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國樞《刑事訴訟法學》(第5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10504字
- 2021-05-28 20:54:17
5.2 課后習題詳解
1.什么是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它應包括哪些內容?
答:(1)我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概念
我國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等進行刑事訴訟時,必須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或基本行為規范。
(2)我國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內容
根據我國《憲法》、《刑事訴訟法》、《人民法院組織法》和《人民檢察院組織法》的規定,刑事訴訟基本原則的內容有: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
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追訴原則;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依靠群眾原則;審判公開原則;兩審終審原則;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原則;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有權獲得辯護原則;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國際司法協助的原則;法律監督原則。
2.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的內容和意義是什么?
答: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的原則是指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
(1)偵查權、檢察權和審判權有專門機關行使原則的內容
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原則,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
①明確了公、檢、法三機關在行使國家的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方面的職責分工。
偵查權是搜集證據,揭露、證實犯罪,查獲犯罪分子和采用強制性措施的權力。檢察權是對法律的執行與遵守進行專門監督的權力。檢察權包括偵查權。審判權是對案件進行審理和判決的權力。審判權在訴訟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因為它將最終決定被告人的命運和訴訟的結果。審判權只能由人民法院行使。
②公、檢、法和法律特別規定的機關或部門以外的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
(2)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的原則的意義
在刑事訴訟中實行偵查權、檢察權、審判權由專門機關行使的原則,其意義主要在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保障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及其他合法權益免遭非法侵犯。實行這項原則有利于法律的統一和正確實施,有利于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3.進行刑事訴訟為什么必須依靠群眾?
答:(1)進行刑事訴訟依靠群眾的內涵
依靠群眾原則,必須保證一切與案件有關或者了解案情的公民,有客觀地充分地提供證據的條件,除特殊情況外,可以吸收他們協助調查;對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通緝在案的,越獄逃跑的,或者是正在被追捕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者人民法院處理。
(2)依靠人民群眾進行刑事訴訟的主要原因
①這是由我們國家的性質決定的。
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我們國家的主人,是社會主義事業取得勝利的力量源泉和基本保證。依靠群眾,實行群眾路線,這是包括刑事訴訟在內的各項工作都應當實行的根本工作路線,根本工作方法。
②依靠群眾,是堅持的唯物史觀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體現。
唯物史觀認為,人民是歷史的主人,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從這一觀點出發,我們國家的一切工作人員都應當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并努力為人民群眾服務。
③依靠群眾,實行群眾路線,這是我國公安、司法工作長期保持的優良傳統。
一些優良傳統比如攜卷下廠、下鄉,利用群眾生產閑余時間調查訪問等,是我國刑事訴訟獨自具有的一些特點,應當繼續堅持和發揚。
④實行依靠群眾原則,這是刑事訴訟活動本身的要求。
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只有依靠群眾,才能準確、及時地打擊犯罪,懲罰犯罪,才能有效地防止發生錯誤。
⑤在刑事訴訟中實行依靠群眾的原則,可以使群眾從參加刑事訴訟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教育、鍛煉,從根本上確立和保持良好的社會秩序,預防和減少犯罪等。
4.進行刑事訴訟為什么必須遵守法定程序?
答:(1)嚴格遵守法定程序的概念
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是指公、檢、法機關,必須嚴格按照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主體的權利、義務以及進行刑事訴訟的順序、步驟、方式、方法等規定,進行刑事訴訟,不得違反,否則就是違法。違反實體法是違法,違反程序法同樣是違法。要依法辦事,要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等,對程序法應當同樣適用。
(2)嚴格遵守法定程序的主要原因
①是否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是一個國家是否真正實行法制的重要標志。
實行法制不能沒有程序,不能離開程序,否則,實行法制就沒有保障。如果沒有程序法,或者離開程序法,所謂依法同犯罪作斗爭或者依法進行刑事訴訟,就只能是一句空話。嚴格遵守法定程序原則的意義,首先就在于保障公、檢、法機關能夠依法同犯罪作斗爭,依法進行刑事訴訟。
②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定,同憲法的關系最密切。
嚴格遵守法定程序、依法進行刑事訴訟,對于貫徹落實憲法關于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等有關規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③只有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才能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保障辦案質量,保障順利實現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
按照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和其他法律中有關刑事訴訟程序的規定進行刑事訴訟,可以從程序上保證準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保障辦案質量,保障實現刑事訴訟的任務和目的。
④只有嚴格遵守法定程序,才能充分體現出我國刑事訴訟的先進性和民主性。
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進行刑事訴訟的方式、方法等,應該充分體現社會主義的文明,應該更科學、更合理,在打擊犯罪和減少犯罪、預防犯罪,以及教育公民增強法制觀念等方面,應該能收到更大更好的社會效果。
5.應當怎樣正確理解和貫徹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
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條中規定,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
(1)必須以事實為根據是指必須以查對屬實的證據和憑借這些證據認定的案件事實為根據。案件事實是指案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作案的手段、原因,造成的危害后果,以及作案人的年齡、精神狀態等事實。這些案件事實必須是以證據為基礎的,必須是客觀上確實存在的事實。
(2)必須以法律為準繩是指必須以刑法等法律的規定為標準和衡量的尺度,定罪量刑,處理案件,服從法律,忠實于法律。
(3)以事實為根據和以法律為準繩二者聯系緊密,缺一不可。
不以事實為根據就不可能正確適用法律,以法律為準繩就失去意義。不以法律為準繩,即使以真實可靠的案件事實為根據,也不可能正確處理案件,正確定罪量刑。因此,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全面地貫徹這項原則。
(4)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意義
①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是刑事訴訟活動中始終離不開的兩個方面,同其他各項刑事訴訟基本原則均有密切關系,而且在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中處于核心的地位。
②實行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的原則,對于貫徹落實其他各項刑事訴訟基本原則,保障不枉不縱和客觀公正地處理案件,以及真正樹立起法制的權威,并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尊重、信任和擁護等,均具有重要意義。
6.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要求和意義是什么?
答: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是指對于國家的法律人人都必須遵守,人人都必須依法辦事,對任何人都不能歧視,同時禁止任何人謀求不遵守法律,甚至超越于法律之外,或者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
(1)對一切公民適用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原則的要求
這項原則要求公、檢、法機關辦理刑事案件,不受民族、種族、性別、職業、社會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因素的影響,對一切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依法給予保護,對一切公民的違法犯罪行為都依法予以追究。
(2)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的意義
①對一切公民在適用法律上一律平等,這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強烈愿望和要求。
在刑事訴訟中實行這項原則,對于進一步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更廣泛地調動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使廣大群眾更加擁護國家的各項法律制度,支持各項法律制度的貫徹執行等,均有重要意義。
②在刑事訴訟中實行這項原則,有利于反對和防止封建特權。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同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是針鋒相對的。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的最高綱領和最終目的是徹底消滅階級,消滅剝削和壓迫,實現共產主義。因此,絕不能允許適用法律因人而異,不能允許只享受權利不盡義務,只受法律保護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合法存在。
7.應當怎樣正確理解和貫徹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
答: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這是調整公、檢、法三機關之間關系的一項基本原則。
(1)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含義
①分工負責是指公、檢、法三機關依據法律規定的職權,各盡其職,各負其責,嚴格按照法律規定的職權分工進行刑事訴訟,不允許互相代替和超越職權,更不允許任何一個機關獨自包辦。
②互相配合是指公、檢、法三機關通力協作,互相支持,互通信息,共同完成刑事訴訟法規定的任務。
③互相制約是指公、檢、法三機關在刑事訴訟中,能互相約束,依據法律規定的職權對有關問題、有關決定,提出自己的主張和意見,防止可能出現的偏差并要求糾正已經出現的錯誤。
(2)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三者之間的關系
分工負責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基礎和前提,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分工負責的結果和必然要求。沒有分工負責,談不上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沒有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分工負責也勢必失去其意義。至于互相配合與互相制約之間,則應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的關系,是制約中體現配合、配合中有制約的關系。
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不可偏廢。在某種形勢下,根據實際情況特別強調某一個方面,比如特別強調配合,或者特別強調制約,這都是可以的,而且有時還是很必要的。但是,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偏廢,不能只有其中的某一個方面,而忽視或丟掉另一方面。
(3)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相互制約原則應注意的事項
①公、檢、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全面貫徹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的原則,不可偏廢。
②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本身不是目的,所以不能為分工而分工,為配合而配合,為制約而制約。無論分工負責,還是互相配合、互相制約,都應該有個明確的目的,否則就會出現偏差,甚至會走到歧路上去。
8.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的要求和意義是什么?
答:《憲法》第134條規定,各民族公民都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對于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應當為他們翻譯。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理;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
(1)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的要求
①各民族公民,凡是涉及訴訟的,不管是當事人還是其他訴訟參與人,都享有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都有權用本民族的語言文字回答問題,發表意見,書寫證言、鑒定結論、上訴書、申訴書及其他訴訟文書。
②如果訴訟參與人不通曉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都有義務指定或者聘請翻譯人員為他們翻譯,都有義務為各民族公民行使這項訴訟權利創造條件,提供保障。
③在少數民族聚居或者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區,應當用當地通用的語言進行審理,同時應當根據實際需要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文字,制作起訴書、判決書、布告和其他文書。
(2)有權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原則的意義
①可以體現我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則精神;
②可以保障各民族公民平等地行使訴訟權利,切實維護各民族公民的合法權益;
③可以保障司法機關準確、及時地查明案件事實和正確地處理案件;
④可以進一步密切司法機關同各民族群眾的關系,便于司法機關對各民族群眾進行法制宣傳教育,也便于各民族群眾對司法機關實行監督。
9.什么是兩審終審原則?
答:兩審終審制,是指一個案件最多經過兩級法院的審判即告終結的制度。
(1)兩審終審原則的含義、內容和要求
①除最高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各級人民法院,按照第一審程序對案件審理后所作出的判決、裁定,尚不能發生法律效力、交付執行;只有在法定期限內,有上訴權的人沒有提出上訴,同級人民檢察院也沒有提出抗訴,一審的判決、裁定才發生法律效力,交付執行。
②如果在法定期限內,有上訴權的人提出了上訴或者同級人民檢察院提出了抗訴,案件就應當由上一級的人民法院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審理,二審審理后所作出的判決、裁定就是終審的判決、裁定,除依法還必須經過核準程序的案件外,二審判決、裁定宣告后,立即發生法律效力,交付執行。
(2)兩審終審制需要注意的問題
①兩審終審只適用于地方各級人民法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而不適用于最高人民法院審判的第一審案件;
②必須有合法的上訴或抗訴;
③判處死刑的案件,凡應依法核準的,必須依法經過死刑復核程序核準后,判處死刑的裁判,才能發生法律效力、交付執行。
(3)兩審終審制的意義
實行兩審終審制比較符合我國當前實際情況,既可以保障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保證案件質量,又可以方便群眾,節省人力和物力。
10.為什么要實行審判公開?審判公開的具體要求是什么?
答:(1)實現審判公開的原因
審判公開是我國審判制度的核心。實行審判公開可以使法院的審判活動置于廣大人民群眾的直接監督之下。審判公開原則規定在我國《憲法》第125條中的規定和《刑事訴訟法》第11條中。
①實行審判公開,可以帶動合議、辯護、回避等各項制度的貫徹執行,使這些制度能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②實行審判公開,有助于人民法院客觀全面地查明案情和正確地處理案件,提高辦案質量,防止和減少冤、假、錯案。
③實行審判公開,可以密切法院同群眾的關系,增強審判人員的責任感,防止發生違法亂紀現象。
④實行審判公開,可以充分發揮審判的教育作用,擴大辦案的效果和影響,教育犯罪分子認罪服法,教育廣大群眾積極同犯罪作斗爭,預防犯罪,減少犯罪。
(2)審判公開的具體要求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案件的過程和判決的宣告,都公開進行,允許公民旁聽,允許新聞界依法公開采訪、公開報道。就是說,法院開庭審判案件,除休庭評議這個程序是秘密進行的以外,其他審判程序即宣布開庭、法庭調查、法庭辯論、被告人最后陳述和判決的宣告,均公開進行,不僅向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公開,而且向其他公民公開,向社會公開。
11.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的要求和意義是什么?
答:《刑事訴訟法》規定,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人民法院有義務保證被告人獲得辯護。
(1)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的要求
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享有辯護權。
辯護權,就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針對指控進行申辯和辯解,說明自己無罪、罪輕或者認為應當減輕、從輕、免除處罰,以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權利。辯護權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依法享有的最重要的訴訟權利,他們享有的其他訴訟權利,都同辯護權密切相關。辯護權如果得不到保障,其他訴訟權利的行使,也不可能得到保障。
辯護權是憲法和法律專門賦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所有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都毫無例外地享有辯護權。
辯護權可以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己行使,也可以依法委托辯護人幫助共同行使。在偵查、起訴階段,犯罪嫌疑人始終有權為自己辯護,還有權委托辯護人。在審判階段,被告人除自己行使辯護權外,還有權依法與辯護人一起共同行使辯護權。
②人民法院及公安、檢察機關有義務保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行使辯護權。
從傳訊犯罪嫌疑人或傳喚被告人到案時起,就應告知其享有辯護等訴訟權利。在偵查、起訴、審判各階段,應當允許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申辯和解釋,并應認真聽取。在法律規定的時限內,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權委托辯護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押期間要求委托辯護人的,公、檢、法機關應當及時轉達其要求。對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沒有委托辯護人的,公、檢、法機關應當通知法律援助機構指派律師為其提供辯護。
應當認真分析研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的辯護意見,對其中正確部分應當予以采納。
(2)被告人有權獲得辯護原則的意義
①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合法權益,體現社會主義刑事訴訟的公平、合理和民主精神。
②有利于于公安、司法機關客觀全面地查明案件事實,正確適用法律,防止出現偏差和錯誤。
12.應怎樣正確理解和貫徹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
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4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保障訴訟參與人訴訟權利的原則應當包括如下三方面內容: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所有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各種訴訟權利,都應當給予保障。
訴訟參與人都依法享有與其訴訟地位相應的訴訟權利。而這些訴訟權利能否得以行使,關鍵就在于公、檢、法機關能否依法給予保障。所以法律要求,對訴訟參與人依法享有的訴訟權利,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必須給予保障。
(2)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辯護權的保障予以特別強調。
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從訴訟參與人中單列出來予以強調,是由其在訴訟中所處的特殊地位等因素決定的。這同刑事訴訟法關于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任務中,要特別強調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權的尊重和保障的道理是一樣的。
(3)訴訟參與人有權對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提出控告。即訴訟參與人對于審判人員、檢察人員和偵查人員侵犯公民訴訟權利和人身侮辱的行為,有權提出控告。
13.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追訴原則具體包括哪幾種法定情形?為什么只要具有其中某一種情形就不能追訴?
答:(1)不追究刑事責任不能追訴的原則是對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5條規定的概括。法律規定有如下六種不追究刑事責任的情形:
①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認為是犯罪的。
②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的。這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行為雖已構成犯罪,但已過了法定的追訴時效期限,因而不再對行為人追究刑事責任。
③經特赦令免除刑罰的。這種情形也是存在犯罪事實,只是由于國家已頒布特赦令免除刑罰,所以才不再追訴。
④依照刑法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沒有告訴或者撤回告訴的。
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這種情形如果存在,一般應終止訴訟。
⑥其他法律規定免予追究刑事責任的。這包括刑法等各種法律的規定。
(2)只要具有其中某一種情形就不能追訴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15條的規定,只要有不追究刑事責任的六種情形中的任何一種情形,就不追究刑事責任,也就不能追訴。其意義主要在于保障國家的追訴權能夠得到統一正確的行使,防止擴大追訴范圍,保障依法不應當受到刑事追究的人不被追訴和判罪。
14.實行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有什么意義?
答:(1)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是指對外國人犯罪案件由我國公安、司法機關管轄,由我國公安、司法機關按照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的原則、制度和程序進行處理。
(2)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6條規定,對于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適用本法的規定。對于享有外交特權和豁免權的外國人犯罪應當追究刑事責任的,通過外交途徑解決。
(3)實行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原則的意義
實行追究外國人犯罪適用我國刑事訴訟法的原則,既能體現和維護我國的司法主權,保護我們國家和公民的利益,維護我國的法律尊嚴,又可以妥善處理我國與外國的關系,防止因對刑事案件處理不當而影響我國同其他國家之間平等正常的交往。
15.應怎樣正確理解和貫徹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原則?
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5條規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照法律規定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即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原則。其含義和要求是:
(1)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進行訴訟、處理案件,必須依法辦事,除服從法律外,不服從任何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有關處理具體案件的指示、命令。
(2)任何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都不得干涉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審判、檢察工作。這里講的干涉,是指于法無據的干預活動,如以言代法、以權壓法等。至于國家權力機關和也屬于行政機關的公安機關,依法對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的審判、檢察工作實行制約,當然不屬于干涉的范疇。
(3)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作為一個組織整體,集體對審判權、檢察權的行使負責。即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的主體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檢察權,而不是某一個人,不是審判人員或檢察人員個人獨立行使審判權或檢察權。
16.法律監督原則的含義是什么?它與互相制約的區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答:我國《刑事訴訟法》第8條規定,人民檢察院依法對刑事訴訟實行法律監督。
(1)法律監督是指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和公安機關等實施某種訴訟行為或不實施某種訴訟行為是否合法的監督。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對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監督;對人民法院審判的監督;對執行的監督。
(2)實行法律監督原則,要注意與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的區分,特別是與互相制約的區分。法律監督原則與互相制約的差異,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①互相制約只存在于人民檢察院與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在處理同一案件的程序上相互聯系和轉換的過程中。法律監督原則,則不僅存在于處理同一案件的程序上相互聯系和轉換過程中,而且存在于程序上并不發生相互聯系和轉換的整個刑事訴訟過程中。
②互相制約是雙向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而且能夠制約人民法院或公安機關,公安機關或人民法院也應當和能夠制約人民檢察院。法律監督原則卻是單向的,即只有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和公安機關的法律監督。
③互相制約的結果往往取決于有最終決定權的一方,特別是在有爭議的情況下,一般只能取決于有權作出最終決定的一方。監督的結果,一般是接受監督的一方根據人民檢察院的意見進行糾正,或者說明情況和理由。
17.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的含義和要求是什么?它與無罪推定原則有何關系?
答:(1)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規定在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2條。即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其主要含義和要求是:
①只有法院有確定某人有罪或犯有某種罪行的權力。除法院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沒有這種權力。
②在人民法院的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宣告前,不能在法律上確定任何人有罪,即不能在法律上將任何人作為有罪的人或罪犯對待。
③人民法院的一切判決都必須是依法作出的。不管是有罪判決還是無罪判決,都必須嚴格遵守刑法、刑事訴訟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必須符合有關法律規定的要求。
(2)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的關系
無罪推定原則是指任何人,在未經法院依法作出的確定判決或生效判決宣告有罪前,都應當被推定為無罪。未經法院判決不得確定任何人有罪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之間是存在差異的,但其本質可以看做是一種無罪推定。刑事訴訟法第12條規定僅是“不得確定有罪”,只是表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此時的狀態是罪與非罪尚不明確。即在法院作出正式判決前,受刑事指控者一律被推定為無罪,是訴訟主體的確定狀態。
(3)我國實施無罪推定原則的問題
①我國刑事訴訟法沒有確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沉默權。
沉默權作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一項基本權利,但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并沒有得到真正體現,相反卻受到了限制。這與國際通行的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得自證的原則相左。也與無罪推定的精神相違背。
②我國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則不徹底。
無罪推定要求排除一切用非法手段獲取的供述及其他證據的證明效力。我國刑法、刑事訴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非法證據都持否定態度。中國沒有任何傳聞證據和直接言辭證據的排除原則。
③對疑罪從無原則貫徹不徹底。
疑罪從無原則要求證明有罪的證據必須達到充分的程度,如果控方的證據達不到認定犯罪事實所需的程度,不能排除被告人無罪的合理懷疑,即使被告人犯罪嫌疑仍未排除,被告仍應宣告無罪。但是在我國的刑事立法中疑罪從無并不徹底。
18.應當怎樣正確理解和執行國際司法協助的原則?
答:國際司法協助原則的法律依據,是我國《刑事訴訟法》第17條的規定。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或者按照互惠原則,我國司法機關和外國司法機關可以相互請求刑事司法協助。
(1)國際司法協助是國與國之間的協助。在我國,具體實施這種互助合作行為的部門,一般是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及公安和司法行政機關。
(2)我國與外國進行刑事司法協助的根據是我國與外國締結的雙邊條約或共同參加的國際條約。如果沒有這樣的條約,則應根據互惠原則進行。
(3)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主要有:送達刑事訴訟文書;代為調查取證,即代為詢問證人、被害人、被告人及代為搜查、鑒定、勘驗、檢查等;移交書證、物證及贓款、贓物等。國際刑事司法協助的內容,不得有損害被請求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如果有,被請求國理所當然地要予以拒絕。對于不符合互惠原則的司法請求,也可以予以拒絕。拒絕進行司法協助的一方,應當將拒絕的理由通知被拒絕的一方。
(4)我國與外國在互相請求和提供刑事司法協助時,有條約關系、并且對聯系途徑和辦法有明確規定的,應當按照條約的規定進行聯系和移交材料。沒有條約關系或者條約中對聯系途徑和辦法未作明確規定的,則應通過外交途徑辦理。
(5)在請求給予刑事司法協助時,請求書及所附文件,均應附有被請求國通用的文字或者國際條約規定的其他文字的文本。對請求代辦的事項必須敘述準確、清楚,所附材料必須齊全。
(6)我國地方各級司法機關,如果需要向外國提出刑事司法協助請求,一般應逐級上報中央一級司法機關審查、辦理,不能自行直接聯系、辦理。
(7)實行國際司法協助原則,對于促進我國與外國的刑事司法合作,加強我國與外國共同預防、制止和懲罰犯罪的斗爭等,均有重要意義。
- 費梅蘋《社會保障概論》(第4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曾五一《統計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社會工作碩士《331社會工作原理》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心理學(第三版)》(人教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查錫良《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第8版)筆記和考研真題詳解
- 中央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436資產評估專業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含復試)及詳解
- 杭州師范大學教育學院839教育管理學(二)[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徐曉雯《行政管理學》(第2版)配套題庫【課后習題+章節題庫(含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陳慶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夏清《化工原理》(第2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珊《數據庫系統概論》(第4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劉建明《新聞學概論》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南開大學外國語學院255二外德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尹伯成《宏觀經濟學簡明教程》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贈兩套模擬試題及詳解】
- 周葉中《憲法》(第3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