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一、名詞解釋

1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武漢大學2015研]

答: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是指人類社會的物質生活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物質要素的總和。社會生活的物質條件包括:地理環(huán)境、社會發(fā)展的人口因素和人類生活所必需的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地理要素是指人類社會生存于其中的自然條件;社會發(fā)展的人口因素是指一定數(shù)量、質量、密度的人口,此二者是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fā)展的必要條件,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方式則對社會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

2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武漢大學2015研]

答:蘇格拉底的精神助產(chǎn)術是指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的方法。蘇格拉底在同別人討論問題時,往往總是說自己對任何問題都不懂,只好向別人請教。但當別人回答他的問題時,蘇格拉底卻對別人的答案進行反駁,使對方矛盾百出。最后通過啟發(fā),誘導別人把他的觀點說出來。但蘇格拉底認為這些觀點不是自己的,而是對方心里本來就有,只是由于肉體的阻礙未能顯現(xiàn)出來。他的作用是通過提問幫助對方把觀點明確。蘇格拉底把最后這個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形象地稱為“思想助產(chǎn)術”。這個教育思想在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啟發(fā)式教育的典型。

3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武漢大學2015研]

答:斯賓諾莎的知識分類和真觀念是斯賓諾莎在認識論方面的基本觀點。他在《知性改進論》和《倫理學》中將知識歸結為“意見或想象”、“理性知識”、“直觀知識”(即真觀念),認為真觀念能夠直接認識事物的本質而不至于陷入錯誤,并將其作為推論知識確立的出發(fā)點、前提和基礎。斯賓諾莎認為哲學原則和概念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jīng)過直觀的認識活動獲得的,人們憑借天賦的認識能力(直觀和推理)在心中建立起一個真觀念,作為天賦工具,作為認識的原始起點,逐漸形成作品,再制造新的工具,實現(xiàn)知識的進步。

4唯名論[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唯名論是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的主要派別之一。經(jīng)院哲學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共相和殊相,一般與個別之間的關系問題。圍繞“共相”問題,中世紀經(jīng)院哲學分為實在論和唯名論。唯名論認為個別的東西才是真實的存在,共相只是概念,并沒有實際存在的意義。唯名論否定共相的獨立實在性,從根本上威脅到基督教的正統(tǒng)神學和教會權威。唯名論堅持把理性與信仰、哲學與神學相分離的做法,在客觀上推動著近代經(jīng)驗哲學與實驗科學的興起。

5實體[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實體是指神或自然。斯賓諾莎認為實體是在自身內(nèi)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他反對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認為只有神或自然一個實體。實體是無限的,它不可以被別的東西所限制;實體是自因的和永恒的,它不能被別的東西所產(chǎn)生。宇宙間只有一個不動、不變的絕對無限的實體。斯賓諾莎將唯理論進一步向前推進,用自然主義的唯物主義一元論取代笛卡爾的心物二元論。

6感性[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感性是指人的認識的接受性,是一種被動接受的認識能力,是最起碼的認識能力。康德把知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個層次。感性知識由兩種成分構成:用來接受的先天直觀形式,即空間和時間形式;通過自在之物刺激感官而后天獲得的直觀的質料,包括知覺、印象、感覺等。康德認為空間是外感官的形式,時間是內(nèi)感官的形式,一切外部現(xiàn)象最終都要納入到內(nèi)部來感知,時間是感知一切內(nèi)外現(xiàn)象的先天直觀條件。

7百科全書派[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百科全書派是指在18世紀參與由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全稱《百科全書,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編纂工作的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是反宗教迷信、樹立理性的思想領袖,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孟德斯鳩、伏爾泰、盧梭、孔狄亞克、拉美特利、狄德羅、達朗貝爾、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他們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思想潮流,影響著當時法國每個有教養(yǎng)人士的基本信念。他們在社會政治領域的貢獻掀起啟蒙運動的高潮。然而,百科全書派啟蒙思想家們的哲學觀點各不相同,他們并不屬于某一個統(tǒng)一的哲學流派。

8人是萬物的尺度[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人是萬物的尺度”是普羅泰戈拉提出的著名哲學命題,是指對每個感知者而言,事物就是他所感知的那個樣子。命題中的“人”主要時指單個的人,也可指某類的人。普羅泰戈拉認為衡量事物的尺度是單個人的個體感覺,帶有明顯的主觀主義、感覺主義和相對主義色彩。但他反對“神是萬物尺度”的神話傳統(tǒng)和“人是自然產(chǎn)物”的自然哲學傳統(tǒng),把神、物、人的關系顛倒過來,使人成為衡量存在的標準、主宰萬物的力量。這是西方哲學史上第一個強調(diào)主體能動性的典型命題,對于破除外在的限制與束縛,啟發(fā)人們重視自身價值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

9預定和諧[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預定和諧是萊布尼茲提出的理論,其目的是為了解決復雜的單子系統(tǒng)如何在各自獨立運動的情況下保持協(xié)調(diào)一致的問題,是萊布尼茨單子論的核心問題。他認為上帝在最初創(chuàng)造每個單子的時候就把能夠使它們相互協(xié)調(diào)一致的程序放進單子里面,在由無數(shù)單子構成的宇宙中,上帝如同宇宙秩序總譜的作曲者,彼此孤立的各個單子正是根據(jù)上帝的前定和諧來進行各自的自然變化,上帝既使得每個單子都向著更高的知覺狀態(tài)運動,也使得整個單子世界保持一種有條不紊的秩序。這一學說本身存在著矛盾,“前定和諧”本是設定上帝來解決單子之間的協(xié)調(diào)性問題,卻變成他以宇宙現(xiàn)存的和諧秩序作為上帝存在的一個“證明”。

10方法論原則[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

答:方法論原則是笛卡爾提出的,觀點主要有:決不接受我沒有確定為真的東西;把每一個考察的難題分析為細小部分,直到可以適當?shù)亍A滿解決的程度為止;按照順序,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逐漸上升到對復雜對象的認識;把一切情況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第一條說明分析的必要性是為了找到無可懷疑的、確定的“阿基米德點”;第二條說明分析是由復雜到簡單的過程,分析的結果要盡可能地細致;第三條是指綜合的過程,從分析的結果出發(fā),由簡單的、確定的真理推導到復雜的道理;第四條是指分析和綜合的過程,分析要徹底,綜合要全面,才能達到完全的真理。在方法論原則基礎上,笛卡爾建立起理性演繹法。

11四因說[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中山大學2013研]

答:“四因說”由亞里士多德提出,是指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和目的因。他認為從客觀事物中為實體概念找到它的具體根據(jù)是必要的。在人造物中,“四因”彼此區(qū)別。在自然物中,動力因和目的因都是形式因,“四因”只有形式因與質料因。形式因規(guī)定事物的本質,包含著事物發(fā)展的動力和目的,是積極的、能動的、決定的因素;質料因是消極的、被動的、被決定的因素。形式與質料相對立。整個宇宙形成一個從質料到形式交替上升的統(tǒng)一序列。四因說回答“實體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問題,構成亞里士多德實體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后世哲學家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12存在就是被感知[北京師范大學2015研][四川大學2014研]

答:“存在就是被感知”由貝克萊在《人類知識原理》中提出,是指既然觀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就意味著感覺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貝克萊以不同的感官印象為出發(fā)點,把事物說成是來自不同感官的各種觀念的集合。他認為事物都是可感物,可感物由各種可感性質集合而成,可感性質不可能離開感覺而獨立存在,觀念是可感性質與感覺的統(tǒng)一,事物是觀念的集合。貝克萊是把洛克的經(jīng)驗論原則向前推進一步,否定質不可感知的“物實體”,把觀念的原因和支撐者歸結為“精神實體”。他把事物說成是觀念的集合,又把觀念說成是精神、心靈、自我的結果,整個世界只不過是精神或自我的一種感知。貝克萊陷入與常識相悖逆的主觀唯心主義。

13原子運動[河北大學2014研]

答:原子運動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提出的著名學說。他認為原子具有能動性,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最后單位,并否認原子受其他東西的支配,而主張原子本來就在運動的觀點。他把運動看作是原子的固有屬性,無數(shù)原子在宇宙中形成旋渦運動,重的凝結成大地,輕的被拋向外層空間。原子在旋轉中相互碰撞,不同形狀的原子或因相互勾連、糾纏而結合,或因錯開、脫落而分離。世間萬物因原子的結合而產(chǎn)生,因原子的分離而消失。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的漩渦運動是必然的,說“萬物都根據(jù)必然性生成”,“沒有什么事物是任意產(chǎn)生的”。

14啟蒙運動[河北大學2014研]

答:啟蒙運動是18世紀興起于歐洲的思想解放和歷史進步的運動,這場運動以哲學為核心且聲勢浩大。“啟蒙”是用光明驅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的意思。啟蒙理性是17世紀的哲學與科學精神的繼續(xù),是樂觀主義的歷史進步觀,是現(xiàn)代理性。啟蒙主義的綱領就是現(xiàn)代主義和現(xiàn)代化的綱領。啟蒙運動是遍及全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有蘇格蘭、德國等國的啟蒙運動,但法國的啟蒙運動最為徹底,影響最大,法國大革命是它的直接結果。法國的啟蒙學者可分為以伏爾泰、盧梭、孟德斯鳩為代表的溫和論者和以百科全書派為代表的激進論者。啟蒙運動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為資產(chǎn)階級革命奠定了基礎。

15物自體[河北大學2014研]

答:物自體,又稱“自在之物”,是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中提出的重要哲學概念。物自體有以下含義:客觀存在著的物。它作為我們感覺經(jīng)驗的來源,是存在于我們以外的物;超感性的理念—上帝、世界和靈魂。它作為理性的先驗理念,是我們永遠追求而又不能認識的思維存在體。他認為先驗理念是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總原因和總根據(jù),存在于思想中的純粹觀念;倫理學中的理想目標。它作為實踐理性的主體,在實踐上力圖實現(xiàn)而又一直不能實現(xiàn)的理想目標,即對人的道德行為做出規(guī)定的先天準則,這就是最高的、無條件的至善,是幸福與道德的統(tǒng)一。

16同類相知[四川大學2014研]

答:“同類相知”,又稱“流射說”,是恩培多克勒的認識論原則。“同類相知”是指設定了認識內(nèi)容與認識對象的符合,其具體內(nèi)容是人和外部事物有著同樣的本原,當構成人的根和構成事物的同類的根相觸時,人體就會產(chǎn)生感覺。“同類相知”說把感覺的性質歸結為事物的物理性質,把感覺的運動歸結為感官的生理結構。因此,它是一種把認識歸結為感覺的感覺主義。

17實踐知識[四川大學2014研]

答:實踐知識是指實踐智慧,是亞里士多德關于知識分類的一種。實踐知識是為著行動而被追求的知識,只考慮具體環(huán)境和事實,其對象是個別的事件。它還是長期經(jīng)驗和積累的結果。實踐知識包括倫理學和政治學知識,思慮和選擇是其明顯特征,其作用是在生活的具體境遇中,為我們在處理與道德有關的事務方面提供行動指導。

18先天綜合判斷[四川大學2014研]

答:“先天綜合判斷”是康德哲學中的核心概念,其來源是休謨關于綜合命題和分析命題的區(qū)分。這一概念是為了解決經(jīng)驗知識所具有的普遍必然性問題而提出的,是對唯理論和經(jīng)驗論兩種知識論的綜合。一切認識都基于判斷,康德把判斷分為三種類型:先天分析判斷、后天綜合判斷和先天綜合判斷,而只有先天綜合判斷既能擴展我們的知識又具有普遍必然性,它才是可靠的科學知識的根據(jù)。先天綜合判斷又可分為數(shù)學命題、自然科學的命題、形而上學的命題三類。為了把形而上學改造為未來的科學的形而上學,因此也必須先天綜合判斷作為基礎,它將為人類的知識和一切理性活動提供堅實的基礎。

19第二性的質[四川大學2014研]

答:第二性的質是洛克關于物體所具有的性質的劃分其中的一種。性質是指物體中能夠產(chǎn)生觀念的能力,而第二性的質則是物體借其體積、形相和運動等第一性的質在我們心中所產(chǎn)生的諸如顏色、聲音、滋味等觀念的能力。第二性的質雖源于物體的刺激,但它并不是物體本身所具有的,具有因人而異的相對性。

20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四川大學2014研]

答: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是經(jīng)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的觀點。哲學是神學的婢女是指哲學成為了神學的附庸,哲學的作用被限定在證明、解釋和保護信仰的范圍中,神學借助哲學是為了把它的義理講得更清楚些。這句話表面上探討的是神學和哲學的關系,實際上表現(xiàn)的中世紀哲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即理性和信仰的關系問題。托馬斯把理性變?yōu)樾叛龅鸟Z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補充;他堅持了神學高于哲學,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場。雖帶有濃厚的信仰主義特點,遵循了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的一貫特點。但其積極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逐漸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學的崛起。

21凡是現(xiàn)實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現(xiàn)實的[四川大學2014研]

答:該觀點的出處是哲學家黑格爾的《法哲學》。該命題意為凡事合乎歷史必然性的都一定會把自己實現(xiàn)出來,“現(xiàn)實的”不等于“現(xiàn)存的”,而是按照歷史理性必然要實現(xiàn)出來的,哪怕現(xiàn)在還未實現(xiàn)出來。該觀點表明了歷史具有內(nèi)在的發(fā)展規(guī)律,歷史本身具有的合理動力,這種內(nèi)在聯(lián)系的規(guī)律隱藏在現(xiàn)存事物和人們的日常社會活動的后面,作為絕對精神的隱秘計劃而暗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2習慣是人生偉大的指南[四川大學2014研]

答:這是英國哲學家休謨的觀點。“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是休謨對他提出的“歸納問題”的解決方法。他否認了經(jīng)驗可以給予我們因果關系的必然性,認為“習慣”是因果關系的基礎,因果關系是心理習慣的產(chǎn)物,這是一種自然主義的解釋。若沒有習慣的影響,那么我們除了當下呈現(xiàn)于記憶和感覺中的東西以外,對于其它所有的事實一無所知。這樣一來不但一切行動無法開始,而且思想也難以進行。“習慣是人生的偉大指南”說明我們的經(jīng)驗是有益于我們的,并且使我們期待將有類似過去的一串事情發(fā)生。根據(jù)經(jīng)驗而來的一切推論都是習慣的結果而不是理性的結果這種解決符合經(jīng)驗論的原則,但不能令人滿意,因為他最后訴諸的是常識而非哲學,并且因果問題仍然沒有定論。把因果關系理解為主觀性的習慣聯(lián)想,啟發(fā)康德建立先驗論的因果觀。

23作為思想和作為存在是一回事情[四川大學2014研]

答:這是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的觀點,闡釋了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巴門尼德以“存在”為認識對象,通過對“是”具有表述思想和指示存在的功能的分析而得出這一結論。思想的對象是存在而不能是非存在,而存在也只能由思想把握而非靠感覺。在感性認識中不能確立知識與對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認識才能達到這一點。該命題不僅是他對概念性認識的本質的第一次規(guī)定,還對西方哲學史上理性主義哲學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24米利都學派[西北政法大學2014研]

答:米利都學派是古希臘最早的哲學流派之一。代表人物是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勒斯是米利都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他認為萬物之源為水,水生萬物,萬物又復歸于水。阿那克西曼德認為萬物都源于元質,最終又復歸于元質。同時主張世界起源于一種永恒的運動,是由演化得來的。阿那克西美尼認為萬物的基質是氣,大地呈圓桌形狀,氣包圍著萬物。他們的哲學的共同特點是尋求世界本原的樸素唯物主義。米利都學派開創(chuàng)了理性思維,他們試圖用觀測到的事實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臘神話來解釋世界。他們的思想觀點排除了當時神造世界萬物的迷信,激起了人們探索世界本原的強烈興趣。米利都學派揭開了希臘哲學以至整個西方哲學史的序幕。

25笛卡爾[西北政法大學2014研]

答:笛卡爾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shù)學家、神學家。他曾參加過日耳曼三十年戰(zhàn)爭,1629年定居荷蘭,1649年應瑞典王后邀請赴瑞典講學,次年卒于此。笛卡爾對現(xiàn)代數(shù)學的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因將幾何坐標體系公式化而被認為是解析幾何之父。他是二元論的代表,留下名言“我思故我在”,提出了“普遍懷疑”的主張,是歐洲近代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xiàn)代哲學之父”。他的哲學思想深深影響了之后的幾代歐洲人,開拓了所謂“歐陸理性主義”哲學。笛卡爾是17世紀的歐洲哲學界和科學界最有影響的巨匠之一,被譽為“近代科學的始祖”。

26《精神現(xiàn)象學》[西北政法大學2014研]

答:《精神現(xiàn)象學》是黑格爾的哲學著作,1807年出版。全書以客觀唯心主義立場,敘述了意識從自發(fā)到自覺的各個發(fā)展階段,即“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倫理精神”、“宗教”、“絕對知識”,并把這些階段說成是人類意識在歷史中所經(jīng)歷的發(fā)展階段的縮影。主張意識的發(fā)展是基于意識本身的矛盾進展的,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并猜測到了邏輯的東西和歷史的東西的統(tǒng)一。但始終把“絕對精神”作為自己哲學的最基本的概念,邏輯和歷史統(tǒng)一于“絕對精神”。初步建立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基本輪廓和基本概念。

27以太[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4研]

答:“以太”是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設想的一種物質,泛指晴天或上層大氣,是物質構成的一種元素。譚嗣同以“以太”為“仁”,為萬物之本原;康有為以“以太”為不忍人之心;章炳麟認“以太”為“原子”;孫中山則以之為“太極”,為宇宙生成之初的物質?

28理想國[中山大學2013研]

答:《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對話的形式,圍繞中心問題“什么是正義”展開研究,廣泛涉及經(jīng)濟學、政治學、哲學、倫理學等領域。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與他人對話,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tǒng)一的政體,這是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正義與善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柏拉圖認為統(tǒng)治者必須是哲學家,因為哲學家的本質就是具有知識、智慧、正義、善的美德。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

29我思故我在[中山大學2013研]

答:“我思故我在”是法國哲學家笛卡爾的著名思想,是笛卡爾哲學認識論的起點,也是他“普遍懷疑”的終點。其意為: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笛卡爾反對經(jīng)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系統(tǒng)懷疑的方法”,然而他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懷疑。該理論被認為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代表。

30社會契約論[中山大學2013研]

答:《社會契約論》是法國思想家盧梭的著作。書中第一次提出了天賦人權和主權在民的思想,提倡的民主理論風靡全世界,并且引發(fā)了法國大革命。盧梭認為,一個理想的社會,應該建立在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中,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tǒng)治者的認可,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所控制的,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chǎn)生公共意志。《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xiàn)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tǒng)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xiàn)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31四假象說[中山大學2013研]

答:“四假象說”是英國哲學家培根提出的哲學觀點。他為揭露了人類認識產(chǎn)生謬誤的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說”,認為人們之所以只能看到事物的假象,是受到錯誤觀念的影響,而這種錯誤觀念的產(chǎn)生根源是認知主體的幻覺。培根把這些虛幻的假象分為四種:“種族假象”、“洞穴假象”、“市場假象”和“劇場假象”。這個理論解決了認識論上的一個根本問題,我們要求得真知,根本就在于消除妨礙認識的因素,而培根所提出的四種假象正是人們通向真理的重大障礙。

32愛智[廈門大學2011研]

答:愛智是指哲學。從語義上來說,在希臘語中,“哲學”一詞的本義是“愛智慧”。從哲學本身來說,所有的科學都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來運行,哲學是對這種規(guī)則的反思,也就是對其“思想前提”的追問。只有這種探尋事物的一般原理和原因、追問自然萬物的本原和根據(jù)的知識,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智慧”,對這種“智慧”的熱愛與追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哲學。

33蘇格拉底[廈門大學2011研]

答:蘇格拉底是古希臘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主要思想有:“認識你自己”、神學目的論和“美德即知識”。“認識你自己”是指人只應該關心自己身邊的事情,因為自然界是神創(chuàng)造的,充滿神的特殊旨意和目的,是神的智慧的象征,是人無法認識的。神學目的論是指世間萬物都不是偶然的,而是神為了某種目的精心設計的。“美德即知識”是指美德是心靈的內(nèi)在原則,知識等同于善。

34《小邏輯》[廈門大學2011研]

答:《小邏輯》是著名哲學家黑格爾的著作。它主要論述由感性的反映物質世界,發(fā)展為由知性的反映有關人性在關系中的宏觀現(xiàn)實世界,最后發(fā)展為由理性的、辯證的上升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踐、有限與無限統(tǒng)一的全體的絕對理念。黑格爾在書中批判舊式形而上學,創(chuàng)立起唯心主義辯證法。

35純粹理性[廈門大學2011研]

答:純粹理性是康德提出的哲學概念,是指獨立于一切經(jīng)驗的理性,即“先驗的理性”。康德哲學把以往去抽象認識對象已達到真理的思維方式轉到先考察人類理性是否能、以及怎樣認識對象本身上來,稱為“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是指對人類理性自身的考察,康德的三大批判是指《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

推薦閱讀
  1. 全國名校外國語學院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第4版)
  2. 劉九洲《新聞理論基礎》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3. 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4. 饒立華《電子媒介新聞教程:廣播與電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5. 程佩青《數(shù)字信號處理教程》(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6. 馮達文《新編中國哲學史(下冊)》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7. 帕金《宏觀經(jīng)濟學》(第8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8. 姜明安《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9. 吳樹青《政治經(jīng)濟學(資本主義部分)》【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1小時高清視頻】
  10. 高鴻業(yè)《西方經(jīng)濟學(微觀部分)》(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11. 2014年會計碩士聯(lián)考高分突破·財務會計分冊
  12. 周葉中《憲法》(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jié)題庫+模擬試題】
  13. 2020年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851西方經(jīng)濟學考研模擬試題及詳解
  14. 遼寧大學經(jīng)濟學院433稅務專業(yè)基礎[專業(yè)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15. 武漢科技大學醫(yī)學院853藥理學歷年考研真題及答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兴市| 白水县| 连山| 越西县| 扎囊县| 邢台市| 白水县| 泸溪县| 汤原县| 昆山市| 天等县| 娄烦县| 宁晋县| 会宁县| 潜江市| 江阴市| 瓦房店市| 阜宁县| 射洪县| 万盛区| 周宁县| 五河县| 许昌市| 婺源县| 蒲城县| 益阳市| 成安县| 绩溪县| 柳林县| 洪雅县| 马关县| 景泰县| 南丹县| 河源市| 彰化县| 姜堰市| 来宾市| 澄城县| 庆城县| 深泽县| 拜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