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對外漢語教師資格考試(高級)《中國文化》筆記和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1-08 20:07:14
第3章 中國地理與歷史
3.1 復習筆記
一、黃河、長江與中國文明
1.中國文化所處的地域環境特點
(1)內陸遼闊,空間巨大,為民族的生存、發展與創造提供了足夠回旋和施展的舞臺。這是造成中國文化亙古獨立、長生不滅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文化帶有內斂性和保守性的環境因素。
(2)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為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多元特點提供了有利的發展條件。
(3)山河壯麗,景色秀美,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審美趣味產生了深刻影響。
2.黃河
(1)簡介
黃河是中國的第二條大河,全長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平方公里。發源地是巴顏喀拉山下的卡日曲。
(2)民族的搖籃
①“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這是一種生生不息的民族信念。
②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最早發祥的地帶
黃河及其眾多的支流,為古代簇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運之便;它們流經的地方,形成許多東西向或東北——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氣候溫和,出入便利,成為人們理想的簇聚區。由于農業經濟的發達,這里形成了歷代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如西安、洛陽等均位于黃河流域。
③黃河中下游及黃土高原地區發現的古人類新石器文化遺址數量最多,空間分布范圍也比較集中。
3.長江
(1)簡介
長江是我國最長的河流,發源于青海省唐古山主峰各拉丹冬山西南側,全長6300多公里,流經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慶、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蘇、上海等1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流域面積180余萬平方公里。
(2)中華文明的第二個哺育區
①在長江流域發現的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僅次于黃河流域地區,而且主要集中在川滇地帶、漢水中游和蘇皖平原。長江下游以太湖平原為中心,長江中游則以江漢平原為中心。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以稻作為代表的水田農業文化是在中國文化中心逐漸南移的歷史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由于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運交通便利,又誘發了發達的商貿文化、絲織工藝文化、園藝文化和園林文化。
二、中國歷代疆域
1.中國疆域面積
中國地處亞洲大陸的東部,總面積960萬平方公里。最東端位于黑龍江與烏蘇里江的匯合口,向西一直伸入亞洲大陸的腹地,最南端位于南海中的曾母暗沙,最北止于東北漠河縣的黑龍江江心。
2.我國遼闊版圖形成的發展過程
(1)秦王朝的統一第一次奠定了中國版圖的基礎。秦朝的疆域已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達今廣西。
(2)經過兩漢四百余年的統治和開拓,原有的版圖得到進一步鞏固。
(3)魏晉南北朝,大量移民南下,中國社會的經濟重心逐漸由黃河流域向南方轉移。
(4)公元589年,隋朝統一全國。唐代的疆域東達大海,西到咸海,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一帶,南達南海。
(5)唐末中國歷史又進入了五代十國的分裂時期。經過北宋與遼、南宋與金的對峙和斗爭,1279年元滅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沿襲至今的省制,設立嶺北(蒙古)、遼陽(東北)、甘肅、云南四行省,西藏也正式劃入中國的版圖。這時的疆域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大大超越前代。
(6)明清以后,中國版圖變化頻繁,領土被分割肢解。清代后期,列強侵入,中國任人宰割。
(7)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澳門也于1999年12月20日回歸祖國。
(8)如今,中國的版圖擁有河北、河南、山西、山東、遼寧、吉林、黑龍江、陜西、甘肅、青海、湖南、湖北、江蘇、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廣東、海南、臺灣、云南、貴州、四川等23個省,西藏、新疆、廣西、寧夏、內蒙古等五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四個直轄市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是亞洲面積最大、世界人口最多、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國家。
三、中國古代行政區劃沿革
1.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區域性組織系統,是將地理和人口面貌政治化的一種措施。
2.中國古代行政區劃
(1)郡縣制的雛形。先秦以前的諸侯國雖然已有郡或縣的設置,但行政區劃還沒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2)郡縣制。從秦漢到隋代,大體實行“郡縣制”
①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將天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以郡統縣。后來增添了南海、桂林、象郡、閩中、九原等郡,全國所設縣約有一千余個,中國古代的區域行政管理由此初成體系。
②漢襲秦制,但郡國并存。“國”,就是諸侯王的封地,大小不一。漢武帝于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全國的郡國分為十三刺史部(也稱十三州)。這十三刺史部州屬于監察性質,還不是行政區域,但卻是中國行政區劃史上設“州”的開端。到了東漢末年,部州最終居于郡縣之上,成為州、郡、縣三級政區。
(3)州、郡、縣三級制。魏晉南北朝時期,基本上也是州、郡、縣三級,但因南北對峙,政權割據,州的設置范圍越來越小,一部分州郡有名無實。
(4)郡(州)縣二級制。隋朝建立以后,又逐步改成了郡(州)縣二級制。
(5)道路制。從唐宋到遼金,主要實行“道路制”
①唐貞觀元年(627年),唐朝政府根據山川的自然形勢,把全國劃分為十道。開元21年(733年),由十道增為十五道,每道設采訪處置使,有固定治所,“道”成為州的上一級政區,形成道、州、縣三級制。此外,唐代還把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為“府”,在其他一些比較重要的地方設“都督府”,在邊疆地帶置“都護府”,這樣,唐代又確立了府制。
②北宋初年,把全國分為十三道,不久即改道為“路”。路以下為府、州、軍、監和縣。
(6)行省制。元、明、清三代基本實行“行省制”。
(7)省、專、縣三級制。辛亥革命以后,大體上實行省、專、縣三級體制
北洋軍閥時期,除清代原有的23個省外,又設立了熱河、察哈爾、綏遠、川邊等四個特別區,另外還轄有青海、西藏和外蒙古三個地方。到國民黨統治時期,全國已有29個省和西藏、蒙古兩個地方,設上海、南京、北平、天津、青島、西安為直轄市。1932年以后,陸續在省以下設立若干專區,其基本體制跟今天也差不多了。
四、現行省、市、自治區名稱的由來
到目前為止,我國擁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共34個省級行政單位。
1.北京
簡稱“京”,為中央政府直轄市。西周初年燕國建都于此,故稱“燕京”。戰國時為燕國上都。隋改為“幽州”。936年,遼國以此為陪都,稱“析津府”。金國遷都于此,稱為“中都”。元以此為都城,號“大都”。朱元璋攻滅元朝,改為“北平”。1403年,朱棣遷都于此,改稱“北京”。北京之名從此始。民國時期一度復稱“北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平成為新中國的首都,改稱“北京”。
2.天津
簡稱“津”。宋時稱“直沽寨”,元代已成港口,名“海津鎮”。據傳,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奪位,率軍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賜名“天津”。國民黨統治期間,天津為直轄市。新中國成立后,初屬河北省,后改為直轄市。
3.上海
簡稱“滬”,是直轄市。春秋時期屬吳,戰國時為楚國春申君黃歇的封地,故又稱“申”。“上海”之名始于宋。南宋時在此設立“市舶提舉司”。元至元二十八年 (1291年)正式設縣,明建城垣以防倭寇,清代設立江海關、兵備道,以加強貿易管理和軍務防備。“鴉片戰爭”后,被辟為通商口岸,淪為西方侵略者的樂園。國民黨時期已劃為直轄市,現仍為直轄市。
4.重慶
故簡稱“渝”,為直轄市。1939年被國民黨政府劃為直轄市,新中國建立初仍為直轄市,后劃歸四川省。1997年3月14日,八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批準將萬縣、黔江、涪陵等市和地區劃入重慶市。
5.河北
簡稱“冀”,省會為石家莊。其作為行政區劃的名稱始于唐代設立的“河北道”,五代沿襲不變。宋以后曾分為河北東路、河北西路。元置行中書省,明直屬京師,清改稱直隸省。1928年,國民黨政府改為河北省,解放后仍稱之。
6.山西
簡稱“晉”,省會太原。春秋屬晉,戰國時分為韓、趙、魏,故稱“三晉”,唐代以長安為都,稱黃河以東、太行山以西為河東,設河東道。元代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撫司,屬中書省。明清為山西省,沿襲至今。
7.內蒙古自治區
簡稱“蒙”。唐代已見于文獻記載。明清以來,將蒙古分為內、外兩部分。內蒙古則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里木,西至河套廣大地區。1947年5月1日,成立內蒙古自治區,省會為呼和浩特。
8.遼寧
簡稱“遼”,省會沈陽。戰國時屬燕,為遼東郡。秦漢置遼東、遼西郡。元代設遼陽行省,明代直屬京師。清初改名奉天省。1929年,張學良“易幟”服從國民黨中央政府,改稱“遼寧”,沿用至今。
9.吉林
簡稱“吉”,省會長春。古為肅慎地,漢屬夫余郡,唐為渤海國的一部分,遼、金為上京道或上京路,元屬遼陽行省,明為女真族控制,清時建吉林烏拉城(今吉林市),簡稱吉林,駐吉林將軍,清末定為吉林省,沿用至今。
10.黑龍江
簡稱“黑”,省會哈爾濱。古為肅慎地,漢屬夫余郡,遼、金所屬與吉林同。“黑龍江”之名,首見于《遼史》。明代為女真族控制,清初置“黑龍江將軍府”,即今愛輝舊城(今屬黑河市)。清末定為黑龍江省,沿用至今。
11.江蘇
簡稱“蘇”,省會南京。春秋戰國時屬吳、楚等國,秦屬東海、會稽郡,漢屬徐、揚二州,清初建為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改設為江蘇布政使司,兩江總督駐江寧府(今南京市),巡撫駐蘇州府(今蘇州市),合兩地之名為“江蘇”。
12.浙江
簡稱“浙”,省會杭州。春秋時為越國地,戰國屬楚,秦時為會稽郡,漢屬揚州,唐始設浙江東西兩道,元屬江浙行省,清置浙江省。
13.安徽
簡稱“皖”,省會合肥。西周時為皖伯地。春秋戰國時分屬吳、楚等國,秦置九江、泗水等郡,漢屬揚州、豫州,直至清康熙六年始設安徽布政使司,以巡撫駐地安慶府(今安慶市)和徽州府(今歙縣)兩地首字為省名。
14.福建
簡稱“閩”,省會福州。春秋戰國時分屬越、楚等國,秦置閩中郡,漢屬揚州,唐時取福州、建州(今建甌)各一字設福建觀察使,宋為福建路,元為福建行中書省,明清為福建省。
15.江西
簡稱“贛”,省會南昌。春秋戰國時屬楚,秦置九江郡,漢屬揚州,唐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始有“江西”之名。元設江西行中書省,明清為江西省。
16.山東
簡稱“魯”,省會濟南。春秋戰國時為齊、魯等國,秦置濟北、膠東、瑯琊等郡,漢屬青、兗、徐州,金設山東、西二路,轄區相當于今山東省及江蘇淮北地區,山東始作為政區名,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為山東省。
17.河南
簡稱“豫”,省會鄭州。自古屬豫州,居九州之中,故稱“中州”。春秋戰國時分別為宋、衛、鄭、韓、魏、趙等國轄地,東周天子也居此。唐時劃黃河以南、淮河以北為河南道,始有“河南”之名。明清為河南省。
18.湖北
簡稱“鄂”,省會武漢。春秋戰國時為楚國轄地,漢時屬荊州,宋時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始有“湖北”之名。元屬湖廣行中書省,清初分湖廣為湖北、湖南二省。
19.湖南
簡稱“湘”,省會長沙。春秋戰國時為楚國轄地,秦置長沙郡,漢屬荊州,唐設湖南觀察使,始有“湖南”之名。宋為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屬湖廣行中書省,清分為湖北、湖南二省。
20.廣東
簡稱“粵”,省會廣州。古為百越(粵)屬地,秦置南海郡,漢時部分為南越國,唐屬嶺南道,因其地為廣州地域,又在中原之南,至五代時與廣西合稱“廣南”,北宋時置廣南路,后分為廣南東、西兩路,簡稱廣東、廣西。明清為廣東省。
21.廣西壯族自治區
簡稱“桂”,省會南寧。春秋戰國時為百越(粵)屬地,秦置桂林郡,部分屬象郡,唐設嶺南西道,宋為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元屬湖廣行省,清置廣西省,1958年3月設立廣西壯族自治區。
22.海南
簡稱“瓊”,省會海口。漢初設珠崖、儋耳二郡,三國時始有“海南”之稱,明設瓊州府,清改瓊崖道,1988年4月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由廣東省析置海南省。
23.四川
簡稱“川”或“蜀”,省會成都。春秋戰國時期為巴、蜀等國轄地,秦置巴、蜀郡,唐設劍南西川、劍南東川兩節度使,宋分設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元置四川行省,明清為四川省。
24.貴州
簡稱“黔”,省會貴陽。戰國時為楚黔中、夜郎等地,秦置黔中郡和象郡,漢屬荊、益二州,唐設黔中道,元初始定“貴州”之名,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為貴州省。
25.云南
簡稱“滇”或“云”,省會昆明。戰國時為楚屬滇國,唐為南詔國,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中書省,明清為云南省。
26.西藏自治區
簡稱“藏”,首府拉薩。古為羌、戎地,唐宋時為吐蕃地,元設烏斯藏、納里速、古魯孫三路宣撫使司,隸屬中央宣政院,明設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烏斯藏即衛藏,簡稱“藏”,因居祖國之西,故稱“西藏”。清派駐藏大臣,統轄衛、藏、喀木、阿里四地,1965年9月設立西藏自治區。
27.陜西
簡稱“秦”或“陜”,省會西安。西周初年以陜原(在今河南陜縣)為界分為東、西兩地,周公主陜東,召公主陜西,故“陜西”之名久矣。春秋戰國時為秦國轄地,秦為內史、漢中郡等,漢分屬司隸、益州等,唐“安史之亂”。后始設陜西節度使,宋置陜西路,元設陜西行中書省,明清為陜西省。
28.甘肅
簡稱“甘”或“隴”,省會蘭州。古為雍、梁二州,春秋時屬秦和西戎,秦為隴西郡,漢為涼州,西夏時于其境內甘州(今張掖市)、肅州(今酒泉市)置甘肅監軍司,始見“甘肅”之名,元設甘肅行中書省,明隸屬陜西省,清置甘肅省。
29.青海
簡稱“青”, 省會西寧。古為西戎地,漢為羌地,隋置西海、河源等郡,唐宋為吐蕃地,清代分屬甘肅省西寧府、青海蒙古部和玉樹土司等。1928年建為青海省。
30.寧夏回族自治區
簡稱“寧”,首府銀川。秦屬北地郡,漢為朔方,宋為西夏國,元置西夏行中書省,后改名“寧夏行省”,明清為寧夏府,1928年置寧夏省。1958年10月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
3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簡稱“新”,首府烏魯木齊。漢時為西域都護府,唐設北庭和安西都護府,宋為西遼地,元為察合臺汗國及哈喇火州;明為亦力把里部及吐魯番部。清乾隆時設立伊犁將軍,清政府以其為新辟疆域,故名“新疆”。光緒十年(1884年)置新疆省,1955年10月,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32.臺灣
簡稱“臺”,省會臺北,為我國第一大島。古稱“夷島”、“夷州”、“琉球”等,南宋時澎湖列島已屬福建路,元明置巡檢司,后被荷蘭、西班牙殖民者侵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臺灣,清初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改為臺灣省,1895年被日本占領,1945年歸還中國。
33.香港特別行政區
簡稱“港”,分香港島、九龍、新界三部分。清代屬廣東省新安縣(今深圳市),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英國占領達150余年。1997年7月1日回歸祖國,實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中央政府只負責其外交和防務。
34.澳門特別行政區
簡稱“澳”,由澳門半島、凼仔島和路環島三部分組成。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借口曝曬水漬貨物,強行上岸租占,“鴉片戰爭”后不斷擴大范圍,至1887年(清光緒十三年)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中葡里斯本條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在澳門實行殖民統治。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實行“澳人治澳,高度自治”。
五、中國文化的源頭
1.氏族社會
距今約一萬年到四千年,中國人邁進了文明的門檻,開始了自己的文明史。這一時代的特點是由使用石器到發明、制造陶器和銅器,由漁獵發展到農耕,由氏族分化出家庭,由公有財產分離出私有財產,由氏族社會進入了階級社會。
(1)前期是母系氏族社會。最能反映母系氏族公社文化的是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又稱為“彩陶文化”)。
(2)后期是父系氏族社會。其文化遺址廣泛分布在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具有代表性的是最早發現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的“龍山文化”。龍山文化的陶器制作精美,黝黑而光亮,稱為“黑陶”,故龍山文化又稱為“黑陶文化”。
(3)考古發現證明,中國文明的發祥地不僅僅是黃河流域,而是分布于960萬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中國文明的流向也不僅僅是由西向東,而是四面八方融合交匯,互相滲透,彼此影響,形成秦漢以來延續兩千余年的大一統的多元性文化。
2.“四大區域”說
(1)黃河流域文化區
這是中國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在這個廣大的區域內,先后發現了“裴李崗文化”(河南新鄭市)、“仰韶文化”(河南澠池縣)、“大汶口文化”(山東省泰安市)、“龍山文化”(山東章丘市)、“馬家窯文化”(甘肅臨洮縣)、“齊家文化”(甘肅省政和縣)、“二里頭文化”(河南偃師市),其時代與夏代吻合,已被認定就是夏文化。
(2)長江流域文化區
長江流域文化區包括江漢流域、太湖流域和巴蜀地區。已經發現的原始文化有“河姆渡文化”(浙江余姚市)、“馬家浜文化”(浙江嘉興市)、“良渚文化”(浙江余杭市)、“屈家嶺文化”(湖北京山縣)。
(3)珠江流域文化區
已發現多處原始文化遺址,“石峽遺址”(廣東韶關市)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其發現地正好在馬壩人頭骨附近,證明珠江流域確是中國文明發祥地之一。
(4)北方和東北文化區
其代表性文化是近年來發現的“紅山文化”(內蒙古赤峰市),年代約與仰韶文化的中、晚期相當,即五千年左右。
3.六大區域說
(1)陜豫晉鄰境地區、山東及鄰省一些地區、湖北和鄰近地區、長江下游地區、以鄱陽湖一珠江三角洲為中軸的南方地區、以長城地帶為重心的北方地區。
(2)中國文明是在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的,是遍地火光,多元融合;黃河流域的中原地區,原始文化比較發達,是中國文明起源的主要區域;各個區域內的原始文化發展不平衡,以中原地區成熟最早,約在五千年前已進入文明社會。其他地區的先民也在五千年前至三千年前之間先后進入文明社會。
六、三皇五帝
1.“三皇”有六種說法
(1)天皇、地皇、人皇;
(2)天皇、地皇、泰皇;
(3)伏羲、神農、祝融;
(4)伏羲、女媧、神農;
(5)燧人、伏羲、神農;
(6)伏羲、神農、黃帝。
2.“五帝”有三種說法
(1)伏羲、神農、黃帝、堯、舜;
(2)黃帝、顓頊、帝嚳、堯、舜;
(3)少吳、顓頊、帝嚳、堯、舜。
3.歷代王朝所崇祀的三皇五帝的序列
伏羲、神農、黃帝為三皇,少吳、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皇”的本義是“大”,而“帝”的本義是“王的稱號”。
4.三皇五帝形成的原因
可能是某一社會階段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稱或部落聯盟首領的名稱。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為“五行”,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從秦漢時起,三皇五帝就被奉為神明,列入祀典,進行祭祀。
(1)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反映了人類最早改造自然的愿望。
(2)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5.遠祖劃分
大體可分為西北的“華夏集團”、東方的“東夷集團”和南方的“苗蠻集團”。
(1)華夏集團由黃帝和炎帝兩大部落組成,起于陜甘地區,主要活動在黃河流域,即仰韶文化和河南龍山文化的分布區,三皇中的炎、黃二帝和五帝中的顓頊、帝嚳、堯、舜都屬于這個集團。
(2)東夷集團的活動區域在今山東、河南東部及安徽中部一帶,即大汶口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的分布區,五帝中的少昊屬于這個集團。
(3)苗蠻集團主要活動在今湖北、湖南、江西一帶,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是這個集團的歷史表現,太昊伏羲氏可說是這個集團的代表。
6.三大集團間的互動
這三大集團之間,其活動地域互相交錯,曾發生過劇烈的沖突,也發生過不同形式的聯合。據先秦文獻記載,炎、黃二族曾聯合在涿鹿打敗東夷族的蚩尤,奠定了黃河中下游部落大聯盟的基礎。其后,三大集團在斗爭中相互交融,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的中華民族。
七、夏代文明
1.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大禹死后,其子夏后啟繼位,在鈞臺(在今河南省禹州市)大會諸侯,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中國也由此進入了奴隸制時代。夏王朝共傳十七君,至桀為商所滅,合計四百三十余年。
2.夏代社會的情形
(1)社會生產力已有很大提高,農業生產已有明顯發展。
(2)夏代已出現了私有財產。那時的人們已經“貨力為己”,并且出現了罰人為奴以及將戰俘變為奴隸的現象,可見夏代已形成了奴隸制度。
(3)夏代已建立了比較完備的國家統治系統,其中包括:①王位世襲制度,即人們通常所說的“家天下”;②國家官吏制度,即設職分官,形成一個官僚群體;③行政區劃制度,即將全國領土分為“九州”,在每個州設立地方官,稱為“九牧”。
3.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就是文獻記載中的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是迄今可確認的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發現有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大型宮殿建筑群、最早的宮城、最早的青銅禮器群及鑄銅作坊。在那里還發現了最早的車轍痕跡,將中國發明雙輪車輛的年代向前推了三百多年。
八、商周社會
1.商朝
(1)第一個統治者是商湯,被封于商,定都城于亳,共傳30王,國家五盛五衰,六次遷都,自公元前1384年盤庚遷都于殷,故商朝又稱“殷商”,至紂王帝辛為周武王所滅,合計600余年。商朝滅亡后,殷都遭到很大破壞,故稱為“殷墟”。至清末在這里發現商代甲骨文后,殷墟聞名于世。
(2)記錄商代社會情況的文字,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都是商代王室占卜的記錄,因而也稱“卜辭”,其內容極為豐富,反映了商代社會各方面的情況。
(3)從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考察發現
①商代已經是一個發達的奴隸制國家。
②商王朝的國家機器已經大大加強,商王是這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擁有獨斷一切的權力,其下的最高政務官為“尹”,還有各種宗教祭祀官員,武裝力量也相當可觀。
③社會生產力比前代更為提高,精美的青銅器便是證明;天文歷法大為進步,已有明確的紀時、紀日、紀月、紀年法;已普遍使用貨幣(貝幣),說明商品交易已很活躍。
④宗教祭祀活動盛行,凡事由巫卜祈求于鬼神。
2.周王朝
(1)崛起于中國的西部,其始祖為棄。周族幾經遷徙居于岐山之下,至文王姬昌時強大起來,建都于豐鎬。文王死,其子武王姬發領兵伐商,一舉滅紂,建立了周朝。其弟周公“制禮作樂”,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統治制度。周朝傳12王,至周平王東遷洛邑,歷時250余年,史稱“西周”。從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開始,中國歷史有了準確的紀年。
(2)西周社會是奴隸社會,實行由奴隸耕作的“井田制”,通過實行“封建制”來維系其政治統治。
(3)封建制,即分封土地以建國的制度,即周天子將王畿之內的土地留作自己享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則分給諸侯,讓他們去建立自己的諸侯國。諸侯又在自己的封國內,拿出一部分土地分給卿大夫,稱為“采邑”。
(4)“宗法制”,與封建制相輔。這種制度商代已然實行,西周大為完備。即天子的地位由嫡長子繼承,稱為“大宗”,世代不變,百世不遷;其他諸子,各立門戶,即為諸侯,地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稱為“小宗”,五世而遷。小宗要奉事大宗,大宗要照顧小宗,以此維護宗族。
(5)西周統治者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制定了禮樂刑罰。禮樂用于貴族內部,;刑罰用于鎮壓人民。西周的經濟比商代已有所發展,工商業由王室和諸侯經營,青銅器制造已是最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已發掘出土的著名西周青銅器有“大盂鼎”和“毛公鼎”;農業生產已有“百谷”之稱。
九、春秋戰國
公元前770年,周幽王在申國和犬戎聯軍的攻打下,兵敗被殺,西周滅亡,其子周平王繼位,將都城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前一段稱為“春秋”,后一段稱為“戰國”。
1.“春秋無義戰”的局面
春秋時期,中國社會進入大變動的階段,奴隸制度逐漸瓦解,封建制度開始產生。為了爭奪土地及其他資源,諸侯國之間不斷發動戰爭,互相稱霸,形成“春秋無義戰”的局面,而齊、晉、楚、秦、吳、越,成為“春秋六強”,而“春秋五霸”則一般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和宋襄公。
2.社會生產的重要變化
春秋時期社會生產的重要變化是由鐵器和牛耕的出現而引起井田制的破壞。
3.土地賦稅制的產生
公元前594年,魯國首先實行“初稅畝”制度。其后各國仿效,土地賦稅制登上了歷史舞臺。封建制的生產關系就這樣產生了。
4.“戰國七雄”
以韓、趙、魏三家分晉為起點,中國歷史進入戰國時代,封建制度已基本確立。許多小諸侯國都被大國吞并,形成齊、楚、韓、魏、趙、燕、秦七國,稱為“戰國七雄”。這時,中國社會演變的大趨勢是由分裂走向統一。
十、秦漢帝國
1.秦統一六國
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先后滅掉六國,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秦始皇統一中國是我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事件。這種全民族的大統一對以后中國歷史的發展、文化的進步和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2.秦朝的統治措施
秦王贏政為了鞏固和管理這一大帝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創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權力,他以自己為“始皇帝”,并企圖傳以萬世。皇帝至高無上,獨斷一切,皇帝之下,設立“三公九卿”為其服務。
(2)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朝廷任免。
(3)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
3.秦朝統治的結果
秦的殘暴統治導致了以陳勝、吳廣為首的農民起義的爆發,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說明農民階級作為封建統治的對立面已走上歷史舞臺。
4.西漢王朝
(1)西漢王朝的建立
在農民起義的隊伍中,劉邦和項羽各以其雄勢強力爭奪天下,歷史上稱為“楚漢之爭”。劉邦于公元前206年建立了新的王朝,定都長安。因劉邦曾被封為漢王,故其王朝稱為“漢朝”,歷史上稱為“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
(2)西漢王朝的統治措施
①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局勢很快穩定下來,而且經過近40年的“文景之治”,國家逐步富強起來。
②漢武帝劉徹,對內進一步削弱地方割據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鹽、鐵國營政策,加強中央對全國經濟的控制;同時又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方面,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等北伐匈奴,派張騫、班超等出使西域,擴大了西漢帝國的疆土和對外聯系,使漢朝達到極盛階段。
5.東漢王朝
(1)西漢的滅亡
西漢末年,大貴族王莽奪取了漢朝政權,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王莽為了緩和社會危機,假借《周禮》之名,實行“托古改制”,結果天下大亂,引起農民起義。
(2)東漢建立
劉秀響應綠林,東征西討,消滅了其他割據勢力,統一了全國,以洛陽為都城重建漢朝,是為光武帝,歷史上稱為“東漢”。
(3)東漢的統治
東漢建立之初,因前兩代皇帝尚能勵精圖治,其疆域仍能保持西漢時的規模,社會經濟也比西漢時期有了更進一步的開發,故東漢王朝仍能保持強盛的國力。
(4)“黃巾軍大起義”
東漢在建國60年之后,朝中的外戚和宦官兩大政治勢力彼此殘殺,交替掌權,雙方為了擴充實力,不惜賣官鬻爵,行賄受賄,政治進入腐敗黑暗的怪圈,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終于在公元184年爆發了由太平道首領張角、張梁、張寶三兄弟領導的“黃巾軍大起義”。
(5)“赤壁之戰”
①黃巾起義雖然在統治者的鎮壓下失敗了,但全國卻陷入大小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東漢皇帝只不過是任人擺布和宰割的傀儡而已。在眾多軍閥中,曹操(公元l55年~220年)以其杰出的才能,掃滅群雄,統一了北方,隨后又領兵南下,打算消滅長江下游以南的孫權,以便統一全國。
②在赤壁(在今湖北省赤壁市)遭到孫權和劉備的聯合抵抗,曹操大敗,退回北方,史稱“赤壁之戰”。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建立了魏國,以洛陽為都;孫權據有江東,建立了吳國,以建業(今江蘇省南京市)為都;劉備則控制四川,建立了蜀國,以成都為都,中國歷史進入了三國分立的時期。
十一、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的300余年,是中國歷史上最紛亂復雜的時期,民族之間的斗爭和融合呈現一種激烈而又活躍的態勢。
1.三國分立
魏、蜀、吳三國不斷進行戰爭,各自都采取了相對有益于本地區社會發展的政策,三國的經濟也還有所發展。
2.“西晉”
魏國政權被司馬懿父子控制,至司馬炎時取魏自代,建立了晉朝,建都洛陽,中國又暫時歸于統一,歷史上稱為“西晉”。
3.西晉滅亡后
中國分為南北兩部分:
(1)南方是由西晉皇族司馬睿所建立的東晉,以建康為都城。
(2)北方則是歷史上所稱的“五胡十六國”,頻繁爭斗
①“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
②“十六國”則指他們建立的前趙、后趙、前涼、后涼、南涼、北涼、西涼、夏、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西秦、成漢、前秦、后秦等;在十六國之外,還有遼西、仇池、后蜀等。
4.南北朝時期
經過一段短暫的混亂,中國進入南北朝時代(公元420年~589年)。
(1)在南方,東晉之后為宋、齊、梁、陳幾個短命的王朝,均以建康為都,史稱“南朝”。
(2)在北方,由東北地區南下的鮮卑族于公元439年建立北魏政權,初都平城,后都洛陽。至公元534年,北魏又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隨后東魏為北齊所代,西魏為北周所代。公元577年,北周消滅北齊,北方重歸統一,史稱“北朝”。
(3)南北朝的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
南北朝雖然尖銳對立,但社會經濟和文化還是在繼續發展。尤其是長江以南地區,由于北方人口南下,帶去了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更促進了這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這期間的重大事件就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學習漢族王朝的各種禮儀,規定鮮卑族使用漢姓,鼓勵鮮卑族與漢族通婚,這就大大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十二、隋唐五代
1.隋朝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權臣楊堅奪取了政權,建立了隋朝,定都長安。一舉滅陳后結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中國重新走向統一。隋朝初年,隋文帝楊堅統治時期,出現了所謂“開皇之治”。但到隋煬帝時又大行暴政。
2.唐朝
公元618年,,隋朝滅亡。隴西豪族、駐守太原的大將李淵及其子李世民在農民起義的浪潮中起兵奪取政權,建立了唐朝(公元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漢代以后的又一個強盛時代,發達的經濟、繁榮的文化、強大的政治,超過了漢代,在當時的世界上也處于先進行列。
(1)唐太宗 執政的貞觀年間,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之一,史稱“貞觀之治”。
(2)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則天稱帝,改國號為“周”,成為中國歷史上獨樹一幟的女皇帝。后經過唐玄宗的勵精圖治,唐帝國達到興盛的頂峰,這就是有名的“開元之治”。
(3)唐玄宗后期,爆發了“安史之亂”,唐帝國從此江河日下。
(4)此后的百余年間,唐朝中央政府內部宦官專權,朋黨斗爭,外部藩鎮割據,征伐不斷,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終于爆發了聲勢浩大的“黃巢大起義”。
(5)黃巢起義失敗后,唐帝國土崩瓦解,中國又進入分裂割據的狀態,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960年)。
(6)五代為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和后周。與此同時,先后尚有十個割據政權,稱為十國:北漢、南吳、南唐、吳越、南楚、閩、南漢、前蜀、后蜀、南平。在這期間,北方王朝更迭,戰亂頻繁,社會經濟遭到很大破壞,而南方卻相對安定,經濟保持穩定發展,北方人口大量南遷,中國的經濟重心進一步向南方轉移。
十三、宋元明清
1.宋朝
(1)后周的禁軍統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政權,國號稱宋,是為北宋,史稱趙匡胤為宋太祖。北宋建立后,逐步統一了中國的大部分地區,但卻與北方契丹族建立的“遼國”、西北黨項族建立的“西夏”構成三足鼎立之勢。后來由女真族建立的金國滅掉遼國,舉兵南下,攻入汴梁,擄走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北宋宣告滅亡。中國又進入南宋與金的南北對峙時期。
(2)由宋高宗趙構建立的南宋,定都臨安,偏安一隅,對外實行投降妥協的政策,壓制和打擊主張抗戰的勢力。宋金雙方訂立了“紹興和議”,宋向金割地稱臣。金國將其都城由會寧府南遷燕京,領有中國的北部地區。
2.元朝
(1)北方蒙古族在部落酋長鐵木真的領導下建立了蒙古國,鐵木真被推舉為“成吉思汗”。從成吉思汗到窩闊臺到蒙哥,三代大汗,橫掃歐亞,先后消滅西夏和金國,西到歐洲大陸。至公元1271年,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是為元世祖。而后揮軍南下,攻陷臨安。
(2)元王朝的統一,發展和鞏固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奠定了以后中國疆域的基礎。但是,元朝政府實行殘酷的民族政策,把全國人民劃分為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和南人四個等級,歧視和壓迫漢人和南人,造成尖銳的民族矛盾,再加上后來的政治腐敗和元末的自然災害,激起了全國性的“紅巾軍大起義”。
3.明朝
(1)在朱元璋的帶領下,紅巾軍逐漸翦滅群雄,統一全國,以南京為都城,建立了明朝,是為明太祖。至明成祖朱棣又遷都北京,加強了對北方的控制。在明朝時,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萌芽。
(2)明朝后期,東北境內的女真族日益強大起來,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統一各部,建立了“后金”,稍后定都沈陽。其子皇太極繼位后改國號為“清”。
4.清朝
(1)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明朝滅亡。清軍利用李白成起義軍的內部矛盾,在明軍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的協助下,長驅直入北京,李白成敗走,清朝政府建立了全國性的統治。這期間最具歷史意義的事件就是明末抗清將領鄭成功領兵于1662年趕走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清朝政府在康熙、雍正、乾隆三個皇帝統治時期,認定中俄邊界,奠定了中國今日的版圖。
(2)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了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清政府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割地賠款,中國進入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時代。
十四、近代歷史
1.不平等條約。
(1)1842年與英國簽訂《中英江寧條約十三款》(即《南京條約》),向英國賠償軍費,割讓香港,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等5個通商口岸,開始了中國近代的屈辱史。
(2)1856年又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國向俄國割讓了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接著,清政府又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其主要內容為增開通商口岸,允許各國自由傳教,繼續賠款等。
(3)1860年,英法聯軍第二次攻入大沽口,直陷天津、北京,燒毀圓明園,清政府又被迫與英法兩國簽訂了《北京條約》,除割讓九龍給英國以外,又增加賠款,允許外國享有“領事裁判權”和“內河航行權”。
(4)1894年中日之間爆發“甲午海戰”,中國海軍全軍覆沒,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等。
2.太平天國起義
由洪秀全領導的“拜上帝教”,于1851年在廣西的金田村發動了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并且攻城略地,占領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國農民政權,而后頒布《天朝田畝制度》,謀求實現“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清政府為了消滅太平天國,與外國侵略者相勾結。這時的清政府由慈禧獨攬大權。
3.洋務運動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以及后來的張之洞等人,感到中國要富強,必須向洋人學習。以李鴻章為首,展開了一個國力自強的運動,其主要內容為向國外派遣留學生,購買槍炮機器,在國內設立工廠,開發礦山等,史稱“洋務運動”。
4.戊戌變法
1898年,光緒帝召見主張變革的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決定實施新法,史稱“康梁變法”,因這一年為農歷戊戌年,故又稱“戊戌變法”。但這一變革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黨的激烈反對,只運轉了103天即告失敗。
5.義和團運動
從1898年起,山東一部分民眾即以“義和拳”為基礎,組織成反帝團體“義和團”,以“扶清滅洋”為口號,在北方很快形成強大勢力。清政府利用義和團打擊洋人。1900年6月,俄、日、英、法、德、美、意、奧組成“八國聯軍”,二次攻占北京,清政府又被迫簽訂了《辛丑北京和約》,賠款四億五千萬兩白銀,拆除從京師到大沽口的一切防御工事,開辟東交民巷為使館區,并允許各國駐兵。
6.辛亥革命
(1)辛亥革命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在廣州、武昌起義,全國紛紛響應。接著革命黨在南京組織臨時政府,孫中山被推舉為臨時大總統,溥儀宣布退位,這一年為辛亥年,故稱為“辛亥革命”。
(2)中華民國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宣告成立,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王朝史到此壽終正寢。
(3)北洋軍閥
帝國主義不甘心失掉在中國的利益,他們憑借自己的力量,支持中國的軍閥勢力,原北洋大臣袁世凱取得臨時大總統職位,開始了“北洋軍閥”對中國的統治。但1915年袁世凱復辟帝制和1917年張勛復辟清室的事件,都只是封建帝制的垂死掙扎和陰魂不散,并不能抵御革命的沖天大潮。俄國十月革命成功后,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中國共產黨于1921年7月宣告成立,中國歷史的新曙光就此開始了。
- 2020年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考試過關寶典—數學分冊
- 2020年東北財經大學801經濟學考前沖刺最后三套卷
- 2019年下半年銀行業專業人員職業資格考試《銀行管理(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貴州導游基礎知識
- 銀行業專業人員初級職業資格考試專用教材:風險管理(新大綱)
- 操作系統考研習題精析
- 化妝師資格考試教程
- 2019年全國導游人員資格考試輔導教材-河北導游服務能力
- 啟視未來:2018—2019新東方留學指南英聯邦國家
- 2019年下半年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思想品德學科知識與教學能力》(高級中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 二級建造師考試指南:市政公用工程管理與實務
- 房地產估價師《房地產基本制度與政策(含房地產估價相關知識)》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新駕考汽車駕駛速成(適用B1、B2、A1、A2):第2版
- 數字學習實用利器:Top 100 +工具
- 2019年基金從業資格考試《基金法律法規、職業道德與業務規范》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含模擬試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