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光斌《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導論》(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考研網主編
- 19字
- 2021-01-06 19:57:56
第一部分 黨和國家領導體制
第一章 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與原則
1.1 復習筆記
一、中國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淵源:憲法與黨章
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作為國家的根本性法律,憲法的歷史最典型地體現了一個國家的制度變遷歷史。這里所討論的憲法是現行憲法,即1982年憲法。憲法主要在以下幾方面體現了它是中國政治制度的法律性淵源之一:
(1)憲法規定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宏觀架構
憲法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它的首要任務就是組織國家政權。
①中國現行憲法以最高法、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中國的國體和政體。而統治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直接決定著國家的階級屬性,體現國家的階級本質和階級利益內容。
a.國體
國體是指社會各階級在國家中的地位,即哪個階級處于統治地位,哪個階級處于被統治地位。《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
b.政體
政體是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即特定社會的統治階級采取何種原則和方式,組成并代表國家系統地行使權力,以實現階級統治任務的政權機關體系。它表現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組成,及其與其他國家機關、公民的關系。
第一,《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二,《憲法》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②憲法規定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機構設置及其基本職權、組成、運行規則。
a.憲法規定中國政治制度的中央機構由最高權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家元首(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國家武裝力量領導機關(中央軍事委員會)、最高檢察機關(最高人民檢察院)、最高審判機關(最高人民法院)組成;
b.地方機構由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各級檢察院、法院組成;
c.對中央和地方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的基本職權責任、組成與運行規則作出了規定。
(2)憲法規定了中國政治制度中的宏觀法權關系
憲法的實質在于其以國家最高法、根本法的形式,來規范和調整法權及其運行。所以,憲法在規定政治制度基本設置的同時,必須對它們之間的權力責任關系作出基本規定,從宏觀上保證政治制度運行的基本穩定。
①憲法明確規定的政治制度中的宏觀法權關系主要有:
a.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b.司法審判獨立是現代政治制度的主要原則。
第一,《憲法》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二,司法系統內部實行垂直領導,即最高人民法院監督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上級人民法院監督下級人民法院的審判工作;
第三,最高人民檢察院領導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檢察院的工作,上級人民檢察院領導下級人民檢察院的工作。
c.中央統一領導地方,同時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
②從現代國家的現實與發展趨勢看來,作為國家的根本大法的憲法所要調整的核心法權關系是社會/公民權利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系。
(3)憲法確立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與原則
憲法不僅規定了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機構設置、法權關系,還確立了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取向與原則。
①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黨的指導思想
a.憲法敘述了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合法性的歷史資源;
b.憲法宣示中國共產黨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并堅持以黨的指導思想為價值取向。
②人民主權
人民主權是現代憲法與政治制度公認的價值理念。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憲法對人民代表大會及其產生、運作與其他國家機構的關系的規定,以及對公民基本權利與自由的規定都體現了人民主權的價值理念,從而也就規定了中國政治制度必須堅持人民主權這一基本價值理念。
③依法治國
1999年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第一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標志著中國國家治理理念從法律工具主義的法制觀到法律至上的法治觀的轉變,同時也是中國政治制度運行的基本原則與具體政治行為價值指導上的重大轉變。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2《中國共產黨章程》
《中國共產黨章程》是中國共產黨的最高行為規范,是黨內政治生活和黨內關系的基本準則。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的唯一執政黨的現實決定了《中國共產黨章程》成為當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法律性淵源之一。
(1)黨章闡述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政治制度中的領導地位
①黨章在總綱中明確指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而社會主義制度則是“國家的根本制度”。
②黨章總綱簡明而宏觀地論述了黨的指導思想及其形成過程,以及黨在各階段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實際上可以看作是對黨在政治制度中居于領導地位進行的歷史論證。
③黨章還明確了黨的中央和地方組織在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基本權力劃分原則。黨章第十五條規定:“有關全國性的重大政策問題,只有黨中央有權作出決定。”
(2)黨章對中國政治制度的直接規定與影響
①作為黨的最高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黨章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這與憲法是一致的。
②黨章把“始終做到‘三個代表’”確立為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作為執政黨的治國方略。這實際上是對黨以什么樣的姿態出現在政治制度中,通過什么樣的途徑使政治制度得以順利運行,作出了規定。
(3)黨章是中國共產黨黨員的基本行為規范
作為共產黨員基本行為規范的黨章必然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政治主體的行為產生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在,在國家政體中,執政黨組織和黨員的身份具有兩重性:
①執政黨的成員,《中國共產黨章程》是其身份的依據和行為圭臬;
②國家公權力的主體,《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其他法律是其身份合法性的依據和公權力行為的規范。
(4)黨章還對中國共產黨的最高理想與目標、基本路線、如何吸納黨員、黨員的權利與義務、黨的組織制度、黨的中央地方及基層組織、黨的干部、黨的紀律檢查機關、黨組、黨與共產主義青年團的關系諸問題作了詳細的規定。這對作為中國政治制度核心的中國共產黨建設的制度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與原則
憲法和黨章規定的中國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質和原則包括:人民主權、民主集中制、四項基本原則、依法治國原則和公民權利與義務原則。
1人民主權原則
從字面意義上講,人民主權就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擁有國家主權。
(1)國家主權
國家主權分為對內主權和對外主權。主權具有對內對外的最高權威性。
①對內主權是指在國家所屬領土內的權力。憲法規定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構也是國家的最高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②對外主權是指在現代民族國家構成的國際框架中,每個國家有獨立處理對內對外關系、不受外來力量干涉的權力。在對外主權方面,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權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問題。
(2)人民主權原則的具體體現
①我國現行憲法也把人民主權作為政治制度的首要原則。《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主權的憲法原則。作為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的權力必須來自人民,這樣才能保證它執行人民的權力意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②人民主權原則不僅體現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上,而且也體現在其他國家機關的日常運作中。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必須依靠人民的支持,經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聯系,傾聽人民的意見和建議,接受人民的監督,努力為人民服務。
③在現代代議制政治中,人民主權除了在選舉和議會召開期間得到較為直接的體現外,作為政治理論概念的“人民”在政治過程中就是“公民”、“民眾”,是被管理者,必須服從國家機關的管理。通過各種制度形式,人民把主權讓渡給了代表機關,代表機關又委托給具體的國家機構。
④在中國政治中,人民主權原則體現在國體上是人民民主專政。《憲法》第一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里的“人民民主”和人民主權原則是一致的,其本質是人民當家作主,但同時它又是一個具有明顯階級性的政治概念。人民民主的本質就是勞動人民的統治。
(3)人民主權原則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要原則,是中國政治合法性的重要理論來源,與之相應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則為中國政治合法性提供了制度來源與保證。
2民主集中制原則
(1)民主集中制的含義
民主集中制是指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相結合。民主集中制為列寧首創。我國的政體就是民主集中制。作為政體的民主集中制最好地體現了中國政治中的黨的領導。
(2)作為中國政體的民主集中制,在實踐中有三個層面的表現:
①它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組織制度
《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則包括:
a.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
b.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
c.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并報告工作。
d.黨的上級組織要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下級組織既要向上級組織請示和報告工作,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問題;上下級組織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督;黨的各級組織要使黨員對黨內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
e.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
f.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
在黨內,這六條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實質是少數服從多數,核心是全黨服從中央。
②它是中國政治制度運作的基本原則
a.民主集中制作為國家政治運作的基本原則,是由現行憲法規定的。我國現行《憲法》第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機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則。
b.民主集中制的憲法內涵
由人民通過民主的程序選舉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人民代表集中人民意志,議決國家大事,組織行政機關,行政機關集中執行人民代表大會所通過的決議和制定的法律。
c.表現
第一,從人民與代表機關的關系上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第二,從代表機關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看,憲法規定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都由人大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
第三,從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上看,遵循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原則。
d.民主集中制的組織結構對國家權力配置的規律
第一,它承認國家有最高的統一權力,屬于人民但又不同于封建的君主制個人行使權力;
第二,它承認權力的分開行使,但又不同于資本主義的“三權分立”,互相制衡。
③它是一種具體的決策機制
在各國家機關內部進行決策時也要遵循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單從條文上看,憲法規定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各部、各委員會實行部長、主任負責制。中央軍事委員會實行主席負責制。
(3)民主集中制的局限性
①在中國政治實際運作過程中,民主集中制的原則、要求和實際運用之間經常存在距離,出現偏差,主要表現為用集中取代民主,結果導致個人專斷。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民主集中制的執行沒有法律依據和制裁措施。迄今為止,民主集中制并沒有很好地制度化。一個很有說服力的事實就是,在我們黨內還從來沒有哪一個黨員或領導干部,僅僅因為違反民主集中制而受到過紀律處分。
②從現代政治學理論的角度講,把民主集中制的實質只歸結為簡單的“少數服從多數”,不能解決如何保護少數人權利的難題。如何處理民主集中制中少數與多數的關系,并為之提供制度化保障,是完善中國政治制度這一基本原則需要解決的問題。
3四項基本原則
四項基本原則是指在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四項基本原則是鄧小平于1979年3月在黨的理論務虛會上代表黨中央提出來的。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治國之本。
(1)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共產黨總結長期歷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在全球化國際環境中,探索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道路的經驗總結。
(2)人民民主專政是人民主權原則在中國政治中的具體形式,是在絕大多數人民充分享有民主的基礎上對極少數敵對勢力實行專政的國家政權形式。
(3)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國家建設各方面的領導地位是基于先有共產黨及其軍隊,后掌握國家政權這一基本歷史事實。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四項基本原則的核心,不可動搖。這除了基于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新中國這一歷史事實外,還是由黨的基本性質及其能力、功績所決定的。
(4)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和建設社會主義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必須堅持自己的指導思想才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時,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還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它們對于凝聚黨領導下的各種力量,共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要作用。
4依法治國原則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第十三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從此,依法治國正式載入國家的根本大法,成為中國政治的重要原則之一,這標志著中國開始從“法制時代”轉向一個嶄新的“法治時代”。
(1)“法制”與“法治”的區別
①“法制”靜態意義上是指法律和制度,動態意義上是指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對法律實施的監督等各個環節構成的一個系統。
②“法治”強調的是通過法律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代表理性、效率、文明、民主和秩序,是與“人治”相對立的。
③在英文中,“法制”的意思是用法律來統治,而“法治”是指法律的統治。
(2)作為黨和國家執政方略與原則的依法治國原則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得以體現和實行:
①依法治國的核心是“良法之治、憲法至上”
在中國政治中,法律本身的合法性或者說良法之治是以人民主權原則及其制度化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基本保障的。依法治國意味著:包括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在內的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因為憲法法律是良法,所以它才能被執行遵守,才能使權力具有超越人格的效力,才能用于治國,才能用來構筑以公民為主體的政治制度。
②依法治國在當代中國政治中應側重于限制與規范國家和政府的權力和保障人權
在中國政治中,要實現依法治國,就必須保護每個公民的權利與自由,并以是否侵犯公民的合法權利與自由作為國家權力者行動的邊界與底線。為此既要有國家權力內部的相互制約,又要以公民權利約束和監督國家權力,更要運用社會權利來監督和約束國家權力。
③依法治國要求司法獨立,以保障法律所體現的正義與公正得以實施
司法機關是適用法律的機關,在實行法治的國家,所有法律問題都通過法律的途徑來解決。司法機關能否獨立、公正地執法,就成為把靜態法條轉化成為公正法律實踐的關鍵,司法獨立也就成為依法治國的保障。
④在從法制到法治的轉變過程中,體現依法治國原則的憲法和法律,能否真正得到執行還與法律政治文化有關。
如果沒有相應的法律政治文化,而只有復雜多樣的法律條文,法律就很難得到切實的執行,法律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合法性就會受到損害,依法治國也就很難得以實現。所以,培養與法律相應的文化,也是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5公民權利與義務原則
公民的權利是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所應該享受的權利,也是國家政府及其法律應該保障的權利。公民的義務是法律所規定的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1)中國公民的權利是人民主權這一政治原則的具體表現。
公民的基本權利由憲法來規定,并以此作為政府權力的界限,政府必須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利、民主權利與社會經濟權利,公民的權利不得被各種形式的法律和政府權力所剝奪。我國對公民權利的這些規定和保護性原則,實際上劃定了國家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大體界限,也說明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并非水火不容,而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2)我國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也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這是因為權利和義務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雙方是互為條件而存在的,它們各以對方的存在作為自己存在的前提。法律在規定每個公民享有權利的同時,也要規定每個公民必須承擔一定的義務,這既是政治系統正常運行所必需,也是公民享有相應權利的要求。因此,我國憲法為公民的權利與自由設定了法律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