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修訂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37.6小時高清視頻】
- 圣才電子書主編
- 1617字
- 2021-04-23 17:15:32
第五節 教師職業倦怠

視頻二維碼(掃碼觀看)
有人在教師節的時候,自嘲的發了這么一段感慨:“祝我們這些表面風光,內心彷徨;容顏未老,心已滄桑;成就未有,郁悶經常;比騾子累比螞蟻忙;比岳飛更忠良的廣大教師們:天天快樂!”
“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
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
近3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
近4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
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
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部分有跳槽的意向


陽光下最崇高的職業面臨的尷尬

教師的告白
投身教育英勇無畏,西裝革履貌似高貴;
其實生活及其瑣碎,為了生計吃苦受累。
鞍前馬后終日疲憊,家長投訴照死賠罪;
點頭哈腰就差下跪,日不能息夜不能寐;
校長一叫立即到位,一年到頭吃苦受罪;
勞動法規統統作廢,身心憔悴暗自流淚;
屁大點事反復開會,迎接檢查讓人崩潰;
工資不高是在慚愧,走親訪友還得破費;
拋家舍業愧對長輩,身在其中方知其味;
教師哪有社會地位,裝瘋賣傻自我陶醉!
海歸博士涂序新跳樓之死
2009年,9月17日,在浙江大學任講師的一名海歸博士留下6頁遺書后跳樓自殺。在跳樓前6天,他剛提交了申報副教授職稱的相關材料。網絡盛傳浙大曾給該博士口頭承諾,卻未能履行。這位博士在遺書中說,“國內學術圈的現實:殘酷、無信、無情。”
一、教師職業倦怠的界定
職業倦怠(burnout)是由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Freuden berger)于1974年首次提出,也有人譯為“職業枯竭”或“工作耗竭”。教師職業倦怠是用來描述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是教師在長時期壓力體驗下而產生的情感、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許多研究者從不同的角度對職業倦怠做出了界定。
馬勒詩(Maslach,1986)等人提出了職業倦怠的社會心理學觀點。他們提出了職業倦怠的三維度模型,并編制了“馬勒詩職業倦怠問卷”來進行評估。這三個維度是:情緒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即感到耗盡、用完;去人格化 (depersonalization),即表現為冷酷、麻木;低個人成就感(reduc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即自我評價低和缺乏適應性。這種觀點強調情感衰竭和同事之間的分離,壓力過大導致了更多在人群中的退縮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法貝(Farber,1991)認為,職業倦怠的行為表現在不同的個體身上是不同的。具體而言,主要有三種表現形式:
1.精疲力竭型(burnout):這類教師在高壓力下的表現是放棄努力,以減少對工作的投入來求得心理平衡。這類教師的職業倦怠一旦出現,要想恢復就很困難,因為這些癥狀會得到自我強化。
2.狂熱型(frenetic):這類教師有著極強的成功信念,能狂熱地投入工作,但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巨大反差,使他們的這種熱情通常堅持不了太長時間,整個信念系統突然塌陷,最終屈服于精力耗竭。
3.低挑戰型(under challenged):對于這類教師而言,工作本身缺乏刺激,他們覺得以自己的能力來做當前的工作是大材小用,因而厭倦工作。他們在工作一段時間后,就開始對工作敷衍塞責,并考慮更換其他工作。
二、緩解教師職業倦怠對策:
1.社會因素
需要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支持網絡。
要給教師合理的角色期待,引導教師合理的定位
提高教師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維護教師權益探索出有效的教師教育培訓體系
2.組織因素
改善學校領導方式,協調好教師的工作關系和人際關系。
3.個人因素
教師個人的人格特點,抗壓能力也有影響。
課后練習
1.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幫助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提供學習策略的指導,并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這集中體現了教師的何種角色( )。
A.平等中的首席
B.管理者
C.反思者
D.促進者
2.教學過程中,教師給學生以足夠的關注和期望,學生在得到激勵和賞識后常常表現出積極學習的行為。這種心理效應是我們所說的( )。
A.扇貝效應
B.南風效應
C.羅森塔爾效應
D.巴納姆效應
3.某教師認為學校管理混亂,與領導溝通不暢通,自己疲于應付教學活動,常常心情煩躁、易怒、情緒緊張。按照他的說法,造成這種壓力的原因是( )。
A.社會對教師群體重視不夠
B.學校管理體制不健全
C.教師職業的特殊性
D.自身的心理素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