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802經濟學綜合考研真題詳解

第一部分 政治經濟學(50分)

1.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有什么區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對一般利潤率有什么影響?(10分)

答:(1)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區別

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和可變資本的比率。剩余價值是由可變資本創造的,為表明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程度,需要將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相比較,由此產生了剩余價值率。其表示方法有兩種:物化勞動表示法:,該公式表示在雇傭工人的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中,資本家和工人各占多少份額;活勞動表示法:,該公式表明,在工人的一個工作日的全部勞動時間中,有多大部分用于補償勞動力的價值,多大部分用于無償地給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是剩余價值率的轉化形式,是同一剩余價值量用不同的計算方法計算出來的另一種比率。用表示利潤率,C表示全部預付資本,則利潤率為:

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的區別體現為: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剩余價值率反映了工人剩余勞動時間與必要勞動時間的比率,無酬勞動與有酬勞動的比率。剩余價值率越高,工人的剩余勞動被資本家占有越多,受剝削程度越深;利潤率是反映全部預付資本的增殖程度,一旦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資本家對工人的剝削關系就表現為資本的自我增殖,使資本關系神秘化了,掩蓋了資本家對雇傭工人的剝削程度;兩者的變化趨勢不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家不斷地采用新的方法,加強對工人的剝削,因此剩余價值率有不斷上升的趨勢,但是利潤率會逐步趨于下降,這是部門間資本家競爭的必然結果;二者計算的數值不同。剩余價值率是剩余價值與可變資本的比率,而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因此在量上利潤率也總是小于剩余價值率。

(2)利潤率轉化為平均利潤率:資本主義部門之間的競爭導致平均利潤的形成。投資于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家為了獲得更高的利潤率,相互之間必然展開激烈的競爭。競爭的手段是進行資本轉移,即把資本從利潤率低的部門撤出,轉移到利潤率高的部門。原先利潤率高的部門由于大量資本的涌入,商品供過于求,價格就會下降,利潤率也就相應下降;而原先利潤率低的部門由于大量資本撤出,會發生相反的變化。上述資本轉移的過程以及由此而來的價格和利潤率的變動要一直到兩個部門的利潤率大體平均的時候才暫時地停止下來。這樣,便形成了平均利潤。

(3)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將導致平均利潤率下降。資本有機構成是指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用c:v來表示,其中c表示不變資本,v表示可變資本;一般利潤率即平均利潤率,是指全社會的剩余價值總量與全社會預付總資本的比率。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會對平均利潤率產生影響,原因如下: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全部目的,在現實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剩余價值表現為利潤,剩余價值率表現為利潤率。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資本家必須不斷把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這必然會導致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由于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同一個剩余價值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在資本積累的過程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和有機構成的變化不僅發生在個別生產部門,而且是在一切生產部門或有決定意義的生產部門發生,因而,在剩余價值率不變的情況下,同量的預付資本所獲得的利潤量必然減少,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必然導致平均利潤率的下降。

2.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什么?(10分)

答: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社會總產品是指社會各物質生產部門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物質資料的總和,其在價值形態上區分為三個部分和按產品的實物形態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再生產理論的兩個基本原理。

(1)三個部分

社會總產品在價值形態上又稱社會總產值,它劃分為包含在產品中的生產資料轉移的不變資本價值(c)、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必要勞動創造的可變資本價值(v)以及凝結在產品中的由工人在剩余勞動時間里創造的剩余價值(m)。

(2)兩大部類

社會總產品在物質形態上,根據其最終用途,區分為用于生產性消費的生產資料和用于生活消費的消費資料。相應地,馬克思把社會生產劃分為兩大部類:第一部類(Ι)是由生產生產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產領域;第二部類()是由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所構成,其產品進入生活消費領域。

(3)馬克思主義社會再生產理論不僅要說明社會總產品各部分的價值補償問題,而且要說明它的實物補償問題。社會總產品的價值補償是指它的各個組成部分的價值,包括不變資本價值、可變資本價值、剩余價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即如何通過商品的銷售以貨幣的形式收回,從而補償預付資本的價值并獲得剩余價值。社會總產品的實物補償是指它的各組成部分的價值轉化為貨幣形式后再如何轉化為所需要的產品,相當于處于不變資本的價值從哪里和怎樣獲得所需要的生產資料,可變資本的價值和資本家獲得的剩余價值從哪里和怎樣獲得所需的消費資料。只有使社會總產品既獲得價值補償又獲得實物補償才能保證社會再生產的順利進行。

3.從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角度,談談如何認識資本總公式的矛盾。(15分)

答:(1)資本總公式即資本流通公式:貨幣—商品—貨幣(G-W-)。=G+ΔG,即原付貨幣額加上一個增殖額,這個增殖額就是剩余價值。從形式上看,資本總公式是同價值規律相矛盾的。價值規律要求商品交換按照等價原則進行,因而交換的結果只會使價值的表現形式發生變化,而價值量不會發生變化。但資本總公式表明,貨幣資本在流通過程中發生了增殖。在資本流通過程中所出現的這種商品等價交換與價值發生增殖之間的矛盾,就是資本總公式的矛盾。

(2)解決資本總公式的矛盾,關鍵在于闡明價值增殖,從而剩余價值產生的條件:

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這是因為,在商品流通中,如果是等價交換,則商品按照價值進行交換,交換雙方都不能得到更多的價值,不能產生出剩余價值。這樣,剩余價值似乎是由不等價交換產生的。如果是不等價交換,通過賤買或貴賣,雖然可以使交換的一方占到便宜,可是商品生產者不僅作為賣者而且也要作為買者出現在市場上,他作為賣者或者買者得到的,又會在作為買者或賣者時失掉,即使有的商品生產者善于欺騙,既賤買又貴賣,這也能使個別人發財致富,而不能使所有的商品生產者都獲得剩余價值。因為,賤買貴賣沒有增加全社會的剩余價值總量,只是改變了價值在不同人之間的分配。總之,“無論怎樣顛來倒去,結果都是一樣。如果是等價交換,不產生剩余價值;如果是不等價交換,也不產生剩余價值。流通或商品交換不創造價值。”

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但是,離開流通也不能產生剩余價值。因為在流通之外,商品生產者不發生關系,他們只是和自己的商品發生關系。在這種情況下,商品生產者只能以自己的勞動創造出商品的使用價值,不能實現價值。

綜上所述,剩余價值的產生,既不在流通領域,又不能離開流通領域,這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條件。

(3)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關鍵:首先,價值增殖不會發生在G-W階段的貨幣上,因為此時貨幣作為購買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實現商品的價格,其價值量沒有增殖。其次,價值增殖也不可能發生在W-G階段上,此時商品的價值是既定的,不會因商品的出售而發生增殖。最后,價值增殖必然發生在G-W階段的商品上。貨幣所有者必須購買到某種特殊的商品,這種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價值,通過對它的使用能創造價值,而且能夠創造比這種商品自身價值更大的價值。這種特殊的商品就是勞動力。因此,勞動力成為商品并為資本家所雇傭,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從而也是解決資本總公式矛盾的關鍵。

(4)資本家在購買了勞動力之后,就離開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過程。在生產過程中,資本家消費所購買的勞動力,讓它和生產資料結合起來,生產出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商品,并使預付的價值發生增殖。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在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中,資本家的目的不是生產使用價值而是生產剩余價值。價值形成過程繼續延長,超過一定點就會產生剩余價值。資本家把雇傭工人的勞動時間延長到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以上,從而勞動力所創造的全部價值,超過了勞動力的價值,超過的那部分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因而價值增殖過程就實現了。

把價值形成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加以比較,可以看出,“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形成過程”。這個一定點就是工人補償勞動力價值所需要的必要勞動時間,如果價值形成過程只達到這一點,即工人新生產的價值只等于勞動力的價值,那就只是單純的價值形成過程。如果價值形成過程超過這一點,從而生產出剩余價值,價值形成過程就轉化為價值增殖過程。生產過程當作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是商品的生產過程;生產過程當作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則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5)在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之后,資本家獲得剩余價值并沒有違背價值規律,而是價值規律的作用擴大到勞動力商品上的結果。資本家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或者出賣商品,都是按等價交換原則進行的。有決定意義的是勞動力具有獨特的使用價值,即勞動力的使用所創造的價值大于勞動力本身的價值。這樣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就解決了。

4.試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主要內容。(15分)

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集中體現。這一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內容:

(1)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理論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曾經從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共同富裕、生產資料公有制和計劃調節等方面闡述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從實際出發,發展和創新了對社會主義經濟本質的認識,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一是從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經濟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黨中央又提出了“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使全體人民共享發展的成果”的思想。

二是從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包括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

三是從屬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經濟的認識,提出了“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維護和實現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以及“又好又快”、“統籌兼顧”等重要論斷。

(2)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理論

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一項基本原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實際出發調整和改革了我國的所有制結構。黨的十五大報告正式明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同時提出,“公有制實現形式可以而且應當多樣化”、“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兩個基本原則,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確立指明了現階段中國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質,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可靠的經濟基礎。

(3)社會主義分配理論

對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分配制度,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提出過兩條基本原則:一是在新的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因此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二是共產主義的高級階段將實行按需分配原則,而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則要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分配理論從以下三個方面繼承和發展了上述分配原則:一是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二是堅持效率與公平的統一,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過大,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終實現全社會的共同富裕。三是要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關注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決取締非法收入,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它既要反映和體現市場與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又要反映和體現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包括: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兼顧效率與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健全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完善政府的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等。

(5)中國特色的經濟發展理論

發展是當代中國的主題,是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中關于發展的思想和理論非常豐富,主要有:關于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和發展是硬道理的理論,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和科教興國的理論,關于做好“三農”工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關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理論,關于推進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理論,關于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的理論,關于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關于實現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理論,關于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理論,關于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理論等等。特別是科學發展觀提出的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理論,進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賦予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理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6)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的理論

實行對外開放和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進程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要內容,這一內容包括以下主要的原則:一是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拓寬發展空間,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二是強調經濟全球化作為一個客觀進程,具有二重性,可以有兩種發展趨勢:一方面它促進世界資源的合理配置,促進各國生產力的發展,從而造福各國人民。另一方面它是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全球擴張,進一步加劇世界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繼續擴大南北發展差距,加劇貧富分化和環境惡化。我們應選擇并推進前一種趨勢,警惕并控制后一種趨勢。三是要正確處理對外開放同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關系,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在堅持對外開放的同時,把立足點放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基礎上,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實現自主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內容是十分豐富的,除了以上六個方面的內容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理論、建立創新型國家的理論、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政府職能和政府調節的理論等也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以上六個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最基本的了,它們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等主要環節,以及基本制度、經濟體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等主要方面。同時,由于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還很不夠,還有許多未知的必然王國。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體系的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是要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

第二部分 微觀經濟學(50分)

5.什么是經濟學中的靜態分析和比較靜態分析?各舉一個微觀經濟學的例子說明這兩種分析。(10分)

答: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是經濟學的三種分析方法。由于經濟學的目的在于尋找均衡狀態,所以從研究均衡狀態的角度來區別和理解靜態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這三種分析方法。

(1)靜態分析是指考察在既定的條件下某一經濟事物在經濟變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實現的均衡狀態。例如,在均衡價格決定模型中,當需求函數和供給函數中的外生變量被賦以確定的值后,即在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給定的情況下,二者的交點即為均衡點,此時的價格為均衡價格,此時的數量為均衡數量,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均衡點不再發生變化。這就是靜態分析方法。

圖1-1  均衡價格的確定

如圖1-1所示,線是需求曲線,線是供給曲線。兩者相交于點,所以點表示該商品達到供求均衡點,點對應的價格為均衡價格,對應的產量為均衡產量。此時,市場出清。

(2)比較靜態分析是指考察當原有的條件或外生變量發生變化時,原有的均衡狀態會發生什么變化,并分析比較新舊均衡狀態。例如,在上述均衡價格決定模型中,當外生變量被賦以不同的值后,由此得出的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是不同的,即當外生變量的變化使得需求曲線或供給曲線的位置發生移動時,均衡點的位置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新舊均衡點的分析比較就是比較靜態分析。

圖1-2  需求的變動對均衡的影響

如圖1-2所示,原先商品市場的均衡點為,即均衡價格為,均衡數量為。如果需求從增加到,均衡點就會從點移動到點,于是,均衡價格上升到,均衡數量增加到;反之,如果需求從減少到,均衡點就會從點移動到點,于是,均衡價格下降到,均衡數量減少到

6.對中國的家庭來說,住房和食物都是最重要的消費品。假定一個代表性中國家庭僅僅消費這兩種物品,其中是住房,是食物。其效用函數如下式表示:,其中可以不同。

請解釋:

(1)這個效用函數的性質是什么?該性質和有何關聯?其經濟含義是什么?(5分)

(2)證明:該效用函數下,每種物品都不可能是低檔物品。(5分)

(3)該效用函數下,是總替代品或者總互補品嗎?為什么?(5分)(本題總計15分)

答:(1)該效用函數具有遞增性,同時邊際效用遞減。對于來說,總效用具有可加性,兩種商品具有獨立的邊際效用,即。其經濟學含義是指,每增加一單位商品的消費所引起的效用增加量與的消費數量無關。同理,對于也成立。

(2)低檔物品是指需求量與消費者的收入水平反方向變化的物品。假設是低檔物品,價格不變,那么當收入增加時,的需求量必然減少,相應的,的需求量增加。由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可知,收入提高前:,當收入提高后,同樣有,而由知,的邊際效用遞減,因此有,這與效用最大化的條件矛盾。所以,不可能是低檔物品。同理,也不可能是低檔物品。

(3)在該效用函數下,不能確定是總替代品還是總互補品。原因在于:從給出的效用來看,兩種商品具有獨立的邊際效用,一種商品價格的變化對另一種商品需求量的影響不確定。

7.假設世界上有南國和北國兩個國家,每個國家都生產兩種商品。南國的生產函數為

表示勞動力數量,并且總量為100單位。北國的生產函數為,其勞動力總量也為100單位。

(1)計算南、北兩國各自的生產可能性曲線(PPF)。(5分)

(2)假如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計算全球的生產可能性曲線。(5分)

(3)假如對外開放導致兩個國家之間的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計算全球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并比較兩國等量生產開放前后的全球總產量。(5分)

解:(1)設單位的勞動力用于生產,則有單位的勞動力用于生產,則有,兩邊同時平方相加得:,此即為南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同理可得,北國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為:

(2)假如勞動力不能自由流動,兩國的生產被有效的加以配置其前提條件是兩國的邊際轉換率相等,即。所以有:

從而有: 

由(1)可得:  

兩式可得:

從而有:

,因此有。同理,。因此,生產可能性曲線方程為:

(3)若單位勞動用于生產單位勞動用于生產,則有:,且應滿足勞動的邊際產量相等,即:,即有:,代入,解得:。同理可得:

。由于總的勞動數量為200,故有:

整理得:

開放前,產品的全球產量為;開放后,產品的全球產量為

8.2010年農產品價格出現了迅猛的上漲態勢。根據中國新聞社一個記者的追蹤調查:一車西紅柿,千里進京,成本為每斤1元。送菜進城的菜農每斤贏利為0.1元。然而,西紅柿在從批發市場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價格卻“野蠻上漲”,連翻幾個跟頭,從1.1元漲至3元。請運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從需求、供給和一般均衡的角度分析這種漲價現象,并提出抵制價格上漲的政策建議。(10分)

答:(1)漲價現象的經濟學分析

西紅柿在從批發市場到市民餐桌的“最后一公里”,其價格“野蠻上漲”的原因可以從需求、供給和一般均衡的角度來進行分析:

成本增加。西紅柿等蔬菜價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飆,一個重要原因在于蔬菜經營者的生活和銷售成本一直在增加。隨著整體物價的上漲,蔬菜經營者的生活和銷售成本不斷增加,如攤位租金費、管理費、蔬菜經營者生活成本等。為了分攤這部分成本的上漲,蔬菜中間商、菜攤主等,提高了西紅柿等蔬菜價格。

供需矛盾。之所以會出現菜價在“最后一公里”價格飆漲,根本原因在于北京市蔬菜需求與供給的矛盾,“蔬菜是低質、低價、易腐的商品,需要高效率的配送條件,但北京的菜市場卻呈現出減少、縮小、缺失等現狀,再加上在京配送蔬菜的運輸成本,遠高于蔬菜從產地到批發地的運輸成本,近年來房租等又不斷飆升,最終造成了‘最后一公里’菜價遠高于批發價。”

壟斷經營。由于部分市民身邊的菜市場規模小,導致一些菜市場可以在一定區域內壟斷經營,而市民對蔬菜的需求是“剛性需求”,對菜市場的選擇余地變小。

配送率低。事實上,西紅柿等蔬菜價格在“最后一公里”狂飆,關鍵還是要從根本上解決蔬菜供應效率的問題,如果配套菜市場建設到位,蔬菜配送效率提高,根本不會出現菜價漲起就難落的現象。

(2)抵制價格上漲的政策建議

為解決農民“賣菜難”和居民“買菜貴”并存等問題,可采取具體措施以促進蔬菜生產,保障市場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相應的政策建議如下:強化“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穩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給能力;加強蔬菜重點生產基地建設;改善蔬菜流通設施條件;完善“綠色通道”政策;提高蔬菜產銷的組織化程度以降低營銷費用;強化蔬菜信息體系建設;統籌抓好當前“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

第三部分 宏觀經濟學(50分)

9.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爭論和分歧主要有哪些?(15分)

答: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之間既有經濟理論上的分歧,也有政策主張上的分歧。新凱恩斯主義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爭論和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本假設

在基本假設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最明顯的區別是,前者堅持市場出清假設,而后者則堅持非市場出清假設。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家認為,工資和價格具有充分的伸縮性,可以迅速調整,通過工資、價格的不斷調整,使供給量與需求量相等,市場連續地處于均衡之中,即被連續出清。與此相反,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家則認為,當經濟出現需求擾動時,工資和價格不能迅速調整到使市場出清。緩慢的工資和價格調整使經濟回到實際產量等于正常產量的狀態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從而在調整過程中,經濟處于非均衡狀態。

(2)解釋經濟波動方面

在解釋經濟波動方面,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與新凱恩斯主義經濟學的分歧是,前者試圖用實際因素從供給擾動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后者則用貨幣因素從需求方面解釋宏觀經濟波動。

(3)政策主張

在政策主張上,新凱恩斯主義認為,由于價格和工資的黏性,經濟在遭受到總需求沖擊之后,從一個非充分就業的均衡恢復到充分就業均衡狀態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因此用政策來刺激總需求是必要的,不能等待價格和工資向下的壓力帶來經濟恢復,因為這是一個長期的痛苦的過程。所以,為了避免較長時期的非充分就業持續出現,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政策仍然是有效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認為市場出清是常態,因此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

10.在封閉經濟模型中,假設價格可以變動,我們可以將曲線和曲線分別表示

。其中是名義利率,是預期通貨膨脹;是名義貨幣供給,是價格。總供給函數為。經濟最初處于長期均衡狀態,給定其他條件不變。如果公眾預期通貨膨脹發生變化,導致時,產品市場均衡,總需求和產出缺口分別將如何變化?傳導機制是什么?其變化大小受什么因素影響?(10分)

答:(1)如果公眾預期通貨膨脹發生變化,導致時,則投資將增加,經濟將由最初的長期均衡狀態變為總供給小于總需求的非均衡狀態。具體分析如下:

圖1-3  投資增加對總需求曲線的影響

如果公眾預期通貨膨脹發生變化,導致時,實際利率將會減小,由于投資與實際利率成負相關的關系,故投資增加。短期內,在價格水平不變時,如圖1-3所示,此時總需求增加。由總供給函數知當時將導致總供給減少,因此將產生總需求和產出之間的缺口。

(2)影響因素:投資對實際利率的敏感性。總投資對利率越敏感,由預期通脹率增加導致實際利率減少而引起的投資增加更多,最終產出缺口也越大;曲線的斜率。曲線越平坦,則預期通脹率增加導致實際利率減少而引起總需求的增加越大,從而供求缺口也越大;的大小。越大,總供給減少得也越多,從而總需求與產出之間的缺口也越大。

11.2008年到2010年一個國家的貨幣供應量M2每年都以20%的速度增長,名義GDP即每年都以10%的速度增長。數據如下表(萬億元)。

(1)計算每年的貨幣流通速度(保留小數點后一位數)。貨幣流通速度呈現什么樣的變化?(5分)

(2)如果其他情況不變,貨幣流通速度都保持在2008年的水平,2009年和2010年的名義GDP應當分別是多少?這個結果說明了什么?(5分)(本題總計10分)

解:(1)由貨幣數量方程(其中表示流通中的貨幣數量,表示貨幣流通速度,為價格總水平或價格指數,表示一國的實際國民收入)可得: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計算結果表明貨幣流通速度從2008年到2010年呈遞減趨勢。

(2)當貨幣流通速度不變時,即時,

2009年:

2010年:

計算結果表明如果以2008年為基期標準,則經濟可能處于通貨緊縮或是經濟衰退。

12.對于有人口增長與技術進步的索洛模型:,其中,總勞動的增長率為,勞動效率的增長率為

證明:

(1)資本—產出比率是不變的。(5分)

(2)資本和勞動各自賺取了一個經濟收入中的不變份額。(5分)

(3)資本總收入和勞動總收入都會按人口增長率加技術進步率()的速率增長。(5分)(本題總計15分)

證明:(1)在穩定狀態下有,這意味著,因為都是固定的,所以也是固定的。由于,所以在穩態下,資本—產出比率是不變的。

(2)資本賺得的份額即資本回報,由(1)可知穩態時是固定的。而的函數,而在穩定狀態時是不變的,所以也是確定不變的。因此,資本回報是不變的。勞動的收入份額=1-資本的收入份額。因此,既然資本收入份額不變,勞動的收入份額也不變。

(3)在穩態,總收入按人口增長率加上技術進步率()增長。由(2)可知勞動和資本的收入份額是不變的。既然份額不變,而總收入按速度增長,那么資本和勞動的收入也按的速率增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嘉禾县| 城市| 女性| 霍邱县| 林甸县| 涟源市| 固镇县| 武义县| 高安市| 达尔| 黄梅县| 弋阳县| 赞皇县| 增城市| 寿光市| 牡丹江市| 荆门市| 太保市| 抚远县| 贵溪市| 晋中市| 理塘县| 龙南县| 潍坊市| 阿坝| 阿勒泰市| 土默特左旗| 夏河县| 涪陵区| 伊宁县| 同德县| 芦溪县| 甘孜县| 海晏县| 普格县| 临夏县| 延边| 沙河市| 丹江口市| 定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