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先達《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第3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8011字
- 2020-09-25 17:58:30
2015年南開大學731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解釋下列概念、命題
1.哲學的基本問題
答: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指貫穿于全部哲學問題之中并統帥和制約其他一切問題的根本問題,也是各種哲學學派、思潮爭論的根本問題。
(1)內容
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關于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誰是第一性、誰產生誰的問題。
這是哲學中的唯物論與唯心論之爭,又稱“本體論”問題。哲學家依照他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而分成了兩大陣營: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第一性的,是本原;唯物主義認為自然界是本原的。
②關于思維與存在“有無同一性”的問題。
這是哲學中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之分,又稱“認識論”問題。哲學史上絕大多數哲學家對這個問題都作了肯定的回答。此外,還有一些哲學家否認認識世界的可能性。
(2)評述
由于人的全部活動中都存在作為哲學基本問題的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因此,能否堅持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的唯物主義的本體論,能否堅持意識反映存在的唯物主義的可知論,能否堅持實踐基礎上的能動的反映論,就成為能否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關鍵。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就是哲學基本問題在現實生活中的根本要求和生動體現。
2.青年黑格爾派
答:青年黑格爾派是指于19世紀30年代黑格爾哲學解體過程中產生的激進派,又稱“黑格爾左派”。其活動中心在柏林,主要成員有:D.F.施特勞斯、B.鮑威爾、E.鮑威爾、A.盧格、K.F.科本、A.魯滕堡、E.梅因、M.赫斯、M.施蒂納等。
(1)興起
1835年施特勞斯的《耶穌傳》促進了青年黑格爾運動的興起。青年黑格爾派反對黑格爾體系的保守傾向,力圖從它的辯證方法中引出革命的和無神論的結論。在30年代,他們主要從事對宗教,特別是對福音書的批判性研究。施特勞斯認為,福音故事是像神話那樣不自覺地發生的,其中客觀的精神實體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鮑威爾則認為它出自福音書作者的有意虛構,起決定作用的是自我意識,因而只有自我意識才能把人類從宗教異化下解放出來。
(2)分化與解體
進入40年代后,曾經起過進步作用的青年黑格爾運動發生分化和解體。青年黑格爾派中最激進的分子如盧格開始公開批判普魯士國家制度,赫斯開始宣傳空想共產主義。費爾巴哈從唯物主義立場上批判宗教和黑格爾哲學。與此同時,以鮑威爾兄弟和梅因為首的一群人組成了“柏林自由人”小組,玩弄空洞的批判詞句,蔑視群眾,指責英法等國的社會主義工人運動;施蒂納則用至上的“唯一者”來鼓吹無政府主義。
此外,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過青年黑格爾運動,但一開始就有別于其他青年黑格爾分子。他們迅速從宗教批判轉向政治批判,進而轉向唯物主義和共產主義。
3.本質與現象
答:(1)現象與本質的含義
現象與本質是揭示客觀事物的外部表現和內部聯系相互關系的范疇。任何事物都具有現象與本質兩個方面。本質是類的本質,即一類事物之所以區別于他類事物的最根本的東西,因此它是普遍性、共性,但并非共性都是本質。由于事物的種類是分層次的,本質也是分層次的,根據深淺層次的不同而分為多極本質?,F象是本質的具體表現,即該事物的各種個性、特殊性、具體性的總和。本質是內容,但現象不一定是形式,內容也不一定都是本質。
(2)現象與本質的辨證關系
現象和本質是對立的,也是統一的。
①二者相互區別
現象是事物的外在方面,是表面的、多變的、豐富的;本質是事物的內在方面,是深藏的、相對穩定的、比較深刻、單純的。因而現象是可以直接認識的,本質只能間接地被認識。
②兩者也相互依存
現象是本質的現象,本質是現象的本質。本質只能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現象只能是本質的顯現,它們之間是表現和被表現的關系。
③二者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其轉化正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轉化的客觀基礎。本質變現象只能理解為本質表現為現象;現象變本質應理解為現象表現本質,現象越豐富,表明事物的本質也越深刻。同時,現象和本質的關系是復雜的。同一現象可以表現不同的本質,同一本質也可以表現為不同的現象。
(3)方法論意義
正確把握本質與現象的關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茖W的任務就在于辨別真象與假象,并透過現象把握本質。要掌握大量的現象,盡可能全面觀察;要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從一級本質到二級本質,不斷深化對事物的認識。
4.意識形態
答:意識形態是指反映經濟形態和政治形態以及一定階級或社會集團利益和要求的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把意識形態作為與經濟形態、政治形態相對應的范疇。意識形態一詞是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在19世紀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們的偏見和傾向根源的“關于觀念的科學”。之后,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在多種含以上被使用。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政治法律思想
政治法律思想是對社會的管理和控制機制進行理論概括的意識形態。政治法律思想一方面對于人們的社會生活具有強制性的規范作用,另一方面對道德、藝術、宗教、哲學等其他社會意識具有很大的影響力。
(2)道德
是通過規范和倫理教化來調整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意識形態,是以善惡評價的方式調整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準則、標準和規范的總和。
(3)藝術
藝術是用形象表達人們對社會生活的理解,表達人生的情感體驗和價值追求的意識形態,包括戲劇、繪畫、雕塑、音樂、舞蹈、電影等,其特點就在于具體的形象性。
(4)宗教
宗教是一種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會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
(5)哲學
哲學是對人與世界關系進行總體性把握,主要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最一般關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現的意識形態。哲學以抽象的概念反映人的現實活動,表現出一定的社會關系,體現著一定的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利益、愿望和要求。
綜上所述,各種意識形態都是對經濟基礎、社會生活的反映,但它們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經濟基礎的密切程度不同,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種意識形態在內容上相互補充、相互滲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發展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了觀念形態文化的整體,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力量,從而支配人們的行動。
5.交往關系
答:交往關系是指社會交往關系。社會是由人類個體所構成的,人類個體之所以構成社會就在于人類個體之間的相互交往。
(1)社會交往關系形成的基礎
各個層面的社會交往關系都是植根于物質生產活動,并且構成物質生產活動的社會條件。社會交往關系是在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上發生的,是直接或間接同物質生產活動相聯系的,依其同物質生產聯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現為不同的層面。主要有:生產技術的社會交往,經濟的社會交往,政治的社會交往,精神的社會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會交往各層面的劃分是相對的。社會生活是一個整體,各個領域、各個層面是密切相關、不可切斷的,因此,各種社會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錯的。
(2)社會交往關系的規范和制度化
社會交往關系規范化、制度化的過程是指無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質生產發展水平的制約下以特定的形式現實化的過程,這同時也是社會交往關系客觀化的過程。社會交往關系規范化、制度化表現為諸種形式,形成社會制度體系的諸多層次。社會必須在某種相對穩定的狀態下才能保障物質生產活動順利進行,這就要求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具有穩定的秩序,要求人們的社會交往關系具備穩定的結構。社會交往的秩序和結構,是通過社會交往的規范化、制度化的過程建立的。
總之,社會就是人們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產物。用人類個體之間在物質生產基礎上的交往活動說明社會的起源,是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和方法。
二、論述題(4選3)
1.國家的本質
答:(1)國家的含義
國家“是階級統治的機關,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關”?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為維護自己的利益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主要由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組成?其中,軍隊是最主要的成分?它是一個歷史范疇,是社會分裂為階級以后,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在歷史上,先后出現過奴隸制、封建制、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四種類型的國家?前三種是少數剝削者對廣大勞動者實行專政,后一種是無產階級和廣大勞動者對少數反動派實行專政?它不是永恒的,將隨著階級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2)國家的起源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只有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各種氏族群體和氏族制度。后來隨著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才產生了國家。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有兩個方面:
①社會已分裂為彼此對抗的階級——奴隸和奴隸主階級。占人口少數的奴隸主階級為了維護它對基本生產資料的占有和對多數人的剝削統治,并使之固定化、合法化,就必須憑借其經濟的力量造成適合于自己的社會政治秩序。這是國家產生的最初階級根源。
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分工發展起來,腦力勞動和社會組織管理工作逐漸專門化,使得建立脫離日常勞動和生活、專門管理和組織社會公共事務的特殊機構不僅成為必要,而且成為可能。這是國家產生的一般歷史條件。這種條件與特定階級的需要和地位相結合,便使國家的產生從可能變成了現實。
(3)國家的職能
國家的本質通過國家的職能表現出來。國家有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的基本職能。
①對內職能
國家的對內職能包括政治統治和社會管理兩個方面:
a.政治統治
對內的政治統治就是掌握國家權力的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和敵對勢力實行專政,強制其服從,鎮壓其反抗,同時在本階級內部實行特定的民主,以特定的專政和民主相結合來實現和維護自己的統治。
b.社會管理
對內的社會管理就是執行社會公共事務的組織、管理和調節,如制定和執行社會經濟、財政、民政、教育、交通、衛生和治安等等方面的法律和法規,維護社會秩序,調節社會沖突,以及干預、調節社會經濟生活或直接組織經濟建設等等。
②對外職能
國家的對外職能是指以國家為特定的社會主體,在經濟、政治、軍事和文化等方面進行國際交往的職能。
a.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來的侵襲和顛覆;
b.要根據自己的利益調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進行國際間的交流,參與國際經濟政治生活;
c.剝削階級國家執行本國統治階級的意志,在可能的時候實行侵略擴張,掠奪和奴役別國人民;
d.無產階級國家則是把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結合起來,執行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進步的職能。
③二者的關系
國家對內對外的雙重職能及其各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一般說來,對內職能是基本的、實質性的,對外職能是對內職能的繼續和延伸。
綜上所述,國家不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也不是單純的經濟、道德、文化等等組織形式,國家是一種以階級的統治為其實質的社會權力的組織形式、即階級統治的工具。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答:“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是指實踐概念的完備規定和實踐觀點的確立,是實現哲學上的偉大變革的關鍵。實踐的觀點規定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它是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一、認識論與本體論的統一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以體現能動性與受動性的統一的實踐范疇作為自己理論體系的核心,它也就必然具備革命性與科學性高度統一的理論特征。
(1)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
①實踐是唯物主義自然觀的基礎
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于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理解,不僅它肯定了自然界對于人的先在性,即肯定了人周圍的自然界構成了人類歷史的前提,而且更在于它把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即物質生產實踐作為全部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以往歷史觀的根本錯誤恰恰在于它忽視了這一歷史的現實基礎,把人對自然界的關系排除于歷史之外,因而造成了自然界和歷史之間的對立,并由此而陷入了歷史的唯心主義。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視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把物質生產實踐視為人類歷史的現實基礎,也就把歷史的觀念帶進了自然領域。
②實踐是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基礎
舊唯物主義在歷史觀上陷入唯心主義,主要的就是由于它缺乏實踐的觀點,對事物、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因而也就不能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客觀的活動。馬克思主義哲學以體現受動性和能動性之統一的實踐概念為基礎,把實踐理解為人類存在的基本形式。社會歷史就是人的社會實踐活動,而基礎性的實踐活動則是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的物質生產實踐活動,因此,人類歷史在本質上也就是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的歷史。
③實踐是認識論和本體論統一的基礎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人的認識本身就是實踐過程的一個方面或一個環節,是實踐過程的內化。實踐是以物質工具為中介而對于對象世界的實際的把握,認識則是以語言符號為中介而對于對象世界的觀念的把握或象征性把握。這兩種把握活動應當是彼此一致且互為前提的。但認識歸根到底是以實踐為基礎的,實踐不僅是認識的源泉,而且是認識的真理性、客觀性的標準;認識來源于實踐,又必須回到實踐。所以,實踐的觀點不僅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體論即自然觀和歷史觀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它也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認識論的首要的基本的觀點,這兩個方面在實踐概念的基礎上獲得了統一。
④實踐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統一的基礎
在以往的哲學特別是近代哲學中,這兩種傳統基本上是彼此分離的。古代唯物論之中尚包含著某種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近代的唯物論則把自身抽象化了。與此相反,德國古典哲學特別是黑格爾哲學則以一種抽象的形式發展了辯證法,把辯證法理解為思維與存在之間的矛盾對立或相互否定,并最終走向揚棄對立即否定之否定的歷史性的運動過程,當然這一過程是局限于觀念或精神的領域之內的。顯然,這兩種哲學傳統在以往不僅是分離的,而且是對立的。但它們都包含著各自的合理性,只是在現有的形式上無法把它們結合起來。馬克思主義哲學從物質實踐活動來規定人的本質,這就為唯物論與辯證法的統一提供了現實的基礎。
⑤實踐是解決哲學基本問題的基礎
以實踐概念為基礎去解決哲學的基本問題,把思維與存在的統一理解為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現實的歷史過程,揭示了人的實踐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生活的實踐的本質,也就邏輯必然地要將唯物主義的原則貫徹于社會歷史的領域,使哲學唯物主義徹底化,成為完備的唯物主義。
(2)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革命的批判的哲學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不僅在于它公開申明自己服務于無產階級批判舊世界、創造新世界的人類解放事業,而且更在于這種哲學本身就內在地包含著革命性、批判性的規定。實踐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對于外部自然的一種否定性關系。人不是消極地適應自然,而是以自身的活動否定自然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物質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構成了全部人類活動的基礎。可見,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內含否定性、革命性規定的實踐概念作為自身的基礎,便從根本上決定了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
(3)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完整嚴密的科學的理論體系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與革命性都是它的內在的本質規定,二者不是相互分離的,而是在實踐基礎上的辯證的統一。正因為馬克思豐義哲學是在實踐中產生并經過實踐檢驗的具有客觀真理性的科學理論。它才能夠成為無產階級指導實踐、變革現實的武器,才能在實踐中充分展示它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質;也正因為這個哲學的實踐的本性要求它超出思想理論的主觀范疇,化為群眾批判現實、變革現實的革命實踐,它才談得上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自己,才能獲得并保持自己的客觀真理性、科學性。
(4)評述
實踐范疇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核心、最基礎的范疇。只是在實踐范疇的基礎上,馬克思主義哲學才超越了以往的全部哲學,構成了一個唯物論與辯證法相統一、自然觀與歷史觀相統一、本體論與認識論相統一的完整嚴密的理論體系。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以實踐范疇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
3.馬克思主義理論涉及到的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答: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范疇是指揭示不同社會狀態的本質的范疇。“必然王國”是指人被物化的社會關系所支配即人受物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則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即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接下來,我們從唯物史觀的角度來探討必然王國與自由王國。
(1)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的實質
①必然王國的實質
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條件下,由于生產的日益社會化使人們的社會聯系日益擴大和加強,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制卻使人們根本無法駕馭自己的活動所造成的社會關系,這種社會關系以一種物的形式反過來反對人們本身,把人們置于它的統治之下。在這種社會狀態下,不僅勞動者不自由,剝削者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只有摧毀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廢除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才能使人類從這個“必然王國”中擺脫出來。這就是由人受歷史必然性統治的狀態向人支配歷史必然性的狀態過渡,由人受社會關系支配的狀態向人支配社會關系的狀態過渡。
②自由王國的實質
真正的自由王國只是存在于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它的實際內容就是人類能力的發展成為目的本身。人類能力的發展成為目的本身,就是人不再屈從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人成為社會關系的主人是保證人的能力自由發展的前提條件,把人類能力的發展成為目的本身看作社會歷史領域自由的基本標志,這是馬克思的基本思想。他們講的未來的“社會形式”、“經濟形態”、“聯合體”等就是“自由王國”,也是指共產主義社會。
(2)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條件
①自由時間和勞動時間之間對立的揚棄
勞動時間是指人類為維持和再生產自身的生命所必需的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活動的時間,自由時間則是指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即可以用于從事科學、藝術、社會管理等非物質生產活動的時間。當社會生產力有了一定的發展,勞動者能夠超出自身的需要而為社會提供剩余勞動時,即勞動者的勞動時間可以區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兩個部分時,人類就無須把全部時間和精力都花費在物質資料的生產上,而可以騰出一部分時間去從事物質生產以外的科學、藝術等活動。這種以剩余勞動為基礎的自由時間的出現,對于人類自由的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自由時間,才有人類能力的發展,才有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的自由王國就是依靠自由時間建筑起來的。
②勞動的普遍化的實現
勞動的普遍化是指勞動在一切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中進行分配,任何人都不能把自己所應承擔的那部分社會勞動轉嫁給他人。一切社會成員的可供支配的時間都分為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兩部分,每個人都既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參加物質生產勞動,又享有自由時間,并運用自由時間去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同一。這時,盡管物質生產勞動仍是維持人類生存所必須進行的活動,但勞動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了以發展自身能力為目的的活動,成了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
③生產力的發展和生產關系的改造
實現勞動的普遍化以揚棄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對立,依賴于一定的社會條件,其中最基本的是下述兩個方面:
a.必須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只有通過發展社會生產力,使社會游離的自由時間足以保證一切社會成員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才能實現勞動的普遍化,才具有消除勞動時間與自由時間對立的物質基礎。
b.必須有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即必須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以及和這種生產方式連在一起的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的矛盾是一種社會矛盾,只有通過社會關系的變革才能解決。
(3)評述
馬克思主義通過對勞動時間和自由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的關系的考察,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和統治的本質,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矛盾的對抗性質,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必然為共產主義所代替的歷史趨勢,這就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然而,人類社會走向自由王國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我國現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就是朝著這個偉大的歷史目標前進,并且只有把它同這個偉大的歷史目標聯系起來才能充分顯示它的意義。
- 藍鴻文《新聞采訪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含新聞采訪專題視頻講解]
- 曾五一《統計學概論》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孟昭蘭《普通心理學》筆記和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721教育學基礎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回憶版)匯編
- 天津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213翻譯碩士日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全國名校經濟學考研試卷分析及真題詳解(含中山大學、南開大學等名校)
- 朱新蓉《貨幣金融學》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孫國華《法理學》(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朱萍《資產評估學教程》(第4版)配套題庫【名??佳姓骖}+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中國哲學史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世界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8年考研歷屆數學真題題型解析(數學一)
- 朱永濤《英美文化基礎教程》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名??佳姓骖})+模擬試題】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插圖修訂版)
- 平狄克《微觀經濟學》(第7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