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于廑《世界史·現代史編(下卷)》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9153字
- 2021-05-31 16:41:47
第3章 戰后初期社會主義國家的鞏固和經濟建設
3.1 復習筆記
一、蘇聯的恢復和發展
1.國民經濟的恢復與國力的增強
(1)戰后初期蘇聯面臨的任務
①戰爭結束時,蘇聯軍事實力和國際威望空前提高,被公認是世界第一流強國。
②戰爭使蘇聯遭受嚴重創傷,恢復國民經濟,成為戰后初期蘇聯的主要任務。
(2)恢復國民經濟
①組織軍隊復原,將軍工生產轉為民用生產。
②隨著“冷戰”的開啟,導致重工業和國防工業依然是首要發展目標。
③1946年3月,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了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第四個五年計劃。
(3)成就和問題
①成就
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文教科技事業也有較大發展。
②問題
a.在僵化的政治經濟體制影響下,1950年后工業增長速度下降,工業消費品供應不足,質量差。
b.農業發展緩慢,農民負擔沉重,農莊莊員報酬低。
2.社會政治生活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斗爭
(1)民主與法制被破壞
①戰后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盛行,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繼續遭到破壞,黨和國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正常。
②1949~1950的“列寧格勒案件”等一系列重大冤案使得許多知識分子和干部受到牽連。
(2)意識形態領域的措施和問題
①轉入和平建設時期,聯共(布)加強了黨的政治思想工作,設立培養黨政干部的高級黨校、培養地方干部的教育網、培養理論人才的社會科學院等。
②聯共(布)中央通過了關于文學和藝術問題的一系列決議,召開了全蘇作家、戲劇家、音樂家和美術家會議,加強對文藝界的控制。
3.聯共(布)第十九次代表大會
(1)大會內容
①大會批準了黨中央工作總結報告。
②大會批準了發展國民經濟的“五·五計劃”。
③大會通過了新的黨章和更改黨名稱的決議。
④大會選舉出以斯大林為首的新的中央委員會及中央主席團。
(2)《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
①由斯大林在大會前夕撰寫而成,是大會的指導思想。
②書中提出了一整套社會主義的經濟模式。
③它使蘇聯的經濟理論和經濟體制更陷于,并在這方面影響了所有社會主義國家。
4.赫魯曉夫上臺與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1)貝利亞事件
1953年7月,蘇共中央召開全會,聽取并討論了馬林科夫關于貝利亞罪行的報告,貝利亞被定為“反黨反國家罪”,開除黨籍,最終被執行槍決。
(2)赫魯曉夫最初的改革調整
1953年9月,蘇共中央全會選舉赫魯曉夫為蘇共中央第一書記,并著手開始政策調整。
①經濟方面
在堅持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同時,著手對經濟管理體制特別是農業管理體制進行改革。
②政治方面
a.批判個人崇拜,批判斯大林的某些理論觀點。
b.平反一些冤假錯案。
c.改組內務部,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簡稱克格勃)。
d.出現以揭露斯大林時期蘇聯社會陰暗面為特征的“解凍文學”。
③對外關系方面
蘇聯提出緩和國際緊張局勢,為此赫魯曉夫頻繁出訪和會談。
(3)蘇共二十大
1956年2月14~24日,蘇共召開第二十次代表大會。
①會上赫魯曉夫提出了“和平共處”、“和平競賽”和“和平過渡”三個理論問題,后被稱為“三和路線”;
②總結報告正式宣布,“堅決反對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精神不相容的個人崇拜”;
③赫魯曉夫作了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報告”,因譴責斯大林,震驚了世界;
④大會選舉了新的中央委員會,赫魯曉夫當選中央第一書記。
二、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
1.東歐各國人民政權的鞏固
(1)東歐各國共產黨的建設
①背景
a.東歐各國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形勢下建立起來的人民民主政權,除南斯拉夫和阿爾巴尼亞在戰爭結束后不久就實施共產黨一黨制外,其他則是以反法西斯民族統一陣線為基礎的多黨聯合政府。
b.蘇聯利用蘇軍駐扎在東歐一些國家的有利條件,幫助各國確立共產黨的絕對領導地位。
②東歐各國黨組織建設
a.1946年4月,德國蘇占區的共產黨和社會民主黨合并,組成了德國統一社會黨。
b.1948年2月,羅馬尼亞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合并,組成了羅馬尼亞工人黨。
c.1948年6月,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合并,組成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d.1948年6月,匈牙利共產黨同社會民主黨合并,組成匈牙利勞動人民黨。
e.1948年8月,保加利亞共產黨同社會黨合并,組成保加利亞共產黨。
f.1950年12月,波蘭工人黨同社會黨合并,組成波蘭統一工人黨。
(2)東歐各國的政權建設
①匈牙利
a.人民政權建立之初,資產階級政黨小農黨在勢力較大。
b.1946年3月,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全國農民黨和工會委員會等組成“左翼聯盟”。
c.8月,左派聯盟在議會大選中占據絕對優勢。
d.1949年8月,匈牙利通過憲法,正式宣布為人民共和國。
②捷克斯洛伐克
a.1946年5月選舉,捷共成為第一大黨。資產階級黨派也加入到新組建的政府中。
b.1947年下半年,資產階級企圖利用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將共產黨排除出當政府,而制造了“二月事件”,但最終以無產階級的勝利而告終。
③波蘭
a.1945年6月,臨時民族團結政府建立。出任副總理的前倫敦流亡政府首領米科拉契克糾集農民黨右翼分子,反對民主改革和戰后波蘭的新邊界。
b.1946年6月,政府就設置參議院、土地改革和西部邊界的三大問題舉行了全民投票。
c.1947年1月,舉行議會選舉,波蘭工人黨獲得勝利。
④保加利亞
a.1946年下半年宣布廢除君主政體,建立人民共和國。
b.12月,頒布了保加利亞新憲法。
⑤羅馬尼亞
a.1946年11月議會大選,以共產黨為首的民主政黨聯盟獲勝。
b.12月30日,國王米哈伊被迫簽署退位書,議會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羅馬尼亞人民共和國。
⑥民主德國
a.民主德國建立后,經濟拮據,與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聯邦德國差距不斷拉大,人民日益不滿。
b.政府提高工作額度的計劃引發了東柏林“6·17事件”。
c.“事件”是東歐國家中群眾第一次顯示出反對推行蘇聯模式的跡象。
d.“事件”發生后,蘇聯改善了對民德政策,民德最終成為主權國家。
2.東歐各國的土地改革和經濟恢復
(1)土地改革和經濟恢復
①改革前各國土地情況
a.東歐各國大多是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村中還存在嚴重的封建殘余。
b.工業較為發達的民主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存在大地主所有制。
②改革措施
a.無償沒收國內外法西斯分子的土地,規定擁有土地的最高限額。對于超過限額的土地,各國標準不一。
b.國家把沒收或贖買來的土地大部分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少部分用來建立國營農場或公用林牧場。
③企業國有化改革
a.將外國人和賣國賊的銀行和企業沒收,將本國銀行和大企業收歸國有。
b.對外貿易由國家壟斷,對物價實行國家統一管理。
④經濟恢復工作。
a.戰爭期間,各國社會都遭到嚴重破壞。
b.各國人民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領導下,在蘇聯幫助下,迅速得到恢復。
(2)發展國民經濟
①發展特點
在經濟恢復基礎上,走蘇聯經濟模式。
②各國工業發展情況
a.南斯拉夫
制定發展國民經濟的五年計劃,但蘇南沖突后,南斯拉夫開始走以“自治體制”為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b.捷克斯洛伐克
1949年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總產量增加1倍,機器制造業增加5倍。
c.保加利亞
“一·五”計劃四年提前完成,工業比重已上升到50%以上。
d.匈牙利
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超過了農業;建立了斯大林冶金聯合企業,其產品不僅滿足國內需要,還供出口。
e.羅馬尼亞
1950年開始五年計劃建設。一大批新工業部門建立起來,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工業—農業國。
f.波蘭
1950~1955年實施了六年計劃。工業化達相當水平。
g.民主德國
從1951年起實施五年計劃,工業產量增加約90%。
h.阿爾巴尼亞
從1951年起實施五年計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上升到43.5%。
③各國農業發展情況
a.發展較快的國家
保加利亞進展最快,1952年社會主義農業已占全部耕地的75%;捷克斯洛伐克在“一·五”計劃結束時,農業合作社和國營農場的耕地面積約占全國耕地的1/2;阿爾巴尼亞的農業生產合作社和國營農場在1956年共占全國耕地面積的39%。
b.取得一定發展的國家
匈牙利農業合作社的耕地面積在1953年達到32.5%;羅馬尼亞的社會主義農業耕地面積在1955年達26.4%。
c.進展較緩的國家
1955年波蘭農業合作社的耕地面積只占全國耕地面積的9.2%。
④評價
到50年代中期,除南斯拉夫外,東歐各國通過有計劃的大規模建設,都基本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并程度不等地開展了農業集體化,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
a.不足
各國教條式照搬蘇聯經驗,片面高速優先發展重工業,農輕重比例嚴重失調,在農業合作化過程中,有的國家也實行強迫命令,使農民的積極性受挫。
b.后果
市場供應緊張,人民生活并未得到應有的提高。
3.1956年波蘭、匈牙利事件
(1)波茲南事件
①背景
a.蘇共二十大揭露斯大林的錯誤,在東歐各國引起強烈反響和風波。
b.波蘭統一工人黨奧哈布就任黨中央第一書記后公開承認,黨在過去犯了很多錯誤,宣布為前黨中央總書記哥穆爾卡恢復名譽,并實行大赦。
c.廣大群眾強烈要求改革。但黨內意見不一,未能及時制訂出一個明確的革新綱領。
②事件發生
1956年6月中旬,波茲南工人,要求增加工資和降低賦稅,舉行游行示威,進而引發騷亂,史稱波茲南事件。
③波黨七中全會
7月中下旬,波黨舉行七中全會。會議討論了波茲南事件,全會決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生活,擴大社會主義民主。會后,波黨中央又決定推舉哥穆爾卡重新擔任黨的領導職務。
④波黨八中全會
1956年10月,波黨舉行八中全會,會議主張在經濟上調整工業結構,實行中央計劃經濟與企業工人自治相結合的體制。政治上認為黨的生活要民主化,對黨政機關要加強監督。會議選舉哥穆爾卡為黨中央第一書記。
(2)匈牙利事件
①背景
a.蘇共二十大以后,匈廣大黨員和群眾強烈要求改革,有的人還提出“民主社會主義”等口號。
b.1956年7月,匈黨中央全會解除了拉科西的黨中央第一書記職務,由其副手格羅繼任。但形勢未得緩和。
②事件發展
a.1956年10月23,首都高校學生開始示威游行,后引發暴亂,政府通過戒嚴令并請蘇軍協助。
b.11月1日,納吉政府宣布匈牙利中立,退出華沙條約組織并向聯合國求援。3日,他改組政府,宣布實行多黨制。
③事件的平息
11月4日,以卡達爾為首的匈牙利工農革命政府宣告成立。蘇軍于當天開進布達佩斯平息武裝沖突,納吉及其政府要員避入南斯拉夫大使館。
④事件后果
a.巨大損失。有2500多人死亡,近2萬人受傷。經濟損失達200多億福林,相當于匈一年國民收入的1/4。
b.這一悲劇性事件給匈牙利人民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留下了深刻的教訓。
⑤事件發生原因
a.拉科西一格羅集團的嚴重錯誤和罪行。
b.納吉集團沒有和反動勢力劃清界限,并贊同反革命勢力。
c.國內反革命勢力的破壞和進攻。
d.國際帝國主義的挑動和參與。
三、亞洲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權鞏固與經濟建設
1.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斗爭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1)鞏固政權和恢復經濟
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國家情況
a.在軍事上,國民黨還有大量殘余武裝,威脅著國家的安全和統一。
b.在經濟上,新中國繼承的是一個十分落后而又千瘡百孔的爛攤子。
c.在國際上,美國力圖對新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
②鞏固政權的斗爭
a.軍事上,肅清了國民黨在大陸的殘余武裝力量和土匪,實現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b.政治上,建立起各地各級人民政府,鎮壓了反革命。
c.經濟上,沒收了官僚資本企業并把它們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國營企業。
③成果
a.勝利完成各種繁重的社會改革任務。
b.恢復了國民經濟。
(2)過渡時期的經濟建設
①經濟計劃的制定
1953年6月,正式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②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a.特點
第一,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和平贖買。
第二,對個體農業,創造了從臨時互助組和常年互助組,到初級農業合作社,再到高級農業合作社的過渡形式。
b.結果與評價
第一,到1956年,全國絕大部分地區基本上完成了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
第二,這項工作中也有缺點和偏差。改造要求過急,以致在長時期遺留了一些問題。
第三,總體來看,在一個幾億人口的大國比較順利地實現了如此復雜和深刻的社會變革,促進了工農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③經濟建設的成就
a.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了起來。
b.市場繁榮,物價穩定,人民生活顯著改善。
(3)政權建設和中共八大的召開
①政權建設
a.1954年9月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選舉了國家領導人。
b.全國人大代替政協成為最高權力機構,人民政協繼續發揮作用。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c.這時期中國政府進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動,擴大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聯系。
②中共八大(1956年9月)
a.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已經基本上建立起來。
b.會議內容:正確分析了國內矛盾便變化,制定發展任務,確立指導思想。
c.評價:“八大”的路線為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和黨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2.朝鮮人民抗美戰爭的勝利
(1)美國擴大侵略戰爭
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美國操縱安理會通過決議,指責北朝鮮是“侵略者”,宣布武裝援助南朝鮮。
②7月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建聯合國軍,進一步擴大侵朝戰爭。
③9月,美國調集兵力,在仁川登陸,相繼占領漢城、平壤,戰火燒到中朝邊境。
(2)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①10月初,中國派遣志愿軍入朝參戰。
②中朝軍隊不斷取得勝利,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
(3)朝鮮停戰談判
①談判過程
a.6月23日蘇聯提出和平解決朝鮮問題的建議,為交戰雙方所接受。
b.1951年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開始舉行,10月8日談判移至板門店。
c.1953年7月27日,李奇微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②遺留問題處理
a.《朝鮮停戰協定》確定協商從朝鮮撤退一切外國軍隊以及和平解決朝鮮問題。
b.從1954年9月起,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分批從朝鮮撤回。
③朝鮮抗美戰爭勝利的意義
a.打破了美帝國主義不可戰勝的神話,極大地增強了朝中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b.全世界對中國刮目相看,新中國的國際威望空前提高。
3.越南人民抗法戰爭的勝利
(1)越法協定
①背景
a.1945年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宣讀《獨立宣言》,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法國拒絕承認越南獨立。9月23日,法軍隨英軍開進占領了西貢,越南人民奮起反擊,南方抗法戰爭開始。
b.越、法先后簽訂了《越法初步協定》和《越法臨時協定》。法國承認“越南共和國為一個自由的國家,有它的政府、國會、軍隊和財政”;越南承認越南為“法蘭西聯邦的一分子”。
②全面戰爭的展開
1946年12月19日法軍對河內發起全面攻擊,越南人民抗法戰爭全面展開。
(2)邊界戰役和奠邊府戰役
①邊界戰役
1950年9月,在中國顧問團的幫助下,越軍發動北部“邊界戰役”,殲敵近萬名,打通了長近1000公里的中越邊界線,取得了北方戰場的軍事主動權。
②奠邊府戰役
a.1954年3月13日,在中國顧問團的幫助下,越人民軍發動了奠邊府戰役,占領了法軍司令部。活捉了法軍司令官,改變了整個印支戰爭的形勢。
b.奠邊府大捷,改變了整個印支戰爭的形式,對正在召開的日內瓦國際會議產生了積極影響。
(3)日內瓦協議
①經過
a.1954年4月日內瓦會議開幕。5月8日,開始討論印支問題。
b.由于奠邊府戰役的勝利,法國國內政治發生變動,國民議會通過了停止戰爭的決議。
c.7月21日,與會國達成協議,簽訂關于在印支三國停止敵對行動的協定。
②內容
a.在北緯十七度線以南、9號公路稍北劃定一條臨時軍事分界線,越軍在線北集結,法軍在線南集結;
b.與國會保證尊重印支三國的獨立、主權和內政不受干涉,印支三國將分別舉行全國的自由選舉。
4.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發展
(1)外蒙古宣布獨立
①蒙古國家發展歷史
a.1911年,蒙古的王公和大喇嘛在沙俄的策動下宣告自治,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君主專制政權。
b.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1921年7月11日,蒙古宣布獨立,建立君主立憲政府。
②建立共和國
a.1924年11月26日廢除君主立憲制,成立人民共和國。同年召開蒙古人民黨“三大”,確定了“非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總路線。
b.1940年6月頒布新憲法,宣稱保證向非資本主義道路發展,以便在將來過渡到社會主義。
③中蒙關系
a.1924年《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規定,蘇聯承認外蒙古為中華民國的一部分。
b.1945年10月,外蒙古舉行了全民投票。1946年1月5日,國民黨政府承認了外蒙古獨立。
c.1949年10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與蒙古人民共和國正式建交。
(2)經濟發展
①40~60年代初的發展
a.工業
第一,從30年代起,在蘇聯的幫助下開始建立現代工業部門。
第二,在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援助下,經濟發展較快。
b.評價
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已占統治地位。
第二,這時期農業生產發展十分緩慢,糧食主要依賴進口。
②60~80年代的發展
a.農業
第一,到80年代中期,農業基本實現機械化。
第二,蒙古鄉村和草原的面貌發生變化,城鎮出現。
b.工業
第一,工業產值增加,在經濟總產值中所占比重增加。
第二,大多數建設項目仍依靠蘇聯援助。
c.改革
從1984年起,蒙古在工業和農牧業部門也先后開始進行完善經濟機制的試驗和改革。
(3)經濟困局
隨著蒙古在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根本轉軌,長期依賴蘇聯的國民經濟陷入嚴重的危機之中。
(4)政局變化
a.1990年蒙古也開始實行多黨制,蒙古人民革命黨在議會和聯合政府中占主要地位。
b.11月,議會通過新憲法,改國名“蒙古人民共和國”為“蒙古”,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
c.1992年2月,蒙古人民革命黨召開“二十一大”,宣布放棄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專政和國際社會主義。
四、社會主義陣營各國的關系
1.《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1)莫斯科會談
①1949年12月~1950年2月,毛澤東應斯大林的邀請訪問了蘇聯,并就中蘇之問的重大政治經濟問題進行了會談。
②1950年2月14日在莫斯科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同時,還簽訂了《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和《關于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2)中蘇條約和協定的內容與作用
①內容
a.《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規定了雙方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的全面合作,確立了中蘇之間的同盟關系。條約有效期為30年。
b.《關于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規定,不遲于1952年末,蘇聯政府將長路、旅順口、大連等地完全移交中國政府。
c.《關于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規定,蘇聯從1950年至1954年五年內,貸款給中國3億美元,中國在1963年底以前分期還清這筆貸款及利息。
②評價
a.《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締結和實施,使得中蘇兩國友好關系以條約和協定的形式固定下來,推動了兩國人民友好往來。
2.蘇聯和南斯拉夫的沖突與和解
(1)情報局關于南斯拉夫的決議
①蘇南矛盾的發展
a.二戰期間,蘇聯為了維護與美英的聯盟,在南斯拉夫問題上,采取承認流亡政府、抑制南斯拉夫共產黨游擊隊并促使兩者達成協議的政策,引起蘇南兩黨之間的矛盾。
b.戰后,關于里雅斯特的歸屬問題、兩國經濟合作問題以及籌建巴爾干聯邦問題上,蘇聯與南斯拉夫矛盾不斷加深。
②蘇南關系破裂
a.1948年3月,蘇聯突然從南斯拉夫撤走所有軍事顧問和教官及文職專家。
b.3月18日至5月22日,蘇南之間就雙方分歧交換意見,觀點發生嚴重分歧。
c.1948年6月,情報局第三次會議在布加勒斯特舉行,會決議將南共開除情報局。
d.7月,南共召開“五大”,又通過了《關于南共對情報局的態度》的決議,駁斥了對南共的所有指責。
e.1949年11月,情報局又在匈牙利召開會議,通過了《南斯拉夫共產黨是劊子手和特務當權》的決議。
③評價
蘇南公開沖突和情報局決議給南斯拉夫造成了極大的困難,也造成了戰后國際共運的第一次分裂,引起了社會主義陣營的混亂。
(2)赫魯曉夫時期的蘇南關系
①兩國兩黨關系正常化
a.1953年6月,蘇南外交關系恢復。1955年5月,赫魯曉訪問南斯拉夫。6月2日雙方發表了《貝爾格萊德宣言》,強調互相尊重主權和互相平等。互不以任何理由干涉內政。
b.1955年8月,兩國在莫斯科締結了一個長期貿易協定,蘇聯貸款給南斯拉夫1.94億美元。
c.1956年6月,鐵托訪蘇,雙方發表了兩國政府的《聯合公報》與兩黨關系的《莫斯科宣言》。由此,蘇南兩國兩黨關系正常化恢復。
②雙方在意識形態上和國內外政策上的分歧。
a.1958年4月,南共聯盟“七大”通過了新的綱領。蘇聯又展開了對南共綱領的批判,從而又開始了蘇南第二次大爭論。
b.1960年,由于中蘇分歧公開化,赫魯曉夫在這年9月聯合國大會期間恢復了與鐵托的個人接觸。
c.1961年兩國再次簽訂長期貿易協定。蘇南關系進入第二次和好。
d.1968年8月蘇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又使蘇南爭執迭起。
③評價
赫魯曉夫時期,蘇南之間雖有分歧,但并不影響兩國在經濟和文化方面的繼續合作,也沒有中斷兩國領導人的互訪。
3.蘇聯波蘭關系與蘇聯匈牙利關系
(1)蘇波關系
①蘇波關系歷史淵源
a.反法西斯戰爭末期,在蘇軍幫助下,波蘭獲得了解放。
b.戰后,在人民波蘭的經濟恢復和建設中,蘇聯也給予了巨大援助。
②刺激蘇波關系的歷史問題
a.卡廷事件。1940年春,蘇聯于斯摩棱斯克市附近的卡廷森林屠殺近1.5萬名波蘭軍官。
b.關于戰后波蘭疆界的變動。
c.波蘇經濟貿易中的不平等交換。
d.蘇聯對波蘭內政的干涉。
③波蘇關系緩和
a.1956年10月19日波黨召開二屆八中全會,波共和蘇共兩黨達成協議,蘇方表示尊重波黨自己的人選,波方保證波蘇友好。
b.10月30日,蘇聯政府發表宣言,表示要在完全平等基礎上加強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友誼與合作。
c.11月中旬,哥穆爾卡率波黨政代表團訪蘇,雙方就兩國間一系列政治、經濟問題達成協議。
(2)蘇匈關系
①蘇匈關系的歷史曲折
a.1945年春,蘇軍在向柏林進軍的過程中幫助匈牙利獲得了解放。
b.1946年7月開幕的巴黎和會上,蘇聯為維護了匈牙利的獨立和主權。
c.1948年2月,蘇匈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供貨協定等。
②蘇匈關系的激化
1956年匈牙利十月事件中,匈牙利人民強烈反對蘇聯的大黨大國主義,要求調整蘇匈關系。蘇匈關系在納吉政府后期陷于破裂。
③緩和
a.1956年11月4日,以卡達爾為首的匈牙利工農革命政府成立。應工農革命政府的請求,蘇軍坦克部隊平息了匈牙利的武裝沖突。
b.1957年1月,以卡達爾為首的匈牙利黨政代表團訪蘇。
4.1957年莫斯科會議
(1)莫斯科會議
①莫斯科會議召開背景
蘇共二十大后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出現的一系列事件,使各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感到有必要召開一次國際性會議,以求統一認識,協調共同的策略,促進國際共運的發展。
②莫斯科會議召開
在1957年俄國十月革命40周年之際,全世界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派出代表團齊集莫斯科,先后舉行了12個社會主義國家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和64個共產黨和工人黨代表會議,并分別通過了《莫斯科宣言》及《和平宣言》。
(2)《莫斯科宣言》
①性質
實際上是各種觀點妥協與調和的產物。
②內容
社會主義各國的相互關系應建立在完全平等、尊重領土完整、尊重國家獨立和主權、互不干涉內政的原則基礎上,并在此基礎上相互援助,加強團結。
(3)《和平宣言》
認為和平的力量是巨大的,這種力量能夠阻止戰爭,維護和平。但認為戰爭危險并沒有過去。
- 管理工效學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3)》(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大學體育與健康
- 人文地理學野外實習方法指導與案例研究
- 監理工程師《建設工程監理基本理論與相關法規》歷年真題與模擬試題詳解
- 大學計算機基礎案例指導
- 學前教育政策與法規
- 童明《美國文學史》課后習題詳解
-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訓
- 2020年江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自考《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15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課程代碼:03706]
- 廣告法規與廣告倫理
- 汪流《電影編劇學》(修訂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外國語學院359日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會計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