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青少年社會工作

3.1 復習筆記

第一節 青少年的特點及需要

一、青少年的需要及問題

1.青少年的界定

青少年是一個多維度的概念從生理觀點來定義,青少年期是指生理各方面快速發育,即將具有生育能力的時期;心理觀點認為,青少年期是指心智達到一定的成熟狀態,具有抽象與邏輯思考的能力,且情緒較趨穩定時期;社會學觀點認為,青少年開始于性成熟之時,何時結束由社會標準所決定。當青少年具有應付社會與生活問題的能力,并受到社會認可時,就結束青少年期進入成人階段。

艾德沃特對青少年時期身心狀態的描述,對我們理解青少年有較好的啟發,如表3-1所示。

表3-1  青少年時期身心社會和文化方面的狀態

2.青少年的特點與需要

(1)青少年的特點

青少年期是人生生命循環變化最多的時期,其在生理、心理方面不斷成長、個人的心態及社會關系不斷產生變化,青少年對自我的探索、認同、人際關系、家庭及社會角色也在每天產生新的認識和新的適應。多變、創新、反叛是青少年時期的最主要特點。

從生理發展的角度,青少年處于青春發育期,其特點表現為體型迅速變化、身體內部技能迅速健全、大腦和神經系統高度發達、性成熟。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青少年心理發展是在其社會生活環境和自身社會實踐活動中完成的,因此青少年的智力、情緒和情感、自我意識、性格、性意識、成長和發展性需求,都表現出主體與客體的互動、動蕩與穩定的結合、突變與漸變的統一的諸多特點。

文化角度是青少年研究的重要視角。有學者將青少年文化分成四種類型:

a.正直青年

指那些循規蹈矩的青少年,他們似乎不需要經歷什么沖擊或反叛行為便可過渡至成年期。

b.問題青年

指那些有越軌行為甚至犯罪傾向的青少年。他們不守紀律、愛游蕩、性濫交、吸毒、惹是生非的行為被視為社會問題。

c.文化叛逆青年

這類青少年不甘平凡,喜歡標新立異,追求獨特的文化或生活品位,建立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

d.政治偏激青年

他們好打抱不平,認同并采取激進的行動,以追求某些理想或社會取向。

(2)青少年的需要

青少年的特點具有多元性特征,青少年的需要也是一個復雜多元的概念。從發展的角度,我們可以把青少年個體發展性需要作以下概括:

接納自己的身體與容貌,表現符合社會所規范之性別角色需求。

個體與同伴發展適當的人際關系。

追求個體之情緒獨立自主,少依附父母及其他人。

自食其力尋求經濟獨立。

對未來的生涯作準備。

發展符合社會期望的認知技能和概念。

努力表現負責任的行為,追求理想和抱負。

對未來的婚姻和家庭作準備。

建立個體之價值體系,符合現實世界的需求。

3.青少年的問題

(1)青少年問題的主要內容

從問題類別來看,一些學者把青少年問題分為貧困問題、親子關系問題、心理健康問題、厭學問題、網癮問題、婚戀問題、犯罪問題、社會參與問題等。

(2)思考青少年問題的出發點

對于社會問題的不同理解,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應對青少年發展的服務策略。因此,一切從青少年發展的特點和需求出發,謹慎看待青少年現象的任何觀念和價值取向,是我們思考青少年問題的重要出發點。

二、青少年社會工作概述

青少年社會工作涉及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概念、服務層面和服務類型。

1.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概念

青少年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的重要實務領域,它是指把青少年作為工作和服務對象,通過運用關于青少年成長和發展的規律,以及社會工作專業的理念、理論、方法和技巧,來最大限度地發掘青少年的潛能,促進其全面健康發展,使其更好地適應社會生活的專業活動。

2.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層面

青少年社會工作一般可分為微觀、中觀、宏觀3個層面:

(1)微觀層面。微觀層面一般是指個人層面的社會工作,即針對青少年個體需求而開展的個案輔導服務。

(2)中觀層面。中觀層面是指家庭和小組層面的社會工作,即針對青少年家庭以及有相同需要或背景的青少年群體,而開展的社會工作服務。

(3)宏觀層面。宏觀層面是指組織和社區社會工作,或者是針對法規或政策而進行的倡導或改變性工作,如建立青少年組織、開展社區工作、進行青少年法規、政策或制度的修改及倡導工作等。

3.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類型

青少年社會工作大致可分為如下3類:

(1)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發展需要,提供社會資源,協助正常發展而設計的發展性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2)針對已經發生問題之青少年的個人、家庭、社區環境的不良因素而提供的矯正性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3)針對青少年個人及其家庭、學校、社區現況而開展的預防性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

三、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及原則

1.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特點

由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概念出發,我們認為青少年社會工作具有以下一些主要特點:

(1)在價值理念上更突出對青少年群體的多元化和主體性的尊重與接納。

(2)在社會工作專業方法方面更強調在促進青少年自我認同和發揮群體示范性效應方面的整合性應用。

3.更加注重在優化社會環境方面的政策倡導。

2.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原則

青少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群體,青少年社會工作必須遵循以下原則,才能使專業服務產生效果。

(1)尊重青少年的價值與尊嚴

青少年在發展階段對他人是否尊重他們最為敏感,社會工作的價值理念,也是把尊重放在第一位置。青少年雖然在一些方面的表現可能不盡如人意,甚至有偏差或者罪錯行為,但是社會工作服務的基本條件是能尊重青少年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個人的價值與尊嚴,不能由青少年的一項行為而完全否定他的個人價值。

(2)接納與關愛青少年

處于社會邊緣的一些青少年也特別需要成人的關愛、接納和理解。因此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對于青少年充分地接納與關懷是促進青少年成長的動力。

接納可具體表述為接受青少年是一位有價值、尊嚴、積極向上與向善發展可能的人。

關懷則是關心、接近與重視青少年的各種學習與生活概況,并能與青少年共享成長的喜悅,共同分擔失落的痛苦。

(3)注重青少年的個別需求

每個青少年的成長都有不同的經歷,每個人對待環境變化,也都有不同的反應與調試方法。社會工作者應根據每個青少年的不同情況制訂個別化的服務計劃。

(4)協助青少年具備適應社會變化不斷成長的能力

當今社會是個快速變遷的社會,家庭結構、人口遷移、就業壓力、升學競爭等直接對青少年造成很大的沖擊。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社會發展脈絡,配合青少年的社會適應性需要,通過給予青少年必要的輔導和協助,幫助他們建立適應社會的能力。

第二節 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主要內容

青少年的本質特征是其發展性,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根本目標是激發青少年自我發展、自我成長的潛能。青少年社會工作的服務內容主要包括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一、服務青少年成長發展

促進青少年的道德發展、開展良好行為習慣、開展包括就業、婚戀、社交等方面的專業服務,能夠促進青少年的成長發展。

1.思想引導

為青少年提供思想道德教育輔導,引導青少年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習慣養成

為青少年提供正確的行為指導和良好的習慣訓練,幫助青少年形成正確的生活、學習和行為習慣。

3.職業指導

幫助青少年培養正確的就業意識,提供就業信息服務,組織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就目前我國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現狀來看,開展青少年就業輔導服務是非常普遍和有成效的。

4.婚戀服務

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婚戀觀,幫助解決思想上、情緒上的困擾,為有需要的青少年組織開展婚戀交友活動。

5.社交指導

培養青少年良好的交往動機和交往品質,提高青少年的合作意識和能力、溝通交往技巧和能力,對社會交往有障礙的青少年進行社會關系調適,幫助其融入社會。

二、維護青少年合法權益

1.困難幫扶

對貧困家庭青少年、殘疾青少年,幫助他們獲得政府救濟和保障以及社會資助和幫扶,同時培養自強自助的生活態度。

2.權益保護

為青少年提供個案維權服務,耐心解答青少年的求助咨詢,及時跟進并協調解決家庭虐待、人身傷害、吸食毒品、沉迷網絡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案件。

3.法律服務

為青少年提供法制宣傳教育和法律咨詢服務,幫助青少年增強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必要時幫助聯系法律援助部門給予援助。

4.心理疏導

緩解或消除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幫助青少年提高情緒自我管控能力,促進健康人格的形成,特別關注農村留守兒童、服刑人員未成年子女、未成年人流浪乞討等特殊群體的心理關愛問題。

三、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

1.正面聯系

通過個案、小組和社區工作等社會工作方法,加強對閑散青少年的接觸聯系,提供有針對性的引導和幫扶;加強對流動青少年群體的服務管理,進駐大型商企、市場、城中村等流動隊員高度密集區域開展工作。

2.臨界預防

關注普通青少年向有不良行為青少年轉化的邊界,重視偷拿財物、逃學、抽煙喝酒、夜不歸宿等早期典型行為,及時采取有針對性預防工作;防止青少年與家庭、學校關系緊張、關系斷裂,避免青少年受外界不良行為影響產生不正常的社會化傾向。

3.行為矯治

對有不良行為或有嚴重不良行為青少年,通過進駐社區、學校、戒毒所、拘留所、看守所等工作項目,加強制度規則意識教育和法制底線教育,糾正和改變不良行為習慣。

4.社會觀護

協助公安、法院、檢察院等單位開展取保候審觀護幫教、附條件不起訴監督考察、相關成年人參與未成年人刑事訴訟、社會調查等工作,幫助掌握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情況,減少涉罪未成年人再犯罪。

第三節 青少年社會工作的主要方法

一、促進青少年個體發展的社會工作方法

1.自我探索

協助青少年開展自我探索,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重要服務手法之一。

(1)服務目標

自我認識與自我探索服務的主要目標如下:

幫助青少年更清楚地認識自己及未來發展的可能性。

協助青少年發掘內在的潛能,并使之得到充分的發揮。

通過青少年間的互動與分享,強化其自我表達的能力。

提升青少年自我覺察和覺察他人需要的能力。

強調青少年間彼此回饋和反應的重要性,不僅幫助了個人的自我成長,也幫助了他人成長。

協助青少年能夠自我接納、自我完成,終至自我實現。

(2)理論基礎

羅杰斯(Rogers)“自我論”中的“自我概念”,可以成為協助青少年開展自我探索的理論基礎之一。羅杰斯認為:

“自我概念”又稱“自我影像”,是指個人對自己整體的了解和看法,包括個人的態度、意見、知覺反應或價值觀等。

“自我概念”是主觀性的,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未必與客觀條件相符。

“自我概念”是可以學來的,換言之,適應生活良好的人往往知道如何適當地調適和改變個人的自我概念,以符合環境的實際需要。

處于詭異多變的主觀世界里,需要擁有一個積極、正向、穩定而健康的自我概念,才不致迷失方向。

在每個人成長過程中,某些對服務對象有重要意義的特殊人士(如父母、師長、親朋好友或恩人等)對服務對象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具有深遠的影響。

“自我概念”可以涵蓋3個層面:現實我(是真正的我)、理想我(是希望中的我)及客觀我(是別人眼中的我),這三個自我需要能相互運作充分發揮其功能,健康自我才得以出現。

2.生涯規劃

(1)生涯規劃的理論基礎

生涯規劃的定義

生涯規劃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源自哈維赫斯特提出的發展任務這一概念,即個體在其特定年齡階段應完成特定的任務,否則會有礙于下一階段的發展。對于青少年而言,個人將面臨工作、職業、生涯發展上的課題。他們需要培養工作技能、開展生涯探索、嘗試做生涯規劃、建立生涯價值觀。

生涯規劃的理論基礎

Wood的生涯選擇配合論是生涯規劃的重要理論基礎。Wood認為生涯規劃的先決條件是必須要先對自己有充分的認識與了解,包括自己的能力、興趣、人格和需求與價值觀等。

a.在了解了自己及以外的職業環境之后,才看看兩者可以做怎樣的發揮和配合;

b.接下來才能做一睿智的抉擇,訂立未來的發展目標和開始采取必要的行動。

(2)青少年生涯規劃的重點

自我認識

了解個人的潛能、智力、興趣、人格特征,并經由適當測試與工作輔導而加深自我了解程度。

認識工作世界

對工作發展前景、就業與職業訓練資源,以及工作機會都能有深刻的認識。

確認自我的工作價值觀

能認識工作與職業對個人發展的重要性,并且了解自我等價值體系,在專業輔導下,形成比較正確且符合社會主流價值體系的觀念。

評估環境因素

對現階段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有較為深入的了解,以此作出切合實際的判斷和選擇。

二、改善青少年家庭關系的社會工作方法

1.構建和睦親子關系

親子關系乃指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因親子關系問題導致青少年行為偏差的案例非常多,最常見的是親子在發展階段上的適應困難。親子關系出現問題,直接反映出其家庭功能的缺失。青少年的問題行為與家庭功能失調直接相關。

2.開展親職教育輔導服務

(1)親職教育輔導服務的主要目標

協助父母如何有效地扮演好做父母的角色。

協助父母了解孩子成長過程中,身心發展的特征以及發展中的階段任務與危機。

強化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技巧與溝通渠道。

改善父母對子女的管教態度。

了解家庭氣氛對子女成長的影響。

如何及早發現與輔導子女的異常行為表現。

(2)理論基礎

在具體開展親職教育輔導服務時,“父母效能訓練模式”有較好的理論參考。該模式主要包括3個重點:

積極傾聽

即訓練父母的傾聽能力,以便成為子女的心理輔導員。該技巧主要包括:能接納子女、能從子女觀點看問題、能尊重子女的自主性、能讓子女承擔自己問題的責任、提供子女探索自己問題的機會、關懷但不批判。

使用“我—訊息”

即訓練父母學習以我開頭來傳達訊息與子女溝通。使用“我—訊息”能傳達父母的需求,展現對子女的同理心,使子女知道自己的行為適當與否,能正直、真誠、誠實地反映父母的內在感受。

積極溝通

即訓練父母學習如何與子女做積極溝通。要技巧包括:接納,讓子女自由表達思想觀念與情感,專注,能專心一致地聆聽子女心聲,使用沉默技巧,適當沉默,不必多話等。

三、促進青少年人際交往的社會工作方法

1.服務目標

青少年人際溝通與相處技巧訓練的主要目標有以下幾個方面:

(1)幫助成員覺察自己日常溝通行為的“自我狀態”。

(2)學習如何有效地表達信息。

(3)學習如何專注地聆聽。

(4)學習如何作有益的回饋。

(5)強化人際交往時的溝通技巧。

(6)學習如何處理人際的沖突。

2.理論基礎

艾瑞克·伯恩(Berne)的溝通分析論為社會工作者開展人際溝通與相處技巧訓練提供了較好的理論基礎。溝通分析論包括以下4個方面的內容:

(1)人格結構分析。溝通分析論認為,每個人都是由3個獨立的自我狀態:父母、成人、兒童組合而成一個個體,三者交互作用,會呈現個人的行為表現。

父母式的自我狀態是指個人內化了父母或父母型人物的思想觀念、行為表現、語言表達及態度等而形成,其行為特征多屬指使性的、權威的、命令的、謾罵的或批評的。語言表達則充滿“你應該”“你必須”“不可以”等字眼。

成人式的自我狀態屬于生活中的思考概念,是資料和訊息的處理者,在人格結構中屬于較客觀的部分,其行為特征較為理性、現實、客觀和有組織性。

兒童式的自我狀態偏重在生活中的感覺概念,屬于本能的、沖動的、自發性的行為表現。

(2)溝通分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通常有下列三種形式:互補式、交叉式、暖昧式。

互補式指當發訊者與收訊者兩者之間的溝通呈平行狀態時,發訊者能從收訊者方面得到預期的反應,兩者之間的溝通是良性的。

交叉式指當發訊者無法從收訊者方面得到預期的反應時,兩者之間的溝通便會呈交叉狀態,溝通勢必中斷。

曖昧式指一語雙關,發訊者所表達的一件事可能涵蓋兩種訊息,這是心理游戲的表現手法,較為不真誠的表達方式。

(3)腳本分析。每個人從早年開始,因受父母及成長環境的影響,就已寫定了自己的“生命腳本”,每個人乃是依據此腳本去計劃自己的生活。什么樣的“生活地位”,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

(4)游戲分析。卡普曼戲劇三角論把人們在溝通中的角色分為三類:壓迫者、拯救者和犧牲者。

壓迫者指永遠想居領導地位、一直想指揮別人,超越別人者;

拯救者指當別人受到欺負,你會主動要去幫助別人者;

犧牲者指常覺得自己是一個被欺負的人,是個可憐的無助者。

3.服務內容

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開展小組活動,協助青少年反思自身的溝通模式,建立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四、促進青少年社會參與和加強青少年社會觀護的社會工作方法

1.促進青少年社會參與方法

(1)一般來說,青少年社會參與指青少年直接參與管理社會公共事務,包括參與政治選舉、參與社會組織活動、參與建言獻策等,也有些學者從社會事務參與、社會組織參與和志愿活動參與等方面概括青少年的社會參與。

(2)社會工作者組織青少年參與各類工作、運動、娛樂、教育等社會活動,通過提升青少年的參與感促進青少年正面成長,已經取得了較好的服務成效。

2.社會觀護方法

近年來,由社會工作者介入,以少年司法分流制度為基礎的偏差青少年特別是未成年人的社會觀護服務,在全國已經普遍開展,服務形式主要有設立“合適成年人”制度、社會調查制度等,依托社會觀護服務站和社會觀護基地,組建社會工作專業服務隊伍,為有需要的青少年群體開展司法保護和司法社會工作服務。

五、社會工作方法在青少年服務中運用的整合性

青少年社會工作服務的方法和策略具有整合性特征。

1.青少年需求的多元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的成長性需求包括生理、心理、認知、行為、交往、社會適應等各個層面。因此,回應青少年需求而開展的服務也應該是多種方法的整合。

2.社會資源的綜合性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青少年社會功能的社會性,反映在他們如何在社會環境中發揮其功能。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察看社會環境對于青少年發展的要求,也要看個人環境中的資源情況。資源是任何可以用于實現目標、解決問題、減緩困擾、完成人生任務或實現價值的東西。

3.社會工作專業的通才要求決定了社會工作方法的整合性

由于現代社會的紛繁復雜,社會工作專業強調通才實務工作觀,主張社會工作者在改善個人、群體和社區的生活質量及功能發揮時,要同時考慮個人和環境兩方面的因素,并同時與個人和環境有關的方方面面打交道。這一基本前提促使社會工作專業朝著擁有全面性、綜合性知識基礎的方向發展,尊重多元價值體系,推崇擁有廣博的專業技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鸡东县| 通榆县| 遵化市| 太康县| 山东| 怀远县| 缙云县| 永兴县| 桂阳县| 常山县| 丁青县| 宁陕县| 平定县| 安龙县| 平邑县| 攀枝花市| 鄂托克旗| 体育| 库伦旗| 阿瓦提县| 西乌珠穆沁旗| 中宁县| 绵阳市| 金溪县| 合江县| 龙里县| 阜阳市| 崇左市| 万载县| 岢岚县| 全南县| 临江市| 太湖县| 桐柏县| 霞浦县| 绵阳市| 乌兰县| 清镇市| 朝阳区|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