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部分 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

第一編 民法概述

第一章 民法概述

1.1 復習筆記

一、民法的概念

1民法的詞源

“民法”一詞源于羅馬的市民法。羅馬法中調整私人間的關系最為發達,許多規范適應商品經濟關系的調整需要,制定專門用于調整私人之間即市民關系的法律,并以以市民法稱之。

2.實質民法和形式民法

(1)實質民法

實質民法是指凡調整民事關系(即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的法律規范皆為民法規范。

(2)形式民法

形式民法是指以“民法”命名的法律。以民法命名的法律集中規定各項民法制度,其主要為民法規范,也稱其為民法典。如法國民法典、德國民法典、曰本民法典等。形式民法存在于法典化國家,并且只是近代立法的產物。

民法學所研究的民法,一般是以形式民法內容為主的實質民法。

3.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

(1)廣義民法

廣義民法是指私法。私法是指規范平等主體之間的不具有權力性質的法律關系的法,公法規范的社會關系具有權力性質。

(2)狹義民法

狹義民法僅為私法的一部分,一般認為不包括商法,也有的認為還不包括勞動法、親屬法。民法學所研究的一般為狹義民法,但在我國就一門課程來說,不包括商法、勞動法、知識產權法、親屬法的具體內容。

4.一般民法和特別民法

(1)一般民法,是指規范一般民事關系的法律,如各國的民法典。

(2)特別民法,是指規范特定方面、特定領域的民事關系的法律。

二、民法的調整對象

1民法調整對象的含義

民法的調整對象即民法調整的社會關系的范圍。民法的調整對象是“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2.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

(1)財產關系的含義

財產關系是人們在社會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過程中形成的具有經濟內容的社會關系。財產關系多種多樣,民法僅是調整一部分即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

(2)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特點

主體平等,即當事人之間的地位平等;

存在于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

一般由當事人自己的意志決定。

(3)民法所調整的財產關系的內容

財產的歸屬與利用關系,即一項財產歸何人所有和利用;

財產的流轉關系,即一項財產從一主體轉移于另一主體。

民法調整的財產關系即商品經濟關系(商品關系)。

3.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1)人身關系的含義

人身關系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具有人身屬性,與主體不可分離,不以直接的經濟利益為內容而以特定的精神利益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2)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特點

主體平等;

與民事權利的享有和行使有關;

不具有經濟內容;

與主體人身不可分離。

(3)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的內容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包括人格關系與身份關系。

人格關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發生的社會關系;身份關系是基于主體的一定身份而發生的社會關系。

民法所調整的人身關系不以直接的經濟利益為內容,不具有財產性,又稱為非財產關系,但其并非與財產沒有聯系。

三、民法的沿革

1古代民法

古代民法是指前資本主義社會的實質民法。近代民法承繼古代民法發展而來,形式民法為近代社會的產物,對近代民法影響最大的古代民法的典型代表是羅馬法。

2.近代民法

近代社會的民法產生于資本主義初期,反映了自由資本主義經濟生活條件。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為l804年的《法國民法典》。其確立的私有財產神圣、契約自由和過失責任原則,被稱為近代民法的三大基石。

3.現代民法

現代民法始于l897年頒布、l900年生效的《德國民法典》。

4.中國民法的發展

(1)中國古代社會諸法合一,私法制度極不發達。

(2)中國近現代的民事立法始于清朝末年,20世紀20年代末南京國民黨政府完成中國歷史上的第一部民法典,該法典現僅施行于我國臺灣地區。

(3)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轉向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以下簡稱《繼承法》)等民事單行法,至l986年《民法通則》通過。

(4)1992年后,中國確定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相繼制定了一些單行法,同時對原來的法律進行了修改。

(5)1997年紀念《民法通則》10周年會議后,全國人大法工委又將民法典的編纂工作提上日程。

(6)1999年《合同法》通過,消除了原三部合同法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7)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以下簡稱《物權法》)通過。

(8)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以下簡稱《侵權責任法》)通過。

四、民法的性質和任務

1民法的性質

(1)民法為私法

民法為私法,法不禁止即自由。民事事項,法律未作明確規定,只要不屬于法律明文禁止,當事人即可為之。

(2)民法為權利法

民法調整民事關系以確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權利為主旨。民法不僅確認主體享有的各項權利,而且規定權利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措施。

(3)民法為文明法

民法是文明發展的產物,追求公平、正義、平等、自愿、誠實信用。民法對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的基本要求是符合社會公德。

(4)民法為實體法

民法是規定民事主體之間的權利義務的而不是規定權利救濟程序的法律,民法為實體法,而非程序法。

(5)民法為任意法

民法規范多為任意性規范,賦予民事主體選擇行為的自由和權利,當事人可以自主決定是否適用該規范。但為保障民事主體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民法也設置了強行性或禁止性規范。

(6)民法為國內法

民法是由一國的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適用于一國法律所管轄領域內的民事關系,屬于國內法。

(7)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民法規范既是民事主體的行為準則,也是法院或仲裁機構裁判民事案件的準則。

2.民法的任務

(1)保護社會成員的私權。

民法為權利法,以確認和保護民事主體的民事權利為己任。民法的任務之一是要“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權益”。

(2)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

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民法通過對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正確調整,適應和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

五、民法的基本原則

1民法基本原則的含義

民法基本原則是指民事立法、民事行為與民事司法的基本準則。

(1)民法的基本原則由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根本特性決定,體現著國家的民事政策。

(2)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立法應遵行的基本準則。

(3)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進行民事活動須遵行的基本準則。

民法的基本原則是民事主體評價其行為的標準。民事活動不能違反民法的基本原則,否則,行為人就會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4)民法的基本原則是司法的基本準則。

(5)民法的基本原則貫穿于民法各項制度之中,而不是僅在某項制度中有指導意義的規則。

(6)民法的基本原則可分為學理民法基本原則與法定民法基本原則。學理民法基本原則是從學理上提出來的,它雖不為法律明確規定但卻是在各項制度中體現出來的。法定民法基本原則則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

2.平等原則

平等原則是民法首要的基本原則。平等原則由民法所調整的社會關系的性質決定,只有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才為民法調整,法律調整民事關系必然要賦予當事人平等的地位。表現在:

(1)民事主體的權利能力平等;

(2)民事主體在具體民事法律關系中的地位平等;

(3)民事主體平等地協商相互間的權利義務;

(4)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平等地受法律保護;

(5)民事主體平等地負擔義務和承擔民事責任。

3.自愿、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原則

(1)自愿原則

自愿原則的含義

自愿原則是指“意思自治”,即由當事人依自己的意思決定民事事項。

自愿原則的表現

a.民事主體自由自主地決定民事活動;

b.當事人僅對于表達自己的真實意思的行為負責。

自愿原則的核心內容

自愿原則的核心內容是“合同自由”,或稱“契約自由”。

(2)公平原則

公平原則的含義

公平與公正、正義聯系在一起,以一定社會的共同的價值觀念為基礎。公平既是一種道德原則,又是法律原則。

公平原則的表現

a.民事主體參與法律關系的機會均等,在民事活動中須正當競爭,反對任何不正當競爭行為;

b.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上利益均衡,合理分配權利義務;

c.當事人在責任面前要合理負擔。

對某一行為或事項是否公平的評價,不能僅從當事人一方考慮,還要從社會利益上考慮。

(3)等價有償原則

等價有償原則,是指在交易中應實行等價交換,不得無償地非法調取他人的財產。等價有償原則是商品經濟關系中的等價交換原則在法律上的表現。

(4)誠實信用原則

誠實信用原則與公平原則一樣,既是道德規則,又是法律原則。作為法律原則,是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要誠實,守信用,善意地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誠實信用原則在民法學中被稱為“帝王條款”。

4.公序良俗原則

公序良俗原則要求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應尊重社會公德和社會公共秩序、公共利益;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破壞公共秩序,違反社會公德。

依公序良俗原則,任何違反社會公德和公共秩序,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均無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九龙城区| 平顺县| 清流县| 融水| 黔东| 耿马| 建湖县| 蒙城县| 建阳市| 遂川县| 海城市| 东乌珠穆沁旗| 玉山县| 姜堰市| 甘德县| 铜梁县| 新郑市| 射阳县| 洛川县| 高尔夫| 丘北县| 庆元县| 棋牌| 巴南区| 扎兰屯市| 错那县| 通化市| 延津县| 思南县| 阳新县| 杭锦后旗| 桂东县| 玛多县| 涞水县| 昌黎县| 诏安县| 长垣县| 盈江县| 隆林| 张家口市| 惠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