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模塊二 核心講義

第一部分 學科知識

第1章 中外美術發展及基本理論

1.1 考綱解讀

1.了解中外美術發展的基本脈絡、重要的美術人物、美術風格與流派及美術現象,知道美術的基本理論。

2.了解中國不同歷史時期美術門類的主要成就。如:陶瓷藝術、青銅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工藝美術、書法篆刻、民間美術、建筑藝術等。

3.了解西方從原始藝術到當代藝術的發展。如:洞穴壁畫、文藝復興時期美術、巴洛克和羅可可藝術、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派、后印象派、現實主義、現代主義等;各時期的建筑藝術以及現代設計藝術。

4.知道美術的概念、性質和價值等基本理論。如:造型元素與形式原理、美術創作思想、美術的社會價值等。

1.2 核心講義

【中國美術發展史】

一、概述

(一)中國美術的主要特點

1.以儒家、道家、佛教文化為精神主干,形成中國美術的基本美學追求;

2.中國美術的最高價值不是模擬物象,而是通過寫意的方式表現對象的神韻與藝術家的主觀感受;

3.重視觸覺引發的美感;

4.文人參與藝術創作,形成了獨特的創作體系與審美趣味。

(二)文人藝術創作體系

1.文人階層所涉獵的藝術形式,包括書法、繪畫、篆刻、園林設計等,其意趣上區別于職業畫家、宮廷畫家和民間工匠。

2.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美術形式,充分體現出文人藝術的獨特性。這四種藝術形式之間存在著一種互相滋養的關系——詩歌提升了繪畫的意境與思想性,而書法強化了繪畫的線條美,篆刻則使畫面的布局更為豐富;反之,繪畫使詩歌具有了形象性的特點,而使書法與篆刻更具有靈動與類似抽象繪畫的美感。

3.從美學特點上來看,文人藝術既不追求工細、也不追求華麗,而是以平淡天真為美,以意筆草草為趣,在藝術表現上側重于抒發個人情感,表達個人志向與思想。

二、陶瓷藝術

(一)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和聯系

1.陶與瓷最明顯的區別在于原料、釉料以及燒成溫度三個方面不同。

2.陶器:用陶土(即較細膩而且有黏性的黃土),待晾干后入火燒制,表面大多不施釉,燒成溫度僅在600℃~1000℃之間,質地粗松。

3.瓷器:用精選的瓷土(高嶺土),成型、干燥和施釉后,經1300℃的高溫燒制而成。瓷器具有質地堅硬,外觀光潤、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以及不吸水的特征。

(二)陶器

1.陶器的制作方法與種類

(1)制作方法

陶器的原料是陶土。早期陶器的制作一般是用泥條盤筑的方式制作陶坯,有些陶坯的口沿部還用慢輪加以修整。而一些較小的器皿則是用手直接捏塑而成。新石器時代中后期,開始出現了快速的輪盤旋轉技術制作陶坯,使得陶坯的造型變得更加流暢和規整。

(2)陶器的種類

陶器在中國的分布廣泛,種類繁多,從裝飾效果來看,主要有素陶、印紋陶、彩陶、黑陶等。

素陶:較早出現的一種陶器形式。指陶器表面保持陶土本色,不加任何裝飾。

印紋陶:表面上出現了一些有目的、有規律的按壓上去的痕跡,主要是一些布紋、席紋、繩紋。

彩陶:陶器表面有色彩圖案,主要為黑色、紅色和白色等。

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文化遺址遍布全國各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彩陶文化主要有:

a.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是半坡類型和廟底溝類型。

b.黃河上游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文化實際上是仰韶文化在甘肅、青海地區的發展類型,主要包括石嶺下、馬家窯、半山、馬廠四個類型,其中最具特色的為后三種類型。

黑陶:泥坯在入窯燒制的最后階段,從窯頂注入水熄滅木炭,經煙熏滲碳后形成。

最有代表性的黑陶文化是山東龍山文化。由于采用了快速的轉輪技術,再加上制坯的泥質較好,所以能夠制作出器壁薄如蛋殼的效果,被后人稱之為“蛋殼陶”。

2.陶器的造型樣式

最為常見陶器包括汲水器、儲藏器、飲食器和炊煮器等。專用的汲水器有小口尖底瓶和背水壺;儲藏器有壺、罐、瓶、甕等;飲食器有盆、碗、杯等;炊煮器有鼎、釜、鬲等。

(1)汲水器:往往具備小口,鼓腹,雙耳等造型要素。

(2)儲藏器:鼓腹,以便加大其容積。

(3)飲食器:多為敞口,以滿足盛裝食物和水的需要。

(4)炊煮器:往往有足可以立在地上,同時底部較大,可以加大受熱面積。

3.彩陶器的裝飾紋樣及其代表性作品

(1)彩陶器的裝飾紋樣

主要有幾何紋、植物紋、動物紋以及人物紋,其中最常見的是幾何紋樣。

(2)彩陶文化類型的代表紋樣

仰韶文化半坡類型:最常見的是魚紋,此外還有蛙紋、鹿紋等。

廟底溝類型:以鳥紋、蛙紋為主。其中花瓣紋彩陶盆可被視為是廟底溝類型的代表作。

馬家窯文化:以幾何形紋樣為主,動物和人物形象次之。

(三)瓷器

1.青瓷與白瓷

(1)青瓷

青瓷是最早出現的瓷器種類,越窯被視為是瓷器的發源地。代表為青釉蓮花尊。

(2)白瓷

白瓷與青瓷一樣,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期,它的制作以河北的邢窯為最佳。邢窯與越窯齊名,因而有“南青北白”之說。

2.唐三彩

(1)三彩釉始于南北朝,到唐代達到成熟,所以被稱為唐三彩。

(2)三彩釉屬于低溫鉛釉,以黃、綠、白三色為主,在燒制過程中會產生熔融流動,從而呈現一種淋漓變幻、色彩絢麗的效果。

(3)胎質疏松,不適宜制作生活用品,所以在當時主要用于制作陪葬用的明器,因而其形象種類遠遠多于其他瓷器,特別是三彩人物陶俑,反映出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

3.宋代瓷器

(1)宋代制瓷業的成就

真正意義上的官窯的出現。

瓷器制作種類、樣式和技術的發展。

(2)“五大名窯”及其瓷器特點

哥窯

a.哥窯釉色呈粉青、米色、灰青等色,表面布滿冰裂般的開片——開片是胎體和釉由于冷卻速度不同而形成的釉層裂紋現象,別具一種自然、古樸的意趣。

b.哥窯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現大小氣泡,稱聚球攢珠。

官窯

a.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分別位于河南開封和浙江杭州。

b.通常釉質肥潤,像青白色或偏藍色的玉一樣,有較大的開片。

汝窯:有重色效果,以淡天青為主調,色感清逸、高雅。

鈞窯:釉色青中帶紅,呈乳濁現象,稱“窯變”,燒成時偶現海棠紅和玫瑰紫斑的變幻效果,風格妍麗,民間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說法。

定窯

a.以生產白瓷而著稱,因為部分碗碟等采用覆燒法,所以口沿無釉,被稱為“有芒”。而貢于朝廷的通常是在口沿部鑲金、銀扣。

b.定窯瓷質細膩,常用印花或者剔花等裝飾方法,而且有些結合了雕塑手法,比如定窯孩兒枕。

c.定窯也燒制醬色和黑色瓷器,被稱為“紫定”、“黑定”。

(3)景德鎮瓷器:“粉定”、“影青器”。

4.青花和釉里紅

青花瓷是元代瓷器的代表,也被當做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青花瓷的特點是:

(1)燒制方法:青花瓷屬于一種釉下彩瓷器,是用氧化鈷等礦物做顏料配成繪畫彩料,先在瓷坯上畫出花卉紋樣,然后罩上透明釉,入窯經高溫燒制而成,燒成后呈現白底藍花的色彩效果,別有一番韻致。

(2)紋樣:所表現的紋樣包括人物、山水、花鳥等,有一種近似水墨畫的效果。

5.明清彩花瓷器

(1)單色釉瓷器

明清時期的單色釉瓷器有很多種,如明代有“甜白”、“霽青”、“月白釉”等等。清代的色釉品種更為豐富,如紅釉類就包括“鐵紅”、“銅紅”、“金紅”等;藍釉類有“天藍”、“灑藍”、“霽藍”等;其他色彩系列也都有不同的色彩品種。

經過對宋瓷的模仿,發明了“胭脂水”、“烏金釉”、“珊瑚紅”等。

(2)彩瓷器

青花:至明代永樂、宣德年間達到全盛階段,古人贊譽其“幽亮而雅潔”。

斗彩:明成化年間創制了青花和釉上多種彩色相結合的斗彩,即在釉下先用青花繪出花紋的輪廓線,然后罩上一層無色透明釉,燒制之后再在釉上施以黃、綠、紅、紫等色,釉下的青花與釉上的色彩交相輝映,達到了既清新而又斑斕的效果。

五彩:嘉靖、萬歷年間在斗彩的基礎上燒成了五彩瓷,這是一種釉上彩瓷器,即在瓷器上用多種色彩描繪花紋,花紋色彩艷麗,裝飾性較強。

粉彩:到雍正朝時,五彩逐漸被線條柔婉、色彩淡雅的“粉彩”所取代。

琺瑯:康熙朝創造了極為名貴的琺瑯彩瓷器,后人稱“古月軒”。琺瑯彩初用西洋原料,后用國產料,畫面具有立體感,工巧精細,富麗堂皇,以乾隆朝制作最為有名。

(3)明清時期瓷器發展的意義

明清時期瓷器的裝飾手法,彩繪已成為主流,標志著中國陶瓷已由“青瓷時代”進入了“彩瓷時代”。

6.紫砂陶器

(1)紫砂陶器是一種獨具特色的陶器形態,它用江蘇宜興產的紫砂土制成,具有理想的透氣性和氣孔。

(2)紫砂陶器外表并不絢麗,泥色除了主要的朱泥、紫泥之外,還有白泥、烏泥、黃泥等,色澤相對單一。

(3)具有色澤溫潤、質地淳厚的特點,特別是在長期使用之后,色澤更為油亮潤澤。江蘇宜興由于盛產紫砂陶器,被稱為“陶都”。

三、青銅藝術

(一)青銅器的制作方法

中國青銅器的鑄造工藝在商周時期達到比較成熟的水平,出現了塊范鑄造(又稱為范模法)和失蠟法等成熟的青銅鑄造技術。

(二)青銅器的種類與造型

1.青銅器的種類與造型

(1)炊煮器

主要用于煮熟食物,包括鼎、鬲(lì)、甗(yǎn)等,其中最主要的是鼎。青銅鼎有方、圓兩種,圓鼎為雙耳三足,方鼎雙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組的鼎叫列鼎。

(2)盛食器

主要用于盛裝煮熟的食物,包括簋(gui)、豆等。簋是用來盛飯食的器物,一般為圓形,多帶耳,有圈形足或方座,有的帶蓋,相當于后世的大碗。

(3)酒器

主要用于盛酒、溫酒、飲酒,包括爵、觚(gū)、斝(jiǎ)、尊、卣(yǒu)、彝、壺等。

(4)水器

主要用于盛水,包括盤、鑒等。盤是盛水的器物,有圓形和方形兩種;鑒是盛水或盛冰的器物,形體像盆。

(5)樂器

商周時期的樂器主要是打擊類樂器,包括鐘、鐃、鼓、镈(bó)等,到了周代,發展比較成熟。其中鐘是古代祭祀或宴會時演奏的主要樂器之一,按大小依次懸掛于特制的鐘架上,敲擊出美妙悅耳的樂曲。周代中期以后,編鐘流行,由三枚一套發展到數十枚一套。

(6)兵器:主要有鉞、戈、矛、鏃等。

2.青銅禮器

青銅禮器用于各種禮儀場合,如祭祀和宴會等,象征著奴隸主貴族的權威,并且具有區別尊卑等級以維護統治秩序的功能。當時的奴隸主貴族主要在幾個方面使用禮器:

(1)用于祭祀祖先和鬼神;

(2)體現和維護奴隸主階層的等級制度;

(3)作為分封、賞賜、戰爭的見證物,這主要是通過青銅器上的銘文來實現的。

3.青銅器的裝飾

青銅器上的裝飾花紋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頸、圈足或蓋等部位,大致可分為動物紋、幾何紋及人物活動等幾類。最引人注目的是動物紋飾,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獸面紋,即饕餮紋。

(三)青銅器的發展演變

1.商代青銅器的特點

商代青銅器發展可以分為早期和后期兩個階段:

(1)早期主要是殷商時期之前,青銅器的種類和器形比較質樸,花紋較淺,且無底紋。

(2)后期主要是指殷商時期,青銅制作工藝已經趨于成熟,青銅器種類豐富。青銅禮器得到了很大的發展,而且裝飾圖案多獸面紋,裝飾紋樣趨向繁縟華美,浮雕主體紋飾下布滿繁密的底紋,具有莊重、威嚴、華麗和神秘的特色。

2.西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1)西周前期的青銅器仍沿襲商代后期的風格樣式,但銘文開始逐漸增多。

(2)西周中期起,青銅器中的酒器明顯減少,食器增多。青銅器風格趨向簡樸,具有恐怖神秘色彩的獸面、夔龍等紋樣逐漸轉化為裝飾性較強的環帶紋、竊曲紋,并出現了長篇銘文,青銅器的造型和裝飾形成典雅和諧、洗練樸素的風格。

3.春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1)青銅器的禮制性質日漸消退,失蠟法的發明使得青銅器的造型更為繁復。

(2)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以蓮鶴方壺為代表。

4.戰國時期青銅器的特點

(1)日常生活用品器物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銅鏡與帶鉤是這個時期出現的新品種。

(2)鎏金、金銀錯工藝流行,增加了青銅器富麗華貴的程度,使器物輝煌燦爛。

(3)農桑、狩獵、宴飲、攻戰及動物裝飾紋樣大量出現,為青銅器增添了生活情趣,在造型和裝飾方面一掃商周青銅器中的凝重莊嚴之氣。

(4)戰國時期的青銅器以湖北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器為代表。

5.漢代青銅器的特點

青銅器完全喪失了禮器的功能,僅作為宮廷和貴族階層的生活用品以及陪葬時所用的明器,但其中仍然不乏青銅藝術精品,如長信宮燈。

四、繪畫藝術

(一)中國畫的特點

1.中國傳統繪畫強調藝術家對事物的主觀感受與對事物“氣韻”的表現。隨著文人畫的出現,中國畫中的形象成為抒發畫家情感或表達思想的一種符號。

2.從表現技巧上來看,中國畫以線造型為主,這種線條并非一般意義上的事物的輪廓線,而是發展成了一種具有獨立審美特質的元素。中國畫強調“書畫同源”,發展出了多種不同的線條形式和筆墨表現技巧。

3.在色彩的表現方面,以表現事物的固有色為主,強調“隨類賦彩”、“以色貌色”。隨著水墨畫的興起,墨色成為了中國畫的主要顏色。色彩的使用也力求與墨色相融合。

4.從畫面的構圖來看,打破了固定視點所帶來的視野上的局限甚至是時空的局限,使“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成為可能。

(二)中國畫發展演變的過程

1.先秦時期的繪畫

現存先秦時期最早、最完整的繪畫作品是戰國時代的兩幅帛畫:《人物龍鳳》和《人物御龍》。這兩幅作品以線造型為主,在筆法運用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變化,畫面構圖較為合理。  

2.漢代的繪畫

(1)壁畫

皇帝和貴族的殿堂宮室都有壁畫。壁畫的題材包括社會生活、古圣先賢、神仙靈異、忠臣孝子,甚至是一些反面人物等。

墓室之中也流行壁畫裝飾。

(2)帛畫

帛畫是繪制在帛上的繪畫。

(3)畫像石

含義:畫像石是指以石材為原料,雕刻著不同畫面的建筑石材,主要用于構筑墓室、石棺、享祠或石闕。

遺存:主要分布在山東、河南、四川、陜北等地區,代表為山東武氏祠的畫像石。

特點:題材包括神話故事、歷史故事與現實生活場景等,雕刻手法以減地單線陰刻為主,形象有一種類似剪影的效果。

(4)畫像磚

西漢中期之后,畫像磚開始被用于裝飾墓室墻面,東漢是畫像磚的鼎盛時期。

制作方法:主要有模印和刻畫兩種,制作后再進行燒制。

遺存:現以河南、四川兩省出土數量最多。

特點:題材大都是反映現實生活的場面,畫面簡潔、質樸而又富有生機。

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

(1)魏晉南北朝時期繪畫的主要成就

開始出現了在畫史中有記載的畫家;

在繪畫理論探討方面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山水畫開始興起;

佛教傳入中國后,佛教壁畫在魏晉時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2)魏晉南北朝代表畫家及畫論

顧愷之

a.藝術特色:注重表現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視眼神的刻畫,強調以形寫神。擅長以繪畫藝術語言來著意刻畫對象的心理特征與精神風貌。

b.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和《列女仁智圖》。

c.地位:顧愷之是魏晉時期比較重要的藝術家和早期的美術理論家之一,人稱“三絕”(才絕、畫絕、癡絕)。他強調“傳神”,使繪畫藝術進入了一個具有開拓意義的新階段。在畫史上,顧愷之與南朝陸探微、張僧繇并稱為“六朝三杰”。

謝赫“六法論”

“六法”:氣韻生動;骨法用筆;應物象形;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傳移模寫。

(3)佛教美術

佛教美術按其類別,一般可以分為佛教壁畫、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類。佛家壁畫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南北朝時期流行的壁畫題材主要有三類: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佛說法圖以及單個的佛、菩薩形象。

4.唐代的繪畫

(1)唐代人物畫

特點

a.繪畫題材的拓展。如吳道子擅畫道釋題材,閻立本擅畫歷史畫與肖像畫等。

b.繪畫風格與技巧的發展。如吳道子的“莼菜條”線條描法,有“吳帶當風”之稱。

c.在人物心理刻畫方面的進展。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a.閻立本

閻立本擅故事畫。喜省略背景突出主體形象。代表作《步輦圖》、《歷代帝王圖》等。

b.畫圣吳道子

代表作有《地獄變相圖》、《送子天王圖》、《鐘馗捉鬼圖》等。

c.張萱

著意描寫宮廷婦女受冷落的寂寞之情。代表作《虢國夫人游春圖》。

d.周昉

刻畫人物形象準確,能通過畫筆揭示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情性。代表作《揮扇仕女圖》。

(2)唐代山水畫

青綠山水畫

青綠山水以李思訓為代表。李思訓開“金碧山水”一派面貌,畫面構圖宏偉、設色金碧輝映、用筆工致而又有“超然物外”的意境。

水墨山水畫

a.王維:首先采用“破墨”山水技法,大大地發展了山水畫的筆墨意境,對山水畫的變革作出了重大貢獻。開創了詩畫結合的先河,被視為“文人畫”的先祖。

b.張璨:善用“破墨法”,提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3)花鳥雜畫

薛稷:以畫鶴著稱,創造了用鶴裝飾六扇屏風的樣式。

邊鸞:善畫折枝花鳥。

韓斡:鞍馬畫的代表。代表作《牧馬圖》、《照夜白圖》。

韓滉:以善畫牛著稱。代表作《五牛圖》。

(4)佛教壁畫

唐代寺觀壁畫及石窟壁畫中比較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大量歌頌天國的美好和歡樂的經變畫出現。

5.五代繪畫

(1)五代時期的人物畫

繪畫題材主要圍繞著宮廷生活而展開,但亦有所擴大,除了表現宮廷以及貴族的女性生活之外,也將帝王和大臣的閑逸生活納入表現的主題中。

周文矩:現存作品有《重屏會棋圖》、《宮中圖》、《文苑圖》。

顧閎中:代表作《韓熙載夜宴圖》。

(2)五代時期的花鳥畫

黃筌:西蜀宮廷畫家,其花鳥畫以勾勒設色法描繪,然后賦色,形成工致富麗、細膩逼真的畫風,體現了宮廷的審美趣味,有“黃家富貴”之稱。

徐熙:南唐處士,終身不仕。其畫注意“落墨”,用筆不拘泥于精勾細描,而是信筆抒寫,略加色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以細筆填色表現奇花異鳥的格式。

(3)五代時期的山水畫:“山水四家”

荊浩:筆下山水大多是崇山峻嶺,層巒疊嶂,氣勢宏偉而壯觀。代表作《匡廬圖》。在《筆法記》中提出“圖真”、“六要”等觀念,并在山水畫領域發展了六法論。

關仝:多描繪關陜一帶山水,寫景繪形更為概括提煉。代表作《山溪待渡圖》和《關山行旅圖》。

董源:擅長水墨山水,多表現山巒起伏、江河縈回、煙雨空濛的江南風光。代表作《瀟湘圖》、《夏山圖》和《龍宿郊民圖》。他創造了披麻皴和點子皴等表現手法。

巨然:筆墨秀潤,充滿田園自然風致。代表作《層巒叢樹圖》。

6.宋代繪畫

(1)山水畫

李成與范寬

a.李成:其山水畫給人以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的感覺。代表作《讀碑窠石圖》。

b.范寬:代表作《溪山行旅圖》以頂天立地的章法表現雄偉壯觀的氣勢,被譽為“得山之骨”、“與山傳神”。

郭熙與《林泉高致》

a.郭熙重視意境。代表作品《早春圖》。

b.郭熙對山水畫藝術的見解經其子郭思整理成為《林泉高致》一書,共分水訓、畫意、畫訣、畫題、畫格拾遺、畫記六篇。它標志著山水畫理論已進入成熟階段。

米氏云山

米氏父子運用簡率淡墨,表現煙云溟蒙的意趣。這一畫風不僅在水墨山水技巧上有所貢獻,也開創了文人畫的新局面。

青綠山水的復興

青綠山水在宋代雖不及水墨山水盛行,但仍受到皇家重視,而且畫風趨向細膩典雅,造境圖形追求真實嚴謹。以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為代表。

a.王希孟:代表作《千里江山圖》。

b.趙伯駒、趙伯骕兄弟:代表作《江山秋色圖》、《萬松金闕圖》。

南宋山水四家

a.李唐:山水畫嚴謹質樸,氣象雄偉,猶存北宋風范,但造型章法及筆墨又明顯趨于簡括,有所創新,開創了南宋山水畫的新風。代表作《萬壑松風圖》。

b.劉松年:工山水人物。其山水皴法受李唐影響,但變雄健為典雅,畫風嚴密不茍,水墨青綠兼工,又精于界畫。代表作《四景山水圖》、《羅漢圖》等。

c.馬遠:繼承并發展李唐畫風,尤善于在章法上大膽取舍剪裁,描繪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這種“邊角之景”被后世稱為“馬一角”。代表作《踏歌圖》。

d.夏圭:用筆蒼老,水墨淋漓,點景人物筆簡神全,寥寥數筆而神態迥出。傳世巨型長卷《溪山清遠圖》是其代表作。

馬、夏山水由于大膽剪裁,突破全景程式而畫邊角之景,因而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

(2)風俗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是活躍于北宋后期的卓越的風俗畫家。《清明上河圖》全卷以全景式構圖、嚴謹細密的筆法,展現出北宋都城汴梁郊外汴河沿岸以及東角門里市區清明時節的風貌。

(3)人物畫

李公麟:白描人物畫單純洗練,樸素優美,豐富了民族繪畫的形式技巧。代表作《五馬圖》。

梁楷:減筆人物畫在技巧上有重要創造,開明清寫意人物畫之先河。《李白行吟圖》傳為其作。

(4)花鳥畫

崔白:善于表現不同季節自然環境中花鳥的樣貌與運動,形象自然而無雕琢痕跡,技巧熟練以至于落筆不用起稿,工而不拘,為宮廷花鳥畫注入了新的血液。代表作《雙喜圖》。

宋徽宗趙佶:書法行筆堅挺勁美,稱為“瘦金書”。畫風細膩柔麗,代表了北宋宮廷繪畫的典型特征。代表作《瑞鶴圖》、《芙蓉錦雞圖》、《聽琴圖》等。

文同:他是將墨竹題材推向一個新高度的關鍵人物,他的墨竹開創了“湖州竹派”。

7.文人畫與元明清時期的繪畫

(1)元代繪畫

文人畫全面形成的階段是在元代。

趙孟頫與“古意”

a.繪畫成就

功力深厚,能融唐宋繪畫之長而自成一家,人物、鞍馬、山水、花鳥、竹石無所不能,水墨、青綠、工筆、寫意諸體兼備。

b.藝術主張

第一,標榜“古意”,以為“若無古意,雖工無益”,從文人士大夫的審美情趣出發,提倡繼承唐與北宋繪畫,重視神韻,追求清雅樸素的畫風,反對宋代院畫過分追求形似和纖巧;

第二,強調書法與繪畫的關系,將書法用筆進一步引向繪畫中,加強繪畫藝術的表現力。

c.代表作:《秋郊飲馬圖》、《鵲華秋色圖》、《幼輿丘壑圖》、《秀石疏林圖》。

“元四家”

a.黃公望

專工山水,多表現常熟虞山,浙江富春山一帶的風景。常以水墨或淺絳設色作畫,蒼潤渾厚,為明清文人畫家所師法。代表作為《富春山居圖卷》。

b.吳鎮

筆墨雄秀清潤,畫面氣象蒼茫。喜作漁父圖,畫清遠江湖中,一舟悠然,并題漁歌于其上,詞語清新。所畫墨竹用筆草草若不經意,而情態生動。代表作為《漁父圖》、《秋江漁隱圖》、《竹譜冊》等。

c.倪瓚

所畫山水主要表現太湖風光,近處坡陀樹木,遠山伏臥,中間大片汪洋湖水,意境清幽深遠,荒寒蕭索,帶有孤獨寂寞的感情色彩。以干筆淡墨畫出的明潔清幽的秋景,十分耐人尋味。代表作為《漁莊秋霽圖》、《虞山林壑圖》等。

d.王蒙

所畫山水多表現隱居生活,運筆及寫景極富層次變化,形成獨具特色的解索皴、牛毛皴。用墨厚重,構圖繁密,景色郁然深秀。代表作為《春山讀書》、《青卞隱居》、《夏日山居》等。

元代的水墨梅竹與花鳥畫

元代花鳥畫的主流是向文人畫情趣發展,絕少宋畫院之工筆重彩富麗細膩者,文人水墨寫意及水墨梅竹勃然而興,顯示了花鳥畫領域的巨大變化。

a.王淵:水墨花鳥精微嚴謹而又清雅淡逸,顯示了院體花鳥也轉向文人情趣。

b.王冕:擅畫梅竹,所畫梅花枝繁花密充滿生意。代表作有《墨梅圖》。

c.錢選:擅長花草蔬果,用筆質樸稚拙而意境脫俗。

d.李衍:入江南竹鄉深入觀察,深得竹之理,畫風嚴謹,編有《竹譜》一書。

(2)明代繪畫

吳門四家

a.沈周:山水畫以粗筆為多,筆豐墨健、渾厚沉郁、意態軒昂,猶能在溫雅恬靜的情調里表達恢宏的胸襟、豐富的想象與蓬勃的生命力。其作品反映出來的審美趣味和筆墨意韻,代表了明代文人畫的美學追求。

b.文征明:山水畫以細筆為主要面目,筆墨則于干枯中見秀潤,于熟練中顯生澀,設色清麗雅潔,自有一股“士氣”充溢其中。

c.唐寅與仇英:分別代表另外兩種風格,體現了濫觴于此時而尤盛于清代的文人畫家職業化與職業畫家文人化的融合趨勢。

人物畫

明末最著名的人物畫家當屬陳洪綬,號老蓮。其人物形象面容奇古,形體偉岸,衣紋排疊遒勁,出神入化,設色水石并用,以艷襯雅,尤擅“易圓以方,易整以散”的裝飾手法,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超乎時輩的裝飾意匠。

青藤白陽

a.陳淳

陳淳,號白陽山人,花鳥近師沈周、文征明,多以士大夫園林中常見的花木入畫,意境平和而安詳,造型經剪裁而允當,又結合畫意配以草書題識,可謂書畫結合,相得益彰。

b.徐渭

第一,徐渭是從根本上完成了水墨寫意花鳥畫變革的一代大師。他賦予花卉以強烈的主觀情感,一反吳門派恬適的意趣,直抒憤世嫉俗、激蕩難平之情,賦予作品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染力。《墨葡萄圖》是徐渭的代表作。

第二,徐渭把中國寫意花鳥畫推向了能夠強烈抒寫內心情感的極高境界,把在生宣紙上充分表現并且隨意控制筆墨的表現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成為中國寫意花鳥畫發展中的里程碑。

董其昌與“南北宗論”

a.繪畫特色

不重寫實,提倡書法入畫,強調筆墨虛實關系,講究章法形式,對寫意繪畫極為推崇,常以前人作品為母題,推出新意。他的畫風在當時聲望顯著,成為“華亭派”的首領。代表作《秋興八景圖冊》等。

b.繪畫理論

他的繪畫理論體現在《畫禪室隨筆》中,論畫以“南北宗論”為中心。按繪畫創作方法和畫家出身把山水畫作南、北分野,將水墨渲染畫法的文人畫家比作南宗,視青綠勾填畫法的職業畫家為北宗。

(3)清代繪畫

清初“四王”

“四王”直接繼承了董其昌的理論與繪畫實踐,強調筆墨技法,追求安閑平和的意趣。

a.王時敏:重筆墨風格,尤其醉心于黃公望。畫風蒼潤古澹、松靈秀雅。

b.王原祁:筆墨氣味醇厚,取得了“熟不甜,生不澀,淡而厚,實而清”的效果,在筆墨與形式的探求上達到了極高的境界。

c.王鑒:山水主要取法董源、巨然以及王蒙,在畫法面貌形成了筆法遒美、墨韻潤澤、氣格清蒼,沉雄古逸的體貌。

d.王翠:自稱“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注重觀察自然,能將筆墨的精能與丘壑的真實生動融為一體,奪造化之精髓。

“四僧”

“四王”的復古的美學觀念受到了“四僧”的挑戰。

a.八大山人:以山水寄恨,意境蒼涼凄楚,筆墨沉郁含蓄。代表作《荷石水禽圖》。

b.石濤:清初最富獨創性的畫家,山水、花鳥、人物均有很高的成就。山水不宗一家,看似無法而實際上變古法為我法,構圖新穎自然,筆墨縱肆瀟灑,意境生氣奕奕。繪畫理論著作《苦瓜和尚畫語錄》,以“一畫”的命題把山水畫理論提高到哲理的高度。

c.弘仁:深受倪瓚的影響,作品大量地以黃山和齊云山為母題,將山水實景升華為超脫了現實世界的理想化的境象,給人一種遠離現世之感,隱晦地傳達出畫家的遺民意識。

d.髡殘:他的作品洋溢著蓬勃的生機,風格雄奇磊落,樸茂粗豪,展現了大自然與個人精神世界不受拘羈的旺盛活力。

揚州八怪

揚州八怪是指汪世慎、黃慎、金農、高翔、李方膺、鄭板橋、羅聘、李觶。他們師造化,抒個性,用我法,專寫意,重神似,端人品,博修養,以大肆奇逸的筆墨,發展了重視生活感受、強烈抒發性靈的闊筆寫意畫,尤其是寫意花鳥畫,反映了時代變化的新風貌。

8.近現代繪畫

(1)中國畫的變革與發展

陳獨秀“美術革命”:對清代四王的摹古風氣進行抨擊,提出用西方繪畫的寫實精神改良中國畫的主張。

20世紀初以來,涌現了一批致力于中國畫革新的藝術家,如黃賓虹、齊白石、劉海粟、徐悲鴻、蔣兆和等。

a.“嶺南三杰”與“嶺南畫派”

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為代表的廣東畫家,以“折中中外、融合古今”為宗旨,在提倡革新中國畫和推動藝術運動的過程中,做出了劃時代的貢獻。因廣東地處五嶺之南,“嶺南畫派”因此得名。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有開派之功合稱“嶺南三杰”或稱“二高一陳”。

b.齊白石、張大千和黃賓虹,是這一時期中國畫壇推陳出新的代表。他們既繼承明清非正統的繪畫傳統,又注重變革創新,強調畫家的人文精神和個性反應。《蛙聲十里出山泉》是齊白石的代表作。

c.徐悲鴻、蔣兆和和林風眠,是民國時期“引西潤中”的典型。

(2)油畫的民族化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一些知識分子和革命者主張用西方寫實繪畫來改造中國畫,從而使得油畫被更多地介紹到中國。

徐悲鴻是中國早期油畫家中影響力較大的一位,他一直嘗試將西方寫實繪畫與中國本土文化相結合。《田橫五百士》是徐悲鴻油畫的代表作。

油畫在中國獲得更大的發展是在20世紀50年代之后,畫家學習的對象主要是蘇聯的油畫風格。《開國大典》是這個時期的著名作品,由著名油畫家董希文創作。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隨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階段,油畫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多元發展的局面重新出現。羅中立的《父親》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五、雕塑藝術

(一)中國雕塑的特點

1.不同歷史時期雕塑的特點

商周時期的雕塑神秘而粗獷;秦代的雕塑寫實性強而氣勢恢宏;漢代的雕塑既有深沉雄大的一面,也有質樸而富于生活氣息的一面;魏晉時期的雕塑多有一種秀骨清像的特征;而唐代時期的雕塑則帶有一種體態豐腴的特點;宋元時期的雕塑世俗化特征明顯,在寫實性的基礎上體現出對細節的過分關注,形象略顯纖細;到了明清時期,則是小型玩賞性雕塑勃興的階段,形象生動有趣。

2.雕塑的用途

(1)明器雕塑:主要用來隨葬,如秦兵馬俑。

(2)儀衛性雕塑:主要是安置在建筑物前或者陵墓前的雕塑,具有象征性的儀衛作用或紀念的性質。

(3)宗教雕塑:主要指宗教中的造像,以佛教造像居多,比如佛、菩薩、羅漢、力士以及供養人的形象等。

(二)中國雕塑的發展歷程

1.先秦時期的雕塑藝術

(1)中國雕塑的萌芽階段在原始社會,在原始人制作的石器工具以及骨、木、象牙等材料制作的裝飾品上就已經有了雕刻的影子;

(2)陶器的出現,促進了原始雕塑的發展;

(3)商周時期,青銅器鑄造水平達到鼎盛,這對雕塑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青銅器表面的裝飾附件或者器物的造型方面都具有雕塑的特征。

2.秦漢時期的雕塑藝術

秦漢時期,我國古代雕塑藝術達到高峰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明器雕塑、儀衛性和紀念性雕塑等。

(1)秦始皇兵馬俑

地位:秦始皇兵馬俑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藝術特點:崇尚寫實,手法嚴謹;性格鮮明,形象生動;在總體布局上,利用眾多直立靜止體的重復,造成排山倒海的氣勢,使人產生敬畏而難忘的印象。

(2)漢代雕塑特點

在陶俑的大小、數量、規模以及形象的寫實程度上都遠遜于秦代;

漢代兵馬俑看起來雖然質樸,但是在人物的動態和神情的表現方面頗為生動;

在題材內容方面有了更大的發展,特別是在東漢晚期,出現了各種表現男女侍從的雕塑,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東漢時期的說唱俑。

漢代也有銅鑄的明器,如著名的銅奔馬。

(3)霍去病墓石雕

簡介:霍去病墓石刻是西漢紀念碑性質的一組大型石刻。

特點:運用循石造型的藝術手法,將圓雕、浮雕、線刻等技法融匯在一起,刻畫形象,以表現客體特征為度,加強了作品的整體感與力度感;花崗巖的特殊質感與古拙樸厚的風格結合在一起,形成陽剛之美,很好地表現出西漢帝國朝氣蓬勃的時代風貌。

3.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的雕塑藝術

(1)佛教雕塑

魏晉南北朝和唐宋時期,宗教雕塑發展迅速,特別是佛教雕塑。從魏晉開始,云岡石窟、龍門石窟、敦煌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相繼繁榮。石窟造像藝術規模之大、數量之多達到了驚人的程度。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云岡石窟第20窟北壁坐佛、龍門石窟奉先寺盧舍那大佛等,均是藝術價值很高的作品。

(2)雕塑大師

魏晉隋唐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雕塑大師,如東晉時期的戴逵被后世學者看做是中國佛像雕塑的奠基人,唐代雕塑大師楊惠之被稱為“塑圣”。

4.宋元時期的雕塑藝術

宋元時期的雕塑成就主要體現在宗教題材上,主要是佛教雕塑。雕塑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細節的表現上,比如表情、動態、衣紋等,給人一種較為寫實的感覺,但是在氣勢上遠比不上隋唐時期,在形象的表現上也失去了隋唐的靜穆和神圣。

(1)宋代雕塑的代表:江蘇吳縣保圣寺的羅漢像,山西晉祠的圣母和侍女像以及四川大足石窟摩崖雕刻等。

(2)遼代雕塑的代表: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中的巨大觀音塑像。

(3)元代雕塑的代表:浙江杭州靈隱寺飛來峰前元代的一些石刻造像。

5.明清時期的雕塑藝術

明清時期,大規模的石窟藝術走向衰落,而小型玩賞性雕塑日趨繁榮。

(1)廣東石灣窯: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是“石灣公仔”。

(2)天津泥人張:始于清道光年間,創始人為張明山,代表作為《漁樵問答》。

六、工藝美術

(一)漆器工藝的制作與發展

1.史前

現知最早的漆器是六七千年前河姆渡遺址中發現的木胎朱漆碗,材料為生漆。

2.商周時期

運用色漆和雕刻來裝飾器物已經非常普遍,并以松石、螺鈿、蚌泡等作鑲嵌花紋。

3.戰國時期

器物品種和裝飾技法等都有很大發展。除傳統的雕木為胎外,也開始采用卷木和夾綸成型技術。戰國漆器中還有皮胎器,如長沙出土的“彩繪漆盾”。漆工藝使用范圍非常廣泛。 

4.漢代

漢代漆器在生產規模和藝術水平上都達到一個高峰。漆器裝飾技法仍然以木雕彩繪為主,不過金銀扣、鑲嵌、金箔貼花等技法標志著漢代漆工藝裝飾上的新成果已出現。最有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出土的數百件漆器,如《杯具盒》。

5.南北朝時期

夾綸佛像以其輕便的優點而產生。晉代雕塑家戴逵,曾以制作夾綸佛像而聞名。他為南京瓦棺寺制作的夾綸佛像五軀,與顧愷之的維摩詰像、獅子國的玉像,被譽為瓦棺寺三絕。

6.隋唐時期

漆器制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前代基礎上發展了“金銀平脫”和“螺鈿鑲嵌”技法。

7.宋代

宋代最講究的裝飾手法是“雕漆”,還有螺鈿鑲嵌、描金、彩繪、脫胎以及創新的戧金、滴粉銷金等技藝。當時已出現經營漆器的家庭手工業或專業作坊。

8.元代

元代木漆工藝和陶瓷工藝一樣,處于一個過渡轉變階段,技法上仍以“剔紅”、“剔犀”和“戧金”為主。

9.明代

明代漆器一方面由官家設廠專制,另一方面民間也有許多作坊,而且作品精良,名匠眾多,可以說是中國漆工藝的全盛時期。現存唯一的古代漆工專著是明代黃成撰的《髹飾錄》。

10.清代

清代裝飾技術現衰落之勢,漆面的堅實度不如明代,裝飾內容與品種雖然和明代基本一致,但清末漆器雕飾更加繁縟。

(二)玉石工藝制作與發展

1.玉石的類別

(1)軟玉:平常說的玉多指軟玉,包括白玉、黃玉、紫玉、墨玉、碧玉、青玉等;

(2)硬玉:指翡翠。

2.玉石工藝的發展

(1)史前

原始先民掌握了玉石加工技術。但玉石較少被用于制造工具,而是承載了人們的精神要求。如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的玉琮,紅山文化的玉龍都具有典型的象征意義。

(2)商周時期

玉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禮儀,受到貴族階層的重視。

(3)戰國時期

玉石被制作成各種生活用品以及一些供觀賞和玩賞的藝術品。

(4)宋代

宋代雕刻工藝趨于優雅精巧,風格各異。

(5)元明清時期

玉雕的種類和樣式變得更豐富,而且出現了一些大型玉雕,人物、場景復雜,場面宏大。如清代的“大禹治水圖”玉山。

(三)金屬工藝制作

1.漢代

中國金屬工藝的濫觴應該是從青銅工藝的發展開始。漢代青銅器的價值與地位降低,大量使用金銀珠寶制造奢侈裝飾品的風氣日益擴大,這使得金屬細工工藝不斷發展,并日趨精工富麗。

2.南北朝時期

與南北朝佛教盛行相適應的是金屬佛教造像大量出現,有些是冶鑄模造,有些是“錘蝶”。形體普遍不大,但制作得非常細致。其中釋迦牟尼像最多,具有典型的“秀骨清像”風格。

3.唐代

金銀鏨花是最流行的金屬工藝,其方法是使用各種大小不同的鏨具,用小錘敲打鏨具,使其沿著預先設計的紋路行走。

4.宋元

(1)宋代的一些銀器和銅器上,可見機械加工的痕跡,金屬加工的技術已十分成熟。

(2)元代金屬細工工藝品主要在上層社會使用,制品上花紋纖細甚至過于繁縟,金首飾已制作得細致驚人。

5.明清

金屬工藝發展到明清時代,主要供皇家貴族玩賞,因而精工細作,不惜工本,極盡豪華富麗之風。

(1)明代金屬工藝

“宣德爐”

宣德爐是明代宣德年間藝人們吸收了歷代冶煉技術(有說要經“十二煉”),并吸取了古代銅器、宋代瓷器的優點,創造出銅質細膩、色彩豐富、花紋精美、造型新穎的銅制工藝品。

“景泰藍”

a.景泰藍是金屬胎的琺瑯器。

b.制作方法可分成掐絲琺瑯、鏨胎琺瑯、畫琺瑯、透明琺瑯、錘胎琺瑯及流行日本的七寶燒等幾個品種。流傳至今的景泰藍一般就指掐絲琺瑯,器物燦爛奪目。

c.明清掐絲琺瑯多用饕餮、龍鳳、云氣、牡丹等紋樣,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民族色彩和裝飾風格。

(2)清代金屬工藝

清代“金嵌珠天球”既是一件藝術珍品,又表明了清代天象科技水平。

(四)紡織品與刺繡工藝

1.絲織品

(1)“絲綢之路”

東起西漢首都長安,經河西走廊,繞天山南北,至古波斯(伊朗)和古天竺(印度),終止于東羅馬的君士坦丁堡,即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

(2)絲織品的發展歷史

中國生產絲織品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大約4000年前,中國人就已經較為熟練地掌握了絲織技術。

漢代絲織品的種類多達20余種,包括普通絲織品、高級色素絲織品以及用特殊工藝制成的絲織品等不同類別。裝飾紋樣主要有云氣紋、文字紋、幾何紋、鳥獸紋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絲織品以四川生產的蜀錦最為著名。絲織品的紋樣設計改變了漢代云氣紋起伏不平的格式,形成有規則的波狀構圖,紋飾更趨樣式化。

唐代絲織品生產規模更大,幾乎遍及全國。在名目繁多的絲織品中,以唐錦最為出色。

宋代絲織業較唐代更為發達。織錦有新的特色,稱宋錦。其中成就最為突出的是緙絲,所用的“通經斷緯”法,已經能夠“隨心所欲,作花鳥禽獸狀”。

元代崇尚加金織物。一種加金織物“納石失”在元代大量生產,使絲織品加金技術進一步提高。

明清兩代織錦品中最好的是南京織造的質地厚重的云錦和蘇州織造的質地較薄的雜錦。絲織加金技術更加提高,妝花緞即是明代絲織工藝的重大成就。

2.刺繡工藝

(1)中國的刺繡工藝早在周代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得比較成熟,當時的禮服上已經使用了刺繡技術,所繡的紋飾稱為十二章紋飾。

(2)兩漢時期刺繡工藝已很發達,它和織錦并稱為“錦繡”。

(3)隋唐時期,刺繡不再限于衣物和佛像,而是出現了繡制的佛經,這說明刺繡工藝已經從服飾用品推進到接近純欣賞品的繡字和繡像了。

(4)宋代刺繡出現了模仿書畫的繡品,針法精細,色彩典雅,發展成為后來的畫繡。

(5)明清時期,刺繡工藝有了長足的進步,突出表現為宮廷御用品和民間繡品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明清兩代政府機構中均設有“繡作”、“尚衣監”等專門刺繡御用品的工場,其工藝風格繁冗富麗,花紋以龍鳳為主。而民間刺繡則顯得更有活力,其品種繁多,其中以上海顧繡最為馳名。清代民間享有盛譽的產品應推“蘇繡”、“京繡”、“蜀繡”、“廣繡”、“湘繡”五大名繡。

(五)中式家具工藝制作

1.早期人們主要是席地而坐,以跽坐為主,因此所使用的家具是矮型家具。

2.東漢末期高型家具開始出現,人們開始從跽坐逐步過渡到垂足坐。

3.宋代,高型家具已經在民間普及。

4.明代,中國家具已經完全發展成熟,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明式”家具。

(1)種類豐富多樣,主要有椅凳、幾案、櫥柜、床榻、臺桌、屏座等幾大類,甚至出現了成套家具的設計,并且能夠根據不同的使用環境進行搭配。

(2)選用的材料通常都是一些優質硬木。如紫檀、紅木、花梨木、雞翅木等名貴木種。

(3)做工精良,在設計和制作中,注重結構美,不用膠和釘,而使用榫卯結構,而且不同的部位還使用不同的榫卯。

(4)在材質方面,注意突出材質自身的美感,造型方面也注重簡約大方,不采用過于繁瑣的裝飾。

5.清代,家具造型已趨向笨重,由于一味追求富麗華貴,致使繁縟的雕飾破壞了造型的整體感,已經失去了明式家具那種莊重大方的美感。民間家具仍沿襲著明式家具的程式,保留了樸實簡潔的風格。清式家具以蘇作、廣作和京作為代表,被稱為清代家具三大名作,造型與裝飾設計各具地方特色。

(六)雕刻工藝制作

中國古代的雕刻工藝所用材料包括象牙、玉、犀牛角、竹、木、磚、石等,種類繁多,用途也很廣泛,如作為建筑部件、生活用品、裝飾品、玩具以及一些特種工藝品等。

七、書法篆刻

(一)書法藝術

1.書法藝術的基本概念與內涵

(1)書法,從字面意思來看,是指文字的書寫方法和書寫規律。

(2)中國的書法之所以能夠發展成為一門獨立的藝術,主要是由漢字的結構和書寫工具的特性促成的。

2.書法的藝術特點與基本技法

(1)書法的藝術特點

書法的藝術特點概括起來說就是以漢字作為表現對象,以構成文字的線條作為藝術傳達媒介,通過線條曲直運動以及結構、章法的安排傳達出某種情感因素。

(2)書法藝術的基本技法和表現形式

用筆用墨:主要指書寫過程中控制筆法和墨色的方式,用筆通常強調執筆的高低、輕重,運筆的急緩、方圓,筆鋒的藏露、順逆,點畫的長短、粗細,筆法的力感、質感等;用墨主要指墨的濃淡程度,如濃淡、枯潤等,強調“墨分五彩”(焦、濃、重、淡、清),使墨色富有變化。

間架結構:指每個字的大小以及筆畫的疏密、斜正等。

章法布局:指整幅書法作品組織安排文字的方式,如大小疏密、變化統一以及節奏氣勢等。

節奏韻律:指在行筆過程中,由于所書文字的間架結構、章法布局、運筆速度、用筆力度、用墨方式的變化而產生的線條的動靜、起伏、枯潤等變化,由此產生了一種整體的律動感和節奏感。

3.中國書法的主要書體

(1)篆書

篆書是五種書體中最早出現的一種,通常分為大篆和小篆。

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等。

a.距今3000多年的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比較成熟的、體系較為完整的漢字形態。它是中國商代后期王室用于占卜記事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

b.金文,即鑄或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它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這種字體更趨規范化,字體方正齊整,筆畫分布均勻對稱,用筆技巧也更豐富多樣。

c.今存石鼓文是籀文的代表,體勢方整,流暢宏偉,結字嚴謹,風格古樸,被譽為“千古篆法之祖”。

小篆: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在大篆基礎上經過整理規范的文字。小篆字體較大篆簡化,線條圓潤美觀,不露鋒芒。總體來說,篆書還留有古代象形文字的痕跡。

(2)隸書

隸書是由篆書簡化演變而成的一種字體。為了便于書寫,隸書把篆書圓轉筆畫變為方折,在結構上改象形為筆畫化,更加強調平衡對稱,整齊一致。筆畫講求波磔,橫畫具有蠶頭燕尾的形狀,左右舒展,給人以飛動的感覺。

(3)草書

草書始于漢代,最早是由隸書演變成的,名為“章草”,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保留有隸書筆法形跡。

到漢末草書逐漸脫去隸書形跡,上下字筆勢牽連引帶,連綿不斷,線條流暢婉轉而富有韻律感,這種書體稱為“今草”,為東漢時期張芝所創,他被稱為“草圣”。

唐代狂草出現,以張旭、懷素為代表,用筆更加放縱,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多端,筆走龍蛇,氣脈相通。

(4)楷書

楷書,是隸書的變體,始于漢末,盛行于魏晉南北朝,在唐代達到頂峰。楷書形體方正,筆畫平整,鉤戈、撇捺構成了長短正斜、俯仰照應的整體,比篆、隸更加多姿多變,比草書規范易懂。代表有歐(歐陽詢)體、顏(顏真卿)體、柳(柳公權)體、趙(趙孟頫)體等。

(5)行書

行書“非真非草”,是介乎于二者之間的一種字體。其中,側重于楷法的行書叫行楷,側重于草法的行書叫行草。行書用筆流暢,離方遁圓,筆鋒輕轉而重按,如行云流水,生動活潑,給人一種輕松自如、美的感受。

4.中國書法發展演變的歷史

(1)萌芽期(古文字時期):從先秦時期到秦代

主要書體是篆書。從書法史的角度來看,秦代是一個文字的分水嶺,小篆的出現結束了中國的古文字時代,隸書的出現開啟了今文字時代。

(2)形成期:漢魏六朝時期

漢代的書法各種字體齊備。三國時鐘繇擅長草書。

晉代,藝術化特征日趨明顯。晉代著名書家有王羲之、王獻之父子。

魏晉南北朝時期書法的特征可以用“尚韻”來概括,即追求一種個性化特征。

(3)成熟期:唐五代時期

唐朝書法的特征在于“尚法”,即重視法度與規則。這個時期楷書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書法名家包括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草書方面的名家有張旭,懷素、孫虔禮(字過庭)等。

(4)第四階段:宋、元、明、清時期

這個時期是書法藝術進一步發展,風格多元化的時代。

宋代:“尚意”

宋代書法強調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思,著名書法家包括蔡襄、黃庭堅、蘇東坡、米芾四位,其書風都是縱橫揮灑、變化淋漓,與唐代的書風情趣相異、自成風格。

元代

元代的書法名家當推趙孟頫,其修養全面,書法師鐘繇、王羲之、褚遂良、米芾等,擅長篆、隸、行、草,尤其以小楷最富特色,堪稱元代書法宗師。

明代:尚姿

這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黃道周、王鐸等。

清代

清代書法的派別比以前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復雜而且發達。清代是中國書法史上承前啟后的重要時期。它是自宋以后,書法冷落蕭條了幾百年以后出現的又一個新時期。

a.碑學比帖學興盛,以魏碑為主。以致清中期書風為之一變,以厚重樸拙流行于世。

b.書法理論活躍,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如康有為的“南北書法論”、鄧石如等書法理論。

c.清末的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沈曾植等書法家,為現代書法留下了可貴的財富。

(二)篆刻

1.篆刻的藝術要素與主要種類

(1)篆刻的藝術要素

篆法

篆刻藝術的美首先取決于入印文字的美。因此鐫刻印章首先必須具有書法藝術的修養,書法是篆刻藝術的基礎和前提。

章法

章法是指印章的布局安排,即所謂的分朱布白。由于印章的尺寸較小,因此需要認真處理文字的疏密與虛實關系,做到既富于變化又統一和諧,這正是篆刻藝術章法美之所在。

刀法

刀法指篆刻時運刀的方法,刀法是篆刻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一方面,篆法的結構美、書法的章法美都要通過刀法表現出來;另一方面,下刀的方法不同,產生的刻痕面貌也不相同,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大不相同,因此其具有一種獨立的審美價值。

(2)印章的種類

根據形制:分為陽文(或稱朱文)和陰文(或稱白文);

根據印文內容:分為姓名印、字印、別號印、地名印、合稱印、齋館印、書簡印、鑒藏印等

2.篆刻的發展歷史

(1)篆刻藝術起源于實用印章。現存實物表明,早在殷商時期就已有印章出現。早期的印章多用銅、玉等硬質材料鑄造或雕刻,必須由專門的工匠刻制。

(2)相傳元代王冕首先以花乳石刻印,打破了以往采用硬質材料,必須由工匠鐫刻的歷史,使文人、書畫家加入到刻印行列。這些文人書畫家所刻作品,有一種高雅之氣,與工匠所制印章截然不同。

(3)明清時期,文人研磨石印已經蔚然成風,幾乎成為文人書畫家必備之能事,一時間名家輩出,流派紛呈,篆刻藝術進入鼎盛時期。

明代著名的印家包括文徵明、文彭、何震、董其昌、汪關、李流芳等。其中文彭被認為是明清文人篆刻的鼻祖,著有《印史》一書。

清代篆刻更為興盛,在清中期雍正、乾隆到嘉慶年間,開始出現不同的篆刻流派。較著名的是“西泠八家”。

八、民間美術

(一)民間美術的主要特征

1.民間美術的作用

(1)民眾將其用于裝飾和美化生活,反映了他們對于美的質樸的追求;

(2)體現了人們的精神追求,特別是祈求幸福平安生活的愿望;

(3)某些民間美術作品也兼具了教化民眾,弘揚傳統美德的功能。

2.民間美術的特點

(1)從實用角度出發,強調滿足社會生活的特定要求;

(2)形式多樣,體現在民眾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3)滲透了民間信仰、禁忌以及祈求幸福平安的愿望;

(4)符合民眾的審美觀念,色彩鮮艷、造型較為夸張、質樸;

(5)覆蓋范圍廣,在中國的每一個地區,甚至是少數民族地區都有特定的民間美術形態存在;

(6)具有一定的地域性特征,各個地區由于環境、氣候、民俗、材料等因素的不同而導致其流傳的民間美術形態存在差別;

(7)使用的材料較為廉價,而且具有因地制宜的特點;

(8)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傳承。

(二)民間美術的主要種類

1.剪紙

(1)剪紙藝術是中國最為普及的民間藝術之一,它的題材內容和造型表現,均與勞動人民的生活息息相關。

(2)根據不同的用途,剪紙主要分為窗花、繡花樣稿、喜花、墻花、禮花、門箋、燈花等種類。

(3)剪紙制作工藝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用剪子剪,另一種是用刻刀刻,雖然使用的工具不同,但都具有“刀剪味”和“線線相連”的剪紙藝術語言。

(4)剪紙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形成了單色剪紙、折疊剪紙、熏樣剪紙、點彩剪紙、拼色剪紙、剪繪剪紙、銅襯剪紙等多種表現手法。使用最多、最常見的主要是單色和點彩兩種。

單色剪紙是在單色紙上鏤刻,主要以紅色為主。

點彩剪紙,又稱點染剪紙,是在刻好后點染上色的。以河北蔚縣剪紙最具代表性。

2.皮影戲

(1)皮影戲,又稱“燈影戲”、“影戲人”,是一種古老而又流傳廣泛的民間戲曲形式。它綜合了戲劇、音樂、美術等多種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2)中國比較有代表性的皮影流派包括陜西皮影、唐山皮影、北京皮影、四川皮影。

3.刺繡

(1)民間刺繡,絕大部分都是出自婦女之手,古代稱之為“女紅”。

(2)刺繡用途廣泛,可作裝飾,也與民間習俗密切相關。

(3)刺繡不但是美的藝術,而且其經常運用象征、暗喻的手法表達特定的含義。如“魚戲蓮花”暗喻男女婚配結合,“石榴賽牡丹”暗喻男女結婚生子。

(4)在針法的運用上,民間刺繡有鋪針繡、平針繡、打子繡、亂針繡、套扣繡、盤金繡等,根據所要表現的題材和品種,靈活地運用不同針法,各具其趣。在形象的表現上多運用鮮艷的絲線和夸張的手法,體現出一種稚拙、純樸的審美情趣。

4.民間雕塑

民間雕塑是指運用各種雕塑材料,如石、木、竹、泥等采用雕刻或者塑造的手法制作的民間工藝品。代表有木雕、石雕、彩塑。

5.編織

編織是使用植物材料,通過對材料的加工和特定的編織手法,制成各種生活用品。中國民間用于編織的材料主要有竹、草、柳、藤等,其中竹編較有代表性。

6.風箏

風箏真正的起源,現在已無法考證。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概括起來只有四個字:扎、糊、繪、放,簡稱“四藝”。

7.玩具

玩具從地方特色上來區分,有彩塑玩具、刺繡玩具、美術陶瓷玩具、竹編玩具、彩繪布老虎等,主要供兒童玩耍,但也有供家庭陳設之用。

九、建筑藝術

(一)中國建筑的特點

1.以木結構為主的建筑樣式

與西方石結構建筑相比,木結構建筑的特點主要有幾個方面:

(1)木結構建筑的建筑周期短,建筑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與石結構建筑相比較少;

(2)各個構件之間都是榫卯連接,在結構上屬于軟性連接,具有伸縮性和韌性;

(3)由于墻壁不起承重作用,因此在不破壞柱子的情況下,內部空間的分割具有很大的自由度。

(4)缺點在于害怕火災、潮濕和蟲害的影響,在耐久性方面遠不如石結構建筑。

2.建筑外觀特點

中國傳統建筑的外觀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即臺基、屋身和屋頂三個部分。

(1)屋頂

屋頂的造型和裝飾較為獨特。中國建筑的屋頂,大都是曲面形的,屋頂的四個角也向上翹起,使四周的屋檐都成為兩頭翹起的曲線。

斗拱是中國木結構建筑中的一種特有的支撐、托舉屋檐的構件,用弓形短木從柱頭或者梁枋挑出,一層不夠再加一層,其目的是為了使屋檐得以伸出屋身之外。

形式多樣。中國的工匠們在長期的實踐中,發展起了十幾種不同的屋頂樣式,其中最主要的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四種樣式。

(2)屋身和臺基

中國建筑的屋身部分是建筑的主體,正面一般很少做墻壁,多數為花格木門窗。臺基除了普通的石臺基之外,重要建筑上多用有雕刻裝飾的須彌座,并配以欄桿臺階,使建筑物顯得更加雄偉。

3.建筑布局特點

在建筑布局方面,有兩種平面布局,即梁思成先生所說的“絕對均稱與絕對自由”。

(1)“絕對均稱”:用于宮殿、官署、廟宇以及住宅建筑。其特點就是方正對稱,突出中軸。北京的四合院就是這種布局的典型代表。

(2)“絕對自由”:多見于園林建筑,故意打破那種對稱均衡的布局模式,強調布局的自由靈活,穿插于園林景致之間,有一種詩情畫意的意境,滿足了人們對于自然的向往。

4.裝飾和色彩設計

在裝飾和色彩設計上,中國建筑也具有自己的特色。比如宮殿、佛殿與貴族階層住宅建筑裝飾主要集中在梁枋、斗拱和檁椽部分,綜合運用了各種工藝美術及雕刻、繪畫、書法等藝術手法。

(二)宮殿建筑

1.宮殿建筑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從考古挖掘來看,早期是獨體建筑,殷商時期規模增大,出現了庭院建筑的雛形,及至西周早期庭院建筑組合發展成熟。以后歷代雖有不斷發展,但基本模式有相似之處。

2.歷史上有名的宮殿建筑有很多,如秦代的阿房宮,漢代的長樂宮、未央宮,唐代的大明宮等,而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就是明清時期的宮殿建筑群紫禁城。

(三)壇廟建筑

北京的天壇是明清兩代帝王每歲冬至日祭天的場所,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經嘉靖年間改建得以完善,形成一組形制嚴謹、井然有序的建筑群,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

(四)佛教建筑

中國佛教建筑最有代表性的包括佛寺、佛殿、佛塔、石窟等。

1.佛寺與佛殿

(1)佛寺

中國的佛寺所采取的建筑形制與四合院類似。河南洛陽的白馬寺是中國的第一座佛教建筑,最初就是按照四合院的形制建成的。

(2)佛殿

中國的佛殿所采用的主要是宮殿殿堂的建筑形式,即大屋頂、較高的臺基,特別是供奉佛像的大殿。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木結構佛殿較少,現存比較著名的包括山西五臺山南禪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遼代山西大同的華嚴寺大殿等。

隨著佛教造像的加大,有些大殿出現了樓閣樣式。如天津薊縣的獨樂寺觀音閣。

清代出現了喇嘛教的寺廟建筑,其中最著名就是西藏的布達拉宮。

2.佛塔

(1)佛塔源于印度的率堵坡,原為存放佛舍利的建筑,其造型為圓蓋式的造型。但佛教傳入中國之后,這種形式被中國人用多層樓閣的形式所取代,主要取其崇高華麗的意思,而樓頂上安放率堵坡形式的屋頂,稱為塔剎。

(2)古代主要的佛塔樣式包括密檐式塔、閣樓式塔、喇嘛塔、金剛寶座塔等。前兩種是中國本土式的佛塔。

密檐式塔的代表是河南登封的嵩岳寺塔;

閣樓式塔如山西應縣佛宮寺塔等;

喇嘛塔是受喇嘛教影響的佛塔建筑,以元代阿尼哥主持修建的妙應寺白塔為代表;

金剛寶座塔是來自于印度的一種佛塔形式。目前發現最早的金剛寶座塔是北京大正覺寺的明代金剛寶座塔。

【西方美術發展史】

一、概述

西方美術的發展,呈現出與中國藝術完全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概括起來就是:

(一)以視覺為基礎的審美意識;

(二)希臘文化為西方美術確立了古典美的典范;

(三)基督教精神與世俗文化的雙重影響;

(四)強烈的創新意識。

二、原始美術

原始美術又稱為史前美術,它是人類美術的起源階段。

(一)洞窟壁畫

舊石器時代最杰出的原始美術作品應該首推洞窟壁畫,這類作品主要發現于法國西南部和西班牙北部的坎特布利亞地區。這些洞窟壁畫出現的時間都在公元前15000年之前,表現內容皆以動物為主,手法寫實而生動。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法國的拉斯科洞窟、西班牙阿爾塔米拉洞窟壁畫。

(二)原始雕刻

歐洲原始雕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被稱為“原始的維納斯”的女性裸體雕像,這種雕像在歐洲的很多地區都有出土。她們共同特征是夸張女性的生理特點,突出表現女性的乳房、腹部、大腿等,體現出原始社會人們對于母性生殖的崇拜。其中最著名的是在維也納的威倫道夫出土的女性雕像。

(三)巨石文化

能夠代表歐洲新石器時代的美術成就是用重達數噸的巨石壘成的宗教性紀念物。巨石文化盛行于歐洲,包括石柱、石圈、巨石墳墓、神廟等形式。英格蘭南部的圓形巨石圈“斯通亨治”是最典型的代表。

三、古埃及美術

(一)建筑

1.金字塔

古埃及最有代表性的金字塔是吉薩三大金字塔群,位于今埃及的首府開羅以西,共有三座法老陵墓:門卡烏、海夫拉和胡夫的金字塔,其中胡夫的金字塔規模最大。

2.神廟建筑

神廟建筑也是古埃及建筑中非常有特色的一種形態,埃及的神廟建筑追求的是一種神秘、幽深的氛圍,以強化人們心中對神的神秘與敬畏的心理感受。這一建筑形態多集中在埃及新王國時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盧克索神廟和卡納克神廟。

(二)雕塑

1.古埃及的雕塑有嚴格的程式,代表作是《拉荷切普王子與妻子坐像》;

2.不按照程式制作雕像的代表是《奈費爾提蒂頭像》;

3.戶外大型雕塑以海夫拉金字塔外的獅身人面像為代表,希臘人將其稱為“斯芬克司”;

4.與法老的雕像相比,在法老或者貴族墓中發現的隨葬雕塑就顯得生動多了,這些雕塑體態自然,富于生活氣息,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是古王國時期的雕塑《村長像》和《書記像》。

(三)繪畫

埃及的繪畫也是為法老和貴族服務的一種重要的美術形態,埃及的繪畫和雕塑一樣,也有著嚴格的程式。可從納米爾石板浮雕上看出。

四、古希臘和古羅馬美術

(一)古希臘美術

1.影響希臘美術的因素

古希臘美術是西方古典主義美術的源頭,這個時期美術的發展與希臘文化的特點有著密切的關系。影響希臘美術的因素包括神話、希臘人的理性精神、美學態度、城邦國家奴隸主民主制度以及對運動和力量的崇尚等。

2.古希臘美術的分期

(1)荷馬時期(公元前12世紀~公元前8世紀);

(2)古風時期(公元前7世紀~公元前6世紀);

(3)古典時期(公元前5世紀~公元前4世紀);

(4)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1世紀)。

其中后兩個時期是希臘美術確立自身特點并且逐步達到很高發展水平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最能展現希臘美術成就的是建筑、雕塑和陶器等。

3.雕塑

(1)古典時期

從希臘古典時期開始,希臘藝術擺脫了在古風時期由于受到古埃及寫實主義雕塑風格的影響而導致的雕塑表情和體態僵化的現象,逐漸確立了體態自然、造型優美的古典主義寫實風格,并且最終達到了較為完美的藝術境界。

米隆是希臘古典初期的著名雕塑家,代表作《擲鐵餅者》;

菲迪亞斯是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塑家。雅典衛城的總設計師,代表作《命運三女神》;

波利克里托斯是古典盛期著名的雕刻家兼藝術理論家,他將自己的研究結果撰寫成《法則》一書。代表作《持矛者》。

普拉克西特列斯是古典后期的代表,作品是《抱幼童酒神的赫耳墨斯》。

(2)希臘化時期

希臘化時期,希臘藝術與文化傳播到馬其頓王國版圖的其他地區,并且與這些地區原有的文化相融合,產生出一些與希臘藝術存在關聯,但又具有一定地方色彩的藝術風格。這個時期也被稱之為“泛希臘化時期”,其比較有代表性的藝術風格分別出現于希臘本土、埃及以及亞洲西部小亞細亞的柏加馬。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和《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俗稱米洛斯的維納斯)是希臘本土地區有代表性的藝術品;

小亞細亞的柏加摩斯:《垂死的高盧人》與《殺妻后自殺的高盧人》。

4.建筑

(1)柱式

古希臘最典型、最輝煌,意味最深長的柱式主要有三種:

多里安式:柱頭是簡單而剛挺的倒立圓錐臺,柱身凹槽相交成鋒利的棱角,沒有柱礎,雄壯的柱身從臺面上拔地而起,力透著男性體態的剛勁雄健之美。以陶立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神廟有帕提農神廟、阿菲亞神廟;

愛奧尼亞式:外在形體修長、端麗,柱頭帶婀娜瀟灑的兩個渦卷,盡展女性體態的清秀柔和之美。以愛奧尼克柱式為構圖原則的神廟有伊端克先神廟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壇;

科林斯式:柱身與愛奧尼克相似,而柱頭則更為華麗,形如倒鐘,四周飾以鋸齒狀葉片,宛如滿盛卷草的花籃。以科林斯柱式為構圖原則的典型作品是列雪格拉德紀念亭等。

(2)以神廟為主體的建筑群體

建筑群體常常以更為宏偉的構圖,表現古希臘建筑和諧、完美而又崇高的風格特點。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群體是雅典衛城。雅典衛城的主體建筑是帕臺農神廟。

(二)古羅馬美術

古羅馬美術是古希臘藝術的直接繼承和發展,它與古希臘藝術共同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基礎,成為西方文明的搖籃。古羅馬是繼希臘之后的古代西方世界的文化中心。

1.建筑

(1)古羅馬的建筑最輝煌、最有藝術價值的是為經濟服務或為人的生活服務的建筑,如廣場、道路、橋梁、高架輸水道、隧道、劇場、競技場、浴場、住宅和別墅等。

(2)古羅馬時期的著名建筑包括科洛西姆競技場、凱旋門、紀念柱、萬神殿等。

2.雕塑

(1)羅馬的雕塑表現的對象主要是君主、貴族、哲學家等等現實生活中的人物,而較少表現神靈。

(2)羅馬人注重現實生活,具有一種理性、務實的思想傾向,羅馬雕塑體現出一種現實主義的美學觀。

(3)奧古斯都雕像是古羅馬時期美化帝王肖像的典型作品。

(4)在表現自己的君主時,并不是所有的羅馬雕塑家都會去美化他們,例如《馬可·奧萊略騎馬像》。

3.繪畫

在古羅馬時期,繪畫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這一點從龐貝城遺存下來的壁畫就可以看得出來。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伊蘇斯決戰》等。

五、中世紀美術

(一)基督教建筑

基督教建筑主要是指供教徒們集會和禮拜的場所——教堂。

1.拜占庭式

拜占庭美術是指流行于東羅馬帝國的美術,它最顯著的成就體現于建筑方面。拜占庭式的教堂建筑糅合了古羅馬的建筑樣式、古希臘的藝術傳統,同時還具有濃郁的東方藝術色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建筑是位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亞教堂。

2.羅馬式

羅馬式建筑并不是羅馬建筑風格的簡單翻版,而是“仿羅馬式”,也就是在羅馬建筑的基礎上融合了多種文化而產生的風格。比薩教堂建筑群就是羅馬式建筑的代表,包括主教堂、洗禮堂、鐘塔以及公墓四個部分。

3.哥特式

哥特式教堂繼承了羅馬式拉丁十字形的平面布局模式,但是它一反羅馬式建筑的厚重感以及類似堡壘的感覺,追求一種輕盈的視覺效果和向上的動勢。法國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蘭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并稱為歐洲三大著名的哥特式教堂。

(二)中世紀繪畫

1.中世紀繪畫以在拜占庭美術中大量出現的鑲嵌畫為代表,這是在教堂的墻壁上用彩色玻璃和石子鑲嵌而成的建筑裝飾畫。

2.拜占庭時期最著名的鑲嵌畫在意大利的圣維他爾教堂,在教堂的主祭壇上方是鑲嵌畫《榮耀基督》,兩邊是表現皇室參拜的祭壇畫,一邊是《查士丁尼皇帝和廷臣》,另一邊是《皇后提奧多拉和女官》。

六、文藝復興時期美術

(一)文藝復興(14~16世紀)產生的歷史背景

1.一些科學家、思想家與藝術家開始沖破教會與宗教思想的限制,重新發掘和重視以希臘和羅馬為代表的古典文化,并且由此帶來了思想與文學藝術領域的變革。

2.人們開始重新認識人自身的價值與存在的意義,在這個基礎上形成了與宗教神權文化相對立的思想體系——人文主義思想,核心是重視現實生活,強調以人為本位的世界觀。

3.文藝復興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與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萌芽與發展有關,這種生產方式導致了市民階層的出現,這一階層重視世俗生活,因而促進了世俗文化的發展。

(二)意大利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最先在意大利萌芽和發展,這與意大利在整個歐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得較早有關系。在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涌現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師,包括佛羅倫薩畫派的藝術家喬托、馬薩喬、多拉太羅、波提切利、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魯列涅斯基等,以及威尼斯畫派的畫家喬爾喬內、提香等。其中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被稱為“文藝復興盛期三杰”。

1.達·芬奇(1452~1519)

他的繪畫作品以準確的解剖與透視關系,柔和的明暗過渡以及戲劇性的表現而著稱,其主要的作品有《蒙娜麗莎》、《最后的晚餐》、《圣母子與圣安娜》、《巖間圣母》等。

2.米開朗基羅(1475~l564)

代表作包括雕塑《哀悼基督》、《大衛》、《摩西》、《垂死的奴隸》、《掙扎的奴隸》,繪畫《創世紀》、《最后的審判》等,他還參加過意大利圣彼得大教堂的設計與建造工作。

3.拉斐爾(1483~l520)

拉斐爾最著名的作品主要是表現圣母子題材的繪畫作品,如《草地上的圣母》、《阿爾巴圣母》、《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拉斐爾在1508年前往羅馬之后為教皇宮創作的一系列壁畫也是美術史上的重要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雅典學院》。

4.佛羅倫薩主教堂

佛羅倫薩主教堂是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建筑家、雕刻家布魯內萊斯基設計的。

(三)尼德蘭文藝復興

尼德蘭文藝復興明顯地受到了細密畫、彩色玻璃鑲嵌畫的影響,并且祭壇畫的創作較多。有一些藝術家直接表現農民的生活以及民族獨立的題材。尼德蘭文藝復興的主要藝術家包括凡·埃克兄弟、勃魯蓋爾、博斯與維登等。

勃魯蓋爾:著名的油畫家、銅版畫家。被稱為“農民畫家”。代表作《農民婚禮》。

(四)德國文藝復興

以版畫成就最為突出,丟勒則使銅版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代表作是《四使徒》。

七、巴洛克藝術和羅可可藝術

(一)巴洛克藝術

最早產生于16世紀的意大利,盛行于17世紀,18世紀就趨向于衰落。

1.巴洛克藝術的特點

(1)它既有宗教特色又有享樂主義色彩;

(2)它是一種充滿激情的藝術,巴洛克藝術打破了理性主義的寧靜與和諧,強調豐富的想象力,具有浪漫主義色彩;

(3)極力追求運動感,強調運動與變化,富于空間感和立體感。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魯本斯(1577~1640)

17世紀佛蘭德斯的宮廷畫家。他的繪畫充滿豐富的想象力,重大的題材往往寓有強烈的民族個性。他的畫構圖形象一般動勢很大,不論男女,都顯得健壯有力,色彩飽滿熱情。有些畫面上還充滿著一種戲劇性的暴力氣氛。《強劫留西帕斯的女兒》是他的代表作。

(2)濟安·勞倫佐·貝尼尼(1598~1680)

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畫家。他在雕塑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圣特雷薩的沉迷》、《阿波羅與達芙娜》、《大衛》等。貝尼尼雕塑的人物姿態扭動較大因而富于運動感,同時注重衣紋和其他細節的表現,甚至有時會給人一種略顯瑣碎的感覺,作品往往給人一種細膩華麗的感覺,體現出巴洛克藝術的審美趣味。

(二)羅可可藝術

羅可可藝術是18世紀前半期占據藝術界主流的一個帶有艷情色彩的藝術流派。

1.羅可可藝術的特點

(1)上流社會的婦女前所未有地成為畫面主角,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的藝術風尚;

(2)不追求對神圣題材的表現,而是將世俗生活甚至是艷情主題作為表現內容,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

(3)愉悅親切、舒適豪華而又浮華做作的場景取代了圣徒痛苦的殉難,體現了纖細華麗的貴族趣味。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瓦托(1684~1721):代表作《發舟西苔島》;

(2)戈納爾(1732~l806):代表作《秋千》;

(3)布歇(1703~1770):代表作《狄安娜出浴》。

八、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美術

(一)新古典主義

在18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的法國最具影響力的美術流派就是“新古典主義”流派,它也被當時的美術學院視為是正統藝術。

1.新古典主義美術的特點

新古典主義藝術強調對古希臘、古羅馬文化與藝術的繼承和發展,重視理性與技巧,在繪畫表現上強調對于形體的表現與素描關系,強調深入的刻畫形象。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達維特(1748~1825)

新古典主義的領軍人物是畫家路易·達維特。達維特所表現的題材主要有兩類:

古希臘、羅馬的歷史故事題材,如《荷加斯兄弟的宣誓》、《蘇格拉底之死》、《布魯圖斯》等;

以大革命為主題的作品,如《馬拉之死》等。

法國大革命失敗之后,達維特的思想趨向于保守,如《薩賓女人》等作品。

(2)安格爾

安格爾將新古典主義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安格爾在自己的畫面中創造了一種符合古典主義美學規范的理想化的美,每一細節和色彩都追求精致。作品中幾乎看不到筆觸,色彩對比也被降低到最低限度。他非常重視素描在繪畫中的作用,認為最好的素描就是最好的油畫,而色彩只是裝飾的一種形式。代表作品有《瓦平松的浴女》、《泉》等。

(二)浪漫主義

1.浪漫主義美術的特點

浪漫主義藝術家重視情感,張揚個性,追求形式上的突破。他們不回避現實的殘酷與黑暗,多采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與古典主義唯美的思想形成明顯的反差。

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德拉克洛瓦(1798~1863)

歐仁·德拉克洛瓦是與安格爾齊名但藝術觀點對立的浪漫主義藝術家,被人們稱為“浪漫主義的獅子”。德拉克洛瓦認為色彩比素描更重要,想象力比嚴謹的知識對藝術家更有價值。代表作有《自由引導人民》、《希阿島的屠殺》等。

(2)呂德(1784~1855)與《馬賽曲》

在法國的浪漫主義藝術家中,繪畫領域首推德拉克洛瓦,而雕塑領域的代表人物無疑是雕塑家呂德。代表作是巴黎凱旋門上的高浮雕《馬賽曲》。

(3)戈雅(1746~1828)

戈雅對貴族階層的腐化貪婪、社會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以及社會的黑暗進行了深刻的表現。代表作有《l808年5月3日午夜的槍殺》,銅版組畫《卡普里喬斯(又名狂想曲)》、《戰爭的災難》等。

九、現實主義美術

19世紀中期形成,既反對“古典主義”,也反對虛幻的“浪漫主義”,主張從現實出發,揭示社會生活的本質。

(一)庫爾貝(1819~1877)

他反對古典主義唯美和理想化的美學思想,反對學院派對傳統的僵化繼承,力求反映身邊真實的社會生活。代表作《奧爾南德葬禮》、《打石工》。

(二)米勒(1814~1875)

代表作《晚鐘》、《拾穗者》。

(三)杜米埃(1807~l877)

杜米埃通常被稱為批判現實主義畫家,他主要的創作形式包括漫畫、石版域以及油畫等,作品對當時法國社會的陰暗面與統治者、貴族以及大資產階級的貪婪和無恥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對社會下層民眾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代表作《三等車廂》。

(四)門采爾(1815~1905)

門采爾是德國的現實主義畫家,他的作品是對19世紀中后期德國社會生活的真實記錄。代表作《軋鋼工廠》。

十、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美術

(一)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是19世紀70年代出現的一個美術流派,通常被認為是西方古典藝術與現代主義藝術之間的一個過渡流派。

1.印象主義美術的特點

印象主義的特色主要體現在對外光環境下光線與色彩效果的表現,對形象的表現具有一種瞬間性的特點,即捕捉事物表面瞬間的光色變化。這使得印象派畫家不像古典主義畫家那樣重視事物的結構和體積,因而作品看起來如同一個“彩色織物”。

2.印象主義出現的原因

(1)印象主義是19世紀30年代以來,一些表現外光景色的藝術家的藝術實踐的延伸;

(2)科學領域的發現,特別是光學、色彩以及視知覺心理學領域的發現對印象派畫家有著重要的影響;

(3)來自日本的版畫以及攝影技術也對印象主義畫家產生了影響。

3.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愛德華·馬奈(1832~1883):代表作《草地上的午餐》、《奧林匹亞》等;

(2)莫奈(1840~1926):代表作《草垛》、《盧昂教堂》、《睡·蓮》等。

(二)新印象主義

新印象主義是繼印象主義之后出現的一個美術流派,這一美術流派比印象主義更加注重光學理論對藝術創作的指導作用,又稱“點彩派”。新印象主義的出現,實際上是對印象主義藝術家憑借個人感受色彩的能力進行作畫的方法的一種批判,他們希望用一種更科學、更系統的方式進行創作。

修拉(1859~1891)是新印象主義最重要的畫家,代表作《大碗島上的星期天》。

(三)后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的創作方法以光線與色彩作為主要表現對象,追求“瞬間性”的色彩表現,這種繪畫方法受到了一些藝術家的質疑,他們開始從不同角度突破印象主義的創作方法。

1.塞尚(1839~1906)

(1)塞尚是后期印象派的主將,被稱為“現代藝術之父”或“現代繪畫之父”。

(2)藝術風格:塞尚的藝術與印象派的不同之處在塞尚不大注意光的表現,更側重面和物的實際形狀。他對物體體積感的追求和表現,為“立體派”開啟了不少思路,他獨特的主觀色彩大大區別于強調客觀色彩感覺的大部分畫家。

2.凡·高(1853~1890)

凡·高用充滿激情的筆觸、夸張變形的造型以及純度較高的色彩來表現物象。代表作包括《向日葵》、《夜咖啡館》等。

3.高更

高更的作品強調對主觀情感的表現。代表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十一、現代主義美術

一般認為,西方現代主義藝術出現于19世紀后期,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葉,它的主要精神是突破西方古典主義藝術力求客觀再現現實的寫實主義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強調藝術家對于形象的主觀理解和表現,在藝術表達上追求個性。

(一)現代主義美術

1.野獸派美術

(1)藝術特色:熱衷于運用鮮艷、濃重的色彩,往往用直接從顏料管中擠出的顏料,以直率、粗放的筆法,創造強烈的畫面效果,充分顯示出追求情感表達的表現主義傾向。

(2)代表人物:馬蒂斯,代表作有《舞蹈》等。

2.表現主義美術

與法國“野獸派”同一年,在德國誕生了藝術團體“僑社”,這是德國“表現主義”的開端。

(1)藝術特色:表現主義藝術家的作品帶有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感,用夸張變形的造型與主觀化的色彩來反映現代人精神世界中的壓抑與苦悶,并且對人類的處境表現出了一種悲觀的態度。

(2)代表人物:挪威畫家蒙克是“表現主義”的主將和先驅者。代表作《吶喊》。

3.立體主義

(1)1908年,以畢加索、布拉克為代表的一群年輕畫家,在法國推出立體主義繪畫。

(2)兩個階段:

“分析的立體主義”(1908~1912):從解剖、分析對象入手,將形體進行拆解,最終使形體被分解成一些小塊或者小的幾何體,而整體的形象則顯得若有若無;

“綜合的立體主義”(1912~1914):將一些不同的元素(比如一些幾何形、色塊甚至是生活中的現成材料)加以組合,使之產生與畫家所表現的對象既有造型上的相似性,但又具有一定的新穎性、獨立性的視覺形象。

(3)藝術特點:立體主義用塊面的結構關系來分析物體。表現體面重疊、交錯的美感,是立體主義追求的目標。

(4)代表人物: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的代表作包括《亞威農少女》,《格爾尼卡》等。

4.未來主義

(1)未來主義是1909年出現于意大利的一個現代美術流派,這一流派的發起人是意大利的詩人、作家、戲劇家馬里內蒂。

(2)未來主義畫家巴拉的代表作是《系著皮帶的狗》;未來主義在雕塑領域的代表是翁貝托·波菊尼的代表作是《空間的連續的獨特形體》。

5.抽象藝術

(1)抽象藝術出現于1912年前后,它的主要特征就是藝術家放棄了對于具體形象的表現,將線條、形狀、色彩、結構等抽象的因素作為表現內容。

(2)代表人物

首先從事抽象主義藝術創作的是俄國畫家康定斯基。他的著作《論藝術中的精神》(1912)、《點、線、面》(1923)等奠定了抽象主義的理論基礎;

真正奠定幾何抽象主義理論基礎和在藝術實踐上有突出貢獻的是荷蘭畫家蒙德里安創建的“風格派”(或稱“新造型主義”)。

6.達達主義

(1)達達主義1916年出現于瑞士,并且很快波及法國、德國、美國等歐美國家。這個流派的出發點是企圖擺脫一切傳統的重荷,隨意性超過規范性。

(2)代表人物:法國藝術家杜尚是達達主義的重要代表,代表作包括《帶胡子的蒙娜麗莎》、《泉》。

7.超現實主義

(1)超現實主義的社團是從達達內部分化出來的。它用建設性的態度對待藝術創作,以取代達達主義的破壞和挑戰。超現實主義者常常采用出其不意的偶然結合、無意識的發現、現成物的拼集等手法。

(2)代表人物:達利是超現實主義的主將,代表作《記憶的永恒》。

(二)當代美術

1.抽象表現主義

(1)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第一個引起廣泛關注的美術流派是誕生于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抽象表現主義放棄了對形象的表現,有些藝術家連傳統的藝術創作方法也放棄了。

(2)代表人物:杰克遜·波洛克(1912~1956)和“行動繪畫”。

2.賈科梅蒂

賈科梅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最早在西方藝術界產生影響的雕塑家之一,他的雕塑風格非常獨特,一反西方傳統雕塑對體量感的追求和紀念碑式的效果,將形象處理得非常纖細而且放置在地面上進行展示。

3.活動雕塑

(1)藝術家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一些藝術家所進行的“活動雕塑”實驗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實驗,通過風力、水力以及添加機械動力的方式使雕塑呈現出一種運動的狀態,這導致了“活動雕塑”的流行,這種藝術形態顛覆了傳統雕塑作為一種靜態藝術的觀念。

(2)代表人物:美國藝術家考爾德是這方面的奠基人之一。而“活動雕塑”雕塑這一說法,最早就是杜尚看到了考爾德的雕塑而提出的。

4.波普藝術

(1)波普藝術是20世紀50年代晚期在英國出現、隨后在美國20世紀6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個重要流派,它與抽象表現主義放棄形象表現的宗旨完全相反,轉而將一些在當代社會大量流行的視覺形象,比如電影明星、商業產品、漫畫等形象直接表現在畫面上。

(2)代表人物:漢彌爾頓的代表作是《是什么讓我們今天的家顯得如此不同,如此溫馨》;安迪·沃霍爾代表作《坎貝爾湯罐頭》。

5.大地藝術

(1)大地藝術(或稱為地景藝術)是20世紀60、70年代的重要藝術流派之一,它的新穎性在于藝術家不再滿足于在室內創作和展示作品,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廣闊的自然。他們在自然環境中制作各種作品,包括一些非常大型的作品。

(2)代表人物:羅伯特·史密斯是大地藝術的重要藝術家,代表作《螺旋形防波堤》。

6.超級寫實主義

(1)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出現了被稱為超級寫實主義,又稱為照相寫實主義的流派,這一流派追求高度的寫實效果,其顯著特點是在繪畫領域利用攝影照片作為復制的范本進行細致的描摹,與傳統的寫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之間有著明顯的不同。

(2)代表人物:在美國最有聲譽的照相寫實主義畫家是C.克洛斯;在雕塑家中,J·安德烈亞和D·漢森最為有名。中國藝術家羅中立在創作著名作品《父親》時,在風格上也曾受到照相寫實主義的啟發。

十二、西方現代建筑藝術的嬗變

19世紀晚期以后西方建筑美學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一)現代主義建筑(19世紀晚期~20世紀60年代)

1.現代主義建筑的特點

強調形式服從功能,追求一種幾何形的外觀,反對濫用裝飾,這種風格在20世紀30年代最終發展成了國際主義風格。

2.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

(1)早在1851年倫敦舉辦的萬國博覽會上,工程師約瑟夫·帕克斯頓將植物園溫室建筑形式用于博覽會會場的建筑,被人稱之為“水晶宮”。

(2)19世紀晚期非常有影響力的建筑是1887年法國巴黎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建造的埃菲爾鐵塔,它由橋梁工程師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

(3)在美國,在1874年的芝加哥大火之后出現的芝加哥學派進行了最早的摩天大樓設計。其中建筑大師沙利文提出的“形式永遠追隨功能,此乃定律”成為現代主義建筑的金科玉律,一直貫穿在整個現代主義建筑發展過程中。

(4)在20世紀,對建筑功能的重視以及去除傳統建筑表面繁瑣的裝飾,追求一種簡潔的建筑造型成為建筑師們思考的重要問題。奧地利激進的理論家盧斯于1908年發表了《裝飾與罪惡》一文。后來此文被壓縮成一句口號式的話語,“裝飾即罪惡”。從這個時期開始一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功能主義成為了建筑領域的主要潮流,出現了一些非常有影響力的建筑大師,如格羅佩斯、柯布西埃、米斯·凡·德羅等。

格羅佩斯(1883~1969)

格羅佩斯主張“藝術與技術的統一”,代表作包括法古斯鞋楦工廠、包豪斯校舍等。

柯布西埃

在他的著作《走向新建筑》中,他提倡簡潔、純凈的幾何形式。代表作是薩伏伊別墅。

米斯·凡·德羅

代表作是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

賴特(1867~1959)

賴特聲稱他設計的建筑是有機建筑,能夠反映出人的需要、場地的自然特色并且使用可利用的自然材料。代表作考夫曼住宅,稱為流水別墅(也稱落水山莊)。

(二)后現代主義建筑(20世紀70年代以來)

1.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特點

不再過分追求建筑的功能性與排斥裝飾,轉而重視建筑的文脈與符號性因素,將精神性因素與功能性因素有機地結合,建筑外觀設計趨向于多元化。

2.后現代主義建筑的發展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建筑領域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革,先后出現了“后現代主義”、“高科技風格”、“新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不同的建筑流派或者建筑風格。我們通常用后現代主義或者當代建筑來稱呼這個時期的變化。

(1)朗香教堂

朗香教堂,又譯為洪尚教堂,由勒·柯布西耶設計建造。這座建筑呈現出一種象征主義的意味。這座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預示著建筑領域的一個劃時代的轉向,即以“國際主義”風格為標志的現代主義建筑高潮的逐步終結,以及新的建筑思潮的出現。

(2)悉尼歌劇院

悉尼歌劇院是澳大利亞表演藝術中心,又稱海中歌劇院。由丹麥建筑師約翰·伍重設計。悉尼歌劇院猶如巴黎的埃菲爾鐵塔,已成為悉尼的標志。

(3)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

蓬皮杜藝術與文化中心位于法國巴黎,是意大利建筑師R.皮亞諾和英國建筑師R.羅杰斯共同設計的。這座中心是本世紀后半期“高科技主義”建筑的代表作。

(4)古根海姆美術館

西班牙的古根海姆美術館是著名的古根海姆美術館的分館之一,它坐落在西班牙北部港口城市畢爾巴鄂,由加拿大建筑設計師弗蘭克·蓋里設計。

十三、西方現代設計的發展演變

(一)現代設計(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50年代)

1.現代設計的特點

遵循理性主義精神和客觀精神,強調形式服從功能,受抽象藝術的影響,在形式上追求簡化,反對濫用裝飾。

2.現代設計的發展

(1)威廉·莫里斯與工藝美術運動

19世紀60年代出現在英國的工藝美術運動通常被認為是現代設計的起點,但是有趣的是,這場運動的發起者威廉·莫里斯對工業化抱有懷疑和批判的態度,但他仍被稱為是“現代設計之父”。他的思想奠定了現代設計的基礎。

意識到藝術設計對于產品的意義;

強調恢復材料的真實感,反對在材料表面濫用裝飾;

認為設計要為大眾服務。

(2)新藝術運動

19世紀末,“新藝術運動”把設計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新藝術運動也是一場由藝術家和設計師自發參與的運動,它最有代表性的風格是自然主義的風格,即從自然界中的植物、昆蟲以及人體上獲取靈感,運用象征手法進行創作,作品富于裝飾性。

(3)構成主義

俄國的構成主義藝術家提倡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強調藝術為社會服務,自稱為“藝術工程師”,他們所涉及的領域包括機械生產、建筑工程、工業制品、攝影和其他大眾傳播媒介,特別是在印刷、出版物和展覽設計方面具有較強的影響力。

(4)風格派

荷蘭的風格派設計明顯地受到了風格派繪畫的影響,在形式上追求一種極端簡化的效果,以三原色與黑、白、灰色作為主要色調,平面和立體造型都嚴格按照幾何樣式來處理,給人一種理性與嚴謹的感覺。其代表作是里特維德設計的紅——藍椅子與施羅德公寓。

(5)包豪斯

德國的包豪斯是一所著名的現代設計學院。包豪斯強調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將抽象藝術的形式與設計實踐相結合。包豪斯逐步建立起了一套適合現代設計的教育模式,如三大構成最初就是從包豪斯的基礎教學中發展起來的。最有代表性的設計是布魯爾設計的鋼管椅。

(6)流線型風格和有機現代主義

美國設計師強調設計為市場服務。美國的現代設計風格以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流線型風格最具代表性,這種風格實際上與運動和速度有關,最早用于交通工具的設計,后來被作為現代生活的象征而被用于各種物品的設計上,但有些并不符合功能的要求。這個階段著名的設計師包括羅伊、格迪斯、德雷福斯等。

20世紀50年代,美國又出現了有機現代主義,一反戰前設計的那種僵化的感覺,設計造型顯得更為生動。其代表人物有艾洛·薩里寧和查爾斯·伊姆斯。

(7)北歐現代設計

北歐的設計理念帶有濃厚的民主思想,強調產品功,能且價格低廉,能夠為公眾服務,也就是所謂的“好設計”理念。其代表人物包括芬蘭的阿爾托,丹麥的保羅·漢寧森、阿恩·雅各布森等。代表作品如保羅·漢寧森設計的燈具,阿恩·雅各布森設計的天鵝椅、蛋形椅等。

(二)后現代主義設計(20世紀60年代至今)

1.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特點

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時也注重設計的符號性特征,注意消除機械化生產所帶來的冷漠感,使設計富于生活情趣。

2.后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

(1)波普設計

波普設計是波普藝術思潮在設計領域的體現,其特點是強調個性,追求新奇,重視流行文化元素,不刻意追求產品的耐用性。如彼得·默多克設計的兒童斑點椅。

(2)孟菲斯集團

孟菲斯集團是在意大利出現的一個激進的設計團體。肯定產品的使用價值,更強調設計應表達特定的文化內涵,作品造型打破常規,有的極富想象力,有的看起來甚至有些怪異。

(3)極少主義

極少主義是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就開始出現的一個設計流派,但是它并不是向現代主義的簡單回歸,而是從符號意義出發,追求一種單純、簡潔的美感。其代表人物是法國設計師菲利浦·斯塔克。

(4)綠色設計

綠色設計不僅僅是一種設計風格,更重要的是一種設計理念,它代表了當代設計的發展趨勢。它是在工業化與消費社會高度發展導致環境污染以及資源過度消耗的背景下出現的。主要圍繞著建立“人與環境的友好關系”展開,強調保護自然資源,防止工業污染破壞生態平衡。

設計產品要盡量使用可降解的材料,降低對環境的污染;

避免對資源的無度浪費,使用可重復使用的材料或是開發新型的無污染的潔凈能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康市| 宜春市| 镇安县| 嘉鱼县| 普兰店市| 天气| 罗田县| 都安| 卓资县| 仁布县| 五莲县| 涡阳县| 乌恰县| 汪清县| 于田县| 吉水县| 新乡市| 白朗县| 米泉市| 景德镇市| 绥阳县| 海原县| 丰县| 绥化市| 丹阳市| 清水河县| 连云港市| 密山市| 抚顺市| 临沭县| 郑州市| 呼和浩特市| 嘉鱼县| 庆安县| 林周县| 旺苍县| 婺源县| 尚志市| 黄龙县| 建阳市| 德令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