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文學與文學理論

1.1 復習筆記

本章選擇劉勰的《文心雕龍·原道》和亞里士多德的《詩學》第一章至第三章兩篇“經典文本”作為學習的重點,對相關問題做出描述。通過學習,了解兩個問題:第一,文學的基本觀念有哪些;第二,文學理論具有什么性質。

一、《文心雕龍?原道》

(一)作者簡介

1作者生平概述

劉勰,字彥和,大約生于宋明帝泰始元年(465),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二年(520—521)。祖籍山東東莞,今山東莒縣。其祖在永嘉之亂時南遷,僑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其人生軌跡如下:

(1)劉勰早孤,家境貧寒,未婚娶。劉勰從小就很好學,跟隨當時的高僧學習并校訂編訂佛經,經過十余年的努力,“遂博通經論”。

(2)天監初年(502或503),“起家奉朝請”,開始做官,曾當過昭明太子“東宮通事舍人”。

(3)著《文心雕龍》五十篇。他“自重其文”,但未有識者,求助于當時文壇領袖沈約,沈約認為“深得文理”。

(4)劉勰后半生又回到修訂佛經上,在他出家一年后死于廟中。

2《文心雕龍》與佛學影響

劉勰之所以能夠完成中國第一部體系恢弘、邏輯嚴密、觀點深刻的文論著作,是與他早年整理、修訂佛經密切相關的。佛經從印度傳入的,有嚴密的體系和邏輯。劉勰從佛經里吸取了構建體系、框架的本領,并把它運用于文論的著述中。

從這一意義上看,《文心雕龍》是中外交流的產物。這也說明,一種思想若是定型,就可能僵化,這時就需要外來思想加以撞擊。劉勰的《文心雕龍》中儒、道、佛三種思想并存。

(二)背景知識

1題解

《原道》是《文心雕龍》一書首篇,它與《征圣》、《宗經》、《正緯》和《辨騷》構成劉勰所說的總綱,即“文之樞紐”。所謂“樞紐”即是“關鍵”、“綱領”的意思。

“原”,“本于”的意思。“原道”就是本于“道”?!对馈愤@篇文章就是要確立自己的文學觀,回答文學從哪里來的問題。

2《文心雕龍》寫作背景

劉勰生活的時代是中國社會矛盾激化,內亂不止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狀況,給士人提供思想創造了條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思想解放局面的形成

東漢末年以來,儒家倫理教條的沒落,思想解放的活躍,各種思想競爭激烈,儒、道、釋思想都處于交鋒或交融過程中。

(2)玄學的興起

玄學

玄學是魏晉時期以“名士”為核心所創立的哲學形態,它崇尚超乎形質與經驗的玄遠,以老莊學說和佛學中的一些命題為談資,用抽象的方式,著重談論“有無之辯”、“名實之辯”等問題。門閥制度的興起與鞏固,大地主貴族養士之風盛,為清談的玄學提供基礎。

玄學對《文心雕龍》的影響

玄學具有對儒家正統觀念的消解作用,大大突破傳統儒家精神的狹小天地,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高揚,使人的精神獲得解放,對《文心雕龍》等文論著作的產生提供良好的環境。

(3)文學地位的提高與獨立

魏晉時期,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文學被看成“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文、筆之分,在當時成為一種通論,文學從以前的依附狀態中“獨立”出來了,它標志著文學的自覺時代的到來。

昭明《文選》以詩賦為主,不選經書、諸子和史傳,文學的自覺給文論帶來生機。

(三)文本解讀

1“詩言志”

先秦以來,中國古代對于文學的界說,最著名的就是“詩言志”(“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保?,按照古代儒學的理解,“志意”是指符合儒家倫理道德的思想感情,作詩時,要“發乎情,止乎禮義”。

2《文心雕龍》的“道”

儒家的詩教在古代中國占有重要地位。劉勰《文心雕龍·原道》探討文學的本源時,沒有重復儒家的詩教,提出“文原于道”的看法,認為文學是從“道”衍化而來的。我們要理解劉勰的《原道》篇,理解“道”是關鍵。

(1)對劉勰“道”的四種解釋

《文心雕龍》中有“自然之道”和“道之文”的說法。怎么理解劉勰關于“自然之道”和“道之文”的說法呢?歷來有比較重要的四種看法:

劉勰的“道”,是儒家的以禮教為核心的“道”

a.原因

“文之樞紐”有五篇,其中頭三篇是《原道》、《征圣》和《宗經》,這三篇在一個思想線索上,《征圣》和《宗經》是鼓吹儒家思想的,由此可以推測第一篇《原道》中的“道”是儒家禮教之道。

b.質疑

本篇重點孔子的作用,但文章把自然萬物作為文章的源頭。把“道”理解為儒家之道有一個明顯的局限,它主要不是從本篇的理論切入,而由別篇來推測此篇,其根據不是“自證”,而是“旁證”。

劉勰的“道”是道家之道

a.“客觀唯心主義”的“道”

類似道家“先天地生”的“道”,劉勰把“道”與神秘的“神理”相聯系,是先驗的,相當于柏拉圖的“理念”或黑格爾的“絕對理念”,因此劉勰的“道”是“客觀唯心主義”的。

b.質疑

劉勰的《文心雕龍》吸收道家的思想養料是一個事實,著作中確有道家思想,但把“原道”的“道”斷定為道家之“道”缺乏足夠的論據。而且這種看法與黑格爾的“絕對理念”相提并論,有把劉勰的思想“現代化”之嫌。

劉勰的“道”是兼有儒、道兩家的道

a.兼有儒、道兩家的道

劉勰的“道”兼有雙重的意思,以儒家思想為主,也不排斥道家的影響,廣義的是“自然之道”,狹義的是“儒家之道”。這又有“內儒外道”和“內道外儒”和“儒體道用”的說法。

b.評價

這一派人看到劉勰的思想的復雜性,看到《文心雕龍》思想資源的多樣性。但其說法含糊,應進一步厘清。

劉勰的“道”就是“自然之道”,是自然本身

a.黃侃

黃侃《文心雕龍札記》認為《原道》中多次談到“自然之道”、“自然”和“神理”,實際上都是講先有“自然”,然后才有“思心”,然后才有“言語”,然后才有“文章”。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黃侃認為,劉勰的“道”與唐代韓愈的“文以載道”的“道”是不同的,是劉勰自己提出的“自然之道”。

b.劉永濟

劉永濟《文心雕龍原道篇釋義》中從“道”與“文”的密切關系來解釋“道”為自然,“文”為自然經緯錯綜的狀況,天地山川,云霞草木,花開鳥鳴,包括人物生活,都是經緯錯綜而豐贍美麗的,都是“文”,即包括人的整個自然都是“文”,那么“道之文”,就是自然之文,而道也就是“自然”本身,這是比較符合劉勰原意的。

(2)“天道自然”及其衍化

“天道自然”

本書看法與黃侃、劉永濟的解釋相似,又有所不同。筆者認為從本篇的立論和與創作論諸篇的聯系看,劉勰的“道”是古老的“天道自然”,既不是儒家的“仁義”之道,也不是道家的“無為”之道。劉勰所標舉的“自然之道”的文學觀,基本上是來源于遠古先人的“自然崇拜”觀。

“自然崇拜”

所謂“自然崇拜”是說,我們先人在遠古時候出于對自然萬物的不了解,感到自然的神奇與威力,敬畏自然,從而對自然產生崇拜之情。在“自然崇拜”這一點上,道家與儒家的思想并沒有大的區別,它們不但敬畏自然,又把自然當作一個源頭,道家的道源于自然,儒家的名教也來源于自然。

“天道自然”在《原道》中的表現

從《原道》篇可以看出,劉勰認為,從根本上說,文源于原始的天道自然,自然(包括人的自然)是最美的,人文(包括文學)與自然萬物有著同構的關系。文章屬于精神的產物,自然是客觀的存在,一為精神,一為物質,它們是“異質”的,但它們的結構卻是相同的。天地山川,禽獸草木,人紀物序,花落鳥啼,這是自然,自然有自然的結構;文章(包括文學)雖然不是自然本身,但好的文章(包括文學)與自然的結構是相同、相通和相似的。

“道”與文章的同構關系

在劉勰看來,“道”與文章實現同構關系是因為自然之道具有衍化功能,可以分三個層次來理解:

a.自然之道具有自然美——“人文”的第一個層次

第一,作為自然之道都有廣義的“文”。劉勰所說的“道”是指天地、山川等自然本身,他認為自然本身就有“文”,這里所說的“文”,即文采(包括詩意)。

第二,“道之文”就是自然美。

第三,人也是一種自然美。劉勰把人看成是自然美之一種,但又比自然美更高。這是他對“人文”的第一層看法。這層理解,可以說是對“道之文”的廣義的理解,只要是自然,都有“文”,都有文采。

b.自然之道衍化為人工美——“人文”的第二個層次

劉勰在說明自然美后,接著提出“文字始炳”以來的“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的問題。劉勰的回答是“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這是說從自然美到藝術美,要經過“心”與“言”這兩個中介。

第一,“心”與“言”

首先,“心”的感動。對文學創作來說,“心”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情”的問題,強調“情”的作用。沒有人內心情感也就沒有文學。

其次,是要把“情”外化出來,這就要通過“言”,沒有“言”也沒有文學。

劉勰在《神思》篇里,談到“言不盡意”的問題,動情不易,言說也難。所以,“心”與“言”這兩個中介是重要的。人們內心的情感,通過語言表達出來,這樣文章(包括文學)也就產生出來。這里,“心”的加工,“言”的加工,是對“自然之道”的衍化。

第二,人工美

首先,“人文”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廣義是指人作為一種自然,同別的自然事物一樣,也有文采美;狹義的是指,人所制作出來的文章(包括文學),即人工美。

其次,人工美是經過人工加工的美。這是劉勰理解“文”的第二個層次。

c.“文”衍化為藝術美——“人文”的第三個層次

第一,藝術美的提出

他看到對事物表面的描寫,只是人工美,這種美不一定能達到美的極致,或者說不一定能達到藝術的極致。于是他提出第三層次的“道心神理”之美,這才是真正的藝術美。

第二,“道心”、“神理”

他提出“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的命題。

首先,神理

六朝時期,“神”的“神靈”、“神明”的含義已被消解,“神”就是事物的千變萬化。

其次,道心

劉勰在《原道》全篇所強調的“道”是自然本身及其變化,“道心”就是“道”的內核即自然變化的軌跡。人們寫作不能只模仿自然的表面現象,要深入到“道心”與“神理”中。

最后,“神理”與“道心”綜合

“道心”與“神理”并舉,都指事物變化的神秘莫測的內在深層律動。這是劉勰理解“人文”的第三個層面。

(3)對劉勰文學觀的簡要概括

公式化概括

我們把劉勰對“人文”或藝術美的理解化為簡明的公式的話,可以列成這樣:

劉勰的文學觀的根基——天道自然

劉勰持以天道自然為根基的文學觀。文學源于天道自然及其律動,它激發人的情志,人就用“言”來表現,就有作為藝術美的文學。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a.“應物斯感”

“應物”,是接觸到外在的事物,“感”,動人心也?!皯锼垢小?,意思是接觸到外物而引起感情上的變化和活動。

b.“感物吟志”

“感物吟志”,是“感于物”而“吟志”。

劉勰對文學的理解

文學作為一種人文,是人心在自然中獲得感動,通過語言而傳達出來的文化形態。

二、《詩學(節選)》

(一)作者簡介

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古希臘思想家、哲學家,出生于馬其頓。馬克思說亞里士多德是“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

1成長過程

(1)公元前367年,赴希臘雅典,入柏拉圖的“學園”學習,后留此任教,前后達20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寫有關文藝理論的著作,其中有《詩人篇》和《修辭學篇》兩篇對話(已失傳)。

(2)公元前347年柏拉圖去世,亞里士多德因與“學園”主持人觀點相左而離開雅典。

(3)公元前342年,他應馬其頓國王邀請,入王宮擔任亞歷山大王子的老師。

(4)公元前335年,他再次赴雅典,在呂克翁學院講學,《詩學》大概在這期間寫成。

(5)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死后,雅典發生反馬其頓運動,由于亞里士多德有親馬其頓之嫌,他被迫于公元前323年再次離開雅典,次年逝世。

2代表著作

(1)作品概述

亞里士多德有大量著作流傳于世,其中包括《形而上學》、《物理學》、《工具論》、《尼各馬可倫理學》、《論靈魂》、《政治學》和《詩學》等。

(2)《詩學》

亞里士多德《詩學》現存26章,主要討論古希臘的史詩、悲劇等文學和美學問題,他的這些詩學思想為西方詩學和美學奠定基礎。主要的觀點如下:

一切藝術都是對自然的“摹仿”,摹仿是由于具有真實性比歷史更有“哲學意味”。

悲劇等藝術能使人的靈魂得到“凈化”。

(二)背景知識

1古希臘文明

歐洲古代文明產生于古希臘。其產生過程如下:

(1)思想活躍與辯論風氣

古代希臘有文字記載的文明,發源于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前4世紀達到極盛。新興的工商業奴隸主同地主貴族奴隸主展開斗爭,開展“民主運動”,促成思想的活躍和辯論的風氣。

(2)卓越的思想家出現

公元前5世紀前后,出現畢達哥拉斯、赫拉克利特、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

(3)古希臘文論的繼承

古希臘的文藝理論是以文藝實踐為基礎的。亞里士多德的《詩學》是對于當時的史詩、悲劇等文藝活動的理論概括。

2理論條件

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是對他前輩和老師的繼承和改造,并作出新的解釋。

(1)赫拉克利特

公元前500年的古希臘時期,偉大思想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藝術摹仿自然”的論點,給古希臘文學和美學思想以很大的影響。

(2)蘇格拉底

古希臘思想家蘇格拉底提出摹仿說較完備的形態,具體如下:

“繪畫是對所見之物的描繪”,藝術以不同的媒介,準確地把自然再現出來。

描繪與再現不僅是對事物外表的逼真摹擬,還“應通過形式表現心理活動”。

詩人、藝術家在塑造形象的時候,由于不易找到各方面都完美無瑕的人,可以從許多人身上選取。把每個人最美的部分集中起來,從而創造出優美的形體。

(3)柏拉圖

柏拉圖提出“理式摹仿”說。柏拉圖建立一個世界圖式,認為世界可以分為三種:

“理式”世界,它是世界的本源,是最真實的。

現實世界,現實世界是對理式世界的摹仿,它的真實性在理式世界之下,但在藝術世界之上。

藝術世界,藝術世界是對現實世界的摹仿,它的真實性又比現實世界要差,它被柏拉圖認為是“摹仿的摹仿”、“影子的影子”。

(三)文本解讀

《詩學》的主要貢獻是完善赫拉克利特、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文學“摹仿”說。具體表現在:

1明確闡述文學“摹仿”的“種差”

《詩學》第一至第三章提出文學摹仿的“種差”問題。“種差”是使“種”呈現出差別的物,意思是文學“摹仿”作為“種”,其中是有多種差別的。亞里士多德認為,史詩、悲劇、喜劇和其他藝術都是摹仿,但有三點差別:

(1)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摹仿的媒介有顏色、姿態、聲音、節奏、語言、音調等,各種藝術都是摹仿。如:作家創作史詩的時候,摹仿所用的是語言(韻文、散文)。

某一種藝術可以兼用或交替使用幾種媒介,比如節奏,幾乎是所有的藝術都必須采用的。

(2)摹仿所取的對象不同

摹仿對象——“行動中的人”

文學摹仿的對象是“行動中的人”。這種人物不是靜止中的人,無所事事的人,是在社會生活中從事著各種活動,因而與情節發展關聯著的人。

原因

只有在行動中的人才會形成“品格”,具有“品格”的人才能分成“好人”或“壞人”。文學所摹仿的人,是“好人”或“壞人”——“不是比一般人好,就是比一般人壞”。

摹仿對象問題的注意點

a.所有的藝術,不論是悲劇和喜劇,也不論是舞蹈還是音樂,都以人為摹仿對象,即使是寫別的事物,最終還是為了摹仿人。

b.藝術不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就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喜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壞的人,悲劇總是摹仿比我們今天的人好的人。

(3)摹仿所采取的方式不同

摹仿采取的不同方式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三章說:假如用同樣的媒介摹仿同樣的對象,既可像荷馬那樣,時而用敘述手法,時而叫人物出場,也可始終不變,用自己的口吻來敘述,還可使摹仿者用動作來摹仿。

具體釋義

a.“用敘述手法”,是作家用自己的口吻來敘述、描寫事物。

b.“叫人物出場”,是作家讓作品中的人物自己開口說話。盡管亞里士多德當時關于敘述方式的論述還比較簡略,但給后人許多啟發,可以說是當今敘事學的先聲??煞謨煞N:

第一,始終用敘述手法,不用人物對話。

第二,始終用劇中人物對話,而不用作家的口吻來敘述。

2確認詩的摹仿起源于人的天性

亞里士多德為詩進行辯護,尋找人的心理根源,認為詩的摹仿源于人的天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兩點:

(1)詩起源于人的摹仿的天性,因為摹仿引起人的快感,并從這摹仿的快感中獲得知識,這應該得到肯定。

(2)摹仿出于我們的天性,而引起快感的音調感和節奏感也是出于我們的天性,進一步肯定詩存在的人性心理的理由。

他肯定第一種獲得認識的快感,是從詩的作品的內容說的,而第二種音調感和節奏感所引起的快感,是從詩的作品的形式說的。

3確認詩的摹仿具有真實性

(1)唯物主義的摹仿說

《詩學》對柏拉圖藝術“摹仿”說的完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亞里士多德擯棄他老師柏拉圖的“理式”觀念,把唯心主義的摹仿說改造為唯物主義的摹仿說。

他認識到,事物的普遍與特殊的統一關系,認為“理”就在“事”中,脫離開具體事物的“理”是不存在的。這就推翻他老師柏拉圖的“理式”說,確認現實的真實性。

(2)亞里士多德模仿說的其他觀點

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所描述的事帶有普遍性,歷史則敘述個別的事。寫詩比寫歷史更富于哲學意味。所謂寫詩具有“普遍性”,是說詩的世界里所發生的是可能的和必然的,是真實的。

亞里士多德的“摹仿”說,不是機械的摹仿說。他認為“這些事物是按照它們應當有的樣子描寫的”,即在理想光芒的照耀下,對描寫的對象加以藝術加工和審美的升華,不是刻板地機械地摹仿事物。

三、相關問題概說

(一)文學是什么

文學是一種廣延性很強的事物,任意變換一個視點,就會有一個新的文學觀念。文學觀念是對文學的看法,是對“文學是什么”的回答。文學觀念屬于歷史的范疇,是不斷變化的。

1文學四要素

我們認為真正意義上的文學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文學的完整活動必須考慮到作家、生活、作品、讀者以及這幾個方面的聯系。從這個角度看,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值得我們重視。

(1)含義

艾布拉姆斯認為文學活動應包括作品、作家、世界和讀者四個要素。每一件藝術品總要涉及四個要點。

第一個要素是作品,即藝術作品本身。

第二個要素是生產者,即藝術家。

第三個要素可以認為是由人物和行動、思想和情感、物質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覺的本質所構成,常常用“自然”這個通用的詞來表示,或含義更廣的中性詞——世界。

第四個要素是欣賞者,即聽眾、觀眾、讀者。作品為他們而寫,或至少會引起他們的關注。

(2)理解

四要素示意圖

他的主要貢獻是把這四個要素按照他的理解聯系起來,他把這種要素之間的聯系畫了一個示意圖:

艾布拉姆斯關于文學“四要素”的見解。

a.把文學活動的要素及其聯系揭示得很清楚,一切文學作品都有源泉,這就是生活,即上圖的“世界”,劉勰所說的“自然”,亞里士多德所說的“行動中的人”。

b.生活要經過作家的藝術加工改造,才能創造出具有意義的文本,如上圖所示“作品”。

c.如果把文本束之高閣,不跟讀者見面,也還不能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所以讀者也是文學活動中重要的一環。

d.文學活動是以作品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

2文學活動

(1)以作品為中心的文學觀念

艾布拉姆斯的“文學四要素”理論給我們最重要的理論啟示,在于它把文學理解為以作品為中心所展開的活動?!白髌贰笔墙涍^讀者閱讀、體驗、想象的對象,只有在經過讀者的閱讀、理解和接受后,“文本”在讀者頭腦中化為栩栩如生的具有詩意的藝術形象,才成為審美對象,才變成“作品”。作品是與讀者的參與創造分不開的。由此可見,文學按其本來形態說,是人類的一種多環節的精神活動。

(2)文學活動的三個過程

世界—作家—文本—讀者這四個要素,其間包含體驗、創作、接受三個過程,才構成完整的文學活動。

體驗

作家面對客觀的社會生活,有自己的體驗,心中才會有感受要抒發。這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體驗過程。有了體驗之后,作家對生活進行藝術的加工改造,進入文學創作的狀態。

創作

文學創作本身是一個曲折復雜的過程,要確定題材,確定結構,提煉主題,最后才拿起筆,初稿完成后又要經過多次修改。作家經過這個曲折復雜的過程,最終完成“本文”。

接受

本文是一種無聲的文字序列,可能是一個蘊涵情感、意義和詩意的存在,但僅是一種“可能”只有經過讀者的閱讀,有自己的理解,本文中蘊涵的情感、意義和詩意才在讀者的接受中得到實現。接受的過程是曲折復雜的過程。

(3)人的文學

文學之所以是一種人的對象性精神活動,是因為人在文學活動中體現人的意識、心理和一切本質力量。文學四要素所形成的流動過程,必然包含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才能成為文學活動。我們理解文學是一種活動,必須包含以下這兩層意思,且后一層意思是更根本的。

文學活動是指“文學四要素”所形成的流程。

文學活動更重要的是人與對象所建立的詩意關系,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部展開。

3歷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

如果“文學四要素”的坐標可以成立,那么我們就能夠從四要素的不同聯系中,揭示出歷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獨立說和體驗說。就五種文學觀念而言,隨著時代、文學形態、觀察文學視點的變化而變化。

(1)再現說

強調“世界”與“作品”的對應關系,認為作品是對世界的摹仿或再現。其發展演變如下:

源頭

亞里士多德《詩學》所闡述的“摹仿”說,就是我們這里所理解的“再現”說的源頭。這種文學摹仿說統治西方兩千年。

演變

a.“鏡子”說,認為文學是“生活習俗的鏡子”。

b.“臨摹”說,認為藝術“應當臨摹自然本身”,它映現出生活本來的面貌。

c.“復制”說,如俄國19世紀著名批評家別林斯基說:“藝術是現實的復制;從而,藝術的任務不是修改,不是美化生活,而是顯示生活的實際存在的樣子。”

d.“反映”說,如毛澤東說:“文藝是社會生活的反映”,這可以說是把亞里士多德的“摹仿”,發展為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理論。

(2)表現說

“表現”說強調作品與作家的關系,即認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產生

西方真正的表現說產生于19世紀初興起的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思潮中。詩人一致拋棄文學是生活的摹仿的由外而內的觀點,認為文學特別是詩是作家、詩人思想感情的流露、傾吐和表現,而形象是詩人心靈的表征。

基本傾向

a.“發乎內”

文學本質上是詩人、作家的內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動時的創造,是主觀感受、體驗的產物。文學創作的真正動因是詩人、作家內心的感情、愿望尋求表現的沖動。沖動的宣泄才是創作的根源,“發乎內”是表現說的基本傾向。

b.詩必須忠實于詩人自我和人類的情感

表現說也主張以外部現實作為對象,但是,詩并不存在于對象本身,而存在于審視對象的作家、詩人的“心境”或“心理狀態”中,他們認為“是情感給予動作和情節以重要性,而不是動作和情感給予情感以重要性”。

c.充分發揮想象力

詩人可以描寫平凡的事物,但要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下呈現在心靈的面前。強調想象力的充分發揮是再現說的一個特點。

(3)實用說

實用說強調作品被讀者所利用的關系。其認為文學是一種工具和手段,可以給人帶來快感和娛樂,但是文學的根本目的是外在的。比較典型的實用說是中國古代的“教化”說(“文以載道”說)和西方的“寓教于樂”說。

中國古代的“教化”說

由于古代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在儒家思想的統治下,提倡和實行的是倫理中心主義,人們把文學視為倫理、道德教化的工具。實用說就成為中國古代一種占主導傾向的文學觀念。代表觀點:

a.孔子的“興、觀、群、怨”的詩論。

b.韓愈的“文以載道”的觀點。

西方的實用說

a.古羅馬賀拉斯在《詩藝》中提出“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人喜愛,才能符合眾望”的觀點,開西方實用說之先河。

b.在整個中世紀,神學統治一切,文學理論是神學中一個小小的分支,對待文學更是采取實用態度,把文學視為歌頌神明與圣徒的工具。

實用說的價值取向

實用說的價值取向不可一概而論,有消極和積極之分。

a.消極的實用說

目的是為使文學麻痹人的精神、阻止人民的反抗,維護現有的秩序、鞏固已有的統治。如西方古典主義的“義理”說、中國封建主義后期的“文以載道”。

b.積極的實用說

其目的是為促進人的解放,變革社會,推動社會前進。如西方14~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改善人性的工具論等,都是特殊時期特殊情境中對文學功能的革命性借用,是合理的必要的。

(4)獨立說

概述

獨立說把文本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認為文本一旦從作家的筆下誕生,就獲得完全客觀的性質和獨立的“身份”,它與原作家不相干,也與讀者無涉,它從外界的參照物中獨立出來,本身是一個“自足體”,出現所謂的“客觀化走向”。

產生發展

a.獨立說的理論發展

獨立說實際上是由20世紀初俄國形式主義學派首先提出的,其后由于英美“新批評”派、捷克和法國的文學結構主義、德國的文本主義批評在觀念上大體一致,成為現代西方文論中影響最大的一個流派。

b.新批評派的觀點

新批評派把“文本”一環單獨抽出來,作為獨立存在。為此,必須切割作品與作家、讀者這兩頭的聯系。這樣,作品才成為完全客觀的、可供解剖的“自足體”。

(5)體驗說

概述

讀者體驗說強調讀者對作品的意向性的體驗這種關系,強調讀者閱讀作品時的感受和再創造。這派文論認為作家的詩歌、小說等,只是“文本”(text),而“文本”有許多“未定點”和“空白”,還不能成為供讀者觀照的美學對象?!拔谋尽币欢ㄒ谧x者閱讀過程中,經過讀者的體驗和想象,并與作者構成對話關系時,才能實現為美學對象,這才是真正的作品。文學只存在于讀者與文本的交流活動中。

產生發展

讀者體驗說古已有之,但并未真正成為一種正式的文論。20世紀60年代中期,聯邦德國幾位學者共同提出“接受美學”的構想:

文學并不是作家這個主體面對著自然這個客體的活動,而是作者與讀者締結的一種“對話”關系。作家筆下的“文本”建立了某種“召喚結構”,但此種“召喚”有待讀者的響應,才能構成對話關系。“文學的本質是它的人際交流性質,這種關系不能脫離其觀察者而獨立存在?!?/p>

(二)文學理論是什么

1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

(1)“文藝學”名稱的引入

研究文學及其規律的學科統稱為文藝學。文藝學這個學科名稱是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從俄文翻譯過來的,實際上正確的名稱應是文學學。文學是一種多維的、復雜的、廣延性極強的事物。文藝學作為對文學這一事物的完整的研究,也應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即由若干相互聯系但又具有不同科學形態的分支構成的知識體系。

(2)文學學科的發展

“詩學”、“詩論”階段

a.最早研究文學的科學叫“詩學”、“詩論”,即以對文學中最早發生的詩歌這一體裁的研究來統領對整個文學的研究,實際上是以部分代替整體。

b.19世紀,整個文學研究也還基本上處于籠統的未分化的狀態,各種不同的文學研究,在范圍、對象、任務、功能上并無太大的區別。

學科建立階段

a.嚴格意義上的文學理論作為文藝學的一個獨立分支得以成立

其成為獨立學科的原因如下:

第一,20世紀以來,各門學科得到迅速發展,分工更具體、明確。

第二,文學實踐的需要,文學研究視角、方法的多樣化及其成熟,文藝學終于形成若干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分支。

b.文藝學

目前,國內外文學理論界一般把文藝學區分為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個分支。對這三個分支的關系認識如下:

第一,“在文學‘本體’的研究范圍內,對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和文學史三者加以區別顯然是最重要的?!?/p>

第二,文藝學所包括的三個分支雖各有其獨特的研究范圍、對象、任務和功能,但又是互相聯系、互相滲透、互相作用的,并不是截然分開。

首先,文學理論要以文學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學批評實踐所取得的成果為基礎。

其次,文學史、文學批評必須以文學理論所闡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疇和方法為指導。

文學理論

文學理論的學科歸屬有一個總的概念:文學理論是文藝學中三個分支之一,它與其他分支有極其密切的聯系,它通過對文學問題的審視,側重于研究文學中帶一般性的普遍的規律,它力圖指導、制約其他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須建立在對特殊的具體的作品、作家和文學現象的研究基礎上。

2文學理論應有的品格

我們的文學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文學理論,它作為一門學科,具有實踐性和自身獨特的價值取向以及人文性的品格。

(1)實踐性

文學理論作為一門理論形態的學科并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從長期的、多種多樣的文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文學理論的出發點和基礎只能是文學活動的實踐。而文學理論的實踐性品格,不但在于它來源于文學活動的實踐,而且也在于它必須經得起文學活動的實踐的檢驗。

(2)價值取向

原因

a.文學理論既然是文學實踐經驗的總結,那么文學理論家在總結實踐經驗時,總是要依據一定的哲學、政治、道德、美學觀點等,從而體現出一定的價值取向。

b.文學理論也是一種意識形態。一種文學理論肯定什么作品,否定什么作品,贊揚什么文學現象,批判什么文學現象,提倡什么藝術趣味,反對什么藝術趣味,都應該具有明確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的價值取向

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作為意識形態就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即體現人民群眾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它公開宣稱為繁榮和發展無產階級和社會主義文學服務。

馬克思價值取向的方法論

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封建時代遺留下來的一切文學觀點。對于過去時代和西方各國的文學理論,要采取批判地繼承和有分析的借鑒態度。中國古代文論和西方文論,都有不少合理的因素,這是長期文學實踐和理論研究中把握到的真理性的東西,要把這些當做養分很好地吸收,作為建設文學理論新形態的材料。

(3)人文性

我們說文學理論具有意識形態性的同時,必須看到文學理論是一門人文學科。

表現

a.文學總是圍繞著人的情感而展開的。

b.作家的創作總是要在情感中進行,才能展現出激動人心的文學世界。

c.文學的鑒賞需要讀者情感的投入,才能領略和感悟文學世界。

d.文學理論既然是文學的理論,總是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不同經驗,捍衛人的尊嚴,尊重人的不同思想。

意義

文學理論在進行必要的理論推導的同時,必須時時面對審美世界。這種審美世界是屬人的情感體驗的世界。它的重要目的不僅是認識文學,而且還在提升人的精神,達到人的精神的超越,表現文學理論人文主義的品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枝特区| 维西| 姚安县| 郓城县| 游戏| 闽侯县| 通渭县| 高邑县| 会昌县| 揭西县| 富川| 湘西| 汽车| 车险| 丁青县| 沅陵县| 光泽县| 阜阳市| 崇文区| 柳州市| 三门峡市| 满城县| 于都县| 汾西县| 清流县| 阿拉尔市| 武汉市| 夹江县| 霍林郭勒市| 文山县| 大竹县| 班戈县| 宁晋县| 丰县| 万年县| 辽阳市| 潼关县| 墨竹工卡县| 灵山县| 大宁县| 东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