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現代混合經濟

一、概念題

1.市場、市場機制(market,market mechanism)

答:(1)市場是買者和賣者相互作用并共同決定商品、勞務和資產的價格以及交易數量的機制。它既是商品交換的場所和地點,是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同時也是一種市場機制。

(2)市場機制是市場有機體各構成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推動市場運行的形式和手段。具體的說,市場機制是指在市場經濟中,由利潤最大化的廠商行為所決定的供給、由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行為所決定的需求,以及價格三者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使整個經濟體制順利運行,并達到均衡的作用機制和調節功能。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主要解決生產什么、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在市場機制中,價格機制構成經濟運行的中心。價格作為最敏感的市場信號,通過它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潤和效用的影響,像一只“看不見的手”那樣調節著他們的經濟行為。每一種商品和勞務都有價格,價格的變動引起供給和需求的變動。生產者生產什么和怎樣生產由生產者按照利潤最大化原則,根據產品及要素價格的相對變化,以及其產量、產品價格及要素投入的均衡點來決定。為誰生產取決于生產要素的價格,工資、地租、利息、利潤構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市場機制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得到完全的發揮,使整個經濟處于最有效率的狀態:廠商獲得最大利潤并且不存在過剩生產能力;消費者以最低的價格獲得盡可能多的產品,其效用達到最大化。

2.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markets for goods and for factors of production)

答:(1)狹義的產品市場是指商品經濟,即商品買賣和交換的行為以及圍繞具有競爭關系的商品所建立的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

(2)生產要素市場是指生產要素作為商品所進行的一切交換(買賣)活動,以及用商品交易方式把生產要素的需求和供給聯系起來的一種經濟關系。

在一國經濟中,生產要素市場在許多方面同商品市場的情況是一樣的。供求理論和邊際分析既適用于對商品市場的分析,也適用于對要素市場的分析。所不同的是,在商品市場上,廠商是商品的供給者,居民是商品的需求者;但在要素市場上,廠商是要素的需求者,居民是要素的供給者。廠商購買各種生產要素支付的價格,構成廠商的生產成本,同時也成為居民的收入。

生產要素在教材中被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三種,其所有者分別為土地所有者、勞動者和資本所有者,他們的報酬分別為地租、工資和利息。要素的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不過要素的需求是派生需求,取決于利用該要素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需求,而要素的供給則由生產成本所決定。另外,勞動要素的價格水平還要受到社會和歷史因素的影響。

3.價格信號(prices as signals)

答:價格信號是指價格作為資源配置的引導所發揮的一種信號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資源在社會上的流動與變化,主要由市場價格來調節。在其他情況不變的條件下,哪一個部門的價格上升了,資源就會較多地流入該部門;反過來,哪個部門的價格下降,那個部門原有的資源就會流出來,流到商品價格高、利潤大的部門中去。在價格信號發揮作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經濟資源的流動在全社會各部門、各行業、各企業經常交織地發生,促進資源在全社會范圍內的調整及合理分配。價格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行為也發揮信號作用。價格水平的變化,引導生產者和消費者行為的變動。在市場上,某種商品價格提高就會限制人們對這種商品的消費;反之,某種商品價格降低,就會刺激人們對這種商品的消費。市場上商品價格的變化,會直接引起人們的消費方向與結構的變化。同時,較高的價格會刺激生產,而較低的價格則會抑制生產。

4.市場均衡(market equilibrium)

答:市場均衡是指在市場上,市場供求達到平衡時的狀態,分為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1)局部均衡是指僅僅考慮所分析的商品市場或經濟體系內某一局部因素的影響時所達到的均衡狀態。它是經濟體系中單獨一個消費者、一個商品市場或要素市場、一家廠商或一個行業的均衡狀態。局部均衡分析都是以“其他情況不變”的假設為基礎的,它只考慮這個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因素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最終如何達到均衡狀態。

(2)一般均衡是指在一個經濟體系中,所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同時達到均衡的狀態。根據一般均衡分析,某種商品的價格不僅取決于它本身的供給和需求狀況,而且還受到其他商品的價格和供求狀況的影響。因此,某種商品的價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價格和供求都同時達到均衡時,才能實現。

5.完全競爭與不完全競爭(perfect and imperfect competition)

答:(1)完全競爭又稱為純粹競爭,是指不存在任何阻礙和干擾因素的市場情況,亦即沒有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結構。完全競爭的條件是:對單個廠商而言,價格既定。市場上有大量互相獨立的買者和賣者,他們是既定價格的接受者而不是決定者;產品同質。所有賣者向市場提供的產品都是同質的、無差異的產品,對買者來說沒有任何差別;要素自由流動。所有要素都可以自由流動,進入或退出市場;信息充分。賣者和買者都可以獲得完備的信息,雙方不存在相互的欺騙。除此之外,還有完全競爭者都具有理性的假設。事實上,這種理想的完全競爭市場很難在現實中存在。但是,完全競爭市場的資源利用最優、經濟效率最高,可以作為經濟政策的理想目標,所以,經濟學家總是把完全競爭市場的分析當作市場理論的主要內容,并把它作為一個理想情況,以便和現實比較。

(2)不完全競爭是相對于理想化的完全競爭而言的一類市場結構,市場中的企業或個人不像在完全競爭市場中都是價格接受者,而是對產品市場價格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力。如果一個企業能夠明顯地影響其產品的市場價格,那么,該企業就屬于“不完全競爭者”;當個別出售者具有一定程度控制某一行業的產品價格的能力時,該行業就處于不完全競爭之中。

(注:一定程度控制力并不意味他們具有全部的價格決定權,決定價格的自由度在不同行業中存在差異,不完全競爭的存在并不排除市場上的激烈競爭,因為廠商之間常會相互競爭以增加自己的市場力量。)薩繆爾森認為,不完全競爭將導致經濟的低效率,其經濟成本主要表現為:價格提高和產出不足。

6.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Adam Smith’s invisible-hand doctrine)

答: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是指市場對社會資源的自發調節機制。在理性人和完全信息的假設前提下,“看不見的手”理論認為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經濟中,市場機制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它時刻在調整人們的經濟行為,從而使整個經濟社會的資源配置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

7.專業化和勞動分工(specialization and division of labor)

答:專業化是指讓個人或國家各自集中精力去完成某一種(或一系列)任務——從而使每個人和每個國家都能夠發揮其特殊技能和資源優勢的做法。專業化的勞動分工能夠提高資源的生產效率,促進經濟增長。

勞動分工是指將生產劃分成許多細小的專業化步驟或任務,每一個人單獨完成其中的某一個步驟而非全部。

8.貨幣(money)

答:貨幣是一種支付手段或交換媒介,即購買商品或勞務時所支付的現金和支票。在本書中,貨幣還被認為是一種能夠便利交換的潤滑劑,只有人們信任并接受貨幣作為物品和債務的支付手段時,交換才能順利進行。貨幣的使用,允許人們用其專業化生產的產品去大量交換他人生產的物品和勞務。

9.生產要素(土地、勞動、資本)[factors of production (land,labor,capital)]

答:生產要素是指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投入,是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具備的基本因素和條件。教材將生產要素劃分為土地、勞動和資本這三類。其中,土地不僅指土地本身,還包括地上和地下的一切自然資源,是生產過程中大自然所賦予的禮物;勞動指人類在生產過程中提供的時間和精力(腦力和體力的總和);資本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產其他的物品而生產出來的耐用品,這種耐用品即資本品或投資品。

10.資本、私人財產與產權(capital,private property,and property rights)

答:(1)資本是三大基本生產要素之一,指生產出來的要素,即由經濟過程產出的耐用的投入品。資本在本質上意味著時間的耗費和間接的生產手段。

(2)私人財產是指社會居民通過合法途徑和手段獲取的各種收入(包括勞動收入和非勞動收入)、儲蓄、生活和生產資料,以及依法歸私人所有的股份、股票、債券及其他財產。

(3)產權是指財產所有權,即所有權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在市場經濟中,資本主要歸私人擁有,即多數屬于私人財產;因此,產權賦予資本所有者使用、交換、裝修、挖掘、鉆探和利用其資本品的權利。

11.效率、公平、穩定(efficiency,equity,stability)

答:效率、公平和穩定是政府發揮其經濟職能、進行財政支出的目標和原則。

(1)效率原則是指政府財政支出應能夠有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由于市場存在失靈現象,使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不全,不能有效提供全社會所需要的公共產品和勞務,因而不得不要求政府以其權威來對資源配置加以調節和管理。

(2)公平原則是指政府財政支出應能夠有助于社會公平的實現,提高社會大多數人的福利水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的分配取決于財產所有權和財富積累的分布狀況,而收入的分配則取決于能力、職業訓練和這些技能的市場價格。如果單純依賴市場,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的“馬太效應”,從社會穩定角度出發,就要求進行社會的再分配,實現社會的相對公平。

(3)穩定原則是指財政支出應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體系無法有效協調其自身的所有活動使之達到平衡,會出現經濟周期的興衰更迭、失業和通貨膨脹等現象。政府可以利用財政措施進行調節,通過財政支出規模、結構的變化來調節經濟,引導經濟運行,使經濟實現平穩發展。

12.非效率:壟斷和外部性(inefficiency:monopoly and externalities)

答:(1)壟斷是不完全競爭的極端形式,指市場中單一的出售者控制某一產業的情形。這個單一出售者即為壟斷者,為其所在產業的惟一生產者,同時,沒有任何其他產業能夠生產出相似的替代品。此時,壟斷企業的產出即為整個市場的供給,該企業的任何產出決策都會影響市場價格。與完全競爭的情況不一樣,壟斷企業不再是價格接受者,在需求一定的條件下,商品的市場價格在一定的范圍內由壟斷者決定。壟斷形成的條件是:在這個市場上只有惟一的出售者,對這個出售者提供的產品或勞務沒有直接的替代物;該市場中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競爭,任何其他廠商都不能進入這一行業。在完全壟斷的條件下,平衡情況下的生產不是在最低的平均成本下保持均衡,因而資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與此同時,在保持長期的均衡生產時,需求價格遠遠高于最低的平均成本,因為價格較高,有損消費者的利益。

(2)外部性也稱為溢出效應,是指一個經濟活動的主體的經濟行為對他所處的經濟環境所產生的影響。(注:教材中特指企業或個人向市場之外的其他人所強加的成本或收益。)外部性會造成私人成本和社會成本之間,或私人收益和社會收益之間的不一致,這種成本和收益差別雖然會相互影響,卻沒有得到相應的補償或付出相應的成本,因此容易造成市場失靈。外部性的方向和作用結果具有兩面性,可以分為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那些能為社會和其他個人帶來收益或能使社會和個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影響被稱為正外部性,它是對個人或社會有利的外部影響;而那些能夠引起社會和其他個人成本增加或導致收益減少的外部影響稱為負外部性,它是對個人或社會不利的。福利經濟學認為,除非社會上的正外部性效果與負外部性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則外部性的存在將使得帕累托最優狀態不可能達到,從而也不能達到個人和社會的最大福利。

13.市場機制下的收入不平等(inequity of incomes under markets)

答:市場機制下的收入不平等是指由市場經濟規律作用而產生的收入差距。市場經濟注重效率,勞動作為三大基本生產要素之一,其報酬由市場規律決定,反映要素的稀缺程度以及要素對生產的貢獻。盡管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規律和競爭機制對于每個人來說是平等的,但是,這種平等對于能力不同的人來說,結果卻是不平等的,具體表現為由此而產生的人們收入的不平等。同時,這種市場機制下的收入不平等又是與經濟活動效率的提高聯系在一起的。

在市場經濟中,收入分配的差別是市場運動、市場競爭存在的條件。有競爭才有效率,勞動生產率是在競爭中不斷提高的。可見,不平等或差別的存在對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差別的收入分配又存在上下兩條界限,上限是差別過小,下限是差別過大。效率得以發揮的差別必須保持在上下限以內。如果突破上限,差別過小,向完全平等靠攏,就會產生損害效率的絕對平均主義;而如果突破下限,差別過大,向絕對不平等發展,就會使社會上貧富分化嚴重,少數人極富有,而大多數人極貧窮,正常的市場經濟秩序無法保證,這同樣會損害效率。所以,市場經濟運行機制要求平等,但卻不是指收入的絕對平等。

14.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fiscal and monetary policies)

答:通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這兩種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政府能夠影響總支出水平、增長率與產出水平、就業率與失業率、物價水平和通貨膨脹率,從而保證經濟的穩定與增長。

財政政策是政府變動稅收和支出以便影響總需求進而影響就業和國民收入的政策。變動稅收是指改變稅率和稅率結構。變動政府支出指改變政府對商品與勞務的購買支出以及轉移支付。它利用政府預算(包括稅收和政府支出)來影響總需求,從而達到穩定經濟的目的。其特點是政府用行政預算來直接控制消費總量和投資總量,調節國家的需求水平,使總需求和總供給達到理想的均衡狀態,從而促進充分就業和控制通貨膨脹。從其內容上看,包括財政收入政策和財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稅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購買(支出)。從對經濟發生作用的結果上看,財政政策分為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和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稅率、增加轉移支付、擴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總需求,以降低失業率。后者則包括提高稅率、減少轉移支付、縮減政府支出,以此抑制總需求的增加,進而遏制通貨膨脹。財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種主要手段。

貨幣政策指政府通過中央銀行變動貨幣供給量,影響利率,進而影響投資和其他利率敏感性的支出,最終影響國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貨幣政策分為擴張性的和緊縮性的兩種。擴張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提高貨幣供應增長速度來刺激總需求,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更為容易,利率會降低。因此,當總需求與經濟的生產能力相比很低時,使用擴張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緊縮性的貨幣政策是通過削減貨幣供應的增長率來降低總需求水平,在這種政策下,取得信貸較為困難,利率也隨之提高。因此,在通貨膨脹較嚴重時,采用緊縮性的貨幣政策較合適。貨幣政策的工具有公開市場業務、再貼現率、法定準備率以及道義勸告等。使用這些貨幣政策工具的直接目標是通過控制商業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影響利率與國民收入,從而最終實現穩定國民經濟的目標。

15.穩定和增長(stabilization and growth)

答:穩定是指系統某一狀態的持續出現。經濟穩定是指社會經濟總量和結構的短期均衡,此時,通貨膨脹得以治理,物價水平從高位下落并穩定在較低水平,經濟增長速度不再進一步下滑,主要經濟問題趨于緩解。

經濟增長一般是指一國或地區在一定時期內國民總產出(包括商品和勞務)的增加或人均產出水平的提高。

二、問答題與計算題

1.國民產出構成的決定因素是什么?在有些場合下,存在“消費者主權”,即消費者根據個人偏好和市場價格決定如何花費自己的收入。在另一些場合下,由立法機構的政治選擇對上述問題進行決策。考慮以下幾個例子:運輸、教育、警察、能源使用效率、醫療保健范圍和電視廣告。對每一種情況,說明其配置是取決于消費者主權還是政治決策。你是否希望改變其中任何一種情況下的配置方法呢?

答: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物質產品和勞務的總和構成了國民產出總量,它反映了該國的生產水平,可由國內生產總值(或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凈值(或國民生產凈值)和國民收入等多個指標進行衡量。消費、投資、政府支出是構成國民產出的決定因素。

在所有這些例子中,資源配置最終由消費者選擇與政府指令或激勵計劃的結合共同決定。以上任何一種情況下的資源配置方法都不可能單獨取決于消費者主權或政治決策。

由于上述這些例子都涉及公共服務,屬于準公共物品,因此其配置不能完全由市場上個人決策來決定,需要政府參與提供。所以,這些產品與服務的配置方法不需要改變。

2.當一種物品十分有限時,必須采取某種辦法配給該稀缺品。例如,拍賣、發票證、“先來先得”等。試說明每一種辦法的利弊?詳細解釋市場機制在何種意義上“配給”了稀缺的物品和勞務。

答:拍賣雖然能夠反映真實的市場需求,富有效率,但是拍賣并不總是實際可行的;發票證雖然兼顧到多數人的利益,但卻人為降低了價格水平;“先來先得”雖然符合機會平等的原則,但卻造成排隊等候的高額機會成本。市場機制將產品“配給”給那些能夠承擔得起的消費者,在這種意義上,市場機制成功“配給”了稀缺的物品和勞務。

3.本章討論了許多“市場不靈”的情況。在這些場合,“看不見的手”根本不靈。我們還說明了政府的職能。是否也可能存在“政府不靈”,即政府矯正市場不靈的努力甚至會導致比市場不靈更糟的后果?考慮幾個政府不靈的例子。你能設想一種政府不靈非常嚴重,以至于生活在市場不靈中要比政府出面去加以糾正更好的情況嗎?

答:存在“政府不靈”的可能性。

實際中存在許多潛在的“政府不靈”,如:目前我國的經濟適用房政策、溫州炒煤團的出現、保健品的過度包裝問題等。美國對有子女家庭的補助計劃(AFDC)就是一種嚴重“政府不靈”的表現,目前美國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人數遠遠多于其他工業化國家,可見,或許生活在“市場不靈”中要比政府出面干預情況更好。

4.分析下列政府干預經濟的情況:空氣污染管制,窮人收入補償,對電話壟斷進行價格管制。就每一種情況回答:(1)解釋市場不靈;(2)討論政府對該問題的干預;(3)解釋為什么政府不靈(見問題3中的定義)可能是因政府干預而起。

答:(1)市場不靈也稱市場失靈,是指市場機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資源、不能提供符合社會效率條件的商品或勞務,即價格機制在某些領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況。從社會福利角度來看,價格機制并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調節人們經濟生活的所有領域。導致市場失靈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幾種:外部性,即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造成的另一個經濟主體的成本或利益的變化,而另一個經濟主體又沒有得到支付或補償的情況;公共產品,即對整個社會有益,但因不能獲得收益或私人成本太高而私人廠商不愿意生產的產品和勞務,如國防、空間研究、氣象預報等;非零交易成本,如搜集信息、討價還價、達成合同等所需要的成本,往往使得交易難以進行;市場特權,如壟斷的存在或過度的競爭;市場機制不能夠解決社會目標問題;非對稱信息,如生產者往往具有比消費者更多的關于商品的信息等。

在本題中,污染是由于其有害公眾,具有負的外部影響,而導致的市場失靈,因此需要政府進行污染管制;政府對窮人的收入補償是對由于市場機制不能解決社會公平問題而出現的市場失靈問題的糾正;對電話壟斷進行價格管制是對由于壟斷造成的市場失靈進行的糾正。

(2)由于污染存在負的外部影響,政府對污染進行管制、限制污染的“產量”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市場機制不能保證公平的收入分配,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國民收入再分配計劃,對窮人進行收入補償,以保證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電話行業壟斷造成產量低于完全競爭條件下有效率的產出,而價格高于廠商邊際成本,從而造成生產的無效率和分配的無效率,因此,需要政府對壟斷進行管制。

(3)“政府不靈”即政府矯正市場不靈的努力甚至會導致比市場不靈更糟的后果。

對于污染等外部性問題,政府主要采取設置準入、制定標準和收費等方式進行管制。多數情況下,生產者通過付費的方式將排放物(比如污水、廢氣等)交由專門的治污企業來治理,此時,污染排放量成為治污企業的市場需求量。如果政府執法不嚴,使得企業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就會使生產者直接向社會排放,實際上鼓勵了企業的污染行為,使治污企業的需求不足,出現規模不經濟。

對窮人的收入補償的政策設計初衷并未實現或者只是部分地實現,表明收入補償是政府失靈的表現。一方面是政府對窮人的轉移支付,但另一方面預先設定的受惠對象并未獲得應有的收益,甚至出現與政策設計初衷相悖的結果。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有:

a.不完全信息:將分散的信息集中起來,獲得完全的、真實的信息對政府來說不僅十分困難,而且也不大可能。比如將應該獲得福利資助的人與那些不應該獲得福利資助的人區別開來,就是一件讓政府大傷腦筋的事。

b.激勵與委托代理難題:作為委托人的公民不能有效抑制代理人機會主義,確保其代表公民利益而不牟取自己的特殊利益,無法將代理人置于完全的監督之下。代理人總是比委托人知道得更多,這種非對稱信息的狀況也容易制造財政幻覺,即政府會盡力讓公民覺得所承受的負擔比實際的負擔輕,而提供給他們的公共物品和服務比實際價值大。

c.尋租、腐敗和低效率:由于再分配是利益重新分割的過程,因此行政官員、利益集團在制定規則、實施政策方面有強大的動力發揮各自的影響,體現自己的意圖并實現自己的利益。再分配默認一個假定,即存在一個超然的能夠代表和發現全體公民利益的組織——政府,該假定是否可靠姑且不論,僅僅由于政府困于信息的限制和難以克服的激勵難題,出現公共支出的低效率、尋租和腐敗是不可避免的。

對電話壟斷的價格管制而言,如果政府規定價格等于提供電話服務的平均成本,以消除廠商的經濟利潤,那就會造成廠商的邊際成本高于價格,帕累托最優條件被違反了,從而使價格太低、產量太高。對于電話行業的壟斷來說,這樣的價格管制極有可能造成壟斷廠商的平均收益小于平均成本,從而出現虧損,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必須補貼壟斷廠商的虧損。

5.由圖2-1可見:消費品與投資品的循環流動,伴有相應的貨幣的收入與支出。畫出經濟中貨幣流動的循環流動圖,并將它與產出品和投入品的循環流動圖做比較。貨幣在貨幣流程中的職能是什么?

圖2-1  產出品與投入品的循環流動

答:貨幣循環流動的方向將與圖2-1恰好相反,是從廠商向投入品供給者、從家庭向產出品供給者的流動。貨幣在流程中的職能主要是便利交易,提高交易效率。

6.考慮美國歷史上的三個時期:(1)在19世紀早期,瓊斯住在一個與世界其他部分隔絕的農場中;(2)在20世紀40年代,史密斯住在一個國內貿易和交換已很發達,但國際貿易被二戰的破壞切斷的國家里;(3)2009年,霍爾住在一個促進所有國家間貿易的全球化世界中。

假如你處于以上的每一種場合,說明瓊斯、史密斯、霍爾關于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的機會。解釋(3)中,全球化的世界如何允許霍爾在具有更高的生產力的同時又能消費到更多種類的商品。用詳細的例子解釋以上每種情況。

答:(1)瓊斯住在的是一個與世界其他部分都隔絕的地方,她一個人住在那里,無法與外界接觸,因此所有的生活必需物品都必須通過自己生產得到,因此,幾乎不存在專業化和勞動分工。

(2)史密斯住在的是一個國內貿易和交換已很發達,但國際貿易被二戰的破壞切斷的國家里,雖然國際貿易被二戰破壞,但是國內的居民仍舊能夠通過發達的國內貿易進行交換,因此史密斯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程度較高。

(3)霍爾住在一個促進所有國家間貿易的全球化世界中,這個時期,無論是國內貿易還是國際貿易都非常發達,交換都非常便利,因此霍爾的專業化和勞動分工程度非常高。全球化的世界,使得霍爾能夠非常專業地生產出自己擅長的產品,通過交換,霍爾便能夠在具有高的生產力的同時又能消費到更多種的商品。

7.“林肯解放了農奴。他大筆一揮就毀滅了南方多年積累起來的大部分資本。”試評論這段話。

答:這段話反映了將奴隸看作資本的這樣一種滅絕人性的觀點。過去有些觀點認為奴隸是奴隸主的一種私人財產。其理由是:奴隸主必須為他們的奴隸提供住處,從他們出生開始就要養活他們,并且在青少年時對他們進行訓練,因此,奴隸代表一種人力資本——再生產中的人力要素。這種觀點把奴隸當作物來對待,承認并合理化了奴隸主對奴隸的人身占有,是缺乏人道的、不合理的。

8.下表列出了聯邦政府主要預算支出中的一些項目。試解釋每一項如何與政府的經濟職能相對應。

資料來源: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Budget of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Fiscal Year 2005。

答:衛生保健和醫療保障有利于提高國民的健康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率,此外,還有利于保障平民的生活質量,促進公平;社會保障有助于促進收入分配的公平;國防代表對公共利益的維護;收入保障通過商業循環為穩定提供保障;國債利息使政府更有效地利用財政政策促進穩定;自然資源與環境支出致力于緩解消極的外部效應;國際事務能夠促進本國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有助于提高經濟效率。

9.為什么說“沒有代表權就不納稅”這個口號對于公共品很有意義,而對私人品卻沒有意義?用它來解釋人們為什么反對下列情形:

(1)稅收被過多的用于國防支出;

(2)過橋費收得過高;

(3)紐約飛邁阿密的機票價格據說過高。

答:“沒有代表權就不納稅”這個口號對于公共品很有意義,其理由如下:

對于私人品來說,人們一般是依據其個人偏好來購買該私人品。而公共品卻不同,公共品是由政府提供并用政府所征收的稅收來支付的,并不一定反映個人的偏好,所以,納稅人在政府提供的公共品中有發言權是很重要的。

(1)當稅收被過多的用于國防支出時,政府提供的其他公共品就會相對減少。通過投票方式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好方法。

(2)當過橋費收得過高時,人們可以用投票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或者當征稅不合理時將其移交司法處理。

(3)當紐約飛往邁阿密的機票價格過高時,人們可以選擇其他方式(如乘汽車)去邁阿密或者不去那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汪清县| 孝昌县| 山阴县| 辽中县| 阜南县| 慈利县| 南昌市| 新竹市| 通河县| 岑巩县| 隆安县| 叙永县| 得荣县| 山阴县| 扎赉特旗| 于都县| 锡林郭勒盟| 遵义县| 英超| 仪征市| 恩平市| 诸暨市| 江津市| 栾川县| 武威市| 鱼台县| 马龙县| 临猗县| 定州市| 合川市| 习水县| 当阳市| 广东省| 湖州市| 芜湖县| 昌邑市| 西峡县| 扶绥县| 汕尾市| 诏安县| 武清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