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1年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簡答與作圖(每題9分,共45分)

1.為什么說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答:(1)產業資本循環指產業資本從一定的職能形式出發,順次經過購買、生產、銷售三個階段,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實現了價值的增殖,最后又回到原來出發點的全部運動過程。

(2)貨幣資本的循環形式為:G—W…P…W′—G′。貨幣資本循環形式最具有片面性。因為,在這個循環形式中,起點和終點都是貨幣形式,兩者只有數量上的差別,而作為產業資本運動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階段成了兩個流通階段的中間環節,這就造成一種假象,仿佛貨幣本身能夠生產出更多的貨幣,掩蓋了剩余價值的真正來源。因而,貨幣資本循環最具有片面性。

(3)生產資本的循環形式為:P…W′—G′·G—W…P。生產資本循環形式也具有片面性。因為,生產資本的循環形式造成另一種假象,似乎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不是為了剩余價值,而是為了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是為生產而生產,這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

(4)商品資本的循環形式為:W′—G′·G—W…P…W′。商品資本循環形式也具有片面性。因為,商品資本循環形式產生另一種片面性,仿佛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為了獲取剩余價值,而是為了滿足社會需要,從而掩蓋了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

綜上所述,可以說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都有一定的片面性。產業資本的三種循環形式并不是各自單獨循環,孤立存在的,產業資本的循環是三種循環形式的有機統一。

2.微觀經濟學討論市場失靈時,通常會舉公共品供給的例子。請問:為什么通常經濟學家會認為,類似國防等公共品不能通過市場來有效提供?如果經濟學家的看法正確,那為什么社會上會經常出現做好事、見義勇為、獻血、志愿者等公共品自愿供給現象?你如何用經濟學理論來反駁經濟學家?

答:(1)通常情況下,國防等公共品之所以不能由市場提供,根本上來說是由公共品的自身特點所決定的。公共品同一般的私人消費品關鍵的區別在于:公共品不具有排他性,也就是說,對于那些沒有支付價格的消費者,也可以消費同其他支付價格的消費者同樣數量的商品。他們在享用公共品時都想當“免費乘車者”,即支付價格的消費者的行為對其他消費者具有正的外部性,這將導致公共品的提供低于社會最優的水平。

(2)微觀經濟學在分析個體經濟行為時,通常假定人的行為是合乎理性的。所謂的“理性人”或者“經濟人”的假設是對在經濟社會中從事經濟活動的所有人的基本特征的一個一般性的抽象和概括,指每一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都是利己的,即他所采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從總體來看,“理性人”假設是符合實際的。現實上,社會上會經常出現做好事、見義勇為、獻血、志愿者等公共品自愿供給現象。盡管這些現象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不是理性的,但就整體而言,人的選擇是理性的。因此,不能根據個別的非理性選擇而斷言“理性人”假設是不現實的。

3.什么是商品價格變動所產生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畫圖說明微觀經濟學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吉芬難題”的解釋。

答:(1)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含義

由于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商品的相對價格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在保持效用不變的條件下,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稱為價格變動的替代效應。

由于一種商品價格變動而引起的消費者實際收入發生變動,從而導致消費者對商品需求量的改變,稱為價格變動的收入效應。

(2)利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對“吉芬難題”進行解釋

19世紀,英國統計學家羅伯特·吉芬發現一個現象,1845年愛爾蘭發生災荒,導致土豆價格上升,但居民對土豆的需求量卻反而增加了,而這無法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進行解釋,故此現象稱為“吉芬難題”,并將這種隨著物品價格上升(下降),需求量反而增加(減少)的物品稱之為“吉芬物品”。

圖1-1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

圖1-1中的橫軸和縱軸分別表示商品1和商品2的數量,其中,商品1是吉芬物品。商品1的價格下降前后的消費者的效用最大化的均衡點分別為點和點,相應的商品1的需求量的減少量為,這就是總效應。通過補償預算線可得:為替代效用;是收入效應。而且,負的收入效應的絕對值大于正的替代效應的絕對值,所以最后形成的總效應為負值。

吉芬物品是一種特殊的低檔物品。作為低檔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應與價格成反方向的變動,收入效應則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應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過了替代效應的作用,從而使得總效應與價格成同方向的變動。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線呈現出向右上方傾斜的特殊形狀的原因。

4.2010年12月6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宣布將布什政府實施的全部減稅政策再延長兩年。根據這項政策,年收入4萬美元以下的人將減稅800美元,年收入10萬美元的人將減稅2000美元。請說明,奧巴馬政府為什么要繼續實施減稅政策?

答:(1)美國經濟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失業率居高不下,人們消費意愿下降,為此奧巴馬政府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投資支出7000億美元,但是效果并不理想,2007~2009年的金融風暴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依然存在,失業率仍然居高不下(接近10%),GDP增長率仍然很低(2010年第三季度僅有1.7%),宏觀經濟仍然有二次探底的危險,為此2010年12月6日奧巴馬宣布將布什政府實施的全部減稅政策再延長兩年。

(2)根據經濟學原理,減稅政策是積極財政政策的一部分,減稅可以增加消費者的可支配收入,從而刺激消費者消費需求,進而拉動生產需求,通過乘數效應擴大人們的收入水平。在一系列假設條件下,減稅的乘數為,因此減稅可以較大幅度地擴大生產,增加就業和收入。

另外,之前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已經使得名義利率水平接近0,實際利率水平已經為負值。此時如果進一步實行擴張性的貨幣政策,不僅不能降低名義利率以刺激投資(流動性陷阱),而且還會加劇未來通貨膨脹的風險。

因此,在當時的經濟環境下,以減稅為代表的擴張性財政政策通過刺激消費,其穩定宏觀經濟,促進經濟增長的政策效果更為明顯。

5.在不考慮人口增長和技術進步的索洛模型中,假設經濟最初處于非黃金規則穩定狀態水平,并且人均資本存量高于黃金規則水平。為了實現向黃金規則水平變化,儲蓄率該如何調整?如果儲蓄率調整的時刻為,自此以后人均產出、消費和投資將會如何變化,在下圖中畫出各變量的變化軌跡,并闡明其原因。

答:(1)在人均資本存量高于黃金規則水平時,為了實現向黃金規則水平變化,根據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可以通過消費掉一部分資本使人均資本下降到黃金規則的水平,為此政府應該下調儲蓄率。如果儲蓄率調整的時刻為,自此以后人均產出、投資均下降,但消費會上升,最后到時刻時人均產出、投資達到一個較低的新穩態水平(或者達到較低的黃金規則水平),而消費則達到一個較高的新穩態水平。圖1-2是各自的變化軌跡。

圖1-2  資本過多時降低儲蓄率的影響

(2)之所以各變量的軌跡如圖1-2所示,原因分析如下:

索洛模型的基本方程為:

其中,表示人均資本存量,表示儲蓄率,表示折舊率,表示生產函數,人均產出率為,人均消費率為

現在考慮儲蓄率一次性下降()。此時,在時點處,資本存量不變,故產出水平不變,故產出水平不變,但消費上升為,總投資由下降至,凈投資從0下降為負數。但是,隨著人均資本存量趨于黃金規則水平,人均消費穩定下來,對于另外兩個變量人均收入和人均投資而言也是如此,一開始有一個脈沖式的減少,但是減少速度越來越慢,最后隨著人均資本存量趨于黃金規則水平,兩個變量也穩定于其黃金規則水平。

二、計算與證明(每題15分,共60分)

6.假設社會兩大部類預付資本情況是:.24000C+3000V;.6000C+1500V。兩大部類C中固定資本都各占50%,使用年限均為5年,當年更新1/5;剩余價值率為100%。試計算:(1)當年兩大部類生產產品價值各為多少?(2)為實現擴大再生產,兩大部類積累率為60%,第部類追加資本的有機構成為11:1,其他條件不變,則第部類追加資本的有機構成比例應是多少?(3)根據第二年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結果,請計算兩大部類生產的發展速度各為多少?

解:(1)因為,固定資本當年更新1/5且剩余價值率為100%,所以第部類生產的產品價值,第部類生產的產品價值

(2)兩大部類積累率為60%,所以兩大部類的消費率為40%。先求第部類的原有可變資本加上追加的可變資本再加上用于個人消費的剩余價值:(v+△v)+m/x=3000+3000×60%×1/(11+1)+3000×(1-60%)=4350。

因為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基本條件為(v+△v+m/x)=c+△c,所以△c=4350-3600c=750。

又因為m-m/x=△c+△v,所以△v=1500m×60/100-750c=150,△c:△v=750:150=5:1。

(3)先求c和m,c和m

c=[(24000c+1650△c)×50%]×(1+1/5)=12825×6/5=15390

c=[(6000c+750△c)×50%]+(1+1/5)=3375×6/5=4050

m=(3000v+150△v)×100%=3150

m=(1500v+150△v)×100%)=165

所以,發展速度=(15390c+3150v+3150m)/(14400c+3000v+3000m)=106.32%

發展速度=(4050c+1650v+1650m)/(3600c+1500v+1500m)=111.36%

7.在兩種商品交換的經濟體中,兩個人(a,b)有如下的效用函數:

,假定a最初的資源稟賦,即a擁有9個和3個;而b最初的資源稟賦為,即b擁有12個和6個。定義兩種商品X1和X2的價格之比,并標準化商品2的價格。證明:均衡的價格水平

解:根據帕累托最優條件以及兩種商品各自總數量的約束條件,可列出如下方程組:

由第一個方程得:,將第二、三個方程代入進去整理得:

  

因為最優點和初始稟賦點的連線的斜率就是價格比率,因此有以下方程:

整理得:

 

結合式得,于是:

8.假如一個企業家擁有兩個工廠生產相同的產品,兩個工廠的生產函數均為。兩個工廠的初始資本存量。單位的要素價格均為1。

(1)企業家要使短期成本最小化,產出在兩個工廠之間該如何分配?

(2)企業家要使長期成本最小化,產出在兩個工廠之間該如何分配?

解:(1)短期內,每個工廠的固定投入的數量是確定的,所以它們的生產函數就變為:

于是兩個工廠各自的短期成本函數為:

工廠1邊際成本為

工廠2邊際成本為

由等邊際法則,即有:

解得:,即產量在兩個工廠之間分配的比例為1︰4。設總產量為,則工廠1產量為,工廠2產量為

(2)由于兩個工廠的生產函數完全相同,故在長期,給定產出總量不變的條件下,總產出在兩個工廠之間如何分配產量都不會影響企業的總成本。

9.已知一個經濟的生產函數為,其中為人均收入,為人均資本,儲蓄率,資本折舊率,人口(勞動力)增長率,技術進步率(生產率增長率)。求:

(1)經濟穩態時的人均資本值。

(2)如果要使社會成員達到消費(福利)最大化,資本的邊際產出應當達到多少?

解:(1)穩態條件為:

代入已知數值得:

解得:

即經濟穩態時的人均資本為25。

(2)要使社會成員達到消費(福利)最大化,根據資本積累的黃金律條件,代入已知數值得:

解得:

此即為黃金律下的資本邊際產出。

三、論述題(每題15分,共45分)

10.試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主要內容。

答:(1)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以公有制為主體、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加強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實現形式;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與過渡時期的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區別在于公有制經濟在多種經濟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據主體地位。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依據,從根本上說,是由我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堅持以公有制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社會主義制度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上的,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和根本標志。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初級階段最顯著的特征是生產力水平低、多層次和不平衡,需要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多種所有制經濟與之相適應。一切符合“三個有利于”(有利于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服務。

(3)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質以及它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決定的。第一,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是與社會化大生產相適應、同社會發展方向相一致的。第二,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第三,公有制經濟控制著國民經濟命脈,擁有現代化的物質技術力量,控制生產和流通。它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支柱,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和國家實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礎。第四,公有制是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經濟基礎,是實現勞動人民經濟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質保證。

(4)對待非公有制經濟,從過去的“有益補充”到“重要組成部分”的提法,是改革實踐的總結,是我們黨對非公有制經濟認識上質的飛躍。目前,非公有制經濟主要有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外資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不同的經濟成分在市場關系中相互聯結、不可分割。它們作為市場的主體,在競爭中都享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不僅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體現,而且是加快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

11.凱恩斯主義、貨幣主義和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貨幣供給增加的長短期影響有什么不同?

答:(1)凱恩斯主義認為,短期內貨幣供給增加會導致貨幣供給曲線右移,從而導致利率下降,而利率下降將會導致投資增加,從而使得國民收入水平提高,因此短期貨幣供給增加有效。一般認為,凱恩斯主義認為長期貨幣是中性的。

(2)貨幣主義認為,在短期中,貨幣供給量可以影響實際變量如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因為根據費雪交易方程,如果貨幣流通速度以及物價水平在短期內不發生變化的話,增加貨幣供給是可以增加實際國民收入的。在長期中,增加貨幣的作用主要在于影響物價水平以及其他用貨幣表示的量如貨幣工資等,而不能影響實際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因為根據貨幣主義的自然率假說,實際就業量和實際國民收入是技術水平、資源數量等非貨幣因素所決定,因此交易方程中的無關,而在長期又是一個不變的常數,因此增加貨幣供給只能導致價格水平上升,從而導致通貨膨脹。

(3)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增加貨幣供給無論在短期還是在長期都是無效的。根據新古典宏觀經濟模型,假如貨幣當局宣布打算增加貨幣供給,理性的當事人在形成他們的預期時會考慮這個信息并完全預見到貨幣供給的提高對一般價格水平的影響,結果產量和就業會停留在自然率水平上不動。當貨幣工資在一個向上的價格預期下提高時,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的效果就被總供給曲線向左移動所抵消。這樣,經濟停留在垂直的長期供給曲線上,因此即使在短期,產量和就業也沒有變化,即貨幣是中性的。

12.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可能面臨怎樣的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

答:(1)凱恩斯主義認為,為確保經濟穩定,政府要審時度勢,主動采取一些經濟政策以穩定總需求水平,使之接近物價穩定的充分就業水平。當認為總需求非常低即出現經濟衰退時,政府采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反之,當認為總需求非常高即出現通貨膨脹時,政府采取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簡言之,即“逆經濟風向行事”,這樣一套斟酌使用的經濟政策就是凱恩斯主義的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但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在理論上和實踐中都面臨著一些問題,為此,在采取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時,還要輔之以限制貨幣工資和價格的收入政策等。

(2)理論上,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都是為了變動總需求,而按照凱恩斯定律的假設,不論需求量為多少,經濟社會大致能以不變的價格提供相應的供給量,因此總需求的變動只影響產量水平而不影響價格水平,即價格和工資存在著剛性。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總需求的變動不僅影響產量水平也影響價格水平。即使在蕭條時期,總需求的變動對價格水平也有可能產生輕微的影響。此外,價格水平和工資水平是在商品和勞務市場上由市場力量所決定的,其變動又可能影響到經濟政策的作用。例如擴張性經濟政策雖然有助于解決失業問題,但是當實施的結果導致物價上漲時,這些政策就受到價格水平變動的限制,有時甚至不能用于解決失業問題。

(3)實踐中,在實際經濟活動中存在各種各樣的限制因素影響這種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作用的發揮,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時滯。認識總需求的變化,變動經濟政策以及乘數作用的發揮,都需要時間。不確定性。實行經濟政策時,政府主要面臨兩個方面的不確定:第一,各種乘數大小難以準確地確定;第二,政策必須預測總需求水平通過經濟政策作用達到預定目標究竟需要多少時間,而在這一時間內,總需求特別是投資可能發生戲劇性的變化,這就可能導致決策失誤。外在的不可預測的隨機因素的干擾,也可能導致經濟政策達不到預期結果。此外還存在政策的“擠出效應”問題。政府增加支出,會使利率提高,私人投資支出減少,即發生擠出效應。所以,實行相機抉擇的經濟政策時必須考慮這些因素的影響,盡量使其效果接近預期目標。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达市| 兴安县| 赣州市| 临江市| 微山县| 年辖:市辖区| 太原市| 界首市| 南靖县| 余干县| 固始县| 长葛市| 邵东县| 县级市| 新安县| 阳信县| 连南| 扎鲁特旗| 五原县| 屯门区| 茶陵县| 阿拉善右旗| 黄石市| 南涧| 剑阁县| 太谷县| 常熟市| 乡宁县| 嵩明县| 砀山县| 祥云县| 宜丰县| 眉山市| 清河县| 天门市| 迁西县| 平度市| 固原市| 红安县| 大竹县| 南宫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