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一編 基本概念

第1章 經濟學核心概念

一、概念題

1.稀缺和效率(scarcity and efficiency)

答:(1)稀缺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而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于人類的無限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的欲望與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從稀缺性出發,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如機器、技術知識)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以供消費。”同時,對稀缺資源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歷史上,許多資源曾經被視為自由取用的資源,如空氣、水,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的增加,人類需要的不斷提高,這些資源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2)效率指的是經濟效率,也即資源配置效率,是在經濟資源稀缺的條件下,如何充分利用資源滿足人們的需求和愿望,使資源得到最有效合理的安排,以最少的資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一般地,在不會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那么這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

2.免費品和經濟品(free goods vs. economic goods)

答:(1)免費品也稱自由物品,是人們可以不付出任何代價而隨意取得的物品,如陽光和空氣等。

(2)經濟品即稀缺物品或供給有限的物品,是人們不能自由取用的、為獲取它必須付出某種代價的物品。

3.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 and microeconomics)

答:(1)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主體(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或個人,作為生產者的單個企業或廠商,以及單個產品或生產要素市場)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主體面對既定的資源約束時如何進行選擇的科學。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原理。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量分析法,個量是指與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相適應的經濟變量,如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利潤,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給量、效用和價格等。微觀經濟學在分析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時,假設總量固定不變,又被稱為個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

(2)與“微觀經濟學”相對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它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及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稱之為總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對宏觀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60年代后的“滯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并形成了貨幣主義、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爭論的局面,9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干預思想占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是當代發展最為迅猛,應用最為廣泛,因而也是最為重要的經濟學學科。

4.規范經濟學和實證經濟學(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答:(1)實證經濟學是指那些企圖擺脫或排斥一切價值判斷,只研究經濟本身的內在規律,并根據這些規律來分析和預測經濟行為效果的經濟學。實證經濟學用來描述經濟現象“是什么”以及社會經濟問題實際上是如何解決的,其方法旨在揭示有關經濟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和因果關系。

(2)規范經濟學是指那些依據一定的價值判斷,提出某些分析和處理經濟問題的標準,并以此樹立起經濟理論的前提,作為經濟政策制定的依據的經濟學。規范經濟學研究的問題涉及倫理信條和價值判斷,它研究經濟活動“應該是什么”以及社會經濟問題應該是怎樣解決的,其方法通常要以一定的價值判斷為基礎,提出某些準則作為經濟理論的前提和制定政策的依據,并考察如何才能符合這些準則。

5.合成謬誤和后此謬誤(fallacy of composition, post hoc fallacy)

答:(1)合成謬誤是指把對局部是對的認識,僅僅因為對局部來說是對的,便錯誤地推斷該認識對總體而言也是對的。

(2)后此謬誤是指在“其他條件相同”這一前提下,如果A事件發生在B事件之前,就想當然認為是A導致了B結果的出現,并且尋找各種理由來論證這種本不存在的“因果”關系。

6.“保持其他條件不變”(all other things held constant)

答:與絕大多數科學一樣,經濟學中的模型也總試圖尋找相對簡單的關系。例如,在分析小麥價格的確定時,可以將對小麥定價的研究在一個簡化的環境中進行,從而可以了解每種因素如何發揮各自的影響。雖然許多“外部”的因素(如小麥疾病的存在、肥料或拖拉機價格的變動,或消費者對面包態度的變化等)都會影響小麥的價格,但是在考慮模型本身時,其他因素都被認為是不變的,這就是其他條件不變假設的意義。經濟學家并非假設其他因素不影響價格,而是假設在研究價格時其他因素不變。通過這樣的處理,就可以在簡化的情形下僅僅研究一部分影響因素。

但是,使用這一假設確實給用現實世界的數據對經濟模型進行實證檢驗帶來了一些困難。因此,在經濟學中,“其他條件不變”這個假設的局限性和準確含義,比實驗室研究更容易引起爭論。

7.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

答:經濟學研究的三個基本問題是:生產什么,如何生產以及為誰生產。

(1)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在諸多可能的物品和勞務之中,每一種應該生產多少以及何時生產。例如決定是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產更多的消費品,還是應當生產較少的消費品和較多的投資品,從而讓明天擁有更多的產出和消費。

(2)如何生產?一個社會必須決定誰來生產,使用何種資源,以及采用何種生產技術。

(3)為誰生產?生產出來的產品和勞務用什么樣方式分配到社會的各個成員中,即怎樣分配所生產出的產品。

8.指令經濟與市場經濟(command economy vs. market economy)

答:(1)指令經濟(或計劃經濟)是指由政府做出有關生產和分配的所有重大決策,即政府通過資源所有權和實施經濟政策的權力來解決基本經濟問題的經濟制度。

(2)市場經濟指以市場機制為基礎來配置社會資源的一種運行方式和調節手段。市場經濟的實質,是利用市場機制的作用進行社會資源的配置和生產力布局;以市場為中心環節來構建經濟流程;用價格信號調節社會生產的種類和數量、協調供求關系;通過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調節社會生產比例以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市場經濟有以下五個共同特征:市場經濟是貨幣經濟;市場經濟是自主經濟;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經濟是開放性經濟。(注:在該教材中,市場經濟是一種由個人和私人企業決定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制度。)

9.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答:自由放任是市場經濟的極端情況,是指完全沒有政府干預而由個人自主行動的市場經濟。這一制度的特征表現為:首先,從決策結構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制度是分散決策的;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每個人或者經濟單位被賦予追逐個人利益的動機;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的信息是通過價格漲落而傳遞的。

在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中,家庭或個人以自身的滿足為動機,以市場價格為信息,自主決定每種產品的購買量;生產者以利潤為動機,根據市場價格決定生產的方式以及購買投入的數量;家庭和生產者的相互作用決定商品的價格和生產數量。

10.混合經濟(mixed economies)

答:混合經濟是指既帶有市場成分也帶有指令成分的經濟制度,即是政府和私人部門按照一定的原則制定決策的經濟制度。混合經濟的特征是分散決策和集中決策相結合,也就是說,混合經濟中決策單位的動力既可以是自身的經濟利益,也可以是社會目標信息的傳遞,既有價格自發的波動,又有計劃指令的反饋。

在混合經濟中,通過市場機制的自發作用,經濟社會解決生產什么和生產多少、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基本問題,在市場機制出現錯誤時,則通過政府干預以促進資源利用的效率,增進社會平等和維持經濟穩定增長。

11.投入和產出(inputs and outputs)

答:(1)投入是指從事一項經濟活動的各種消耗,如原材料、設備、動力、人力、資金等的消耗。(注:教材中投入特指生產物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和勞務。)

(2)產出是指從事某一經濟活動的結果。(注:教材中的產出特指生產過程中創造出的各種用于消費或者進一步生產的有用物品和勞務。)產出是投入所產生的結果。

12.生產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答:生產可能性邊界是指社會使用既定生產資源所能生產的各種產品的最大數量組合。也就是說,生產可能性邊界表示在技術知識和可投入品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經濟體所能得到的最大產量,同時也可以代表可供社會利用的物品和勞務的不同組合。生產可能性邊界反映了資源稀缺性的特征。

13.有效率與無效率的生產(productive efficiency and inefficiency)

答:生產有效率是指當一種物品的產量只有靠減少另一種物品的產量才能增加時的情況,此時必然位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上。反之,則生產無效率。

14.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答:機會成本是指人們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夠獲取的最大收入。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第一,資源是稀缺的;第二,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第三,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而避免浪費,達到資源配置的最優。

二、問答題與計算題

1.偉大的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Mar shall)(1842~1924)發明了許多現代經濟學工具,但他最關心的是這些工具在社會問題上的應用。馬歇爾在他的就職演說中寫道:“我最大的抱負就是幫助劍橋大學為世界各地培養更多冷靜而熱情的人才,他們愿意把自己最充沛的精力貢獻給社會,設法解決身邊的社會困苦;直到了解高雅而高尚的生活的全部實質內容,他們才會滿足。”(庇古編著,Memorials of Alfred Marshall,MacMillan and Co.,倫敦,1925年,第174頁,有刪節。)

試解釋如何以冷靜的頭腦進行實證分析,進而將熱情的心所進行的規范的價值判斷付諸實施,你同意馬歇爾關于教師職能的觀點嗎?你愿意接受他的挑戰嗎?

答:實證經濟學是對“經濟事實”的一種非判斷性描述,是通過搜集相關的數據來對這一經濟事實進行支持或批駁的。因此,在對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時,必須保持真正冷靜的頭腦,必須做到毫無偏見、公正無私。最為理想的是,學生們不僅要學習經濟分析的原理,還要在其日常生活中盡量應用這些原理來解決現實經濟問題。

2.著名的芝加哥保守經濟學家喬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寫道:“沒有哪個徹底平均主義的社會能夠構造或維持一個有效而富有進取的經濟體系。應用獎勵級別刺激勞工已經成為各國普遍的經驗。”(《價格理論》第3版,The Theory of Price,Macmillan,New York,1966,P.19.)

這一論述是屬于實證經濟學,還是屬于規范經濟學?參考第1題中馬歇爾的話,討論斯蒂格勒的這個觀點,二者是否存在矛盾?

答:斯蒂格勒的這一論述屬于規范經濟學,他在論述中說明了決定“有效”的標準,或者說這一論述表明了“什么是進取的”。

斯蒂格勒與馬歇爾的論述并不矛盾。盡管他們是從不同的角度闡述如何解決“稀缺性”這一普遍的經濟問題的,但斯蒂格勒與馬歇爾都認為有必要進行客觀的推理。有時,對個體最優的方法對整體未必是最優的,人們考慮問題時需要著眼于大局,避免犯合成謬誤。

3.仔細給下列術語下定義,并給出例子:PPF、稀缺性、有效率的生產、投入、產出。

答:參見本章“概念題”相關內容。

4.閱讀關于利用時間的特別欄目(教材第11頁),并做最后一段的練習。畫出一張表,比較你的時間利用情況和美國人的平均情況(對于圖表分析,見本章附錄的問題5)。

答:略。

5.假設某國將勞動投入理發和襯衫兩種生產。該國有1000小時的可利用勞動。一次理發需要半個小時的勞動,而生產一件襯衫需要5個小時的勞動。請繪出該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答:理發這種生產的最大可能產量為,此時襯衫生產為0,所以點(0,2000)就位于生產可能性邊界上。為了生產1件襯衫就需要釋放5個小時的勞動時間,因此襯衫生產就需要犧牲10個單位的理發,也就是說,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為-10。所以,該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的函數形式為:,其中表示生產襯衫的件數,表示理發的單位數量。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形狀如圖1-1所示。

圖1-1  理發與襯衫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6.科技發明使黃油生產中利用資源的生產率提高了1倍,而大炮制造商的生產率卻沒有變化。在這種條件下,請重新繪制教材圖1-2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并說明新的替代關系。

答:教材圖1-2描繪了黃油與大炮原來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圖1-2所示。

圖1-2  黃油與大炮原來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當黃油的生產率提高1倍而大炮的生產率保持不變時,生產可能性邊界曲線上的點的坐標會發生變化,此時:。將上述6點連接起來即為新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圖1-4所示,注意此時黃油的截距是以前的兩倍而大炮的截距不變。

此時,當大炮數量和以前一樣時,增加1單位大炮所需放棄的黃油數量增加了,即大炮對黃油的替代率上升。

圖1-3  生產率變化后黃油與大炮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7.有些科學家認為,我們正在加速耗盡我們的自然資源。現假定,社會一直沒有任何技術進步,只有兩種投入(勞動和自然資源),生產兩種物品(音樂會和汽油)。隨著自然資源日益枯竭,該社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會發生何種變化?發明和技術進步將會怎樣改變你的答案?進而,請解釋為什么說“經濟增長是資源耗費與技術進步之間的一場競賽”。

答:自然資源的損耗將導致社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逐漸縮小。發明和技術進步會放慢生產可能性邊界縮小的速度,甚至可能顛倒這一趨勢。

經濟增長依賴于資源投入和技術進步,經濟增長所耗費的許多資源都是不可再生的,使用一點就會少一些,但是技術進步可以彌補有限資源的制約,實現經濟的持續增長。在資源耗費和技術進步之間,技術進步快于資源耗費就可以導致經濟更快的增長。但是,如果資源耗費快于技術進步,盡管在短期內會導致經濟的較快增長,但是在長期,如果未能出現廉價的替代品,則經濟增長最終會變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經濟增長是資源耗費與技術進步之間的一場競賽。

8.假設某學生有10小時的時間用于準備即將到來的經濟學與歷史的考試。在給定該學生時間資源的條件下,試畫出其分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果該學生去聽搖滾樂和與朋友聊天,學習缺乏效率,那么,相對于他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而言,他的分數“產量”在何處?如果該學生將學習時間從10小時增加到15小時,那么,他的分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會發生何種變化?

答:給定10小時學習時間的條件下,該學生的分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如圖1-4所示。缺乏效率的學習時間會導致其分數“產量”位于先前勤奮學習的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下方。如果學習時間增加,分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將沿右上角方向向外移動。

圖1-4  經濟學與歷史考試分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9.考慮關于清潔空氣和汽車運輸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1)解釋為什么未被管制的汽車尾氣污染會使國民經濟處在生產可能性之內。認真畫出兩種物品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來說明你的討論。

(2)接著解釋如何為有害的汽車排放物定價以同時增加兩種商品的數量,并將國民經濟所處的位置移動到生產可能性曲線之上。闡釋如何矯正“市場不靈”以改變最終產出,說明你的分析結論。

答:(1)如果汽車尾氣污染沒有得到管制,則汽車尾氣污染會產生相應的負外部性,導致微觀市場不靈,從而使得國民經濟處在生產可能性之內。如圖1-5所示,橫軸表示汽車運輸,縱軸表示清潔空氣,如果沒有相應的管制限制,經濟可能處于點。有效率的環境管制可能使生產可能性邊界向東北方向移動,直至回歸有效率邊界。

圖1-5  未被管制的汽車尾氣污染使國民經濟處在生產可能性之內

(2)未被管制的汽車尾氣污染使國民經濟處在生產可能性之內,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價格不能反映社會偏好,從而導致環境惡化。因此,為有害的汽車排放物定價可以同時增加兩種商品的數量,并將國民經濟所處的位置移動到生產可能性曲線之上,即使生產可能性邊界向東北方向移動,直至回歸有效率邊界。為了矯正“市場不靈”,可以借助于政府行為,即用“有形的手”來解決“市場不靈”帶來的問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雅安市| 西盟| 富裕县| 南通市| 新龙县| 河北省| 淮安市| 福鼎市| 叙永县| 宁陕县| 迁安市| 延寿县| 漳平市| 固镇县| 长乐市| 日照市| 湛江市| 思南县| 河南省| 交城县| 平凉市| 恩平市| 沂水县| 同心县| 澄迈县| 洛浦县| 汉中市| 龙门县| 应城市| 德保县| 杭锦后旗| 唐海县| 南川市| 吉林市| 县级市| 新民市| 正安县| 西吉县| 扎囊县| 安国市| 宁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