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6小時高清視頻】
- 圣才電子書主編
- 1211字
- 2021-04-23 17:15:35
第四節 社會學習理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兒童為什么總是有選擇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所有行為?
最初幾天,沒有受到強化,為什么卻會模仿新的行為?
一、社會認知理論
1.交互決定觀
交互決定觀(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相互影響。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

2.學習與表現
班杜拉將新的學習(learning)與習得行為的表現(performance)區分開來,強調知識的獲得(學習)與基于知識的可觀察的表現(行為表現)是兩種不同的過程。
攻擊性習得的實驗
學前兒童觀看一場電影,電影中,一個人正在踢打一個充氣娃娃。第一組那個人此受到獎勵;第二組受到懲罰;第三組沒有看到任何結果。看完電影后,這些兒童被帶到擺有充氣娃娃的房間。
結果發現,第一組兒童最具攻擊性;第二組兒童攻擊性行為最少,但是如果他們被告知,模仿電影中的人踢打充氣娃娃可得到獎勵,他們就會將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來。
這意味著,學習已經發生了,但不一定會表現出來的。外在強化會影響表現而不是學習本身。
3.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參與性學習是通過實做并體驗行動后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做中學。
替代性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沒有外顯的行為。人類的大部分學習是替代性學習。
二、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經歷四個過程。
1.注意過程
2.保持過程
3.復制過程
4.動機過程
班杜拉還提出了另外兩種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①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
②自我強化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例如,達到了自己設立的目標,進行自我獎勵。
課后練習
1.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迷箱”實驗,證明了學習是( )。
A.建立刺激一反應聯結的過程
B.認知同化的過程
C.產生頓悟的過程
D.信息加工過程
2.桑代克認為對學習的解釋應包括某種動機原則,它所對應的學習律為( )。
A.效果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3.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認為,有機體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后,與其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這一現象稱之為( )。
A.消退
B.泛化
C.獲得
D.分化
4.當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時,老師撤除對他的批評,老師的這一做法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消退
D.懲罰
5.下面哪位心理學家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
A.馬斯洛
B.韋納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6.人走迷宮時是通過下列哪種學習過程而完成的?( )
A.嘗試錯誤
B.頓悟
C.形成條件作用
D.模仿
7.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對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聯結力量就會增加,這符合下列哪一條學習規律?( )
A.練習律
B.效果律
C.準備律
D.近因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