案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請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對應題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錯選、多選或不選均無分。

1.具有細胞結構的是(  )。

噬菌體 根瘤菌 支原體 酵母菌 流感病毒

A.

B.

C.

D.

【答案】C

【解析】三項均有細胞結構;噬菌體個體微小,只含有單一核酸,不具有完整細胞結構;病毒沒有細胞。

2.果實的發(fā)育過程中,發(fā)育成胚的結構是(   )。

A.胚珠

B.子房

C.子房壁

D.受精卵

【答案】D

【解析】受精完成后,花瓣、雄蕊、柱頭和花柱凋落,唯有子房繼續(xù)發(fā)育,最終成為果實。其中子房壁發(fā)育成果皮,子房中的胚珠發(fā)育成種子,胚珠里面的受精卵發(fā)育成胚。

3.制作饅頭和面包時,加入適當酵母,酵母使饅頭膨大而松,這是因為酵母可以(  )。

A.把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把葡萄糖分解成乳酸

C.把葡萄糖轉化成麥芽糖

D.把葡萄糖轉換成酒精并產(chǎn)生二氧化碳

【答案】D

【解析】酵母是一些單細胞真菌,并非系統(tǒng)演化分類的單元。它是人類文明史中被應用得最早的微生物,可在缺氧環(huán)境中生存,并把葡萄糖轉換成酒精并產(chǎn)生二氧化碳。

4.關于過敏反應敘述不正確的是(   )。

A.有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B.由機體初次接觸過敏原刺激引起

C.發(fā)作迅速,反應強烈,消退較快

D.組織胺等物質的釋放直接引起相關的癥狀

【答案】B

【解析】過敏反應是指已產(chǎn)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時所發(fā)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的反應。

5.下列關于人體內環(huán)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胞可以直接與內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

B.內環(huán)境是由細跑內液構成的液體環(huán)境

C.血液、組織液、淋巴共同構成內環(huán)境

D.穩(wěn)態(tài)是指內環(huán)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

【答案】A

【解析】人體的內環(huán)境是細胞外液,主要由血漿和組織液組成,因此BC兩項錯誤;D項錯誤,穩(wěn)態(tài)是指正常機體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體液以及免疫系統(tǒng)的調控下,使得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協(xié)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而不是內環(huán)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恒定不變。

6.下列關于細胞凋亡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細跑凋亡是壞死細胞死亡的同義詞

B.細胞凋亡是由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

C.正在發(fā)育以及發(fā)育成熟的生物體中,細胞發(fā)生凋亡的數(shù)量是微小的

D.細胞凋亡是由于細胞正常代謝活動受損或中斷引起的細胞損傷和死亡

【答案】B

【解析】細胞凋亡是指為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由基因控制的細胞自主的有序的死亡。與細胞壞死不同,細胞凋亡是主動過程,它涉及一系列基因的激活、表達以及調控等作用,細胞凋亡和細胞增殖都是生命的基本現(xiàn)象,是維持體內細胞數(shù)量動態(tài)平衡的基本措施。

7.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下列有關說法錯誤的是(   )。

A.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內含遺傳物質

B.細胞膜將細胞內部與細胞外部的環(huán)境分隔

C.細胞壁能控制細胞內外物質的進出,有支持和保護細胞的作用

D.活細胞的細胞質具有流動性,有利于細胞與外界環(huán)境間進行物質交換

【答案】C

【解析】細胞壁的功能是保護和支持細胞,維持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細胞膜的功能是控制物質的進出,保持細胞內部環(huán)境的相對穩(wěn)定。

8.屬于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是(   )。

A.蚊

B.蝗蟲

C.家蠶

D.菜粉蝶

【答案】B

【解析】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昆蟲種類是:蜻蜓目,蜉蝣目,蜚蠊目,螳螂目,等翅目,缺翅目,竹節(jié)蟲目,直翅目等。代表昆蟲有蝗蟲、蜻蜓、螳螂、白蟻、蟬等。

9.RNA和DNA水解的終產(chǎn)物中(  )。

A.五碳糖相同,嘧啶堿基不同

B.五碳糖相同,嘌呤堿基不同

C.五碳糖不同,嘧啶堿基相同

D.五碳糖不同,嘌呤堿基相同

【答案】D

【解析】RNA的最終水解產(chǎn)物是磷酸、核糖、4種堿基(AUCG),DNA的最終水解產(chǎn)物是磷酸、脫氧核糖、4種堿基(ATCG)。可見,RNA和DNA 的最終水解產(chǎn)物中五碳糖不同,嘌呤堿基相同。

10.在體循環(huán)中,正確的血流方向是(   )。

A.左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右心房

B.左心室→靜脈→毛細血管→動脈→右心房

C.右心室→動脈→毛細血管→靜脈→左心室

D.右心房→靜脈→毛細血管→動脈→左心室

【答案】A

【解析】體循環(huán)又稱大循環(huán),它的途徑是:左心室→主動脈→全身動脈→毛細血管網(wǎng)→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右心房。經(jīng)過體循環(huán),組織細胞和毛細血管發(fā)生物質交換后顏色鮮紅,含氧豐富的動脈血變成顏色暗紅、含氧稀少的靜脈血。

11.屬于有性生殖的是(  )。

A.用小麥種子進行繁殖

B.用月季的葉進行繁殖

C.用桃樹的枝條進行繁殖

D.用馬鈴薯的塊莖進行繁殖

【答案】A

【解析】有性生殖是指由親本產(chǎn)生的有性生殖細胞(配子),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fā)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題目中只有A項屬于有性生殖,BCD三項為無性生殖。

12.單雙眼皮是由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一對夫婦均為雙眼皮,而他們的兒子卻是單眼皮,若該夫婦再生一個孩子為雙眼皮的概率是(  )。

A.1/4

B.1/2

C.2/3

D.3/4

【答案】D

【解析】根據(jù)題意可知雙眼皮是顯性性狀,雙眼皮的父母親基因均為Aa。表現(xiàn)出顯性性狀時控制的基因有兩種:AA或Aa,該夫婦再生一個孩子的基因組成就可能是AA,Aa,Aa,aa四種。因此,孩子為雙眼皮的概率為3/4。

13.關于生物進化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證據(jù)

B.蕨類植物的出現(xiàn)早于藻類

C.爬行類動物的出現(xiàn)晚于兩棲類

D.變異不總是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答案】B

【解析】地球上的生命,從最原始的無細胞結構生物進化為有細胞結構的原核生物,按照不同方向發(fā)展,出現(xiàn)了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植物界從藻類到裸蕨植物再到蕨類植物、裸子植物,最后出現(xiàn)了被子植物。因此蕨類植物晚于藻類植物。

14.食物中不同營養(yǎng)成分的化學性消化始于消化道的不同部位,下列對應正確的是(  )。

A.淀粉——胃

B.脂肪——小腸

C.蛋白質——口腔

D.葡萄糖——食道

【答案】B

【解析】淀粉的消化是從口腔開始的;脂肪的消化開始于小腸;蛋白質的消化從胃開始;葡萄糖是食物經(jīng)過消化道內的消化分解,得到的消化終產(chǎn)物。

15.有性生殖產(chǎn)生的子代具有更大變異性的原因是(   )。

A.基因突變頻率高

B.產(chǎn)生許多新的基因

C.產(chǎn)生新的基因組合機會多

D.更易受環(huán)境影響而發(fā)生變異

【答案】C

【解析】有性生殖是經(jīng)過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產(chǎn)生合子,由合子發(fā)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由于有性生殖中存在基因的分配和重組的過程,所以變異性更大。

16.屬于非特異性免疫的是(  )。

A.兒童服用骨髓灰質炎糖丸

B.患水痘痊愈后不會再患此病

C.溶菌酶破壞病菌的細胞壁并使其溶解

D.吃了魚、蝦、蟹后產(chǎn)生腹痛、腹瀉反應

【答案】C

【解析】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是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獲得的一種遺傳特性。溶菌酶破壞病菌的細胞壁并使其溶解,就屬于人體的非特異性免疫。

17.圖1表示葉肉細胞在某一環(huán)境條件下的部分生理狀態(tài),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圖1

A.該條件下淚囊體薄膜上不能合成ATP

B.該條件下光合作用強度大于呼吸作用強度

C.在光照適宜條件下不可能出現(xiàn)圖示生理狀態(tài)

D.該條件下線粒體基質中CO2濃度大于葉綠體基質

【答案】D

【解析】葉肉細胞在這一環(huán)境下,淚囊體薄膜上合成ATP,光合作用強度與呼吸作用相比較弱,同時,線粒體基質中CO2濃度大于葉綠體基質。

18.兩個動物種群(N1,N2)數(shù)量變化如圖2所示,據(jù)圖判斷這兩個種群的關系是(   )。

圖2

A.捕食關系,N1為捕食者,N2為被捕食者

B.捕食關系,N2為捕食者,N1為被捕食者

C.共生關系,N1與N2彼此依賴,相互有利

D.競爭關系,N1為競爭中的勝者,N2為敗者

【答案】B

【解析】由圖2可知,N1與N2兩個種群的數(shù)量在1850~1925的近80年間,種群總量變化趨勢一致,可知兩者為捕食關系,N1數(shù)量總體上要大于N2, 所以N2為捕食者,N1為被捕食者。

19.關于組織培養(yǎng)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能保持親本的優(yōu)良性狀

B.分化程度高的細胞具有較高的全能性

C.月季花的培養(yǎng)通常選擇完全未開放的花蕾

D.培養(yǎng)受培養(yǎng)基中激素的種類及其濃度配比的影響

【答案】B

【解析】B項,全能性指個體某個器官或組織已經(jīng)分化的細胞在適宜的條件下再生成完整個體的遺傳潛力。細胞的分化程度越高,其穩(wěn)定性則越大,這類細胞分化成其他細胞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全能性越受限制。

20.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存在著物質循環(huán)和能量流動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流經(jīng)某一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是(  )。

A.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chǎn)者體內的能量

B.照射到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全部太陽能

C.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生產(chǎn)者所固定的太陽能

D.該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所有生產(chǎn)者、消費者、分解者體內的能量

【答案】C

【解析】能量流動的起點主要是生產(chǎn)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還有化能自養(yǎng)型生物通過化學能改變生產(chǎn)的能量),流入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總能量主要是生產(chǎn)者通過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能量流動的渠道是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21.某教師在“尿的形成和排出”一節(jié)的教學中設置了三維教學目標,其中“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要求學生達到的目標層次水平分別是(   )。

A.了解、經(jīng)歷(感受)

B.了解、反應(認同)

C.理解、反應(認同)

D.理解、領悟(內化)

【答案】D

【解析】“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過程”是為了讓學生理解尿的形成和排出是怎樣的過程,“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是在學生理解了這個過程之后做出行動,學生自主領悟。

22.與《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相比,《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的具體內容上有顯著增加的是(  )。

A.描述人體的結構層次

B.描述綠色開花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C.描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wǎng)

D.概述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

【答案】D

【解析】《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課程的具體內容上,增加了“概述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的不同類群”的內容。

23.八年級新學期開始,某教師為制定新學期生物學教學的詳細計劃,對學生七年級所學生物學內容進行了摸底考試,這樣的考試屬于(  )。

A.終結性評價

B.過程性評價

C.診斷性評價

D.鑒定性評價

【答案】C

【解析】診斷性評價是在學期開始或單元教學開始,對學生現(xiàn)有發(fā)展水平進行的評價,摸底考試或摸底測驗,都屬于診斷性評價形式。

24.在“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一節(jié)的教學中,某教師以“我們吃的饅頭、面包中有許多的小孔,吃起來松軟可口。饅頭、面包上的小孔是怎么產(chǎn)生的呢?”進行導入,這種導入類型是(  )。

A.故事導入

B.設疑導入

C.實驗導入

D.直接導入

【答案】B

【解析】教師從學生常見的食物入手,通過面包上的小孔來進行設問,引起學生的興趣,進而導入新課,屬于典型的設疑導入。

25.某教師在“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一節(jié)的教學中,把自己采集到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幫助學生理解這三種植物的區(qū)別。這種教學體現(xiàn)的教學原則是(  )。

A.直觀性

B.啟發(fā)性

C.因材施教

D.科學性與思想性相統(tǒng)一

【答案】A

【解析】教師把自己采集的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分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藻類、苔蘚和蕨類等植物的實體,學生通過看、摸、聞來獲得對這些植物的直觀感受,是一種直觀性教學。

二、簡答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26.圖3表示膝跳反射,神經(jīng)支配同側下肢屈肌和伸肌之間的協(xié)調作用。

圖3

問題:

(1)完成該反射活動的反射弧由____個神經(jīng)元構成,效應器為____。(6分)

(2)圖中傳入神經(jīng)受到刺激時,該神經(jīng)纖維膜電位由外正內負變?yōu)橥庳搩日脑蚴莀____。(3分)

(3)若B受到刺激產(chǎn)生興奮,則神經(jīng)元D上_____(有、無)膜電位的變化,其原因是_____。

答:(1)4;傳出神經(jīng)末梢和它支配的伸肌、屈肌

(2)Na+內流

(3)無;興奮在神經(jīng)元之間單向傳遞

27.圖4是高等動物有氧呼吸過程的圖解。

圖4

問題:

(1)觀察圖4中的反應過程,其化學反應式為___________。(3分)

(2)該反應過程可概括為三個階段,各階段的反應場所依次為_____、_____、_____。(9分)

(3)該反應過程需要氧參與的是第______階段。(3分)

答:(1)

(2)細胞質基質;線粒體基質;線粒體內膜

(3)三

三、材料分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20分,共40分)閱讀材料,并回答問題。

28.材料:

某教師在“探究空氣(氧氣)對小魚呼吸頻率的影響”的實驗教學中,設計的實驗過程和得到的實驗結果如下。

實驗準備:學生四人一組,做好組員分工和數(shù)據(jù)記錄。每組一只水杯、一條小活魚、一塊玻璃板。

實驗步驟:

1.把小活魚放進盛水的杯內,數(shù)一數(shù)自然狀態(tài)下小魚1min鰓蓋或口的開合次數(shù)。

2.用玻璃板把水杯蓋嚴,不讓外界空氣進入杯內,蓋的時間長短視杯的大小和杯內水的多少而定。原則是杯子大些或杯內空氣多些的應多蓋一段時間。蓋上蓋的目的是讓小魚把杯內的空氣(氧氣)通過呼吸作用消耗掉。

3.過一段時間再數(shù)小魚1min鰓蓋或口的開合次數(shù)。

實驗結果:蓋上蓋以后,絕大多數(shù)魚1min鰓蓋或口的開合都增加。

結論:水中空氣(氧氣)含量對小魚呼吸頻率是有影響的,一般情況下,水中含氧量高魚呼吸慢;含氧量低則魚呼吸快。

問題:

(1)根據(jù)科學探究的基本原則分析,該探究實驗方案存在哪些問題?(10分)

(2)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進。(10分)

答:(1)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科學探究的基本原則分析來看,該實驗探究方案主要的問題是沒有遵循控制變量的單一原則和設置對照組實驗。本次實驗,應當把空氣的量作為唯一的自變量,并且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擾。同時,應該設置對照組,進行觀察實驗。

(2)改進策略

實驗觀察前選大小相等的兩個容器,分別貼上“加玻璃板”和“不加玻璃板”的標簽,向“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清水,向“加玻璃板”的容器中注入等量的清水,并蓋上玻璃板。

試驗時,選2條活力相近的魚,分別放入2個容器中,2個容器置于同樣的條件下,避免因其他因素造成實驗結果產(chǎn)生誤差。

分別仔細觀察各容器中魚的各種行為表現(xiàn)并做好記錄。

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結論:魚在“不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和活動比較正常,在“加玻璃板”的容器中,呼吸頻率很快,并最終死亡。進而得出空氣(氧氣)對小魚呼吸頻率是有影響的。

29.材料:

“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的教學片段

1.聯(lián)系生活實踐,提問: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能飛的物體?

2.引導學生回顧生活中的場景:紙飛機、氫氣球、蒲公英等。提問:這些物體為什么會飛?它們具備哪些飛行的條件?

3.播放鳥飛行的視頻。提問:鳥為什么能飛行?

4.展示鳥的形態(tài)特征示意圖,提問:鳥有哪些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

問題:

(1)材料中的提問包括哪些提問類型?(8分)

(2)材料中的問題是如何體現(xiàn)提問設計的基本要求的?(12分)

答:(1)提問類型

回憶類、理解類、運用類和分析類四種。

(2)提問設計的要求是:

設計適應學生年齡和個人能力特征的多種水平問題,使多數(shù)學生能參與;

問題的表達要簡明易懂,注意明確問題的重點,問題的內容要集中;

結合教學內容的實際情況,利用學生己有知識,合理設計問題;

依照教學的進展和學生的思維進程提出問題,層層遞進;

不用強制回答的語氣和態(tài)度提問。

材料中四個問題都是聯(lián)系生活實踐,第二個問題以第一個問題為基礎,讓學生用新獲得知識和回憶舊知識來解決新的問題。問題難度適中,全班學生都可參與其中,并且緊扣教學內容,問題內容明確集中,都是為了“鳥適于飛行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這一教學內容服務的,4個問題設置的層層深入,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

四、教學設計題(本大題1小題,30分)

30.“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對螞蟻取食行為的影響”的實驗教學中,不同食物顏色、形狀、大小以及與螞蟻的距離是影響變量單一性的因素,如何控制變量的單一性是本實驗教學的難點之一。

問題:

(1)設計該實驗教學的導入。(10分)

(2)設計教學活動(只設計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學習控制變量的單一性。(20分)

答:(1)教學導入

創(chuàng)設情景,設疑導思

師:有這樣一個故事:傳說當年楚漢相爭之際,漢高祖劉邦的謀士張良用糖做誘餌,使螞蟻聞糖而聚,組成了“霸王死于此”幾個大字,霸王見此以為這是天意,嚇得失魂落魄,不由仰天長嘆:“天絕我也”乃拔劍自殺而死。

想一想:螞蟻能夠按照人的設計圍成幾個大字,這與螞蟻的行為有關嗎?

由此而導入本節(jié)課的學習。

(2)教學過程設計

通過導入的問題中螞蟻的行為進一步追問:螞蟻對食物的味道會不會有選擇呢?是否可以通過實驗的方法來進行探究呢?由此引導學生提出探究問題|——探究不同味道的食物對螞蟻取食行為的影響。

引導學生思考并小組討論以下問題:

a.食物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食物與螞蟻的距離不同是否會對螞蟻的行為有所影響?

b.如果用顏色、大小、形狀以及味道均不同的食物作為實驗材料是否會影響此探究實驗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否科學合理?

學生討論交流后,師生之間共同分析,得出最終的結論:除了將所探究的味道條件不同之外,其他所有條件(顏色、大小、形狀、食物和螞蟻的距離等)均需一致方可。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實驗方法:控制變量法。并重點講解有關控制變量的單一性的原則。

隨后教師開始引導學生針對本探究實驗做出假設:螞蟻可能最愛吃甜食,進而制定并實施計劃:

在蟻窩外20厘米處相同方向等距離設置6個實驗點,每個實驗點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且邊界要清晰,依次在每個實驗點上貼上標簽;準備6個大小相同的棉花團,在每個棉花團上分別滴加等量的清水、濃糖水、濃食鹽水、苦瓜汁、辣椒汁、純白醋,然后把處理過的棉花團分別放在對應的標簽前;每隔5min觀察一次螞蟻的取食活動,記錄在每種棉花團上停留的螞蟻數(shù)目,連續(xù)觀察8~10次。

根據(jù)實驗觀察和記錄得出實驗結論:螞蟻喜歡具有甜味的食物。

隨后安排討論,根據(jù)實驗結論和查閱有關資料說一說:螞蟻和人類的生活有何關系?

推薦閱讀
  1. 2020年四川省社區(qū)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2. 2020年江西省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綜合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3. 2020年廣東省社區(qū)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qū)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4. 2020年河南省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5. 2016年5月企業(yè)人力資源管理師(四級)歷年真題詳解
  6. 2020年貴州省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7. 2019年貴州省農(nóng)村信用社招聘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重慶市事業(yè)單位招聘考試《職業(yè)能力測驗》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9.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tǒng)考教師資格考試《體育與健康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10. 注冊消防工程師考試真題分析與全真模擬
  11. 2014年企業(yè)法律顧問《企業(yè)法律顧問實務》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修訂版)
  12. 教育綜合知識主觀題輔導(教師招聘考試系列叢書)
  13. 2020年吉林省社區(qū)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14. 2019年浙江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基礎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
  15. 2020年貴州省社區(qū)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噶尔县| 洛阳市| 县级市| 永顺县| 玉山县| 正定县| 黄山市| 财经| 祁东县| 汉川市| 乳源| 天长市| 富民县| 平凉市| 清新县| 紫云| 南昌县| 固原市| 金坛市| 额尔古纳市| 和静县| 怀化市| 临高县| 渝北区| 嘉定区| 白城市| 乾安县| 商洛市| 刚察县| 金昌市| 柘荣县| 长阳| 泾川县| 嵊泗县| 永吉县| 都匀市| 诏安县| 武强县| 台中市| 延津县| 大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