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大學816中國古代文學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452字
- 2020-09-28 17:27:05
2014年上海大學816中國古代文學史考研真題(回憶版)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
1.神韻說
答:神韻說是中國古代詩論的一種詩歌創作和評論主張。為清初王士禛所倡導。在清代前期統治詩壇幾達百年之久。神韻說的根本特點,即在詩歌的藝術表現上追求一種空寂超逸、鏡花水月、不著形跡的境界。
2.《七發》
答:《七發》是漢代辭賦家枚乘的賦作。這是一篇諷諭性作品。賦中假設楚太子有病,吳客前去探望,通過互相問答,構成七大段文字。吳客認為楚太子的病因在于貪欲過度,享樂無時,不是一般的用藥和針炙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說而去也”。于是分別描述音樂、飲食、乘車、游宴、田獵、觀濤等六件事的樂趣,一步步誘導太子改變生活方式;最后要向太子引見“方術之士”,“論天下之精微,理萬物之是非”,太子乃霍然而愈。作品的主旨在于勸誡貴族子弟不要過分沉溺于安逸享樂,表達了作者對貴族集團腐朽縱欲的不滿。
3.新樂府運動
答:新樂府運動,是由唐代詩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導的詩歌革新運動,主張恢復古代的采詩制度,發揚《詩經》和漢魏樂府諷喻時事的傳統,使詩歌起到“補察時政”,“泄導人情”的作用,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除元、白外,代表作家有李紳、張籍、王建等;代表作品如白居易的《新樂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元稹的《田家詞》、《織婦詞》,張籍的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謠》等。
4.套數
答:元代以來,北曲的曲牌按宮調歸類,各個宮調的曲牌按照一定的習慣次序聯綴起來,稱為“套數”,今人稱套曲。初見于元代燕南芝庵《唱論》:“有尾聲名‘套數’,時行小令喚‘葉兒’。”本指北曲,但后人相襲沿用,把南曲的套曲也稱為套數。
5.大小謝
答:大小謝,指的是大謝“謝靈運”和小謝“謝朓”。謝靈運,東晉人,是山水詩的開創者,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山水詩人,代表作有《登池上樓》、《歲暮》等。謝朓,南朝齊人,因與謝靈運的經歷非常相似,因此被稱為“小謝”,他的山水詩風格清俊秀麗,自成一家,代表作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游東田》等。
二、古文理解
1.下列文字節選自《莊子·人間世》
支離疏者頤隱于齊肩高于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于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1)標點。5分
支離疏者,頤隱于齊,肩高于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于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2)抽選五字寫成繁體。5分。
(全段繁體如下,注意,本段中“征”字不可寫成“徴”)
支離疏者,頤隱于齊,肩高於頂,會撮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鐘與十束薪。夫支離者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3)翻譯整段。10分
譯文:有個名叫支離疏的人,下巴隱藏在肚臍下,雙肩高于頭頂,后腦下的發髻指向天空,五臟的腧穴也都向上,兩條大腿和兩邊的胸肋并生在一起。他給人縫衣漿洗,足夠糊口度日;又以學堂敲鼓、占卜為業,足可養活十口人。國君征兵時,支離疏捋袖揚臂在征兵人面前走來走去;國君有大的差役,支離疏因身有殘疾而免除勞役;國君向殘疾人賑濟米粟,支離疏還領得三鐘糧食十捆柴草。像支離疏那樣形體殘缺不全的人,還足以養活自己,終享天年,又何況像形體殘缺不全那樣的德行呢!
(4)聯系本文說說《莊子》藝術特色10分
答:莊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渾飛越,想象奇特豐富,情致滋潤曠達,給人以超凡脫俗與崇高美妙的感受,在中國的文學史上獨樹一幟。從本段中可以看出其散文的以下幾個特色:
①《莊子》的文章,想象奇特,文筆變化多端,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其超常的想象和變幻莫測的寓言故事,構成了莊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塵外,怪生筆端。如本文塑造的支離疏形象,是不可能存在于現實世界的,莊子運用他奇特的想象力,成功的塑造了該富有傳奇色彩的支離疏形象;
②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諷刺的意味,對后世文學語言有很大影響;
③文學性與哲學性相結合,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和超乎常人的筆力,講述極具哲理性的文學故事。
2.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
(1)運用了哪些典故,作用。10分。
答:主要有下列幾個典故(任答三點即可):
①“吳鉤”典出唐李賀《南園》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②“休說鱸魚堪,盡西風、季鷹歸未”一句用了“張翰歸隱”的典故。
③“求田問舍”典出《三國志·魏書·陳登傳》,是發生在許汜和陳登之間的故事。
④憂愁風雨:風雨,比喻飄搖的國勢。化用宋蘇軾《滿庭芳》:“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思量,能幾許,憂愁風雨,一半相妨”。
⑤樹猶如此:出自北周詩人庾信《枯樹賦》:”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又典出《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邪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條,泫然流淚。”
這些典故的作用:
①將作者的愁情逐層剝開,遞相展示出來,極盡沉郁雄渾之美。
②增強了作品的歷史文化感,使得詞句精煉傳神,在有限的篇幅里最大限度的拓展了作品的表達內容,增強了作品的可讀性和言語之外的思想性。
(2)此詞的思想情感。10分。
答:此詞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充分表現出英雄心靈世界的豐富性和曲折性,深度開掘出詞體長于表現復雜心態的潛在功能。
①上闋開頭以無際楚天與滾滾長江作背景,境界闊大,觸發了家國之恨和鄉關之思。
②下闋用三個典故對于四位歷史人物進行褒貶,從而表白自己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嘆惜流年如水,壯志成灰。最后流下英雄熱淚。
(3)結合此詞說明辛詞的藝術特色。10分。
答: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的藝術特色有:
①風格多樣,但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此詞開頭兩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是作者在賞心亭上所見的景色。楚天千里,遼遠空闊,秋色無邊無際。大江流向天邊,也不知何處是它的盡頭。遙遠天際,天水交融氣象闊大,筆力遒勁。“千里清秋”和“秋無際”,顯出闊達氣勢的同時,幽體現了江南秋季的特點。
②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此詞眾多典故的運用,都旨在表達自己報效國家的志向,在無奈之中,透露出一股悲涼之氣。
③辛棄疾在蘇軾“以詩為詞”的基礎上,進而“以文為詞”,將古文辭賦中常用的章法和議論、對話等手法移植于詞,此詞中“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揾英雄淚”等句既由此特色。這既是方法的革新,也是語言的變革。辛棄疾獨創性地用經史子等散文中的語匯入詞,不僅賦予古代語言以新的生命活力,而且空前地擴大和豐富了詞的語匯。
三、論述題
1.班固和司馬遷對屈原《離騷》的不同評價,以及《離騷》的藝術特色。(此題重點參考劉勰《文心雕龍·辯騷》)
答:(1)班固和司馬遷都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史學家,屈原則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其代表作《離騷》是中國古代漢族詩歌史上一首最長的政治抒情詩。
①司馬遷對《離騷》的評價
a.司馬遷的《屈原賈生列傳》,在劉安的基礎上又進一步發揮,更加突出《離騷》“怨”的特點。他評論屈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 強調《離騷》是悲憤衰怨之作。
b.同時司馬遷認為屈原的可貴在于他敢于“直諫”,把個人安危拋之腦后,以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將屈原的直諫能否被采納和楚國的存亡聯系起來,特別強調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義。
c.司馬遷強調《離騷》“蓋自怨生”和“發憤著書”,一方面繼承孔子“可以怨” 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對黑暗現實憤激的特點。而司馬遷本人也在暗示,自己的“發憤著書”正是在評論屈原及其作品基礎上的擴展。
②班固對《離騷》的評價
a.班固一方面認為屈原上層統治者的批評違背了“發乎情,止乎禮”的原則。“以為露才揚己,忿懟沉江;羿澆二姚,與左氏不合;昆侖懸圃,非經義所載”。班氏的觀點傾向于現實主義,對作品中浪漫主義持批評態度,這也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b.但班固對屈原及其作品的評價并不都是否定的,也有肯定和贊揚:“然其文辭麗雅,為詞賦之宗,雖非明哲,可謂妙才。”
(2)藝術特色:
①《離騷》反映了屈原對楚國黑暗腐朽政治的憤慨,和他熱愛宗國愿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痛心情,也抒發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全詩纏綿悱惻,感情十分強烈,他的苦悶、哀傷不可遏止地反復迸發,從而形成了詩歌形式上回旋復沓的特點。
②《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兩類意象: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釋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香草作為一種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潔;另一方面和惡草相對,象征著政治斗爭的雙方。總之,《離騷》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構成了一個復雜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統,使得詩歌蘊藉而且生動。
③相對于《詩經》,《離騷》在形式上也有新的特點。《詩經》的形式是整齊、劃一而典重的,而《離騷》則是一種新鮮、生動、自由、長短不一的新詩體。這種形式是建立在對民間文學學習的基礎之上的。不僅如此,《離騷》還吸收了大量的楚地方言。屈原采用這些楚地方言,增強了詩歌的形象性和生動性,同時,對“兮”等語助詞的多種方式的使用,促成了句式的變化,這些句式和委婉輕靈的楚聲相結合,很適合于各種不同情緒和語氣的表達。楚語還使《離騷》帶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增加了生活氣息。
2.談談初唐的詩歌對盛唐詩歌有哪些準備。
答:初唐的詩歌對盛唐詩歌的影響主要有五個方面,分別是:
(1)貞觀詩風及上官體在詩風的轉變和詩歌形式技巧上的準備
①貞觀時期對于文學發展方向的一種共識——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南朝詩風“貴于清綺”,北朝詩歌“重乎氣質”。初唐的詩歌創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為中心展開的,一開始多述懷言志或詠史之作,剛健質樸。但他們后來成為唐太宗器重的宮廷詩人,把詩作為唱和應酬的工具而琢磨表現技巧,多奉和應制之作,盡管在聲律、辭藻的運用方面日趨精妙,但在風格趣味方面卻已日益貴族化和宮廷化。
②上官儀在貞觀年間所作的應制詩,以屬對工切和寫景清麗婉轉而顯得很突出。上官體的“綺錯婉媚”,具有重視詩的形式技巧、追求詩的聲辭之美的傾向。在唐詩發展史上,它上承楊師道、李百藥和虞世南,又下開“文章四友”和沈儉期、宋之問。上官儀對詩歌體制的創新,主要在體物圖貌的細膩、精巧方面。他以高度純熟的技巧,沖淡了齊梁詩風的浮艷雕琢;但詩的題材內容還局限于宮廷文學應制詠物的范圍之內,缺乏慷慨激情和雄杰之氣。由于宮廷詩人大多功成名就,志得意滿,生活接觸面也比較狹窄,所以詩歌的變革只能由處于社會中下層的一般士人來承擔。
(2)“四杰”對詩歌精神風貌的改變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楊炯、盧照鄰和駱賓王。他們都屬于一般士人中確有文才而自負很高的詩人,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充滿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積著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氣。反映了當時社會中、下層一般士人的精神風貌和創作追求。
①“四杰”懷著變革文風的自覺意識,有一種十分明確的審美追求:反對纖巧綺靡,提倡剛健骨氣,是針對爭構纖微的上官體的流弊而言的,這是當時詩風變革的關鍵,也是以“四杰”為代表的一般士人的詩風與宮廷詩風的不同所在。
②“四杰”作詩,重視抒發一己情懷,作不平之鳴,因此在詩中開始出現了一種壯大的氣勢,有一種慷慨悲涼的感人力量。盧、駱長于歌行,王、楊長于五律。其中最為出名的是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四杰”詩風亦屬“當時體”,并沒有完全擺脫當時流行的宮廷詩風的影響。他們的一些作品,講究對偶聲律,追求詞采的工麗和韻調的流轉,不免有雕琢繁縟之病。
(3)杜審言與沈、宋對五律的定型
與“四杰”同時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詩人,如杜審言、李嶠、宋之問、沈儉期等,他們的那些分題賦詠和寓直酬唱的“臺閣體”詩,雖在內容上與以前的宮廷詩人的作品無太大差別,但在詩律和詩藝的研練方面卻有很大進展,為唐代近體詩的定型做出了貢獻。
①杜審言
杜審言、李嶠與蘇味道、崔融并稱“文章四友”。杜審言現存的28首五言律,除一首失黏外,其馀的完全符合近體詩的黏式律。他使五言律的創作首先達到了較高的藝術水準。杜審言最有名的五律,是他早年在江陰任職時寫的《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
②宋之問和沈佺期
a.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問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其具體作法是除了一聯之中輕重悉異之外,還要求上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平仄相黏,并把這種黏對規律貫穿全篇,從而使一首詩的聯與聯之間平仄相關,通篇聲律和諧。元稹《唐故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序》說:“唐興,官學大振,歷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練精切,穩順聲勢,謂之為律詩。”這是最早有關“律詩”定名的記載,故沈、宋之稱,也就成為律詩定型的標志。
b.以遵守黏對規則為聲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在唐代近體詩的演變過程中實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它不僅完成了由永明體的四聲律到唐詩平仄律的過渡,有易于識記和掌握運用之便;而且具有推導和連類而及的作用,是一種可以推而廣之的聲律法則。
c.宋之問的五律《度大庾嶺》一種含淚吞聲的感愴情思表現得真切細膩,見不到任何著意文飾的痕跡,而詩律和對仗卻十分的工整。他的《渡漢江》是一首寫得十分精彩的五絕,具有聲情并茂、意在言外的藝術感染力,與后來盛唐詩人的作品已相去不遠了。
沈儉期的七言律《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是早期七言律的成熟之作,被后人稱為初唐七律的樣板。
(4)陳子昂的“風骨說”
①陳子昂的詩歌創作表現出明顯的復古傾向,即恢復古詩比興言志的風雅傳統,這使他的詩呈現出與當時朝中流行的館閣體完全不同的精神風貌。
②壯偉之情和豪俠之氣,是陳子昂詩歌創作的個性風采,也是他倡導的風雅興寄中能反映一個時代士人精神風貌的新內容,被稱為唐詩風骨。
③他提出了一種“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的詩美理想,要求將壯大昂揚的情思與聲律和詞采的美結合起來,創造健康而瑰麗的文學。
④陳子昂的詩歌創作和理論主張影響了有唐一代。他對風骨的追求,他提出的詩美理想,對于唐詩的變革具有關鍵性的意義。這為后來唐代文學的進一步發展所證實,成為盛唐詩歌行將到來的序曲。
(5)張若虛、劉希夷對盛唐詩興象玲瓏之美的影響
張若虛和劉希夷在詩歌意境創造上取得的進展,如將真切的生命體驗融入美的興象,詩情與畫意相結合,濃烈的情思氛圍,空明純美的詩境,表明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充分準備。興象玲瓏、不可湊泊的盛唐詩的隨之出現,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了。
3.談談金瓶梅對白話小說的影響。
答:《金瓶梅》的成書,與“四大奇書”中的另外三種不同,并沒有經過一個世代積累的過程。至今未見一個《金瓶梅》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節曾經“世代”流傳過。作為第一部文人獨立創作的白話長篇小說,《金瓶梅》在藝術上雖有諸多粗疏之處,但它在許多方面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具體到《金瓶梅》對白話小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在創作的取材上“寄意于世俗”,開拓了白話小說的取材范圍。
欣欣子序的第一句話指出《金瓶梅》在創作上最顯著特點是“寄意于時俗”。所謂“時俗”,就是當代的世俗社會。長篇小說的題材從來源于歷史或神話,到取材于當代現實的社會,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轉變。而《金瓶梅》所描寫的現實,主要又不是朝代興衰、英雄爭霸等大事,而是家庭生活中的日常瑣事;人物也不是帝王將相、英雄豪杰、神仙鬼怪,而是生活中的平凡人物。小說將視角轉向普普通通的社會、瑣瑣碎碎的家事、平平凡凡的人物,這就在心理上與廣大讀者拉近了距離,給人以一種身臨其境、親睹親聞之感。這標志著我國的小說藝術進入了一個更加貼近現實、面向人生的新階段。
(2)在立意上重在暴露社會現實,具有強烈的批判精神,增強了白話小說的批判價值。
以前的《三國》、《水滸》、《西游》等長篇小說,雖也寫到一些反面的角色作為陪襯,但總的立意在歌頌,熱情歌頌了一些明君賢臣和英雄豪杰,直接宣揚了某種理想和精神。《金瓶梅》則著意在暴露。它用冷靜、客觀的筆觸,描繪了人間的假、丑、惡。與之相適應的是,廣泛而成熟地運用了“或幽伏而含譏,或一時并寫兩面,使之相形”(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等諷刺手法,在作者不加斷語的情況下,是非立見。
(3)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的影響。
①小說描寫的重心開始從講故事向寫人物轉移。小說中的故事從傳奇趨向平凡;節奏放慢,在相對穩定的時空環境和敘事角度中精雕細刻一些人物的心理和細節。
②注意多色調、立體化地刻畫人物的性格。以往長篇小說中的人物性格一般是單色調、特征化的。這就是以某種性格特征為核心,其他諸多的性格元素只是用同一色調、在同一方向上加以補充。
(4)《金瓶梅》從說話體小說向閱讀型小說的過渡,也反映在從線性結構向網狀結構的轉變上,這種轉變在隨后的白話小說中愈加的明顯。
以往的長篇小說,往往是用一條線將一個個故事貫穿而成,每一個故事又大都是以時間為序縱向直線推進,且有相對的獨立性。《金瓶梅》則從復雜的生活出發,全書并不是以單線發展,每一故事在直線推進時又常將時間順序打破,作橫向穿插以拓展空間,這樣,縱橫交錯,形成了一種網狀的結構。
(5)《金瓶梅》的語言,多用“市井之常談,閨房之碎語”(欣欣子《金瓶梅詞話序》),在口語化、俚俗化方面作出了可貴的嘗試,對后世白話小說產生重大影響。
《金瓶梅》的語言,是在富有地方色彩的家常口頭語上提煉出來的文學語言。它雖然并未淘盡套話,汰除蕪雜,時有生僻、粗鄙之病,但總的風貌是俚俗而不失文采,鋪張而又能摹神。它不但是刻畫人物“面目各異”的形象的有力工具,而且也給整部作品帶來了濃郁的俗世情味和鮮明的時代特征。以后《儒林外史》、《紅樓夢》刻意用“京白”來將口語凈化,《醒世姻緣傳》、《海上花列傳》之類則重在方言上下功夫,都是在不同角度上受了《金瓶梅》的影響。
- 郭小聰《行政管理學》(第3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2020年揚州大學340農業知識綜合二[專業碩士]考研真題(A卷)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湖南大學846經濟學基礎(含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歷年考研真題(含部分答案)
- 孫光德《社會保障概論》(第4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汝宜紅《物流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華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自命題)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山東大學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862新聞與傳播業務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康華光《電子技術基礎-數字部分》(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背手冊(歷年真題考點)
- 江西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精選考題訓練”名師精講【20小時高清視頻】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試卷分析及真題詳解(含廈門大學、西安交大等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