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名校新聞與傳播碩士《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考研真題及詳解(含復旦、武大等)
- 圣才電子書
- 5475字
- 2021-01-08 19:58:46
2015年武漢大學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專業碩士]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武漢大學
201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試題
334新聞與傳播專業綜合能力
一、辨析題(40分)
1.傳播制度體現了全部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的復雜性,請對此觀點進行辨析。
答:略。
2.大眾社會理論認為,“大眾傳播的受眾就是大眾”,請對此觀點進行辨析。
答:略。
二、論述題(60分)
1.媒介融合對媒介內容生產的影響。
答:(1)媒介融合的含義
“媒體融合”最早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教授浦爾提出,原意是指各種媒介呈現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其概念應該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如電子雜志、博客新聞等等;而廣義的“媒介融合”則范圍廣闊,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不僅包括媒介形態的融合,還包括媒介功能、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 也就是說,“媒體融合”是信息傳輸通道的多元化下的新作業模式,是把報紙、電視臺、電臺等傳統媒體,與互聯網、手機、手持智能終端等新興媒體傳播通道有效結合起來,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后通過不同的平臺傳播給受眾。
(2)媒介融合對媒介內容生產的影響
技術融合和所有權融合導致傳統媒體產業之間的進入壁壘逐漸消失,產業間的邊界趨于模糊。例如三網融合,網絡上互聯互通,業務上相互滲透和交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媒介生態環境。媒介融合延伸了新聞報道的廣度和深度,從而改變了現有傳媒市場的版圖,使舊的傳媒運作架構和盈利模式日益式微,建構了新的集約化、數字化的新聞生產模式,創造了新的產業價值鏈,成為未來新聞生產的主要目標。
①從粗放單一的新聞生產到集約化的新聞生產
傳統的媒介產業經營是單一的、線性的經營,未能充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媒介資源,導致媒介產業盈利模式單一,更多的依賴廣告,增加了經營風險。以互聯網、手機為代表的新媒介的異軍突起,加速了傳媒產業中不同形態和門類在同一操作平臺上的滲透和融合,消除企業界限,協同生產尤為必要。協同生產使得采編人員、客戶、設備和新聞資源實現集約化使用,實現媒介產品的廣度深度開發和多次轉化增值,達到生產集約化、經營一體化、經濟規模化。例如鳳凰集團的電視媒體、鳳凰網、《鳳凰周刊》等按照自己的業務目標開展融合新聞業務,實現集約化經營,產品的形態由欄目及其組合、DVD系列、叢書、短信系列服務,不同的媒介產品對信息進行不同程度的挖掘和利用,達到信息的多重升值。
②從封閉獨立的新聞生產到數字化的融合新聞生產。
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基本有著獨立的經營理念、運作模式和細分市場。這種產品單一的運營方式很難應對市場變化和受眾的多元化需求。
在數字化生產以前,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不同的產品形態是不能兼容的,數字技術打破了這個壁壘,不同內容的產品內容經過數字化的處理和傳輸,內容生產逐漸走向融合,數字化使媒介產業之間的聯動乃至融合成為新的發展趨勢。
③從專業工作者的新聞生產到全民參與的新聞生產。
在傳統的媒介生產環境下,受眾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參與內容的生產,但是程度和規模都十分有限。在融合媒體時代,隨著網絡技術和數字技術的發展,雙向互動傳播成為可能,傳者和受者之間的界限日益模糊,內容生產主體日益多元化。普通公民借助手機、博客、微博、播客、BBS、SNS社交網站等,發布新聞和表達觀點,“草根”記者在重大突發新聞事件的報道中產生了一次次的轟動效應。例如倫敦地鐵爆炸東南亞海嘯、克林頓丑聞等,第一時間發布報道的是公民記者而不是專業記者。雖然專業媒介組織在新聞報道中占有主導地位,但是新媒介正在改變大眾傳播的面貌,個人對個人、個人對多人、多人對多人的傳播網絡已經形成,傳受一體化和全民參與新聞生產成為新的趨勢。
總之,以融合編輯室為樞紐的集約化、數字化的新聞生產模式是一種新的新聞生產觀。通過報道主體的多元化、編輯管理的多元互動化、報道過程的集體協作化、報道手段的豐富多樣化、傳輸終端的多渠道化,實現協同傳播、融合生產、延伸新聞生產鏈,最終形成一次采集、多種信息整合、多媒體故事生成、多渠道信息發布的新聞生產流程。當然,這種新的新聞生產模式在我國還處于初期實驗階段,不僅受制于國家的媒介政策,也受制于媒體人的融合新聞理念、融合文化的生成和融合組織的重構。
2.法蘭克福學派認為,商業化運作導致大眾傳媒蛻變變成了文化工業,并以快感麻痹人們思考的神經,導致受眾變成了“單向度的人”,請對此觀點進行論述和評價。
答:(1)文化工業含義
文化工業,即大眾文化產品的標準化、齊一化、程式化。一般把“文化工業”術語的發明權歸于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法蘭克福學派將文化工業所呈現的這種生產方式稱為標準化、齊一化或程式化。所謂的標準化就是一種缺少獨特的內容與風格,但適合按照一定的標準、程序批量生產、機械復制。程式代替了一切,雷同代替了個性,平庸代替了高雅,低俗代替了崇高。整個文化工業把人類塑造成能夠在每個產品中都可以進行不斷再生產的類型,個人在不知不覺中就被消融到文化產品的程式化和齊一化模式的表現中,每一個體極富有生活情趣的個性特點以及創造性都因順從這種齊一化模式而變成了泡影,取而代之的是大眾媒介極力推崇的樣板生活的拷貝。藝術作品被徹底世俗化、均質化、商業化。
(2)文化工業具有以下特征:
①藝術生產的工廠化、工藝化或制作化,因此可量身定做、機械復制、批量生產,藝術不再是馬克思所說的“自由的精神生產”;
②藝術作品的商品化、消費化,因而藝術從精神領域蛻化成只具使用價值的器物,從而剝奪藝術本應具有的任何反抗和批判功能;
③文化工業的大眾傳播形式使其傳輸給大眾的信息具有兩重性,表層信息往往是自由、平等、幸福,反抗不公和極權主義等等,深層隱藏的信息卻傳播給大眾適應與接受現實秩序的必然性;
④文化工業的升華是偽升華,它不斷地供應文化快感和幸福承諾,用偽審美假升華遮蔽人性壓抑的真實,無限期地延長支付它開出的快樂支票。“文化工業不是純化愿望,而是壓抑愿望。”(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啟蒙辯證法》,重慶出版社,1990年版,第131頁。)
⑤文化工業還具有偽個性主義特征。“個性化”是它傾銷文化商品的典型伎倆,大眾常常被款待得像主人一樣,似乎它的產品只為您一個人生產。而且它總是給文化商品打上天才的獨創性和獨特個性的迷人光輝,以掩飾其情感與形式的標準化、格式化以及風格的千篇一律性。
文化工業的偽個性主義,不僅是由于生產方式的標準化,更是由其意識形態本質所決定的。它按照社會所喜歡所需要的樣子塑造所謂的個性,“個性被歸結為普遍的能力,偶然性,只有當它完全具有普遍的特性時才能存在下去。”1967年阿多諾說得更直截了當:“文化工業的絕對規則不再與自由有任何共同之點。它宣示于眾的是:你應該循規蹈矩,即使是在未被告之任何規矩的情況下;應該與任何已經存在的東西保持一致。像其他任何人那樣思考。”
⑥文化工業使工具理性完全凌駕于價值理性,使使用價值徹底臣服于交換價值。在后期資本主義社會中,文化商品要保持純粹使用價值的幻想,就必須被純粹的交換價值所取代。文化工業不僅把對于效用的精確計算放在首位,而且充分利用拜物教使文化商品籠罩上一層厚厚的偶像光暈。憑借偶像化這一最原始也最有效的手段,在文化商品的交換過程中達到最大限度的價值增殖。
(3)單向度的人含義
它最先是由馬爾庫塞提出,他指出在社會的各個方面,無論是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甚至生活等方面,都只剩下一個向度,即肯定與維護的一個單一向度,而沒有了批判與否定。生活在發達工業社會中的人,也被現代社會所標準化、范式化了,喪失了批判與否定的能力,在“舒舒服服、平平穩穩、合理而又民主的不自由”中,成為維護這個社會的工具和奴隸,成為單向度的人。他們對社會沒有了否定批判精神,一味認同現實,認為現在的生活環境就是最適宜的,他們安逸于眼前的生活,不會也想不到更高的要求。他們只會為了更好地迎合現在社會的潮流而一味地去改變自己,豐富自己,屈服自己心靈深處真正的個性,真正的意識,讓自己成為整個社會潮流所能接受的個體。
文化工業抹殺了文化的鮮明個性,抹殺了“否定的理性”,造成了人們的虛假需要,把他們禁錮成“單向度的人”。
(4)評價:法蘭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論”提供了一種有典型意義的大眾文化批判模式。這種模式把文化工業所操縱的文化活動的標準化、模式化、商業化、單面性、操縱性、強制性看作是當代工業社會文化藝術的根本性特征。法蘭克福學派詳盡揭露了大眾文化的消極作用,對大眾文化的平民化趨向采取激烈的拒斥態度,表現出一種誓死捍衛所謂精英文化的愚頑氣,骨子里充滿一種守舊意識和貴族式傲慢。
三、材料分析題(50分)
根據數據統計,青少年已經成為網民主體,青少年使用網絡不僅僅能擴大視野,而且幫助青少年建立新的社會關系;另一方面,由于網絡信息繁雜荒蕪以及網絡環境不完善,人們擔心虛擬的網絡世界會影響青少年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并對青少年沉迷網絡憂心忡忡。結合材料試論“網絡媒體與青少年”。
答:(1)網絡媒體對青少年的積極影響:
①為青少年開拓了求知求學的廣闊空間。
當代青少年生長于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對各種信息具有一種天生的敏感。他們的關注點十分廣泛,渴望通過捕捉身邊的信息來了解社會、接觸社會,網絡的興起正好給他們提供了便利。在網絡教育平臺上,由于信息的快速傳播,青少年可以方便快捷地獲取知識、學習技能,極大提高了學習能力,也擴大了受教育的范圍。比如:可以在網上獲取到世界知名大學的公開課,TED演講等等。
②滿足了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
隨著升學、就業、代溝等壓力越來越大,青少年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在現實生活中無處傾訴的情況下,網絡社交媒體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宣泄個人情緒、探索自多認同、吸引別人注意的場所。在這里,青少年可以擺脫現實社會角色的束縛,可以舒張個性、大膽宣泄,盡情地揮灑自我,可以把平常生活當中不能與人訴說的個人秘密告訴不認識的人,不必擔心影響到自己的日常生活。
③擴展了青少年的社會交往空間。
網絡的開放性、交互性、實時性為青少年提供了方便快捷的社會交往機會,使他們的社會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發展。在網際交往過程中,青少年拓寬了眼界,樹立了自信,打開了世界溝通的橋梁,逐漸形成一種獨立意識、開放意識、全球意識,通過網絡,青少年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人進行溝通,就算不會外語,還可以利用翻譯軟件,為成長和意識打下一個良好的社會基礎。
(2)網絡媒體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
①“擬態環境”下的信息迷航:網絡時代的信息爆炸
眾所周知,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人類社會迅速進入了信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跟上網絡信息快捷的更新速度,從海量信息中獲得所需信息,有效規避負面信息帶來的影響成了當務之急,而媒介觀、人生觀、世界觀尚不成熟卻長期被網絡信息包圍的青少年則首當其沖。美國學者米勒指出:“當一個人接受的信息超過他能處理的極限時,就可能導致紊亂。信息的超載,使人們對信息缺乏理性分析和思考,道德自律和自我約束往往陷入低谷。”青少年長期身處良莠混雜的海量網絡信息所構建的“擬態環境”之中,不知不覺就模糊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一不小心就迷失在了信息的汪洋大海之中。
②社交網絡媒體依戀:孤獨者的心理訴求
網絡依戀又可稱之為網癮,指的是長期地、依賴地、病態地使用網絡,對網絡的熱情取代了其它一切的興趣,離開網絡就心情抑郁、煩悶、難以自拔的心理疾病。美國學者德弗勒指出,“當一種新的媒介在社會站穩腳跟之后,人與媒介之間就會形成一種依賴關系,這種關系雖然具有雙向性質,但人的依賴性則表現得更突出,當人們從依靠媒介而獲得了相應的滿足,便越是指望再次獲得有用信息,對媒介的依賴性就越強烈”。眾所周知,當今青少年學業負擔頗重,很少有時間和空間排遣內心的煩惱和孤獨,而網絡具有虛擬性、娛樂性,不僅可以讓其開懷大笑,還可以助其在虛擬世界里功成名就,讓他們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可以說,青少年是因為網絡正好回應了他們迫切的心理訴求而泥足深陷于網絡世界難以自拔。
③“隱形人”的道德失范:虛擬世界的道德松綁
“道德失范”的概念是由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提出的,指的是在社會生活中道德規范約束力的失去或弱化,具體到青少年的網絡道德失范則表現為青少年以“隱形人”的姿態制造虛假信息來招搖撞騙,或惡搞來制造恐慌和混亂以求取不合理的樂趣等行為。涂爾干指出,道德失范是由于社會結構在較短時期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導致與這種社會類型相適應的傳統道德隨之衰落,失去了它的權威性。根據涂爾干的理論,網絡道德失范行為與網絡媒介取代傳統媒介占據傳播的主導地位有關。網絡媒體憑借其虛擬性賦予了青少年“現實身份缺席”的“隱形人”身份,讓其可以隨意地傳播信息,這樣青少年在進入光怪陸離的網絡社會后,因為缺少現實社會中“他人在場”的壓力而擺脫了現實生活中傳統道德的捆綁與約束,出現了諸多道德失范的行為。
(3)網絡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它對青少年的影響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影響,二者都不可忽略。既不能因為它的積極因素而放任不管,也不能因為它的負面影響因素而因噎廢食。我們一方面要加強建設,努力使互聯網成為青少年獲取知識和信息的一個新窗口;另一方面要加強管理,趨利避害,積極防范互聯網給青少年帶來負面的影響,正確引導青少年使用網絡。這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共同努力,為青少年營造一個綠色的上網環境。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將青少年的網絡活動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充分利用現有網絡資源,提高全民信息素養。
- 周勝林《當代新聞寫作》筆記和典型題詳解(第2版)
- 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李健《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高鴻業《西方經濟學(微觀部分)》(第5版)章節習題精編詳解
-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長沙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朱維之《外國文學史(歐美卷)》課后習題詳解(第4版)
- 在職教育碩士(十月聯考)心理學部分配套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芮明杰《管理學:現代的觀點》(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蔡繼明《微觀經濟學(第2版)》課后習題詳解
- 索爾所《認知心理學》(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晁福林《中國古代史(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祖洞《遺傳學》(第3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經濟師《建筑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2013年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