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姜安《政治學概論》(第2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10字
- 2021-05-31 16:42:05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題
2014年首都師范大學718政治學原理考研真題及詳解
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卷
考試科目代碼:718
考試科目名稱:政治學原理
請將答案注明題號寫在答題紙上,試題紙上做答無效。
一、請解釋下列名詞:(每題10分,共50分)
1.柏拉圖
2.西塞羅
3.馬基雅維利
4.孟德斯鳩
5.托克維爾
二、簡述下列各題(每題20分,共40分)
1.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2.政黨與一般政治團體的區別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試述政治文化的類型劃分
2.試述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關系
參考答案
首都師范大學2014年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試卷
考試科目代碼:718
考試科目名稱:政治學原理
請將答案注明題號寫在答題紙上,試題紙上做答無效。
一、請解釋下列名詞:(每題10分,共50分)
1.柏拉圖
答:柏拉圖是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也是全部西方哲學乃至整個西方文化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其創造或發展的概念有:柏拉圖思想、柏拉圖主義、柏拉圖式愛情等,主要代表作是《理想國》。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國家的理念。他認為政治哲學是對國家理念的認識和把握,合乎正義的城邦就是實現或體現了至高的“善”的城邦,就是城邦的理念。
②哲學家治國思想。哲學家執政是柏拉圖理想國家的核心內容,柏拉圖把哲學家執政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與絕對權力的結合,他把這種哲學家視為城邦的“拯救者”。
③政體思想。柏拉圖把政體區分為賢人政體、榮譽政體、寡頭政體、平民政體、僭主政體五種政體類型。他對平民政體和僭主政體的批評最為激烈,認為平民政體必然演變成僭主政體。
2.西塞羅
答:西塞羅是古羅馬著名政治家、演說家、雄辯家、法學家和哲學家。他深遠地影響了歐洲的哲學和政治學說。他信奉斯多葛派的學說,他的理論貢獻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將希臘政治哲學特別是斯多葛派的政治學哲學介紹到羅馬;另一方面是對羅馬共和制度從理論上予以總結。其主要代表作《論國家》和《論法律》。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國家觀念。他認為國家是人民的事業,國家屬于人民,國家為人民所有。西塞羅在國家觀念中還特別強調法律的作用,認為法律繁榮紐帶是國家的實質。
②法律思想。他認為自然法先于成文法或國家頒布的法律而存在,它是正義的根源,是人類法律的基礎。自然法是正確的規則或最高的理性,它具有高于一切人類立法的權威,判斷正義與非正義的標準,是衡量人類立法和人類行為的準繩。
3.馬基雅維利
答:馬基雅維利是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是近代資產階級政治學說的奠基人之一。在中世紀后期的政治思想家中,他是第一個明顯地擺脫了神學和倫理學的束縛,為政治學和法學開辟了走向獨立學科的道路。他的主要代表作是《君主論》。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國家觀。他主張國家的根本問題是統治權,統治者應以奪取和保持權力為目的,主張國家至上,將國家權力作為法的基礎。
②共和思想和君主專制思想。他主張擁護君主制度,實際上是要借助王權的形式,實現意大利的統一,建立近代的共和國,發展資本主義經濟。
4.孟德斯鳩
答:孟德斯鳩是法國啟蒙思想家,社會學家,是西方國家學說和法學理論的奠基人。孟德斯鳩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在學術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其主要代表作是《論法的精神》。
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法的精神。他認為法的精神存在于法律和各種事物可能有的種種關系之中。
②政體和政治自由。他重視政體和政體原則,把政體看作是一種客觀事物,各種政體都有自己的原則。他劃分了三種政體:民主制、貴族制、君主制。同時他主張政治自由是做法律所許可的一切事情的權利,他把公民個人的自由稱為事實上的自由和民事自由。
③分權學說。分權學說的目的是保證公民的政治自由。他把國家權力劃分為三種,即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三種權力分開掌握與分開行使,彼此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約。
5.托克維爾
答:托克維爾是法國歷史學家、政治家和政治社會學的奠基人。前期熱心于政治,之后主要從事歷史研究,他的主要代表作是《論美國的民主》、《舊制度和大革命》等。主要政治思想有:
①民主和平等。他將“民主”看作是平等的趨勢,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體現這一趨勢。他認為民主與平等是密切相關的,不僅民主以平等為基礎,而且民主本身也意味著平等,是一種平等的社會狀況。
②自由和平等。在政治哲學中,托克維爾對自由與平等的辯證關系進行了分析。他認為,在民主國家,理想的境地是自由與平等的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他把自由與平等的完美結合看做是平等在世界各國中的最好形式。
③專制和革命。他厭惡和批判革命,一方面他認為大革命是封建專制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又認為大革命會導致新的專制。
二、簡述下列各題(每題20分,共40分)
1.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
答:民族問題是指民族從形成、發展直到消亡之前的各個階段,不同民族或民族集團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活方式、風俗習慣諸方面因一系列矛盾而引起的問題。它表現為諸如民族隔閡、民族歧視、民族糾紛、民族壓迫等形式和現象。民族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有:民族差異、剝削制度、和各民族事實上的不平等,我國處理民族問題的基本原則有:
(1)堅持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主要表現為:
①各民族在政治權利、社會地位上實現了平等。
②各民族在發展經濟和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權利。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平等權利。
在我國,各個民族在國家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切領域,都享有平等的權利,承擔相同的義務,真正實現了各民族的平等。但由于歷史原因,造成少數民族在經濟文化方面還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況,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而影響了民族平等權利的充分行使。所以我國采取一定的特殊政策,對少數民族給予幫助和補貼。
(2)堅持民族團結
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互助和聯合的關系。它對于國家統一、社會的穩定、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民族團結是中華民族的最高利益和各民族的最高愿望。堅持民族團結必須旗幟鮮明地反對大民族主義和地方民主主義,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
(3)堅持各民族共同繁榮
各民族共同繁榮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教育、科學、文化等各項事業都得到發展,各民族自身得到發展進步,民族素質得到提高。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實現途徑有:
①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國家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支持。
②民族地區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發揮自己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充分利用民族地區的優勢。
③發達地區的支援,先富幫后富,達到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
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三項原則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實現民族團結的政治基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前提條件,各民族的共同繁榮特別是經濟的發展,又是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的物質保障。
2.政黨與一般政治團體的區別。
答:政黨是指代表一定階級、階層或集團的根本利益,由其中一部分最積極的分子所組成,具有共同的政治綱領和理論主張,采取共同的行動,為參與、取得和維護政權而組成的政治組織;政治團體是指有組織地去參與政治過程和影響政府決策的社會利益群體。政黨與一般政治團體主要有如下區別:
(1)政治目標不同
政黨的主要政治目標是從事政治活動、掌握政權,具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意圖,政黨參與政治活動的主要目標和目的是參與、奪取和鞏固政權;而一般性的政治團體雖具有政治性但缺乏系統的政治綱領,它進行政治活動的主要目標在于實現所代表的群眾利益,而不是奪取國家政權。這是政黨區別于一般政治團體的根本標志。
(2)所代表的利益范圍大小不同
政黨要取得和鞏固政權,除代表本階級、階層的利益以外,還要兼顧反映社會其他方面的利益,它所代表的利益較為廣泛;而一般政治團體所代表的則是自己群眾的利益,較為狹窄。
(3)組織的嚴密性不同
政黨的組織要比一般性的政治團體嚴格、嚴密。政黨的組成成員是本黨黨員,政黨有其嚴格的政治綱領,紀律嚴明;而一般性的政治團體都是群眾性組織,缺乏政治綱領,其成員組成也較為松散,缺乏嚴密的政治紀律。
(4)功能和作用不同
政黨與國家政權緊密相關,其主要作用在于奪取和鞏固國家政權,行使國家權力,進而實現本階級的利益;而一般性的政治團體的主要作用在于通過影響政府政策的制定、修改等來實現所代表的群眾利益。
三、論述題(每題30分,共60分)
1.試述政治文化的類型劃分。
答:政治文化是指一個國家中的階級、團體和個人,在長期的社會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下形成的某種特定的政治價值觀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為模式。主要包括政治主體對政治體系、政治活動過程、政治產品等各種政治現象,以及自身在政治體系和政治活動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種態度和價值傾向。政治文化按照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型:
(1)西方學者將政治文化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①參與型政治文化與服從型政治文化。這是從社會成員的參政傾向來進行劃分的。
a.在參與型政治文化體系中,公民普遍具有參政的愿望、能力和要求,民主、平等的觀念是這種政治文化的主導觀念;
b.在服從型政治文化體系中,多數社會成員不能也不愿參與政治,即使政治體系提供了參與政治的途徑,民眾也會因為其參與政治的能力不足而使政治參與難以實現。
②沖突型政治文化、協調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這是根據政治文化在一個國家、社會的作用和政治文化中亞文化結構及其相互間關系而劃分的。
a.沖突型政治文化是指在這類文化中存在著亞文化系統之間的相互沖突;
b.協調型政治文化是指在這種文化中,各種亞文化系統之間相互協調和融合,社會各個階層、集團和民族之間不存在政治觀念和政治信仰方面的根本沖突;
c.混合型政治文化是指在這類政治文化中,各種亞文化系統之間的界限尚不分明,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集團、大眾與領導之問的分野也不明顯,同時政治關系又與血緣關系、種族關系與宗教關系交織在一起。這種現象在發展中國家較為多見。
③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現實型政治文化。這是從政治價值原則類型的角度,根據政治文化的價值理念的特點而加以區分的。
a.理想型政治文化是把道德、宗教與政治價值觀結合在一起,因而它賦予國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預人們思想的權力;
b.現實型政治文化則是將政治價值原則與道德原則分離開來,因而趨向于盡量地縮小國家的干預范圍。
④傳統政治文化與現代政治文化。這種類型的區分主要是根據政治文化的發展階段而劃分的。
a.傳統政治文化是與自然經濟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結構相適應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情感和價值觀,它以專制主義與等級觀念為核心內容;
b.現代政治文化是與生產的商品化和社會化相適應的一整套政治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2)馬克思的政治文化劃分
馬克思主義認為,區分不同政治文化的標準,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它的經濟基礎,二是它的階級性質。根據馬克思主義關于政治文化的階級屬性,可以把政治文化劃分為剝削階級類型的政治文化和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
①剝削階級社會的政治文化
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里,剝削階級的政治文化處于主導地位。剝削階級以他們的政治文化維護其政治統治,被剝削和被壓迫階級也以自己的政治文化來指導自己反剝削、反壓迫的斗爭。根據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的不同,我們又可以將剝削階級社會政治文化劃分為奴隸制社會的政治文化、封建制社會的政治文化和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三種不同類型。
②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
社會主義社會的政治文化指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與人民當家作主的新型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性質的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社會主義政治文化是一種新型的政治文化,在本質上具有剝削階級政治文化所不可比擬的優越性。
2.試述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關系。
答:國內政治是指國內各政治勢力、政治組織之間的政治關系的總和,它主要是建立在在縱橫交錯的利益關系網絡基礎上的;國際政治是指國家之間、國際組織之間和其他政治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的總和。它發生于國際社會的多個行為主體之間、是國際社會的政治關系體系的總和,同時國際政治的本質內容是國際社會行為主體之間的政治關系。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1)國際政治與國內政治的聯系
①國內政治是國際政治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一國建立、發展、削弱乃至廢止與他國政治關系和選擇對外關系政策方針方式的決定因素。而國際政治是各國國內政治在國際范圍和領域中的延伸和相互作用。這一聯系的具體體現是各國在國際政治關系中的主導性利益要求,是其國內政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統治階級利益的對外延伸。
②國際政治對于國內政治也具有重要的影響。一國在國際政治活動中的成敗,將會影響該國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得以實現,會增強或削弱該國統治階級統治地位的政治合法性基礎和統治力量,會影響該國國內政策和政治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得以貫徹、實行和發展。在特定情況下,一國在國際政治活動中的失敗,會改變國內政治發展的方向和進程,甚至會引起國內政治的根本變革。
(2)國內政治和國際政治的區別
①公共權威在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中的效力不同
國內政治存在著一個公共權威,這一權威本質上是統治階級的權威,形式上卻具有公共性,它具有普遍性、最高性和強制性等特性;而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卻不存在這樣的公共權威,在國際政治中,任何國家、國家集團或者其他力量,都不具有使自己的權力和權威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統一、有效的權力和權威的能力,都不可能使自己的意志成為最高意志。
②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利益構成和內容有所不同
國內政治的利益構成主要是階級利益、階層利益和其他社會集團的利益,統治階級的利益是國內政治的主導利益和主要內容,但被統治階級與統治階級的利益沖突和斗爭,其他非統治階級與統治階級的利益競爭和合作,同樣是國內政治的重要內容;國際政治的利益構成了除各國統治階級的利益之外,還包含各國的民族利益、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③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在行為主體方面的不同
國內政治是階級、階層、政府、政黨以及政治團體活動的舞臺,因此,一國內的政府、政黨等是國內政治中最活躍的政治主體;在國際政治中,雖然存在和活動著其他行為主體,但是,最重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行為主體是主權國家,因此,國際政治主要是國家活動的場所,其主體主要是主權國家。
④國內政治與國際政治的力量對比不同
國內政治的力量對比主要存在于不同的階級、階層、政黨和政治團體之間,其政治格局是這些力量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國際政治的力量對比則主要發生和存在于主權國家之間,國際政治的基本格局主要是主權國家或者國家集團力量相互之間作用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