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2020年同等學力申碩《地理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作者名: 圣才考研網主編本章字數: 11字更新時間: 2021-01-06 19:52:22
第一部分 歷年真題及詳解
2014年同等學力申碩《地理學學科綜合水平考試》真題及詳解
考生須知
1.本試卷滿分100分。
2.請考生務必將本人準考證號最后兩位數字填寫在本頁右上角方框內。
3.考生一律用藍色或黑色墨水筆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按規定要求作答,未做在指定位置上的答案一律無效。
4.監考員收卷時,考生須配合監考員驗收,并請監考員在準考證上簽字(作為考生交卷的憑據),否則,若發生答卷遺失,責任由考生自負。
一、選擇題(每小題的4個答案中至少有一個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的代號寫在答題紙指定位置上。錯選、漏選,均不得分。每小題2.5分,共15分)
1.生物多樣性包括( )主要層次。
A.遺傳多樣性和物種多樣性兩個
B.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兩個
C.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三個
D.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三個
【答案】C
【解析】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不同種類的生命,生活在一個地球上,其相互交替、影響,使地球生態得到平衡。通常包括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組成部分。
2.下列地點中同時符合“東半球”“中緯度”“溫帶”三個條件的是( )。
A.北緯65,東經156
B.北緯39,西經170
C.南緯20,東經176
D.南緯59,西經19
【答案】D
【解析】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的半球。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溫帶的區域在中緯度范圍。
3.土壤是由( )組成的。
A.礦物質、有機質和活的微生物
B.固態、液態和氣態等三相物質
C.有機質、水
D.礦物質、有機質和空氣
【答案】B
【解析】土壤是指覆蓋于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物質層。由固態、液態、氣態三相物質組成。
4.一般地,云南省干季和雨季分別為( )。
A.3~5月和7~9月
B.3~4月和7~8月
C.9~4月和5~8月
D.11~4月和5~10月
【答案】D
【解析】云南是典型的季風性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汛期,也就是每年的5~10月份,這一時期的降水占全年降水總量的85%以上,因此汛期降水的多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年的降水總量。11~4月是云南的干季。
5.地球外部構造包括( )三個圈層。
A.土壤圈、巖石圈和水圈
B.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C.巖石圈、水圈和生物圈
D.土壤圈、大氣圈和水圈
【答案】B
【解析】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6.紅樹林主要生長在( )。
A.淺海
B.湖泊
C.海岸帶
D.前述三者
【答案】C
【解析】紅樹林,是由一群水生木本植物組成的海岸植物群落,具有特殊的生態地位和功能,是極為珍貴的濕地生態系統,對調節海洋氣候和保護海岸生態環境起著重要作用,素有“護岸衛士、鳥類天堂、魚蝦糧倉”的美譽。
二、填空題(每空1 分,共10 分)
1.全球南北方向熱輸送的主要動力是______和______。
【答案】大氣環流;大洋環流
【解析】大氣環流和大洋環流對太陽能水平方向的再分配起巨大作用,它們是全球南北方向熱輸送的主要動力。
2.地方性分異通常表現為______和______規律。
【答案】地帶性規律;非地帶性
【解析】地方性分異規律,是在自然地帶內部,在地方地形和地面組成物質以及地方氣候的影響下,自然環境的組成成分及自然地理綜合體的局部分異現象。通常表現為地帶性和非地帶性規律。
3.文化的物質分類包括______、制度文化和______。
【答案】生計文化;精神文化
【解析】我國學者將技術文化、社會文化、意識形態文化等三類特質分別稱為生計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4.區域經濟增長階段包括傳統社會階段、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和______ 。
【答案】為起飛準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解析】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把人類社會發展劃分為六個階段,即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準備條件階段、起飛階段、成熟階段、高額群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質量階段。
三、名詞解釋(每小題2.5分,共20分)
1.智能圈
答:智能圈是人類通過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地球自然界施加影響的部分。人類是生物圈的高級產物。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人類的生產、生活活動對自然界的影響愈來愈強烈,使自然界的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2.陽傘效應
答:陽傘效應是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后者如工業、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
3.干濕度地帶性
答:干濕度地帶性是指氣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帶從沿海向內陸逐漸更替的分布規律。其變化規律常表現為大致沿經度方向變化,又稱經度地帶性。
4.泥石流
答:泥石流是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發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塊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發,渾濁的流體沿著陡峻的山溝前推后擁,奔騰而下。
5.老年人口系數
答:老年人口系數是指達到既定年齡的老年人口數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亦稱“老年比”。該指標是參量人口老齡化程度最直接、最常用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指標。老年人口系數的高低變化形象地反映出老齡化進程的快慢程度。
6.循環經濟
答:循環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形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是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的綜合利用融為一體的經濟,本質上是一種生態經濟,它要求運用生態學規律來指導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
7.持續農業
答:持續農業是一種“不造成環境退化、技術上適當、經濟上可行、社會上能接受的”農業。概括地說,它是經濟、社會、技術與環境協調發展的農業。
8.自凈
答:自凈是指環境要素對進入環境中的污染物通過復雜多樣的物理過程、化學及生物化學過程,使其濃度降低、毒性減輕或者消失的性能。自凈包括物理自凈、化學自凈、物理化學自凈、生物自凈。
四、概述題(每小題8分,共32分)
1.簡述土壤的形成過程。
答:土壤的形成是一個漫長、復雜的過程,主要包括:
(1)腐殖質化過程
腐殖質化過程就是使簡單的有機化合物形成新的、較穩定的有機化合物,使有機質及其養分保蓄起來的過程。
(2)泥炭化過程
有機質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殘體形式在土壤上層不斷累積的過程。主要發生于地下水位很高,或地表有積水的沼澤地段。
(3)淋溶作用與淀積作用
淋溶作用是指可溶性鹽類和其他弱移動物質(包括粘土礦物和有機化合物)由土體內淋失或從上部土層淋洗到下部土層。淀積作用則是指土壤中物質的移動并在土壤某部位相對集聚過程。淋溶和淀積綜合作用,產生黏化過程和鈣化過程。
(4)灰化過程
在強酸性淋溶作用下,土壤中礦物遭受破壞,鐵、鋁和有機質發生化學遷移形成淀積層,二氧化硅在表層殘留,形成灰白色的淋溶層(稱灰化層)和鐵、鋁氧化物與有機質的淀積層。。
(5)富鋁化過程
在礦物遭受強烈分解情況下,硅、鐵、鋁發生分離,鹽基離子和硅酸移動并大量淋失,鐵鋁物質殘留或聚集,使上體呈鮮紅色,甚至形成結核或鐵盤層。
(6)鹽化與堿化過程
地表水、地下水和母質中所含易溶性鹽分,在強烈蒸發下,于地表或土體中聚積形成鹽化層。在季節性積鹽和脫鹽頻繁交替下,鈉離子或鎂離子在土壤膠體交換位上的累積,形成堿化層(或鈉質層)。
(7)潛育化與潴育化過程
①潛育化過程是指土壤長期滯水,嚴重缺氧,產生較多還原物質,使高價鐵、錳化合物轉化為低價狀態,使土壤變成藍灰色或青灰色的過程。
②潴育化過程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還原過程。主要發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潤的土層中,由于地下水雨季升高,旱季下降,土層干濕交替,引起土壤中鐵錳物質處于還原和氧化的交替過程。在土壤浸水時,鐵錳被還原遷移,土體水位下降時,鐵錳氧化淀積,形成一個有銹紋銹斑,黑色鐵錳結核的土層。
(8)熟化過程
熟化過程是指在耕作條件下,通過耕作、培肥與改良,促進水肥氣熱諸因素不斷協調,使土壤向有利于作物高產方面轉化的過程。
(9)退化過程
由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土壤物質流失、土壤性狀與土壤質量惡化以及土壤肥力下降,作物生長發育條件惡化和土壤生產力減退的過程。分為侵蝕、鹽堿、污染等10種類型。
(10)土壤熟化過程
通過各種技術措施,使土壤的耕性不斷改善,肥力不斷提高的過程,即生土變熟土的過程。熟化的土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結構良好,水、肥、氣、熱諸肥力因素協調,微生物活動旺盛,供給作物水分和養分的能力強。
2.淺析能量對地貌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答:地貌的形成是內外力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力是地球內能所產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現為地殼運動、巖漿活動與地震。外力主要是太陽輻射。
(1)地球內部熱能在地球表層的轉換
地下熱能是由地球組成物質的放射性元素衰變產生的,是火山、地震、巖漿活動、地殼運動的能量來源。它形成地表的基本輪廓,決定海陸分布與地勢起伏。火山和地震是突變形式,在短時間內釋放巨大能量,造成嚴重災害,形成明顯的地勢起伏。造成地表高低起伏,轉化為潛在的勢能,形成引力差異,在一定條件下轉化為物質從高向低運動的動能。
(2)引力能在地球表面的轉換
引力能包括兩個方面,即地球對地表物質的吸引和月球、太陽等天體對地表物質的吸引。前者以潛在的勢能存在,在其他力的觸發下它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滑坡、泥石流、瀑布等運動的動能。
(3)太陽能在地球表面的轉化
太陽輻射能通過大氣、水和生物作用并以風化作用、流水作用、冰川作用等形式對地貌的形成施加影響。
①氣候的水熱組合狀況不同導致外動力性質、強度和組合狀況發生差異,最終將形成不同的地貌類型及地貌組合。
②濕潤氣候條件下地表徑流豐富,流水作用成為主導外動力,各種流水地貌類型普遍發育。
③生物在其生命過程中使巖石發生機械風化和化學風化進而影響地貌發育。
3.簡述麥金德“心臟地帶”學說的主要觀點。
答:麥金德是英國牛津大學的地理學教授,其政治地理學的代表作為《歷史地理的樞紐》。
(1)其學說的主要內容有:
①研究的出發點是政治組織的特定地域,指出在內陸生存的人具有內陸的偏向,他認為東歐和中亞部分是心臟地帶,其外側為漸移地帶。
②提出陸權優勢論,認為當時內陸偏向強的民族是俄羅斯的斯拉夫民族,海洋偏向強的民族是以英國、美國為中心的盎格魯-撒克遜族。
③提出了有關世界戰略形勢的“名言”,誰統治了東歐誰就主宰了心臟地帶;誰主宰了心臟地帶誰就能主宰世界島;誰能統治世界島,誰就能主宰全世界。世界島是指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包括非洲和大洋洲陸地集中的部分。
(2)意義
①進步性
對國際戰略思想產生了深刻影響,20世紀的前半葉他的理論成為許多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分析問題、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據之一。
②局限性
有人批評他過于強調陸心的重要性與潛力,忽視了空軍的作用,甚至認為是為法西斯德國侵略擴張提供依據。
4.簡述城市化發展的階段性規律。
答:在一個區域的城市化進程中,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演化特征。根據城市化過程的S形曲線特征,將城市化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
(1)城市化初期階段
這一階段,城市化水平較低,一般不超過1%~30%,城市化發展速度緩慢,年均增長速度不超過1%。農業人口和農業經濟占絕對主導地位,城市數量少,城市規模小,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出零星的“點”狀結構。
(2)城市化中期階段
這一階段是快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化水平開始快速提高,可達到30%~60%以上,城市化發展速度加快,年均增長速度超過1%~2%,城市人口和工業經濟逐步占主導地位。工業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動力,第三產業發展同時成為城市化的又一個推動力。城市數量迅速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出連續的“帶”狀或“面”狀結構。
(3)城市化后期階段
這一階段為減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化水平繼續提高,可達到60%~80%以上,年均增長速度開始減慢,城市人口和工業經濟逐步占絕對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發展成為城市化最主要的推動力,工業化對城市化的推動力逐漸減弱。城市數量繼續增多,城市規模進一步擴大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出連續的“網”狀結構。
(4)城市化終期階段
這一階段為極慢或零速城市化階段。城市化水平提高到極限值,可達到80%~100%,城市人口的增長越來越緩慢甚至停滯不前,城鄉差別近于消除,并出現郊區化和逆城市化現象,城市化發展速度幾乎為零。城市空間結構呈現均衡網狀結構。
五、論述題(每小題14分,共28分)
1.論述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
答:地球表層系統是由巖土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人類圈所構成的地表自然社會綜合體。太陽輻射能是地球表層的主要能源。地球表層系統的整體性表現在:
(1)自然綜合體
地理環境是由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植被和人類社會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要素是在相互聯系和相互制約中形成一個特殊的自然綜合體。
(2)自然地理系統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除了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還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產生的一些新屬性。系統可以分為不同層次,任何系統既從屬于更高級的系統,同時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級的系統。系統各部分之間特殊的網絡關系,形成系統的結構。
(3)地理耗散結構
自然地理環境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要素之間存在非線性關系,它通過與外界不斷交換物質與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形成新的穩定的有序結構,即地理耗散結構。。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擾的能力。
(4)自然地理環境發展演化的方向性
自然地理環境作為一個整體,其發展演化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自然地理環境最重要的發展規律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自然地理環境所有組成成分的發展都是互相聯系的。
②具有前進式發展的特點,如新組分的陸續出現。
③發展是突躍式的而非直線過程。
④緯度地帶性作為普遍規律在整個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作用。
⑤發展是事物矛盾斗爭的結果。
2.地理學的科學地位及其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作用。
答:(1)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層系統的科學,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核心。
地理學的視角關注地方和空間對過程和現象的重要性。地理學家用以觀察世界的三個“透鏡”-地方的綜合、地方間的相互依賴、尺度間的相互依賴,展示了地理學思維和方法對一般科學的認知做出的貢獻。這些認知在處理經濟與社會健康、沖突與合作等社會實際問題上具有重要作用。
(2)地理學在“美麗中國”建設中的作用。
我國地域遼闊,地表景觀復雜多樣,區域經濟發展差異大,又處在高速發展和社會經濟轉型期,所有這些國情及其動態都需要從地理學視角上來認識和解決。
①農業發展對地理學的需求。農業發展受自然、技術和經濟條件的綜合影響和制約,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因此要加強農業地理學研究,指導農業生產因地制宜。
②產業優化和升級對地理學的需求。工業地理學研究工業區位和條件、區位特征,研究區域發展機制,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依據。
③城市化對地理學的需求。我國正進入城市化高速發展時期,如何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城市化健康發展,需要城市地理學加大對城市化的研究力度,促進城市化良性發展。
④改善環境對地理學的需求。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地退化等日益嚴重。加強自然地理學和環境地理學研究是有效應對環境問題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