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慶炳《文學理論新編》(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2019字
- 2020-10-13 10:37:16
2.2 課后習題詳解
1簡要說明語言工具論和語言本體論的內涵。
答:(1)語言工具論
工具論,即認為語言只是一種“形式”、“工具”、“媒介”、“載體”,它的功能在于表達生活和情感的內容,內容具有“優先權”,而包括語言在內的形式則處于被內容決定的位置。
(2)語言本體論
①語言本體論是在意識到語言工具論的缺陷出現的。索緒爾對“語言”(language)和“言語”(parole)的區分后,人們對語言的看法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②結構主義人為,說話的主體并非控制著語言,語言是一個獨立的體系,‘我’只是語言體系的一部分,是語言說我,而不是我說語言。
③結構主義語言學對語言的高度重視和強調,語言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殊榮,語言也因此上升到“本體”的地位。
2請以具體的詩歌作品和散文作品為例,說明詩歌語言是一種奇特化程度高的語言。
答:(1)“奇特化”的概念
“奇特化”就是力求運用新鮮的語言或奇異的語言,去破除這種自動化語言的壁壘,給讀者帶來新奇的閱讀體驗。“奇特化”并不只是為著新奇,而是通過新奇使人從對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狀態中驚醒過來,感奮起來。
(2)詩歌的特點
詩歌是一種用高度凝練的語言,形象表達作者豐富情感,集中反映社會生活并具有一定節奏和韻律的文學體裁。因而,詩歌對于語言的運用十分關注,“奇特化”在詩歌語言中普遍存在。
(3)范例
奇特化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詩歌語言不規則的排列組合是其一種。在實際的詩歌寫作中,作家會通過多種奇特化手法達到目的。
愛倫·坡在其詩歌作品《烏鴉》中,在表達對亡妻的思念的過程中,拋棄了以往常用的意象,而是借用“烏鴉”作為死神的使者,與妻子展開交流。給人帶來“奇特化”的效果。同時,詩歌中大量采用帶有消極意味的修飾詞語,與當時廣泛流行的昂揚積極的浪漫主義潮流相悖,給人帶來“奇特化”的印象。
3西方作家與中國古人都提出過超越語言的具體方案,你認為哪種方案更切實可行,為什么?
答:(1)自動寫作
“自動寫作”是超現實主義文學家提出的一種超越語言的方案。布列東是其突出代表:
①運作方式
思想集中,盡量使心情處于被動、接納的狀態,不要去想自己的天資和才華,也不要去想別人的天資和才華。事先不去選擇任何主題,直接提筆疾書,速度之快應使自己無暇細想也無暇重看寫下來的文字。
②評價
布列東制定的“自動寫作法”顯然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所發明的“自由聯想”的基礎之上的,他所要做的,是希望用文學創作中的“言語流”來導引出文學家心中的“意識流”,讓作家的言語活動隨著作家心理一道運行。
a.積極性
布列東認為,這樣寫出來的語言,是一種沒有任何模式,沒有任何界限,沒有任何成見,具有無限可能性和自由性的語言。這種語言超越了日常的現實,而與人的心理生活中更深層的現實聯系在一起,因而是一種最純正、最生動的表現形式。
b.片面性
“自動寫作法”與我們前面談到的作家選擇“內部言語”進行創作有某種相似之處,但是卻走到了一個極端。這種文字也許可以成為“盡意”之“言”,但由于它完全是無意識和非理性的,很可能又會使這種“盡意”之“言”變得莫名其妙,最終讓讀者無從理解。
(2)意生言外
寄意于言外,是中國古人提出的超越語言的理想。劉勰開創了“意生言外”的思想。
a.劉勰首先在《文心雕龍·隱秀》篇中提出“文外之重旨”和“意主文外,秘響旁通,伏采潛發”的主張。所謂“文外之重旨”、“意主文外”,即追尋“言外之意”。
b.他認識到“言征實難巧”,于是就想到是否可以在提煉話語文字的基礎上,使意義產生于話語文字之外,就好像秘密的音響從旁邊傳來,潛伏的文采在暗中閃爍。這樣一來,不但“言不盡意”的困難被克服了,而且可以收到以少總多、余意無窮的效果。
c.劉勰解決“言不盡意”的基本思路和具體辦法是在語言文字之外建構一個藝術空間,使意義深藏于這一空間,從而產生一種特殊的藝術效果。正是因為劉勰的這種理論開創,后來的文論家才把意生言外作為超越語言的基本思路。
②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言外之意”
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的“言外之意”說,實際上就是將言語與感覺、想象同一化。
a.語言本來是一般的、概念化的、抽象的,照理說,它無法表達具體的、特殊的、個別的東西,對于那些幽深微妙之意義,更缺少把握的能力。
b.語言作為一種心理實體,具有指稱和表現兩種功能。
在文學創作中,語言的指稱功能相對弱化,而表現功能則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作家就可以利用語言的表現功能,歷歷如繪地、栩栩如生地去寫景狀物,這樣,語言就感覺化了,心理化了,語言也突破了自身的一般化的缺陷,可以自由地去表現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和意,起到“含不盡之意于言外”的效果。
(3)觀點
由此可以發現,自動寫作本身存在著片面性,且這一方法在中國的接受和傳播面臨諸多阻礙,并不符合中國大多數讀者的鑒賞期待。對于中國當代文學理論來說,中國古代文論中的“意生言外”思想更加符合中國的文化語境。借助“意生言外”,將語言感覺化,突破表達的缺陷,實現“言”與“意”之間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