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部分 課后習題

第一編 導 論

第1章 什么是經濟學

一、概念題

1.稀缺

答:稀缺是指在給定的時間內,相對于人的需要而言,經濟資源的供給總是不足的。人類消費各種物品的欲望是無限的,而用來滿足人類欲望的經濟物品卻是有限的。相對于人類的無窮欲望而言,經濟物品或生產這些經濟物品所需要的資源總是不足的。正因為稀缺性的客觀存在,地球上就存在著資源的有限性和人類欲望與需要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這樣,就導致經濟學家們從經濟學角度來研究使用有限的資源來生產什么、如何生產和為誰生產的問題。

經濟學研究的問題和經濟物品都是以稀缺性為前提的。從稀缺性出發,西方經濟學一般認為,經濟學的一個重要研究任務就是:“研究人們如何進行抉擇,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生產性資源(土地、勞動、資本品等)來生產各種商品并把它們分配給不同的社會成員消費。”同時,對稀缺資源的認識應從動態的觀點來認識。歷史上,許多資源曾經被視為自由取用的資源,如空氣、水,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特別是人口的增加,人類的需要不斷提高,也變得越來越稀缺。

2.激勵

答:激勵是指引起一個人做出某種行為的方法和措施。激勵可能是鼓勵一個行動的獎勵,也可能是抑制一個行動的懲罰。激勵利用外部誘因使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以調動與激發。這時外部刺激內化為個人的自覺行動,使人完成目標的行為處于高度的受鼓舞狀態,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力(智力和體力)。當人的某種需要產生時,心理上就會產生一種不安或緊張狀態,從而造成一種內在驅動力,驅使人的行動指向目標。當目標達到后,需要即得到滿足,激勵狀態解除,隨后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個過程就是激勵過程。人的工作效率取決于他的能力和激勵水平(即積極性的高低)。激勵的手段包括物質利益激勵、精神激勵、環境激勵、目標激勵、任務激勵、組織激勵等。

3.經濟學

答:經濟學是研究人與社會如何使用稀缺的生產性資源,生產出有價值的物品或勞務,并把它們分配給社會各個成員的一門社會科學,因而經濟學是研究人們在解決資源稀缺性時所做出的選擇的社會科學。

經濟學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研究個人與企業做出的選擇,這些選擇在市場上的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對做出這些選擇的影響。而宏觀經濟學研究國家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運行。

4.微觀經濟學

答:微觀經濟學是以單個經濟主體(作為消費者的單個家庭或個人,作為生產者的單個廠商或企業,以及單個產品或生產要素市場)為研究對象,研究單個經濟主體面對既定的資源約束時如何進行選擇的科學。

微觀經濟學的核心內容是論證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的原理。微觀經濟學采用個量分析法,個量是指與單個經濟單位的經濟行為相適應的經濟變量,如單個生產者的產量、成本、利潤,某一商品的需求量、供給量、效用和價格等。微觀經濟學在分析這些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時,假設總量固定不變,又被稱為個量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內容主要包括:消費理論或需求理論、廠商理論、市場理論、要素價格或分配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和福利經濟理論等。由于這些理論均涉及市場經濟和價格機制的作用,因而微觀經濟學又被稱為市場經濟學。總之,微觀經濟學研究個人與企業做出的選擇、這些選擇在市場上的相互作用,以及政府對做出這些選擇的影響。

5.宏觀經濟學

答:與“微觀經濟學”相對而言,宏觀經濟學是一種現代的經濟分析方法。它以國民經濟總體作為考察對象,研究經濟生活中有關總量的決定與變動,解釋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與波動、國際收支與匯率的決定與變動等經濟中的宏觀整體問題,所以又被稱為總量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的中心和基礎是總供給—總需求模型。

具體來說,宏觀經濟學主要包括總需求理論、總供給理論、失業與通貨膨脹理論、經濟周期與經濟增長理論、開放經濟理論和宏觀經濟政策等內容。對宏觀經濟問題進行分析與研究的歷史十分悠久,但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直到20世紀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發展起來。

宏觀經濟學誕生的標志是凱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宏觀經濟學在20世紀30年代奠定基礎,二戰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廣泛應用,60年代后的“滯脹”問題使凱恩斯主義的統治地位受到嚴重挑戰從而形成了貨幣主義學派、供給學派、理性預期學派對立爭論的局面,90年代新凱恩斯主義的形成又使國家干預思想占據主流。宏觀經濟學是當代發展最為迅猛,應用最為廣泛,因而也是最為重要的經濟學學科。總之,宏觀經濟學研究國家經濟和全球經濟的運行。

6.產品和服務

答:產品和服務是人們認為有價值并為了滿足人們的需要而生產出來的所有東西。產品是有形的物品,如高爾夫球。服務是具有無形特征卻可給人帶來某種利益或滿足感的可供有償轉讓的一種或一系列活動,如理發。

7.生產要素

答:生產要素指用于生產產品和服務的生產性資源。傳統經濟學把生產要素分為三種,即土地、勞動和資本。其所有者分別為地主、勞動者和資本家。這三類生產要素的價格,則分別被稱為地租、工資和利潤(包括利息)。到19世紀末,第四種生產要素——企業家才能被“發現”。于是,利潤被看成是企業家才能的收益,而“利息”被看成是資本所有者的收益。

8.土地

答:土地是地球表層的陸地部分及其以上、以下一定幅度空間范圍內的全部環境要素,以及人類社會生產生活活動作用于空間的某些結果所組成的自然—經濟綜合體。狹義的土地,僅指陸地部分。廣義的土地,不僅包括陸地部分,還包括光、熱、空氣、海洋等。較有代表性的是經濟學家的觀點,即土地包括日常意義上的土地、鐵礦、煤炭、水及空氣等自然資源。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指出:“土地是指大自然為了幫助人類,在陸地、海上、空氣、光和熱各方面所贈與的物質和力量。”土地具有有用性、稀缺性和社會的有效需求等特點。在現行制度下,土地分為農用地和非農用地,后者又包括商業用地和非商業用地。

9.勞動

答:勞動是人類為有益的目的而從事的體力與腦力的支出活動。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勞動進行了不同角度的考察與劃分。從生產商品的勞動所具有的二重屬性來看,有具體勞動與抽象勞動;從勞動的復雜程度來看,有簡單勞動與復雜勞動;從勞動的存在形式和其在價值形成中的作用來看,有物化勞動與活勞動;從勞動的社會性質來看,有私人勞動與社會勞動;從是否創造物質資料來看,有生產勞動與非生產勞動;從勞動所能滿足的需要來看,有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從勞動的耗費方式來看,有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等。在現代人力資源的研究中,勞動被視為由一定的人力資本存量所產生的服務流量。人力資本存量的服務效果是由社會、經濟、技術等環境條件以及勞動者的健康狀況、天資稟賦、文化觀念、受教育和培訓程度等因素所決定的。從經濟學角度來看,勞動是人們生產商品和服務付出的時間和努力,勞動的質量取決于人力資本的水平。

10.人力資本

答:人力資本是指人們從教育、在崗培訓和工作經歷中獲得的知識與技能。人力資本屬于無形資本,它是為了提高勞動的文化技術水平和勞動素質而投到勞動者身上的投資,它與物質資本(有形資本)共同構成了經濟增長因素中的投資。人力資本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其自身不僅能形成遞增的收益,還能使相關的勞動和資本也產生遞增的收益,從而使得整個經濟的規模收益是遞增的。

11.資本

答:資本指能夠增值的價值,即經濟活動中表現為生產要素或經營投入的價值,并可以以產品形態和貨幣形態存在。例如,用于生產產品和服務的工具、設備、機器和建筑物等都屬于資本。

資本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是一種生產出來的生產要素。資本是現在生產過程的投入,也是過去生產過程的產出。木工用一部車床制造桌子腿,車床本身是制造車床的企業的產出,車床制造者又用其他設備來制造車床。因此,資本是用于生產各種物品與勞務,包括更多資本的生產要素。

12.企業家才能

答:企業家才能是指把土地、勞動和資本組織起來的人力資源。企業家才能具體包括企業家經營企業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與創新能力。微觀經濟學認為,在生產相同數量的產品時,可以多用資本少用勞動,也可以多用勞動少用資本。但是,勞動、土地和資本這三種要素必須予以合理組織,才能充分發揮生產效率。因此,為了進行高效生產,還要有企業家將這三種生產要素合理組織起來,企業家才能和前三種要素的關系不是互相替代的關系,而是互相補充的關系。

13.地租

答:地租是土地所有者憑借土地所有權將土地轉給他人使用而獲得的收入。地租是土地所有權的經濟實現形式。地租是一個歷史范疇。在土地私有制下,地租是直接生產者創造的剩余產品被土地所有者無償占有的部分,是土地所有者對勞動者的一種剝削形式。在土地公有制下,地租既是國家從經濟上管理土地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國民收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土地所有權的形式不同,與此相聯系的地租的性質、內容、形式及其所體現的生產關系也不盡相同。

14.工資

答:工資是指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和勞動關系雙方的約定,以貨幣形式支付給員工的勞動報酬。工資本質上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國際勞工組織將工資定義為:“由雇主對受雇者,為其已完成或將要完成的工作或已提供或將要提供的服務,可以以貨幣結算并由共同協議或國家法律或條例予以確定而憑書面或口頭雇傭合同支付的報酬或收入。”工資的形式可分為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等。

15.利息

答:利息是指在一段時期內因使用貨幣而支付的代價。不論是個人、企業還是政府都有可能購買貨幣使用權。個人之所以為使用貨幣而付出利息,是因為他們想購買現時收入所不能負擔的貨物和勞務。企業之所以為用貨幣購買資本貨物而付出利息,是因為它們能通過引進新工廠和新機器來增加生產和產能。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角度看:利息的本質是剩余價值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利潤的一部分。

16.利潤

答:利潤指從產品的銷售中得到的收益與生產這種產品所使用的生產要素的全部成本之間的差額。用等式表示為:利潤=收益-成本。經濟學家通常假設,企業的目標是利潤最大化,而且這個假設在大多數情況下能很好地發揮作用。

17.個人利益

答:個人利益是指單個企業(或消費者)通過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為自己帶來的收益。經濟個體做出選擇時,往往從自身的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而不顧及整個社會的利益,此時可能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往往會造成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矛盾和沖突。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在什么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的選擇也能增進社會利益”。

18.社會利益

答: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相對,亦稱“社會整體利益”、“公眾利益”,是指社會整體生存和發展的各種需要,如社會進行生產和再生產的條件,人們公共生活的福利事業,發展精神文明的條件,等等。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時期,社會利益具有不同的內容。一切剝削階級的社會利益包含剝削者的共同利益,但又是以私有者的個人利益為基礎的。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在什么條件下追求個人利益的選擇也能增進社會利益”。

19.權衡

答:權衡是指一種交換,即人們為了做出一種選擇,必須放棄另外一個選擇。人們在面對稀缺性問題時,必須做出選擇,從各種可能性中選擇一個,此時就面臨著權衡問題。對整個經濟學而言,一個核心的思想就是權衡的思想。如:生產什么、如何生產、為誰生產。

20.艱難的權衡

答:艱難的權衡在本章中是指“效率與公平之間的權衡”。公平與效率是收入分配中的一對概念。公平是指收入分配應該均等化,效率是指收入分配應該促進資源配置的最優化。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公平與效率是對立的,是一種“魚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關系,只有權衡利弊在二者之間選擇其一:強調公平必然會降低效率,追求效率必然會導致不公平。

21.機會成本

答:機會成本是指人們利用一定資源獲得某種收入時所放棄的該種資源在其他可能的用途中所能夠獲取的最大收入。生產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的機會成本是指生產者所放棄的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在其他生產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機會成本的存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資源是稀缺的;資源具有多種生產用途;資源的投向不受限制。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考察生產過程時,廠商需要將生產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項目,以避免浪費,達到資源的最優配置。

22.邊際

答:邊際是指因變量關于自變量的變化率,或者說是自變量變化一個單位時因變量的改變量。經濟學家把所研究的各種變量分為自變量和因變量,自變量是最初變動的量,因變量是由于自變量變動而引起變動的量。邊際分析就是分析因變量變動與自變量變動的關系。自變量變動所引起的因變量變動量稱為邊際量。在考慮一個決策時,重要的是考慮邊際量,因此,要運用邊際分析法。

23.邊際收益

答: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定量的活動所帶來的好處。例如,對于企業而言,邊際收益是指增加一單位產品的銷售所增加的收益,即最后一單位產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負值。邊際收益是廠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潤最大化的一個必要條件是邊際收益等于邊際成本。

24.邊際成本

答:邊際成本是指增加一定量的活動所帶來的成本。例如,對企業而言,邊際成本是指企業增加最后一單位產量時所增加的總成本,或者說,邊際成本就是由1單位產量的變動所引起的總成本的變動。設為生產單位產量的總成本,則與()單位產量之間的成本就是邊際成本。在產量水平較低的階段上,邊際成本可能隨產量的增加而減少,但到達一個最低點后,則隨著產量的進一步增加而增加。這是由邊際報酬遞減規律所決定的。

25.經濟模型

答:經濟模型是指經濟或企業與家庭這類經濟組成部分進行的簡化描述,是用來描述與所研究的經濟現象相關的經濟變量之間依存關系的理論結構。它包括用方程式或圖形中的曲線表示的經濟行為的命題,即用來描述與所研究的經濟事物有關的經濟變量之間相互關系的理論結構,是現代西方經濟理論的一種主要分析方法,由于經濟模型常用數學形式來表述經濟過程或經濟理論結構,也稱為經濟數學模型。

其特點是:以所要研究的問題為中心,從錯綜復雜的經濟現象中概括出一些變量,設立某些假設前提,并根據一定的經濟理論把這些變量列成一定的方程式或方程式體系,以表示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反映經濟過程的運行情況,模擬在不同的經濟條件下經濟主體的行為,同時據此分析過去和現在,并預測未來。現實世界的情況是由各種主要變量和次要變量構成的,因而非常復雜,只有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才能對經濟運行進行嚴格的分析。運用經濟模型,事先做出某些假設,可以排除掉許多次要因素,從而建立起一定的模型,然后運用這一模型,可以對錯綜復雜的現實世界做出極其簡單的描述。經濟學家利用經濟模型來揭示不同政策或其他因素對經濟的影響。

26.經濟理論

答:經濟理論是用于解釋和預測人們的經濟選擇行為的一般規律或原理。經濟理論是經濟模型與真實經濟世界的一個橋梁,在建立和檢驗經濟模型的過程中產生了經濟理論。

27.其他條件相同

答:“其他條件相同”是經濟學分析問題時的一種常見的處理方法,指在研究經濟問題時,只考慮一種變量與決定這種變量的某種決定因素之間的關系,而假定其他影響該變量的因素保持不變。“其他條件相同”這種處理方式,可以使人們通過在某一個時點上改變一種因素同時使其他相關因素不變,從而分離出所關注的因素,重點考察該因素對經濟的影響。

二、計算與分析題

1.蘋果電腦公司決定讓iTune免費下載音樂。

(1)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是否意味著音樂不再是稀缺的?

(2)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會改變人們面臨的激勵嗎?

(3)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屬于微觀經濟問題還是宏觀經濟問題?

(4)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會改變音樂的機會成本嗎?

答:(1)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并不意味著音樂不再是稀缺資源,因為許多人沒有蘋果的音樂播放器iPod,從而無法從iTune上免費下載并聆聽美妙的音樂。此外,甚至對于擁有iPod的人而言,音樂也是稀缺的,因為他們可能想聽音樂,但是時常又不能聽,比如學生要上課,員工要上班。

(2)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會改變人們面臨的激勵。例如,它會增加人們購買蘋果音樂播放器從而免費下載聆聽音樂的激勵。

(3)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屬于微觀經濟問題,因為它僅僅反映了一個公司和一個市場的狀況。

(4)蘋果電腦公司的決定取消了先前每首歌曲下載的貨幣成本,從而降低了音樂的機會成本。

2.下面的哪一組合不是對應的?

(1)勞動與工資

(2)土地與地租

(3)企業家才能與利潤

(4)資本與利潤

答:(1)勞動賺得工資,勞動與工資是對應的。

(2)土地賺得地租,土地與地租是對應的。

(3)企業家才能賺得利潤,企業家才能與利潤是對應的。

(4)資本賺得利息,資本與利潤不是對應的。

3.解釋一下下列這些新聞標題是如何關注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

(1)沃爾瑪在歐洲擴大了業務

(2)塔可鐘(Taco Bell)在加拿大開張了

(3)麥當勞進軍沙拉市場

(4)食品必須有標明營養信息的標簽

答:(1)沃爾瑪在歐洲的業務擴張是為了促進沃爾瑪的個人利益,但這種決定是否會促進社會利益還有待微觀經濟學的研究。

(2)塔可鐘的開張決定也是為了其個人利益,但這種決定是否會促進社會利益還有待微觀經濟學的研究。

(3)麥當勞的決定也是為了其自身的個人利益,但這種決定是否會促進社會利益還有待微觀經濟學的研究。

(4)食品必須有標明營養信息的標簽,這一決定要求食品生產商為了社會利益,必須在標簽中表明食品的營養含量。這顯然不是由任何單個企業做出的決定,因而不反映任何單個企業的個人利益。

4.在經濟學考試的前一天晚上,你決定去看電影而不是在家復習功課。通常情況下你可以考70分,但這次你只能考50分。

(1)你面臨權衡嗎?

(2)你晚上看電影的機會成本是什么?

答:(1)我面臨權衡。這個權衡是:更高的考試成績,還是看一晚上的電影。

(2)晚上看電影的機會成本是考試不及格,即考試成績降低的20分。

5.下面的陳述哪些是實證的,哪些是規范的,哪些是可以被檢驗的?

(1)美國政府應該削減其進口。

(2)中國是美國的最大貿易伙伴。

(3)假如抗病毒藥的價格提高,艾滋病患者就會減少用藥。

答:(1)該陳述是規范的,但不可被檢驗。

(2)該陳述是實證的,可以被檢驗。

(3)該陳述是實證的,可以被檢驗。

6.下面的陳述哪些說明了合成謬誤,哪些說明了事后謬誤?

(1)你踮起腳跟,你就看得更清楚。

(2)為了避開高峰擁擠,每個人都應該提前1小時離開家。

(3)抽煙的人患肺癌和心臟病的風險高。

答:有關合成謬誤和事后謬誤的含義參見本章“復習筆記”相關內容。

(1)該陳述反映了合成謬誤。

(2)該陳述反映了合成謬誤。

(3)該陳述反映了事后謬誤。

三、思考題

1.隨著倫敦在積極籌備2012年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對籌辦成本的關注也與日俱增。這里就有一個例子:倫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成本大增——東倫敦城的舊城改造要讓納稅人再掏15億英鎊。(倫敦《泰晤士報》,2006年7月6日)

東倫敦城的舊城改造成本就是倫敦舉辦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機會成本嗎?解釋為什么。

答:如果除了開奧運會的原因之外,東倫敦舊城將不會改造,則東倫敦的舊城改造成本是倫敦舉辦2012年奧運會的機會成本。

但是,如果先前已經有了東倫敦舊城的改造方案,則改造成本將不是舉辦奧運會的機會成本,因為即使倫敦不舉辦奧運會,人們也要支付東倫敦舊城改造的成本。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津县| 瓦房店市| 四子王旗| 大埔区| 醴陵市| 额敏县| 福清市| 河南省| 福泉市| 南投县| 武穴市| 彭阳县| 乌审旗| 肇东市| 无锡市| 诸暨市| 凌源市| 兴国县| 岳阳市| 正阳县| 襄城县| 普格县| 仁怀市| 德州市| 合江县| 常德市| 泉州市| 乐平市| 文水县| 张家川| 长沙县| 年辖:市辖区| 文化| 从江县| 如东县| 富平县| 成武县| 汾西县| 邵阳县| 贺州市| 青铜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