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編(上卷)》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4719字
- 2021-05-28 20:00:12
第3章 最初的文明(下)(公元前4000年代后期至公元前2000年代前期)
3.1 復習筆記
一、印度河流域文明
1古代印度的自然環境和居民
(1)自然環境
①古代印度是一個地理概念,包含整個南亞次大陸。波斯人、希臘人泛稱這一地區為印度,我國《史記》、《漢書》稱為身毒,《后漢書》稱為天竺,唐代玄奘改譯為印度。
②古印度北、西北環山,東、西、南部為海洋,只有西北部是比較方便的對外通道。
③古印度地處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半島的沿海平原是比較適于農業的地區。
(2)居民
①舊石器時代遺址在西北的旁遮普地區、中部的納巴達河一帶、半島西部的孟買地區、半島東南的馬德拉斯地區等處均有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分布更為廣泛。
②金石并用時代,遺址在信德、俾路支斯坦和拉賈斯坦等地。
③創造者的人種問題,可能有矮黑人、原始澳大利亞人、蒙古利亞人和達羅毗荼人。
2哈拉巴文化的發現
(1)文化的發現
①19世紀,在旁遮普地區的哈拉巴出土過一枚遠古印章,1921年又發現了許多古物和兩枚印章。
②1922年,在信德地區的摩亨佐·達羅也發掘出遠古遺址,發現了類似的印章和古物。
③該遺址按發現區域被稱為“印度河流域文明”,按考古學界命名習慣被稱為“哈拉巴文化”。
(2)哈拉巴文化定位
①分布范圍:北起喜馬拉雅山麓,南至納巴達河下游,東起朱木拿河上游,西至巴基斯坦西南沿海地區。
②存在時間:基本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前1750年,其中心地區約為公元前2300~前2000年,其周邊地區約為公元前2200~前1700年。
③考古材料:已發現的2000多枚印章上,共存在約400~500個,學界觀點不一。
3社會經濟生活
(1)農業(主要經濟部門)
①農作物:大麥、小麥、豆類、芝麻、蔬菜、棉花等,可能在水源比較豐富的地方已經開始種稻。
②其它常用食物:椰棗、果品、牛肉、羊肉、豬肉、家禽以及魚類。
③馴養動物:牛、山羊、綿羊、豬、驢、狗及種種家禽,還不能斷定馬是否已被馴養。
(2)手工業
①遺址中仍有許多石器,但也有了大量的銅器和青銅器。
②人們掌握了對金、銀、鉛、錫等金屬加工的技術。
③紡錘和紡輪是紡毛和紡棉的重要工具,發現的染缸證明了對紡織品染色技術的掌握。
④陶器的坯基本都是在陶輪上制成的,也有手工制造的。發現了陶窯和大量陶制容器,有一些是飾以圖畫的精品。
(3)商業
①范圍:由南印度輸入黃金,從阿富汗、伊朗輸入銀,從南印度和俾路支等地輸入銅。與古代兩河流域之間,也有商業往來。
②陸路的交通運輸主要用牛車,與兩河流域的貿易大概是經由海路進行的。
③考古證據:兩河流域古遺址發現若干哈拉巴文化印章,哈拉巴文化遺址也發現一些來自兩河流域的圓柱形印章和金屬制品。哈拉巴文化印章中,有的刻有船的圖形。
4城市國家(摩亨佐·達羅)
(1)特征
①城市包括衛城和下城兩個部分。
②較大者只有哈拉巴和摩亨佐·達羅等幾處,保存較好的是摩亨佐·達羅。
③摩亨佐·達羅城市由磚墻圍護,西部為衛城,東部是住宅與工商業所在的下城。
(2)衛城
①中心是一個大的公用浴池,附近開有供水水井,建有排水溝道,是當時人們舉行重大禮儀前的沐浴處所。
②浴池西面有谷倉,北、東、南三面有許多建筑物,是政府辦公和大眾集會的地方。
(3)下城
①按一定規劃建成,大街筆直且垂直相交,構成一整套交通網絡,并把下城分為許多街區和若干小巷。
②建筑物的大小、樓層多少各有不同,存在貧富的階級差異,一般院落都有水井、浴室。
(4)建筑
①從衛城的公共建筑物、糧倉、街道規劃可知,當時已有掌管支配權力的國家機構。
②當時的國家都是不大的城市國家,由中心城市和周圍一片農村地區組合而成。
5哈拉巴文化的衰亡
(1)對文明的創造者推測
①有人認為他們是蘇美爾人,但提不出切實證據。
②有人認為是雅利安人,但其與哈拉巴文化又有明顯的不同。
③不少學者認為他們是達羅毗荼人,但不能從語言上加以證實。
④有學者認為他們是混血人種,但也只是一種推測。
(2)對衰亡原因的幾種推測
①自然災害說:信德地區因降雨減少而沙漠化;地震、泥石流、旋風等災變;印度河的改道使河谷變成了沙土,人們被迫離去等可能性。。
②人為因素說:土地的過度耕作、水利設施被忽略或破壞等導致土壤惡化;城市文明的富足引來山地部落的入侵;雅利安人侵入等可能性。
二、愛琴文明的發生
1希臘和愛琴海地區的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
①愛琴海
處于地中海東部的西北隅,東接小亞細亞,西連希臘半島,南與埃及、利比亞隔海相望。愛琴海屬于東部希臘地域。
②希臘
a.位置:最初是指希臘半島中部偏北地區,后來范圍逐步擴大而至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其本土實際上是諸海環繞的半島,只在北部與歐洲大陸相連。
b.本土劃分:分為北希臘、中希臘和南希臘(伯羅奔尼撒半島)三部分。
(2)地理環境
①地形與氣候
a.地形:地小山多、海岸曲折、島嶼密布。
b.氣候:溫和晴朗的地中海氣候最為典型,利于橄欖、葡萄的生長。
②對文化的影響
a.多島環境利于海運,古希臘航海事業的發達,克里特島則是連接埃及和希臘的樞紐。
b.山地地形不利于農業發展和區域統一,形成了數以百計的城邦小國,但在民族、語言、文化、風俗方面卻較一致。
2早期居民和向文明的過渡
(1)人類活動的出現
①考古發現
a.北希臘的卡爾息狄斯地區曾發現早期人類頭骨,可能屬于尼人類型。
b.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散見于希臘半島。
c.中石器時代遺址:南希臘阿哥利斯地區的弗朗克提洞穴,居民捕捉海魚,使用黑曜石制作石器。
d.新石器時代:分布于希臘本土和愛琴海諸島,著名的遺址有馬其頓的新尼可米底亞、色薩利的塞斯克羅和克里特的克諾索斯等。
②生活方式
a.種植大麥、小麥和豆類作物,馴養綿羊、山羊、豬等家畜,崇拜象征豐產的泥塑女神像。
b.農業技術大概由海陸兩方面從西亞通過小亞半島傳來,可能伴以農業移民。
c.黑曜石只產于基克拉迪斯群島的米洛斯島,說明愛琴海上開始了互通有無的往來。
(2)早期青銅時代
①特征
a.金屬冶煉技術大概與農業種植一樣,來自東方。
b.公元前2500~前2200年間,愛琴地區靠近海的地方出現了較大的建筑物和城防設施。這反映出物質財富的增加,社會分工和社會結構開始復雜起來。
c.愛琴地區出土的大理石“大地母神”像和奏琴吹笛者人像,開希臘大理石雕刻藝術先河。
②早期居民
a.早期居民不是希臘人,學者稱之為地中海民族,古代希臘作家稱他們為皮拉斯吉人、勒勒吉人和卡利亞人。
b.公元前2500年后,一批屬于印歐語系、操希臘語的人來到馬其頓等地,一部分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分批進入中、南希臘,與當地居民混合而成為希臘人。
(3)古代希臘的歷史階段劃分
①愛琴文明或克里特、邁錫尼文明時代(公元前20~前12世紀)。
②荷馬時代(公元前11世紀~前9世紀)。
③古風時代(公元前8~前6世紀)。
④古典時代(公元前5~前4世紀中期)。
⑤馬其頓統治時代(公元前4世紀晚期~前2世紀中期)。
3克里特城市國家的興起
(1)克里特新石器文化
①考古發現
a.公元前2500年后,銅器、青銅器逐漸增多,匕首占很大比重。石瓶、印章、黃金飾物的制作引人注目。
b.最初居民多居洞穴中,手工業的發展加速了社會分化,在公元前3000年代末,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已相當發展。
②外來文化影響
a.冶金術大概由小亞和基克拉迪斯群島傳來。
b.來自北非的移民輸入了藍釉陶珠、彩瓶、象牙和裝飾品。
克里特文化從一開始就對外來文化加以吸收改造,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
(2)最初的國家
①特征
a.最大特征是宮殿的修筑,每個城市國家多圍繞王宮而形成,宮廷是國家中心。
b.克里特易發生地震,各地王宮多遭到過破壞和進行重建。
c.文化分期:前王宮時期(約公元前3000年代)、古王宮時期(約公元前2000~前1700年)、新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700~前1450或公元前1380年)和后王宮時期(約公元前1450或公元前1380~前1100年)。
(3)國家主要興起(古王宮時期)
①存在區域
a.國家主要興起于克里特島的中部和東部地區,以克諾索斯和法埃斯特最強盛。
b.古王宮末期,大概克諾索斯已統一全島,學者稱為米諾斯王朝。
②文化
a.出現了歐洲地區最早的文字,稱線形文字A,至今仍未被釋讀。
b.農業以種植谷物、橄欖、葡萄為主,橄欖油和葡萄酒是出產的大宗
c.手工產品如銅器、金銀、卡馬雷斯的彩陶等以精巧秀麗著稱。
d.造船業發達,商船來往地中海各地,以相當數量的海軍艦只為主要防衛力量
e.對外貿易:與地中海各地特別是埃及的貿易密切,輸出農工產品,輸入黃金、象牙、皂石印章和高級奢侈品
③特征
a.工商業和海運促進城市興旺,這是和日后的希臘文明共有的特色。
b.克里特一開始便以王宮為政治中心,統一后王權更有加強,成為與日后希臘奉行共和政治的最大差別。
c.米諾斯王朝統治奴役大量奴隸和農民,與古代東方各國相似。
d.克里特保留著以人作犧牲祭神的習俗,反映其社會的奴隸制實質。
4克里特文明的繁榮(新王宮時期)
(1)區域
①統治區域:不僅統治克里特島,還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島。
②商站和殖民點:遍及整個愛琴海地區,東達米利都,西北及于邁錫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達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島。
③貿易范圍: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關系,商業交往更趨頻繁。
(2)海上霸權
①修昔底德則認為,米諾斯是第一個組織海軍的人,他控制現在希臘海的大部分。
②控制了東部地中海的海運貿易網,節制四方海運,擷取歐、亞、非三大洲的資源。
(3)城市文明特征
①首都克諾索斯人口達10萬以上,為地中海上最大城市。
②王宮是米諾斯王朝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和經濟中心。
(4)王宮文化
①王宮曾多次遭到破壞,但每次重建都更為宏偉富麗,最后落成的王宮被譽為“迷宮”。
②王宮以中央庭院為中心,西面為辦公集會、祭祀和庫存財物區域,東面則是寢宮、客廳、學校與作坊。庭院東面的中央大樓梯被譽為王宮建筑最杰出的紀念物。
③王后寢宮是典型的米諾斯豪華住房,內壁繪有優美壁畫,相連小間有浴室和沖水廁所,顯示其高超的建筑水平和靈巧的藝術特色。
(5)克里特文明的衰敗
①公元前1450年左右,操希臘語的人占領了克諾索斯王宮,標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
②此后,愛琴文明的中心轉移到希臘本土的邁錫尼地區。
三、黃河流域的夏王朝
1關于中國文明的起點
(1)發生時間
①觀點一:認為中國文明起于夏王朝的建立,目前已得到考古學越來越多的證明。
②觀點二:認為中國文明史的開端應是商代,有考古資料和甲骨文資料作為切實的證明。
2文獻中的夏史梗概
(1)大禹的事跡
①大禹領中原各部落人民經過13年的努力,成功治理了黃河中下游水災。
②奉舜令,率領華夏族各部落打敗了三苗族各部落。
③舜死以后,禹受禪繼位,先后大會諸侯于涂山、會稽。
④大禹繼位后,以銅鑄成九鼎象征“天子”地位。
(2)夏王朝政治情況
①存在時間(據《竹書紀年》)
夏代共經472年,約處于公元前21至前16世紀之間。
②諸王情況(據《史記·夏本紀》)
夏王朝從禹開始到桀亡國,共有17王、14代(有兄傳子的情況)。
③發展歷程
a.禹死后,其子啟在諸侯擁護下繼位,滅有扈氏,鞏固了自己的王位。
b.啟死后,政權一度被奪。啟的重孫少康消滅了奪權者,使夏王朝得以中興。
c.少康以后又傳七王,至孔甲繼位時夏王朝開始衰落。
d.又經過兩個國王以后,桀繼位為王,荒淫暴虐,諸侯叛夏而歸商。商王湯率領各諸侯打敗了桀,推翻了夏王朝。
3考古學中的夏文化的曙光
(1)文獻記載
①活動范圍主要在今豫西、晉南一帶。夏代已鑄造銅器,開始進入青銅器時代。
②夏代不再禪讓,王位傳子或弟。夏代諸侯很多,其中很多可能處于從部落首領向君主過渡之中。
夏本身是一個邦,君主是諸侯擁戴的結果,各諸侯實際上是獨立小邦的君主。
(2)考古發現(河南偃師縣二里頭文化)
①發掘時間:1959年至到20世紀80年代。
②文物分期:分為四期,并據C14測定,其年代約為公元前1900~前1600年的。
③第1、2期,工具和武器主要還是石器、骨器等,極少出現銅器。第3、4期,不僅出現了青銅工具,而且有青銅武器和禮器。
④第3、4期還發現了一個大型宮殿建筑群的基址,證明了文明的存在。
- 2015年國際貨運代理《國際貨運代理理論與實務》歷年真題及詳解
- 2018考研英語閱讀完形翻譯全突破
-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812綜合考試(英2)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45二外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胡壯麟《語言學教程》(第5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劉瑞《國民經濟管理學概論》課后習題詳解(第2版)
- 武漢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周友梅《資產評估學基礎》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第3版)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05文學與翻譯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中級)》講義、真題、預測三合一
- 高放《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湯子瀛《計算機操作系統》(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西安工業大學805材料科學基礎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燕山大學文法學院708公共行政學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鄧曉芒《西方哲學史》筆記和典型題(含考研真題)詳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