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6小時高清視頻】作者名: 圣才電子書主編本章字數: 2689字更新時間: 2021-04-23 17:15:29
第三節 教育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一、質性研究與定量研究(按照研究對象是“質”還是“量”)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思路:假設---抽樣---資料收集(問卷法或者實驗法)----統計檢驗
例1:假設字體的大小對于閱讀速度有影響。
同一批被試閱讀字體大小不同的文章,測量其閱讀速度。
例2:假設社會經濟地位影響學習動機
調查一批學生社會經濟地位,以及學習動機情況(學習動機問卷),通過統計方法檢驗
質性研究是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采用訪談、觀察、實物分析等多種方法收集資料,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采用歸納而非演繹的方法,通過與研究對象的互動來理解和解釋他們的行為。
質性和量化不存在孰好孰壞,關鍵看研究問題適合哪種方式,各自都存在優缺點。

二、幾種基本的研究方法
調查法: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計劃,間接地搜集研究對象有關的現狀及歷史材料。包括問卷法和訪談法。
教育經驗總結法:依據教育實踐所提供的事實,按照科學研究的程序,分析和概括教育現象,揭示其內在聯系和規律,使之上升為教育理論的一種方法。
觀察法:研究者通過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學儀器,在一定時間內有目的、有計劃地記錄、描述客觀對象的表現來收集研究資料的一種方法。
實驗法:研究者創設一定的情境,對某些變量進行操縱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現象的原因和發展規律的研究方法,這種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
三、教育行動研究 action research method
1.產生背景:理論研究和實際運用的脫節
2.定義:在教學情境中進行的,以解決實際問題為目的的研究。
3.特點:情境性、合作性、參與性、自我評價
行動研究的環節:
計劃、行動、考察和反思。
行動研究在高中生物教學中的嘗試
1.計劃
1.1問題的提出
現行生物教材中的某些內容并非難點,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掌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在于:課本本身文字量大,語言抽象,圖片少并缺乏吸引力,內容陳舊,這對于有著多種獲得信息渠道的當代中學生來講,勢必是枯燥無味的。
應用傳統的講課或自學的方式,雖然學生理解起來沒有困難,但不能喚起他們學習的熱情。針對這一問題,教師認為在生物教學過程中,尤其是針對這樣豐富有趣的內容,要使學生真正動起來,愛學并會學,自覺自愿的成為學習的主體,這樣不僅能學好本章節,對于全面提高學生探索生物領域的熱情,都是大有幫助的。這就是將要解決的問題。
1.2反思解決問題的途徑
為解決以上問題,教師考慮到以下幾點:
①課本知識內容陳舊,應加入符合當代科技發展的新知識和理念
②將課本上較為枯燥的文字變為生動的圖片或視頻,使之更直觀
③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動起來
因此,教師決定在講《緒論》這一部分內容時,讓學生自己在網上、報刊雜志中尋找相關內容的資料,在交流的過程中共享成果。
2.行動
2.1布置任務:教師把任務布置下去,要求學生回去通過各種媒體尋找有關生物學研究新進展的圖片文字等內容并上交(可以是打印出來的、手抄的、剪報、軟盤等)
2.2結果:幾周過去了,到了該交的日子,交上來的卻只有不到一半。在教師的再三催促并聲明要與成績掛鉤的情況下,才勉強收齊。收上來的材料中,不乏細致認真、很有價值的,但也有很多是應付差事的。
3.觀察
通過調查,教師發現學生在下面是這樣議論的:
“通過查找,我覺得收獲不小,積累了很多有用的資料”
“當今生物學研究的進展可真快,從網上、報上有關生物學進展的資料就可以看出”
“今天作業本來就夠多的了,還得查找資料”
“就是的,家長現在管得很嚴,不讓上網”
“耽誤時間,還不如劃劃書”
“我昨天都找了一個晚上了,也沒找出什么”
4.反思
這種方法可能會調動一部分人的積極性,但是對于課業負擔比較繁重的高二學生來說,無疑又給他們帶來了新的負擔,使一些人感到厭煩,便會應付差事,而且有生物學科的有些內容的確不容易找到相關資料。那么,教師面臨的新問題是:如何在減輕學生課下負擔的情況下,在課堂上調動學習的主動性?
5.新的計劃(第二輪)
現在的學生喜歡在機房上課,喜歡上網,在《生殖的種類》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教師就將改變平時的教學手段,將多媒體與網絡技術運用到教學過程中,利用自己搜集的相關素材,如文字、圖片、動畫、視頻等做成網頁,豐富了課本內容,又加入了一些大家感興趣的相關科技發展的知識,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直觀。并準備讓學生在上課時間到機房來,在瀏覽網頁的過程中解決教師提出的問題,達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主動學習知識的目的。
6.行動(新計劃的實施)
經過教師的精心準備,學生上課的熱情格外高漲,沒有人睡覺或萎靡不振,每一位同學都饒有興致的瀏覽網頁,并不時相互討論或向老師提出問題。
7.觀察
這一次,學生又有了新的議論:
“這節生物課上的挺有意思的”
“要是老這樣上課多好呀”
“我最喜歡上網了”
“那個精子和卵細胞結合的過程我以前從沒見過”
“就是時間太短了,網上的東西挺多的,我都沒看完”
“我倒是看完了,就是沒記住多少”
“我的機器不好使,耽誤了半節課”
8.反思
通過實踐,教師提出的問題基本解決,這種方法的確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他們喜歡上這樣的課,并可以學習比書本上的內容更加豐富的知識。
暴露出的新問題:但是這種課往往受課時的限制,另外,在機房上課隱含著許多不可控的因素(機器壞了、網絡故障、學生不易控制等),這些都是下一輪將要解決的問題。
行動研究案例(高中生物教學)
為行動而研究;
對行動的研究;
由行動者研究;
在行動中研究;
在行動中調整完善;
在行動中綜合運用。
焦點在于實時的應用,行動的改進。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宗旨,主要是改善環境、改進或解決實際問題,而不在理論的發展或普遍的應用。
三、設計型研究:研究方法的新思路
西蒙(Herbert Simon,1969)曾區分了自然科學和人工科學,前者以發現和描述客觀世界的規律為目的,也可以稱為“分析科學”,而后者以提出完善的“設計”方案為目的,也可以稱為“設計科學”。
實驗室研究 設計型研究 在實驗室環境中進行 在復雜的實際學習情境中進行 單一因變量 多個因變量 采用變量控制策略,盡量控制自變量和因變量之外的無關因素的影響 不控制無關因素的影響,而是盡量找出活動情境的全部變量和特征及其對因變量的影響 有明確而固定的研究程序,以便于重復檢驗 研究開始也有程序和材料,但并沒有完全設定好,而且要在實施過程中根據其有效性進行修改 常常避免社會交往,學習者孤立地完成任務 關心在復雜的社會情境中進行的活動 旨在通過實驗驗證研究者的假設 旨在探明設計方案的多側面的特征,以定性和定量的方法為設計方案的實際實施過程描繪一個剖面圖 研究者作為主試,決定研究方法,控制整個過程 研究者作為參與者,努力讓各方人士參與設計,發揮他們的經驗優勢 第二部分 學生與教師心理[視頻講解]
- 2020年全國法律碩士《498法碩聯考綜合(非法學)》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考研真題)【視頻講解】
- 稅務會計理論與實務(第2版)
-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第3版)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臨床醫學綜合能力(中醫)中醫診斷學考點歸納與歷年真題詳解
- 醫院管理學案例與實訓教程
- 電子商務概論
- 形神之間:創意服裝設計
- 應用商法案例教程
- 設計美學
- 農業自然資源評估
- 數值分析課程設計
- 工業礦物與巖石(第四版)
- 大學語文新編
- 軟件開發中級英語閱讀與寫作教程(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服務外包人才培訓系列教材)
- 應用型本科專業認證制度研究 :基于英國及亞太地區工料測量高等教育及其專業認證的樣本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