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知 覺

4.1 考點精講

考點1  知覺概述

一、知覺的定義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反映。知覺是在感覺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是對感覺信息整合后的反映。

1.感覺和知覺的關系

感覺和知覺是人對客觀世界認識的初級階段,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端,也是人們其它心理活動的基礎,一個人若沒有感覺和知覺,就不可能形成記憶、思維、想象、意志等復雜的心理活動??梢姡杏X和知覺是一個人正常心理活動發生發展的必要條件。知覺以感覺信息為基礎,但又不同于感覺,兩者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心理過程。

(1)感覺和知覺的相同點

兩者都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主觀反映??陀^事物是感覺和知覺產生的條件,沒有客觀事物的存在,感覺與知覺不可能憑空產生,也就無所謂人的感覺和知覺的心理活動過程。

兩者都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反映。

感覺和知覺的產生都離不開人腦的活動。感覺和知覺都是人腦對作用于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的加工和處理過程。

(2)感覺和知覺的不同點

兩者反映的內容不同

感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而知覺是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整體屬性的反映。反映的內容存在層次上的差異。

兩者產生的性質不同

感覺是介于生理和心理之間的活動過程,它的產生主要來自各種感覺器官的生理活動和刺激信息的物理特性,不需要或很少需要人的知識經驗的參與,相同的刺激信息會引起相似的感覺。知覺是純粹的心理活動,它的產生來自在感覺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各種屬性的整合和解釋以獲取意義的心理活動過程,需要人的知識經驗等主觀因素的參與,不同的人對同一刺激信息產生的知覺可能不同。

兩者的生理機制不同

感覺是單一分析器活動的結果,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知覺的形成和發展需要多種分析器共同參與,以對復雜刺激物的多種屬性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分析和整合。由于知覺的形成離不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因而在知覺過程中,包含了當前刺激信息所引起的興奮活動,以及過去相應知識經驗的暫時神經聯系的恢復過程。

(3)感覺與知覺的聯系

感覺是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知覺是對客觀事物整體屬性的反映,沒有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就不可能產生對事物整體的反映。感覺是知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知覺的前提和基礎。知覺則是感覺的深入和發展,人對客觀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越豐富、越精確,由此形成的知覺就越完整、越正確,兩者聯系就越緊密。

感覺和知覺是人認識客觀世界的初級階段,也是人的其他心理活動的基礎。如果沒有感覺和知覺,人就不可能產生記憶、思維、想象和意志之類的復雜的心理活動。因此,感覺和知覺是人正常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的基礎,是人認識世界的開端。

4.知覺的分類

(1)根據在知覺中起主導作用的分析器的特性,可以把知覺分為視知覺、聽知覺、觸知覺和嗅知覺等。

(2)根據知覺反映的事物的特性,把知覺分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等。

(3)根據知覺所反映的客體,把對客觀事物的不正確的反映稱為錯覺。

二、知覺活動過程

1.知覺鏈

知覺活動過程一般由五個環節組成,稱為知覺鏈,每一個環節都是人們形成正確知覺所不可缺少的。

(1)第一個環節是外界環境,它是指環境中作為知覺來源的客觀事物的各種屬性、特征、位置及其分布。

(2)第二個環節是中介物。外界環境中物體的各種屬性,通過中介物,如光、空氣、力、熱等傳遞到人的感覺器官。

(3)第三個環節是刺激物與感覺器官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這是外界刺激各種形式的能量及中介物中的其他刺激與知覺系統的感受器之間的相互作用。

(4)第四個環節是神經沖動通過傳入神經系統向大腦傳遞各種外界信息的過程。

(5)第五個環節是大腦對傳入到皮層相應投射區的信息進行整合處理的過程。

2.格式塔的知覺理論

格式塔知覺理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M·威特海默、K·考夫卡和W·苛勒,他們認為人的知覺具有主動性和組織性,并總是盡可能地用簡單的方式去“整體”地認識外界事物,遵循“概略”規律并受神經系統的制約。

3.構造主義的知覺理論

構造主義知覺理論強調先前經驗對知覺活動的重要影響,因此把記憶引入知覺活動領域,即一個人把記憶中的先前經驗參與到由刺激所誘導出來的知覺之中,從而構造出某種知覺圖像。構造主義知覺理論認為,有組織的知覺是從一個人的記憶中選擇、分析并添加某些刺激信息的過程,而不是格式塔知覺理論所認為的是大腦組織的“概略”規律所引起的自然操作作用的結果。當人們知覺外界物體細微特性和特點時,往往借助記憶中的過去經驗作“任意選擇”,在這個意義上說,同樣的刺激物可以由于知覺者各自經驗的不同而被構造成不同的知覺圖像。

4.動作行為的知覺理論

動作行為的知覺理論由巴甫洛夫創立,后來為西方一些心理學家所接受。他們認為,知覺是知覺者借助動作行為習得的,活動及在活動中習得的經驗影響和指導著知覺活動。比如,兒童在視覺發展的早期階段,眼球運動并不傾向于追隨物體的輪廓線條,而是全神貫注在面前的圖形特點上,先是用手指來觸摸和描繪某物體模式的輪廓,只是到后來,才用眼球運動來代替這種手指的活動。這些理論假設已在兒童、恢復視力的成年人以及腦損傷后重新獲得視覺的患者身上得到了證實。這說明活動以及由動作行為而導致的學習經驗對知覺活動來說是重要的。

5.吉布森的知覺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J·J·吉布森的知覺理論認為,人們所知覺的環境是由具有結構的表面組成的,當在觀看三維空間的客觀環境時,其表面均是有結構的,它為知覺者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諸如遍地卵石的沙灘、近寬遠窄的軌道、重疊相間的樓房等,知覺者在認識這些結構表面的同時確定該事物是什么。因此,知覺既有賴于一個人對事物結構的認識,而且與一個人對事物結構的認識水平如何有關。吉布森認為,人們對事物的知覺并不像動作行為知覺理論所言是由運動導致知覺,恰恰相反,是知覺指導了運動。

考點2  知覺的基本特征

一、知覺整體性

知覺整體性是指人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多種屬性整合為統一整體的過程。

1.知覺組織原則

知覺的整體性與知覺對象的特性及其各個部分之間的結構成分有密切關系,格式塔學派把它們歸納為以下知覺組織原則。

(1)接近原則

視野中的接近,即空間位置相近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一個整體,除了空間視覺方面的接近外,在時間聽覺方面,在時間上接近的聲音也容易被人知覺為一個整體。

(2)相似原則

物理屬性相似的客體,例如形狀、大小、顏色和亮度等方面的相似容易被人知覺為一個整體。

(3)連續原則

具有連續性或共同運動方向等特點的客體,容易被知覺為同一整體。

2.影響知覺整體性的因素

知覺整體性不僅與客觀事物本身的特性密切相連,而且也與知覺者的主觀狀態有關,特別是一個人原有的知識經驗,可以對當前的知覺活動提供補充信息。客觀事物具有多種屬性,當客觀事物作為刺激物對人發生作用時,它的屬性或部分結構分別作用或先后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有時甚至只有其中一部分對人發生作用。

二、知覺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是指人根據當前的需要,對客觀刺激物有選擇地作為知覺對象進行加工的過程。

1.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的區別及聯系

(1)區別:知覺對象有鮮明的、完整的形象,突出于背景之前,知覺對象是有意義的、容易被記憶的。知覺對象和知覺背景的這種結構成分,是知覺選擇性中最基本的特點。

(2)聯系:知覺對象與知覺背景的聯系是相對的,此時的知覺對象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背景;同樣,此時的知覺背景也可以成為彼時的知覺對象。由于人的這種知覺選擇性的作用,使人們的知覺既清晰和準確,又完善而豐富。

2.影響知覺對象選擇的因素

(1)從客觀上來說,那些強度大的、對比明顯的、色彩鮮艷的、具有活動性的刺激物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客體本身的組合若符合“良好圖形”原則,即具有簡明性、對稱性,容易被迅速而準確地知覺、記憶。

(2)從主觀上來說,知覺選擇性受到知覺者的需要、興趣、愛好、任務、知識經驗以及刺激物對人的意義是否重要等主觀因素的影響,它們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的知覺過程和結果。

3.知覺選擇性的應用

對于直觀教學的組織、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對于廣告設計、工業產品檢查、軍事偽裝和搜索等都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三、知覺理解性

知覺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識經驗為基礎對感知的事物加工處理,并用語詞加以概括賦予說明的加工過程。影響知覺理解性的因素有:

1.個人的知識經驗

對知覺對象的理解,是以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為前提的,具有不同知識經驗的人在知覺同一個對象時,對它的理解不同,知覺的結果也不同;

2.言語指導

言語指導也是影響知覺理解性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言語能夠指示知覺的內容,當外界對象的標志不明顯時,通過言語的指導,可以喚起人的過去經驗,補充知覺的內容,有助于對知覺對象的理解。

3.實踐活動。

4.個人興趣和愛好。

四、知覺恒常性

知覺恒常性是指人的知覺映象在一定范圍內不隨知覺條件的改變而保持相對穩定特性的過程。知覺恒常性有以下類型:

1.大小知覺恒常性

大小知覺恒常性是指人對物體的知覺大小不完全隨映象的變化而趨于保持物體實際大小的特征。物體投射到視網膜上的視像的大小,取決于兩個條件:物體的大小和物體與觀察者之間的距離。其關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

α為視網膜上視像的大小,A為對象的大小,D為對象與眼睛的距離。

公式表明了在視網膜視像大小不變的情況下,主觀感覺到的大小和主觀感覺到的距離之間的關系。這一公式又稱為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2.明度和顏色恒常性

明度和顏色恒常性是指人對客觀物體固有的明度和顏色的知覺不隨映象的變化而保持不變的知覺特征。

3.形狀恒常性

形狀恒常性是指人對客觀事物形狀變化而反映客體本身形狀不變的知覺特征。人的過去經驗在形狀恒常性中起著重要作用。

考點3  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人對物體的形狀、大小、距離(遠近)、方位等空間特性的知覺??臻g知覺是多種分析器協同活動的結果,人的視覺、觸覺、聽覺、動覺等經驗及其相互聯系,對空間知覺具有重要作用。

一、距離知覺

距離知覺是指人對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知覺物體距離的線索有以下幾種:

1.單眼視覺線索

單眼視覺線索是指用一只眼睛就能感受物體深度的線索。單眼視覺線索主要有以下六種:

(1)遮擋

某物體部分地掩蓋了另一物體,人對遮擋物體知覺為近些,被遮擋物體被知覺為遠些。物體的遮擋是知覺遠近的重要線索之一。

(2)線條透視

同樣大小的物體,在視網膜上的視角大些知覺為近,反之為遠。

(3)空氣透視

物體的清晰度受空氣透明度的影響。天氣晴朗,空氣透明度大,物體清晰度高被知覺為近些,反之則為遠些。

(4)明暗和陰影

明亮的物體顯得近些,灰暗或陰影中的物體知覺為遠些。

(5)運動級差

當周圍環境靜止不動而觀察者的頭部或身體移動時,由于在同一單位時間內不同距離物體的視角變化的差異(近物體視角變化大,遠物體視角變化?。阋鹣鄬\動視差。近物體被知覺為向相反方向運動。最近的物體向后移動較快,較遠的物體向后移動較慢,遙遠的物體的移動方向與觀察者相同。

(6)結構級差

結構級差是指隨著人的視野向遠處延伸,運動視差(客體的物體分布密度)的有規律的遞縮的變化。

2.雙眼線索

雙眼線索是指由眼睛的運動覺而形成的對物體距離的知覺線索。雙眼線索包括:

(1)水晶體的調節

眼睛水晶體的曲度變化是由睫狀肌隨觀察物體的距離進行調節和變化的。當看遠物時水晶體比較扁平,看近物時比較凸起。但是這一線索受眼睛調節能力的限制,它僅在10厘米到10米之間的距離知覺中起作用。

(2)雙眼視軸的輻合

視軸輻合是指眼睛隨物體遠近將視軸聚集到被注視的物體上的現象。視軸的輻合是由眼睛外部肌肉組織的協調收縮和舒張實現的??唇嚯x物體時,視軸輻合大(輻合角大),肌肉調節大;反之,輻合角小,肌肉調節小。雙眼視軸的輻合提供的信號是有一定范圍的。當物體距離超過30米左右時,兩眼視軸幾乎趨于平行,對距離知覺的作用就會消失。

(3)雙眼視覺線索——雙眼視差

雙眼視差指一個物體在兩眼中對應的圖像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移所產生的一種視覺差異現象。當人看一個立體物體時,由于兩眼間相距約65毫米,兩眼視像便不完全落在對應部位,這時左眼看物體的左邊多些,右眼看物體的右邊多些,它們都偏向鼻側。這樣,立體的物體在兩眼視網膜上的成像就有了差異。

二、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是指人對物體空間關系位置和對自己在空間所處位置的知覺。對物體方向的知覺主要是由視覺、動覺和前庭分析器來實現的;對聲音的方向定位是由聽覺和動覺分析器來實現。

1.視覺的方向定位

當刺激來自左或右側時,引起身體某側感受器的興奮,成為人辨別物體方向的線索。對于上下方位的定位,主要是依靠視覺和前庭分析器的協同活動實現的。在一般情況下,視覺起著主導作用。當人的視覺失去作用時,則依據前庭分析器或以自己的身體位置作為參考,仍可以判斷上、下的位置,但是沒有視覺參與時那么準確。

2.聽覺的方向定位

人利用聽分析器知覺聲源的方向,以及在其它信息作用下與經驗相聯系來知覺聲源距離。在沒有其它分析器參與時,人對聲源的方向定位表現為以下四條規律。

(1)來自左右耳兩側的聲音很少發生辨認混亂。

(2)當確定聲音來自前方,對前方水平線上的聲音(左—前—右)辨認最準確。人對前方聲音定位的誤差不會超過3°,當聲音偏左右兩側時,辨認準確性稍差些。

(3)人對來自上下方向或前后方向的聲音容易混淆,即在前—上—后—下豎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淆。來自上方的聲音會有1/3機會被誤認為是下方的聲音,正前方的聲音或來自上方的聲音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后方來的聲音。

(4)用連接耳朵的直線為軸,以直線的中點為頂點,向兩側各作一個圓錐體,圓錐圍線與軸成45°角,這樣每一耳朵仿佛延伸出一個喇叭形圓錐面,在每側耳朵圓錐面上的各個聲音容易相互混淆。聲音方向定位規律,可以用音籠加以驗證。

3.聽覺線索

聽覺分為單耳線索和雙耳線索。

(1)單耳線索

人耳在接受一定頻率的聲音時產生聽覺,由單一耳朵獲得的聽覺線索,稱為單耳線索。人耳在判斷聲源距離時大多根據聲音的強弱,即聲音強為近,聲音弱為遠。

(2)雙耳線索

雙耳線索是指由雙耳獲得的引起聽空間知覺的聽覺線索。雙耳線索在聽空間知覺形成中起著重要作用。由于兩耳處于相互對側位置,側面聲源的聲波到達兩耳時的距離不同(約27.5厘米),這個距離差稱為“兩耳距離差”。兩耳離開聲源的距離不同所造成的兩耳聲音刺激的時間差別、強度差別和聲波位相差別就成為了人對聲音空間定位的主要線索。

時間差

時間差是指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入兩耳的時間差別。由于兩耳存在著距離差,當聲音來自右側方向時,就比左側耳朵先收聽到音波,聲源就被定位在先獲得刺激的一側。

強度差

強度差是指同一聲源從不同方向傳到兩耳時造成的強度差別。一個來自側面的聲音到達兩耳的強度由于聲源受到頭部阻擋,因此對側耳朵獲得的聲音較弱,聲源便被定位在聲音較強的一側。

聲波位相差

聲波位相差是指同一聲源傳到兩耳時,在兩耳造成聲波位相上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別。由于同一聲波在波形的不同位相處產生的壓力各不相同,所以當聲波在側方時,同一時間內進入兩耳的聲波位相就有所不同,從而使雙耳鼓膜所受到的聲壓產生差異,成為人辨別聲音方向的信號之一。

考點4  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時間知覺是指人對客觀物質現象延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映。時間知覺與空間知覺比較有兩點不同,一是時間知覺有時并非由固定刺激所引起;二是時間知覺不像光和聲那樣有專門的感覺器官。

1.時間知覺的線索

(1)時間的外在標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性變化和其它客觀的自然現象和計時工具,這些周期性自然現象是人類最早用于計時的依據。通過這些現象來判斷物質變化過程所經歷的時間知覺稱為物化時間感。

(2)時間的內在標尺是人體內部有節律的生理過程,如心跳、呼吸、消化、排泄、饑渴等。這些變化都可用于對不同長短時間的估計。人的生理節律性活動過程基本上是以24小時為一個周期,因此,也把人的身體看作為一個“生物鐘”。

2.時間估計

一般來說,在這方面聽覺和觸覺的時間知覺較強,如視覺辨認間隔性的精度為1/10~1/20秒,觸覺辨認的精度為1/40秒,而聽覺辨認的精度可達1/100秒。

在時間知覺中,人的個別差異和誤差較大。心理學研究表明,用計時器測量出的時間和人對時間的主觀估計存在著差異。一般情況是對于1秒鐘左右的時間間隔,人的主觀估計最準確,短于1秒鐘的間隔常被高估,而長于1秒鐘的時間常被低估。

3.影響時間知覺的因素

人的時間知覺和自身活動的內容、情緒、動機、態度有密切關系。活動內容豐富而有趣的情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而內容貧乏枯燥的活動,則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很慢;積極的情緒,會使人覺得時間短暫,消極的情緒會使人覺得時間很長;期待會使人覺得時間過得較慢。一般來說,一個人對持續時間越注意,就越覺得時間長,對于預期性的估計要比追溯性的估計顯得長些。但是,在事后回憶時,時間知覺剛好與當時的時間估計相反,即與有趣事件、豐富內容的活動相聯系的時間,回憶時覺得長些;與厭倦事件、單調貧乏的活動相聯系的時間,回憶時覺得短些。

二、運動知覺

運動知覺是指人對物體在空間位移的知覺。運動知覺包括人對物體真正運動的知覺和似動知覺。

1.真動知覺

真動知覺是指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一處作連續性位移而引起的知覺。人的運動知覺直接依賴于物體運動的速度。物體運動速度太慢或太快都不能使人產生運動知覺。

(1)網像運動系統:當物體從一處向另一處運動時,物體在空間的連續位移,使視網膜上相鄰部位連續地受到刺激,經過視覺中樞的信息加工,便產生了運動知覺,這種運動系統稱為網像運動系統。

(2)頭—眼運動系統:來自身體運動時肌肉的動作反饋信息以及視網膜映像信息的相互作用系統稱為頭—眼運動系統。當人主動用眼睛追蹤運動著的物體時,物體投射在視網膜上的映像是相對靜止的,但運動知覺卻依然產生。當人隨身體、頭部和眼睛移動時,靜止的物體會連續地刺激視網膜上的不同部位,但卻不會引起運動知覺,這說明眼睛、頭部的動覺和視網膜所提供的信息是相互聯系的,它們在運動知覺中共同起作用。由大腦指示眼睛運動時所產生的信號與由視網膜映像所提供的信號之間有可能存在著相互抵消的作用。

2.似動知覺

似動知覺是指在一定時間和空間條件下,把靜止物體知覺為運動,或者把沒有連續位移的物體知覺為連續的運動。似動知覺包括動景運動、自主運動和誘導運動。

(1)動景運動

動景運動是指當兩個刺激物按一定空間間隔和時間間隔相繼呈現時,人看到原來兩個靜止物體連續運動的現象。電影、霓虹燈活動廣告等,就是按照動景運動發生的原理制成的。

(2)自主運動

自主運動又稱為游動運動或自動效應,指人在注視暗環境中一個微弱的、靜止的光點片刻后感覺到光點在來回移動的現象。

自主運動產生的原因:自主運動的產生與黑暗中光點失去了周圍空間的參照系,從而使它的空間位置不明確因素有關;自主運動是由于眼睛的不隨意運動的信息使人覺得光點在運動;自主運動是由于視野內缺乏參照物所致,一旦視野內出現某個參照物,自主運動即隨之消失。

(3)誘導運動

誘導運動是指由于物體的運動使其鄰近的靜止物體產生運動的現象。在晴朗的夜晚,由于浮云的運動,人會覺得月亮在移動而云朵是靜止的。

考點5  錯覺概述

錯覺是指人在特定條件下對客觀事物必然產生的某種有固定傾向的受到歪曲的知覺。錯覺不同于幻覺,它是在客觀事物刺激作用下產生的對刺激的主觀歪曲的知覺。

一、錯覺現象

在心理學研究中所揭示的錯覺現象,大多屬于視錯覺。視錯覺是指人憑借眼睛對客觀事物產生的失真或歪曲的知覺經驗。

錯覺種類很多,一般分為以下七種:線條橫豎錯覺、繆勒—萊爾錯覺、奧伯遜錯覺、戴勃錯覺、赫爾岑錯覺、佐爾納錯覺、樓梯錯覺。

二、錯覺產生的原因

1.從生理機制和功能方面解釋,認為人的感官和大腦的神經機能參與了錯覺產生的過程。例如,線條長短錯覺是由眼球沿線段從一端向另一端移動,由于眼睛垂直移動比橫向移動更為費力,因此同等長度的垂直線段就顯得比水平線段更長些。

2.從心理學方面解釋,認為人的錯覺純屬心理活動的結果,是人當前的知覺與過去經驗之間產生矛盾而做出思維推理的過程。

其實在各種錯覺產生的過程中,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都不可能是孤立地起作用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共同起作用的。

三、錯覺的理論

1.眼動理論

人們在知覺幾何圖形時,眼睛總在沿著圖形的輪廓或線條作自規律的掃描運動。當人們掃視圖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時,由于周圍輪廓的影響,改變了眼動的方向和范圍,造成取樣的誤差,因而產生各種知覺的錯誤。

2.神經抑制作用理論

當兩個輪廓彼此接近時,視網膜的側抑制過程改變了由輪廓所刺激的細胞的活動,因而使神經興奮分布的中心發生變化。結果,人們看到的輪廓發生了相對的位移,引起幾何形狀和方向的各種錯覺,如佐爾拉錯覺、波根多夫錯覺等。

3.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

錯覺具有認知方面的根源。人們在知覺三維空間物體的大小時,總把距離估計在內,這是保持物體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條件。當人們把知覺三維世界的這一特點,自覺、不自覺地應用于知覺平面物體時,就會引起錯覺現象。

推薦閱讀
  1. 2019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2. 2015年西藏自治區教師資格考試《學前教育學》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模擬試題詳解】
  3. 經濟師《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2016)
  4. 2019年湖南省教師招聘考試《小學教育理論基礎知識》專用教材(備考指南+考點精講+典型題詳解)
  5. 2019年河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政法干警招錄培養體制改革試點教育入學考試專業綜合考試題庫(法律碩士專業學位專用)
  7. 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標準化應試輔導教材:會計基礎
  8. 2020年青海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9. 2020年湖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2020年陜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1. 2020年青海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2.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歷年真題詳解及標準預測試卷(2016)
  13. 2020年福建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14. 全國統考教師資格考試《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專用教材(2016)
  15. 2019年湖北省農村信用社公開招聘工作人員考試復習全書【核心講義+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云南省| 和田市| 松原市| 乳源| 泗洪县| 华蓥市| 肥东县| 连江县| 祁阳县| 垫江县| 工布江达县| 孟津县| 博罗县| 北碚区| 安宁市| 洛阳市| 抚远县| 邵东县| 汉川市| 丰城市| 建阳市| 西盟| 个旧市| 平和县| 葵青区| 澄江县| 德州市| 乌兰县| 隆回县| 乌拉特后旗| 视频| 内江市| 西藏| 兴海县| 扬中市| 常德市| 革吉县| 江阴市| 射洪县| 广南县|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