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簡答題

1.舉例論述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發展的四個階段。[山東建筑大學2014年研]

答: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發展大致有四個階段:

(1)“茅茨土階”的原始階段

在瓦沒有發明以前,宗廟、宮室都用茅草蓋頂,夯土筑基。夏商兩代宮室仍處于“茅茨土階”階段。例如河南偃師二里頭夏代宮殿遺址、湖北黃陂盤龍城商代中期宮殿遺址、河南安陽殷墟商代晚期遺址。二里頭與殷墟中區沿軸線作庭院布置,是中國三千余年院落式宮室布局的先驅。

圖1-1  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墟宮殿遺址平面圖

(2)盛行高臺宮室的階段

陜西岐山鳳雛西周早期宮室遺址已經出現瓦,但數量不多,可能還只用于檐部和脊部,春秋戰國時,瓦開始廣泛用于宮殿,各諸侯國競相建造高臺宮室。例如春秋時晉故都新田(山西侯馬)、戰國時齊故都臨淄(山東臨淄)、趙故都邯鄲(河北邯鄲)、燕國下都(河北易縣)、秦都咸陽(陜西咸陽)等。高臺宮室的遺風延綿達2000多年之久。

圖1-2  陜西岐山鳳雛村西周建筑遺址平面圖

(3)宏偉的前殿和宮苑相結合的階段

秦統一中國后,在咸陽建造規模空前的宮殿,分布在關中平原。渭水之北有舊咸陽宮、新咸陽宮和仿照六國式樣的宮殿,渭水之南有信宮、興樂宮和后期建造的朝宮——阿房宮前殿,驪山有甘泉宮,還有許多離宮散布在渭南上林苑中。阿房宮所遺夯土基址東西約1km,南北約0.5km,后部殘高約8m。西漢初期僅有長樂、未央兩宮,文、景等又辟北宮,武帝大興土木建造桂宮、明光宮、建章宮。未央宮是漢帝的主要宮殿,現存前殿臺基殘高達14m左右。

圖1-3  陜西咸陽秦國咸陽一號宮殿遺址

(4)縱向布置“三朝”的階段

商周以降,天子宮室都有處理政務的前朝和生活居住的后寢。前朝以正殿為中心組成若干院落。漢、晉、南北朝都在正殿兩側設東西廂或東西堂,備日常朝會及賜宴等用,三者橫列。隋文帝營建新都大興宮,追紹周禮制度,縱向布列“三朝”。唐高宗遷居大明宮,仍沿軸線布置含元、宣政、紫宸三殿為“三朝”。北宋元豐后汴京宮殿以大慶、垂拱、紫宸三殿為“三朝”,三殿前后不在同一軸線上。元大都宮殿中軸線前后建大明殿與延春閣兩組庭院應是蒙古習俗的反映。明初,朱元璋刻意復古。南京宮殿仿照“三朝”作三殿,在殿前作門五重。

圖1-4  清北京故宮三大殿平面圖

2.簡述梁思成先生的生平、學術活動與學術成就。[華南理工大學2014年研]

答:梁思成,廣東新會人,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是中國古代建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是中國建筑學五大宗師之一。

(1)生平

梁思成,1901年,出生于日本東京,原籍廣東省新會縣。1924~192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賓夕法尼亞大學研究院先后獲學士、碩士學位。1928~1931年,擔任沈陽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年,擔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通訊研究員及兼任研究員。1946~1947年,受聘美國耶魯大學教授,聯合國大廈設計顧問建筑師。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年,擔任清華大學建筑系主任,教授。1972年1月,逝世于北京。

(2)學術活動

先后創辦沈陽東北大學建筑系、清華大學建筑系。

參加中國營造學社,擔任法式部主任,推動中國建筑事業的發展。

調查研究中國古建筑,保護中國古建筑,撰寫中國古代建筑史的著作。

(3)學術成就

梁思成是中國著名建筑史學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護中國古代建筑和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建筑學科的開拓者和奠基者,建筑五大宗師之一。他努力探索中國建筑的創作道路,提出文物建筑保護的理論和方法,以嚴謹、勤奮的學風為中國培養出一大批建筑人才。

3.簡述明清北京故宮的總體布局、設計方法和成就。(需附必要圖例)[華僑大學2014年研]

答:故宮利用建筑群來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軸線上,用連續的、對稱的封閉空間,形成逐步展開的建筑序列來襯托出三大殿的莊嚴、崇高、宏偉。

(1)總體布局

宮城周圍有護城河環繞,城墻南面正門是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分別為東華門和西華門。

宮城內部分為外朝與內廷。

a.外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等。

b.內廷包括以乾清官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側大片嬪妃所居的院落式寢宮。乾清宮是皇帝正寢,坤寧宮是皇后所居。

圖1-5  清北京故宮總平面圖

圖1-6  清北京故宮縱剖面圖

(2)設計方法

建筑組合

采用院落,是故宮各類建筑群的基本組合手段。

建筑處理

采用以小襯大、以低襯高等對比手法突出主體。

建筑色彩

采用強烈的對比色調:白色臺基,土紅墻面,朱色門窗和青綠彩畫之中密布著閃光的金色,再加上黃、綠、藍等諸色琉璃屋面,使故宮在藍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頂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絢麗璀璨、光彩奪目。

(3)成就

北京故宮是中國傳統宗法社會末期的代表性建筑,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

4.簡述我國西南地區的干欄式建筑的成因及其特點。[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研]

答:干欄式建筑是指在木(竹)柱底架上建筑的高出地面的房屋,主要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以南以及東南亞,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出現,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

(1)成因

適應多雨潮濕的地理環境。

防范蛇蟲猛獸。

用來飼養家畜、堆放雜物。

(2)特點

采用土木結構平房,房頂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頂。分為中堂、左右兩廂。中堂置三角火塘,為煮飯、會客之處。左廂房為長輩臥室,右廂房為子女臥室。

凌空地坪的優點是可以減少地面的處理工作,放火燒荒后可以建房,滿足居宅防潮抗洪的實際需要,也解決南方氣溫較高而需降溫、通風的問題。

出現帶橫撐的五梁、五柱干欄式建筑。

干欄式建筑的裝修內容有室外走廊的欄干安裝、室內地坪平整處理、葦席鋪設和進出口及室內中柱,橫撐構件上的刻花裝飾等。

5.北京頤和園[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研]

答:(1)頤和園的構成

頤和園的布局按照使用性質和所在區域大致分為四部分:

宮門和萬壽山東部的朝廷宮室部分;

萬壽山前山部分;

萬壽山后山和后湖部分;

昆明湖、南湖和西湖部分。全園總面積4000余畝,水面占3/4。

(2)頤和園的建筑特點

頤和園的大門主要有兩處:一處是東宮門,另一處是北宮門。此園利用萬壽山一帶地形,加以人工改造,造成前山開闊的湖面和后山幽深的曲溪、水院等不同境界。佛香閣的有力體量使全園產生突出的構圖中心。在借景方面,也把西山、玉泉山和平疇遠村收入園景。浩瀚遼闊的湖面,更是其獨有的長處。

圖1-7  頤和園總平面圖

6.繪圖分析明清北京城的城市規劃布局。[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研]

圖1-8  明朝北京布局圖

圖1-9  清乾隆年間北京城平面

1-親王府;2-佛寺;3-道觀;4-清真寺;5-天主教堂;6-倉庫;7-衙署;8-歷代帝王廟;9-滿洲堂子;10-官手工業局及作坊;11-貢院;12-八旗營房;13-文廟、學校;14-皇史宸;15-馬圈;16-牛圈;17-馴象所;18-義地、養育堂

(1)平面輪廓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明朝將大都北面約5里寬較荒涼的地帶放棄,縮小城框。明成祖建都時,在皇城前建立五府六部等政權機構的衙署,又將城墻向南移了1里余。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只把城南天壇、先農壇及稠密的居民區包圍起來,西、北、東三面的外城沒有繼續修筑。北京的城墻平面形成凸字形。清朝北京城的規模沒有再擴充,城的平面輪廓也不再改變,主要是營建苑囿和修建宮殿。

(2)布局

城門

明北京外城東西7950m,南北3100m。南面3座門,東西各1座門,北面共5座門,中央3門是內城的南門,東西兩角門通城外。內城東西6650m,南北5350m,南面3座門,東、北、西各兩座門。城門都有甕城,建有城樓。內城的東南和西南兩個城角并建有角樓。北京城的布局以皇城為中心。皇城平面成不規則的方形,位于全城南北中軸線上,四向開門,南面的正門是承天門(清改稱天安門)。天安門之南還有一座皇城的前門,明稱大明門(清改名大清門)。

宮城

作為皇城核心部分的宮城(紫禁城)位居全城中心部位,四面都有高大的城門,城的四角建有角樓,城外圍以護城河。從大明門起,經紫禁城直達北安門(清改稱地安門),這一軸線完全被帝王宮廷建筑所占據。宮城前左側(東)建太廟,右側(西)建社稷(祭土、谷之神),內城外四面建造天壇(南)、地壇(北)、日壇(東)、月壇(西)。天安門前左右兩翼為五府六部等衙署。明代紫禁城是在元大都宮城(大內)的舊址上重建的(稍向南移),布局方式仿照南京宮殿,只是規模比南京更為嚴整宏偉。

中軸線

北京全城有一條全長約7.5km的中軸線貫穿南北,軸線以外城的南門永定門作為起點,經過內城的南門正陽門、皇城的天安門、端門以及紫禁城的午門,然后穿過大小6座門7座殿,出神武門越過景山中峰和地安門而止于北端的鼓樓和鐘樓。軸線兩旁布置天壇、先農壇、太廟和社稷壇等。

街道

內城的街道坊巷沿用元大都的規劃系統。皇城立于城市中央,南北向的什剎海和西苑阻礙東西直接的交通,內城干道以平行于城市中軸線的左右兩條大街為主。這兩條干道一自崇文門起,另一自宣武門起,一線引伸,直達北城墻。與干道相垂直而通向居住區的胡同,平均間距約為70余米,數量可觀的寺廟祠觀散置于大小街巷,城市平民的住房和輪班入京服役的“匠戶”房舍被擠于街巷背后與大宅隙地。

市肆

北京的市肆共132行,相對集中在皇城四側,形成四個商業中心:城北鼓樓一帶;城東、城西各以東、西四牌樓為中心;城南正陽門外的商業區。各行業有“行”的組織,通常集中在以該行業為名的坊巷里。

7.論述故宮的布局與藝術手法。[哈爾濱工業大學2012年研]

答:北京故宮是中國傳統宗法社會末期的代表性建筑。故宮利用建筑群來烘托皇帝的崇高與神圣,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其主要手法是在1.6km的軸線上,用連續的、對稱的封閉空間,形成逐步展開的建筑序列來襯托出三大殿的莊嚴、崇高、宏偉。

(1)布局

宮城周圍有護城河環繞,城墻南面正門是午門,北面神武門,東、西分別為東華門和西華門。

宮城內部分為外朝與內廷。

a.外朝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等。

b.內廷包括以乾清官為中心的中路和左右側大片嬪妃所居的院落式寢宮。乾清宮是皇帝正寢,坤寧宮是皇后所居。

(2)藝術手法

建筑組合

采用院落,是故宮各類建筑群的基本組合手段。

建筑處理

采用以小襯大、以低襯高等對比手法突出主體。

建筑色彩

采用強烈的對比色調:白色臺基,土紅墻面,朱色門窗和青綠彩畫之中密布著閃光的金色,再加上黃、綠、藍等諸色琉璃屋面,使故宮在藍天和全城大片灰瓦屋頂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絢麗璀璨、光彩奪目。

8.中國古代木構建筑的結構體系有哪幾種?[浙江農林大學2012年研]

答:我國古代木構建筑的結構體系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

(1)抬梁式

抬梁式是指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支梁,梁上立短柱,其上再支梁,梁的兩端并承檁,如此層疊而上,在最上層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檁。

抬梁式的特點是,室內少柱或無柱,可以獲得較大的室內空間。但柱、梁等用材量較大,消耗木材較多。

(2)穿斗式

穿斗式是指有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檁,柱間不施梁而用若干穿枋聯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

穿斗式的特點是,用料較少,山面抗風能力強。缺點是室內柱密,空間不夠開闊。

(3)井干式

井干式是指用天然的圓木或方木、矩形、六角形斷面的木料,層層累疊,構成房屋的壁體。

井干式的缺點是耗材量大,室內空間小,一般適用于產林區。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于田县| 花莲县| 柯坪县| 浙江省| 且末县| 沧州市| 宁国市| 元阳县| 清水县| 诸暨市| 饶平县| 宾川县| 武清区| 方城县| 鲁山县| 叙永县| 名山县| 会东县| 灵台县| 沙坪坝区| 云安县| 济宁市| 遂平县| 兰溪市| 镇宁| 玉屏| 神池县| 怀安县| 凤翔县| 信宜市| 乌鲁木齐市| 喀喇沁旗| 长泰县| 革吉县| 舟山市| 兰州市| 章丘市| 商洛市| 云梦县| 宜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