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八章 民事行為

8.1 復習筆記

一、民事行為概述

1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概念

(1)民事法律行為是指公民或法人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法民事行為。

(2)民事行為是可以產生、變更或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是當事人能夠以自己的意思變動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必須是平等主體。

  (3)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關系行為的關系:

民事行為與事實行為相對,是民事法律行為的上位概念,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行為的一種。民事行為不一定合法有效,合法有效的行為是民事法律行為。民事法律行為具有表意性和目的性,排除事實行為;民事法律行為不包括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為。

2.民事法律行為的特點

(1)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實施的以發生一定民事法律后果為目的的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不僅要求主體為民事主體,而且要求主體實施行為的目的是發生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后果,是指在當事人間會發生民事權利義務的變動。

(2)民事法律行為是以意思表示為要素的行為。

民事主體實施民事法律行為不僅要有發生民事法律后果的目的,而且還必須將發生該目的的意思表示出來。

(3)民事法律行為是能發生行為人預期目的的合法行為。

只有符合法律要求即合法的民事行為才屬于民事法律行為,才能夠發生當事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后果。

民事法律行為的前二個特點,是民事行為的特點。民事行為與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就在于前者不以合法性為標準,而后者要求合法。

3.民事行為的分類

(1)單方行為與雙方或多方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的成立需一方意思表示還是雙方或多方的意思表示,民事行為可分為單方行為、雙方行為與多方行為。

a.單方行為是指僅需要當事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民事行為。

b.雙方或多方行為是指需由當事人各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的民事行為。

區分單方行為與雙方或多方行為的法律意義

區分單方行為與雙方或多方行為主要在于確定民事行為是否成立。因為依法律要求,單方行為只需行為人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雙方或多方行為則須有各方的意思表示的一致才能成立。

(2)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

根據行為人實施行為所要發生的法律后果的性質,民事行為可分為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

a.財產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行為希望發生財產權利義務變動的后果的行為。財產行為可分為負擔行為與處分行為。

b.身份行為是指當事人實施行為所要發生的后果為身份關系變動的行為。

區分財產行為與身份行為的法律意義

a.二者適用的法律規范不同。

財產行為適用財產法規范,身份行為適用身份法規范。

b.二者法律效果的性質不同。

財產行為的目的是發生財產權利義務的變動,身份行為的目的是發生身份權利義務的變動。財產行為一般可由代理人代理,身份行為通常不能由代理人代理。

(3)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是否有對價,民事行為可分為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

a.有償行為是指有對價的民事行為,有償行為的一方從對方取得利益須支付一定的財產代價,任何一方在未給予對方相應代價時,不能從對方取得相應的利益。

b.無償行為是指沒有對價的民事行為,無償行為的一方從對方取得某種財產利益,不需向對方支付相應的財產代價。

區分有償行為與無償行為的法律意義

a.有償行為成立時顯失公平,當事人可以請求變更或撤銷,而無償行為不存在顯失公平的認定問題;

b.有償行為當事人的責任重于無償行為當事人的責任;

c.有償行為的當事人須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獨立實施純受利益的無償行為。

(4)雙務行為與單務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的負擔關系,民事行為可分為雙務行為與單務行為。

a.雙務行為是指當事人雙方均負擔相應的權利義務的行為,一方的義務即為另一方的權利。如租賃的出租人的義務也正是承租人的權利。

b.單務行為是指當事人一方僅負擔義務而另一方享有權利的行為,雙方的義務無對應關系。

區分雙務行為與單務行為的法律意義

雙務行為中發生義務的履行順序問題,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外,當事人應當同時履行義務。

(5)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的成立生效是否以標的物的實際交付為要件,民事行為可分為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

a.諾成性行為又稱不要物行為,是指只要當事人各方的意思表示一致,就可以成立生效的行為。

b.實踐性行為又稱為要物行為,是指除當事人各方意思表示一致外,還須實際交付標的物才能成立生效的行為。

區分諾成性行為與實踐性行為的法律意義

正確認定民事行為的成立、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以及標的物轉移的時間。諾成性行為自當事人達成合意時成立,當事人交付標的物為履行其義務;而實踐性行為自當事人交付標的物時成立,交付標的物為行為的成立要件。

(6)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是否必須采取法律規定的形式,民事行為可分為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

a.要式行為是指須采取法律規定的特定形式的民事行為;

b.不要式行為是指當事人可自愿選擇法律行為形式的民事行為。

區分要式行為與不要式行為的法律意義

要式行為不采取法律規定的形式不能成立生效;而不要式行為,當事人選用任何形式都不影響其成立生效。

法律雖規定合同應當辦理特別手續,但未規定辦理該手續后才生效的,未辦理特定手續不影響合同的效力。

(7)要因行為與不要因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與其原因間的關系,民事行為可分為要因行為與不要因行為。

a.要因行為又稱有因行為,是指行為與其原因不可分離,原因不存在,也就不能成立生效的民事行為。原因指行為的目的。

b.不要因行為又稱無因行為,是指行為與其原因可以分離,原因存在與否不影響行為效力的民事行為。

區分要因行為與不要因行為的法律意義

要因行為若原因不存在,則行為無效;而無因行為不因原因的不存在或有瑕疵而無效。

(8)生前行為與死后行為

根據民事行為發生效力的時間,民事行為可分為生前行為與死后行為。

a.生前行為又稱生存行為,是指于行為人生存時發生效力的民事行為。

b.死后行為又稱死因行為,是指于行為人死亡后才能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區分生前行為與死后行為的法律意義

法律對于死后行為多設有特別規定。如遺囑就為典型的死后行為,當事人設立遺囑必須依照法律的特別規定為之。

(9)主行為與從行為

根據兩個行為相互間的關系,民事行為可分為主行為與從行為。

a.主行為是指在兩個有聯系的民事行為中,不依賴于他行為的存在而可獨立存在的行為;

b.從行為是指須依賴于他行為的存在而存在的行為。

區分主行為與從行為的法律意義

主行為決定從行為的法律命運,主行為不存在,從行為也不能存在。

(10)獨立行為與輔助行為

根據兩個行為間一行為需受另一行為輔助的關系,民事行為可分為獨立行為與輔助行為。

a.獨立行為是指有設立權利義務的獨立的實質內容的行為;

b.輔助行為是指并無實質的獨立內容,僅輔助他行為生效的行為。

區分獨立行為與輔助行為的法律意義

輔助行為的效力是使受輔助的獨立行為生效,并不設立權利義務。例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其不能獨立訂立的合同,該行為為獨立行為,其法定代理人對該合同予以同意的行為就為輔助行為。無輔助行為,獨立行為不能生效。

二、意思表示

1意思表示的概念和要素

(1)意思表示的概念

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將其實施民事行為的目的以一定的方式表現于外部。

(2)意思表示的要素

意思表示須由兩部分組成,即意思和表示。

意思,是指行為人所欲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即發生法律效果的意思,所以又稱為效果意思。

表示,是指行為人以一定形式表達出其意思。表示包括兩個要素:其一是表示行為,即行為人表達意思的行為;其二是由表示行為所表達出的外部意思。

2.意思表示的形式

意思表示的形式,是指行為人做出意思表示的方式。

(1)意思表示的形式依所確定的根據可分為約定形式與法定形式。

約定形式是指由當事人約定的意思表示的形式;法定形式是指由法律直接規定的意思表示的形式。

(2)意思表示的具體形式主要有口頭形式、書面形式和默示形式。

口頭形式是指以口頭語言方式作意思表示。

如行為人面談或通過電話表達其意思。

書面形式是指以書面文字等方式作意思表示。

以合同書、信件、電傳、電報、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載明意思表示內容的,都屬于書面形式。

默示形式是指不直接以語言文字而是通過行為作意思表示。

默示形式包括推定形式和沉默形式。推定形式是指當事人通過積極的行為表達其意思表示;沉默形式是指行為人以消極行為表達其意思。

只有在法律特別規定或者當事人事先有特別約定時,沉默形式才可成為意思表示的形式。

3.意思表示的分類

(1)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根據意思表示有無相對人,意思表示可分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

a.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有表示對象的意思表示。

b.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是指無表示對象的意思表示。

區分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與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的法律意義

a.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必須向相對人為之,并且只有到達相對人才能發生效力。

b.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則不發生向相對人為之的問題,意思表示自做出之時一般即可生效。

c.雙方行為中的意思表示都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并且受領意思表示的相對人原則上應有受領能力。

d.單方行為中的意思表示多為無相對人的意思表示,但有的也為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如代理權的授予雖為單方行為,但意思表示須有相對人。

(2)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有相對人的意思表示,根據表示到達的方式可分為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

a.對話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直接進入可為對方了解的范圍,相對人基本可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

b.非對話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做出的意思表示不直接進入可為對方了解的范圍,相對人不能同步受領的意思表示。

區分對話的意思表示與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的法律意義

二者生效的時間不同。對于對話的意思表示,從意思表示可被相對人了解時生效。對于非對話的意思表示的生效時間,有表示主義、發信主義、到達主義、了解主義等不同的立法例。

(3)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根據意思表示有無瑕疵,意思表示可分為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a.健全的意思表示又稱無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與表示相一致,且其意思為自己自由形成的。

b.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又稱有瑕疵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的意思不是其自由形成的或者其意思與表示不一致的意思表示。

區分健全的意思表示與不健全意思表示的主要法律意義

二者的效力不同,健全的意思表示為有效的意思表示,而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影響民事行為的效力。

4.意思表示的瑕疵

意思表示若有瑕疵,即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的瑕疵分為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和意思表示不自由兩種情形。

(1)意思與表示不一致

意思與表示不一致,是指表意人的內在的真實意思與表示的意思不相符合。

意思與表示故意的不一致

意思與表示故意的不一致,是指表意人明知行為的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包括以下幾種形式:

a.虛假的意思表示,指表意人故意作虛偽表示,即故意隱匿其真意作出不同于真意的表示,表意人并無受其意思表示拘束的意思。

b.通謀的虛偽表示,又稱偽裝表示,是指表意人與相對人通謀而為虛偽的意思表示。

c.隱藏行為,是指表意人為虛偽的表示,但其真意為發生另外的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示。

意思與表示無意的不一致

意思與表示無意的不一致,是指表意人不知道其意思與表示不一致,包括錯誤與誤傳。

a.錯誤。錯誤指表意人因誤認或不知而使其意思與表示不一致。

b.誤傳。誤傳是指因第三人無意地傳達錯誤而造成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

(2)意思表示不自由

意思表示不自由,是指表意人的意思表示不是基于自己的真實意愿,而是受到不正當的干預非自由形成的有瑕疵的意思表示。

受欺詐的意思表示

受欺詐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因受他人的欺詐而做出的違背其真實意思的意思表示。受欺詐的意思表示的構成須具備以下三個條件:

a.須有他人的欺詐;

b.須表意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

c.表意人因該錯誤而做出違背其真實意思的表示。

受脅迫的意思表示

受脅迫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因受他人的脅迫而做出的違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其構成須具備以下條件:

a.須表意人受到脅迫;

b.須表意人受脅迫而產生恐懼;

c.須表意人因恐懼而為違背真實意思的意思表示。

危難中的意思表示

危難中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處于困境或面臨危難,為擺脫困境被迫迎合對方而作出的違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危難中的意思表示的構成須具備以下條件:

a.須表意人處于危難之中;

b.須他方利用表意人的危難迫使其作出符合他方意思的意思表示;

c.表意人為擺脫困境而迎合對方作出違背其真意的意思表示。

5.意思表示的解釋

(1)意思表示的解釋是指闡明并確定當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實含義。

(2)意思表示的解釋原則,有意思主義、表示主義與折中主義三種不同的學說。

意思主義主張解釋時應探求表意人的真意而不考慮其表示;

表示主義主張解釋時應以表示的客觀內容為準;

折中主義則主張既要考慮表意人的主觀真意,也要考慮表意人客觀上表示出的內容?,F多采取折中主義的解釋原則。

三、民事行為的成立和生效

1民事行為的成立

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分為一般成立要件與特別成立要件。

(1)民事行為的一般成立要件,是指任何民事行為的成立均須具備的條件。民事行為的成立要件包括以下三個:

行為主體,即當事人;

意思表示;

標的,標的即意思表示的內容,是行為人實施行為所要達到的效果。

(2)民事行為成立的特別要件,是指一些特別的民事行為的成立除須具備一般成立條件外還須具備的條件。

2.民事行為的生效

民事行為的生效,是指民事行為發生法律效力。

(1)民事行為的一般生效條件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

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是指行為人具有實施該行為相應的意思表示的能力。

意思表示真實

意思表示真實,是指行為人的意思表示為健全的意思表示。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實,

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

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是指行為的內容即標的合法、確定、可能。所謂合法,是指不違反法律、法規的強行性或禁止性的規定,不違反社會的公序良俗。

(2)民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

民事行為的特別生效要件,是指某些特別的民事行為除須具備一般的生效要件外還須具備的生效要件。

四、附條件和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附條件的民事行為

附條件的民事行為是指行為人設立一定的條件,以條件的成就與否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的發生或消滅的民事行為。

(1)條件的概念和特點

條件的概念

民事行為所附的條件,是指行為人在實施行為時設立的用以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的特定客觀事實。

民事行為所附條件的特點:

a.須為尚未發生的客觀事實

客觀事實是不依當事人的意思決定的客觀存在的事實。條件須為將來發生的客觀事實。

b.須為發生與否不能確定的事實

條件應是將來可能發生也可能不發生的事實,是否發生具有或然性。

c.須為合法的事實

作為條件的事實,須不違反法律、法規,不違反社會的公序良俗。

d.須為當事人約定的事實

民事行為所附的條件,只能是當事人特別約定的客觀事實。由法律規定或者行為性質決定的限制民事行為效力的事實,不能作為條件。

e.須與當事人欲發生的法律效果不相矛盾

因為條件是由當事人約定的,關于條件的約定,為民事行為的附款,屬于行為內容的不能與當事人欲發生的法律效果相矛盾。

(2)條件的成就與不成就

條件是將來發生與否的客觀事實。當事人用以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的條件可能成就,也可能不成就。

a.條件成就,即約定的作為條件的客觀事實出現;

b.條件不成就,即約定作為條件的客觀事實未出現。

條件的成就與否直接關系民事行為的效力,在條件成就與否未確定以前,當事人享有因條件成就或不成就而可取得利益的權利。

條件的成就與否應是自然發生的結果,當事人不得惡意地促成或者阻礙條件的成就。當事人為自己的利益不正當地阻止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已成就;不正當地促成條件成就的,視為條件不成就。

(3)條件的種類

停止條件與解除條件

根據所附條件的作用,民事行為所附的條件可分為停止條件與解除條件。

a.停止條件又稱延緩條件,是指關系民事行為效力發生的條件。

b.解除條件是指關系民事行為效力消滅的條件。

積極條件與消極條件

根據作為條件的內容,民事行為所附的條件可分為積極條件與消極條件。

a.積極條件又稱為肯定條件,是指以某種客觀事實的發生為內容的條件。

b.消極條件又稱為否定條件,是指以某種客觀事實的不發生為內容的條件。

隨意條件、偶成條件與混合條件

根據條件可否由當事人的意思決定其成否,條件可分為隨意條件、偶成條件與混合條件。

a.隨意條件是指可由當事人一方的意思決定其成否的條件。

b.偶成條件是指以偶然發生的事實而決定其成否的條件。

c.混合條件是指由當事人的意思與偶然事實混合決定其是否成就的條件。

2.附期限的民事行為

(1)附期限的民事行為的概念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是指當事人以將來確定到來的客觀事實作為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的附款的民事行為。

(2)附期限的民事行為與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與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的聯系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與附條件的民事行為,都是當事人于民事行為中設立一定的附款以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的,無論條件還是期限都是用以限制民事行為的效力。

附期限的民事行為與附條件的民事法律行為的區別 

民事行為中所附的條件是將來發生與否不確定的客觀事實;而民事行為中所附的期限是將來肯定發生的客觀事實。附期限的民事行為中所附期限,依其作用可分為生效期限與終止期限。

a.生效期限又稱為延緩期限,是指決定民事行為效力發生的期限。附生效期限的民事行為成立后在期限到來前當事人的權利義務不發生效力,于期限到來日才發生效力。

b.附終止期限的民事行為在期限到來前有效,而于期限來時效力終止。附期限的民事行為中的期限,根據其具體時間的確定性可分為確定期限與不確定期限。

五、無效民事行為

1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和特點

(1)無效民事行為的概念

無效民事行為是指因根本不具備民事行為的有效要件,自始就確定當然不能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2)無效民事行為的特點

無效民事行為是嚴重欠缺民事行為生效要件的民事行為;

無效民事行為是開始就不能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行為;

無效民事行為是當然無效的民事行為;

無效民事行為是確定無效的民事行為;

無效民事行為是絕對無效的民事行為。

2.無效民事行為的種類

(1)《民法通則》(已被《合同法》修改)第58條規定了以下7種無效民事行為: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經濟合同違反國家指令性計劃的;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2)《合同法》第52條規定的合同無效的情形包括: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3)依據《民法通則》與《合同法》的規定,無效民事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民事行為;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單方行為;

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所為的損害國家利益的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

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民事行為;

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效力性強制性規定的民事行為。

3.無效民事行為的后果

(1)返還財產

無效民事行為不得履行。當事人開始履行的,應當停止履行。無效民事行為成立后,一方從另一方取得財產的,應當返還給對方;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

(2)賠償損失

因無效民事行為的實施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的損失;當事人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3)收繳財產

無效民事行為的當事人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應當收繳當事人因此所得的財產歸國家所有或者將該財產返還給集體或第三人。

六、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1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和特點

(1)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概念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是指因行為人的意思表示有瑕疵而不真實,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變更或者撤銷的民事行為。

(2)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特點

僅意思表示有瑕疵;

可以予以變更或撤銷;

只有當事人才可主張無效。

2.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種類

(1)因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行為

因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行為,當事人的意思與表示無意的不一致,當事人可以申請變更或撤銷。并非任何意思表示錯誤的民事行為均可撤銷,只有意思與表示的不一致構成重大誤解的,當事人才可予以變更或撤銷。

(2)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

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是指行為成立時雙方當事人的權利與義務分擔明顯不公平的行為,有時稱為暴利行為。

(3)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

因欺詐行為、脅迫行為或乘人之危的行為而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所為的民事行為屬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

3.可撤銷民事行為的撤銷權

(1)撤銷權的含義

當事人享有的以其單方的意思表示對已成立的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予以變更或撤銷的權利,稱為撤銷權。

撤銷權屬于形成權。撤銷權的行使以一方的意思表示而使當事人間的權利義務發生變動。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的當事人并非全都享有撤銷權。

a.因重大誤解所為的民事行為、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的當事人雙方都有撤銷權;

b.而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形下所為的民事行為,只有受損害的一方享有撤銷權。

(2)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撤銷權的行使期間為除斥期間,當事人在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內未行使撤銷權的,撤銷權即消滅;當事人放棄撤銷權的,也不得再行使該權利。

關于撤銷權的行使期間,《民法通則》未作規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規定為1年。

《合同法》第55條明確規定了撤銷權的行使期間及撤銷權消滅的情形,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a.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b.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后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3)撤銷權行使的后果

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請求變更民事行為的,經法院或者仲裁機構確認變更后,當事人依變更后的行為內容履行,變更后的民事行為成為確定有效的民事法律行為。

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請求撤銷民事行為,該民事行為經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的,被撤銷的民事行為溯及成立時起無效,與無效民事行為法律后果相同。

七、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1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概念和特點

(1)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概念

效力待定民事行為又稱效力未定民事行為,是指行為成立時有效或無效尚處于不確定狀態,須待看其后的一定事實的發生與否才能確定其效力的民事行為。

(2)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特點

行為成立時其有效還是無效處于不確定狀態;

行為的效或無效決定于當事人意思以外的事實。

2.效力待定民事行為的種類

(1)民事行為能力欠缺的民事行為

行為人不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而實施某民事行為,法定代理人是否追認,決定著該民事行為是否有效。

《合同法》第47條中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訂立的合同,經法定代理人追認后,該合同有效,但純獲利益的合同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而訂立的合同,不必經法定代理人追認?!?/p>

(2)代理權欠缺的民事行為

行為人沒有代理權而以被代理人名義為民事行為,則該行為也就屬于代理權欠缺的民事行為,其是否對被代理人有效決定于被代理人是否予以追認。

(3)處分權欠缺的民事行為

處分權欠缺的民事行為,即無權處分行為,是指無處分權人與相對人所為的處分他人的財產或權利的行為。

處分他人財產而欠缺處分權的行為屬于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若處分行為成立后,權利人予以追認或者處分人取得該財產,則因處分權的補正而有效。

(4)債權人同意欠缺的債務轉移行為

債務轉移行為,是債務人將其債務轉移給第三人負擔的民事行為。債務轉移,須經債權人同意才能對債權人發生效力。未經債權人同意,債務人與第三人實施將債務轉移給第三人的行為,因欠缺債權人的同意也為效力待定的民事行為。

經債權人同意的,該民事行為對債權人發生效力,受讓人向債權人清償債務的,為適當清償。

若債權人不同意,該民事行為對債權人不發生效力,不發生債務轉移的后果,受讓第三人清償債務的也不為債務人的清償。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盐池县| 房产| 石河子市| 富裕县| 雷波县| 疏附县| 金寨县| 馆陶县| 湖州市| 民乐县| 延长县| 广河县| 秦安县| 班玛县| 巴楚县| 恩施市| 古蔺县| 永州市| 洪湖市| 临高县| 固始县| 濮阳市| 昂仁县| 福贡县| 揭东县| 南昌市| 莱西市| 钟祥市| 易门县| 延寿县| 嵩明县| 嘉善县| 定州市| 马山县| 海城市| 天柱县| 井陉县| 鸡东县| 城步|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