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社會學習理論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兒童為什么總是有選擇的模仿,而不是模仿所有行為?

最初幾天,沒有受到強化,為什么卻會模仿新的行為?

一、社會認知理論

1.交互決定觀

交互決定觀(reciprocal determinism)認為個體、環境和行為相互影響。在社會認知理論中,行為和環境都是可以改變的,但誰也不是行為改變的決定因素。

2.學習與表現

班杜拉將新的學習(learning)與習得行為的表現(performance)區分開來,強調知識的獲得(學習)與基于知識的可觀察的表現(行為表現)是兩種不同的過程。

攻擊性習得的實驗

學前兒童觀看一場電影,電影中,一個人正在踢打一個充氣娃娃。第一組那個人此受到獎勵;第二組受到懲罰;第三組沒有看到任何結果。看完電影后,這些兒童被帶到擺有充氣娃娃的房間。

結果發現,第一組兒童最具攻擊性;第二組兒童攻擊性行為最少,但是如果他們被告知,模仿電影中的人踢打充氣娃娃可得到獎勵,他們就會將攻擊性行為表現出來。

這意味著,學習已經發生了,但不一定會表現出來的。外在強化會影響表現而不是學習本身。

3.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社會認知理論把學習分為參與性學習和替代性學習。

參與性學習是通過實做并體驗行動后果而進行的學習,實際上就是做中學。

替代性學習是通過觀察別人而進行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學習者沒有外顯的行為。人類的大部分學習是替代性學習。

二、觀察學習

觀察學習經歷四個過程。

1.注意過程  

2.保持過程

3.復制過程  

4.動機過程

班杜拉還提出了另外兩種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替代性強化指觀察者因看到榜樣受強化而受到的強化。

例如,當教師強化一個學生的助人行為時,班上的其他人也將花一定時間互幫互助。

自我強化依賴于社會傳遞的結果。社會向個體傳遞某一行為標準,當個體的行為表現符合甚至超過這一標準時,他就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獎勵。例如,達到了自己設立的目標,進行自我獎勵。

課后練習

1.心理學家桑代克的“迷箱”實驗,證明了學習是(  )。

A.建立刺激一反應聯結的過程

B.認知同化的過程

C.產生頓悟的過程

D.信息加工過程

2.桑代克認為對學習的解釋應包括某種動機原則,它所對應的學習律為(   )。

A.效果律 

B.練習律 

C.準備律

3.經典性條件作用理論認為,有機體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作出條件反應以后,與其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這一現象稱之為(  )。

A.消退 

B.泛化 

C.獲得 

D.分化

4.當一個不愛學習的學生表現出良好的學習行為時,老師撤除對他的批評,老師的這一做法屬于(   )。

A.正強化 

B.負強化

C.消退

D.懲罰

5.下面哪位心理學家將強化分為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   )

A.馬斯洛 

B.韋納

C.班杜拉 

D.阿特金森

6.人走迷宮時是通過下列哪種學習過程而完成的?(  )

A.嘗試錯誤 

B.頓悟

C.形成條件作用 

D.模仿

7.在試誤學習的過程中,學習者對刺激情境作出特定的反應之后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時,聯結力量就會增加,這符合下列哪一條學習規律?(  )

A.練習律 

B.效果律 

C.準備律 

D.近因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项城市| 平潭县| 华蓥市| 汕尾市| 西乌珠穆沁旗| 博乐市| 南投市| 舞阳县| 望城县| 城口县| 年辖:市辖区| 萝北县| 渑池县| 墨脱县| 乌兰县| 平和县| 平舆县| 永胜县| 克东县| 达日县| 临颍县| 陕西省| 若羌县| 赤峰市| 四川省| 左贡县| 常熟市| 永德县| 临夏市| 涟水县| 盈江县| 库车县| 大田县| 台中县| 兴文县| 开阳县| 瑞金市| 泗洪县| 郁南县| 偏关县| 天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