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綜合素質(中學)》【教材精講+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1小時高清視頻】
- 圣才電子書
- 8069字
- 2020-09-24 13:58:40
第一章 中學教育與教育法律法規
考綱提要
1.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了解《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3.了解《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第一節 教育法律法規概說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在法治社會中,知法、懂法、守法是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知法、懂法、守法,也是對教師作為公民的基本要求。
教育領域是法制的一個領域,有法制的特殊要求,教師要熟悉這個專業領域內的特殊法制要求。
一、我國社會主義教育法律法規建設
(一)教育法律法規主要隸屬于行政法規時期
從1949年到1979年30年間,我國“教育法規在國家法規體系中,隸屬于行政法規。
(二)教育法律立法時期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得到了加強,國家的法律法規建設逐步走上了正軌。
二、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方面的法律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該法從1995年9月1日開始生效。教育法是教育基本法,《教育法》的頒布,是我國教育法律法規建設的里程碑。
第二節 教育法律法規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教師需要教育法律法規的知識,不是僅僅因為教育法律法規的存在,而是因為教育法制建設要求教師必須在教育法制的范圍內開展活動。
教育法律關系中的權利與義務法律關系的核心內容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內容也是“權利與義務的關系”。
一、權利與義務
權利,就是法律所許可的行為,所謂“法授權或許可的行為模式便構成權利”。
義務,就是“法律關于權利主體負有某種作為或不作為的約束”。義務是一種行為的約束。權利和義務兩者統一,不可分割。
在教育活動中,教師依法享有教育的權利,但是也有保證教育對象得到平等教育機會的義務。教師不能隨便剝奪學生受教育的權利。
二、法律責任
教育法律責任教育法律關系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法律概念,就是“法律責任”。
法律責任是指法律關系中主體未能履行自己的義務要承擔的法律后果。教育法律責任,是指教育法律關系中主體未能履行自己的義務根據教育法律的規定要承擔的法律后果。
第三節 我國主要教育法律法規介紹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下面對我國主要法律法規的介紹,既有縱向結構的意味,也有橫向結構的意味。從縱向結構看,依次按國家最高立法機構制定的法律、國家權力執行機關制定的法規、地方權利機關制定的法規和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規章和政策來進行介紹;從橫向結構看,這些法律涉及部門不同。
一、中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
1980年2月12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通過了新中國第一部教育方面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80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86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9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年修訂)
1993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199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通過 1995年3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45號公布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教育工作進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階段。
1.性質
《教育法》是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的基本法。所謂教育基本法,是“依據憲法制定的調整教育內部、外部相關關系的基本法律準則,是教育的‘憲法’或教育法規體系中的‘母法’,在教育法體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2.地位
《教育法》是我國的“教育憲法”,是我國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的“母法”。
《教育法》是我國的教育基本法,在教育法律法規縱向層次中處于頂層,因而它具有最高效力。
3.《教育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教育法》是中學教育活動的法律根本準則。《教育法》作為我國教育的根本大
法,是我國一切教育活動的基本法律準則。
(2)《教育法》為中學教育法律關系主體明確了基本權利和義務。《教育法》對整個國家教育法律關系中的主體進行了規范,確定了主體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3)中學教育活動中必須明確《教育法》提出的法律責任。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這是我國基礎教育事業的第一個法律,從而確立了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了修訂后的《義務教育法》,并于當年9月1日起施行。
1.性質與地位
(1)屬于教育單行法,它所規范的是基礎教育領域中被劃定為義務教育階段的一部分,它是我國國民義務教育制度的法律基礎。
(2)制定的依據是《憲法》和《教育法》,其直接依據是《教育法》所規定的“國家實行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將《教育法》規定的九年義務教育制度具體化。同時又是對九年義務教育領域中不同方面進行規范的法律依據。
義務教育又稱強迫教育和免費義務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普及性的特點。
我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的義務教育年限為九年。
公益性:明確規定“不收學費、雜費”;
統一性:制定統一的義務教育階段教科書設置標準、教學標準、經費標準、建設標準、學生公用經費的標準等等。
強制性:讓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是學校、家長和社會的義務。誰違反誰就要受到法律的懲處。
2.《義務教育法》的主要內容
規定了義務教育的方針和培養目標。這里特別重要的是,將“素質教育”要求納入立法:
“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質量,使適齡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礎”。
3.《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義務教育法》是初級中學教育領域的法律規范
《義務教育法》在中學的適用范圍是初級中學教育,并不涉及高中教育,因此《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法律關系準則,是初級中學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循的法律規范。
(2)初級中學教師要遵循《義務教育法》對教師權利與義務的規定
初級中學教師同高中教師一樣要遵循與中學教育活動相關的法律,但是由于初中教育屬于義務教育,而《義務教育法》又有相關特殊規定,因而對初中教師法律賦予的權利和義務不同于高中教師。譬如,初中生享有《義務教育法》所規定的法定受教育權,初中教師不能違反相關的法律規定隨意剝奪初中生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3)《義務教育法》為初中教育發展提供特別的法律保障
義務教育經費投入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或者說是國家的責任。《義務教育法》將初中教育活動中教師的權利也納入到特別的法律保障中,因而初中教師能夠更好地在《義務教育法》的保障下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
用法律來維護教師的合法權益,保障教師待遇和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加強教師隊伍的規范化管理,確保教師隊伍整體素質不斷優化和提高。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以下簡稱《教師法》),1994年1月1日起《教師法》生效。《教師法》的頒布,意味著我國教師隊伍建設納入教育法制體系。
1.性質與地位
(1)《教師法》也屬于教育單行法,它所規范的不是教育領域中一類教育,而是教育活動的一個方面,即教育實踐活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教師。
(2)地位
《教師法》作為教育單行法,在完備的法律體系中應當是對教育母法中的一個特定領域法律關系的規范。
2.《教師法》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容
法律適用范圍:“在各級各類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中專門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教師”(第二條);
明確了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及“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專業職責(第三條)
定“每年九月十日為教師節”,使教師節成為法定節日(第六條)。
第三章 資格和任用(第十條至第十七條)。
本章核心是在我國建立教師資格制度:
第一,明確了“國家實行教師資格制度”;
第二,規定了取得教師資格應當具備的相應學歷條件;
第三,對已在學校任教但不符合學歷條件教師所采取的過渡辦法;
第四,規定了各級各類學校教師資格認定機構;
第五,規定受到刑事處罰者不得取得教師資格或喪失教師資格;
第六,規定師范畢業生應當從教,鼓勵非師范畢業生從教;
第七,規定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實行教師聘任制。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中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專業工作是《教師法》的規范領域;
(2)《教師法》是中學教師工作專業性的保障;
(3)《教師法》為中學教師權益提供保障教師的工作質量,也取決于教師的積極性;
(4)《教師法》需要隨著時代發展而改進。
五、《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1991年9月4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該法l992年1月1日起施行。2006年12月29日,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以下簡稱《未成年人保護法》)由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通過,2007年6月1日起施行。
1.性質與地位
(1)性質
《未成年人保護法》一般也作為教育單行法看待,不過未成年人的保護問題,不僅僅是教育活動領域中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問題。未成年人的保護涉及學校、家庭、社會和司法部門。
(2)地位
在教育活動領域,教師和學生是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教育就是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展開的。如果說《教師法》是從教師和教師的專業工作方面進行了規范,那么《未成年人保護法》就是從學生方面進行了規范。
2.《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主要內容
明確了制定本法的依據是憲法;并明確界定“未成年人”,“指未滿18周歲的公民”。
規定了未成年人權利,即“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和“受教育權”。
規定了義務人在決定有關未成年人權益問題時,知曉和聽取他們意見的責任。
規定了義務人不得迫使或允許未成年人結婚,特別對外出務工父母提出為未成年人委托監護人的要求。
要求學校與家長、監護人配合,保證未成年人的休息、娛樂和體育時間,不增加學習負擔;禁止“對未成年學生進行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
對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以“教育為主、懲罰為輔”司法保護措施,包括在案件審理時的保護,在“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時應提供的保護,在審理“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刑事案件”時“應當保護被害人的名譽”,對“羈押、服刑的未成年人”提供相應的保護,在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報道中應當進行保護,進行行為矯治和犯罪行為預防。
3.《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中學教育活動同對未成年人的法律保護要求是一致的
(2)中學教育活動中的學校保護要同家庭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結合起來
六、《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我國于1991年9月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八年后,1999年6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以下簡稱《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這兩個法律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發揮著不同的作用。
1.性質與地位
(1)性質
正如《未成年人保護法》一般作為教育單行法看待,《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亦可作為教育單行法看待。當然,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不僅僅是教育活動領域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生活領域中的問題。
(2)地位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則是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保護方面,作了特別的法律規定。
2.《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主要內容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基本原則:“立足于教育和保護”,“從小抓起,對未成年人的不良行為及時進行預防和矯治”。這里的原則可以歸納為“教育”、“保護”、“從小抓起”和“預防與矯治”。
提出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方法原則,即“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期教育、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
分則從教育、預防、矯治、自我防范、重新犯罪預防和法律責任五個方面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作了規定。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教育是根本。因而教育預防從根本來說,就是加強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進行預防犯罪的教育。
嚴重不良行為“矯治”預防。如果說對未成年人的一般不良行為進行預防,是要把未成年人違法犯罪問題在萌芽階段加以解決,那么對嚴重不良行為進行矯治,則是要把已經走到違法犯罪邊緣的未成年人拉回來。
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還包括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未成年人的自我防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明辨是非,自覺抵制各種不良行為及違法犯罪行為的引誘,另一方面也是要防范不良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對自己的侵害。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不僅是針對一般未成年人的預防,而且也包括對犯罪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把對犯罪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納入預防范圍,表明國家最大限度地保護未成年人。對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預防,最根本的原則就是“教育、感化、挽救”,
“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
3.《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中學教育的組成部分;
(2)中學教師承擔著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任務。
七、《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由教育部制定頒布的教育規章,于2002年6月25日由教育部令第12號正式頒布,并于2002年9月113起施行。2010年12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令第30號,將第八條修改為:“發生學生傷害事故,造成學生人身損害的,學校應當按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相應的事故責任。”
1.性質與地位
(1)性質
在寬泛的意義上,將《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納入由政府及相關行政機構制定的教育法規體系中。
(2)地位
《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同學生權益保護關系密切,特別與《未成年人保護法》關于對未成年人安全保護密切相關。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主要內容
宗旨:“為積極預防、妥善處理在校學生傷害事故,保護學生、學校的合法權益”
適用范圍:“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造成在校學生人身損害后果的事故的處理”。
規定學生傷害事故處理原則:“依法、客觀公正、合理適當”,且要“及時、妥善地處理”。
分則:從事故與責任、事故處理程序、事故損害的賠償、事故責任者的處理四個方面對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作了規定。
學校需要承擔的傷害事故責任有十二種:
(1)學校設施不符合安全標準;
(2)學校“安全管理制度有明顯疏漏,或者管理混亂,存在重大安全隱患”;
(3)學校向學生提供的藥品、食品、飲用水等存在安全問題的;
(4)學校組織學生參加教育教學活動或者校外活動未對學生盡安全教育和防范之責;
(5)學校明知且讓有安全威脅之人擔任教育教學工作的;
(6)學校違反有關規定,組織或者安排未成年學生從事不宜未成年人參加的各種活動;
(7)學校對“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參加某種教育教學活動”,“未予以必要的注意的”;
(8)學校對相關事故未及時采取相應措施的;
(9)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
(10)學校教師或者其他工作人員發現學生危險行為,未進行必要的管理、告誡或者制止的;
(11)學校對未成年學生安全信息,應及時告知未成年學生的監護人而未告知的;
(12)學校有未依法履行職責的其他情形的。
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需要承擔的傷害事故責任有五種:
(1)學生違反法律法規的規定、違反社會公共行為準則和學校規章制度或者紀律,“實施按其年齡和認知能力應當知道具有危險或者可能危及他人的行為的”;
(2)學生行為具有危險性,已經被告誡、糾正,但學生不聽勸阻、拒不改正的;
(3)“學生有特異體質,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學校的”;
(4)“未成年學生的身體狀況、行為、情緒等有異常情況,監護人知道或者已被學校告知,但未履行相應監護職責的”;
(5)“學生或者未成年學生監護人有其他過錯的”。
3.《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中學教育活動中應加強學生人身安全保障的法律意識。中學教師在中學教育活動中,應當樹立學生人身安全的保護意識。
(2)《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為中學教育活動中學生傷害事故的處理提供了依據。在中學教育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預防學生傷害事故的發生,保護學生的合法權益,也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八、《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發布。
這個政策性文件被稱為是中國進入21世紀之后的第一個教育規劃,也是21世紀第2個十年指導全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性質與地位
(1)性質
《規劃綱要》,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層面的教育政策文件。它是對我國21世紀第2個十年教育發展的規劃藍圖,是指導我國這一時期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地位
《規劃綱要》作為黨和國家在教育特定歷史發展時期的政策文件,在現實的教育法律法規體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第一,《規劃綱要》適時地回答了我國在21世紀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問題,并指明了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彌補了教育立法不能夠敏銳反映教育變革要求的不足。
第二,《規劃綱要》為教育法律法規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提供了依據。
2.《綱要》的主要內容
工作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
戰略目標:“到2020年,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基本形成學習型社會,進入人力資源強國行列。”
戰略主題:“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學前教育方面:學前教育要求“基本普及學前教育”, 特別強調,要“重點發展農村學前教育”。
在義務教育方面:要求“鞏固提高九年義務教育水平”, 特別強調“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
在高中階段教育方面: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提高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
在職業教育方面:要求“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調動行業企業的積極性”“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特別強調要“加快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作為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在高等教育方面:要求“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牢固確立人才培養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充分發揮高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在繼續教育方面:要求“加快發展繼續教育”“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政府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統籌指導繼續教育發展”“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
在民族教育方面:要求“重視和支持民族教育事業”“加強對民族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教育發展水平”“公共教育資源要向民族地區傾斜”。
在特殊教育方面:要求“關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倡導“全社會要關心支持特殊教育”。提出“完善特殊教育體系”,要求“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
3.《規劃綱要》的中學教育實踐意義
(1)《規劃綱要》確立的指導思想和工作方針是中學教育前進的方向;
(2)《規劃綱要》確立的發展目標是中學教育的目標;
(3)《規劃綱要》確立的戰略主題也是中學教育的戰略主題;
(4)《規劃綱要》對義務教育階段和高中教育階段提出的任務關系到或直接是中學教育的任務;
(5)中學教師按照《規劃綱要》提出的教師隊伍建設要求提高自身素質。
本章小結
掌握我國重要教育法律、法規,確立教育法律意識是本章重點。教育法律與法規是不同的概念,它們是在不同層面上由不同的機構制訂的。教育關系中包含了法律關系。中學教師應當熟悉在教育法律關系中的相關法律規定。教育法律關系的核心是法律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
- 2020年湖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重慶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心理學(高校組)》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北京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語文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初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農村信用社招聘考試歷年真題匯編
- 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教材精編(2016)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數學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湖北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綜合素質歷年真題+考前必做試卷(幼兒園)(2016移動互聯版)
- 2020年黑龍江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銀行業法律法規與綜合能力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2019年河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幼兒園教育理論綜合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
-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