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明瑞《民法》(第3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
- 圣才電子書
- 7字
- 2021-05-28 21:20:55
第三章 民事權利
3.1 復習筆記
一、民事法律關系
1民事法律關系的含義和特點
(1)民事法律關系的含義
民事法律關系是根據民事法律規范確立的以民事權利義務為內容的社會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的特點
①民事法律關系是由民法規范的社會關系。法律關系由法律調整而形成,只有為民法規范的社會關系才為民事法律關系。
②民事法律關系為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主體的平等性是民事法律關系的特點之一。
③民事法律關系是民事權利義務關系,以權利義務為內容,一方享有權利,必有一方負有相應的義務,否則不會形成民事法律關系。
2.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
民事法律關系的構成要素,又稱民事法律關系的要素,是指構成民事法律關系的必要因素或條件,具體包括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客體和內容三個方面:
(1)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
①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含義
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是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享受民事權利和負擔民事義務的人。凡民事法律上規定的民事主體,都可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不限于自然人。
②民事法律關系主體的特點
a.民事法律關系的主體須為雙方;
b.任何一方既可為一人,也可為多人;
c.雙方必有一方享有權利,另一方負擔義務,享有權利的一方為權利主體即權利人,負有義務的一方為義務主體即義務人;
d.民事法律關系的權利主體只能是特定的人,但有的法律關系的義務主體為不特定的人。
(2)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
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所負擔的義務。
權利與義務相互對立、相互聯系,共同存在于同一法律關系之中。
任何民事法律關系中必有權利,該權利決定著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同時也有與該權利相對應的義務。
(3)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
民事法律關系的客體,是民事法律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民事主體是基于一定的對象而確定相互間的權利義務的,沒有客體,民事權利義務也就會落空,也就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
3.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根據
(1)民事法律事實的概念和特點
①民事法律事實,是指民事法律關系的發生、變更和終止必有一定的根據或者原因,是指由法律規定的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或終止的客觀現象。
②民事法律事實的特點
民事法律事實具有客觀性和法定性。從法律規范、法律事實與法律關系的關系上說,法律規范是認定法律事實和該事實可引發的法律后果的依據,而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是該事實引發的后果。
(2)民事法律事實的分類
依據民事法律事實是否與人的意志有關,可分為自然事實和行為。
①自然事實
作為民事法律事實的自然事實,是指與人的意志無關的能引起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終止的客觀現象。自然事實可分為事件與狀態。
a.事件是指某種偶發的客觀現象,如人的出生、死亡;
b.狀態是指某種現象的持續,如時間的經過。
自然事實與人的意志無關,當事人不能控制其發生。
②行為
作為民事法律事實的行為,是指與人的意志有關的客觀現象。依實施行為的人與所發生的法律后果間的關系,行為可分為當事人的行為與他人的行為。
a.當事人的行為直接引發以當事人為主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的變動;
b.他人的行為在其他人間引發法律關系的變動。
二、民事權利的概念和分類
1權利的含義
權利的本質在于法律賦予當事人自由,權利人可以依法自主決定是否直接享受其利益。權利的內容為利益,但并非所有的權利都是為權利人利益創設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法律調整社會生活的需要,一些權利的行使是為相對人利益而非為權利人的利益。
2.民事權利的分類
(1)根據民事權利是否以財產利益為內容,民事權利可分為人身權與財產權。
①人身權是指與主體的人格、身份不可分離,且并不直接具有財產利益的權利,又稱非財產權;
②財產權是指以財產利益為內容,直接體現財產利益的權利。
(2)根據民事權利的效力范圍,民事權利可分為絕對權與相對權。
①絕對權是指其效力及于權利人之外一切人的權利,義務人為不特定的人,權利人不須借助義務人的行為即可實現其權利;
②相對權是指其效力及于特定人的權利。相對權的權利人僅得向特定的義務人主張權利,義務人為特定的人。
(3)根據民事權利的作用,民事權利可分為支配權、請求權、抗辯權與形成權。
①支配權是指權利主體可直接對權利客體予以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權利;
②請求權是指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
③廣義抗辯權是指對抗請求權和否認他人權利存在的權利,狹義抗辯權是指對抗請求權的權利,通常所稱抗辯權指狹義抗辯權,其作用在于對抗請求權,抗辯權又分為一時抗辯權和永久抗辯權;
④形成權是指權利人可依自己的意思而使法律關系發生變化的權利。
(4)根據民事權利的實現條件是否完全具備,民事權利可分為既得權與期待權。
①既得權是指其實現條件已完全具備,權利人立即可行使的權利。多數權利屬于既得權;
②期待權是指其實現條件尚未完全具備,權利人尚不能行使,需待一定條件具備時才可行使的權利。
(5)根據兩項相互關聯的權利之間的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主權利與從權利。
①主權利是指兩項相關聯的權利中不依賴另一權利而可獨立存在的權利;
②從權利是指兩項相關聯的權利中依賴另一權利的存在而存在的權利。
(6)根據兩項權利間的派生關系,民事權利可分為原權與救濟權。
①原權為基礎性權利,人身權、物權、債權、知識產權、繼承權都屬于原權。以原權為內容的法律關系屬于權利性法律關系。
②救濟權是由原權派生的權利,以救濟權為內容的法律關系屬于保護性法律關系。
(7)根據民事權利有無轉移性,民事權利可分為專屬權與非專屬權。
①專屬權是指無轉移性的權利。對于專屬權,權利人不能轉讓,也不能依繼承程序轉移為他人享有。人格權、身份權、繼承權一般都屬于專屬權。
②非專屬權是指具有轉移性的權利。非專屬權,權利人一般可以依法轉讓,也可以依繼承程序轉移為他人享有。物權、知識產權、債權一般為非專屬性權利。
三、民事權利的行使和保護
1民事權利的行使
當事人為實現權利實施一定行為,為權利的行使。權利的行使有事實方式和法律方式兩種。事實方式是指通過事實行為來實現權利。以事實方式實現權利,不發生與特定相對人的關系;以法律方式實現權利,與特定相對人發生法律關系。
2.民事權利的保護
廣義民事權利的保護包括民事權利的確認;狹義民事權利的保護包括保障民事權利不受侵害或者恢復被侵害的民事權利所采取的救濟措施。民事權利的保護包括自我保護與國家保護兩種。
(1)民事權利的自我保護又稱為私力救濟,是指權利人自己采取各種合法手段來保護其權利,包括自衛行為和自助行為。
①自衛行為,是指為使權利免受不法侵害而采取的防衛或躲避措施,如正當防衛與緊急避險等。
②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在權利受到侵害或有受侵害的危險又來不及請求國家保護時而采取的對他人的人身或財產施以拘押等措施。
(2)民事權利的國家保護又稱為公力救濟,是指在民事權利受到侵害時由國家機關通過法定程序予以保護。國家保護民事權利通過行政、司法等多種機關和多種手段實現。
四、民事義務和民事責任
1民事義務的含義和分類
(1)民事義務的含義
民事義務與民事權利相對應,是民事主體即義務人在權利限定的范圍內應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法律約束。民事義務的特點在于約束性,義務主體須依法為或不為一定行為。
(2)民事義務的分類
①根據民事義務的發生根據,民事義務可分為法定義務與約定義務。
a.法定義務是指直接根據法律規定而發生的義務。
b.約定義務是指非由法律直接規定而是由當事人自行約定的義務。
②根據民事義務的內容,民事義務可分為積極義務與消極義務。
a.積極義務是指以行為人須為一定行為,即以作為為內容的義務。
b.消極義務是指以行為人須不為一定行為,即以不作為為內容的義務。
③根據義務人所負擔的有相互關聯的義務間的關系,民事義務可分為一般義務與附隨義務。
a.一般義務,又稱為主要義務,是指在義務負擔的關聯義務中決定法律關系性質的基本義務。
b.附隨義務又稱為附從義務,是指義務人為一般義務的履行所負擔的從屬性義務。
④根據民事義務有無轉移性,民事義務可分為專屬性義務與非專屬性義務。
a.專屬性義務是指無轉移性,義務人不得將其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義務。
b.非專屬性義務是指具有轉移性,義務人得將其轉移給他人負擔的義務。
2.民事責任
(1)民事責任的概念和特點
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民事責任的特點包括:
a.民事責任是違反民事義務的法律后果;
b.民事責任以恢復被侵害的權利為目的;
c.民事責任具有強制性,但當事人之間可以協商。
(2)民事責任的分類
①根據民事責任的發生根據,民事責任可分為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與侵權的民事責任。
a.債務不履行的民事責任,是指因債務人不履行已存在的債務而發生的民事責任。
b.侵權的民事責任,是指因實施侵權行為而發生的民事責任,簡稱侵權責任。
②根據民事責任的內容是否具有財產性,民事責任可分為財產責任與非財產責任。
a.財產責任,是指直接具有一定財產內容的民事責任,責任人須承擔不利的財產后果,使受害人一方得到財產利益的補償。
b.非財產責任,是指不直接具有財產內容的民事責任,責任人承擔的不是不利的財產后果,而是使受害人的非財產利益得到恢復的責任。
《民法通則》第l34條中規定的承擔民事責任方式,有的屬于預防性的責任,既不屬于財產責任,也不屬于非財產責任,如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消除危險。
③根據財產責任的范圍,民事責任可分為履行責任、返還責任與賠償責任。
a.履行責任,是指責任人須履行自己原承擔的債務的民事責任。
b.返還責任,是指責任人承擔的以返還利益為內容的民事責任。
c.賠償責任,是指責任人須賠償受害人損失的民事責任。賠償責任的賠償范圍原則上與受害人的損害相當。它既可以單獨存在,也可以與履行責任、返還責任并存。
④根據民事責任的主體人數,民事責任可分為單獨責任與共同責任。
a.單獨責任是指由一人獨自承擔的民事責任。
b.共同責任是指由二人以上共同承擔的民事責任。
⑤根據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民事責任可分為過錯責任、無過錯責任與公平責任。
a.過錯責任是指依法律規定以過錯為歸責原則的民事責任,只有在行為人有過錯時才能發生。如果行為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則不承擔民事責任。
b.無過錯責任是指依法律規定不論有無過錯都要承擔的民事責任,行為人只有法律規定的免責事由才可不承擔責任。
c.公平責任是指依法律規定不適用無過錯責任而適用過錯責任又無人承擔責任,依公平原則由當事人承擔的民事責任。
3.民事義務與民事責任的聯系
民事義務,是指根據法律的規定或雙方當事人約定,一方為保證另一方民事權利的實現而應當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的行為。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違反民事義務而應承擔的法律后果。
(1)民事義務是民事責任產生的前提,民事責任是民事主體不履行其民事義務的法律后果。沒有義務,不會產生責任;有義務而未違反義務,也不會承擔民事責任。
(2)民事義務的履行體現的是公民應盡的社會義務,民事責任的承擔體現了法律對不履行民事義務的行為否定和懲罰。
- 周勝林《當代新聞寫作》筆記和典型題詳解(第2版)
- 上海海事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高而基考研心理學:臨床與咨詢心理學分冊(專碩版)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244二外英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伍勝健《數學分析》(第2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王思斌《社會工作導論》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贈5套名校考研真題】
- 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中國海洋大學數學科學學院432統計學[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中山大學外國語學院639基礎法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基金銷售從業考試《證券投資基金銷售基礎知識》過關必背手冊(歷年真題考點)
- 天津外國語大學242二外日語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2014年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英語考試閱讀200篇
- 王利明《民法》(第5版)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視頻講解)+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20年政治學原理(含政治學基礎)考研題庫【名校考研真題+經典教材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2版)筆記和課后習題(含考研真題)詳解