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中國語言文字與姓氏文化

2.1 復習筆記

一、漢字的產生

1.文字

(1)文字是文化的一種載體,它記載了文化發展的歷史軌跡和豐富成果。

(2)人類文明的進化過程,是先有語言而后才有文字,這是因為口頭的語言已經無法滿足人們交往和記事的需要,于是產生了一種信息符號體系,用以記錄口頭語言的內容。

(3)文字的產生標志著社會文明有了劃時代的進步,標志著人的思想、感情、意志可以累積成為精神財富。文字的演變發展規律是從形象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復雜到簡單。

2.漢字的產生

(1)八卦演變

漢字是由伏羲發明的,因為伏羲發明了八卦,而文字是從八卦演變來的;

(2)結繩記事

漢字起源于結繩記事,而據說結繩記事是從神農氏開始的,因此漢字最早是由神農創造的;

(3)倉頡造字

漢字的創造者為黃帝的史官倉頡。

3.漢字的起源

漢字的起源,最早應當是原始社會的圖畫和象形符號。

二、現存最早的漢字

我國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甲骨文和金文。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是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由清朝的金石學家王懿榮等首先發現,出土地點在今河南省安陽市小屯村。到1910年,著名學者羅振玉肯定了安陽小屯村為商代故都——殷墟,此后這些甲骨文即稱為“殷墟甲骨文”,定為“商代甲骨文”。

2.金文

甲骨文之后便是金文,又稱“鐘鼎文”,是商周時代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其中以周代金文為多。

三、石鼓文

1.漢字的演變

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書,由篆書到隸書,然后才是現在使用的行書和楷書。篆書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現在還比較多見,大篆則僅以石鼓文為代表。由于其發現早于殷墟甲骨文,曾被當作中國最早的文字。

2.石鼓文

石鼓文是刻在十塊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詩,每面鼓上一首,共十首,內容為歌頌國君田獵事跡。其字體是由金文向小篆過渡的一種字體,其書法字體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在漢字發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四、漢字的結構——六書

1.《史籀篇》

人們對漢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時代就開始了。《史籀篇》就是那時的研究成果,可惜已經失傳。

2.秦代三書

秦代,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爰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等。

3.漢代“小學”

漢代,將三書合一,仍稱《倉頡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這些著作主要是給兒童識字用的,因而統稱為“小學”。

4.《說文解字》

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系統分析了漢字的六種結構,學術上稱為“六書”。“六書”一詞,最早見于《周禮》。東漢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明確指出“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為“六書”,是“造字之本”。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對“六書”作了比較詳細的說明,但次序、名稱與班固等人又有所不同,后世文字學家采用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

(1)象形

“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意思是依照物體的輪廓,用彎曲的線條,畫出那個物體的形狀來,這就是象形字。

(2)指事

“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一下就可以知道它代表什么,但要仔細觀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義。

(3)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僞,”武、信是也。”意思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合并在一起,并把它們的字義合起來,就出現一個新義的指向。這里的“誼”同“義”,“指豐為”即“指向”。因此,會意字多為合體字。

(4)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江、河”屬水一類的事物,所以用“水”作為形旁,而取“工、可”作為聲旁,兩者相合而成形聲字。這類字在結構上有六種: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內形

外聲、外形內聲。

(5)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意思是建立同一類的字有統一的部首,如果字義相同,則可互相注釋。

(6)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意思是詞語中沒有這個字,但也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現成的字去表示。這一類字,現多為代詞或虛詞。

五、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1.漢字與中國人精神密切相關

漢字由圖畫和符號文字發展成今天獨具特色的方塊字,它是跟中國人重實際、多想象、包容萬物的那種實用理性思維和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密切相關的。

2.漢字的構成

從漢字的構成來看,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于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在四種造字法中,象形字是最基本的。

3.漢字結構的基本精神

漢字結構體現了寫實主義精神、人體本位精神、原始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

六、漢字的改革與漢字現代化

1.漢字改革

(1)由于漢字的形體太繁,學識不易,從清末以來即有許多熱心的學者探索改革方案,如采用簡筆,采用拉丁字母,采用數碼式符號等。

(2)“五四”運動后,有學者大力主張漢字拉丁化,錢玄同曾提出漢字改革分作兩步走:第一步采用注音字母;第二步采用羅馬字母。后來,有人還制定了《國語羅馬字拼音法式》,把漢字拉丁化付諸實施。

(3)要把獨具中國文化特色的漢字改成拼音文字,并不是可行的,也不是可取的。歷史證明,漢字對中國數千年的國家統一和民族融合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漢字現代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推動文字改革,曾設立了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即今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隨后即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漢字簡化方案》、《簡化字總表》,研究和制定了《漢語拼音方案》。

七、姓氏的產生與發展

1.姓氏

姓氏是標志社會結構中一種血緣關系的符號。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社會成員賦予它某些規定性,用以調整和維持某種社會結構,于是形成一種姓氏制度。西方國家的姓氏更多地帶有宗教色彩,而中國的姓氏則主要是宗法色彩。

2.中國姓氏制度的特點

中國的姓氏制度,是指以漢族人民為主體的絕大多數中國人所采用的姓氏制度。

(1)它是氏族血緣關系的產物,又是宗法制度的表現,其歷史淵源非常久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姓氏制度之一。

(2)在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它與封建禮制相結合,標榜同姓同宗,抬高名門大姓,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和大地主利益的有力工具。

(3)以漢族原有的姓氏為主體,但也吸收和容納了許多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因此它已經成為民族團結和融合的象征。

3.姓與氏的區別

(1)中國的姓氏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那時的人們按母系血緣分成若干氏族,每個氏族都以圖騰或居住地形成互相區別的族號,這個族號就是“姓”。

(2)“氏”的產生比“姓”要晚一些,這是因為同一母系血統的氏族子孫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為若干支族遷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個支族都要有一個區別于其他支族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氏”。一個氏族分成多少個支族,就有多少個氏。

(3)姓代表母系血統,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姓區別血統,氏區別子孫。這就是姓與氏在最初階段的根本區別。

(4)進入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除了保留那些原有的區別以外,又帶上了濃厚的階級色彩,特別是氏,都是由統治者賜封而得來的。

(5)姓與氏混合為一,大約在秦漢時代。

八、姓氏的主要來源

姓氏的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有:

1.最早產生的姓,即原有意義上的姓,后人以姓為氏。它們多帶女字旁,如姜、姬、姚、姒、贏等。

2.以國邑為氏。

3.以官職為姓。如司馬、司空、司徒、司寇、史、理、錢、宗、帥等。

4.以祖父或父親的名或字為氏。這是宗法制的明顯特點。如牛、關、柯、豐等。

5.以排行次第為氏。這也是宗法制的一種體現。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為子孫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則可稱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號、謚號為氏。爵號以王、侯二氏最為突出。謚號如文、武、穆、宣、閔、簡等。

7.以居住地為氏。這一類人沒有資格得到封賞的土地,便以所居住的地方為氏。

8.以職業或技能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為氏。這類姓氏不多,但卻很有意思。

10.避諱改氏和皇帝賜姓。

11.由少數民族的稱呼轉化而來,成為漢姓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宇文、鮮于、尉遲、慕容、長孫、賀蘭等。

九、古代的望族和大姓

在封建社會,姓氏不但標志一個人的血統,而且標志一個人的門第和地位。

1.漢魏時期

漢魏以來,盛行門閥制度,姓氏有了高低貴賤之分。帝王、功臣、貴戚之姓取得尊貴地位,享有社會的某些特權,可以左右當時的政治局面,逐漸形成一些豪門大族。

(1)東漢時,除劉姓為第一大姓外,還有所謂“四姓小侯”,即外戚樊、郭、陰、馬四姓。

(2)到東晉時,原來中原地區的一些豪門家族,隨晉元帝司馬睿到了江南,成為當地的“僑姓”,主要有王、謝、袁、蕭等;而當地還有朱、張、顧、陸等高門,稱為“吳姓”。兩個貴族集團共同成為南朝二百多年的統治支柱。

(3)北朝政權也以名門大姓為依托,在山東有“郡姓”,王、崔、盧、鄭為大;關中也稱“郡姓”,韋、裴、柳、薛、楊、杜為首;北則有“虜姓”,元、長孫、宇文、于、陸、源、竇為首。

2.隋唐時期

隋唐時代,科舉盛行,寒門庶族大量進入統治階層,但門第觀念依然流行。

(1)唐太宗李世民下令編修的《大唐氏族志》,把李姓列為第一,但鄭、崔、盧、王仍有很高地位。

(2)李姓以隴西為貴,崔姓以博陵為貴,盧姓以范陽為貴,鄭姓以榮陽為貴,王姓則以太原為貴。五姓之外,還有河東裴、薛二姓,與五姓并稱七家。

(3)由于推崇高門大姓,便產生了“郡望意識”。“郡望”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為人們所仰望,實際指某一姓氏的社會影響。

十、姓氏混雜與譜牒

1.姓氏混雜

姓氏的產生和變化是社會發展的結果,姓氏的混雜則是社會變動的反映。

2.姓氏混雜的原因

一姓家族較早時基本上集中于一地,隨著歷史變動,人口遷移,逐漸交錯混合,形成錯綜復雜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帝王分封子弟功臣、戰亂、官宦、移民。

3.譜牒

由于宗法制度的統治和影響,一姓一族常用家譜或宗譜記載他們的變遷始末及家族承襲關系。因此,家譜或宗譜就成為我們研究歷史變遷和歷史人物的重要資料。

十一、全國姓氏數量

1.宋代初年,錢塘的一位讀書人編過一本《百家姓》,以“趙錢孫李”開頭,內收當時常見的單姓408個,復姓76個。但它所收姓氏甚少,不足以反映全國姓氏的狀況。

2.明代陳士元編《姓瞞》一書,共錄單復姓3625個。

3.近代臧勵和所編《中國人名大辭典》,已收入4129個。

4.1984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姓氏匯編》收錄達5730個。

5.最新出版的《中國姓氏大辭典》,共收錄23183個姓氏。

6.目前中國人仍在使用的姓氏超過7000種,漢族和少數民族姓氏大約各占一半,多字姓和一些比較奇怪的姓,多數為少數民族使用。

十二、中國人的名、字與號

1.中國歷代命名的規律

自古以來,中國人很講究命名,而命名的出發點與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

(1)商代社會迷信盛行,社會生活十分單純,人們都以生日命名,最突出的就是30個商王幾乎全以天干為名,其他人則以地支為名。

(2)周朝建立,禮制規范,如何命名也有了許多規定。如以出生時的情況命名為“信”,以道德品行命名為“義”,以某一物的形象命名為“象”,借用某一物體的名稱為“假”,取嬰兒與其父相同之處命名為“類”。此外還規定不以國名、官名、山川、隱疾、畜牲、器帛等六種事物命名。

(3)漢代國力強盛,祈求長生不老,人們取名也多用“安國”、“延年”、“延壽”、“千秋”、“去病”等。

(4)東漢、三國,單名盛行。

(5)到魏晉南北朝,因單名重復太多,復名又興盛起來,由于受士大夫們清高風氣的影響,人們取名喜歡用“之”字;其時又因佛教盛行,命名又多取佛語。

(6)近世即以新中國成立后而言,人們取名多用“建國”、“愛國”,“文化大革命”期間,又多用“衛東”、“習東”、“向東”、“向紅”、“衛紅”、“立新”等。

古代的中國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來,所以統稱為“名字”。由于古人注重禮儀,因此稱名稱字大有講究。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對少;而字則用于下對上、少對長或對他人尊稱。

2.名與字的關系

(1)名與字意義相同。

(2)名與字的意義相關。

(3)名與字意義相反。

(4)名與字的意義取自五行相生。

(5)以伯、仲、叔、季排行為字。

(6)此外,還有取于古語和成語等情況。

3.“號”

古人在名字之外還有“號”,這又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獨特現象。

“號”的起源雖然很早,但其流行乃是唐宋以后,明清時為盛,這與唐宋以來的文學發達有關,也與儒道文化對文人的性格影響直接相關。一方面是社會對文人學士有一種推崇和敬佩的心理,另一方面是騷人墨客企圖用一種委婉曲折的手法表達自己超然物外的理想和情趣。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镇县| 时尚| 勃利县| 宝清县| 永寿县| 顺昌县| 九龙县| 洛宁县| 察隅县| 柳林县| 长泰县| 中阳县| 修武县| 封开县| 搜索| 张家港市| 马龙县| 扎赉特旗| 修水县| 铜鼓县| 长垣县| 阜新市| 普洱| 墨玉县| 陵水| 石河子市| 阆中市| 咸宁市| 南丹县| 梧州市| 名山县| 常熟市| 三原县| 岳阳县| 湖南省| 临西县| 基隆市| 贵州省| 邹城市| 车险| 铅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