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薩繆爾森《宏觀經濟學》(第19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圣才電子書
- 5100字
- 2021-05-28 20:20:39
2012年浙江大學801經濟學綜合(西方經濟學部分)考研真題及詳解
一、名詞解釋(每小題5分,共20分)
1.消費者剩余
答: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在購買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時愿意支付的最高總價格和實際支付的總價格之間的差額。由于消費者消費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獲得的邊際效用是不同的,所以,他們對不同數量的同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也是不同的。但是,消費者在市場上所面臨的同種商品的價格往往卻是相同的,這樣,消費者為一定數量的某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和他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就會有一定的差額,這一差額就構成消費者剩余。消費者剩余可以用圖1-1來表示。
圖1-1 消費者剩余
如圖1-1所示,反需求函數表示消費者對每一單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價格。消費者剩余可以用消費者需求曲線以下、市場價格線之上的面積來表示,即圖1-1中的陰影部分面積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消費者剩余是消費者的主觀心理評價,它反映消費者通過購買和消費商品所感受到的狀態的改善。因此,消費者剩余通常被用來度量和分析社會福利問題。
2.納什均衡
答:納什均衡又稱為非合作均衡,是博弈論的一個重要術語,以提出者約翰·納什的名字命名。
納什均衡是指這樣一種策略集,在這一策略集中,每一個博弈者都確信,在給定競爭對手策略決定的情況下,他選擇了最好的策略。納什均衡是由所有參與人的最優戰略所組成的一個戰略組合,也就是說,給定其他人的戰略,任何個人都沒有積極性去選擇其他戰略,從而沒有人有積極性去打破這個均衡。
3.流動性陷阱
答:流動性陷阱又稱凱恩斯陷阱或靈活陷阱,是凱恩斯的流動偏好理論中的一個概念,具體是指當利率水平極低時,人們對貨幣需求趨于無限大,貨幣當局即使增加貨幣供給也不能降低利率,從而不能增加投資引誘的一種經濟狀態。
當利率極低時,有價債券的價格會達到很高,人們為了避免因有價債券價格跌落而遭受損失,幾乎每個人都寧愿持有現金而不愿持有有價債券,這意味著貨幣需求會變得完全有彈性,人們對貨幣的需求量趨于無限大,表現為流動偏好曲線或貨幣需求曲線的右端會變成水平線。在此情況下,貨幣供給的增加不會使利率下降,從而也就不會增加投資引誘和有效需求,當經濟出現上述狀態時,就稱之為流動性陷阱。
盡管從理論上可以推導出流動性陷阱的存在,但現實經濟生活中還沒有發現該經濟現象。有的經濟學家認為,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經濟現狀類似于出現流動性陷阱。
4.奧肯定律
答:奧肯定律是由美國經濟學家阿瑟·奧肯提出的,描述失業率與實際國民生產總值之間存在的一種高度負相關關系的定律。奧肯定律的主要內容:失業率如果超過充分就業的界限時,每使失業率降低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增加2%;反之,失業率每增加1%,實際國民生產總值則減少2%。用公式表示奧肯定律為:
其中,為實際產出,
為潛在產出,
為實際失業率,
為自然失業率,
為大于零的參數。
奧肯定律的一個重要結論是:實際GDP必須保持與潛在GDP同樣快的增長,以防止失業率的上升。也就是說,GDP必須不斷增長才能保證失業率留在原地,如果想讓失業率下降,實際GDP的增長必須快于潛在GDP的增長。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國情,奧肯定律所揭示的數量關系未必適用于所有國家,但它畢竟說明了經濟增長與就業或失業之間存在著相關關系。
二、計算題(每小題10分,共30分)
1.某人收入120元,效用函數,
,
,求:
(1)獲得最大效用時,、
各是多少?
(2)貨幣邊際效用、消費者總效用各是多少?
(3)若價格上漲44%,
不變,為保證原總效用水平,收入增加多少?
解:(1)構造拉格朗日輔助函數:
對、
和
分別偏微分,求出效用最大時的條件:
得:,
。
即獲得最大效用時,、
各為30和15。
(2)貨幣邊際效用,結合(1)小問可得貨幣邊際效用
。消費者總效用為
。
(3)設收入應增加,才能保持效用不變,即效用水平為450。
若價格上漲44%,
不變,則
,
。構造拉格朗日輔助函數:
對、
和
分別偏微分,則得到效用水平保持不變時收入最小化條件:
得:,
。
總收入支出為:,因此為保證原效用水平,收入應增加24。
2.某制藥公司在某種專利藥品生產占壟斷地位,旗下A、B兩家工廠生產該藥品,但生產成本不同:邊際成本,B邊際成本
。對該藥品需求
。問A、B應各生產多少并以多少價格出售?
解:設A、B兩廠同時生產,總產量為,即
,則
,
。
在均衡點上,,此時有:
解得:,
。
因為,故取
,所有商品由B工廠按
的原則來生產,即:
可解得,,此時
。
所以,應全部來由B工廠生產,此時產量為1,價格為17.5。
3.某生產函數為古典增長模型:,
代表總產出,
代表總資本存量,
代表勞動數量。假設勞動數量以
速度增長,
以
速度折舊,求:
(1)資本與勞動的收入份額各是多少?
(2)如果儲蓄率,求穩定狀態下人均資本
和人均產出
的值?
(3)穩定狀態下的人均產出的增長率是多少?總產出
的增長率又是多少?
解:(1)由生產函數以及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性質可知,資本與勞動的收入份額分別為0.5。
或:由生產函數,可得
,
,則資本和勞動的收入分別為:
故資本與勞動的收入份額都為0.5。
(2)由生產函數可得,,根據新古典增長模型穩定狀態條件
,可得:
解得:人均資本。從而人均產出為:
。
(3)根據新古典增長理論的結論,穩定狀態下,人均產出的增長率為0,總產出
增長率等于勞動力增長率,為7%。
三、簡述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
1.完全競爭市場的三個基本假設。
答:完全競爭又稱為純粹競爭,指不存在任何阻礙和干擾因素的市場情況,亦即沒有任何壟斷因素的市場結構。完全競爭市場的三個基本假設:
(1)價格接受者。市場上有大量的獨立的買者和賣者,任何單個個人和廠商都不能對市場施加看得見的影響,都是市場價格(市場的供給和需求決定)的被動接受者。
(2)產品同質。產品同質性的假定保證了單一市場價格的存在,這使市場供求的分析變得有意義。價格接受行為一般發生在廠商都生產完全相同或者幾乎相同產品的市場上。在這種情況下,所有廠商的產品互相之間是完全替代的——也就是說他們是完全同質的,任何一個廠商如果想將其產品的價格提高到市場價格之上必然喪失其顧客。
(3)自由進入與退出。自由進入與退出意味著廠商進入一個新行業,或者行業中現有廠商由于無法盈利而退出時,不會有特別的成本發生。因此,在完全競爭市場中,購買者可以很容易地從一家廠商轉向另一家廠商,廠商也可以很容易地進入或者退出市場。自由進入和退出的假設對于競爭的有效性非常重要。對于顧客來講,如果現有的銷售商提高價格,他可以很容易地轉向其他銷售商;對于廠商來講,它意味著如果一家廠商看到盈利機會,它可以自由地進入該行業;而如果有一家廠商虧損,它也可以自由退出。
符合以上三個假定條件的市場被稱為完全競爭市場。可以看出,理論分析中所假設的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是非常苛刻的。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真正符合以上三個條件的市場是不存在的。通常情況下,將一些農產品市場,如大米市場、小麥市場等,看成是比較接近完全競爭市場的。
2.簡述貨幣需求理論。
答:西方貨幣需求理論沿著貨幣持有動機和貨幣需求決定因素這一脈絡,經歷了古典的貨幣數量論、凱恩斯學派貨幣需求理論和貨幣學派貨幣需求理論的主流沿革。
(1)古典的貨幣數量論
貨幣數量理論提供了一個對于貨幣、價格和產出之間關系的簡單的組織方式:
這就是著名的數量方程,它將價格水平和產出水平與貨幣存量聯系起來。當貨幣的收入流通速度與產出水平
兩者固定不變時,這一數量方程就成為古典的貨幣數量理論。由于經濟處于充分就業狀態,所以,實際產出應該被當作是固定不變的,而流通速度則被假定其不發生很大變化。如果
和
都是固定不變的,則價格水平和貨幣存量按比例變化。因此,古典的貨幣數量理論就是一個通貨膨脹的理論。
古典的貨幣數量理論是價格水平與貨幣存量成比例變化的命題:
如果是常量,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就會引起名義GDP,即
成比例地變化。由古典學派的(垂直的)供給函數可知:
是被固定的,而貨幣數量的變化就會轉化為物價總水平
的變動。
(2)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
凱恩斯將人們保持貨幣的動機分為交易動機、預防性動機和投機性動機這三類,其中交易動機的貨幣需求為收入穩定的函數。預防性動機的貨幣需求則是指人們為了應付緊急情況而持有一定數量的貨幣,這一貨幣需求的大小也主要由收入的多少決定。可把這兩種貨幣需求函數合二為一以表示,其中
表示為滿足交易動機和預防動機而持有的貨幣量,
表示收入水平。投機性動機的貨幣需求是當前利率水平的減函數。若以
表示滿足投機動機而持有的貨幣量,
表示市場利率,就有
。
所以,貨幣需求函數總公式為:。
凱恩斯的貨幣需求理論在分析方法上對傳統貨幣理論的突破,主要表現在它把貨幣總需求劃分為出于各種動機的貨幣需求。
(3)弗里德曼的現代貨幣數量理論
弗里德曼認為,與消費者對商品的選擇一樣,人們對貨幣的需求受三類因素的影響:收入財富的變化、持有貨幣的機會成本和持有貨幣給人們帶來的效用。據此,弗里德曼列出個人財富持有者的貨幣需求函數:
弗里德曼認為,貨幣需求函數最主要的特點是該函數的穩定性,其動向是可以預測的。明確貨幣需求函數的穩定性,對分析整個經濟社會中的其他重要因素意義重大。這是由于其他重要因素,如貨幣收入或價格水平都是貨幣需求函數和貨幣供給函數相互作用的結果。論證并強調貨幣需求函數具有穩定性,其目的在于說明貨幣對總體經濟的影響主要來自貨幣供應方面。因此,穩定的貨幣需求函數成為貨幣學派理論及收入政策的理論基礎和分析依據。
四、論述題(每小題15分,共30分)
1.論述生產理論對偶性。
答:生產理論的對偶性是指在生產過程中,每個生產者都會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進行生產,每種生產要素的最優選擇既可以看作是選擇與等成本線相切的最高等產量線的問題,即既定成本條件下實現最大產量;也可以看作是選擇與既定的等產量線相切的最低等成本線,即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最小成本。
(1)成本既定產量最大
邊際技術替代率反映了兩要素在生產中的替代比率,要素的價格比例反映了兩要素在購買中的替代比率,只要兩者不相等,廠商總可以在總成本不變的條件下通過對要素組合的重新選擇,使總產量得到增加。只有在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和要素的價格比例相等時,生產者才能實現生產的均衡。在圖1-2中則是唯一的等成本線和等產量曲線
的相切點
才是廠商的生產均衡點。于是,在生產均衡點
有:
它表示:為了實現既定成本條件下的最大產量,廠商必須選擇最優的生產要素組合。使得兩要素的邊際技術替代率等于兩要素的價格比例。這就是兩種生產要素的最優組合的原則。
圖1-2 既定成本條件下產量最大的要素組合
(2)產量既定成本最小
如圖1-3所示,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相切于
點,這表明可以以勞動投入為
和資本投入為
的最低成本來生產
的產出。等成本線與等產量線的切點即為最優點,此時滿足
或
。
圖1-3 既定產量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可見,從這兩個對偶性視角得出的最優要素選擇是相同的。
2.論述宏觀政策時滯原因及其影響。
答:(1)宏觀經濟政策存在時滯的原因
宏觀經濟政策時滯存在的原因為:從發現經濟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最終到針對問題而執行的政策全部產生效果之間存在一系列的步驟,而其中每一個步驟都需要時間才能完成。時滯可以劃分為兩個階段:內部時滯,即達成一致意見采取政策行動(例如減稅或增加貨幣供給)的時間;外部時滯,即政策行動對經濟產生作用的時間。而內部時滯又可以劃分為認識時滯、決策時滯和行動時滯。認識時滯是擾動產生到政策制定者認識到需要采取行動之間所花費的時間。決策時滯,即認識到需要采取行動和做出政策決策之間所延續的時間。行動時滯,即政策決策和它的實施之間所延續的時間。相對來說,貨幣政策的內部時滯較短,財政政策的內部時滯較長。外部時滯通常是一種分布時滯:一旦采取政策行動,它對經濟的作用就隨時間擴展,即一項政策變化發生效果所需要的時間。相對來說,財政政策的外部時滯較短,貨幣政策的外部時滯較長。
(2)宏觀經濟政策時滯的影響
由于存在時滯,宏觀經濟政策可能成為經濟波動的一個因素,使得宏觀經濟的運行更不穩定。
對于經濟的擾動,政策制定者是否做出反應以及如何做出反應,需要判斷這種經濟的擾動是永久性的還是短暫的。
圖1-4 時滯和不穩定的政策
如圖1-4所示,假如一次總需求擾動從時間開始減少了產量,使其低于潛在水平。在沒有積極政策干預的情況下,產量會有一段時間下降,但隨后就會恢復,并在時間
處再次達到充分就業。假如實行一項積極的穩定性政策,這種擴張性的政策從時間
開始,但在某段時間后才會發揮作用。作為擴張性政策的后果,產量趨向于迅速恢復,但由于缺乏合適的力度和時間,實際上會調整過度,超過充分就業水平。在時間
上,產出水平超過潛在水平,出現了通貨膨脹。在這個例子中,“穩定性”政策實際上反倒使經濟“不穩定”。
- 張斌賢《外國教育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全國名校外國語學院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第4版)
-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歷史學基礎(世界史)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243法語(二外)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社會工作者《社會工作實務(中級)》(2016年修訂版)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2015年MBA、MPA、MPAcc管理類聯考邏輯及寫作歷年真題詳解
- 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聯考計算機學科專業基礎綜合(408)歷年真題及模擬試題詳解【視頻講解】
-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909英語教學法[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華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870英語語言文學綜合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楊世銘《傳熱學》(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農學門類聯考植物生理學與生物化學考點歸納與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張健《新中國文學史》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4年經濟師《工商管理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2011~2013年真題及詳解】
- 2019年GRE數學高分特訓500題【命題分析+答題攻略+強化訓練】
- 華南師范大學333教育綜合[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