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學習的基本理論

3.1 考點精講

考點1 學習的實質與類型

1.學習的實質與特性

(1)學習的心理實質

廣義的學習指人和動物在生活過程中,憑借經驗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相對持久的變化。

學習表現為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

學習所引起的行為或行為潛能的變化是相對持久的;

學習是由反復經驗而引起的。

狹義的學習是指個體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練習或反復經驗而產生的行為或行為潛能比較持久的變化。

(2)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

人類學習和動物學習有著本質的區別:

人的學習除了要獲得個體的行為經驗外,還要掌握人類世世代代積累起來的社會歷史經驗和科學文化知識;

人的學習是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活實踐中,在與其他人的交往過程中,通過語言的中介作用而進行的;

人的學習是一種有目的的、自覺的、積極主動的過程。因此,我國心理學家一般把人的學習定義為在社會生活實踐中,以語言為中介,自覺地、積極主動地掌握社會的和個體的經驗的過程。

(3)學生的學習

學生的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地進行的,是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前人所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并以此來充實自己的過程。

2.學習的一般分類

(1)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

信號學習:指學習對某種信號刺激做出一般性和彌散性的反映。

刺激—反應學習: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并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

連鎖學習:指學習聯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刺激—反應動作,以形成一系列刺激—反應動作聯結。

言語聯結學習:指形成一系列的言語單位的聯結。

辨別學習:指學習一系列類似的刺激,并對每種刺激做出適當的反應。

概念學習:指學會認識一類事物的共同屬性,并對同類事物的抽象特征做出反應。

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解決問題學習:指學會在不同條件下,運用規則或原理解決問題,以達到最終的目的。

(2)加涅的學習結果分類

智慧技能:表現為使用符號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認知策略:表現為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學習、記憶、思維和問題解決過程的內部組織起來的能力。

言語信息:表現為學會陳述觀念的能力。

動作技能:表現為平穩而流暢、精確而適時的動作操作能力。

態度:表現為影響著個體對人、對物或對某些事件的選擇傾向。

(3)我國心理學家的學習分類

知識的學習

知識是客觀事物的特征和聯系在人腦中的主觀映象,它是來自反映的對象本身的認知經驗。這種經驗既可以是關于事物是什么、為什么和怎么樣的描述性經驗,也可以是關于做什么和怎么做的操作性經驗。

技能的學習

技能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符合法則要求的活動方式,它是來自于活動主體所做出的行動及其反饋的動作經驗。這種經驗既包括在人腦內部,借助于內部言語,以簡縮的方式,對事物的主觀表征進行加工改造的心智技能;也包括借助于人的肢體或一定的器械,以展開的方式作用于客觀對象的動作技能。

行為規范的學習

行為規范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這種經驗的習得以一定的價值觀為中介,并通過態度的形成與改變而最終培養學生的品德。

考點2 聯結學習理論

1.桑代克的嘗試—錯誤說

(1)桑代克的經典實驗

桑代克是現代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動物的學習定義為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聯結是通過盲目嘗試、逐步減少錯誤而形成的,即通過試誤形成的。

桑代克以動物為對象研究學習過程,較著名的實驗是饑餓的貓打開迷籠。根據這一實驗結果,桑代克認為,動物初次進入迷籠時,其活動不是根據對籠子性質的理解,而是依照某種一般的沖動行事,隨著錯誤反應的逐漸減少,正確反應的逐漸鞏固,最終形成穩定的刺激一反應聯結。

(2)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

效果律

在學習過程中,當學習者對刺激情境做出特定反應后如果能獲得滿意的結果,刺激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則會加強,如果給予煩惱的結果就會減弱。

練習律

刺激一反應之間的聯結隨著學習者的練習和運用而增強。反之,變得越來越弱,這即練習律。

準備律

學習者在學習開始前對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聯結,如果有準備而又給以實現,就引起滿意;如果有準備而不予實現則感到煩惱;如果學習者無準備而強制其活動也感到煩惱,煩惱則妨礙學習。

2.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作用論

(1)巴甫洛夫的經典實驗

俄國著名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在研究消化現象時,觀察了狗的唾液分泌,發現可以通過某種方式來控制狗的分泌唾液反應。并由此而提出了經典條件作用。

(2)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規律

獲得與消退

獲得即條件作用的形成,在這一過程中,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須同時或近于同時呈現,間隔太久難于建立聯系,且條件刺激作為無條件刺激出現的信號,稍先于無條件刺激呈現,否則將難以建立聯系。

消退指刺激出現但反應不再出現或消失的過程。消退現象只是暫時的,休息一段時間以后,當鈴聲條件刺激再次單獨出現時,條件反應仍會以微弱的形式重新出現。

刺激泛化與分化泛化

泛化取決于新刺激與原刺激的相似程度。借助泛化,學生可以把已有的學習經驗擴展到新的學習情境中,以擴大學習范圍。但有時泛化會引起學習的不精確、不準確。

刺激分化指的是通過選擇性強化和消退使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和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應。

3.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作用論

(1)斯金納的經典實驗

美國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在桑代克的動物學習實驗研究基礎上,改進了實驗裝置,并以白鼠、鴿子等為實驗對象進行了精密的實驗研究,提出了獨具特色的操作條件學習理論。

(2)操作性條件作用的基本規律

強化

強化即一種操作,它的作用在于改變同類反應在將來發生的可能性(概率)。通過對強化的控制就能控制人的行為。

強化可分為兩種形式:

a.正強化即跟隨某一行為后并能增強該行為反應的發生;

b.負強化指通過警告或移去令人厭惡的刺激來加強某一行為的過程。

逃避條件作用

逃避條件作用即當厭惡刺激出現時,個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逃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可能性也增加。

回避條件作用

回避條件作用即當預示厭惡刺激即將出現的信號呈現時,個體做出某種反應從而回避了厭惡刺激,則該反應在以后的類似情境中發生的可能性增加。

消退

消退即一種無強化的過程。當個體做出以前曾被強化過的反應后,沒有強化物相伴隨,此類反應再發生的可能性便會降低。

懲罰

懲罰是指呈現一個厭惡刺激使受罰者在接受此刺激時不得不暫時停止正在進行的反應。懲罰不是負強化,懲罰是抑制行為,即在被懲罰時當事人不得不暫時抑制正在進行的行為。

(3)程序教學與教學機器

在操作性條件作用理論的直接影響下,“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風靡全球,成為20世紀第一次世界性的教學改革運動。在程序教學中,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學生可自定學習步調,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反應,并給予及時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降低。

20世紀60年代初,許多教科書都以程序化的方式編寫,市場上也充斥著大量程序化的教材。但在70年代初期,人們的這種熱情有所降低,并逐步放棄了程序教學。不過,程序教學中的合理成分也被整合進了計算機輔助教學中。

4.加涅的信息加工學習理論

(1)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加涅認為,學習的模式是用來說明學習的結構與過程的,它對于理解教學和教學過程,以及如何安排教學事件具有極大的應用意義,并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信息加工的學習模式,如圖3-1所示。

圖3-1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

信息流;

控制結構。

(2)學習階段及教學設計

從學習的信息加工模式中可以看到,學習是學生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學習過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構成的。加涅認為,學生內部的學習過程一環接一環,形成一個鏈索,與此相應的學習階段則把這些內部過程與構成教學的外部事件聯系起來。

考點3 認知學習理論

1.苛勒的完形—頓悟說

(1)苛勒的經典實驗

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間,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嘗試一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一頓悟說。

苛勒的實驗主要有兩個系列:箱子問題與棒子問題

a.在單箱情境中,將香蕉懸掛于黑猩猩籠子的頂板,使它夠不著。但籠中有一箱子可利用。識別箱子與香蕉的關系后,饑餓的黑猩猩將箱子移近香蕉,爬上箱子,摘下香蕉。在更復雜的疊箱情境中,黑猩猩把握了箱子之間的重疊及其穩固關系后,也解決了這一較復雜的問題。

b.與箱子問題類似,棒子問題要求黑猩猩將一根或幾根棒子作為工具,用以夠到籠外的香蕉。實驗者觀察發現,黑猩猩處于對香蕉的可望不可及的問題情境中時,在幾次用短棒夠取香蕉失敗后,突然頓悟,將兩根短棒連接起來,達到目的。

(2)完形—頓悟說的基本內容

苛勒認為,學習是個體利用本身的智慧與理解對情境及情境與自身關系的頓悟。頓悟,即一種突然的領悟與理解,它是一種知覺經驗的變化過程。因此學習絕不是盲目、消極地接受刺激,而是有目的地探究,是富于想象力的創造性活動。

學習是通過頓悟過程實現的;

學習的實質是在主體內部構造完形。

2.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論

(1)學習觀

學習的實質是主動形成認知結構

布魯納認為,在學習中,學生不是在被動的接受知識、被動的形成刺激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積極地在頭腦中把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結構聯系起來并建構知識體系,即形成認知結構。

學習包括獲得、轉化和評價三個過程

布魯納認為,學習活動首先是新知識的獲得,即新信息與已有知識經驗、認知結構發生聯系,理解新知識所描繪的事物或現象的意義,并與已有知識建立起各種聯系。其次是知識的轉化,指對新知識的進一步分析和概括,使之轉化為更抽象的形式,超越給定信息以適應新的任務,獲得更多的知識。再則,對知識進行評價,即對新知識轉化的一種檢驗。評價對知識的分析、概括是否恰當,運算是否正確等。

(2)教學觀

動機原則。所有學生都有內在的學習愿望,教師如果能激發他們的這些內在動機,可促進和調節學生的探究活動,有效地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

結構原則。知識結構一般都用動作、圖像和符號三種表象形式來呈現。教學時,選用何種呈現方式,應視學生的知識背景、課題的性質而定。

程序原則。每門學科都存在各種不同的程序,教學應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有條不紊地陳述一個個問題或大量知識的結構,以提高其對所學知識的掌握、轉化和遷移的能力。

強化原則。教學應重視安排好合適的強化出現時期,這對學習成功的影響很大。

3.奧蘇伯爾的有意義接受學習論

(1)學習分類

美國著名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根據學習進行的方式把學習分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又根據學習材料與學習者原有知識結構的關系把學習分為機械學習與意義學習,并認為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有意義的接受學習(圖3-2)。

圖3-2奧蘇伯爾的學習分類

(2)意義學習的實質和條件

意義學習的實質

意義學習就是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已有的適當觀念建立起非人為的和實質性的聯系。

意義學習的條件

a.從客觀條件來看

意義學習的材料本身必須具有邏輯意義,在學習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一般來說,學生所學的教科書或教材,是對人類認識世界的概括,都具有邏輯的意義。

b.從主觀條件來看

第一,學習者認知結構中必須具有能夠同化新知識的適當的認知結構。

第二,學習者必須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符號所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適當知識加以聯系的傾向性。

第三,學習者必須積極主動地使這種具有潛在意義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的舊知識發生相互作用,使認知結構或舊知識得到改善,使新知識獲得實際意義即心理意義。

(3)接受學習的實質與技術

接受學習的實質

接受學習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習者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接受學習也是概念同化過程,是課堂學習的主要形式。

先行組織者技術

先行組織者是先于學習任務本身呈現的一種引導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綜合水平高于學習任務,并且與認知結構中原有的觀念和新的學習任務相關聯。

4.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1)建構主義是當代學習理論的一場革命

建構主義是學習理論中行為主義發展到認知主義之后的進一步發展

維果茨基認為學習是一種“社會建構”,強調認知過程中學生所處社會文化歷史背景的作用,重視“活動”和“社會交往”在人的高級心理機能發展中的地位。

當代建構主義可分為:

激進建構主義、社會建構主義、社會文化認知觀、信息加工建構主義、社會建構論和控制論系統觀。這六種不同傾向的建構主義觀點雖然在研究視角、使用術語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在有些問題上卻有共識。

(2)當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

知識觀

建構主義認為,人們習得的知識并非預先確定的,更非絕對正確;只能以自己的經驗、信念為背景;因具體情境總有其特異性,知識需要在具體情境的復雜變化中不斷深化。

學習觀

學習觀建構主義認為學習是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被動地接受外來信息,而是主動地進行選擇加工,主動的建構信息意義,且這種建構不可能由他人所替代。

學生觀

學生觀建構主義強調,學生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的。他們在日常生活或先前學習中已獲得了豐富經驗與知識,同時,由于經驗世界的差異性,每個人有自己的獨特經驗、興趣和認知風格等。

3.2 典型題詳解

一、選擇題

1.對黑猩猩做“頓悟實驗”的心理學家是(  )。

A.苛勒

B.托爾曼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答案】A

【解析】格式塔心理學家苛勒曾在1913~1917年間,對黑猩猩的問題解決行為進行了一系列的實驗研究,從而提出了與當時盛行的桑代克的嘗試—錯誤學習理論相對立的完形—頓悟說。在苛勒的黑猩猩問題解決的系列實驗中,他把黑猩猩置于籠內,籠外放有食物,食物與籠子之間放有木棒。對于簡單的問題,黑猩猩只要使用一根木棒便可獲取食物,復雜的問題則需要黑猩猩將兩根木棒接在一起(一根木棒可以插入另一根木棒),方能獲取食物。

2.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代表人物是(  )。

A.斯金納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答案】A

【解析】操作性條件反射學說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納。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的杰出貢獻就是提出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和提倡程序教學與機器教學。

3.(  )強調學習的主動性和認知結構的重要性,主張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對學科結構的一般理解。

A.斯金納

B.布魯納

C.苛勒

D.加涅

【答案】B

【解析】布魯納認為,學習的本質不是被動地形成刺激反應的聯結,而是主動的形成認知結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地獲取知識,并通過把新獲得的知識和已有的認知結構聯系起來,積極地建構其知識體系。由此,布魯納十分強調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認為認知結構可以給經驗中的規律性以意義和組織,使人能夠超越給定的信息,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4.學生學習“功=力×距離”,這種學習屬于(  )。

A.辨別學習

B.符號學習

C.概念學習

D.規則或原理學習

【答案】D

【解析】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分類,規則或原理學習指學習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例如,物理學中的“功=力×距離”這一規則,涉及功與力和距離之間的關系,首先通過概念學習弄清什么是力和距離的概念,然后弄清力與功是什么關系,距離與功又是什么關系,最后“功=力×距離”這一規則也就能理解了。

5.有機體學會對條件刺激或其他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行為反應,巴甫洛夫稱之為(  )。

A.刺激分化

B.刺激比較

C.刺激泛化

D.行為強化

【答案】C

【解析】人和動物一旦學會對某一特定的條件刺激做出條件反應之后,其他與條件刺激相類似的刺激也能誘發其條件反應,巴甫洛夫稱之為刺激泛化。

二、填空題

1.嘗試錯誤學習的基本規律是效果律、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練習律;準備律

2.維果斯基認為,兒童有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兒童的現有水平;二是即將達到的發展水平。這兩種水平之間的差異,就是________。

【答案】最近發展區

3.奧蘇伯爾(1963)討論了機械學習和________的區別。

【答案】意義學習

4.________是用以調節人際交往,實現社會控制,維持社會秩序的思想工具,它來自于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交往經驗。

【答案】行為規范

5.斯金納認為行為分為兩類:應答性行為和________。

【答案】操作性

三、名詞解釋

1.接受學習

答:接受學習指將別人的經驗變成自己的經驗,所學習的內容是以某種定論或確定的形式通過傳授者傳授的,無需自己去獨立發現。學習者將傳授者呈現的材料加以內化和組織,以便在必要的時候利用它或再現它。接受學習是小學生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小學生的接受學習是指教師引導小學生接受事物意義的學習,即在課堂上教師講授,學生接受。

2.意義學習

答:意義學習是指學習者利用原有經驗來進行新的學習,理解新信息的過程。與“機械學習”相對。在運用有關知識經驗的基礎上把握事物內在、本質的聯系,達到理解事物的目的。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意義學習就是學習者將符號代表的新知識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相應的觀念建立起實質性的和非人為的聯系。許多研究表明,意義學習在掌握材料的全面性、準確性、鞏固性以及速度等方面均優于機械學習。

四、簡答題

簡述奧蘇伯爾同化論的認知結構變量。

答:奧蘇伯爾的同化論認為一切有意義的學習都是在已有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的,不受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影響的新學習是不存在的。認知結構就是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它是學生頭腦中全部觀念的內容和組織。個人認知結構在內容和組織方面的特征,稱為認知結構變量,主要包括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

(1)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是指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是否具有用來同化新知識的適當觀念。

(2)認知結構的可辨別性,是指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學習者能否清晰分辨新舊知識間的異同。

(3)認知結構的穩定性,是指面對新知識的學習時,用來同化新知識的原有知識是否已被牢固掌握。

原有的認知結構就是通過這三個變量對新知識的學習產生影響。如果學生在某一領域的認知結構越具有可利用性、可辨別性和穩定性,那么就容易產生遷移。

五、論述題

請辨析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理論的關系,并思考如何用其相互關系來指導教學實踐。

答:(1)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理論的關系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是兩種相對的學習方式,相互之間既有區別,又有密切的聯系。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a.側重點不同。接受學習強調現成知識的掌握,發現學習則強調探究過程。

b.呈現學習材料的方式不同。在接受學習中,教師把學習內容直接呈現給學生;在發現學習中,教師只呈現一些提示性的線索,而不直接呈現學習內容。

c.學習的心理過程不同。在接受學習中,學生只需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加以內化,納入到認知結構中;在發現學習中,學生必須首先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從事實中歸納出結論,然后再把結論納入到認知結構之中。

d.教師所起的作用不同。在接受學習中,教師起主導、控制的作用;在發現學習中,教師只起指導作用,而不控制具體的學習過程。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聯系主要表現為兩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a.發現學習需要以接受學習為基礎。沒有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而進行的發現學習,其效率必然是很低的。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只能盲目地、機械地進行“試誤”式的發現。有效的發現學習賴以發生的知識基礎可以來自接受學習,也可以來自發現學習,但最主要的是來自接受學習。因為通過接受學習來積累知識基礎的效率比通過發現學習要高得多,如果僅靠發現學習來積累知識,那么要耗費很長時間,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積累起雄厚的知識基礎以進行高水平的發現學習。

b.發現學習是促進接受學習的一個重要條件。一方面,接受學習的進行,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以具體經驗做支柱,而發現學習是獲得具體經驗的途徑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是接受學習的基礎;另一方面,在發現學習中要運用過去所獲得的知識(包括接受學習中獲得的知識),通過運用可以使這些知識得到鞏固和重新理解。

(2)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的關系在教學中的意義

正確地認識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的關系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主要表現為:

從總體上說,學校教學應以接受學習為主,發現學習為輔。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可以綜合使用。人是一種文化的動物,每一個個體都應該在未成年時吸收、繼承人類經過漫長時間積累起來的文化中的精髓,接受作為人類文化遺產的基本知識,這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和重要途徑。發現學習也是不可缺少的,它在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使學生掌握科學發現的方法等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而這些都是學校教學的重要目標。在有些情況下,發現學習還是學生賴以理解抽象的、概括性知識的必經途徑。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應隨著教育層次的變化相應地有所變化。可以這樣說,學生受教育的過程就是從接受走向發現的過程。

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在學校教學中的地位應隨不同的教學科目以及學習階段而相應地有所變化。不同學科之間,在數理學科中應比其他學科更多地使用發現學習。就一門學科的不同學習階段而言,在初學一門學科特別是難度較大的學科時,總是先采用接受學習,尤其是對那些核心性概念和原理的學習。

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條件決定學習方式。并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絕對好,也沒有哪一種學習方式絕對差,只能說這種學習方式適合這一種場合,而不適合那一種場合。

推薦閱讀
  1. 2020年重慶市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2. 2020年山東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專項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3. 個人理財: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4. 教師資格考試教育知識與能力核心考點趣味100問
  5. 2020年遼寧省社區工作者公開招聘考試《社區基礎知識》專項題庫【歷年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6. 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師(四級)過關必做習題集(含歷年真題)(2016)
  7. 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8. 2020年江蘇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9. 2020年山西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0. 2020年云南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1. 2020年浙江省事業單位招聘考試《綜合應用能力》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2. 2019年全國職稱英語等級考試(理工類B級)高分應試教程【命題分析+技巧指南+專項練習+綜合模擬】
  13. 面試實戰過關寶典·幼兒園:國家教師資格考試專用教材(2017移動互聯版)
  14. 202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事業單位招聘考試《職業能力傾向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15. 2020年陜西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沁水县| 吉水县| 体育| 青铜峡市| 眉山市| 额尔古纳市| 环江| 福鼎市| 昌江| 永济市| 清河县| 台州市| 沂水县| 临高县| 安乡县| 双城市| 佛教| 嫩江县| 阿拉尔市| 修文县| 日土县| 开封市| 商河县| 青州市| 梁河县| 天柱县| 桓台县| 吴忠市| 潜江市| 龙岩市| 新宾| 扬州市| 安龙县| 朝阳县| 玛纳斯县| 广饶县| 图木舒克市| 孙吴县| 巴彦淖尔市| 嘉祥县| 乌兰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